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濕紙巾疊層體和收容著該疊層體的濕紙巾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的濕紙巾疊層體以及將該濕紙巾疊層體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的濕紙巾制品。
現(xiàn)有技術中,通常采用的濕紙巾,為了在未使用時或不使用時保持濕潤狀態(tài),密封地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該濕紙巾中,為了能從設在容器或包裝體上的取出口依次連續(xù)地取出濕紙巾,將若干濕紙巾上下組合并具有相互重疊部分地疊置。取出位于最上部的濕紙巾時,下一張濕紙巾的一部分從容器取出口突出。這通常稱為突升方式。下面說明該突升方式的濕紙巾疊層體的現(xiàn)有例。
圖14所示現(xiàn)有的濕紙巾疊層體,是按如下方式形成的。即,先如圖12(A)所示,以中央線64作為折縫,將濕紙巾61A對折,得到圖12(B)所示形狀的濕紙巾61B。圖14中,將濕紙巾61B一張一張左右對稱互插地疊置,將上位濕紙巾61B的下片63挾在下一張濕紙巾61B的上片62與下片63之間。
取出上位濕紙巾61B時,與該濕紙巾61B的下片63在取出口側(cè)接觸著的下一張濕紙巾61B的上片62一起被提起到取出口側(cè)并從取出口被抽出。從而下一張濕紙巾61B的上片62從取出口突出,可從取出口依次一張一張地取出。
但是,圖14中上下組合著的濕紙巾中,在其端部相互重合部分的接觸面積約為一張濕紙巾面積的一半,其接觸面積較大。即,上下濕紙巾的重合面積約為紙巾寬度尺寸的1/2,所以,在取出了上位的濕紙巾時,下一張濕紙巾從取出口突出的尺寸約為紙巾寬度尺寸的1/2,非常之長。
濕紙巾從取出口突出的量長時,紙巾突出部不能收容在覆蓋取出口(該取出口設在容器或包裝體上)的蓋的面積內(nèi),產(chǎn)生從蓋伸出的部分,在該伸出的部分,濕紙巾容易變干燥。另外,濕紙巾從蓋伸出時,蓋就不能確實地關閉,使容器或包裝體的密閉度降低,內(nèi)部的濕紙巾也容易干燥。
圖15表示另一現(xiàn)有例。圖15所示的濕紙巾疊層體是如下述形成的。如圖13(A)所示,以三等分線75、76作為折縫,將濕紙巾71A反正式折疊,得到圖13(B)所示形狀的濕紙巾71B。再如圖15所示地將紙濕巾71B疊層,使上位濕紙巾71B的下片72挾在下一張濕紙巾71B的上片74與中間面73之間。
該構造中,在上下濕紙巾的端部相互重疊的面積約為一張濕紙巾面積的1/3,所以,下一張濕紙巾從取出口突出的量比圖14所示例縮短。但是,由于濕紙巾71B折疊了三折,若干張重疊時的疊層體就比較厚。
另外,日本專利申請?zhí)亻_平7-213453號公報中,揭示了能連續(xù)取出的濕紙巾的折疊構造。該折疊構造如圖16所示。即,將圖12(B)所示濕紙巾的下片63再沿折返部65對折,得到圖12(C)所示形狀的濕紙巾61C。再如圖16所示地將濕紙巾61C一張一張左右對稱地互插疊置,用上位濕紙巾61C的上片62和中間面66挾住下一張濕紙巾61C的上片62。
抽出最上位的濕紙巾61C1時,下一張濕紙巾61C2的上片62的右半部分與最上位濕紙巾61C1的中間面66一起被提起到取出口并被抽出。因此,濕紙巾61C2的上片62的端部側(cè)一半從取出口突出。即,該構造中,下一張濕紙巾的從取出口突出的量是紙巾寬度尺寸的1/4,突出量適度。另外,若干張重疊時的疊層體也不太厚。
但是,構成圖16所示濕紙巾疊層體的、折疊著的濕紙巾61C,是先沿紙巾寬度方向中央線64折疊后,再在折返部65僅折回下片63而形成的。因此,濕紙巾61C的寬度方向中心,與展開狀態(tài)的濕紙巾61A的寬度方向中心不一致。這樣,折疊前的濕紙巾61A的中心與折疊后的濕紙巾61C的中心不同,在折疊工序中,必須將供給的濕紙巾的中心朝寬度方向偏置。因此,在生產(chǎn)線上要將折線調(diào)節(jié)到正確位置并使其穩(wěn)定是困難的,比較麻煩。
