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187507閱讀:180來源:國知局
      椅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椅子(1),包括:腳體(10);支承于所述腳體(10)的靠背支承體(20);支承于所述靠背支承體(20)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以及支承于所述靠背后部支承體(40)并對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的靠背(50),所述靠背(50)具有:對所述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并具有能根據所述背進行變位的可撓性的撐面件(51);以及安裝于所述撐面件(51),下端與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連接,能根據從所述撐面件(51)作用的力進行扭轉變形且在寬度方向上分離的一對縱框部(53A、53B),另外,所述靠背(50)還具有上框部(52),該上框部(52)與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連接,一對縱框部(53A、53B)也可與所述上框部(52)的寬度方向兩端部連接,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具有:與所述靠背支承體(20)連接的下部連接部(41);從所述下部連接部(41)朝上方延伸,并能根據從所述就座者的背作用于所述靠背(50)的負載進行彈性變形的變形允許部(42);以及從所述變形允許部(42)的上端朝上方延伸,并在上端與所述靠背(50)連接的上部連接部(43)。
      【專利說明】椅子【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椅子。
      [0002]本申請基于2012年10月18日在日本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特愿2012 — 230928號、日本專利特愿2012 - 230929號及日本專利特愿2012 — 230930號要求優(yōu)先權,并將其內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術】
      [0003]作為椅子的基本結構,其具有腳體、設于上述腳體的上部的座部、對就座在上述座部上的就座者進行支承的背部,一般已知有各種結構。
      [0004]例如,作為構成椅子的背部的支承結構,提出了一種具有后支架、從腳體朝上方延伸并從后方對后支架的后表面中在寬度方向上分離的部分進行支承的臂的結構(參照下述專利文獻I)。
      [0005]另外,還提出了一種具有靠背和分別對上述靠背的寬度方向大致中央的上端及下端進行支承的支座構件的椅子(參照下述專利文獻2)。
      [0006]在這種椅子中,支承于支座構件的靠背能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背。
      [0007]另外,還提出了一種包括背框和網構件的椅子,其中,上述背框作為構成椅子的背部支承于從腳體朝后方且朝上方延伸出的靠背支承桿,其具有上框和下框,且正面觀察時呈大致五邊形,上述網構件配置于上述背框內并能進行彈性變形(參照下述專利文獻3)。
      [0008]另外,還提出了一種包括靠背和背支柱的椅子,其中,上述靠背具有由上框部、下框部、左框部及右框部構成的背框架和進入上述背框架的內部的背板,上述背支柱從后方支承上述靠背的左框部及右框部(參照下述專利文獻4)。
      [0009]現有技術文獻
      [0010]專利文獻
      [0011]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7249802號說明書
      [0012]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表2008 - 506486號公報
      [0013]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許第4149755號公報
      [0014]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9 - 112729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15]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16]在上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椅子中,在就座者米用從后支架的覽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比后支架的寬度方向一側中支承于臂的部分更靠寬度方向外側的部分會朝后方撓曲。然而,比后支架的在寬度方向一側支承于臂的部分更靠另一側的部分不變化,因此,作為后支架整體的變形量被限制,存在難以沿著就座者朝后方回頭的姿勢變形這樣的問題。
      [0017]另一方面,當使后支架的厚度變薄而容易變形時,強度不足而難以可靠地支承就座者。
      [0018]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結構中,即便從就座者對后支架作用朝后的力,由于后支架被臂的軸向力可靠地支承,因此,也能抑制后支架朝面外方向變形。由此,即便就座者采用使背朝后方傾倒的姿勢,也難以使就座者的背以大幅朝后方傾倒的方式變形。
      [0019]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椅子中,在就座者采用從靠背的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寬度方向一側的靠背以朝后方撓曲的方式變形。然而,靠背在寬度方向大致中央處支承于支座構件,因此,比起所支承的部分更靠寬度方向另一側的靠背并不變形,存在難以沿著就座者朝后方回頭的姿勢變形這樣的問題。
      [0020]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結構中,背框為支承就座者的背而牢固地構成,因此,背框朝面外方向的變形量被限制。由此,支承于背框的網構件朝面外方向的變形在遠離背框的中央部分因網構件自身的柔軟性而被允許,另一方面,在固定于背框的邊緣部附近被限制。因此,存在難以追隨著就座者的背的形狀而變形這樣的問題。
      [0021]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4所記載的結構中,背支柱對左框部及右框部進行支承,因此,即便從就座者對背板作用朝后的力,左框部及右框部的變形也被限制,且設于左框部及右框部的背板的變形也受到了限制。由此,即便就座者采用使背朝后方傾倒的姿勢,也難以使就座者的背以大幅朝后方傾倒的方式變形。因此,在專利文獻I及2所記載的椅子中,存在就座者不能在就座的狀態(tài)下自由地進行使背朝后方大幅傾倒的動作,且不能追隨姿勢的變化這樣的問題。
      [0022]本發(fā)明鑒于上述情況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背,且在就座者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能追隨上述姿勢的椅子。此外,還提供一種能支承就座者的負載,并能追隨上述就座者的背而變形的椅子,在就座者采用使背朝后方傾倒的動作的情況下能追隨該姿勢的椅子。
      [0023]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002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25]即,本發(fā)明的椅子包括:腳體;靠背支承體,該靠背支承體支承于上述腳體;靠背后部支承構件,該靠背后部支承構件支承于上述靠背支承體;以及靠背,該靠背支承于上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并對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上述靠背具有:撐面件,該撐面件對上述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并具有能根據上述背進行變位的可撓性;以及一對縱框部,這一對縱框部安裝于上述撐面件,并且下端與上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連接,能根據從上述就座者的背作用的力進行扭轉變形,這一對縱框部在寬度方向上分離。
      [0026]另外,本發(fā)明的椅子也可以具有:撐面件,該撐面件具有能根據上述背進行變形的可撓性;上框部,該上框部供上述撐面件安裝,并與上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連接;以及一對縱框部,這一對縱框部與上述上框部的寬度方向兩端部連接,并供上述撐面件安裝,其能根據從上述撐面件作用的力進行彈性變形。
      [0027]此外,本發(fā)明的椅子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具有:下部連接部,該下部連接部與上述靠背支承體連接;變形允許部,該變形允許部從上述下部連接部朝上方延伸,并能根據從上述就座者的背作用于上述靠背的負載進行彈性變形;以及上部連接部,該上部連接部從上述變形允許部的上端朝上方延伸,并在上端與上述靠背連接。
      [0028]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當就座者就座,就座者的背被靠背的撐面件支承時,就座者的負載會從撐面件傳遞至上框部和一對縱框部。由于縱框部或上框部能連接支承于被靠背支承體支承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因此,能利用縱框部、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及靠背支承體可靠地支承來自就座者的負載。
      [0029]另一方面,在米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來自就座者的負載會偏移地作用于靠背的寬度方向一側,從而對偏移一側的縱框部作用有使縱框部扭轉變形的負載。由此,縱框部能朝后側方扭轉變形,并能使支承著的靠背朝后側方傾斜。
