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壓力鍋鍋蓋扣合裝置和一種壓力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346391閱讀:16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壓力鍋鍋蓋扣合裝置和一種壓力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小家電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ー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和一種壓カ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壓カ鍋的鍋蓋合蓋結構是通過鍋蓋上的鍋牙在外鍋對應的鍋牙上旋轉扣合后實現(xiàn)合蓋的。由于在鍋內的壓カ增大時,鋼蓋會向上沖,帶動面蓋也向上移動,使得上壓后面蓋與外殼罩的縫隙變大。綜上所述,現(xiàn)有的壓カ鍋的鍋蓋存在壓カ鍋內的壓カ上升后,面蓋與外殼罩的縫隙會變大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ー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和ー種壓カ鍋,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能解決在壓カ鍋內的壓カ上升后,面蓋與外殼罩的縫隙會變大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提供了ー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所述扣合裝置包括:鍋體、鍋蓋、弧形轉動桿、扣扭和轉動軸;所述鍋蓋的后端鉸接在所述鍋體的后端;所述鍋蓋的上表面設有弧形轉動桿和轉動軸;所述弧形轉動桿以轉動軸為圓心轉動,所述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與所述轉動軸之間距離逐漸變長或變短,所述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與所述扣扭的上端接觸;所述扣扭的中部鉸接在所述鍋蓋的前端,所述扣扭的下端設有第一扣牙,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扣牙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扣牙;所述弧形轉動桿往ー個方向轉動時,所述扣扭上端與所述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長,所述扣扭的上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扣合;所述弧形轉動桿往相反方向轉動時,所述扣扭上端與所述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短,所述扣扭的上端靠近鍋體,所述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脫離。在上述扣合裝置中,所述鍋蓋:包括內蓋和鋼蓋;所述轉動軸和所述弧形轉動桿設置在所述內蓋上;所述內蓋上還設有弧形導軌,所述鋼蓋的上表面固定有與所述弧形導軌配合使用鋼柱,所述鋼蓋通過鋼柱和弧形導軌相配合的方式與內蓋連接一起;所述弧形轉動桿與所述鋼柱連接在一起。在上述扣合裝置中,所述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設有與所述扣扭的上端配合使用的第一導軌。在上述扣合裝置中,所述裝置還包括: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扣扭的中部鉸接處與第一扣牙之間的第一凸柱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凸柱對應的第二凸柱上;
      或者,所述彈簧的一端設置在所示扣扭的中部鉸接處與扣扭上端之間的第一凸柱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凸柱對應的第二凸柱上。在上述扣合裝置中,所述鍋體的開ロ處設有第一鍋牙,所述鋼蓋開ロ處設有與所述第一鍋牙配合使用的第二鍋牙;所述弧形轉動桿以所述轉動軸為圓心順時針轉動,所述弧形轉動桿的邊緣推動所述扣扭的上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的第一扣牙與所述第二扣牙扣合的同時,所述第一鍋牙與所述第二鍋牙扣合;所述弧形轉動桿以所述轉動軸為圓心逆時針轉動,所述彈簧推動所述扣扭的下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的第一扣牙與所述第二扣牙脫離扣合的同時,所述第一鍋牙與所述第ニ鍋牙脫離扣合。本發(fā)明還公開了ー種壓カ鍋,所述壓カ鍋包括:鍋體、鍋蓋、弧形轉動桿、扣扭和轉動軸;所述鍋蓋的后端鉸接在所述鍋體的后端;所述鍋蓋的上表面設有弧形轉動桿和轉動軸;所述弧形轉動桿以轉動軸為圓心轉動,所述弧形轉動桿邊緣與所述轉動軸之間距離逐漸變化,所述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與所述扣扭的上端接觸;所述扣扭的中部鉸接在所述鍋蓋的前端,所述扣扭的下端設有第一扣牙,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扣牙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扣牙;所述弧形轉動桿往ー個方向轉動時,所述扣扭上端與所述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長,所述扣扭的上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扣合;所述弧形轉動桿往相反方向轉動時,所述扣扭上端與所述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短,所述扣扭的上端靠近鍋體,所述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脫離。