在折疊工序中,濕紙巾的中心容易偏離,結果,中央線64或折返部65的位置容易偏離。這樣,產(chǎn)生了折線尺寸偏差時,在圖16中,上下濕紙巾的重疊部不能準確地保持為1/4,從而濕紙巾從取出口突出的量就不能保持一定。另外,圖16所示疊層體中,產(chǎn)生上位濕紙巾的折返部65和下位濕紙巾的折返部65重合的狀態(tài),結果,疊層體的中央部變厚。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抽出濕紙巾時、下一張濕紙巾的突出量少的濕紙巾疊層體及其制品。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突出量能保持一定的濕紙巾疊層體及其制品。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以可連續(xù)取出的形態(tài)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其特征在于,各濕紙巾具有一端朝中央部折回、另一端在上述一端折疊方向相反側(cè)向中央部折回地折成的二個折片和位于其間的中間面;形成上位濕紙巾的中間面和下側(cè)折片的折返部,挾在下一張濕紙巾的上側(cè)折片與中間面之間。
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中,從上側(cè)的折片抽出了濕紙巾后,能切實使下一張濕紙巾從取出口突出,并且可以使突出量適度。
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中,濕紙巾的各折片的折疊寬度尺寸,最好為濕紙巾寬度尺寸的約1/4。從上側(cè)的折片抽出了濕紙巾后,下一張濕紙巾從取出口突出的量約為濕紙巾寬度尺寸的1/4,突出量適度。
另外,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中,上述濕紙巾的上側(cè)折片的折疊寬度尺寸,也可以為濕紙巾寬度尺寸的約1/5,并且下側(cè)折片的折疊寬度尺寸可以為紙巾寬度尺寸的約2/5。這時,濕紙巾的突出量為濕紙巾寬度尺寸的約1/5,突出量更減短。
另外,本發(fā)明的濕紙巾,如果其一面是對另一紙濕紙巾密接力低的面,另一面是對另一張濕紙巾密接力高的面時,這樣決定各濕紙巾的面的朝向在濕紙巾的中間面與該濕紙巾的下側(cè)折片面接觸的部分,使上述密接力高的面彼此相對。
這樣,在上位濕紙巾的中間面與下側(cè)折片面接觸的部分,使密接力高的面彼此相對時,上位濕紙巾的下側(cè)折片與下一張濕紙巾的中間面接觸的部分,是密接力低的面彼此相對。因此,從取出口抽出上位濕紙巾時,上位濕紙巾的下側(cè)折片與該濕紙巾的中間面強力密接著,并且,與下一張濕紙巾的中間面容易分離。因此,下一張濕紙巾的僅上側(cè)折片被提起到取出口并突出。即,抽出了濕紙巾時,下一張濕紙巾的中間面與上位濕紙巾的下側(cè)折片不密接而不被抽出取出口。
本發(fā)明中,最好這樣組合各濕紙巾形成疊層體,即,使得形成上位濕紙巾中的中間面和下側(cè)折片的折返部,靠近寬度方向中央側(cè)地離開形成下一張濕紙巾中的上側(cè)折片和中間面的折返部。
這時,最好這樣組合各濕紙巾形成疊層體,即,使上位濕紙巾的上述折返部與下一張濕紙巾的上述折返部的間隔為3~8mm。
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作為制品出售。為了容易地取出濕紙巾,設在容器或包裝體上的濕紙巾取出口,最好設在對著折疊著的濕紙巾面的中央部分的位置。另外,濕紙巾疊層體,最好以其上側(cè)折片對著取出口的形式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
