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一種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中,固定板置于患者腿部的內側或外側;以固定板條固定膝關節(jié)上方;提拉底板連接固定板內側的后端;沿該固定板長度方向布置有導軌;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通過第一滑塊沿導軌移動,來牽引患者踝關節(jié)以下的部位向遠離患者膝關節(jié)的方向移動,從而使患者膝關節(jié)間隙增寬;用第一固定帶將踝關節(jié)部位固定;將第二滑塊上的第二固定帶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下方進行固定,并且在牽引時束緊第二固定帶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施加能夠扭轉膝關節(jié)并使膝關節(jié)向所述固定板貼靠的作用力。本發(fā)明通過牽引使膝關節(jié)間隙增寬,并在牽引下將膝下固定帶內收使股、膝、踝成一定的生理直線,從而糾正病理狀態(tài)的外形。
【專利說明】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醫(yī)療器械,特別涉及一種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當前由膝關節(jié)處變形而引發(fā)的病癥,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例如:膝關節(jié)間隙狹窄,半月板急慢性損傷或移位,膝關節(jié)上下接觸面力點錯會而引發(fā)疼痛,脛骨粗隆或股骨粗隆面平坦骨折而移位及膝關節(jié)周圍韌帶肌腱急慢性勞損,膝關節(jié)外翻或內翻以致出現(xiàn)O型腿或X型腿,并引起慢性疼痛,疾病嚴重時患者將不能行走,對生活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0003]如果依靠藥物來治療上述疾病,一般療效比較緩慢,康復時間長;如果依靠手術方式治療的,效果多依賴于醫(yī)生經(jīng)驗,且通常價格昂貴,亦可能出現(xiàn)術后感染等不良影響。另外,現(xiàn)有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大都關注于解決如何使膝關節(jié)恢復其彎曲狀態(tài)的問題,但上文提及的膝關節(jié)變形情況并不能通過這樣的矯正方式來改善,現(xiàn)有的矯正裝置對癥狀的緩解作用十分有限。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通過牽引使膝關節(jié)間隙增寬,并在牽引下將膝下固定帶內收,從而將膝關節(jié)處扭轉并固定,使股、膝、踝成一定的生理直線,從而糾正病理狀態(tài)的外形。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施用在平躺著的患者的其中一條腿上,其包含: 固定板,放置于患者腿部的內側或外側;
若干固定板條,連接于所述固定板內側的前端,通過所述固定板條固定患者膝關節(jié)上方對應股骨下端的腿部位置;
提拉底板,與所述固定板內側的后端連接形成第一 L型結構;
導軌,連接于所述固定板內側并沿該固定板的長度方向布置;
第一滑塊,使一個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通過第一滑塊沿導軌移動,并通過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牽引患者踝關節(jié)以下的部位向遠離患者膝關節(jié)的方向移動,從而使患者膝關節(jié)間隙增寬;
第一固定帶,連接于所述第一滑塊上,通過所述第一固定帶將患者的踝關節(jié)部位綁縛固定在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上;
第二滑塊,布置于所述第一滑塊之前,并能沿所述導軌滑動至對應患者膝關節(jié)的位
置;
第二固定帶,連接于所述 第二滑塊上,通過所述第二固定帶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下方對應脛、腓骨上端的腿部位置進行綁縛固定,并且在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牽引患者踝關節(jié)以下的部位時通過束緊所述第二固定帶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施加能夠扭轉膝關節(jié)并使膝關節(jié)向所述固定板貼靠的作用力。[0006]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中,進一步包含:
跟部側板,放置于患者小腿的外側,所述第一滑塊連接在所述跟部側板的外側;
第一跟部底板,與所述跟部側板的后端連接形成一個第二 L型結構,該第二 L型結構位于第一 L型結構的內側;所述第一跟部底板與患者腳底貼近;
跟部連接板,連接在所述第一跟部底板外側的下部;
第二跟部底板,與所述跟部連接板底部的后端連接形成一個第三L型結構,所述第二跟部底板水平布置以便從下方支撐患者的足跟部位。
