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農(nóng)業(yè)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竹林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勞動力不足的邊遠深山,由于毛竹被混生的闊葉喬木、灌木、藤蔓、雜草等包圍,長期失管,使竹林荒蕪,自生自滅。竹林立竹較稀疏,畝立竹不足150株,林內(nèi)光照條件較好,林下植被茂盛。經(jīng)營極端粗放,只砍不育,由于竹林生物產(chǎn)量高,地力消耗大,竹林自肥能力差,林地營養(yǎng)物質(zhì)逐漸減少,林地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流失嚴重,林地越來越貧瘠,土壤進一步板結,透氣透水和保水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能有效治理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
[0004]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竹林墾復應因地制宜,宜墾則墾、宜劈則劈,盡量減少人為活動。如確需墾復的,可在坡度小于20°的緩坡地進行,坡度20-300°的竹林地要采取水平帶狀墾復,帶寬及帶間距離均為3m,隔年隔帶再翻墾;坡度30°以上的陡坡禁止翻墾。在林地土壤疏松的情況下,盡量不墾復,對于一些喬木繁茂、密度較大的竹林,林下土壤疏松,可不必墾復。墾復應由下坡向上坡進行全面深翻,平緩山地翻土深度為20-30cm,翻土時盡量把雜草壓入土中,土塊一塊壓一塊,不要敲碎,坡度較陡的山地采取帶狀或塊狀深翻,翻土深度為10?20cm。以避免造成水土流失。通過深翻、施肥,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的通氣透水性能,提高土壤水源涵養(yǎng)能力,達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0005]步驟二:蓄留林內(nèi)伴生樹。加強竹林地墾復管理。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純竹林的生物量和經(jīng)濟產(chǎn)量通常要比竹混交林高。但是,純竹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土壤肥力及抗病蟲害、抗倒伏等方面不如竹混交林。因此,應提倡種植竹混交林??稍谥窳謨?nèi)適當保留窄冠型、深根系,與毛竹無共同病蟲害,對毛竹生長有促進作用的珍稀、速生、闊葉樹種,盡量保留林下陰性雜草、灌木,提高林內(nèi)濕度,改善竹林的立地條件,培肥土壤。建立毛竹與其他樹種特別是闊葉樹組成的混交林,以提高竹林的“自肥”和抗害能力,有利于水土保持。
[0006]步驟三:控制采伐力度。提高畝立竹置。培育竹闊混交林。盡量減少采伐量,控制采伐周期,提高立竹量,以增加竹林葉面積指數(shù)、林下植被和林下枯落物。竹林的林冠層、林下植被層、凋落物和土壤層都具有涵養(yǎng)水源的功能。林冠層的水源涵養(yǎng)作用主要由枝葉的生物量、葉面積指數(shù)和持水率所決定,據(jù)資料表明:竹林冠層有較好的持水能力,其持水量為1.84 - 2.98t / hm2,平均持水率為36.4%。竹林地雜草叢生的林下植被的最大持水能力為1.42t / hm2。林地枯枝落葉量多,持水能力大,水土保持能力強。
[0007]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步驟一種所述的闊葉樹種為:楠木、楊梅、南酸棗、甜櫧、米櫧、櫟類、紅豆杉、三尖杉、香榧、楓香、檫樹或紅椿。
[0008]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使用本發(fā)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防止竹林水土流失的現(xiàn)象。具有很好的社會價值。
【具體實施方式】
[0009]本發(fā)明的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竹林墾復應因地制宜,宜墾則墾、宜劈則劈,盡量減少人為活動。如確需墾復的,可在坡度小于20°的緩坡地進行,坡度20-300°的竹林地要采取水平帶狀墾復,帶寬及帶間距離均為3m,隔年隔帶再翻墾;坡度30°以上的陡坡禁止翻墾。在林地土壤疏松的情況下,盡量不墾復,對于一些喬木繁茂、密度較大的竹林,林下土壤疏松,可不必墾復。墾復應由下坡向上坡進行全面深翻,平緩山地翻土深度為20-30cm,翻土時盡量把雜草壓入土中,土塊一塊壓一塊,不要敲碎,坡度較陡的山地采取帶狀或塊狀深翻,翻土深度為10?20cm。以避免造成水土流失。通過深翻、施肥,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的通氣透水性能,提高土壤水源涵養(yǎng)能力,達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0010]步驟二:蓄留林內(nèi)伴生樹。加強竹林地墾復管理。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純竹林的生物量和經(jīng)濟產(chǎn)量通常要比竹混交林高。但是,純竹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土壤肥力及抗病蟲害、抗倒伏等方面不如竹混交林。因此,應提倡種植竹混交林??稍谥窳謨?nèi)適當保留窄冠型、深根系,與毛竹無共同病蟲害,對毛竹生長有促進作用的珍稀、速生、闊葉樹種,盡量保留林下陰性雜草、灌木,提高林內(nèi)濕度,改善竹林的立地條件,培肥土壤。建立毛竹與其他樹種特別是闊葉樹組成的混交林,以提高竹林的“自肥”和抗害能力,有利于水土保持。