另外,也可以使下側(cè)折片對著取出口地將濕紙巾疊層體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抽出取出口側(cè)的濕紙巾時,下一張濕紙巾以其下側(cè)折片的端部留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的狀態(tài),下側(cè)折片和中間面的約一半呈環(huán)狀突出于取出口。這時,下一張濕紙巾的突出量更少。另外,該突出看起來也美觀。
對附圖簡單說明如下圖1(A)、(B)是表示本發(fā)明濕紙巾疊層體的濕紙巾折疊方式的立體圖。
圖2是說明濕紙巾組合構造的斷面圖。
圖3是本發(fā)明濕紙巾制品的斷面圖。
圖4是本發(fā)明濕紙巾制品的立體圖。
圖5本發(fā)明濕紙巾疊層體的局部斷面圖。
圖6是抽出圖5所示濕紙巾過程的說明圖。
圖7(A)、(B)是表示本發(fā)明濕紙巾疊層體另一實施例中濕紙巾折疊方式的立體圖。
圖8是說明濕紙巾組合方式的斷面圖。
圖9是本發(fā)明濕紙巾制品另一實施例的斷面圖。
圖10是本發(fā)明濕紙巾制品另一實施例的斷面圖。
圖11是說明濕紙巾的突出的斷面圖。
圖12(A)、(B)、(C)是表示構成現(xiàn)有濕紙巾疊層體的濕紙巾折疊方式的立體圖。
圖13(A)、(B)是表示構成現(xiàn)有濕紙巾疊層體的濕紙巾折疊方式的立體圖。
圖14是表示現(xiàn)有濕紙巾疊層體的斷面圖。
圖15是表示現(xiàn)有濕紙巾疊層體的斷面圖。
圖16是表示現(xiàn)有濕紙巾疊層體的斷面圖。
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圖1(A)、(B)是表示構成本發(fā)明濕紙巾疊層體的濕紙巾折疊方式的立體圖。圖2是說明濕紙巾組合方式的斷面圖。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濕紙巾制品的斷面圖。
本發(fā)明的濕紙巾11,是將圖1(A)所示長方形濕紙巾的端部,沿著距長邊方向端部約1/4位置處的折返部15、16分別朝相反面折回。得到的濕紙巾11呈圖1(B)所示的Z字形。在濕紙巾11中,以折返部15、16為界,將上片作為折片12,將下片作為折片14,將挾在該折片12與折片14之間的面作為中間面13。
上述這樣得到的濕紙巾11,如圖2所示地,分別一張一張左右交替疊合。形成最上位濕紙巾11a的中間面13和下側(cè)折片14的折返部16,挾在從上面數(shù)第2張濕紙巾11b的上側(cè)折片12與中間面13之間。同樣地,將若干張濕紙巾依次組合起來,得到圖3所示的濕紙巾疊層體30。該疊層體30,例如是將50張或100張濕紙巾組合而構成的。
圖3中,濕紙巾疊層體30收容在設有濕紙巾取出口36的容器35內(nèi),構成濕紙巾制品。最上位濕紙巾11a的上側(cè)折片12的端部17面對著取出口36。捏住端部17的部分,從取出口36抽出最上位的濕紙巾11a。于是,下一張濕紙巾11b的上側(cè)折片12,與最上位濕紙巾11a的中間面13一起朝著取出口36的方向被提起,上側(cè)折片12從取出口36突出。
這樣,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30中,從上側(cè)折片抽示上位的濕紙巾時,下一張濕紙巾依次被抽出取出口。這時,從取出口36突出的下位濕紙巾的尺寸,等于在取出口側(cè)重疊在上位濕紙巾中間面13上的量。即,上側(cè)折片12的寬度尺寸約為紙巾寬度尺寸的1/4,從取出口36突出的量也約為1/4。