      [0030]另外,靠背由撐面件構成,因此,能朝后側方傾斜,并能追隨就座者的背的變形。
      [0031]另一方面,與上框部的寬度方向兩端部連接的一對縱框部因從撐面件作用的力而彈性變形,因此,能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以追隨著就坐者的背的方式變形,并與撐面件一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所以,就座者能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就座。
      [0032]另外,當負載從就座者朝后方作用于靠背時,就座者的負載會傳遞至對靠背進行支承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此時,靠背后部支承構件中的設于和靠背支承體連接的下部連接部與和靠背連接的上部連接部之間的變形允許部以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后方傾斜的方式進行彈性變形。能與該變形允許部的變形一起使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的靠背的姿勢大幅地朝后方傾斜。
      [0033]另外,在比朝后方傾斜的變形允許部更靠上方的位置處設有上部連接部。由此,隨著變形允許部朝后方傾斜,上部連接部能一邊維持上端與靠背連接的狀態(tài),一邊朝后方移動。由此,當就座者的負載作用向使靠背朝后方傾倒的方向時,能以追隨使靠背傾倒的動作的方式使靠背朝后方傾斜。
      [0034]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椅子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具有一對連接片,這一對連接片隨著從下方朝向上方而從寬度方向中央彼此分別朝外側分離,上述一對連接片在上端與上述一對縱框部連接,并能隨著上述縱框部的扭轉進行變位,此外,在本發(fā)明的椅子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縱框部具有:下方構件;以及上方構件,該上方構件與上述下方構件的上端連接,并能因從上述撐面件作用的力進行彈性變形。
      [0035]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當來自就座者的負載從靠背的撐面件傳遞至一對縱框部時,縱框部扭轉變形。與縱框部連接的一對連接片隨著縱框部的扭轉變形而變位。由此,在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隨著一側的縱框部朝后側方扭轉變形,一對連接片能一邊維持上端與縱框部連接的狀態(tài),一邊朝后側方移動。由此,能與撐面件一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因此,能在追隨就座者的背、肩的變形的狀態(tài)下穩(wěn)定地進行支承。另外,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上方構件因從撐面件作用的力而彈性變形,因此,能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以追隨著就坐者的背的方式變形,并與撐面件一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另一方面,下方構件能與撐面件一起可靠地支承比就座者的背更靠下方的腰部周圍等。
      [0036]另外,本發(fā)明的椅子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一對縱框部具有:下方構件,該下方構件以隨著朝向上方而朝前方傾斜的方式傾斜;以及上方構件,該上方構件與上述下方構件連接,并能因從上述就座者的背作用的力進行扭轉變形。
      [0037]在上述構成的椅子中,下方構件能與撐面件一起可靠地支承比就座者的背更靠下方的腰部周圍等,并且上方構件能因從就座者的背作用的力而扭轉變形,因此,能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以追隨著就座者的背的方式變形,并能與撐面件一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由此,在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下方構件能與撐面件一起支承就座者的腰部周圍,并且上方構件能扭轉變形而在追隨著就座者的背、肩的變形的狀態(tài)下穩(wěn)定地進行支承。
      [0038]另外,本發(fā)明的椅子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縱框部以朝前方呈凸狀的方式彎曲,上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以朝后方呈凸狀的方式彎曲。
      [0039]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由于縱框部以朝前方呈凸狀的方式彎曲,因此,能抑制縱框部自身在前后方向上的變形,以可靠地承接就座者的負載。另外,在寬度方向上,縱框部自身能以追隨著就座者的背的方式變形,并能將背以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由此,在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縱框部自身變形,并能與撐面件一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因此,能在追隨著就座者的背、肩的變形的狀態(tài)下穩(wěn)定地進行支承。
      [0040]另外,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靠背后部支承構件以朝后方呈凸狀的方式彎曲,因此,能在靠背后部支承構件上部以其自身的軸向力抑制朝前后方向的變形,并能可靠地支承從就座者朝后方作用的負載。
      [0041]另外,本發(fā)明的椅子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具有上部連接部,該上部連接部被配置成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寬度方向外側擴開,并對上述上框部的上述寬度方向兩端部分別進行支承。
      [0042]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上框部支承于上部連接部,該上部連接部被配置成兩端部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寬度方向外側擴開,因此,抑制前后方向的變形,并能可靠且穩(wěn)定地支承就座者的肩附近等上部。
      [0043]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椅子中,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和上述縱框部在側視觀察時一體成形為環(huán)狀。
      [0044]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能獲得上述記載的效果,并且通過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和縱框部一體成形能形成牢固的結構,且能發(fā)揮出成形為環(huán)狀的優(yōu)異的設計性。
      [0045]另外,本發(fā)明的椅子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具有:下部連接部,該下部連接部與上述靠背支承體連接;以及變形允許部,該變形允許部從上述下部連接部朝上方延伸,并能根據從上述就座者的背作用于上述靠背的負載進行彈性變形,上述上部連接部構成為一對連接片,這一對連接片以從上述變形允許部的上端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彼此分離的方式形成為V字狀,并且其上端與上述縱框部連接,上述下部連接部、上述變形允許部、上述一對連接片中的一個上述連接片以及上述一對縱框部中的一個上述縱框部構成側視觀察時呈環(huán)狀的第一環(huán)狀部,上述下部連接部、上述變形允許部、上述一對連接片中的另一個上述連接片以及上述一對縱框部中的另一個上述縱框部構成側視觀察時呈環(huán)狀的第二環(huán)狀部,上述第一環(huán)狀部及上述第二環(huán)狀部在上述下部連接部及上述變形允許部處連接并一體成形。
      [0046]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通過將下部連接部、變形允許部、一對連接片及一對縱框部一體成形,能形成牢固的結構,且能發(fā)揮出非常優(yōu)異的設計性。
      [0047]另外,當負載從就座者朝后方作用于靠背時,就座者的負載會傳遞至對靠背進行支承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此時,靠背后部支承構件中的設于和靠背支承體連接的下部連接部與和靠背連接的上部連接部之間的變形允許部進行彈性變形。能與該變形允許部的變形一起使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的靠背的姿勢大幅地朝后方傾斜。
      [0048]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椅子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上部連接部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前方傾斜。
      [0049]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由于上部連接部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前方傾斜,因此,能抑制上部連接部自身在前后方向上的變形來支承就座者的負載,并且與上部連接部連接的靠背也能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負載。