在上述壓カ鍋中,所述鍋蓋:包括內蓋和鋼蓋;所述轉動軸和所述弧形轉動桿設置在所述內蓋上;所述內蓋上還設有弧形導軌,所述鋼蓋的上表面固定有與所述弧形導軌配合使用鋼柱,所述鋼蓋通過鋼柱和弧形導軌相配合的方式與內蓋連接一起;所述弧形轉動桿與所述鋼柱連接在一起。在上述壓カ鍋中,所述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設有與所述扣扭的上端配合使用的
      第一導軌。在上述壓カ鍋中,所述彈簧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扣扭的中部鉸接處與第一扣牙之間的第一凸柱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凸柱對應的第二凸柱上;或者,所述彈簧的一端設置在所示扣扭的中部鉸接處與扣扭上端之間的第一凸柱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凸柱對應的第二凸柱上。在上述壓カ鍋中,所述鍋體的開ロ處設有第一鍋牙,所述鋼蓋開ロ處設有與所述第一鍋牙配合使用的第二鍋牙;所述弧形轉動桿以所述轉動軸為圓心順時針轉動,所述弧形轉動桿的邊緣推動所述扣扭的上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的第一扣牙與所述第二扣牙扣合的同時,所述第一鍋牙與所述第二鍋牙扣合;
      所述弧形轉動桿以所述轉動軸為圓心逆時針轉動,所述彈簧推動所述扣扭的下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的第一扣牙與所述第二扣牙脫離扣合的同時,所述第一鍋牙與所述第ニ鍋牙脫離扣合。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了ー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和ー種壓カ鍋,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在鍋蓋的前端設置ー個扣扭,通過漸變弧形邊緣的弧形轉動桿推動該扣扭的上端,使得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鍋身上的第二扣牙扣合,能夠有效防止在鍋內壓力上升時,鍋蓋與鍋身之間的縫隙變大。


      圖1是本發(fā)明中ー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開蓋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圖2是圖1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開蓋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圖3是圖1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合蓋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圖4是圖1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合蓋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圖5是本發(fā)明中另ー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開蓋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圖6是圖5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開蓋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圖7是圖5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合蓋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圖8是圖5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合蓋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的核心是: 鍋蓋的后端與鍋體鉸接在一起,在鍋蓋前端中間處設置ー個扣扭,扣扭的下端設有第一扣牙,鍋身的與扣扭的第一扣牙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扣牙;在開蓋狀態(tài)下,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相脫離,在合蓋狀態(tài)下,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緊密扣合。通過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的配合,使得壓カ鍋在鍋體內壓カ上升時,不會出現(xiàn)鍋蓋中的面蓋與鍋體外殼罩出現(xiàn)縫隙變大的問題。本發(fā)明的原理是:扣扭鉸接在內蓋前端,可以前后轉動??