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對未防災設防或已進行防災設防但達不到設防標準的建筑物進行加 固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我國是地震、洪水、風暴等自然災害多發(fā)國家。實踐表明,我國自然災害 的受災地區(qū)主要集中在廣大農村和鄉(xiāng)鎮(zhèn)。磚砌房屋通常用粘土泥漿磚砌墻體或磚柱承重, 是目前我國村鎮(zhèn)中采用最普遍的結構型式。這類房屋按屋蓋的形狀又可分為無屋架的平頂 房屋和有屋架的坡頂房屋。其中,屋蓋系統(tǒng)主要包含木屋架、木梁、木墊板、檁條、椽條等各 節(jié)點間的連接關系。由于上述磚砌房屋在墻體砌筑的砂漿強度低,造成整個墻體抗剪能力差;又由于 該磚砌房屋未作任何防災措施,使得現有磚砌房屋的墻體在遭遇到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 襲擊時,墻體特別容易破壞倒塌;現有磚砌房屋的屋蓋系統(tǒng)大多采用木結構形式,由于屋蓋 系統(tǒng)各節(jié)點處連接不牢固,屋蓋也特別容易損壞或塌落,從而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 濟損失。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現有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用以加強房屋的整體 性和墻體的牢固性,使房屋的水平荷載承受能力增強,從而防止墻體因遭受自然災害而造 成的破壞倒塌,減少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該防災加固方 法包括S01、在磚砌房屋的墻體內外兩側分別對稱地設置至少一道角鋼帶;S02、使用多個穿墻螺栓穿過所述墻體將分別對稱地設置在所述墻體內外兩側的 角鋼帶連接固定以使得所述墻體內外兩側的角鋼帶將所述墻體夾緊。作為優(yōu)選,在步驟S02之后,該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S03、在所述墻體內外兩側分別涂抹一層水泥砂漿。作為優(yōu)選,所述S01步驟包括在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外兩側分別對稱地設置
一道角鋼帶。作為優(yōu)選,所述S01步驟還包括在大致位于1/2墻體高度的墻體內外兩側分別對 稱地設置一道角鋼帶或者在位于檐口高度和地面之間的墻體內外側分別對稱地設置間距 大致相等的多道角鋼帶。作為優(yōu)選,當所述磚砌房屋為無屋架的平頂房屋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在 墻體頂部的檁條和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之間對稱地設置兩條斜撐角鋼,所述 兩條斜撐角鋼的一端通過穿過所述檁條的螺栓固定在所述檁條上,另一端固定在位于檐口 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上。
作為優(yōu)選,當所述磚砌房屋為無屋架的平頂房屋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使 用扒釘連接位于墻體頂部的木墊板(或稱為木圈梁)和墻體頂部的檁條(或稱為龍骨)。作為優(yōu)選,當所述磚砌房屋為無屋架的平頂房屋且屋蓋系統(tǒng)中存在布置方向垂直 的兩個檁條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使用扁鋼連接所述兩個檁條布置方向垂直的屋 蓋系統(tǒng)。作為優(yōu)選,當所述磚砌房屋為有屋架的坡頂房屋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采 用墻攬將山尖墻與屋蓋系統(tǒng)的桿件連接牢固,其中,所述墻攬由角鐵、梭形鐵件或木條制 成。作為優(yōu)選,當所述磚砌房屋為有屋架的坡頂房屋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在 兩榀屋架之間用豎向剪刀撐拉接牢固。作為優(yōu)選,當所述磚砌房屋為有屋架的坡頂房屋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采 用木夾板和螺栓連接屋架或木梁上的對接檁條,當所述檁條端部采用燕尾榫時采用扒釘連接。本發(fā)明提供的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通過在墻體內外兩側分別對稱地設置 至少一道角鋼帶,增強了墻體水平荷載承受能力,及通過在墻體內外兩側涂抹一層水泥砂 漿來增強墻體的抗剪能力,從而防止因自然災害而造成的墻體外閃倒塌;并且由于本發(fā)明 通過采用角鋼斜撐、扒釘、扁鋼、木夾板與螺栓、墻攬等加強了整個屋蓋系統(tǒng)的整體性和節(jié) 點間的連接強度,增強了房屋整體安全性。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所述的磚砌房屋為無屋架的平頂房屋時采用所述的防災加固方法加 固后房屋的正視示意圖;圖3為圖1中所述的磚砌房屋為無屋架的平頂房屋時采用所述的防災加固方法加 固后的房屋的后視示意圖;圖4為圖1中所述的磚砌房屋為無屋架的平頂房屋時采用所述的防災加固方法加 固后的房屋的左視示意圖;圖5為圖1中所述的磚砌房屋為無屋架的平頂房屋時采用所述的防災加固方法加 固后的房屋的右視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用于托住斜撐角鋼的角鋼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采用斜撐角鋼連接檁條和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 鋼帶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采用斜撐角鋼連接檁條和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 鋼帶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使用扁鋼連接存在兩個檁條布置方向垂直的屋蓋系統(tǒng)的 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中沿A-A,的剖視示意圖;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使用角鐵墻攬將山尖墻與屋蓋系統(tǒng)桿件進行連接的結構 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如圖1所示,該防災加固方法包括S01、在磚砌房屋的墻體內外兩側分別對稱地設置至少一道角鋼帶;本步驟中,所述角鋼帶為一道時,該角鋼帶最好分別對稱地設置在檐口高度的墻 體的內外兩側上,以便能更好地增強木構架與墻體之間的拉接,增強墻體的抗災能力。