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中草藥技術(shù)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
【背景技術(shù)】
[0002]咳嗽是呼吸道疾病最常見的一種癥狀,最常見的原因為支氣管炎,肺部感染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的轉(zhuǎn)歸預后因人而異。有些人可以很快恢復,有些人咳嗽會伴隨很長時間,給人的正常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對于頑固性咳嗽,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有的還可演變成肺心病而帶來生命危險,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也多是緩解癥狀,不能從根本上驅(qū)除病痛目前西醫(yī)多只能針對病因治療,而且容易復發(fā),給患者帶來精神上和經(jīng)濟上的負擔。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缺陷,提供一種取材方便、見效快、無毒副作用、標本同治的治療咳嗽的中藥。
[0004]為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
麥冬10-20、法半夏8-14、知母8-13、薄荷12-18、枸杞子13-19、白干姜8_12、五味子14-18、桑白皮5-11、龍葵3-7、連翹12-16、甘草8_15、陳皮10-15、天南星8_12、厚樸8_12、化橘紅3-10、桔梗5-8。
[0005]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
麥冬15、法半夏12、知母9、薄荷15、枸杞子18、白干姜10、五味子15、桑白皮8、龍葵6、連翹14、甘草12、陳皮14、天南星10、厚樸9、化橘紅9、桔梗7。
[0006]還包括人參5-10,銀杏葉10-12。
[0007]各中藥原料的藥性:
麥冬:養(yǎng)陰清熱,治療陰虛內(nèi)熱或熱病病傷津、心煩口渴。潤肺止咳治療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痰稠、氣逆。
[0008]法半夏: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江蘇、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采挖,除去外皮及須根.曬干。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guī)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zhì)較松脆或硬脆。主治燥濕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0009]知母:該種干燥根狀莖為著名中藥,性苦寒,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利大小便之效。屬清熱下火藥,主治: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有“毛知母”與“知母肉”之分。最主要產(chǎn)區(qū)在河北。中藥別名:兔子油草、大蘆水、媽媽草、蒜瓣子草、羊胡子根、地參等。
[0010]薄荷:薄荷,土名叫“銀丹草”,為唇形科植物,即同屬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濕地河旁,根莖橫生地下,多生于2100米海拔高度,但也可在3500米海拔上生長,是一種有特種經(jīng)濟價值的芳香作物。全株青氣芳香。葉對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結(jié)暗紫棕色的小粒果。薄荷是中華常用中藥之一。它是辛涼性發(fā)汗解熱藥,治流行性感冒、頭疼、身熱、咽喉、牙床腫痛等癥。外用可治神經(jīng)痛、皮膚瘙癢、皮疹和濕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0011]枸杞:枸杞既是傳統(tǒng)名貴中藥材,又是一種營養(yǎng)滋補品。在衛(wèi)生部公布的63種藥食兩用的名單中,名列榜首。作為傳統(tǒng)中藥,枸杞性平味甘,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潤肺的功效。通過化學成分分析,枸杞的果實檢測出含有豐富的天然胡蘿卜素、維生素C、枸杞蛋白多糖、甜菜堿、亞油酸以及鐵、磷、鈣等營養(yǎng)成分,有補虛安神、明目祛風、滋腎潤肺以及護肝抗腫瘤等作用。
[0012]白干姜:主治脾胃虛冷、頭暈吐逆、水瀉、咳嗽上氣、牙痛。
[0013]五味子:功能主治,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治肺虛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盜汗,勞傷羸瘦,夢遺滑精,久瀉久痢。
[0014]桑白皮:具有較好的解熱、祛痰止咳作用。
[0015]龍葵: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高30-12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卵形或心型葉子互生,近全緣;夏季開白色小花,4 一 10朵成聚傘花序;球形漿果,成熟后為黑紫色。漿果和葉子均可食用,但葉子含有大量生物堿,須經(jīng)煮熟后方可解毒。
[0016]連翹: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治溫熱,丹毒,斑疹,癰瘍腫毒,瘰疬,小便淋閉。
[0017]甘草:用于氣喘咳嗽??蓡斡茫嗫膳湮槠渌幬飸?。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0018]陳皮:用于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0019]天南星:天南星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jié)之功能。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痹、風痰眩暈、癲癇、驚風、破傷風、咳嗽多痰、癰腫、瘰疬、跌打麻痹、毒蛇咬傷。
