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礦山生態(tài)修復,尤其涉及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
背景技術:
1、礦山排土場由于機械壓實和土壤構型不良等客觀原因,導致排土場表層土5-10厘米以下通常會形成死土層。
2、死土層容易導致水分入滲困難、土壤肥力低下、植被根系生長受阻,嚴重制約礦山排土場生態(tài)修復后的植物群落演替,難以抵抗干旱擾動,容易造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二次退化。因此,礦山排土場的生態(tài)修復作為礦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的重點,其亟待解決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活化問題。
3、現(xiàn)有的排土場土壤修復技術,主要是在排土過程中構建合理的土層結構,如海綿排土場構建技術和活土層構建技術,從而避免形成死土層。但對已經形成的排土場死土層問題,尚缺少活化技術。并且,已有排土場的土層結構已經形成,地面林草植被已經開始恢復,土層重構、表土翻耕的經濟和生態(tài)成本大。
4、基于上述客觀原因,亟待開發(fā)一種經濟可行的死土層活化技術。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為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
2、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
3、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4、s1,對礦山排土場需要進行生態(tài)修復的作業(yè)區(qū)域進行土層參數(shù)分析,確定需進行活化的死土層的埋深;
5、s2,將所述作業(yè)區(qū)域劃分為網狀方格;
6、s3,在網狀方格處鉆挖出土壤孔,且土壤孔的主體部分設置在死土層中;
7、s4,在網狀方格中,圍繞土壤孔設置網狀方格微地形;
8、s5,向所述網狀方格微地形處鋪設生物炭材料,向土壤孔內充填腐殖質材料。
9、進一步的,步驟s1中,所述土層參數(shù)包括作業(yè)區(qū)域土層剖面的土壤含水量θ和容重ρ;所述死土層為土壤含水量θ≦6%且容重ρ≧1.5g/cm3的土層。
10、進一步的,所述死土層需要活化的判定標準為:死土層埋深小于有效土層厚度。
11、進一步的,步驟s2中,所述網狀方格的間距通過下述公式確定:
12、d=2×(a1×ρ+a2×θ+a3×p×d2/1000+a4)
13、式中,
14、d為網狀方格的間距,單位:m;
15、θ為死土層的土壤含水量,單位:%;
16、ρ為死土層的容重,單位:g/cm3;
17、p為該礦山排土場的年平均降雨量,單位:mm;
18、a1、a2、a3分別為ρ、θ、p的擬合參數(shù);
19、a4為擬合常數(shù)項。
20、進一步的,步驟s3中,所述土壤孔的頂端孔徑≧10cm,所述土壤孔位于死土層處的容積≧10000cm3。
21、進一步的,步驟s3中,所述土壤孔的形狀為上部窄口的大腹瓶膽狀,且土壤孔的主體部分設置在死土層中。
22、進一步的,所述瓶膽狀土壤孔的窄端口徑≧10cm,足徑≧15cm,最大腹徑≧20cm。
23、進一步的,所述網狀方格微地形設置為漏斗狀,土壤孔處為低地勢,網狀方格邊緣處為高地勢;
24、在作業(yè)區(qū)域為耕地時,所述土壤孔深度為40-60cm;
25、在作業(yè)區(qū)域為林地時,所述土壤孔深度為30-40cm;
26、在作業(yè)區(qū)域為草地時,所述土壤孔深度為20-30cm。
27、進一步的,步驟s5中,所述生物炭材料包括秸稈、煤矸石或粉煤灰改性生物炭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腐殖質材料包括秸稈和/或枯枝落葉。
28、進一步的,所述生物炭材料的施用量為1-2kg/m2。
29、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30、1.本發(fā)明記載的方法,通過將礦山排土場的待生態(tài)修復作業(yè)區(qū)域劃分為網狀方格,并在網狀方格的中心處設置土壤孔,利用鉆挖土壤孔清理出的土壤制作網狀方格微地形,在網狀方格內形成凹形匯水區(qū),可以充分利用雨水,降低礦山排土場的澆灌成本。
31、2.本發(fā)明記載的方法,將土壤孔設置為大腹瓶膽狀,能夠進一步的聚集雨水,減少排土場水分蒸散流失。同時,雨水在膽瓶式土壤孔內向四周運移,為植物根系補充水分;而膽瓶式土壤孔在土壤濕陷作用下逐步坍塌,起到局部松土作用,降低死土層土壤容重。
32、3.本發(fā)明記載的方法,在土壤孔中充填秸稈或枯枝落葉等腐殖質,在網狀方格內鋪設生物炭,當土壤孔坍塌后,腐殖質和生物炭能夠與坍塌土壤混合,并進一步改善礦山排土場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增加有機質和孔隙度;
33、4.本發(fā)明記載的方法,采用網狀方格法施工,能夠避免大規(guī)模翻耕和土層重構,減少對礦山排土場表土和植物的擾動,節(jié)約成本。
1.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1中,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死土層需要活化的判定標準為:死土層埋深小于有效土層厚度。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2中,所述網狀方格的間距通過下述公式確定: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3中,所述土壤孔的頂端孔徑≧10cm,所述土壤孔位于死土層處的容積≧10000cm3。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3中,所述土壤孔的形狀為上部窄口的大腹瓶膽狀,且土壤孔的主體部分設置在死土層中。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膽狀土壤孔的窄端口徑≧10cm,足徑≧15cm,最大腹徑≧20cm。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5中,所述生物炭材料包括秸稈、煤矸石或粉煤灰改性生物炭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腐殖質材料包括秸稈和/或枯枝落葉。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活化礦山排土場死土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炭材料的施用量為1-2kg/m2;所述腐殖質材料的使用量為0.3-0.6kg/每個土壤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