[0007]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中,還包含后跟加強板,其設有一個水平表面連接在第二跟部底板的前端,和一個豎直表面與所述第一跟部底板及跟部連接板相對,通過所述豎直表面防止腳后跟從第二跟部底板滑落。
[0008]經(jīng)由一個提拉式外固定裝置對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進行提拉;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包含:
由頂板、底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連接構成的口字型結構的框架外殼,沿提升方向連接在頂板和底板之間的升降螺桿,與所述升降螺桿連接以帶動該升降螺桿一起轉動的旋鈕,以及配合穿設在所述升降螺桿上并通過該升降螺桿旋轉而實現(xiàn)沿提拉方向移動的固定帶提拉板;
其中,所述底板與所述提拉底板固定連接,使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位于所述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的后端;
設置有兩個拉簧,使各個拉簧的一端與第一跟部底板連接,各個拉簧的另一端穿過所述提拉底板后與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的固定帶提拉板連接;
所述旋鈕帶動所述升降螺桿沿著第一`方向旋轉,能夠使所述固定帶提拉板向靠近所述頂板的方向移動,進而拉緊所述拉簧將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往靠近提拉底板的方向提拉;
所述旋鈕帶動所述升降螺桿沿著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旋轉,能夠使所述固定帶提拉板向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移動,使所述拉簧被放松,使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能夠往遠離提拉底板的方向滑動。
[0009]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還進一步設置有:穿設在所述升降螺桿上并與該升降螺桿一起轉動的齒輪,與齒輪配合設置用以在調節(jié)結束后限定齒輪沿第一方向或其反方向繼續(xù)旋轉的齒輪鎖。
[0010]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板條為弧形,通過該弧形的中段與所述固定板連接,所述固定板條環(huán)繞在患者腿部之后該弧形的兩端對接實行固定。
[0011]優(yōu)選的,所述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進一步設置有加固機構,所述加固機構包含以下部件中的一個或多個:
所述第一 L型結構的拐角外側設置的L型的固定加強板,所述固定加強板的兩個表面分別連接所述固定板和提拉底板進行加固;
所述第二 L型結構的拐角外側設置有L型的加強支架,所述加強支架的兩個表面分別連接所述跟部側板和第一跟部底板進行加固;
所述第三L型結構的拐角外側設置有L型的跟部加強板,所述跟部加強板的兩個表面分別連接跟部連接板和第二跟部底板的后端進行加固。[0012]優(yōu)選的,所述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的部件與患者腿部皮膚接觸的位置設置有柔軟的墊片;所述部件包含所述固定板條、跟部側板、第一跟部底板、跟部連接板、第二跟部底板、跟部加強板、第一滑塊、第一固定帶、第二滑塊、第二固定帶中的一個或多個。
[0013]優(yōu)選的,設置有一個基座從下方連接并支撐所述的提拉式外固定裝置對高低位置進行調整;
所述基座包含:兩個呈八字形擺放的支撐腳,其頂部分別布置在一個支撐條的兩端,所述支撐條的中間與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的第一側板或第二側板中的一個來固定連接;在各個所述支撐腳與支撐條連接的夾角處分別設置有三角形的支撐塊,在每個支撐塊中還開設有若干個安裝通孔,使得若干個升降螺紋桿能夠對應從各個安裝通孔中穿過,并通過每個升降螺紋桿的兩端來分別連接對應位置的支撐腳與支撐條。
[0014]本發(fā)明所述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其優(yōu)點在于:
本發(fā)明通過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牽引使膝關節(jié)間隙增寬,然后在牽引下降膝關節(jié)下方的固定帶內收拉緊,使股、膝、踝形成一定的生理直線,從而糾正病理狀態(tài)的外形。通過矯正的過程,可以達到如下變化:膝關節(jié)是一個負壓的封閉的關節(jié)腔,牽引后增加了膝關節(jié)的負壓力量,從而使膝關節(jié)周圍的一些纖維蛋白素、軟骨細胞、膠原蛋白能夠流向膝關節(jié)內,在負壓作用下這些物質被吸附在受損的半月板,上、下骨關節(jié)面或其他受損的軟骨上,形成修復膜,同時膝關節(jié)周圍的軟組織經(jīng)過牽拉后消除了紊亂,使上、下骨關節(jié)面回到正常功能位置,加強了修復膜的穩(wěn)定性。矯正期間以減輕外界對膝關節(jié)額外負重為主,必要時可以暫短的固定膝關節(jié)。