叟さ纳隙伺c安裝在內蓋上的弧形轉動桿的邊緣配合使用,由于弧形轉動桿的邊緣為漸變的弧形結構,最左側邊緣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最長,最右側邊緣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最短,或者最左側邊緣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最短,最右側邊緣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最長。在弧形轉動桿轉動的過程中,會推動扣扭的上端向外側移動,即遠離鍋體的方向移動,使得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咬合;在弧形轉動桿逆向轉動的過程中,扣扭的上端向內側移動,即向靠近鍋體的反向移動,使得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脫離。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作進ー步地詳細描述。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實施例一圖1是本發(fā)明中ー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開蓋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圖2是圖1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開蓋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圖3是圖1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合蓋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圖4是圖1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合蓋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ー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該扣合裝置包括 鍋體5、鍋蓋1、弧形轉動桿2、扣扭3和轉動軸6。鍋蓋I的后端鉸接在鍋體5的后端;鍋蓋I的上表面設有弧形轉動桿2和轉動軸
      6?;⌒无D動桿2以轉動軸6為圓心轉動,弧形轉動桿2的邊緣201與轉動軸6之間距離逐漸變長或變短。具體為,弧形轉動桿2的最左側邊緣2011離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的距離最短,逐步過渡到弧形轉動桿2的最右側邊緣2012離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的距離最長,弧形轉動桿2的弧形邊緣201與扣扭3的上端301相互配合。在本實施例中,弧形轉動桿2的弧形邊緣201與扣扭3的上端301相互配合具體為,弧形轉動桿2的弧形邊緣201與扣扭3的上端301接觸,在弧形轉動桿2的轉動過程中,能推動扣扭3的上端往遠離鍋體5的方向移動。扣扭3的中部鉸接在鍋蓋I的前端,扣扭3可以以中部的軸為圓心前后擺動??叟?的下端設有第一扣牙302,鍋身5的與第一扣牙302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扣牙501。在使用過程中,通過轉動弧形轉動桿2,實現(xiàn)第一扣牙302和第二扣牙501的扣緊和脫離?;⌒无D動桿2往ー個方向轉動時,扣扭3的上端301與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之間的距離逐漸變長,弧形轉動桿2的弧形邊緣201推動扣扭3的上端301遠離鍋體5,扣扭3下端靠近鍋體5,第一扣牙302與第二扣牙501扣合。在如圖1至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弧形轉動桿以順時針方向旋轉?;⌒无D動桿2往相反方向轉動時,扣扭3的上端301與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之間的距離逐漸變短,扣扭3的上端301靠近鍋體5,扣扭3下端靠近鍋體5,扣扭3下端的第ー扣牙302與第二扣牙501脫離。在如圖1至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弧形轉動桿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實施例ニ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例一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可以是最右側邊緣2012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最短,最左側邊緣2011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最長,則弧形轉動桿2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一扣牙302和第二扣牙501扣合,弧形轉動桿2順時針方向旋轉吋,第一扣牙302和第二扣牙501脫離。實施例三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例ニ在本實施例中,鍋蓋I包括內蓋101和鋼蓋102 ;轉動軸6和弧形轉動桿2設置在內蓋101上;內蓋101上還設有弧形導軌1011,具體為在內蓋101的在轉動軸6與扣扭3之間設有弧形導軌1011,鋼蓋102的上表面固定有與弧形導軌1011配合使用鋼柱1021,鋼蓋102通過鋼柱1021與內101蓋連接在一起;弧形轉動桿2與鋼柱1021固定在一起?;⌒无D動桿2轉動時,帶動鋼柱1021移動,鋼柱1021的移動帶動鋼蓋102的移動,實現(xiàn)開蓋或合蓋。實施例四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例三在本實施例中,在內蓋101上設有多條弧形導軌1011,多條弧形導軌1011均勻分別在內蓋101上。設置的弧形導軌1011較佳為三條,即在實施例三的基礎上再設置兩條弧形導軌,所設置的三條弧形導軌1011等角度分布在內蓋101的上,具體參見圖1或圖3所