[0020]厚樸:治胸腹痞滿脹痛,反胃,嘔吐,宿食不消,痰飲喘咳,寒濕瀉痢
化橘紅:藥用功效,化痰止咳、治療風寒咳嗽,橘紅首要功效,無論寒咳或干咳,服用橘紅均可見效,咳嗽分為熱咳和寒咳兩種:熱咳,是由肺熱造成的反復咳嗽,例如過量食用上火食品,如煎炸、燒烤類等食品,表現(xiàn)為喉嚨干癢、干咳少痰或痰色黃質(zhì)黏稠;寒咳,多由受寒引起,表現(xiàn)為咽癢咳頻,痰液稀薄如泡沫狀。
[0021]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于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
[0022]人參:人參的肉質(zhì)根為著名強壯滋補藥,適用于調(diào)整血壓、恢復心臟功能、神經(jīng)衰弱及身體虛弱等癥,也有祛痰、健胃、利尿、興奮等功效。
[0023]銀杏葉: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干燥葉。秋季葉尚綠時采收,及時干燥。一般為人工栽培。栽培地區(qū)北至遼寧,南達廣東,東起浙江,西達陜西、甘肅、西南到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斂肺平喘,化濁降脂的功效。用于瘀血阻絡,胸痹心痛,中風偏擁,肺虛咳喘,尚脂血癥。
[0024]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提供的這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無毒副作用,服用方便、成木低廉、補氣養(yǎng)陰、潤肺止咳、治療效果好,取材方便,可用于治療感冒及急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癥,且能達到標本同治的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發(fā)明。
[0026]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
麥冬15、法半夏12、知母9、薄荷15、枸杞子18、白干姜10、五味子15、桑白皮8、龍葵6、連翹14、甘草12、陳皮14、天南星10、厚樸9、化橘紅9、桔梗7。
[0027]稱取上述各原料,洗凈烘干,紗布包煎,加水8份浸泡2小時,第一次煎煮,武火煎煮沸騰15分鐘,再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濾出即得第一次煎煮液;將第一次煎煮過濾后的藥渣加水6份,煎煮沸騰20分鐘,再用文火煎煮35-45分鐘濾出即得第二次煎煮液;將第二次煎煮過濾后的藥渣加水6份,煎煮沸騰20分鐘,再用文火煎煮25-35分鐘濾出即得第三次煎煮液;將三次煎煮液合并即得。使用方法:每日早晚各一次,30克溫服。
[0028]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麥冬15、法半夏12、知母9、薄荷15、枸杞子18、白干姜10、五味子15、桑白皮8、龍葵6、連翹14、甘草12、陳皮14、天南星10、厚樸9、化橘紅9、桔梗7、人參5-10,銀杏葉10-12。
[0029]稱取上述各原料,洗凈烘干,紗布包煎,加水10份浸泡3小時,第一次煎煮,武火煎煮沸騰25分鐘,再用文火煎煮25-35分鐘濾出即得第一次煎煮液;將第一次煎煮過濾后的藥渣加水8份,煎煮沸騰20分鐘,再用文火煎煮35-45分鐘濾出即得第二次煎煮液;將第二次煎煮過濾后的藥渣加水8份,煎煮沸騰15分鐘,再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濾出即得第三次煎煮液;將三次煎煮液合并即得。使用方法:每日早晚各一次,30克溫服。
[0030]以上例舉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舉例說明,并不構(gòu)成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的限制,凡是與本發(fā)明相同或相似的設計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主權(quán)項】
1.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麥冬10-20、法半夏8-14、知母8-13、薄荷12-18、枸杞子13-19、白干姜8_12、五味子14-18、桑白皮5_11、龍葵3-7、連翹12-16、甘草8-15、陳皮10-15、天南星8-12、厚樸8-12、化橘紅3-10,桔梗5-8。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麥冬15、法半夏12、知母9、薄荷15、枸杞子18、白干姜10、五味子15、桑白皮8、龍葵6、連翹14、甘草12、陳皮14、天南星10、厚樸9、化橘紅9、桔梗7。3.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人參5-10,銀杏葉 10-12。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屬于中草藥技術(shù)領域,具體提供了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麥冬10-20、法半夏8-14、知母8-13、薄荷12-18、枸杞子13-19、白干姜8-12、五味子14-18、桑白皮5-11、龍葵3-7、連翹12-16、甘草8-15、陳皮10-15、天南星8-12、厚樸8-12、化橘紅3-10、桔梗5-8。本發(fā)明提供的這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無毒副作用,服用方便、成木低廉、補氣養(yǎng)陰、潤肺止咳、治療效果好,取材方便,可用于治療感冒及急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癥,且能達到標本同治的作用。
【IPC分類】A61P11/14, A61K36/9068
【公開號】CN104998228
【申請?zhí)枴緾N201510370621
【發(fā)明人】孟慶牛
【申請人】孟慶牛
【公開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請日】201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