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無框門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門窗,具體是指一種新型無框門窗。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的人們在裝修房屋或布置房間時,都喜歡采用推拉門窗,尤其是無框 的推拉門窗。但目前市面上所存在的各種無框推拉門窗都只是采用單層玻璃制作而成,因 此其隔音、隔熱性能非常差,尤其是在空調房內,由于其隔熱效果差,為了保持屋內的溫度, 無形中就需要消耗更多的電能來制冷或制熱,因此無形中也就增加了能耗,不利于環(huán)保和 節(jié)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這些無框推拉門窗隔熱、隔音效果差的缺陷,提 供一種新型無框門窗。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一種新型無框門窗,主要由上推拉梁, 設置于上推拉梁下方的下推拉梁組成。在上推拉梁與下推拉梁之間設有帶下卡條的玻璃 片,且在該下卡條的下方還設有滑輪,該滑輪位于下推拉梁的內部并能沿水平方向滑動。 根據(jù)需要,所述的玻璃片為中空玻璃或單層玻璃。 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上推拉梁主要由兩個以上并排布置的玻璃滑 槽、以及設置在每個玻璃滑槽內口兩側的密封槽組成,且在每個密封槽的內部還設有與之 相匹配的密封條。 所述的下推拉梁主要由兩個以上并排布置的玻璃滑槽、設置在每個玻璃滑槽內口 兩側的密封槽以及設置在每個玻璃滑槽底部的滑輪軌道組成,且在每個密封槽的內部還設 有與之相匹配的密封條。所述的滑輪則設置在該滑輪軌道上,并能沿著該滑輪軌道移動。 根據(jù)需要,所述的密封條可以采用毛條或膠條。 進一步地,所述的下卡條由與玻璃片相匹配的上凹體、設置于上凹體下端并與之 固為一體的空腔體組成,所述的滑輪固定在該空腔體的底部。 或者,所述的下卡條由與玻璃片相匹配的上凹體、設置于上凹體下端并與之固為 一體的空腔體,以及設置于該空腔體下端并與之固為一體的下凹體組成,所述的滑輪位于 下凹體的內部。 所述的滑輪為與滑輪軌道相匹配的帶凹槽的平板單滑輪、平板雙滑輪、可調式雙 輪或可調式單輪。 所述的玻璃片的數(shù)量為兩塊以上,同時所述的滑輪軌道的頂端低于或高于下推拉 梁的頂端,或者與之相平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及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既可以取代傳統(tǒng)無框門窗的單層玻璃,也可以取代傳統(tǒng)有框門窗 雙層玻璃扇的外邊框,不僅增大了門窗的可視面積,而且其結構更為簡單,制作成本更為低廉 (2)本實用新型的玻璃片可以為中空玻璃或單層玻璃,其選擇余地較大,能適合不 同場合的需求。 (3)當本實用新型的玻璃片采用中空玻璃時,不僅其隔熱效果和隔音效果較單層 玻璃相比具有顯著提高,而且其安全性能也較單層玻璃有很大提高。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玻璃片為中空玻璃時的整體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玻璃片為單層玻璃時的整體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下卡條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下卡條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具有三個玻璃滑槽時的整體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1所述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
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上推拉梁1固定在房間的門或窗的上方,下推拉梁2則固定在房間的 門或窗的下方,使得上推拉梁1正對該下推拉梁2。該上推拉梁l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并 行排列并固為一體的玻璃滑槽6組成,且這些玻璃滑槽6的開口均向下設置;而下推拉梁2 也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并行排列并固為一體的玻璃滑槽6組成,且這些玻璃滑槽6的開 口均向上設置,使得上推拉梁1的玻璃滑槽6的開口與下推拉梁2的玻璃滑槽6的開口正 好相對。同時,在下推拉梁2的每個玻璃滑槽6的底部還設有滑輪軌道9。根據(jù)需要,該滑 輪軌道9的頂端低于或高于下推拉梁2的頂端,或者與之相平。 玻璃片4的數(shù)量為兩塊或者兩塊以上。根據(jù)實際的需要,該玻璃片4可以采用型 號為5+6A+5或5+9A+5等型號的中空玻璃,或者采用8mm、 10mm或12mm等型號的單層玻璃。 當玻璃片4為中空玻璃時,其結構如圖1所示;當玻璃片4采用單層玻璃時,其結構如圖2 所示。當玻璃滑槽6的數(shù)量為三個時的結構如圖5所示;其數(shù)量為兩個時的結構如圖1所 示,其上端分別設置在上推拉梁1的兩個玻璃滑槽6的內部,其下端則分別設置在下推拉梁 2的兩個玻璃滑槽6的內部,且這兩塊玻璃片4均能沿著玻璃滑槽6在水平方向上自由滑 動。 為了減小玻璃片4與下推拉梁1的玻璃滑槽6之間的摩擦,在玻璃片4的下端還 設有下卡條3。該下卡條3的結構如圖3所示,即該下卡條3由上凹體10和空腔體11組 成,該上凹體10的開口寬度與玻璃片4的厚度相匹配,以使得玻璃片4能密壓于該上凹體 10的內部。空腔體11位于上凹體10的下方,并與上凹體10固為一體,且該空腔體11的下 方還通過螺釘固定有滑輪5。 所述的滑輪5根據(jù)需要可以采用帶凹槽的平板單滑輪、平板雙滑輪、可調式雙輪 或可調式單輪,且該平板滑輪、可調式雙輪及可調式單輪的凹槽均與下推拉梁2內部的滑輪軌道9相匹配,以確保滑輪5在該滑輪軌道9上滑動時不會脫離該軌道。設置時,該下卡 條3和滑輪5均設置于下推拉梁2的內部,或者該下卡條3的上端面與下推拉梁2的頂端 平面相平或高出一部分。 根據(jù)實際的需要,該下卡條3的結構還可以制作成如圖4所示的結構,即該下卡條 3由上凹體10、空腔體11和下凹體12組成,該上凹體10的開口寬段與玻璃片4的厚度相 匹配,以使得玻璃片4能密壓于該上凹體10的內部。空腔體11位于上凹體10的下方,并 與上凹體10固為一體。同時,下凹體12設置在該空腔體11的下方并與空腔體11固為一 體,且上凹體10的開口向上,下凹體12的開口向下。相應的,在下凹體12的內部也通過螺 釘固定有平板單滑輪、平板雙滑輪、可調式雙輪或可調式單輪。 以上所述的上推拉梁1、下推拉梁2、下卡條3及滑輪軌道9均可由金屬材料或工