      /Jn o實施例五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例四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便于使用,在轉動軸6與鋼柱1021之間還設有:把手7 ;把手7與弧形轉動桿2連接在一起,轉動把手7時,能夠帶動弧形轉動桿2轉動。使用把手7可以使得開蓋或合蓋更加省力。實施例六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例五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得扣扭3在弧形轉動桿2逆時針轉動,即在開蓋過程中實現(xiàn)回弾。該鍋蓋扣合裝置還包括彈簧4,彈簧4的一端設置在扣扭的中部軸接處303與第一扣牙302之間的第一凸柱304上,彈簧4的另一端設置在鍋身5的與第一凸柱304對應的第ニ凸柱502上。在合蓋過程中,弧形轉動桿2順時針轉動,弧形轉動桿2的邊緣201推動扣扭3的上端301遠離鍋體5,扣扭3的上端301距離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之間的距離變長,彈簧4受壓收縮,使得第一扣牙302與第二扣牙501扣合。在開蓋過程中,隨著弧形轉動桿2的逆時針轉動,扣扭3的上端301距離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之間的距離變短,彈簧4反彈伸長,使得第一扣牙302與第二扣牙501脫離。實施例七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例六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得鋼蓋102和鍋體5之間扣合的更加嚴密,在鍋體5的開ロ處設有第一鍋牙503,鋼蓋102的開ロ處設有與第一鍋牙503配合使用的第二鍋牙1022。較佳的,在鍋體的開ロ處設有6個第一鍋牙503,該6個第一鍋牙503等角度分布。同樣的,在鋼蓋102的開ロ處設置與第一鍋牙503對應的第二鍋牙1022,即同樣等角度設置6個第二鍋牙1022。在合蓋狀態(tài)過程中,第一鍋牙503與第二鍋牙1022咬合。把手7順時針轉動,帶動弧形轉動桿2以轉動軸6為圓心順時針轉動,弧形轉動桿2推動鋼柱1021轉動,轉動軸6與扣扭3上端301之間的距離變長,弧形轉動桿2的弧形邊緣201推動扣扭3的上端301遠離鍋體5,使得扣扭3的第一扣牙302與第二扣牙501扣合,同時彈簧4受壓收縮,并且第一鍋牙503與第二鍋牙1022扣合。在開蓋狀態(tài)過程中,第一鍋牙503與第二鍋牙1022錯開。把手7逆時針轉動,帶動弧形轉動桿2順時針轉動,推動鋼柱1021轉動,轉動軸6與扣扭3上端301之間的距離變短;彈簧4推動扣扭3的下端遠離鍋體5,使得扣扭3的第一扣牙302與第二扣牙501脫離扣合;同時第一鍋牙503與第二鍋牙1022脫離扣合。下面參照附圖1至圖4針對本發(fā)明提供的實施例一中的鍋蓋扣合裝置進行詳細說明: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內蓋前端中間處設置ー個安裝扣扭3的結構,將扣扭3與彈簧4安裝在此結構上,其中,扣扭3可以前后擺動。在扣扭3對應的鍋身5上設置ー個與第ー扣牙302互相鎖緊的第二扣牙501。在內蓋101的上設置ー個邊緣為漸變弧形的弧形轉動桿2,在開合蓋過程中漸變的弧形邊緣201與彈4簧促使扣扭3的第一扣牙302與鍋身5的第二扣牙501實現(xiàn)互相鎖緊與脫離的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如下:在開蓋過程中,弧形轉動桿2逆時針旋轉,弧形轉動桿2的漸變的弧形邊緣201也向逆時針旋轉,弧形轉動桿2的弧線邊緣201從右到左離轉動軸6越來越小,當開蓋旋轉到位后,彈簧4慢慢恢復自然狀態(tài),扣扭3下部彈出,扣扭3的第一扣牙302脫離鍋身5的第ニ扣牙501,實現(xiàn)鍋蓋打開。如圖1、2。在合蓋過程中,弧形轉動桿2順時針旋轉,弧形轉動桿2的漸變的弧形邊緣201也向順時針旋轉,弧形轉動桿2的弧線邊緣201從左到有離轉動軸6越來越大,將扣扭3的上部301往外推,扣扭3圍繞著轉動軸6轉動,扣扭3的下部慢慢往內扣,彈簧4慢慢壓縮,當合蓋旋轉到位后,扣扭3的第一扣牙302與鍋身5的第二扣牙501完全鎖緊,此時合蓋到位。如圖3、4。在合蓋到位后,扣扭3的第一扣牙302與鍋身5的第二扣牙501完全鎖緊,主要是使得壓カ鍋鍋內壓力上升時鋼蓋102向上位移,不會帶動設置在內蓋101上面蓋也向上移而產生面蓋與外殼罩之間的縫隙變大現(xiàn)象。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干。通過設置了所述鍋蓋扣合裝置,解決了在鍋內壓力上升帶動鋼蓋上升時難免會摩擦到面蓋而帶動面蓋一起上升,從而造成上壓后面蓋與外殼罩之間的縫隙變大現(xiàn)象。