因此,抽出上位濕紙巾時,下一張濕紙巾的突出量短并且穩(wěn)定,所以,從取出口36突出的濕紙巾干燥得少,看起來也美觀。另外,設有覆蓋取出口36周圍的蓋時,從取出口36突出的濕紙巾容易收容在關閉的蓋的面積之內(nèi),這樣蓋比較容易密封取出口36。
另外,濕紙巾11的折片12和折片14為紙巾寬度尺寸的約1/4。因此,上述濕紙巾疊層體30,其整體高度不象圖8所示那樣將若干張濕紙巾全部折二折地疊合那樣高。
圖4是從外側(cè)看收容在圖3中容器35內(nèi)的濕紙巾疊層體30的立體圖。取出口36設在容器35上面的約中央部分。即,構成收容在容器35內(nèi)的濕紙巾疊層體30的、折疊著的濕紙巾的面的中央部分對面處,設有取出口36。濕紙巾11的端部17露出于取出口36。使用者最初使用本發(fā)明的濕紙巾制品時,由于濕紙巾11的端部17露出于取出口36,所以,捏住該端部17可容易地從上側(cè)折片抽出濕紙巾11。
在本發(fā)明濕紙巾疊層體30的制造工序中,連續(xù)地供給長帶狀紙材,用薄板折疊。該帶狀紙材以圖2所示形態(tài)若干張組合后,被切斷成每個疊層體30的長度。
通常,三折的濕紙巾、例如圖10所示的濕紙巾疊層體,在制造時的折疊加工中,尺寸容易偏差。而構成本發(fā)明濕紙巾疊層體30的濕紙巾11,折疊前的濕紙巾中心與折疊后的濕紙巾的中心一致。中央線在折疊前后不變,所以,在供往折疊工序的紙材供給路途中,不容易產(chǎn)生寬度方向的偏離,薄板形成的折疊部準確并可簡單地調(diào)節(jié),所以,折疊時的尺寸準確。
因此,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30,與已往的三折式濕紙巾疊層體相比,制造方法簡單,并且得到的疊層體均勻。即,在端部重疊的面積均勻,所以,突出量也均勻。
但是,疊置著的濕紙巾夾著液體彼此面接觸。液體的表面張力使?jié)窦埥肀舜藦娏Φ孛芙又?。濕紙巾通過液體面接觸時的密接力(接合力),因紙巾表面粗度、表面纖維的親水度和保水度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在短纖維無紡布中,噴水(使纖維絡合的水流)直接沖擊的面成為比較光滑的面(密接力、接合力低的面),其里側(cè)的面是纖維立起的不光滑面(密接力、接合力高的面)。這在用濕式抄紙工序抄造的濕紙巾中也是同樣的,在抄紙工序中,朝著圓網(wǎng)側(cè)的是粗面(密接力、接合力高的面)。
構成濕紙巾的無紡布,有時是具有含比較多疏水性纖維層和含有比較多親水性纖維層的無紡布。這種情況下,疏水性纖維多的面不容易保持水分,液體表面張力引起的密接性降低,成為對接觸著的另一面密接力(接合力)低的面。在其背面,親水性纖維多,該面容易保持水分,由于液體的表面張力而容易密接,成為對接觸著的另一面密接力(接合力)高的面。
用具有密接力高的面(圖2中用實線表示的面,標記41)和密接力低的面(圖2中用虛線表示的面,標記40)的濕紙巾,構成圖3所示本發(fā)明濕紙巾疊層體30時,各濕紙巾11中,在中間面13與其下側(cè)折片14面接觸著的部分,最好是密接力高的面(實線所示面)彼此相對地組合。
圖2中,最上位濕紙巾11a中的中間面13和其下側(cè)折片14,在疊合部50是密接力高的面41彼此相向地接觸。最上位濕紙巾11a與第2張濕紙巾11b之間,最上位濕紙巾11a的下側(cè)折片14和第2張濕紙巾11b的中間面13,在疊合部51是以密接力低的面40彼此接觸。以下同樣地,若干張濕紙巾11疊置,在疊合部50、52、54,濕紙巾相互間的密接力比疊合部51、53、55的密接力強。
這時,抽出了最上位的濕紙巾11a時,疊合部51的濕紙巾比疊合部50容易分離。因此,最上位濕紙巾11a的下側(cè)折片14容易與第2張濕紙巾11b的中間面分離,并且在與濕紙巾11a的中間面13密接的狀態(tài)被從取出口36抽出。這樣,第2張濕紙巾11b的僅上側(cè)折片12與最上位濕紙巾11a的中間面13一起被拉起,被從取出口36抽出。