      [0050]另一方面,由于變形允許部能變形,因此,能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使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的下部連接部及上部連接部連接的靠背朝后方傾斜。
      [0051 ] 另外,本發(fā)明的椅子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上部連接部具有一對連接片,這一對連接片在下端與上述變形允許部連接,并以隨著朝向上方而彼此分離的方式形成為V字狀,上述一對連接片的上端與上述靠背連接。
      [0052]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由于一對連接片的上端與靠背連接,因此,能可靠地支承從就座者朝寬度方向一側或另一側作用于靠背的負載。
      [0053]另外,本發(fā)明的椅子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靠背具有:下方構件,該下方構件的下端與上述下部連接部連接,并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前方傾斜;以及上方構件,該上方構件從上述下方構件朝上方延伸,并隨著朝向上方而朝比上述下方構件相對更靠后方的位置傾斜,上述上方構件在上端與上述上部連接部連接。
      [0054]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下方構件隨著朝向上方而朝前方傾斜,因此,能抑制上述下方構件自身的變形以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負載。另一方面,上方構件隨著朝向上方而朝比下方構件相對更靠后方的位置傾斜,因此,能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使上方構件朝后方傾斜來追隨就座者的動作。
      [0055]此處,在上部及下部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連接的靠背可抑制下方構件的變形,并能在上方構件的上下方向的范圍內傾斜。由此,當靠背后部支承構件朝后方傾斜時,上方構件以比靠背后部支承構件更大的傾斜角度傾斜。
      [0056]因此,能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的變形允許部的變形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并能使靠背朝后方大幅傾斜而進一步有效地追隨就座者的背。因此,即便在反復進行變形允許部的變形而使力矩集中的情況下,也不會有損傷、破損的可能性。
      [0057]另外,本發(fā)明的椅子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靠背具有撐面件,該撐面件的下部與上述下方構件連接,上部與上述上方構件連接,對上述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并具有能根據上述背進行變形的可撓性。
      [0058]在這樣構成的椅子中,當負載從就座者作用于靠背時,靠背的撐面件沿著就座者的背變形,并且對靠背進行支承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中的變形允許部進行彈性變形。由此,當就座者的負載在使靠背朝后方傾倒的方向上作用時,能追隨使靠背傾倒的動作使靠背朝后方傾斜,并且能在朝后方傾斜的狀態(tài)下將就座者的背以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
      [0059]發(fā)明效果
      [0060]根據本發(fā)明的椅子,能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背,并且在就座者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能追隨上述姿勢。此外,還能支承就座者的負載,并追隨上述就座者的背而變形,且在就座者采用使背朝后方傾倒的動作的情況下能追隨該姿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61]圖1是從斜前方觀察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立體圖。[0062]圖2是從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上部的立體圖。
      [0063]圖3A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在通常時候的側視圖。
      [0064]圖3B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在就座者朝靠背后傾的狀態(tài)下的側視圖。
      [0065]圖4是正面觀察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立體圖。
      [0066]圖5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側視圖。
      [0067]圖6A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在通常時候的圖4的P — P剖視圖。
      [0068]圖6B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在就座者靠在靠背上的狀態(tài)下的圖4的P —P剖視圖。
      [0069]圖7是正面觀察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分解立體圖。
      [0070]圖8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側視圖。
      [0071]圖9是從斜前方觀察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的立體圖。
      [0072]圖1OA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的示意結構的立體圖,其是表示將腰支承件與靠背連接之前的狀態(tài)的圖。
      [0073]圖1OB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的示意結構的立體圖,其是表示將腰支承件與靠背連接后的狀態(tài)的圖。
      [0074]圖1lA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側視圖,其是表示通常時候的側視圖。
      [0075]圖1lB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側視圖,其是表示就座者朝靠背后傾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
      [0076]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在就座者未就座的狀態(tài)下的腰支承件的上方部分的截面的圖。
      [0077]圖13A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的俯視圖。
      [0078]圖13B是從正面觀察到的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的圖。
      [0079]圖14A是從斜前方觀察到的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的示意結構的立體圖。
      [0080]圖14B是從斜后方觀察到的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的示意結構的立體圖。
      [0081]圖15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的示意結構的圖,其是從斜前方觀察腰支承件的構成構件的立體圖。
      [0082]圖16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的示意結構的圖,其是從斜后方觀察腰支承件的結構構件的立體圖。
      [0083]圖17A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圖13B中的Q — Q截面的圖,其是表示在腰支承件主體的邊緣部與側框構件之間形成有間隙的形態(tài)的圖。
      [0084]圖17B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圖13B中的Q — Q截面的圖,其是表示腰支承件主體的邊緣部與側框構件抵接的變形例的形態(tài)的圖。
      [0085]圖18A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及靠背的主要部分詳細情況的圖,其是從斜前方觀察包括高度調節(jié)機構的截面的立體圖。
      [0086]圖18B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及靠背的主要部分詳細情況的圖,其是從側面的斜后方觀察包括高度調節(jié)機構的截面的立體圖。
      [0087]圖19A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及靠背的主要部分詳細情況的圖,其是從斜前方觀察中央截面的立體圖。
      [0088]圖19B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及靠背的主要部分詳細情況的圖,其是從斜后方觀察中央截面的立體圖。
      [0089]圖20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及靠背的主要部分詳細情況的圖,其是從側面觀察包括高度調節(jié)機構的截面的局部剖視圖。
      [0090]圖21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及靠背的主要部分詳細情況的圖,其是從側面觀察中央截面的局部剖視圖。