當 然,該角鋼帶也可設置在位于大致1/2墻體高度的墻體內外兩側。當所述角鋼帶為兩道時, 其中一道角鋼帶分別對稱地設置在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外兩側,另外一道角鋼帶分別對稱地 設置在位于檐口高度和地面之間的大致1/2墻體高度處。當角鋼帶為三道以上時,其中一 道角鋼帶分別對稱地設置在檐口高度的墻體的內外兩側處,則其它的角鋼帶大致均勻(間 距大致相等)地分別對稱地設置在位于檐口高度和地面之間的墻體的內外兩側。本實施例 中,所述角鋼帶道數的選擇,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房屋檐口高度進行自由選擇。S02、使用多個穿墻螺栓穿過所述墻體將分別對稱地設置在所述墻體內外兩側的 角鋼帶連接固定以使得所述墻體內外兩側的角鋼帶將所述墻體夾緊。本實施例中,上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可以包括S03、在所述墻體內外兩側分別涂抹一層強度不低于M5的水泥砂漿。本步驟中,通過在墻體內外兩側分別涂抹一層水泥砂漿,可以有效提高墻體的抗 剪能力。其中,為了使墻體的抗剪能力增強最好使用高強度的水泥砂漿,例如該水泥砂漿的 強度可以為M5、M10(《鐵路混凝土與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TB1021097)作此規(guī)定,與 有關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相一致。鐵路砌體工程中所用的砂漿強度等級要求主體工程不得小 于M10,一般工程不得小于M5),砂漿面層厚度可以為25mm。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 房屋結構特征及所處的地震烈度區(qū)等情況來選擇實際需要的水泥砂漿強度及砂漿面層的 厚度。下面以所述的磚砌房屋為有屋架的坡頂房屋,該坡頂房屋的房間數為兩間,且對 該坡頂房屋加設的角鋼帶道數是兩道為例進行說明。如圖2至圖5分別是該坡頂房屋在使 用上述防災加固方法(包括在墻體設置角鋼帶和涂抹水泥砂漿)加固后的示意圖,為了能 更好地示出角鋼帶所處的位置,在圖2至圖5中將需要省略的角鋼帶示意出來。首先,在坡 頂房屋的墻體內外兩側分別對稱地設置了兩道角鋼帶11,其中包括在檐口高度的墻體的內 外兩側上設置的一道角鋼帶;然后,使用多個穿墻螺栓12穿過墻體將所述兩道角鋼帶11固 定,以使得墻體內外兩側的角鋼帶11能夠將墻體加緊,從而有效地防止該坡頂房屋墻體因 自然災害而造成的開裂倒塌。為了加強磚砌房屋的屋蓋系統(tǒng)各構件之間,及所述屋蓋系統(tǒng)與木構架之間的連 接,使該房屋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本發(fā)明實施例還給出以下幾種加固屋蓋系統(tǒng)各構件之 間連接的方法及屋蓋系統(tǒng)與木構架之間的連接方法。下面給出實現對無屋架的平頂房屋的屋蓋系統(tǒng)各構件之間,及屋蓋系統(tǒng)與木構架 之間進行防災加固的方法本發(fā)明實施例,可以使用扒釘連接位于墻體頂部的木墊板和墻體頂部的檁條。
5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可以在墻體頂部的檁條和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之 間對稱地設置兩條斜撐角鋼,該兩條斜撐角鋼的一端通過穿過檁條的螺栓固定在檁條上, 另一端可以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上。其中,圖6為本 發(fā)明實施例中用于托住斜撐角鋼的角鋼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采用斜撐角鋼 連接檁條和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 采用斜撐角鋼連接檁條和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如圖6至 圖8所示,在墻體頂部的檁條13和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之間對稱地設置兩條 斜撐角鋼14,該兩條斜撐角鋼14的一端通過穿過檁條13的螺栓15固定在檁條13上,另一 端固定在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上。其中,所述兩條斜撐角鋼14的另一端可通 過角鋼16與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焊接在一起。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使用扁鋼連接存在兩個檁條布置方向垂直的屋蓋系統(tǒng)的 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中沿A-A’的剖視示意圖。如圖9和圖10所示,在屋蓋系統(tǒng) 中存在布置方向垂直的兩個檁條18、19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使用扁鋼17(或鋼 板)連接所述兩個檁條18、19布置方向垂直的屋蓋系統(tǒng)。即在屋蓋系統(tǒng)頂部加設扁鋼17, 并使用螺栓將扁鋼17與檁條18、19分別固定。下面給出對有屋架的坡頂房屋的屋蓋系統(tǒng)的各構架之間,及屋蓋系統(tǒng)與木構架之 間進行防災加固的方法本實施例中,該防災加固方法還可為采用墻攬將山尖墻與屋蓋系統(tǒng)的桿件之間 連接牢固,以防止山尖墻外閃倒塌,所述墻攬可以采用角鐵、梭形鐵件或木條等制成。