[0015]因而,本發(fā)明的矯正裝置能夠適用于治療膝關節(jié)間隙狹窄,半月板急慢性損傷或移位,膝關節(jié)上下接觸面力點錯會而引發(fā)疼痛,脛骨粗隆或股骨粗隆面平坦骨折而移位及膝關節(jié)周圍韌帶肌腱急慢性勞損,膝關節(jié)外翻或內翻引起的慢性疼痛或不能行走的疾病。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la、圖lb、圖1c是本發(fā)明所述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的總體結構的正視圖、俯視圖及側視圖;
圖1d是本發(fā)明所述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的總裝圖;
圖le、圖1f是本發(fā)明所述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的兩種位置關系示意圖。
[0017]圖2是本發(fā)明中固定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固定板條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中提拉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中固定加強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中導軌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中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中跟部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中第一跟部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中第二跟部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fā)明中跟部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發(fā)明中加強支架的結構示意圖;圖13是本發(fā)明中跟部加強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本發(fā)明中后跟加強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5是本發(fā)明中支撐條的結構示意圖;
圖16是本發(fā)明中支撐腳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本發(fā)明中升降螺紋桿的支撐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18是提拉式外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結合多幅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
[0019]配合參見圖la、圖lb、圖lc、圖1d、圖1e所示,設定本發(fā)明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的三個平面為:第一面(即yoz面)、第二面(即xoy面)、第三面(即xoz面),其中第二面是水平面,第一面和第三面相互垂直并各自與第二面相互垂直。本文中描述的“前端” “后端”是對應于人體站立時的上下位直,在圖la、圖1b中對應表不為左右兩端。
[0020]所述矯正裝置包含設在第一面的固定板I (見圖2)。所述固定板I前端的一側設有若干個(如2個)不銹鋼的固定板條2 (見圖3),在將該固定板I貼放于患者腿部外側或內側時,通過固定板條2來固定患者膝關節(jié)上方對應股骨下端的腿部位置。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板條2為弧形,通過該弧形的中段與所述固定板I連接,而當所述固定板條2環(huán)繞在患者腿部之后將弧形的兩端(例如使用連接件等)對接實行固定??梢栽诠潭ò鍡l2與患者皮膚接觸的位置設置海綿等柔軟的墊片(圖中未示出)。所述固定板條2的形狀或材料都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調整,也可以用固定帶等來替代,本文不一一列舉。
[0021]所述固定板I的后端與一個設在`第三面的提拉底板3 (見圖4)固定連接成一個第一 L型結構,即,固定板條2和提拉底板3連接在固定板I同一側的前后兩端;第一 L型結構的拐角外側設置有L型的固定加強板4 (見圖5),固定加強板4的兩個表面分別連接所述固定板I和提拉底板3進行加固。
[0022]所述矯正裝置還包含位于第一面的跟部側板5 (見圖8),其后端與一個位于第三面的第一跟部底板6 (見圖9)連接成一個第二 L型結構,該第二 L型結構位于第一 L型結構的內側。第二 L型結構的拐角外側設置有L型的加強支架7 (見圖12),加強支架7的兩個表面分別連接所述跟部側板5和第一跟部底板6進行加固。