      [0091]圖22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腰支承件及靠背的主要部分詳細情況的圖,其是圖20的R — R截面的橫剖圖。
      [0092]圖23A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在就座者就座的狀態(tài)下的腰支承件的上方的截面的圖,其是表示就座者朝向正面就座的狀態(tài)的圖。
      [0093]圖23B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在就座者就座的狀態(tài)下的腰支承件的上方的截面的圖,其是表示就座者將脊背的上部朝右側扭轉而靠在靠背上的狀態(tài)的圖。
      [0094]圖24A是從上方觀察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在通常時候的立體圖。
      [0095]圖24B是從上方觀察就座者采用從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96](第一實施方式)
      [0097]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進行說明。
      [0098]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椅子I包括:腳體10,該腳體10設于地板面F上;靠背支承體20,該靠背支承體20支承于腳體10 ;座部30,該座部30設于靠背支承體20并能供就座者就座;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該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支承于靠背支承體20 ;以及靠背50,該靠背50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并對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以下,對各結構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就座者就座、離座的方向設為前后方向,將就座者就座的一側設為前方,將相反一側設為后方,另外,還將與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內的方向設為寬度方向,并將沿寬度方向遠離椅子的一側設為側方。
      [0099](腳體)
      [0100]腳體10包括:多個腳桿12,這些腳桿12設有能在地板面F上回旋的腳輪11 ;以及腳柱13,該腳柱13支承于多個腳桿12。多個腳桿12被配置成輻射狀并在基端彼此連接,在各個腳桿12的前端安裝有腳輪11。
      [0101]腳柱13的下部與多個腳桿12的基端連接,并朝上方立設。另外,在該腳柱13的上部安裝有支承件14,該支承件14內置有能使靠背支承體20后傾的斜躺機構(未圖示)。
      [0102](靠背支承體)
      [0103]靠背支承體20具有:一對向前臂部21,這一對向前臂部21的基部以能旋轉的方式支承于支承件14的寬度方向兩側方;一對向上臂部22,這一對向上臂部22,從向前臂部21的基部朝上方延伸并對座部30進行支承;以及一對向后臂部23,這一對向后臂部23從向前臂部21的基部朝后方延伸。
      [0104]如圖2所示,這一對向后臂部23被配置成隨著朝向后方彼此逐漸靠近并在后端彼此連接,從而被一體地配置成朝向下方的V字狀。一對向后臂部23的后端固定于后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下部。
      [0105]另外,如圖1所示,在靠背支承體20上設有從側方朝上方延伸的扶手部26。
      [0106](座部)
      [0107]如圖3A及圖3B所示,座部30的前部以能在前后方向上滑動的方式支承于支承件14,并且座部30以能旋轉的方式支承于靠背支承體20的向上臂部22。隨著利用支承件14的斜躺機構使靠背支承體20朝后方傾斜,座部30相對于支承件14相對地朝后方移動,并使后側朝下方傾斜移動。
      [0108](靠背后部支承構件)
      [0109]如圖2所示,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包括:下部連接部41,該下部連接部41與靠背支承體20連接;變形允許部42,該變形允許部42從下部連接部41朝上方延伸;以及上部連接部43,該上部連接部43隨著從變形允許部42的上端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寬度方向外側擴展。
      [0110]在下部連接部41的下部后表面形成有與靠背支承體20的一對向后臂部23的后端嵌合的凹部(未圖示),一對向后臂部23與凹部嵌合。此外,下部連接部41在凹部處通過例如螺栓、螺母(未圖示)的螺合而與靠背支承體20的上部固定在一起。此外,下部連接部41在下端處與靠背50連接。
      [0111]如圖1及圖4所示,變形允許部42的下端與下部連接部41連接并被配置成朝向上方。另外,變形允許部42的寬度方向尺寸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變小,然后,隨著從中途朝向上方而使寬度方向的尺寸再次變大。
      [0112]該變形允許部42形成前表面為凹面、后表面為凸面這樣的水平截面為橫U字狀的形狀。此外,在變形允許部42的形成為凹面狀的前表面上,以在上下方向上分離的方式形成有多個朝前方突出并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橫肋42A,另外,朝前方突出并在大致鉛垂方向上延伸的縱肋42B以在椅子I的寬度方向上分離的方式形成有多個。
      [0113]在本實施方式中,橫肋42A形成有四根,并以與這些橫肋42A交叉的方式形成有兩根縱肋42B。在變形允許部42中,除了水平截面形成為橫向U字狀之外,還利用這些橫肋42A及縱肋42B來提高剛度。
      [0114]上部連接部43被配置成下端與變形允許部42連接,并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寬度方向外側擴展。在本實施方式中,上部連接部43具有以隨著朝向上方而彼此朝寬度方向外側分離的方式配置的一對連接片43A、43B,利用一對連接片43A、43B在整體上形成為V字狀。
      [0115]這一對連接片43A、43B能隨著縱框部53A、53B的扭轉而進行變位。
      [0116]如圖8所示,上述下部連接部41、變形允許部242及構成上部連接部43的一對連接片43A、43B被一體成形,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整體以側視觀察時朝后方凸出的方式彎曲。
      [0117]S卩,下部連接部41以一邊彎曲一邊在整體上隨著朝向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傾斜。另外,構成上部連接部43的一對連接片43A、43B以一邊彎曲一邊隨著朝向上方而朝向前方的方式傾斜。此外,變形允許部42 —邊彎曲,一邊將上部連接部43與下部連接部41連接。[0118](靠背)
      [0119]如圖2所示,靠背50具有:撐面件51,該撐面件51對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上框部52,該上框部52供撐面件51安裝,并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上部連接部43連接;以及一對縱框部53A、53B(53),這一對縱框部53A、53B(53)與上框部52連接,并供撐面件51安裝,且這一對縱框部53A、53B(53)在寬度方向上分離。
      [0120]撐面件51對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由具有能根據背的姿勢進行變形的可撓性的構件構成。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撐面件51由網狀的材料形成,因構成網的線材彈性地進行伸縮而能在整體上彈性地撓曲變形。該撐面件51設于由上框部52和一對縱框部53圍住的部分,其端部固定于上述上框部52及一對縱框部53。
      [0121]上框部52沿著寬度方向延伸,其兩端分別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上端連接,并分別與一對縱框部53A、53B的上端連接。
      [0122]縱框部53A、53B均能根據從就座者的背作用的力而扭轉變形。另外,一個縱框部53A具有下方構件57A和與下方構件57A的上端連接的上方構件56A,同樣地,另一個縱框部53B也具有下方構件57B和與下方構件57B的上端連接的上方構件56B。
      [0123]如圖2及圖8所示,下方構件57A、57B的下端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下端連接,并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向前方且朝寬度方向外側擴開。另外,下方構件57A、57B的截面寬度分別隨著朝向上方而變小。
      [0124]上方構件56A、56B能根據從就座者的背作用的力進行扭轉變形,且能在從就座者的背作用的力的作用下進行彈性變形。
      [0125]該上方構件56A、56B的下端分別與對應的下方構件57A、57B連接,上端與上框部52及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一對連接片43A、43B連接,該上方構件56A、56B隨著朝向上方而朝比下方構件57A、57B相對更靠后方的位置傾斜。
      [0126]在本實施方式中,上方構件56A、56B隨著從下方構件57A、57B的上端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后方傾斜。
      [0127]這樣,縱框部53A、53B因下方構件57A、57B隨著從下部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向前方,并且因上方構件56A、56B隨著從下方構件57A、57B與上方構件56A、56B的連接部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向前方。另外,縱框部53A、53B整體以朝向前方呈凸狀的方式彎曲。
