專利名稱:線輪座及帶線輪座的釣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線輪座及帶有線輪座的釣竿,該線輪座在具有保持 線輪支腳的罩蓋的座基上具有線輪支腳載置部。
背景技術:
外嵌于形成座基上的線輪支腳載置部的竿芯的部分,其外形形 成為大致圓弧形,與保持線輪支腳的固定罩蓋以及可動罩蓋相比直 徑形成得稍小(專利文獻1 )。:日本特許第3160267號(0011段、圖l、 3、 4)
發(fā)明內(nèi)容
通常,雙軸承線輪按照如下方式構成在左右中心位置上設置 前后長的板狀線輪支腳,在該線輪支腳的上方配置繞橫向軸心旋轉 的巻線軸,該巻線軸支承在左右一對的殼體部內(nèi)。
在將上述那樣的結構的雙軸承線輪安裝到釣魚桿的線輪座的情 況下,雙軸承線輪的左右 一 對殼體部位于線輪座的兩橫側方。
在進行釣魚操作的情況下,釣魚人通常采用下述握持方式將 一個手的大拇指放置在雙軸承線輪的殼體部的上面,并且將除大拇 指以外的其他四根手指一邊貼著殼體部的側面一邊將指尖延伸到下 方,使指尖處于在覆蓋竿芯的座基的下表面上迂回的狀態(tài)。
這樣,在采用使指尖處于在覆蓋竿芯的座基的下表面上迂回狀 態(tài)的握持方式的情況下,手指與殼體部的側面接觸,離開殼體部側 面的下端的指尖以在座基的下表面上迂回的狀態(tài)與該下表面接觸。
這種情況下,由于座基的截面形狀構成為直徑小于罩蓋的外徑, 所以殼體部側面的下端與座基之間的間隔大,并且,由于座基下表
面的直徑小,所以離開殼體部側面的下端的指尖從沿著殼體部側面 的狀態(tài)加大彎曲角度而朝向座基下表面,形成該指尖的前端部分貼 在座基的下表面上的狀態(tài)。
因此,雖然將雙軸承線輪和線輪座一起握持來進行漁具的拋出 和巻回,但是,由于將雙軸承線輪和線輪座一起握持的狀態(tài)會造成 使手指大幅度彎折的不自然情況,握持負擔大,需要得到改善。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輪座,對形成線輪座中的線輪 支腳載置部的部分、以及隔著釣竿軸心與線輪支腳載置部處于相反 側的部分的形狀加以變化,從而能夠減輕 一 起握持雙軸承線輪和線 輪座的手指的負擔。 (結構)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1的特征結構如下在具有保持線輪支腳的罩 蓋的座基上,具有線輪支腳載置部,并且,在上述座基上形成有 位于上述線輪支腳載置部的左右兩側并且向徑向外側突出的一對突 出面部、以及隔著上述座基的軸心位于上述線輪支腳載置部所在側 相反側的手指貼靠周部,上述左右突出面部中的突出端突出至比上 述罩蓋的外周面更靠徑向外側,在從上述突出面部到上述手指貼靠 周部的整個范圍形成連續(xù)曲面,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
在座基的線輪支腳載置部的兩側方形成有左右的突出面部。因 為該左右的突出面部被形成為突出端從罩蓋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突 出的狀態(tài),所以,在將雙軸承線輪安裝到線輪支腳載置部的狀態(tài)下, 可以使突出面部的突出端接近位于雙軸承線輪的兩側的殼體部。
在此基礎上,因為在遍及上述突出面部和位于夾著竿軸心與上 述線輪支腳載置部所在側相反側的手指貼靠周部的范圍,形成連續(xù) 的曲面,所以,能夠推想從殼體部的側面抵達突出面部以及上述手 指貼靠周部的連續(xù)的面,消除了強力壓迫手指的角部的存在,從而 能夠以自然的手指狀態(tài)握持座基部分。
因此,從貼在雙軸承線輪的殼體部的側面的手掌向下方伸出的
手指部分僅通過伸出而無需從貼在殼體部的側面的姿勢進行大的彎 曲就能夠貼靠在突出面部上。
而且,貼靠在該突出面部上的手指的指尖從作為連續(xù)曲面形成 的鼓出面部沿著上述手指貼靠周部被貼上,所以較少感覺到握持時 的痛感以及壓迫感。 (效果)
