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該中藥由下述原料制成:柴胡、生地、天麻、水菖蒲、香附、陳皮、半夏、砂仁、川樸、丁香、麥芽、甘草、昆布、半枝蓮、枸杞子、當歸、麥冬、蟬衣、白僵蠶、紅藤、貫眾、紫草、虎杖、萆薢、滑石、茵陳、茅根、腹皮、垂盆草、功勞葉、桂枝、澤瀉、木香、玉米須、蓯蓉、川斷、穿山甲、桑寄生、丹參、玉竹、皂角刺、杜仲、覆盆子、菟絲子、劉寄奴。本中藥治療三叉神經痛效果顯著,無毒副作用。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三叉神經痛,疼痛發(fā)作僅限于三叉神經分布區(qū),表現(xiàn)為面部、口腔及下頜部位的某一點,突然發(fā)生劇烈性的閃電式短暫的抽痛。目前,對于三叉神經痛治療方法,藥物治療主要是多先卡馬西平、苯妥英鈉、氯硝西泮等口服,為單純止痛治療,藥物副作用明顯,患者眩暈、走路不穩(wěn)、嗜睡等,嚴重影響生活、工作。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本中藥治療三叉神經痛效果顯著,無毒副作用。
[0004]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0005]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06]柴胡6-13、生地7-15、天麻8-14、水菖蒲8-17、香附7-15、陳皮3-14、半夏4-15、砂仁5-12、川樸7-16、丁香6-19、麥芽9_14、甘草4_16、昆布6_13、半枝蓮8_15、枸杞子6_14、當歸4-12、麥冬6-17、蟬衣7-15、白僵蠶5_13、紅藤3_14、貫眾4_16、紫草6_17、虎杖7_12、萆蘚5-13、滑石3-17、茵 陳7-14、茅根4-16、腹皮6-12、垂盆草2_18、功勞葉8_14、桂枝4-16、澤瀉6-15、木香5-14、玉米須4-13、蓯蓉3-14、川斷5-14、穿山甲7-15、桑寄生5-14、丹參4-13、玉竹3-12、皂角刺5-17、杜仲7_16、覆盆子6_12、菟絲子7_13、劉寄奴3_15。
[0007]優(yōu)選地,所述柴胡11、生地12、天麻10、水菖蒲12、香附11、陳皮10、半夏8、砂仁
9、川樸11、丁香13、麥芽12、甘草8、昆布9、半枝蓮11、枸杞子12、當歸9、麥冬10、蟬衣11、白僵蠶8、紅藤9、貫眾11、紫草12、虎杖9、萆蘚8、滑石12、茵陳11、茅根13、腹皮10、垂盆草9、功勞葉11、桂枝12、澤瀉10、木香9、玉米須10、蓯蓉12、川斷11、穿山甲10、桑寄生9、丹參11、玉竹8、皂角刺9、杜仲11、覆盆子9、菟絲子10、劉寄奴12。
[0008]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如下:
[0009](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柴胡、生地、天麻、水菖蒲、香附、陳皮、半夏、砂仁、川樸、丁香、麥芽、甘草、昆布、半枝蓮、枸杞子、當歸、麥冬、蟬衣、白僵蠶、紅藤、貫眾、紫草、虎杖、萆蘚、滑石、茵陳、茅根、腹皮、垂盆草、功勞葉、桂枝、澤灣、木香、玉米須、灰蓉、川斷、穿山甲、桑寄生、丹參、玉竹、皂角刺、杜仲、覆盆子、菟絲子、劉寄奴,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9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45分鐘。
[0010](2)將所述步驟(1)中的混合物及水煎煮10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
[0011](3)將所述步驟(2)中所得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7的比例混合,再煎煮7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
[0012]本發(fā)明的藥理及效果如下:
[0013]本發(fā)明選取柴胡、生地、天麻、水菖蒲、香附、陳皮、半夏、砂仁、川樸、丁香、麥芽、甘草、昆布、半枝蓮、枸杞子、當歸、麥冬、蟬衣、白僵蠶、紅藤、貫眾、紫草、虎杖、萆蘚、滑石、茵陳、茅根、腹皮、垂盆草、功勞葉、桂枝、澤瀉、木香、玉米須、蓯蓉、川斷、穿山甲、桑寄生、丹參、玉竹、皂角刺、杜仲、覆盆子、菟絲子、劉寄奴等多味中藥制成中藥湯劑。
[0014]其中,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0015]生地,清熱涼血;生津潤燥。
[0016]天麻,息風止痙;平肝陽;祛風通絡。
[0017]水菖蒲,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
[0018]香附,理氣解郁,調經止痛。
[0019]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0020]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0021 ]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0022]川樸,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
[0023]丁香,溫中、暖腎、降逆。
[0024]麥芽,消食化積。
[0025]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
[0026]昆布,軟堅散結、消腫利水、潤下消痰。
[0027]半枝蓮,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腫。
[0028]枸杞子,具有補肝益腎之功效。
[0029]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