      [0128](靠背后部支承構件)
      [0129]如圖2所示,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包括:下部連接部41,該下部連接部41與靠背支承體20連接;變形允許部42,該變形允許部42從下部連接部41朝上方延伸;以及上部連接部43,該上部連接部43隨著從變形允許部42的上端朝向下方而逐漸朝寬度方向外側擴展。
      [0130]在下部連接部41的下部后表面形成有與靠背支承體20的一對向后臂部23的后端嵌合的凹部(未圖示),一對向后臂部23與凹部嵌合。下部連接部41在凹部處通過例如螺栓、螺母(未圖示)的螺合而與靠背支承體20的上部固定在一起。此外,下部連接部41在下端處與靠背50的縱框部53A、53B的下方構件57A、57B連接。
      [0131]如圖1及圖4所示,變形允許部42的下端與下部連接部41連接并被配置成朝向上方,其上端與上部連接部43連接。另外,變形允許部42的寬度方向的長度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變小,隨著從中途朝向上方而再次變大。[0132]該變形允許部42形成為前表面為凹面、后表面為凸面這樣的水平截面為橫U字狀的形狀。在變形允許部42的形成為凹面狀的前表面上,以在上下方向上分離的方式形成有多個朝前方突出并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橫肋42A,另外,以在椅子I的寬度方向上分離的方式形成有多個朝前方突出并在大致鉛垂方向上延伸的縱肋42B。
      [0133]在本實施方式中,橫肋42A形成有四根,并以與這些橫肋42A交叉的方式形成有兩根縱肋42B。在變形允許部42中,除了水平截面形成為橫向U字狀之外,還利用這些橫肋42A及縱肋42B來提高剛度。
      [0134]上部連接部43的下端與變形允許部42連接,該上部連接部43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寬度方向外側擴展,并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前方傾斜。
      [0135]在本實施方式中,該上部連接部43具有一對連接片43A、43B,這一對連接片43A、43B被配置成隨著朝向上方而彼此逐漸朝寬度方向外側分離,且上端與靠背50的縱框部53A、53B的上方構件56A、56B連接,該上部連接部43利用一對連接片43A、43B在整體上形成為V字狀。
      [0136]這一對連接片43A、43B能隨著縱框部53A、53B的扭轉而進行變位。
      [0137]上述下部連接部41、變形允許部42及構成上部連接部43的一對連接片43A、43B被一體成形,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整體以從側視觀察時朝后方呈凸狀的方式彎曲。
      [0138]S卩,下部連接部41以一邊彎曲一邊在整體上隨著朝向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傾斜。另外,構成上部連接部43的一對連接片43A、43B以一邊彎曲一邊隨著朝向上方而朝向前方的方式傾斜。變形允許部42 —邊彎曲,一邊將上部連接部43與下部連接部41連接。
      [0139]如圖2所示,上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和縱框部53在側視觀察時一體成形為環(huán)狀。在本實施方式中,由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下部連接部41、變形允許部42、一個連接片43A、一個縱框部53A的上方構件56A及下方構件57A構成側視觀察時呈環(huán)狀的第一環(huán)狀部61。
      [0140]另外,由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下部連接部41、變形允許部42、另一個連接片43B、另一個縱框部53B的上方構件56B及下方構件57B構成側視觀察時呈環(huán)狀的第二環(huán)狀部62。
      [0141]這些第一環(huán)狀部61及第二環(huán)狀部62被下部連接部41及變形允許部42連接,并整體一體成形。另外,上框部52也以將第一環(huán)狀部61及第二環(huán)狀部62各自的上端連接的方式一體成形。
      [0142]即,在本實施方式中,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各部和靠背50的上框部52及一對縱框部53A、53B —體成形。
      [0143]接著,對就座者就座于上述構成的椅子I的座部30的情況下的椅子I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及靠背50的動作進行說明。
      [0144]圖4的實線及圖6A示出了就座者就座于座部30且沒有靠在靠背50上的狀態(tài)下的椅子1,圖4的雙點劃線及圖6B表示就座者靠在靠背50上的狀態(tài)下的椅子I。
      [0145]當就座者靠在靠背50上時,來自就座者的力作用于靠背50的撐面件51,因該力而使構成撐面件51的網的線材彈性地伸縮,從而使該撐面件51在整體上沿著就座者的背,并以寬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圓弧狀地彈性變形。
      [0146]另外,固定有撐面件51的縱框部53A、53B因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而使其寬度方向內側以朝向后方的方式彈性變形,并以彼此靠近的方式朝寬度方向內側移動。
      [0147]隨著該縱框部53A、53B彈性變形,撐面件51能進一步變形為寬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后方突出的圓弧狀,并且靠背50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
      [0148]此外,在就座者采用從靠背50的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如圖24B所不,來自就座者的負載偏移地作用于靠背50的寬度方向一側,從而對偏移一側的縱框部53B作用使縱框部53B扭轉變形的負載。
      [0149]另外,在就座者大幅地靠在靠背50上的情況下,如圖5的雙點劃線所示,與縱框部53A、53B連接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中的變形允許部42能隨著從就座者的背作用于靠背50的負載而進行彈性變形。由此,變形允許部42能以其下端為中心并以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后方傾斜的方式變形。此外,伴隨著變形允許部42的變形,配置于變形允許部42的上方的上部連接部43朝后方移動,使得與上部連接部43連接的靠背50能進一步朝后方傾斜。
      [0150]此處,縱框部53B的上方構件56B能在從靠背50作用的力的作用下進行扭轉變形。另外,連接片43A、43B的分離寬度隨著朝向下方而變小,然后彼此接合并與變形允許部42連接,因此,變形允許部42構成為可促進上方構件56B扭轉變形的結構。由此,上方構件56B以根據就座者的負載追隨著就座者的背的方式朝后側方扭轉變形。
      [0151]另外,與上方構件56B連接的連接片43B能隨著上方構件56B的扭轉而變位,因此,其隨著縱框部53B的朝后側方的扭轉而朝后側方變位。
      [0152]靠背50的撐面件51因來自就座者的負載而使構成撐面件51的網的線材彈性地伸縮,并以包住就座者的背的方式彈性變形。
      [0153]這樣,上方構件56B、連接片43B及撐面件51以追隨著就座者的背、肩的變形而將上述背、肩包住的方式進行變形。
      [0154]另外,在就座者采用從靠背50的寬度方向另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也同樣地進行動作。
      [0155]在這樣構成的椅子I中,當就座者就座于座部30,并且就座者的背被靠背50的撐面件51支承時,就座者的負載從撐面件51傳遞至一對縱框部53A、53B。縱框部53A、53B的上方構件56A、56B連接支承于在靠背支承體20上支承著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上部連接部43,下方構件57A、57B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下部連接部41連接,因此,能利用縱框部53A、53B、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及靠背支承體20可靠地支承來自就座者的負載。
      [0156]另外,在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從就座者偏移地作用于靠背50的寬度方向一側,從而對偏移一側的縱框部53A、53B作用有使縱框部53A、53B扭轉變形的負載??v框部53A、53B的上方構件56A、56B因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而扭轉變形,因此,其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以追隨著就座者的背、肩的變形的方式變形,并與撐面件一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對背進行支承,使靠背50朝后方傾斜。
      [0157]另外,當來自就座者的負載從靠背50的撐面件51傳遞至一對縱框部53A、53B時,縱框部53A、53B的上方構件56A、56B扭轉變形。與上方構件56A、56B連接的一對連接片43A、43B隨著上方構件56A、56B的扭轉變形而變位。由此,在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這樣的姿勢的情況下,一側的上方構件56A、56B扭轉變形,并且一側的連接片43A、43B變位,能與撐面件一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因此,能在追隨著就座者的背、肩的變形的狀態(tài)下穩(wěn)定地進行支承。[0158]這樣,縱框部53A、53B的上方構件56A、56B、撐面件51及連接片43A、43B能追隨著就座者的背、肩的變形朝后方傾斜,并穩(wěn)定地支承上述背、肩。
