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箱式折疊桌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桌子,尤其是涉及一種方便攜帶的可以折疊成箱子折疊桌。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一種常見的箱式折疊桌,如中國專利數(shù)據(jù)庫在2008年1月23日公告 的專利號為200720006416. χ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日為2007年2月15日,主要包含桌面, 桌腳和支撐桿,其特征是桌面分成兩部分,桌腳用來支撐桌面,支撐桿用來固定桌面和桌腳 的相對位置,同時支撐桿和桌腳設(shè)置在同一邊,這種結(jié)構(gòu)導致桌面承重時完全通過連接桌 面的鉸接部件來承擔,由于鉸接部件本身的強度和精度的局限性,導致桌面不平整,影響桌 子的使用性和美觀性。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一種新的支撐結(jié)構(gòu)來支撐腳管和桌面,使斜撐管不 僅起到腳管定位的作用,同時傳遞桌面的承重力,并且腳管可以完全折疊到箱子內(nèi),以此來 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折疊桌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承重而使桌面不平整所造成的使用性和美觀 性等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shù)問題是通過下述的技術(shù)方案得以解決的。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左桌面板、右桌面板、左桌框、右桌框、左鉸接片、右鉸接片、 左腳管、右腳管、左延伸管、右延伸管、左撐管、右撐管、左連接管、右連接管、定位部件、端頭 套,其特征是折疊桌由左桌面板和右桌面板兩塊面板所組成,左桌面板固定在左桌框上,右 桌面板固定在右桌框上;左桌框上安裝左鉸接片,右桌框上安裝右鉸接片,左鉸接片和右鉸 接片通過鉚釘鉸接在一起;左腳管通過鉚釘鉚接在左桌框上,右腳管通過鉚釘鉚接在右桌 框上;在左腳管和右腳管端頭安裝端頭套,左延伸管穿過端頭套安放在左腳管內(nèi),右延伸管 穿過端頭套安放在右腳管內(nèi);左連接管一端與定位部件相連,另一端與左撐管相鉚接,左連 接管上設(shè)置鉚釘孔,與左腳管相鉚接;右連接管一端與定位部件相連,另一端與右撐管相鉚 接,右連接管上設(shè)置鉚釘孔,與右腳管相鉚接;左撐管一端和左桌框相鉚接,另一端與左連 接管相連;右撐管一端和右桌框相鉚接,另一端與右連接管相連。使用時,左腳管和右腳管撐開成倒V型,伸縮左延伸管和右延伸管,使桌面達到使 用時需要的高度,此時由左腳管、右腳管、左連接管和右連接管所組成的四邊形結(jié)構(gòu)發(fā)生運 動,由左腳管和左連接管的運動帶動左腳管、左連接管、左撐管和左桌框的四邊形結(jié)構(gòu)發(fā)生 運動,以及由右腳管和右連接管的運動帶動右腳管、右連接管、右撐管和右桌框的四邊形結(jié) 構(gòu)發(fā)生運動,使桌面達到水平狀態(tài)。左桌面板承重時,一部分力通過左腳管和左延伸管傳遞到地面,另一部分力通過 支撐管傳遞給左連接管,此時,左連接管上產(chǎn)生扭力,由于定位部件限制左連接管的轉(zhuǎn)動方 向,因此由左撐管的作用力所產(chǎn)生的扭力通過定位部件傳遞給右連接管,同樣由右撐管的 作用力所產(chǎn)生的扭力通過定位部件傳遞給左連接管,兩者力矩相互抵消而平衡;但是承重力通過鉸接部位傳遞給左腳管和左延伸管,進而傳遞給地面,實現(xiàn)左桌面板的承重目的,同 理,右桌面板的承重力也是通過右腳管和右撐管以及右延伸管傳遞給地面,實現(xiàn)桌面承重 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只需要通過轉(zhuǎn)動左腳管和右腳管,就可以實現(xiàn)桌子的打開和 折疊,操作簡單,同時,左撐管和右撐管不僅起到定位作用,而且承擔桌面的承重力,是桌子 在使用時更加穩(wěn)固,而且桌子折疊后可以變成箱子,方便攜帶,而且新穎美觀。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折疊過程的立體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折疊后的立體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tài)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參見圖1和圖3,主要包括左桌面板1、右桌面板2、左桌框3、右桌框4、左 鉸接片5、右鉸接片6、左腳管7、右腳管8、左延伸管9、右延伸管10、左撐管11、右撐管12、 左連接管13、右連接管14、定位部件15、端頭套16,其特征是折疊桌由左桌面板1和右桌面 板2兩塊面板所組成,可以采用鋁塑板、密度板、鋁板或者塑料板等制作而成;左桌面板1固 定在左桌框3上,右桌面板2固定在右桌框4上,通過左鉸接片5和右鉸接片6,把左桌框3 和右桌框4鉚接在一起,參見圖4,轉(zhuǎn)動左桌框3和右桌框4使兩者平行,便可組合成箱子 裝,方便攜帶和運輸;左腳管7通過鉚釘鉚接在左桌框3上,右腳管8通過鉚釘鉚接在右桌 框4上,左腳管7和右腳管8分別可以繞著鉚接點自由轉(zhuǎn)動;在左腳管7和右腳管8端頭安 裝端頭套16,左延伸管9穿過端頭套16安放在左腳管7內(nèi),右延伸管10穿過端頭套16安 放在右腳管8內(nèi),左延伸管9和右延伸管10分別可在左腳管7和右腳管8內(nèi)自由伸縮,并 且通過彈銷定位;左連接管13 —端與定位部件15相連,另一端與左撐管11相鉚接,左撐管 11的另一端和左桌框3相鉚接,并在左連接管13上設(shè)置鉚釘孔,與左腳管7相鉚接;右連 接管14 一端與定位部件15相連,另一端與右撐管12相鉚接,右撐管12的另一端和右桌框 4相鉚接,右連接管14上設(shè)置鉚釘孔,與右腳管8相鉚接。