[0023]一個位于第三面的跟部連接板14 (見圖11)連接在所述第一跟部底板6外側的下部;所述跟部連接板14與位于第二面的第二跟部底板15 (見圖10)的后端連接形成一個第三L型結構。所述第三L型結構的拐角外側設置有L型的跟部加強板13 (見圖13),該跟部加強板13的兩個表面分別連接跟部連接板14和第二跟部底板15的后端進行加固。在第二跟部底板15的前端設置有L型的后跟加強板16 (見圖14),其有一個水平表面連接在第二跟部底板15,還有一個豎直表面與第一跟部底板6、跟部連接板14相對。
[0024]由所述跟部側板5、第一跟部底板6、跟部連接板14和第二跟部底板15圍成的區(qū)域,作為供患者放置足跟部的位置,使得跟部側板5位于患者小腿的外側,由第一跟部底板6與患者腳底貼近;而第二跟部底板15從下方支撐患者的腳跟位置;跟部連接板14用來調整第二跟部底板15與第一跟部底板6之間的豎直距離,以適應患者足跟部放置時的高低位置;后跟加強板16的豎直表面用來防止腳后跟滑出這個區(qū)域。[0025]所述跟部側板5的外側設置有一個第一滑塊91 (見圖7),該第一滑塊91與所述固定板I內側沿固定板I長度方向布置的導軌8 (見圖6)相配合,使得所述跟部側板5、第一跟部底板6、跟部連接板14和第二跟部底板15相連接的結構(稱之為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能夠通過所述第一滑塊91在導軌8上滑動。第一滑塊91上開設有一對安裝槽,使第一固定帶能夠穿設在安裝槽內用來對患者的踝關節(jié)部位進行綁縛。在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中,例如跟部側板5、第一跟部底板6、跟部連接板14、第二跟部底板15、跟部加強板13、第一滑塊91、第一固定帶等部件與患者皮膚接觸的位置可以設置海綿等柔軟的墊片。
[0026]設置有一個第二滑塊9 (見圖7)能夠與所述導軌8相配合并在導軌8上滑動,該第二滑塊9被布置于第一滑塊91之前即對應膝關節(jié)附近的位置;該第二滑塊9上開設有一對安裝槽,使第二固定帶能夠穿設在安裝槽內用來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下方對應脛、腓骨上端的腿部位置進行綁縛。在所述第二滑塊9、第二固定帶等部件與患者皮膚接觸的位置可以設置海綿等柔軟的墊片。本發(fā)明特別是在膝關節(jié)間隙拉開的情況下,通過束緊所述第二固定帶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處施加能夠使該膝關節(jié)處進行扭轉并向固定板I靠近的作用力。
[0027]具體來說,所述跟部側板5的長度大致從患者小腿到腳底,所述導軌8的長度大致從患者膝關節(jié)到腳跟附近;所述固定板I的長度大致從患者膝關節(jié)上方的大腿部位到腳底以下還要加上一段距離,加上的這段距離是允許所述的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能夠在導軌8上滑動的最大距離,也就是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能夠帶著患者踝關節(jié)部以下的部位向遠離患者膝關節(jié)的方向拉動的最大距離。
[0028]使用本發(fā)明的裝置,可以使患者的大腿部位基本不動,而通過固定在患者腳踝部位的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沿導軌8滑動,帶動患者踝關節(jié)部以下的部位往下拉(即往靠近提拉底板3的方向移動),從而使患者的膝關節(jié)間隙增寬。為了使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移動,可以是由醫(yī)生等操作人員直接手動提拉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或者通過其他外部連接的機械裝置或電動裝置等來提拉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任意能夠實現(xiàn)上述提拉操作的外部設備都可以使用。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移動后,可以通過設置相應的連接件等將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的位置暫時固 定,并可以在之后再解除對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位置的固定。
[0029]以下對采用一種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 (該裝置18的具體結構及原理可以參見專利號201220495688.1的實用新型),連接本發(fā)明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來使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做上述移動的示例進行說明。