      [0159]另一方面,縱框部53A、53B的下方構件57A、57B與撐面件51 —起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比背更靠下方的腰部等。由此,在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下方構件57A、57B能與撐面件51 —起支承就座者的腰部。
      [0160]另外,對于從就座者朝后方作用的力,當就座者的背被靠背50的撐面件51支承時,就座者的負載會從撐面件51傳遞至上框部52和一對縱框部53A、53B。上框部52連接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一對連接片43A、43B,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支承于靠背支承體20。由此,能利用上框部52、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及靠背支承體20可靠地支承來自就座者的負載。
      [0161]另一方面,與上框部52的寬度方向兩端部連接的一對縱框部53A、53B因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而彈性變形,因此,能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以追隨著就坐者的背的方式變形,并與撐面件51 —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因此,就座者能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就座。
      [0162]另外,構成縱框部53A、53B的上方構件56A、56B因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而彈性變形,因此,能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以追隨著就坐者的背的方式變形,并與撐面件51 —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
      [0163]另一方面,構成縱框部53A、53B的下方構件57A、57B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前方傾斜,因此,能在下方構件57A、57B的前端承接就座者朝后方作用的負載,并以下方構件57A、57B自身的軸向力可靠地進行支承。
      [0164]這樣,縱框部53A、53B因下方構件57A、57B隨著從下部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向前方,并且因上方構件56A、56B隨著從下方構件57A、57B與上方構件56A、56B的連接部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向前方,從而在整體上以朝前方呈凸狀的方式彎曲。由此,能抑制縱框部53A、53B自身在前后方向上的變形而可靠地承接就座者的負載,并能在寬度方向上使縱框部53A、53B自身以朝內側追隨著就座者的背的方式撓曲變形而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
      [0165]在這樣構成的椅子I中,當負載從就座者朝后方作用于靠背50時,就座者的負載會傳遞至對靠背50的上框部52進行支承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上部連接部43。此時,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中的設于和靠背支承體20連接的下部連接部41與和靠背50連接的上部連接部43之間的變形允許部42以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后方傾斜的方式彈性變形。能與該變形允許部42的變形一起地使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靠背50的姿勢大幅地朝后方傾斜。
      [0166]另外,在比朝后方傾斜的變形允許部42更靠上方的位置處設有上部連接部43。由此,隨著變形允許部42朝后方傾斜,上部連接部43能維持上端與靠背50連接的狀態(tài),并能朝后方移動。由此,當就座者的負載朝使靠背朝后方傾倒的方向作用時,能以追隨使靠背50傾倒的動作的方式使靠背50朝后方傾斜。
      [0167]另外,在通常的狀態(tài)下,上部連接部43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前方傾斜,因此,能抑制上部連接部43自身在前后方向上的變形而支承就座者的負載,并且與上部連接部43連接的靠背50也能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負載。
      [0168]另一方面,由于就座者使背朝后方傾倒,因此,當比通常狀態(tài)更大的負載朝后方作用于靠背時,會因負載而使變形允許部42變形,使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下部連接部41及上部連接部43連接的靠背50根據就座者的負載而朝后方傾斜,能使其追隨使就座者的背朝后方傾斜的動作。
      [0169]另一方面,由于上部連接部43的一對連接片43A、43B的上端與靠背50連接,因此,能可靠地支承從就座者朝寬度方向一側或另一側作用于靠背50的負載。
      [0170]另外,下方構件57A、57B隨著朝向上方而朝前方傾斜,因此,能抑制下方構件57A、57B自身的變形而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負載。
      [0171]另一方面,上方構件56A、56B隨著從下方構件57A、57B的上端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后方傾斜,因此,能使上方構件56A、56B根據就座者的負載朝后方傾斜,并能追隨使就座者的背朝后方傾斜的動作。
      [0172]此處,在上部及下部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下部連接部41及上部連接部43連接的靠背50可抑制下方構件57A、57B的變形,并在上方構件56A、56B的上下方向的范圍內傾斜。由此,當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朝后方傾斜時,上方構件56A、56B以比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更大的傾斜角度傾斜。
      [0173]因此,能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變形允許部42的變形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并能使靠背50朝后方大幅傾斜而進一步有效地追隨就座者的背。因此,即便在反復進行變形允許部42的變形而使力矩集中的情況下,也沒有損傷、破損的可能性。
      [0174]另外,對于從就座者朝后方作用的力,當就座者的背被靠背50的撐面件51支承時,就座者的負載會從撐面件51傳遞至上框部52和一對縱框部53A、53B。上框部52連接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一對連接片43A、43B,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支承于靠背支承體20。由此,能利用上框部52、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及靠背支承體20可靠地支承來自就座者的負載。
      [0175]另一方面,與上框部52的寬度方向兩端部連接的一對縱框部53A、53B的上方構件56A、56B因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而彈性地撓曲變形,因此,能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以追隨著就坐者的背的方式變形,并與撐面件51 —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因此,就座者能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就座。
      [0176](第二實施方式)
      [0177]以下,使用圖7及圖8,對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201進行說明。
      [0178]在該實施方式中,對與上述實施方式中使用的構件相同的構件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0179]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I中,配置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下部連接部41與上部連接部43之間的變形允許部42形成為對從就座者的背作用于靠背50的負載進行支承的結構。另一方面,在本實施方式的椅子201中,配置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240的下部連接部41與上部連接部43之間的構件構成為變形允許部242。
      [0180]變形允許部242的下端與下部連接部41連接,其上端與上部連接部43連接,在該變形允許部242的前表面形成有肋。另外,變形允許部242能隨著從就座者的背作用于靠背50的負載而彈性變形。
      [0181]接著,對就座者就座于上述構成的椅子201的座部30并靠在靠背50 (參照圖1、以下相同)的情況下的椅子201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240及靠背50的動作進行說明。
      [0182]圖8的實線示出了就座者就座于座部30但沒有靠在靠背50上的狀態(tài)下的椅子201,圖8的雙點劃線表示就座者靠在靠背50上的狀態(tài)下的椅子201。