根據(jù)上述構造,抽出上位的濕紙巾時,下一張濕紙巾的僅上側(cè)折片12從取出口36突出,其突出量不過長并且穩(wěn)定。另外,上位濕紙巾和下一張濕紙巾,是以密接力低的面40(虛線所示面)相互接觸,所以,上位濕紙巾整體從取出口被抽出時,比較容易與下位濕紙巾分離。因此,取出濕紙巾時的阻力小,在抽出濕紙巾時容器35不會一起被抬起。
如果濕紙巾是采用表里兩面都是密接、接合力低的無紡布,則也可以不考慮上述那樣利用密接力不同的組合。例如,由3層構成的無紡布中,最好采用外側(cè)的2層是疏水性纖維比較多的層,中間層是親水性纖維比較多的層的無紡布。如果采用該無紡布,由于存在于濕紙巾的接觸面與面之間的水分因疏水性纖維的存在而減少,所以,在濕紙巾的兩面水的表面張力引起的濕紙巾面間的密接力(接合力)比較弱。因此,抽出最上位的濕紙巾時,在取出口側(cè)與其中間面13重疊著的第2張濕紙巾11b的僅上側(cè)折片12被提起到取出口側(cè)并突出,其余部分不突出于取出口。
也可以采用在無紡布里表的表面形成有凹凸的無紡布代替3層構造的無紡布。在上下濕紙巾的面與面的接觸中,由于表面凹凸的存在,空氣容易進入面與面之間,使水的表面張力降低,濕紙巾間的密接力降低。
圖5是將本發(fā)明濕紙巾疊層體的最上位濕紙巾11a的折返部16和第2張濕紙巾11b的折返部15的組合放大表示的局部斷面圖。圖5中,在最上位濕紙巾11a的折返部16與第2張濕紙巾11b的折返部15之間,設有間隔45。這樣,形成上位濕紙巾11a的中間面13和下側(cè)折片14的折返部16,在寬度方向朝中央部側(cè)離開形成下一張濕紙巾11b的上側(cè)折片12和中間面13的折返部15。
圖6表示將圖5所示上位濕紙巾11a從取出口36抽出時的狀態(tài)。如圖5所示,在上下位重疊著的濕紙巾的折返部之間設有間隔45,從取出口抽出最上位的濕紙巾11a時,如圖6所示地,第2張濕紙巾11b的上側(cè)折片12和中間面13之間,形成突部46。更具體地說,最上位濕紙巾11a和第2張濕紙巾11b即使面接觸地密接著,當彎折部呈直線狀伸展時,由于有間隔45,在第2張濕紙巾11b上產(chǎn)生松弛,形成突部46。
這時,與最上位的濕紙巾11a密接著被抽出的第2張濕紙巾11b,在突部46的部分、較強比受到取出口36的阻力。另外,在突部46的內(nèi)側(cè)容易形成空隙46a。突部46受到取出口36的阻力以及在空隙46a處空氣夾在濕紙巾中,在濕的狀態(tài)密接,可從該空隙46a的部分容易分離。從而上下濕紙巾容易分離。
因此,第2張濕紙巾11b的上側(cè)折片12突出,其余的中間面13和下側(cè)折片14留在容器內(nèi)??梢詢H將最上位的濕紙巾11a取到手。為了得到該效果,折返部間的間隔45以3~8mm為宜,最好為5mm。
通過這樣地在折返部間設置間隔,上下濕紙巾的分離容易,也能切實調(diào)節(jié)濕紙巾從取出口36突出的量。如圖5所示,在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中,在折返部間設置了間隔45時,即使不如圖2所示地組合濕紙巾的密接力高的面41和低的面40,上下紙巾間也容易分離。
另外,在折返部間設置了間隔時,最好使取出口36能對突部46發(fā)揮阻擋功能。例如,取出口36的開口寬度最好小于濕紙巾的寬度尺寸?;蛘撸瑢⑷〕隹?6周圍的形狀形成為凹凸狀。即,使該取出口36具有發(fā)揮阻力的功能,在抽出上位的濕紙巾時,能防止下一張濕紙巾被上位濕紙巾拉拽而過多地被抽出到取出口36外。
圖7(A)、(B)是表示構成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濕紙巾疊層體的濕紙巾折疊方式的立體圖。圖8是說明該濕紙巾組合方法的斷面圖。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濕紙巾制品的斷面圖。