實施例八圖5是本發(fā)明中另ー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開蓋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圖6是圖5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開蓋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圖7是圖5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合蓋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圖8是圖5中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的合蓋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參見圖5至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提供的扣合裝置包括:鍋體5、鍋蓋1、弧形轉動桿200、扣扭3和轉動軸6。鍋蓋I的后端鉸接在鍋體5的后端;鍋蓋I的上表面設有弧形轉動桿2和轉動軸
      6?;⌒无D動桿2以轉動軸6為圓心轉動,弧形轉動桿2的邊緣201與轉動軸6之間距離逐漸變長或變短。具體為,弧形轉動桿200的最左側邊緣2001離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的距離最短,逐步過渡到弧形轉動桿200的最右側邊緣2002離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的距離最長。弧形轉動桿200的弧形邊緣設有與扣扭3的上端301配合使用的第一導軌2003?;⌒无D動桿200的弧形邊緣與扣扭3的上端301相互配合。其中,形轉動桿200的弧形邊緣的第一導軌2003的寬度均勻,并且與扣扭3的上端301的寬度相當。第一導軌2003的弧度與弧形轉動桿200的弧形邊緣的弧度相同。在本實施例中,弧形轉動桿200的弧形邊緣與扣扭3的上端301相互配合具體為,扣扭3的上端301套設在弧形轉動桿200的第一導軌2003中,在弧形轉動桿200的轉動過程中,能推動扣扭3的上端靠近鍋體5或者遠離鍋體5。扣扭3的中部鉸接在鍋蓋I的前端,扣扭3可以以中部的軸為圓心前后擺動。扣扭3的下端設有第一扣牙302,鍋身5的與第一扣牙302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扣牙501。在使用過程中,通過轉動弧形轉動桿2,實現(xiàn)第一扣牙302和第二扣牙501的扣緊和脫離。
      弧形轉動桿200往ー個方向轉動時,扣扭3的上端301與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之間的距離逐漸變長,弧形轉動桿200的第一導軌2003推動扣扭3的上端301遠離鍋體5,扣扭3下端靠近鍋體5,第一扣牙302與第二扣牙501扣合。在如圖5至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弧形轉動桿以順時針方向旋轉。弧形轉動桿200往相反方向轉動時,扣扭3的上端301與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之間的距離逐漸變短,扣扭3的上端301靠近鍋體5,使得扣扭3下端遠離鍋體5,扣扭3下端的第一扣牙302與第二扣牙501脫離。在如圖5至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弧形轉動桿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實施例九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 例八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得扣扭3在弧形轉動桿200轉動過程中實現(xiàn)回彈。該鍋蓋扣合裝置還包括彈簧4,彈簧4的一端設置在扣扭的中部鉸接處303與扣扭上端301之間的第ー凸柱304上,彈簧4的另一端設置在鍋身5的與第一凸柱304對應的第二凸柱502上。在合蓋過程中,弧形轉動桿200順時針轉動,弧形轉動桿200的第一導軌2003推動扣扭3的上端301遠離鍋體5,扣扭3的上端301距離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之間的距離變長,彈簧4自然伸展,使得第一扣牙302與第二扣牙501扣合。在開蓋過程中,隨著弧形轉動桿200的逆時針轉動,弧形轉動桿200的第一導軌2003推動扣扭3的上端301靠近鍋體5,扣扭3的上端301距離轉動軸6的中心線601之間的距離變短,彈簧4受壓收縮,使得第一扣牙302與第二扣牙501脫離。實施例十本發(fā)明還公開了ー種壓カ鍋,所述壓カ鍋使用了如實施例一至實施例九所述的鍋蓋扣合裝置。具體為,該壓カ鍋包括:鍋體、鍋蓋、弧形轉動桿、扣扭和轉動軸;鍋蓋的后端軸接鉸接在鍋體的后端;鍋蓋的上表面設有弧形轉動桿和轉動軸;弧形轉動桿以轉動軸為圓心轉動,弧形轉動桿邊緣與轉動軸之間距離逐漸變化,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與扣扭的上端接觸;扣扭的中部鉸接在鍋蓋的前端,扣扭的下端設有第一扣牙,鍋身的與第一扣牙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扣牙;弧形轉動桿往ー個方向轉動時,扣扭上端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長,扣扭的上端遠離鍋體,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扣合;弧形轉動桿往相反方向轉動時,扣扭上端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短,扣扭的上端靠近鍋體,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脫離。實施例^^ 一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例十鍋蓋:包括內蓋和鋼蓋;轉動軸和弧形轉動桿設置在內蓋上;內蓋上設有弧形導軌,具體為內蓋的在轉動軸與扣扭之間還設有弧形導軌,鋼蓋的上表面固定有與弧形導軌配合使用鋼柱,鋼蓋通過鋼柱和弧形導軌相配合的方式與內蓋連接一起;弧形轉動桿與鋼柱連接在一起。實施例十二