通過在座基上形成從罩蓋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面部以及將該突 出面部和上述手指貼靠周部形成連續(xù)曲面這兩點,能夠使從雙軸承 線輪的殼體部貼在上述手指貼靠周部上的手指的姿勢接近自然。從 而能夠?qū)崿F(xiàn)穩(wěn)定的握持,能夠長時間穩(wěn)定地進行漁具的拋出及巻回。 (結構)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2的特征結構在于在竿軸線方向遍及規(guī)定長 度形成上述左右的突出面部,并且,將上述突出面部形成為中間鼓 出的形狀,使得上述突出端的向左右外方的突出量在竿軸線方向的 規(guī)定長度的中間部為最大,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技術方案1中,提到了突出面部的縱剖面形狀形成連續(xù)曲面 的情況,而此處則提到了形成中間鼓出形狀的情況,該中間鼓出形 狀是在線輪支腳載置部和突出面部的俯視圖中,在竿軸線方向上越 接近中間部則橫向突出量越大。
根據(jù)這樣的結構,能夠通過中間鼓出部分對放在突出面部的手 指施加牽引阻力,能夠抑制一起握著雙軸承線輪和線輪座的手指向 竿軸線方向的移動,能夠確保穩(wěn)定的握持狀態(tài)。 (結構)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3提供一種具有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線輪座 的釣竿,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安裝了技術方案1或2所對應的作用效果所述那樣的容易握 持的線輪座的釣竿中,能夠容易迅速地進行漁具的拋出及巻回操作,
提供可用于頻繁進行拋出及巻回的釣魚動作的釣竿。
圖1是表示在釣竿上安裝了線輪座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 圖2是表示在釣竿上安裝了線輪座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
圖3A是表示固定罩蓋和扣板的縱剖主視圖,圖3B是表示固定 罩蓋和扣板的側視圖。
圖4A是表示安裝了線輪的固定罩蓋和扣板、并表示竿芯相對于 線輪座的軸線以偏心狀態(tài)安裝的情況下的側視圖,圖4B是表示安裝 了線輪的固定罩蓋和扣板、并表示竿芯以與線輪座的軸線位置 一 致 的狀態(tài)安裝的情況下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將線輪安裝在線輪座上的狀態(tài)的縱剖主視圖。
圖6A是表示可動罩蓋的主視圖,圖6B是表示可動罩蓋的線輪 支腳安裝部的立體圖。
圖7A是表示將寬度不同的線輪支腳插入到可動罩蓋的線輪支 腳保持部的傾斜度增大了的線輪座中的橫剖俯視圖,圖7B是表示將
寬度不同的線輪支腳插入到可動罩蓋的線輪支腳保持部的傾斜度減 小了的線輪座中的橫剖俯視圖。 圖8是表示線輪座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對船釣中使用的釣竿A進行說明。如圖1及圖8所示,釣竿A 的結構為,在筒狀細徑的竿芯1上安裝有前柄2,在前柄2的竿尾側 安裝有線輪座3,在線輪座3的竿尾側安裝有后柄4。
對線輪座3的結構進行說明。線輪座3構成為具有配置在竿尾 側(根側)的固定罩蓋5、 一體形成該固定罩蓋5和扣板6的座基7、 與形成在座基7的竿梢端部(梢側)的螺紋部7A螺紋接合的螺母部 件8、以及通過該螺母部件8被驅(qū)動移動的可動罩蓋10。
對座基7進行說明。如圖1、圖2所示,座基7以下述方式構成
從形成于竿梢側的螺紋部7A到竿尾側采用基本為筒狀體的結構,竿
尾側延伸出固定罩蓋5且在其下方延伸出扣板6。
座基7通過對ABS樹脂、尼龍、聚碳酸酯等合成樹脂進行注塑 成形而制成。