[0030]麥冬,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
[0031 ]蟬衣,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
[0032]白僵蠶,祛風解痙,化痰散結。
[0033]紅藤,解毒消癰,活血止痛,祛風除濕,殺蟲功效。
[0034]貫眾,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0035]紫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0036]虎杖,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祛風利濕,散瘀定痛,止咳化痰。
[0037]萆蘚,利濕去濁,祛風除痹。
[0038]滑石,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
[0039]茵陳,清熱利濕,退黃。
[0040]茅根,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0041 ]腹皮,下氣寬中,行水消腫。
[0042]垂盆草,清熱解毒、消腫利尿、排膿生肌。
[0043]功勞葉,清虛熱、益肝腎、祛風濕。
[0044]桂枝,散寒解表;溫通經脈;促陽化氣。
[0045]澤瀉,利水滲濕。
[0046]木香,行氣止痛;調中導滯;健脾消滯。
[0047]玉米須,利尿消腫,清肝利膽。
[0048]蓯蓉,補腎壯陽、益精、潤腸。
[0049]川斷,補肝腎,續(xù)筋骨,調血脈。[0050]穿山甲,活血散結;通經下乳;消癰潰堅。
[0051]桑寄生,養(yǎng)血安胎、補腎固胎元。
[0052]丹參,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yǎng)血安神。
[0053]玉竹,滋陰潤肺;養(yǎng)胃生津。
[0054]皂角刺,消毒透膿;搜風;殺蟲。
[0055]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0056]覆盆子,補肝益腎,固精縮尿,明目。
[0057]菟絲子,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固胎止泄。
[0058]劉寄奴,破瘀通經;止血消腫;消食化積。
[0059]將上述多味中藥原料經過煎煮制備成湯劑,諸藥相伍,共奏清肝瀉火、熄風止痛之功,對于治療三叉神經痛效果顯著。
[0060]臨床資料:
[0061]為表明本發(fā)明藥物的治療效果,本發(fā)明經過10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臨床研究,100例病例均來源青島市開發(fā)區(qū)醫(yī)院。
[0062]治療組:按隨機 方法選取50例,在原治療基礎上,停用所有治療藥物,服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I個月。
[0063]對照組:按隨機方法選取50例,口服腺苷鈷胺片,治療I個月。
[0064]兩組在病情、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
[0065]服用方法:治療組:每日早晚各一次服用本發(fā)明藥物的湯劑200毫升,療程為I個月。對照組:口服腺苷鈷胺片,一次1.0mg, 一日3次,餐后服用,療程為I個月。
[0066]觀察指標和方法
[0067]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
[0068]治療組,治愈45例,顯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對照組,治愈28例,顯效1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6%。兩組之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具體實施方式】
[0069]實施例1
[0070]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71]柴胡6、生地7、天麻8、水菖蒲8、香附7、陳皮3、半夏4、砂仁5、川樸7、丁香6、麥芽9、甘草4、昆布6、半枝蓮8、枸杞子6、當歸4、麥冬6、蟬衣7、白僵蠶5、紅藤3、貫眾4、紫草6、虎杖7、萆蘚5、滑石3、茵陳7、茅根4、腹皮6、垂盆草2、功勞葉8、桂枝4、澤灣6、木香
5、玉米須4、蓯蓉3、川斷5、穿山甲7、桑寄生5、丹參4、玉竹3、皂角刺5、杜仲7、覆盆子6、菟絲子7、劉寄奴3。
[0072]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如下:
[0073](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柴胡、生地、天麻、水菖蒲、香附、陳皮、半夏、砂仁、川樸、丁香、麥芽、甘草、昆布、半枝蓮、枸杞子、當歸、麥冬、蟬衣、白僵蠶、紅藤、貫眾、紫草、虎杖、萆蘚、滑石、茵陳、茅根、腹皮、垂盆草、功勞葉、桂枝、澤灣、木香、玉米須、灰蓉、川斷、穿山甲、桑寄生、丹參、玉竹、皂角刺、杜仲、覆盆子、菟絲子、劉寄奴,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9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45分鐘。[0074](2)將所述步驟(1)中的混合物及水煎煮10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
[0075](3)將所述步驟(2)中所得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7的比例混合,再煎煮7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