      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例1^ 一在本實施例中,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設有與扣扭的上端配合使用的第一導軌。實施例十三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例十二在本實施例中,彈簧的一端設置在扣扭的中部鉸接處與第一扣牙之間的第一凸柱上,彈簧的另一端設置在鍋身的與第一凸柱對應的第二凸柱上;或者,彈簧的一端設置在所示扣扭的中部鉸接處與扣扭上端之間的第一凸柱上,彈簧的另一端設置在鍋身的與第一凸柱對應的第二凸柱上。實施例十四本實施例除以下特征外同實施例十三鍋體的開ロ處設有第一鍋牙,鋼蓋開ロ處設有與第一鍋牙配合使用的第二鍋牙;弧形轉動桿以轉動軸為圓心順時針轉動,弧形轉動桿的邊緣推動扣扭的上端遠離鍋體,扣扭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扣合的同時,第一鍋牙與第二鍋牙扣合;弧形轉動桿以轉動軸為圓心逆時針轉動,彈簧推動扣扭的下端遠離鍋體,扣扭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脫離扣合的同時,第一鍋牙與第二鍋牙脫離扣合。
      `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了ー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和ー種壓カ鍋。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在鍋蓋的前端設置ー個扣扭,通過漸變弧形邊緣的弧形轉動桿推動該扣扭的上端,使得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鍋身上的第二扣牙扣合,能夠有效防止在鍋內壓力上升時,鍋蓋與鍋身之間的縫隙變大。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壓カ鍋鍋蓋扣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裝置包括:鍋體、鍋蓋、弧形轉動桿、扣扭和轉動軸; 所述鍋蓋的后端鉸接在所述鍋體的后端;所述鍋蓋的上表面設有弧形轉動桿和轉動軸;所述弧形轉動桿以轉動軸為圓心轉動,所述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與所述轉動軸之間距離逐漸變長或變短,所述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與所述扣扭的上端相互配合; 所述扣扭的中部鉸接在所述鍋蓋的前端,所述扣扭的下端設有第一扣牙,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扣牙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扣牙; 所述弧形轉動桿往ー個方向轉動時,所述扣扭上端與所述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長,所述扣扭的上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扣合; 所述弧形轉動桿往相反方向轉動時,所述扣扭上端與所述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短,所述扣扭的上端靠近鍋體,所述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脫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合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鍋蓋包括:內蓋和鋼蓋;所述轉動軸和所述弧形轉動桿設置在所述內蓋上; 所述內蓋上還設有弧形導軌,所述鋼蓋的上表面固定有與所述弧形導軌配合使用鋼柱,所述鋼蓋通過鋼柱和弧形導軌相配合的方式與內蓋連接一起; 所述弧形轉動桿與所述鋼柱連接在一起。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扣合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設有與所述扣扭的上端配合使用的第一導軌。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扣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彈簧; 所述彈簧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扣扭的中部鉸接處與第一扣牙之間的第一凸柱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凸柱對應的第二凸柱上; 或者, 所述彈簧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扣扭的中部鉸接處與扣扭上端之間的第一凸柱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凸柱對應的第二凸柱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扣合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鍋體的開ロ處設有第一鍋牙,所述鋼蓋開ロ處設有與所述第一鍋牙配合使用的第ニ鍋牙; 所述弧形轉動桿以所述轉動軸為圓心順時針轉動,所述弧形轉動桿的邊緣推動所述扣扭的上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的第一扣牙與所述第二扣牙扣合的同時,所述第一鍋牙與所述第二鍋牙扣合; 所述弧形轉動桿以所述轉動軸為圓心逆時針轉動,所述彈簧推動所述扣扭的下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的第一扣牙與所述第二扣牙脫離扣合的同時,所述第一鍋牙與所述第二鍋牙脫離扣合。