在座基7的可動罩蓋IO的安裝部位與固定罩蓋5之間,形成有 線輪支腳安裝部。在線輪支腳安裝部上靠近可動罩蓋IO—側設有圓 形外周面部7B,在圓形外周面部7B的竿尾側設有載置線輪支腳Ra 的平面狀線輪支腳載置部7C。
線輪支腳載置部7C在軸線方向上具有一定長度,而在與軸線方 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隔著后述圓周面部7H在兩側形成平坦面部, 上述平坦面部被設定為,軸線方向上的竿梢側端(梢側端)和竿尾 側端(根側端)為寬幅W、中間位置為窄幅w。
采用上述結構是因為,即使是小型雙軸承線輪R其配置在巻線 軸兩側的兩殼體部Rb的間隔小,也能夠-使兩殼體部Rb位于窄幅w 的兩側而安裝雙軸承線4侖R。
即,如圖1及圖2所示,在線輪支腳載置部7C的橫側下方形成 越朝下端側越向橫向外側擴展的傾斜面部7D。在該傾斜面部7D的
上端與線輪支腳載置部7C的橫側端的連接部位上形成有兩根下述 的邊界線D:俯視時,越位于線輪支腳載置部7C的竿梢側端與竿尾 側端的中間,則越接近竿軸線X。
這樣,在兩根邊界線D的最接近的位置上,線輪支腳載置部7C 的橫側端之間的間隔減小,避免了雙軸承線輪R的殼體部Rb與突出 面部及傾斜面部7D的干涉,即使是小型雙軸承線輪R也能夠安裝。
如圖2及圖6所示,在線輪支腳載置部7C的左右寬度方向的中 間位置上形成有圓周面部7H,該圓周面部7H與形成在線輪支腳載
該圓周面部7H與圓形外周面部7B位于同一周面上,構成為沿著設 置于線輪支腳Ra的背面?zhèn)鹊膹澢鸂顟B(tài)。在圓周面部7H的大致中部, 形成有俯視為長方形形狀的淺凹部7b,從而降低了與線輪支腳Ra
的背面的接觸面積。由此,線輪支腳Ra的背面在圓周面部7H上的 接觸變得良好,線輪R的載置狀態(tài)穩(wěn)定。
對線輪支腳載置部7C的周邊部分進行說明。如圖1、圖2和圖 6所示,在座基部分中,在上表面具有線輪支腳載置部7C,從線輪 支腳載置部7C的左右兩端向下設有左右上述傾斜面部7D。該傾斜 面部7D呈越向下側則越向左右擴展的傾斜狀態(tài)。
如圖5所示,在傾斜面部7D的下端位置形成有向橫側方突出的 左右突出面部7E。傾殺牛面部7D的下端與突出面部7E的上端之間的 連接部分比固定罩蓋5的外周面更向橫側方突出,向該橫側方突出 的部分稱為左右突出面部7E的突出端7a。遍及左右突出面部7E和 隔著竿軸心X位于上述線輪支腳載置部所在側相反側的手指貼靠周 部7G,配置向徑向外側鼓出的鼓出面部7F, 乂人突出面部7E經(jīng)由鼓 出面部7F遍及手指貼靠周部7G的范圍形成為連續(xù)曲面。
采用上述結構以據(jù)的是如下理由。即,為了使握持雙軸承線輪R 的釣魚人的手指易于握持座基部分。如圖5所示,形成帶有圓度的 曲面,從而將線輪支腳Ra載置于線輪支腳載置部7C來安裝雙軸承 線輪R時,從位于兩側的殼體部Rb的下端將手指繞向手指貼靠周部 7G之際,容易以手指穩(wěn)定地握持。
進一步詳細地說明,在座基的形成線輪支腳載置部7C的部分上 形成左右突出面部7E。由于該左右突出面部7E處于突出端7a比固 定罩蓋5的外周面更向橫側突出的狀態(tài),所以在雙軸承線輪R安裝 在線輪支腳載置部7C上的狀態(tài)下,能夠使左右突出面部7E的突出 端7a靠近位于雙軸承線輪R的兩側部上的殼體部Rb的下端。
此外,由于在左右的突出面部7E與隔著竿軸心X位于與上述線 輪支腳載置部所在側相反側的手指貼靠周部7G之間配置有向徑向 外側鼓出的鼓出面部7E,并且在從突出面部7E經(jīng)由鼓出面部7F遍 及手指貼靠周部7G的范圍形成有連續(xù)的曲面,所以能夠設想出從殼 體部Rb的側面經(jīng)由突出面部7E、鼓出面部7F到達手指貼靠周部7G 的連續(xù)面,消除了使手指受到強壓迫的角部,能夠以自然的手指狀 態(tài)握持座基部分。
因此,從貼著雙軸承線輪R的殼體部Rb的側面的手掌向下方伸 出的手指部分,雖然從殼體部Rb的下端貼著突出面部7E, j旦是僅 通過伸出而無需從貼著殼體部Rb的側面的姿勢進行大的彎曲,就可 以貼著突出面部7E。