圖7(A)中,將長方形濕紙巾的端部,沿著距長邊方向端部約1/5位置的折返部15和距端部約2/5位置的折返部16,分別朝相反面?zhèn)日郫B。得到的濕紙巾21呈圖7(B)所示的變形Z字形。在濕紙巾21中,以折返部15、16為界,將上片作為折片12,將下片作為折片14,將挾在折片12與折片14之間的面作為中間面13。
上述這樣得到的濕紙巾21如圖8所示地,分別一張一張左右交互地疊置。構成最上位濕紙巾21a的中間面13和下側(cè)折片14的折返部16,挾在上數(shù)第2張濕紙巾21b的上側(cè)折片12與中間面13之間。濕紙巾21的下側(cè)折片14的全面與中間面13面接觸。這樣,若干張濕紙巾被依次組合,得到圖9所示的濕紙巾疊層體31。
圖9中,濕紙巾疊層體31收容在設有濕紙巾取出口36的容器35中,構成濕紙巾制品。最上位的濕紙巾21a的上側(cè)折片12的端部17面對著取出口36。捏住端部17的部分從取出口36抽出最上位的濕紙巾21a。于是,第2張濕紙巾21b的上側(cè)折片12,與最上位濕紙巾21a的中間面13一起被朝取出口36方向提起,上側(cè)折片12從取出口36突出。
如上所述,在圖9所示濕紙巾疊層體31中,濕紙巾的突出量為濕紙巾寬度尺寸的約1/5或更短。另外,折疊后的濕紙巾的寬度尺寸,為紙巾寬度尺寸的約2/5。因此,整體形成為小的濕紙巾制品。
另外,與圖2同樣地,采用具有密接力高的面41和低的面40的濕紙巾,構成圖9所示本發(fā)明濕紙巾疊層體31時,最好調(diào)節(jié)密接力高的面41和低的面40,使?jié)窦埥淼闹虚g面13和下側(cè)折片14以密接力高的面41相向地組合。這樣,可切實將濕紙巾的突出量控制為紙巾寬度尺寸的1/5。圖8中,雖然上位濕紙巾的下側(cè)折片較長,為紙巾寬度尺寸的約2/5,但是由于與下一張濕紙巾的中間面以密接力弱的面40相對,所以上下濕紙巾容易分離,另外,其本身是在中間面13與折片14密接的狀態(tài)從取出口36被抽出。這樣,下一張濕紙巾的僅上側(cè)折片12從取出口36突出。
另外,與在圖5和圖6中所說明的同樣地,在濕紙巾疊層體31中,形成上位濕紙巾的中間面和下側(cè)折片的折返部,也可以在寬度方向朝著中央部側(cè)離開形成下一張濕紙巾的上側(cè)折片和中間面的折返部,在折返部形成間隔45。這樣,即使不僅密接力高的面和低的面的組合,也可使突出量為約1/5。
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濕紙巾制品另一實施例的斷面圖。圖10所示濕紙巾制品,是將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30上下倒置地收容在容器35內(nèi)。這樣,將上下倒置地收容在容器35內(nèi)的疊層體作為疊層體32。這時,在圖3所示疊層體30中位于最下位的濕紙巾,在圖10的濕紙巾疊層體32中朝著取出口36。即,最靠近取出口36的濕紙巾11Z的折片14面對著取出口36。形成第2張濕紙巾11Y的折片14和中間面13的折返部16,挾在最靠近取出口的濕紙巾11Z的上側(cè)折片12與中間面13之間。以下同樣地將若干張濕紙巾疊置。
該濕紙巾制品中,從取出口36抽出最靠近取出口36的濕紙巾11Z,折片12被提起到取出口側(cè)時,第2張濕紙巾11Y的折片14和中間面13的約左半部分一起被提起而從取出口36突出。
這時,如圖11所示,端部18留在容器35內(nèi),第2張濕紙巾11Y的折返部16成為頂點,濕紙巾呈環(huán)狀突出。這時,突出量為紙巾寬度尺寸的約1/4。另外,濕紙巾突出的部分呈環(huán)狀,看起來比較美觀。
用具有密接力高的面和低的面的短纖維無紡布構成圖10所示濕紙巾疊層體32時,在濕紙巾的中間面13和折片14面接觸的部分,最好是密接力高的面41彼此相向地組合。這時,密接力高的面41和低的面40的組合方式,與圖2和圖3所示濕紙巾疊層體30相同。