      6.一種壓カ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カ鍋包括:鍋體、鍋蓋、弧形轉動桿、扣扭和轉動軸; 所述鍋蓋的后端鉸接在所述鍋體的后端;所述鍋蓋的上表面設有弧形轉動桿和轉動軸;所述弧形轉動桿以轉動軸為圓心轉動,所述弧形轉動桿邊緣與所述轉動軸之間距離逐漸變化,所述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與所述扣扭的上端接觸; 所述扣扭的中部鉸接在所述鍋蓋的前端,所述扣扭的下端設有第一扣牙,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扣牙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扣牙; 所述弧形轉動桿往ー個方向轉動時,所述扣扭上端與所述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長,所述扣扭的上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扣合; 所述弧形轉動桿往相反方向轉動時,所述扣扭上端與所述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短,所述扣扭的上端靠近鍋體,所述扣扭下端的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脫離。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壓カ鍋,其特征在干, 所述鍋蓋包括:內蓋和鋼蓋;所述轉動軸和所述弧形轉動桿設置在所述內蓋上; 所述內蓋上還設有弧形導軌,所述鋼蓋的上表面固定有與所述弧形導軌配合使用鋼柱,所述鋼蓋通過鋼柱和弧形導軌相配合的方式與內蓋連接一起; 所述弧形轉動桿與所述鋼柱連接在一起。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壓カ鍋,其特征在干, 所述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設有與所述扣扭的上端配合使用的第一導軌。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壓カ鍋,其特征在干, 所述彈簧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扣扭的中部鉸接處與第一扣牙之間的第一凸柱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凸柱對應的第二凸柱上; 或者, 所述彈簧的一端設置在所示扣扭的中部鉸接處與扣扭上端之間的第一凸柱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鍋身的與所述第一凸柱對應的第二凸柱上。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壓カ鍋,其特征在干, 所述鍋體的開ロ處設有第一鍋牙,所述鋼蓋開ロ處設有與所述第一鍋牙配合使用的第ニ鍋牙; 所述弧形轉動桿以所述轉動軸為圓心順時針轉動,所述弧形轉動桿的邊緣推動所述扣扭的上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的第一扣牙與所述第二扣牙扣合的同時,所述第一鍋牙與所述第二鍋牙扣合; 所述弧形轉動桿以所述轉動軸為圓心逆時針轉動,所述彈簧推動所述扣扭的下端遠離鍋體,所述扣扭的第一扣牙與所述第二扣牙脫離扣合的同時,所述第一鍋牙與所述第二鍋牙脫離扣合。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壓力鍋鍋蓋扣合裝置和壓力鍋,其中,扣合裝置包括鍋體、鍋蓋、弧形轉動桿、扣扭和轉動軸;鍋蓋的后端鉸接在鍋體的后端;鍋蓋的上表面設有以轉動軸為圓心的弧形轉動桿,弧形轉動桿的弧形邊緣與轉動軸之間距離逐漸變長或變短,該弧形邊緣與扣扭的上端接觸;扣扭的中部鉸接在鍋蓋的前端,扣扭的下端設有第一扣牙,鍋身的與第一扣牙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扣牙;弧形轉動桿往一個方向轉動時,扣扭上端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長,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扣合;往相反方向轉動時,扣扭上端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逐漸變短,第一扣牙與第二扣牙脫離。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能夠解決壓力鍋內的壓力上升后,面蓋與外殼罩的縫隙會變大的問題。
      文檔編號A47J27/08GK103082854SQ20131002636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月23日
      發(fā)明者楊齊林, 黎才振, 柏長升 申請人:格力電器(中山)小家電制造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