而且,貼著該突出面部7E的手指的指尖從形成為連續(xù)曲面的鼓 出面部7F被沿著手指貼靠周部7G貼上,所以較少感覺到握持時的 痛感以及壓迫感。
如圖l及圖2所示,雖然提到了突出面部7E的上端與傾斜面部 7D間的連"l妻部位成為向左右突出的突出端7a, ^f旦是該突出端7a在 竿軸線方向上遍及規(guī)定長度地形成。
即,突出面部7E與傾斜面部7D以沿著竿的軸線方向的身見定長 度形成,突出面部7E的上端與傾斜面部7D的下端的連接部位也沿 著竿軸線方向形成一定的線段。該線段形成連接上述突出端7a的突 出端線E。突出端線E在俯視圖中形成越靠竿軸線方向的中間部越 朝橫向外側鼓出的彎曲形狀。從而,與扣板6的前面接觸的中指等 接觸突出端線E的中鼓頂點部位,向竿梢側的移動受到限制,握持 變得穩(wěn)定。
如圖3及圖4所示,后柄4的竿芯1的安裝位置形成在后柄4 的相對于竿軸線X向下側偏心的位置上。由此,在固定罩蓋5及座 基7中,竿芯1的安裝位置也處于相對于竿軸線X偏心的位置上。
這樣,由于竿芯1的穿透位置位于向下側偏心的位置,所以下 述的內(nèi)容成立。
此處,為了比較,將竿芯1穿透了后柄4的軸線位置的狀態(tài)表 示在圖4B中。首先,如圖4A所示,在后柄4以及座基7中,竿芯 1相對于共同的竿軸線X以向線輪支腳載置部7 C的相反側偏心的狀 態(tài)存在。竿芯1沿著偏心的軸線Y配置。
如圖4A所示,線輪支腳載置部7C上載置了線輪R,從固定罩 蓋5的外周面到線輪R的上端位置的間隔為Ll。與之相對,如圖4B
所示,在竿芯1配置在與固定罩蓋5的軸線X —致的軸心上的情況
下,在線輪支腳載置部7C上載置線輪R,從固定罩蓋5的外周面到 線輪R的上端位置的間隔為L2。
上述情況下,由于竿芯1的安裝位置從后柄4以及固定罩蓋5 的軸線X偏心的位置向離開線4侖支腳載置部7C的方向偏心,所以 線輪支腳載置部7C形成在靠近后柄4以及固定罩蓋5的軸線X的 方向上,如上所述,線輪R的上端位置與后柄4的外周面間的間隔 Ll比竿芯1配置在與后柄4的軸線X —致的軸心上時的上述間隔 L2短。
如上所述,由于線輪R的上端位置與固定罩蓋5的外周面間的 間隔L1變小,所以形成容易握持的結構。例如,將大拇指貼在線輪 R的上端面上,并貼上手指以覆蓋線輪R的一個側面,將手指繞向 座基7的下方,用中指和無名指夾住扣板9,以此狀態(tài)一起握持線輪 R和座基7,進行甩竿以及巻線。這樣,由于在甩竿以及巻線時容易 握持線輪R,所以保持線輪R的負擔得到減輕,手感覺到疼痛的情 況減少。
對可動罩蓋10進行說明。如圖6A、圖6B所示,可動罩蓋10 一體地構成外嵌在座基7上的3/4圓筒狀的罩蓋主體部IOA、以及位 于該罩蓋主體部10A的上方并保持線輪支腳Ra的線輪支腳保持部 IOB。
突出設置于罩蓋主體部IOA的內(nèi)周面的突條10c雖然沒有圖示, 但是,通過與形成在座基7的螺紋部7A上的導向槽卡合,能夠使可 動罩蓋10沿著座基7的軸線方向滑動移動。
線輪支腳保持部10B具有在內(nèi)部空間內(nèi)內(nèi)置線輪支腳Ra并進行保 持的保持機構,保持機構具有為了夾持線輪支腳Ra的兩側端a而形成 在內(nèi)部空間的兩側壁上的夾持部、以及對線輪支腳Ra的上表面進行保 持的頂部保持部10b。
頂部保持部10b形成為越朝向內(nèi)部空間的內(nèi)側其頂面越低的傾 斜面。
10對夾持部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6及圖7A所示,夾持部的結構 如下將從可動罩蓋10的線輪支腳插入用入口部分略向內(nèi)傾斜的導 入部10d設為規(guī)定長度,在該導入部10d的內(nèi)側設置陡峭傾斜度的 保持傾斜面部10a、 10a,在更內(nèi)側設置與導入部10d呈相同傾斜度 的內(nèi)側孔部10e。
保持傾斜面部10a、 10a構成為大傾斜角度的傾斜面,從而越朝 向內(nèi)部空間的內(nèi)側,則形成于兩側壁上的保持傾斜面部10a、 10a的 間隔越小,并且構成為針對線輪支腳R a的長度和寬度不同的線輪支 腳Ra也能夠安裝固定。