這時,最靠近取出口的濕紙巾11Z的中間面13及折片12與第2張濕紙巾11Y的折片14及中間面13,是密接力低的面40彼此相向。另外,濕紙巾11Y的折片14和中間面13,是密接力高的面41彼此相向。這樣,當抽出濕紙巾11Z時,第2張濕紙巾11Y的折片14和中間面13以密接狀態(tài)一起從取出口36呈環(huán)狀突出。另外,當濕紙巾11Z出了取出口36的時刻,很容易與濕紙巾11Y分離。
但是,也可以用兩面都密接力低的濕紙巾代替上述具有高密接力和低密接力面的無紡布,構成濕紙巾疊層體32。
在使?jié)窦埥沓虱h(huán)狀突出的方法中,最好調(diào)節(jié)濕紙巾重疊部分的距離,以便切實地將濕紙巾的端部18留在容器35內(nèi)。例如,下一張濕紙巾的折片14的長度,最好比上位濕紙中的折片12朝著中央部分加長。
圖10所示濕紙巾疊層體32中,最靠近取出口的濕紙巾11Z的端部17的位置,距離第2張濕紙巾11Y的端部18離開間隔47。抽出濕紙巾11Z時,第2張濕紙巾11Y的折片14和中間面13,僅在濕紙巾11Z的端部17左側(cè)的部分(粗線所示)從取出口突出。即,濕紙巾11Y的從端部18到間隔47的部分留在容器內(nèi),突出部必然呈環(huán)狀。為了使突出部必然呈環(huán)狀,間隔47的長度在3mm以上為宜,最好在5mm以上。
另外,為了使?jié)窦埥淼耐怀霾砍虱h(huán)狀,也可將圖9所示的濕紙巾疊層體31上下倒置,使下側(cè)折片對著取出口地收容在容器內(nèi)。
濕紙巾11、12是天然纖維和/或合成纖維做成的無紡布或紙。例如,可以是采用了聚乙烯或聚丙烯的、濕潤強度高的短纖維無紡布。濕紙巾11、12的大小,例如可以為50×200mm左右。其大小可根據(jù)容器或包裝體的大小作適當變動。在濕紙巾11、21中含浸了水、酒精、保濕劑、表面活性劑、香料、防腐劑、防霉劑等。
容器35是由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樹脂形成的,比較硬。為了不使突出的濕紙巾干燥,最好在取出口36上形成密封整個容器的蓋。另外,也可不用硬質(zhì)的容器35,而采用不透液性片材形成的包裝體,將濕紙巾疊層體收容在里面。另外,也可將收容著本發(fā)明濕紙巾疊層體的包裝體再收容在硬質(zhì)的容器內(nèi)使用,以所謂的重新包裝的方式使用。
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中,折疊時在制造上多少有一些不均勻也沒關系。構成濕紙巾疊層體30的濕紙巾11的折返部,并不總是準確地保持在距端部1/4或1/5位置,也可在其以下或保持在1/4、1/5左右。
另外,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中,通過調(diào)節(jié)折返部的位置,可將其突出量調(diào)節(jié)成為適合用途的需要。因此,折返部的位置即使距端部不是1/4或1/5也沒關系。例如也可是1/3或1/6。但是,通常使用的濕紙巾的突出量最好在1/4以下。另外,當折返部的位置距端部為1/4或1/5時,在濕紙巾疊層體中,濕紙巾的各折片左右分開,疊層體的形狀整齊,看起來美觀。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在抽出濕紙巾時,能切實使下一張濕紙突出。并且可將突出量調(diào)節(jié)成為濕紙巾的約1/4或1/5以下,使突出量較少。另外,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的整體厚度比較薄。
本發(fā)明的濕紙巾疊層體,折縫尺寸的偏差少,可供給質(zhì)量穩(wěn)定的濕紙巾制品。