[0030]如圖18所示,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中,包含:由頂板61、底板62、第一側板63、第二側板64連接構成的口字型結構的框架外殼,沿提升方向連接在頂板61和底板62之間的升降螺桿72,與所述升降螺桿72連接以帶動該升降螺桿72 —起轉動的旋鈕71,以及配合穿設在所述升降螺桿72上并通過該升降螺桿72旋轉而實現(xiàn)沿提拉方向移動的固定帶提拉板75。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中,還可以進一步包含:穿設在所述升降螺桿72上并與該升降螺桿72 —起轉動的齒輪73,與齒輪73配合設置用以在調節(jié)結束后限定齒輪73旋轉的齒輪鎖74。
[0031]具體地,使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的底板62與本發(fā)明中所述的提拉底板3固定連接,使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位于本發(fā)明所述矯正裝置的后端。本發(fā)明中設置有兩個拉簧19,使拉簧19的一端與第一跟部底板6連接,拉簧19的另一端穿過所述提拉底板3后與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的固定帶提拉板75連接。兩個拉簧19分別連接在所述固定帶提拉板75上位于升降螺桿72兩邊的區(qū)域。
[0032]本發(fā)明中還設置有一個基座從下方連接并支撐所述的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通過該基座在本發(fā)明的矯正裝置作用于患者腿部時對高低位置進行調整。兩個呈八字形擺放的支撐腳10 (見圖16),其頂部分別布置在一個支撐條12 (見圖15)的兩端,由此構成一個類似梯形的支撐結構;在各個支撐腳10與支撐條12連接的夾角處分別設置有三角形的支撐塊11 (見圖17),在每個支撐塊11中還開設有若干個安裝通孔,使得若干個升降螺紋桿能夠對應從各個安裝通孔中穿過,并通過每個升降螺紋桿的兩端來分別連接對應位置的支撐腳10與支撐條12。支撐條12的中間可以通過連接件等與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的第一側板63或第二側板64中的一個來固定連接。
[0033]以下介紹使用本發(fā)明所述矯正裝置時的一種示例的操作:如圖1d所示的情況,可以直接使固定板I貼放于患者左腿外側(圖1e)或右腿內側(圖1f)。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到對圖1d的結構稍做修改,例如設置與現(xiàn)有圖1d所示矯正裝置以固定板I長度方向為軸(即I軸)對稱的結構,則對稱結構中的固定板I能夠貼放于患者右腿外側或左腿內側進行矯正??梢岳斫獾?,對于圖1d所示矯正裝置或其對稱結構,若固定板I位于患者腿部外側時能夠用來矯正例如是X型的腿部姿勢,若固定板I位于患者腿部內側時能夠用來矯正例如是0型的腿部姿勢。
[0034]圖1e所示是使本發(fā)明矯正裝置(以圖1d結構)作用于患者左腿的示例,患者處于平躺狀態(tài),根據(jù)上文所述將固定板I貼放于患者的左腿外側,以固定板條2來固定患者膝關節(jié)上方對應股骨下端的腿部位置(以不松動,即上下移位小于Icm為準);調整第一滑塊91在導軌8上的位置,使患者的腳能夠放置于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內,并由第二跟部底板15從下方支撐患者的腳,用第一固定帶將患者的踝關節(jié)固定。由于在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處設有基座將其抬高,則患者整個腿部的下方可以是懸空的,也可以是在懸空的位置填塞有墊子等。
[0035]然后,拉開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的齒輪鎖74的拉銷柄,使拉銷頭部不接觸齒輪73邊緣各個坡齒的時候,轉動旋鈕71來帶動升降螺桿72旋轉,使固定帶提拉板75向頂板61方向移動,通過兩個拉簧19將第一跟部底板6及整個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往后(即,往靠近提拉底板3的方向)拉動,使患者的踝關節(jié)以下的足跟部隨第一滑塊91等向提拉底板3的方向滑動,從而與被固定板條2已經(jīng)固定住的膝關節(jié)上端形成相反力點來產(chǎn)生牽拉的效果(,圖1e中以向下的箭頭來表示牽拉的方向),使得患者的膝關節(jié)間隙逐步分開。旋鈕71旋轉的圈數(shù)一般需要根據(jù)醫(yī)生對患處牽引固定力度的要求來確定,牽引力度一般為人體重量的十分之一以下。
[0036]之后,可以放開齒輪鎖74的拉銷柄,通過拉銷頭部對齒輪73的旋轉位置進行限定,以便對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移動的位置進行暫時的固定,使得患者膝關節(jié)間隙能夠保持拉開狀態(tài)設定的一段時間。例如是五分鐘以后,可以調整第二滑塊9在導軌8上的位置,使第二固定帶能夠綁縛住患者膝關節(jié)下方對應脛、腓骨上端的腿部位置并將第二固定帶向著固定板I的方向收緊且固定(圖1e中以向右的箭頭來表示收緊扭轉的效果),從而使股骨、膝關節(jié)、脛腓骨、踝關節(jié)形成正常范圍的直線。治療結束時,拉開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的齒輪鎖74,并反向轉動旋鈕71,使固定帶提拉板75向底板62方向移動,則拉簧19被放松,踝關節(jié)處的位置固定被放開,從而結束一次牽引的操作。一般一次牽引不超過半小時或根據(jù)醫(yī)囑;每天牽引不超過三次。