程硬質塑料制作而成。為了減輕重量,當采用金屬材料制作時優(yōu)先采用鋁合金。在安裝本
實用新型以后,為了確保室內的保溫效果,減小室內與室外的熱交換,因此在每個玻璃滑槽
6的內口兩側還設有密封槽7,且在每個密封槽7的內部均設有與之相匹配的密封條8。根
據(jù)實際的需要,該密封條8可以采用毛條或由塑料、橡膠等制作而成的膠條。 同時,當該玻璃片4完全關閉后其重合部分的玻璃片4的側邊上還設有密封條8,
其結構如圖6所述。通過這些密封條8就能確保室內和室外處于良好的隔絕狀態(tài),同時加
上采用的是玻璃片4,因此就能確保本實用新型具有良好的隔熱和隔音效果。 如上所述,便可較好的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一種新型無框門窗,主要由上推拉梁(1),設置于上推拉梁(1)下方的下推拉梁(2)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推拉梁(1)與下推拉梁(2)之間設有帶下卡條(3)的玻璃片(4),且在該下卡條(3)的下方還設有滑輪(5),該滑輪(5)能沿著下推拉梁(2)在水平方向上滑動。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新型無框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片(4)為中空 玻璃或單層玻璃。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無框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推拉梁(1)主要 由兩個以上并排布置的玻璃滑槽(6)、以及設置在每個玻璃滑槽(6)內口兩側的密封槽(7) 組成,且在每個密封槽(7)的內部還設有與之相匹配的密封條(8)。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無框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推拉梁(2)主要 由兩個以上并排布置的玻璃滑槽(6)、設置在每個玻璃滑槽(6)內口兩側的密封槽(7)以及 設置在每個玻璃滑槽(6)底部的滑輪軌道(9)組成,且在每個密封槽(7)的內部還設有與 之相匹配的密封條(8),所述的滑輪(5)則設置在該滑輪軌道(9)上。
5. 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新型無框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條(8)為 毛條或膠條。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新型無框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卡條(3)由與玻 璃片(4)相匹配的上凹體(10)、設置于上凹體(10)下端并與之固為一體的空腔體(11)組 成,所述的滑輪(5)固定在該空腔體(11)的底部。
7.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新型無框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卡條(3)由與玻 璃片(4)相匹配的上凹體(10)、設置于上凹體(10)下端并與之固為一體的空腔體(11),以 及設置于該空腔體(11)下端并與之固為一體的下凹體(12)組成,所述的滑輪(5)位于下 凹體(12)的內部。
8.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新型無框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輪(5)為與滑輪 軌道(9)相匹配的帶凹槽的平板單滑輪、平板雙滑輪、可調式雙輪或可調式單輪。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新型無框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片(4)的 數(shù)量為兩塊以上。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新型無框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輪軌道(9)的頂 端低于或高于下推拉梁(2)的頂端,或者與之相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無框門窗,主要由上推拉梁(1),設置于上推拉梁(1)下方的下推拉梁(2)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推拉梁(1)與下推拉梁(2)之間設有帶下卡條(3)的玻璃片(4),且在該下卡條(3)的下方還設有滑輪(5),該滑輪(5)能沿著下推拉梁(2)在水平方向上滑動。本實用新型既可以取代傳統(tǒng)無框門窗的單層玻璃,也可以取代傳統(tǒng)有框門窗雙層玻璃扇的外邊框,不僅增大了門窗的可視面積,而且其結構更為簡單,制作成本更為低廉。
文檔編號E06B3/46GK201507208SQ200920269510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0月19日
發(fā)明者何志遠 申請人:何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