      [0183]當就座者靠在靠背50上時,來自就座者的力作用于靠背50的撐面件51,在該力的作用下,撐面件51沿著就座者的背,并以寬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圓弧狀地變形。
      [0184]另外,固定有撐面件51的縱框部53A、53B因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而使其寬度方向內側以朝向后方的方式彈性變形,并以彼此靠近的方式朝寬度方向內側移動。
      [0185]另外,與縱框部53A、53B連接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240中的變形允許部242能根據從就座者的背作用于靠背50的負載而彈性變形。
      [0186]由此,變形允許部242能以其下端為中心并以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后方傾斜的方式變形。伴隨著變形允許部242的變形,配置于變形允許部242的上方的上部連接部43朝后方移動,使得與上部連接部43連接的靠背50能進一步朝后方傾斜。
      [0187]在這樣構成的椅子201中,當負載從就座者朝后方作用于靠背50時,就座者的負載會傳遞至對靠背50進行支承的靠背后部支承構件240。此時,靠背后部支承構件240中的設于和靠背支承體20連接的下部連接部41與和靠背50連接的上部連接部43之間的變形允許部242以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后方傾斜的方式彈性變形。能與該變形允許部242的變形一起使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240的靠背50的姿勢大幅地朝后方傾斜。
      [0188](第三實施方式)
      [0189]以下,使用圖9,對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301進行說明。
      [0190]在該實施方式中,對與上述實施方式中使用的構件相同的構件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0191]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301還包括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前方連接并對就座者的腰部進行支承的腰支承件70。
      [0192]如圖1OA及圖1OB所示,在變形允許部42上形成有三根橫肋42A和配置于橫肋42A的下側且與腰支承件70卡合的卡合肋40A,并以與這些橫肋42A及卡合肋40A交叉的方式形成有兩根縱肋42B。
      [0193](腰支承件)
      [0194]如圖1lA及圖12所示,腰支承件70在構成靠背50的撐面件51的后側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前側連接,從側面觀察時朝靠背50的前方隆起,并在該實施方式中,以腰支承件70不與撐面件51接觸的方式在腰支承件70與撐面件51之間形成有間隙。
      [0195]另外,如圖9、圖1lA及圖1lB所示,腰支承件70包括例如腰支承件主體71、左右一對側框構件73A、73B (73)、安裝構件80、連接構件90,腰支承件主體71在位于左右兩側的邊緣部71A、71B的支承部處與側框構件73A、73B(73)連接。
      [0196]另外,腰支承件70利用安裝構件80保持側框構件73A、73B(73),并通過安裝于安裝構件80的連接構件90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連接。
      [0197]另外,腰支承件70的腰支承件主體71的上邊緣及下邊緣的后方與靠背50之間形成有間隙。具體而言,腰支承件主體71的上邊緣及下邊緣在其與安裝構件80之間形成有間隙70H、70J而成為自由邊緣,在左側的邊緣部7IA與右側的邊緣部71B之間,腰支承件主體71的上下方向整個區(qū)域容易朝后方變形。
      [0198]如圖14A?圖16所示,腰支承件主體71由例如半透明等具有透明性的聚氨樹脂、橡膠等能彈性變形的軟質材料構成,被作為在靠背5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片材狀的面材。另外,形成于側框構件73A、73B(73)的突出部75從左右兩側的邊緣部71A、71B的端面突出而安裝于側框構件73,并沿著側框構件73的支承形狀部而朝前方隆起。
      [0199]側框構件73包括:左右一對側框構件主體74A、74B (74),這一對側框構件主體74A、74B(74)形成有從側面觀察時朝靠背50的前方隆起的支承形狀部并供腰支承件主體71安裝;突出部75,該突出部75從左右側框構件主體74A、74B突出并朝腰支承件主體71的左右邊緣部71A、71B延伸;以及插入部77A、77B(77)。
      [0200]在本實施方式中,突出部75沿著形成于側框構件主體74A、74B (74)的支承形狀部形成有多個,并將腰支承件主體71的左右邊緣部71A、71B卡定。根據上述結構,腰支承件主體71朝前方隆起。
      [0201]突出部75由能彈性變形的材料形成,例如圖15及圖16所示,包括:多個舌片狀突出部75A,這多個舌片狀突出部75A從側框構件主體74A、74B(74)突出;多個有孔卡定壁部75B,這多個有孔卡定壁部75B由有孔卡定壁部構成,該有孔卡定壁部以隔著一個舌片狀突出部75A的方式將舌片狀突出部75A的周圍圍住,并在與圍住的舌片狀突出部75A之間形成有通孔76U,相鄰的有孔卡定壁部75B之間被切槽76Y分隔開,該切槽76Y形成于沒有被有孔卡定壁部75B圍住的兩相鄰的舌片狀突出部75A之間。
      [0202]突出部75例如是在形成腰支承件主體71時,通過嵌件成形從腰支承件主體71的邊緣部71A、71B的端面突出到腰支承件主體71內而形成的。
      [0203]此外,在嵌件成形時,在腰支承件主體71的內部,如圖17A及圖17B所示,利用經由通孔76U在突出部75的厚度方向上一體成形的壁部(被卡定部)71G來支承腰支承件主體71。
      [0204]插入部77A、77B(77)是從側框構件主體74A、74B (74)的后側端部朝左右方向內側彎曲地延伸而形成的,具有用于與安裝構件80連接的嵌插卡合部。
      [0205]另外,如圖17A所示,在腰支承件主體71的左右兩側的邊緣部71A、71B的端面與側框構件主體74A、74B(74)之間分別形成有間隙G,腰支承件主體71由突出部75連接。
      [0206]另外,如圖17B所示,也可在腰支承件主體71的邊緣部71A、71B的端面與側框構件主體74A、74B(74)之間不形成間隙G,而是采用彼此的端部抵接的結構。
      [0207]安裝構件80包括:連接部81,該連接部8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將左右的側框構件73A、73B(73)連接;以及安裝部85,該安裝部85在連接部8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被連接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通過連接構件90安裝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
      [0208]連接部81在左右兩端部具有側框構件保持部82A、82B (82),通過將側框構件73的插入部77嵌插至側框構件保持部82而對側框構件73進行保持。
      [0209]另外,在安裝部85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貫穿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連接構件安裝孔85H,此外,在連接構件安裝孔85H的左右兩側周緣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曲線地反復凹凸的波狀形狀部85A。
      [0210]如圖13A、圖13B、圖14A及圖14B所示,在將側框構件73嵌插至保持側框構件保持部82而與安裝構件80 —體化的狀態(tài)下,腰支承件主體71的上邊緣側通過左右側框構件73A、73B(73)與安裝構件80連接,在腰支承件主體71的上邊緣的左右方向上,在側框構件73A與側框構件73B之間形成有間隙70H。[0211]另外,另一方面,腰支承件71的下邊緣側通過側框構件主體74A、74B(74)單臂支承于安裝構件80的連接部81,在左右方向上,在左右側框構件73A、73B (73)與安裝構件80之間形成有間隙80J。
      [0212]連接構件90包括定位塊91、安裝塊95及固定螺釘90P,將腰支承件70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連接,并能對腰支承件70的上下方向的高度進行調節(jié)。
      [0213]定位塊91及安裝塊95被安裝成從前方及后方夾住安裝構件80,并被固定螺釘90P固定。
      [0214]如圖18A及圖18B所示,定位塊91在定位塊主體92上形成有凸部92S,該凸部92S的后方的左右方向中央側在與長邊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突出,并在長邊方向上延伸,與固定螺釘90P螺合的兩個螺釘安裝孔92H是在長邊方向上隔著間隔而形成的。
      [0215]另外,定位塊主體92在左右兩側的邊緣部附近形成有長孔92B,在長孔92B的寬度方向外側構成有彈性變形部92C,并在各個彈性變形部92C上形成有定位凸部93,該定位凸部93在長邊方向中央處朝后方突出,并與安裝構件80的波狀形狀部85A卡合。該波狀形狀部85A和定位凸部93構成使腰支承件70在上下方向上滑動以逐級地定位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
      [0216]如圖21所示,根據該高度調節(jié)機構,在使腰支承件70沿著箭頭在上下方向上移動的情況下,定位凸部93與波狀形狀部85A的凹部卡合而被卡定,從而能進行高度調節(jié)。
      [0217]如圖19A及圖19B所示,安裝塊95在安裝塊主體96上形成有凸部96S,該凸部96S的前方的左右方向中央側在與長邊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突出,并在長邊方向上延伸,用于供固定螺釘90P穿過的兩個通孔96H是在長邊方向上隔著間隔而形成的。