本發(fā)明的濕紙巾制品,通過改變?nèi)〕隹诘脑O置部位,可以使?jié)窦埥沓虱h(huán)狀突出,得到美觀的濕紙巾制品。
權利要求
1.一種濕紙巾疊層體,以可連續(xù)取出的形態(tài)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其特征在于各濕紙巾具有一端朝中央部折回、另一端在上述一端折疊方向相反側(cè)并向中央部折回地折成的二個折片和位于其間的中間面;形成上位濕紙巾的中間面和下側(cè)折片的折返部,挾在下一張濕紙巾的上側(cè)折片與中間面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紙巾疊層體,其特征在于,上述濕紙巾的各折片的折疊寬度尺寸,均為濕紙巾寬度尺寸的約1/4。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紙巾疊層體,其特征在于,上述濕紙巾的上側(cè)折片的折疊寬度尺寸,為濕紙巾寬度尺寸的約1/5,并且,下側(cè)折片的折疊寬度尺寸是濕紙巾寬度尺寸的約2/5。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濕紙巾疊層體,其特征在于,濕紙巾的一面是對另一濕紙巾密接力低的面,另一面是對另一濕紙巾密接力高的面;這樣決定各濕紙巾的面朝向在濕紙巾的中間面與該濕紙巾的下側(cè)折片面接觸的部分,是上述密接力高的面彼此相對。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濕紙巾疊層體,其特征在于,在上位濕紙巾中,形成中間面和下側(cè)折片的折返部,朝寬度方向中央側(cè)離開下一張濕紙巾中形成上側(cè)折片和中間面的折返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濕紙巾疊層體,其特征在于,上位濕紙巾的折返部與下一張濕紙巾的折返部之間的間隔為3~8mm。
7.一種濕紙巾制品,將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記載的濕紙巾疊層體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其特征在于容器或包裝體有取出口;濕紙巾疊層體以其上側(cè)折片對著取出口地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
8.一種濕紙巾制品,將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記載的濕紙巾疊層體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其特征在于容器或包裝體有取出口;濕紙巾疊層體以其下側(cè)折片對著取出口地收容在容器或包裝體內(nèi)。
全文摘要
一種濕紙巾疊層體,各濕紙巾具有一端朝中央部折回、另一端在上述一端折疊方向相反側(cè)并向中央部折回地折成的二個折片12、14和位于其間的中間面13;形成上位濕紙巾11a的中間面13和下側(cè)折片14的折返部16,挾在下一張濕紙巾11b的上側(cè)折片12與中間面13之間,得到濕紙巾疊層體30。取出一張濕紙巾時,下一張濕紙巾的突出量約為濕紙巾的約1/4以下。采用本發(fā)明,可在連續(xù)取出的濕紙巾疊層體中,容易地調(diào)節(jié)下一張濕紙巾的突出量。
文檔編號A47K7/00GK1246317SQ9911834
公開日2000年3月8日 申請日期1999年8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8月31日
發(fā)明者坂東健司 申請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