折疊時,參見圖2,轉(zhuǎn)動左腳管7和右腳管8,使由左腳管7、右腳管8、左連接管13、 右連接管14所組成的四連桿機構(gòu)發(fā)生運動,左連接管13和右連接管14帶動定位部件15 向下運動;由于左腳管7和左連接管13發(fā)生運動,由此由左腳管7、左連接管13、左撐管11、 左桌框3所組成的四連桿機構(gòu)也發(fā)生運動,使左桌面板1向下運動,同理,由于右腳管8和 右連接管14發(fā)生運動,帶動右桌面板2向下運動。隨著繼續(xù)轉(zhuǎn)動左腳管7和右腳管8,直至 兩者平行,左腳管7、左撐管11、左連接管13以及左延伸管9都收納到左桌面板1下和左桌 框3內(nèi);右腳管8、右撐管12、右連接管14以及右延伸管10都收納到右桌面板2下和右桌 框4內(nèi),參見圖4,組合成箱子。使用時,參見圖5,由于左腳管7直接支撐左鉸接片5部位,右腳管8直接支撐右鉸接片6部位,使得左桌框3和右桌框4在承重時不會下陷,使桌面保持水平狀態(tài),增強了桌 面的使用性能。左桌面板1、右桌面板2可以采用密度板、木板、塑料板或者金屬板制作而成;左桌 框3、右桌框4采用鋁合金型材擠壓成型,經(jīng)過切割彎制而成,也可以采用金屬管材制作加 工而成;定位部件15、端頭套16采用工程塑料注塑而成;左鉸接片5、右鉸接片6采用金屬 板材經(jīng)過沖床沖裁而成;左腳管7、右腳管8、左延伸管9、右延伸管10、左撐管11、右撐管 12、左連接管13、右連接管14采用金屬管材經(jīng)過切割,沖孔,彎制而成。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 的范圍,即為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應仍屬本實 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一種箱式折疊桌,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左桌面板(1)、右桌面板(2)、左桌框(3)、右桌框(4)、左鉸接片(5)、右鉸接片(6)、左腳管(7)、右腳管(8)、左延伸管(9)、右延伸管(10)、左撐管(11)、右撐管(12)、左連接管(13)、右連接管(14)、定位部件(15)、端頭套(16),其特征是折疊桌桌面由左桌面板(1)和右桌面板(2)所組成,左桌面板(1)固定在左桌框(3)上,右桌面板(2)固定在右桌框(4)上,通過左鉸接片(5)和右鉸接片(6)鉚接在一起;左腳管(7)鉚接在左桌框(3)上,右腳管(8)鉚接在右桌框(4)上;左延伸管(9)安放在左腳管(7)內(nèi),右延伸管(10)安放在右腳管(8)內(nèi);左連接管(13)一端與定位部件(15)相連,另一端與左撐管(11)相鉚接,左撐管(11)的另一端和左桌框(3)相鉚接,并且左連接管(13)與左腳管(7)相鉚接;右連接管(14)一端與定位部件(15)相連,另一端與右撐管(12)相鉚接,右撐管(12)的另一端和右桌框(4)相鉚接,并且右連接管(14)與右腳管(8)相鉚接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箱式折疊桌,其特征是所述的左腳管(7)、右腳管(8)、左 連接管(13)、右連接管(14)鉚接成四連桿。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箱式折疊桌,其特征是所述的左腳管(7)、左連接管 (13)、左撐管(11)、左桌框(3)鉚接成四連桿以及所述的右腳管(8)、右連接管(14)、右撐管 (12)、右桌框(4)鉚接成四連桿。
專利摘要一種箱式折疊桌,主要包括左桌面板、右桌面板、左桌框、右桌框、左鉸接片、右鉸接片、左腳管、右腳管、左延伸管、右延伸管、左撐管、右撐管、左連接管、右連接管、定位部件、端頭套,其特征是只需要通過轉(zhuǎn)動左腳管和右腳管,就可以聯(lián)動左撐管和右撐管,從而帶動左桌面板和右桌面板的運動,從而實現(xiàn)桌子的打開和收攏,操作簡單,同時,左撐管和右撐管不僅起到定位作用,而且承擔桌面的承重力,是桌子在使用時更加穩(wěn)固,而且桌子折疊后可以變成箱子,方便攜帶。本實用新型結(jié)構(gòu)簡單,新穎美觀,適合外出旅游、野餐等使用。
文檔編號A47B3/02GK201727063SQ20102010531
公開日2011年2月2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1月26日
發(fā)明者鄭雪峰 申請人:鄭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