[0037]本發(fā)明所述的矯正裝置中,例如固定板1、提拉底板3、跟部側板5、第一跟部底板
6、第二跟部底板15、導軌8、第一滑塊91、第二滑塊9、基座及各個加強部件相互連接的部件等,優(yōu)選的可以用鋁合金制成。本發(fā)明中各部件之間的相互連接,可以是通過連接件(例如是螺釘17等)實現(xiàn)的可拆卸連接,或者也可以是通過焊接等方式來進行;又或者,還可以通過一體成型的方式直接形成相連接的部件結構(例如直接形成第一 L型結構)等等。
[0038]在不同的應用實例中,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可以用其他提拉的裝置來替代,或直接以手工提拉。還可以理解到,如果是將患者的踝關節(jié)處固定不動,改為提拉連接在患者膝關節(jié)上方的固定板條等部件并使其能夠通過滑塊移動,從而使膝關節(jié)上方的身體部位實現(xiàn)與提拉底板相反方向的移動,則也可以達到牽拉而使膝關節(jié)間隙增寬的效果。
[0039]另外,在其他一些結構的示例中,如果不需要使用第二固定帶收緊使患者膝關節(jié)處向內側(改善0型姿態(tài))或向外側(改善X型姿態(tài))扭轉而與固定板貼靠的話,可以省略這些部件或者使其僅僅起到固定患者腿部的作用?;蛘?,可以同時設置一個第二固定板與原來的固定板相對,使用第二固定帶可以將膝關節(jié)往原固定板上收緊或者往第二固定板上收緊,則可以適用于0型和X型這兩種情況,而不需要使用本發(fā)明裝置的對稱結構;也可以是通過在第二固定板上設置導軌來配合使用第三滑塊及第三固定帶來實現(xiàn)固定扭轉膝關節(jié)的功能。
[0040]又例如,可以改用其他的結構來支撐患者的足部;或者可以不對足跟部進行支撐即省略第一跟部底板和或第二跟部底板,而只將患者腳踝部固定在跟部側板及第一滑塊處進行牽拉。又或者,還可以將導軌布置到改為水平布置的固定板上,或者固定板增設的位于第二平面的附加表面上,或者在第二固定板上等等,從而對應改變支撐/拉伸患者足跟部機構的設置位置。
[0041]盡管本發(fā)明的內容已經(jīng)通`過上述優(yōu)選實施例作了詳細介紹,但應當認識到上述的描述不應被認為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本領域技術人員閱讀了上述內容后,對于本發(fā)明的多種修改和替代都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施用在平躺著的患者的其中一條腿上,其特征在于,包含: 固定板(I ),放置于患者腿部的內側或外側; 若干固定板條(2),連接于所述固定板(I)內側的前端,通過所述固定板條(2)固定患者膝關節(jié)上方對應股骨下端的腿部位置; 提拉底板(3),與所述固定板(I)內側的后端連接形成第一 L型結構; 導軌(8),連接于所述固定板(I)內側并沿該固定板(I)的長度方向布置; 第一滑塊(91),使一個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通過第一滑塊(91)沿導軌(8)移動,并通過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牽引患者踝關節(jié)以下的部位向遠離患者膝關節(jié)的方向移動,從而使患者膝關節(jié)間隙增寬; 第一固定帶,連接于所述第一滑塊(91)上,通過所述第一固定帶將患者的踝關節(jié)部位綁縛固定在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上; 第二滑塊(9),布置于所述第一滑塊(91)之前,并能沿所述導軌(8)滑動至對應患者膝關節(jié)的位置; 第二固定帶,連接于所述第二滑塊(9)上,通過所述第二固定帶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下方對應脛、腓骨上端的腿部位置進行綁縛固定,并且在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牽引患者踝關節(jié)以下的部位時通過束緊所述第二固定帶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施加能夠扭轉膝關節(jié)并使膝關節(jié)向所述固定板(I)貼靠的作用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中,進一步包含: 跟部側板(5),放置于患者小腿的外側,所述第一滑塊(91)連接在所述跟部側板(5)的外側; 第一跟部底板(6),與所述跟部側板(5)的后端連接形成一個第二 L型結構,該第二 L型結構位于第一 L型結構的內側;所述第一跟部底板(6)與患者腳底貼近; 跟部連接板(14 ),連接在所述第一跟部底板(6 )外側的下部; 第二跟部底板(15),與所述跟部連接板(14)底部的后端連接形成一個第三L型結構,所述第二跟部底板(15)水平布置以便從下方支撐患者的足跟部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中,還包含后跟加強板(16),其設有一個水平表面連接在第二跟部底板(15)的前端,和一個豎直表面與所述第一跟部底板(6)及跟部連接板(14)相對,通過所述豎直表面防止腳后跟從第二跟部底板(15)滑落。