保持傾斜面部10a的傾斜角度6設定為急劇的角度,該傾斜角度 6設定為5。至15°的范圍。因而下述的內(nèi)容成立。
此處,作為比較對象的可動罩蓋10的形狀如下。即,如圖7B 所示,從入口部到內(nèi)壁形成呈一定傾斜度的保持傾斜面部10a。
此處,對呈徐緩的傾斜角度62的現(xiàn)有技術、與呈急劇的傾斜角
度ei的本發(fā)明的不同進行說明,在圖7A所示的傾斜角度ei急劇
的情況下,寬度P1的窄支腳部Ral在內(nèi)側位置c被夾持保持,而寬 度P2的寬支腳部Ra2在比位置c靠近入口側的位置d被夾持保持。 在如圖7B所示的傾斜角度6 2徐緩的情況下,寬度Pl的窄支腳部 Ral在內(nèi)側的位置e被夾持保持,而寬度P2的寬支腳部Ra2在比位 置e靠近入口側的位置f被夾持保持。
比較圖7A和圖7B的情況,在圖7A的情況下,由線輪支腳Ra 的寬度不同所導致的保持位置的變動小。因此可以說,即使是線輪 支腳Ra等的規(guī)格不同的線輪R,可動罩蓋10上的保持位置的變動也
即,本發(fā)明中,由于使保持傾斜面部10a的傾斜角度e急劇, 所以在安裝規(guī)格不同的線輪R的情況下,線輪R的安裝位置變動小, 能夠減小支承釣竿時的持重感、以及從線輪R到頂竿前端的重量與 從線輪R到根桿的竿底端的重量的平衡的變動,從而能夠提供容易 操作的釣竿。
(其他實施例)
(1) 不必特別設置傾斜面部7D,雖然沒有圖示出,但是,也可以
采用將突出面部7E形成于線輪支腳載置部7C的直接橫側方的結構。
(2) 不必對竿芯1進行偏心設置,也可以在線輪座3以及后柄 4的軸線位置上設置竿芯1。
(3 )可動罩蓋10中的對線輪支腳Ra進行夾持保持的保持傾斜 面部10 a的傾斜角度6也可以是徐緩的角度。
(4 )作為對線輪進行支承的方式,也可以通過一對可動罩蓋10進 行,只要能夠適用于雙軸承線輪R則不必使用固定罩蓋5。
(5 )也可以不設置扣才反6。
權利要求
1.一種線輪座,在具有保持線輪支腳的罩蓋的座基上,具有線輪支腳載置部,并且,在上述座基上形成有位于上述線輪支腳載置部的左右兩側并向徑向外側突出的一對突出面部,以及隔著上述座基的軸心位于上述線輪支腳載置部所在側相反側的手指貼靠周部,上述左右突出面部的突出端突出至比上述罩蓋的外周面更位于徑向外側,在從上述突出面部到上述手指貼靠周部的整個范圍形成連續(xù)曲面。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輪座,其特征在于,在竿軸線方向上 的規(guī)定長度范圍形成上述左右的突出面部,并且,將上述突出面部 形成為中間鼓出的形狀,使得上述突出端的向左右外部的突出量在 竿軸線方向的規(guī)定長度的中間部為最大。
3. —種釣竿,具有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線輪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減輕一起握持雙軸承線輪和線輪座時的手指的負擔的線輪座和帶線輪座的釣竿。本發(fā)明的線輪座,形成向橫側突出的左右突出面部(7E),左右突出面部(7E)中的突出端(7a)比固定罩蓋(5)的外周面更向橫側方向突出。在左右突出面部(7E)和隔著竿軸心X位于線輪支腳載置部所在側相反側的手指貼靠周部(7G)的范圍,配置向徑向外側鼓出的鼓出面部(7F)。在從突出面部(7E)經(jīng)由鼓出面部(7F)到手指貼靠周部(7G)的整個范圍形成連續(xù)曲面。
文檔編號A01K87/06GK101356908SQ20071019461
公開日2009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7月30日
發(fā)明者川島公一, 橋本浩志, 遠藤周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