[0076]實施例2
[0077]—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78]柴胡13、生地15、天麻14、水菖蒲17、香附15、陳皮14、半夏15、砂仁12、川樸16、丁香19、麥芽14、甘草16、昆布13、半枝蓮15、枸杞子14、當歸12、麥冬17、蟬衣15、白僵蠶
13、紅藤14、貫眾16、紫草17、虎杖12、萆蘚13、滑石17、茵陳14、茅根16、腹皮12、垂盆草18、功勞葉14、桂枝16、澤瀉15、木香14、玉米須13、蓯蓉14、川斷14、穿山甲15、桑寄生14、丹參13、玉竹12、皂角刺17、杜仲16、覆盆子12、菟絲子13、劉寄奴15。
[0079]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如下:
[0080](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柴胡、生地、天麻、水菖蒲、香附、陳皮、半夏、砂仁、川樸、丁香、麥芽、甘草、昆布、半枝蓮、枸杞子、當歸、麥冬、蟬衣、白僵蠶、紅藤、貫眾、紫草、虎杖、萆蘚、滑石、茵陳、茅根、腹皮、垂盆草、功勞葉、桂枝、澤灣、木香、玉米須、灰蓉、川斷、穿山甲、桑寄生、丹參、玉竹、皂角刺、杜仲、覆盆子、菟絲子、劉寄奴,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9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45分鐘。
[0081](2)將所述步驟(1)中的混合物及水煎煮10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
[0082](3)將所述步驟(2)中所得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7的比例混合,再煎煮7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
[0083]實施例3
[0084]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85]柴胡11、生地12、天麻10、水菖蒲12、香附11、陳皮10、半夏8、砂仁9、川樸11、丁香13、麥芽12、甘草8、昆布9、半枝蓮11、枸杞子12、當歸9、麥冬10、蟬衣11、白僵蠶8、紅藤9、貫眾11、紫草12、虎杖9、萆蘚8、滑石12、茵陳11、茅根13、腹皮10、垂盆草9、功勞葉
11、桂枝12、澤瀉10、木香9、玉米須10、蓯蓉12、川斷11、穿山甲10、桑寄生9、丹參11、玉竹
8、皂角刺9、杜仲11、覆盆子9、菟絲子10、劉寄奴12。
[0086]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如下:
[0087](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柴胡、生地、天麻、水菖蒲、香附、陳皮、半夏、砂仁、川樸、丁香、麥芽、甘草、昆布、半枝蓮、枸杞子、當歸、麥冬、蟬衣、白僵蠶、紅藤、貫眾、紫草、虎杖、萆蘚、滑石、茵陳、茅根、腹皮、垂盆草、功勞葉、`桂枝、澤灣、木香、玉米須、灰蓉、川斷、穿山甲、桑寄生、丹參、玉竹、皂角刺、杜仲、覆盆子、菟絲子、劉寄奴,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9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45分鐘。
[0088](2)將所述步驟(1)中的混合物及水煎煮10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
[0089](3)將所述步驟(2)中所得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7的比例混合,再煎煮7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柴胡6-13、生地7-15、天麻8-14、水菖蒲8_17、香附7_15、陳皮3_14、半夏4_15、砂仁5-12、川樸7-16、丁香6-19、麥芽9_14、甘草4_16、昆布6_13、半枝蓮8_15、枸杞子6_14、當歸4-12、麥冬6-17、蟬衣7-15、白僵蠶5_13、紅藤3_14、貫眾4_16、紫草6_17、虎杖7_12、萆蘇5_13、滑石3_17、茵陳7_14、茅根4_16、腹皮6_12、垂盆草2_18、功勞葉8_14、桂枝4_16、澤瀉6-15、木香5-14、玉米須4-13、蓯蓉3_14、川斷5_14、穿山甲7_15、桑寄生5_14、丹參4-13、玉竹3-12、皂角刺5-17、杜仲7_16、覆盆子6_12、菟絲子7_13、劉寄奴3_15。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柴胡11、生地·12、天麻10、水菖蒲12、香附11、陳皮10、半夏8、砂仁9、川樸11、丁香13、麥芽12、甘草8、昆布9、半枝蓮11、枸杞子12、當歸9、麥冬10、蟬衣11、白僵蠶8、紅藤9、貫眾11、紫草12、虎杖9、萆蘚8、滑石12、茵陳11、茅根13、腹皮10、垂盆草9、功勞葉11、桂枝12、澤瀉10、木香9、玉米須10、蓯蓉12、川斷11、穿山甲10、桑寄生9、丹參11、玉竹8、皂角刺9、杜仲11、覆盆子9、菟絲子10、劉寄奴·12。
【文檔編號】A61K36/9064GK103705833SQ201310744424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姜妮娜, 高承香, 劉春花, 韓月欣, 張凌云, 王占暉, 徐秀云 申請人:姜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