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其特征在于, 經(jīng)由一個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對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進行提拉;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包含: 由頂板(61)、底板(62)、第一側板(63)、第二側板(64)連接構成的口字型結構的框架外殼,沿提升方向連接在頂板(61)和底板(62)之間的升降螺桿(72),與所述升降螺桿(72)連接以帶動該升降螺桿(72) —起轉動的旋鈕(71),以及配合穿設在所述升降螺桿(72)上并通過該升降螺桿(7) (2)旋轉而實現(xiàn)沿提拉方向移動的固定帶提拉板(75); 其中,所述底板(62 )與所述提拉底板(3 )固定連接,使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 )位于所述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的后端;設置有兩個拉簧(19),使各個拉簧(19)的一端與第一跟部底板(6)連接,各個拉簧(19)的另一端穿過所述提拉底板(3)后與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的固定帶提拉板(75)連接; 所述旋鈕(71)帶動所述升降螺桿(72)沿著第一方向旋轉,能夠使所述固定帶提拉板(75)向靠近所述頂板(61)的方向移動,進而拉緊所述拉簧(19)將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往靠近提拉底板(3)的方向提拉; 所述旋鈕(71)帶動所述升降螺桿(72)沿著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旋轉,能夠使所述固定帶提拉板(75)向靠近所述底板(62)的方向移動,使所述拉簧(19)被放松,使所述足跟部支撐拉伸機構能夠往遠離提拉底板(3 )的方向滑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還進一步設置有:穿設在所述升降螺桿(72)上并與該升降螺桿(72) 一起轉動的齒輪(73),與齒輪(73)配合設置用以在調節(jié)結束后限定齒輪(73)沿第一方向或其反方向繼續(xù)旋轉的齒輪鎖(74)。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板條(2)為弧形,通過該弧形的中段與所述固定板(I)連接,所述固定板條(2)環(huán)繞在患者腿部之后該弧形的兩端對接實行固定。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進一步設置有加固機構,所述加固機構包含以下部件中的一個或多個: 所述第一 L型結構的拐角外側設置的L型的固定加強板(4),所述固定加強板(4)的兩個表面分別連接所述固定板(I)和提拉底板(3 )進行加固; 所述第二 L型結構的拐角外側設置有L型的加強支架(7),所述加強支架(7)的兩個表面分別連接所述跟部側板(5)和第一跟部底板(6)進行加固; 所述第三L型結構的拐角外側設置有L型的跟部加強板(13),所述跟部加強板(13)的兩個表面分別連接跟部連接板(14)和第二跟部底板(15)的后端進行加固。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的部件與患者腿部皮膚接觸的位置設置有柔軟的墊片;所述部件包含所述固定板條(2)、跟部側板(5)、第一跟部底板(6)、跟部連接板(14)、第二跟部底板(15)、跟部加強板(13)、第一滑塊(91)、第一固定帶、第二滑塊(9)、第二固定帶中的一個或多個。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膝關節(jié)矯正裝置,其特征在于, 設置有一個基座從下方連接并支撐所述的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對高低位置進行調整; 所述基座包含:兩個呈八字形擺放的支撐腳(10),其頂部分別布置在一個支撐條(12)的兩端,所述支撐條(12)的中間與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裝置(18)的第一側板(63)或第二側板(64)中的一個來固定連接; 在各個所述支撐腳(10)與支撐條(12)連接的夾角處分別設置有三角形的支撐塊(11),在每個支撐塊(11)中還開設有若干個安裝通孔,使得若干個升降螺紋桿能夠對應從各個安裝通孔中穿過,并通過每個升降螺紋桿的兩端來分別連接對應位置的支撐腳(10)與支撐條(12)。
【文檔編號】A61F5/048GK103550019SQ201310566843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1月13日
【發(fā)明者】黃聲 申請人:上海萬邦醫(yī)療器材技術有限公司, 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