如圖 11所示,角鐵墻攬20通過一頭為扁形的螺栓21與檁條13進行連接。本實施例中,該防災加固方法還可為在兩榀屋架之間使用豎向剪刀撐對屋架進 行拉接牢固。本實施例中,該防災加固方法還可為采用木夾板和螺栓連接屋架或木梁上對接 檁條,當所述檁條端部采用燕尾榫時采用扒釘連接屋架或木梁上對接檁條。下面采用振動臺試驗對圖2至圖5中所述的加固后的磚砌房屋模型進行模擬地震 振動臺試驗驗證,即采用了角鋼帶、剪刀撐、墻攬、扒釘等抗震加固手段,加強了房屋結構的 整體性和屋蓋系統(tǒng)各構件之間的連接,提高該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變形能力,抗震能力。例 如,如圖2至圖5中所述的磚砌房屋,在不采取任何加固方法時,7度地震(地面峰值加速度 0. 10g)即可對此類房屋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而經過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加固方法進行加 固后該磚砌房屋在地面峰值加速度為o. 40g(相當于9度地震)時仍能處于基本完好狀態(tài), 僅墻體門窗洞口角部出現了為數不多的細小裂縫。因此,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抗震加固方 法對墻體具有很好的約束能力和抗剪能力,同時也大幅度地提高了房屋的整體抗震能力。以上所述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 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 落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所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一種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該防災加固方法包括S01、在磚砌房屋的墻體內外兩側分別對稱地設置至少一道角鋼帶;S02、使用多個穿墻螺栓穿過所述墻體將分別對稱地設置在所述墻體內外兩側的角鋼帶連接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02之后, 該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503、在所述墻體內外兩側分別涂抹一層強度不低于M5的水泥砂漿。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01步驟包 括在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外兩側分別對稱地設置一道角鋼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01步驟還包 括在位于1/2墻體高度的墻體內外兩側分別對稱地設置一道角鋼帶,或者在位于檐口高 度和地面之間的墻體內外側分別對稱地設置間距相等的多道角鋼帶。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磚砌房 屋為無屋架的平頂房屋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在墻體頂部的檁條和位于檐口高度 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之間對稱地設置兩條斜撐角鋼,所述兩條斜撐角鋼的一端通過穿過所 述檁條的螺栓固定在所述檁條上,另一端固定在位于檐口高度的墻體內側的角鋼帶上。
6.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 磚砌房屋為無屋架的平頂房屋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使用扒釘連接位于墻體頂部 的木墊板和墻體頂部的檁條。
7.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 磚砌房屋為無屋架的平頂房屋且屋蓋系統(tǒng)中存在布置方向垂直的兩個檁條時,所述防災加 固方法還包括使用扁鋼連接所述兩個檁條布置方向垂直的屋蓋系統(tǒng)。
8.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 磚砌房屋為有屋架的坡頂房屋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采用墻攬將山尖墻與屋蓋系 統(tǒng)的桿件連接牢固,其中,所述墻攬由角鐵、梭形鐵件或木條制成。
9.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 磚砌房屋為有屋架的坡頂房屋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在兩榀屋架之間用豎向剪刀 撐拉接牢固。
10.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 磚砌房屋為有屋架的坡頂房屋時,所述防災加固方法還包括采用木夾板和螺栓連接屋架 或木梁上的對接檁條,當所述檁條端部采用燕尾榫時采用扒釘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對磚砌房屋的防災加固方法,該防災加固方法包括在房屋墻體內外兩側分別對稱地設置至少一道角鋼帶;使用多個穿墻螺栓將分別對稱地設置在所述墻體上內外兩側的角鋼帶連接固定以使得所述墻體內外兩側的角鋼帶將所述墻體夾緊。本發(fā)明具有加強整個墻體間的牢固性,使房屋的水平荷載承受能力增強,從而防止墻體因遭受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破壞倒塌的有益效果。
文檔編號E04G23/03GK101818578SQ20101013569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26日
發(fā)明者于文, 徐福泉, 朱立新, 李東彬, 葛學禮 申請人: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