[0011]步驟三:控制采伐力度。提高畝立竹置。培育竹闊混交林。盡量減少采伐量,控制采伐周期,提高立竹量,以增加竹林葉面積指數(shù)、林下植被和林下枯落物。竹林的林冠層、林下植被層、凋落物和土壤層都具有涵養(yǎng)水源的功能。林冠層的水源涵養(yǎng)作用主要由枝葉的生物量、葉面積指數(shù)和持水率所決定,據(jù)資料表明:竹林冠層有較好的持水能力,其持水量為1.84 - 2.98t / hm2,平均持水率為36.4%。竹林地雜草叢生的林下植被的最大持水能力為1.42t / hm2。林地枯枝落葉量多,持水能力大,水土保持能力強。
[0012]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步驟一種所述的闊葉樹種為:楠木、楊梅、南酸棗、甜櫧、米櫧、櫟類、紅豆杉、三尖杉、香榧、楓香、檫樹或紅椿。
【主權項】
1.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竹林墾復應因地制宜,宜墾則墾、宜劈則劈,盡量減少人為活動;如確需墾復的,可在坡度小于20°的緩坡地進行,坡度20-300°的竹林地要采取水平帶狀墾復,帶寬及帶間距離均為3m,隔年隔帶再翻墾;坡度30°以上的陡坡禁止翻墾;在林地土壤疏松的情況下,盡量不墾復,對于一些喬木繁茂、密度較大的竹林,林下土壤疏松,可不必墾復;墾復應由下坡向上坡進行全面深翻,平緩山地翻土深度為20-30cm,翻土時盡量把雜草壓入土中,土塊一塊壓一塊,不要敲碎,坡度較陡的山地采取帶狀或塊狀深翻,翻土深度為10?20cm ;以避免造成水土流失;通過深翻、施月巴,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的通氣透水性能,提高土壤水源涵養(yǎng)能力,達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步驟二:蓄留林內(nèi)伴生樹;加強竹林地墾復管理;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純竹林的生物量和經(jīng)濟產(chǎn)量通常要比竹混交林高;但是,純竹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土壤肥力及抗病蟲害、抗倒伏等方面不如竹混交林;因此,應提倡種植竹混交林;可在竹林內(nèi)適當保留窄冠型、深根系,與毛竹無共同病蟲害,對毛竹生長有促進作用的珍稀、速生、闊葉樹種,盡量保留林下陰性雜草、灌木,提高林內(nèi)濕度,改善竹林的立地條件,培肥土壤;建立毛竹與其他樹種特別是闊葉樹組成的混交林,以提高竹林的“自肥”和抗害能力,有利于水土保持; 步驟三:控制采伐力度;提高畝立竹置;培育竹闊混交林;盡量減少采伐量,控制采伐周期,提高立竹量,以增加竹林葉面積指數(shù)、林下植被和林下枯落物;竹林的林冠層、林下植被層、凋落物和土壤層都具有涵養(yǎng)水源的功能;林冠層的水源涵養(yǎng)作用主要由枝葉的生物量、葉面積指數(shù)和持水率所決定,據(jù)資料表明:竹林冠層有較好的持水能力,其持水量為1.84 - 2.98t / hm2,平均持水率為36.4%;竹林地雜草叢生的林下植被的最大持水能力為1.42t / hm2 ;林地枯枝落葉量多,持水能力大,水土保持能力強。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種所述的闊葉樹種為:楠木、楊梅、南酸棗、甜櫧、米櫧、櫟類、紅豆杉、三尖杉、香榧、楓香、檫樹或紅椿。
【專利摘要】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屬于農(nóng)業(yè)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有效治理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本發(fā)明的竹林地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竹林墾復應因地制宜,宜墾則墾、宜劈則劈,盡量減少人為活動。步驟二:蓄留林內(nèi)伴生樹。步驟三:控制采伐力度。
【IPC分類】A01G23-00, A01B79-00
【公開號】CN104641754
【申請?zhí)枴緾N201310580105
【發(fā)明人】郭洪
【申請人】郭洪
【公開日】2015年5月27日
【申請日】2013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