      [0218]另外,凸部96S通過與定位塊91的凸部92S抵接而確保定位塊91和安裝塊95在厚度方向上的定位精度。
      [0219]另外,在安裝塊主體96的上下方向下側形成有第一卡合壁部97,該第一卡合壁部97從安裝塊主體96朝后方突出而構成第一卡合部,在第一卡合壁部97的前端部形成有朝下側(與第二卡合部相反一側)突出的第一卡合凸片97A,并具有朝下側開口的大致U字狀的第一卡合形狀部97U。
      [0220]另外,第一卡合凸片97A的前端位于比安裝塊主體96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即,安裝塊主體96的下端比第一卡合凸片97A的前端更朝下方側延伸形成。
      [0221]另外,在安裝塊主體96的長邊方向的上側(第二位置)形成有從構成第二卡合部的安裝塊主體96朝后方突出的第二卡合壁部98和溝道狀壁部99,在該第二卡合壁部98的上側(與第一卡合部相反一側)形成有凹部98U。另外,在第二卡合壁部98的上側形成有用于從外部使第二卡合壁部98彈性變形的解除孔96J。
      [0222]另外,溝道狀壁部99相對于第二卡合壁部98在安裝塊主體96的長邊方向下側(第一卡合壁部97 —側)形成為從后方側觀察時上方開口的溝道狀,該溝道狀壁部99具有配置于第二卡合壁部98的左右的導向壁部99A、99B和配置于第二卡合壁部98的下方的下側導向壁部99C。
      [0223]如圖1OA及圖1OB所示,能使包括上述結構的連接構件90的腰支承件70容易地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連接。因此,在靠背50的撐面件51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之間,也能容易地進行腰支承件70的安裝及拆下。[0224]如圖20~圖22所示,第一卡合壁部97根據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位于卡合孔40H下側的端部40F構成,該卡合孔40H形成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上的與第一卡合壁部97相對應的位置,通過將形成于第一卡合壁部97的卡合凸片97A插入卡合孔40H,并使第—^合形狀部97U與端部40F抵接,以將第—合部與第一被卡合部卡合。此時,在第—合部與第二卡合部之間,腰支承件70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在各自的相對面96C和40C處抵接。
      [0225]另外,通過使形成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并朝前方突出的卡合肋40A位于使得第二卡合壁部98的上側(第二卡合壁部98的和第一卡合部相反一側)面與卡合肋40A的下側面的面相對的位置,并使第二卡合壁部98朝下側彈性變形,以使從卡合肋40A的中途朝下方突出的凸部40B插入凹部98U,從而將第二卡合部與第二被卡合部卡合。
      [0226]另外,第二被卡合部在卡合肋40A的下方形成有收容壁部40E,該收容壁部40E與卡合肋40A、縱肋42B —起收容第二卡合壁部98和溝道狀壁部99的下側導向壁部99C且朝上側呈圓弧狀突出,通過使第二卡合壁部98及溝道狀壁部99的下側導向壁部99C形成在由卡合肋40A、縱肋42B、收容壁部40E劃分出的收容凹部中,從而能可靠地使腰支承件70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連接。
      [0227]使構成上述第一卡合部的第一卡合壁部97與形成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第一被卡合部卡合,在使第一^^合壁部97與端部40F卡合的狀態(tài)下使連接構件90的第二卡合部側朝后方轉動,使構成第二卡合部的第二卡合壁部98朝卡合肋40A轉動,并利用卡合肋40A使第二卡合壁部98彈性變形,以使第二卡合壁部98與形成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的第二被卡合部卡合,從而將腰支承件70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連接。另外,在第一^^合壁部97及第二卡合壁部98與第一被卡合部及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的狀態(tài)下,第一卡合壁部97支承于第二卡合部側,第二卡合壁部98支承于第一卡合部側。
      [0228]腰支承件70牢固地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因此,即便在左右的縱框部53A、53B(53)變形的情況下,與縱框部53相比也不易變形,其結果是,彈性變形需要較大的力,因此,即便就座者靠著也能有力地支承就座者的腰部。
      [0229]接著,對就座者坐在椅子301的座部30上并靠在靠背50上的情況下的作用進行說明。
      [0230]如圖23A所示,當就座者靠在靠背50上時,來自就座者的力作用于靠背50的撐面件51,因該力而使構成撐面件51的網的線材彈性地伸縮,從而使該撐面件51整體沿著就座者的背,并以寬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圓弧狀地彈性變形。
      [0231]另外,固定有撐面件51的縱框部53A、53B因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而使其寬度方向內側以朝向后方的方式彈性變形,并以彼此靠近的方式朝寬度方向內側移動。
      [0232]另一方面,與上框部52的寬度方向兩端部連接的一對縱框部53A、53B因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而彈性變形,因此,能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以追隨著就坐者的背的方式變形,并能與撐面件51 —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并且腰支承件70 —邊朝后方彈性變形一邊在后方對就座者的腰部進行支承。因此,就座者能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就座。
      [0233]腰支承件70牢固地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因此,即便在左右的縱框部53A、53B(53)變形的情況下,與縱框部53相比也不易變形,其結果是,彈性變形需要較大的力,因此,即便就座者靠著也能有力地支承就座者的腰部。[0234]另外,構成縱框部53A、53B的上方構件56A、56B因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而彈性變形,因此,能根據就座者的負載以追隨著就坐者的背的方式變形,并能與撐面件51—起以將背包住的方式進行支承。
      [0235]此外,如圖24B所示,在就座者采用從靠背50的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如圖23B及圖24B所不,來自就座者的負載偏移地作用于靠背50的寬度方向一偵牝從而對偏移一側的縱框部53B作用有使縱框部53B扭轉變形的負載。
      [0236]此處,縱框部53B的上方構件56B能在從靠背50作用的力的作用下扭轉變形,另夕卜,與上方構件56B連接的連接片43B能隨著上方構件56B的扭轉而變位,因此,能隨著縱框部53B朝后側方的扭轉而朝后側方變位。
      [0237]靠背50的撐面件51因來自就座者的負載而使構成上述撐面件51的網的線材彈性地伸縮,并以包住就座者的背的方式彈性變形。
      [0238]另外,腰支承件70因就座者靠著而使腰支承件主體71的上下的自由邊緣朝后方變形,使間隙70H、70G變小。此外,由于間隙70H、70G變小,因此,腰支承件主體71在上下方向的整個范圍中以從左右方向包住就座者的方式變形。
      [0239]在這樣構成的椅子301中,當就座者就座時,腰支承件主體71能抑制對腰部產生壓迫感,并能適度地支承腰部。
      [0240]另外,能朝腰支承件主體71的后方變形的自由邊緣上下地形成,因此,能增大腰支承件主體71的變形允許度,在腰支承件主體71的上下方向的較大范圍中,腰支承件主體71以從左右方向兩側圍住中央部的方式變形。
      [0241]其結果是,當就座者就座時,可抑制腰支承件主體71與腰部點接觸。
      [0242]另外,安裝構件包括將左右兩方的側框構件連接的連接部,側框構件和安裝構件一體形成,因此,側框部和安裝部的強度提高,能使腰支承件主體穩(wěn)定地朝后方變形,并能提高腰支承件主體的變形允許度。
      [0243]另外,也可將腰支承件主體71構成為:在就座者就座而使撐面件51朝后方變形的情況下,以撐面件51較側框構件73先與腰支承件主體71抵接的方式使撐面件51的曲率比腰支承件主體71大,或者比起撐面件51朝后方隆起的量,使腰支承件主體71朝前方隆起更多。
      [0244]另外,側框構件包括將腰支承件主體的左右兩側邊緣部卡定的突出部75,因此,能容易地將腰支承件主體與側框構件連接并加以支承。
      [0245]此外,突出部75與腰支承件主體71的左右兩邊緣部71A、71B相對應地在支承構件主體74上沿著支承形狀部形成有多個,并突出到腰支承件主體71內而卡定,因此,能以較大的強度連接腰支承件主體71,進而能充分地支承施加于腰支承件主體71的負載。
      [0246]另外,根據腰支承件70,突出到腰支承件主體71內而卡定的突出部71B包括具有周緣封閉的通孔76U的有孔卡定壁部75B,形成于腰支承件主體71內且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壁部71G貫穿通孔76U,因此,能以較大的強度穩(wěn)定地支承腰支承件主體71。另外,即便該壁部71G在通孔76U的內側移動,也能抑制腰支承件主體71從側框構件73脫落。
      [0247]另外,根據腰支承件70,突出部75能在腰支承件主體71的面方向上彈性變形,能抑制腰支承件主體71與側框構件73連接的支承部變得過硬,因此,腰支承件主體71的支承部的彈性變形允許度變大,能在腰支承件主體71的身體支承面的較大范圍中確保足夠的彈性變形允許度。
      [0248]另外,腰支承件71由橡膠等能彈性變形的軟質材料形成,因此,能確保腰支承件主體71自身具有較大的彈性變形允許度,并能確保身體支承面具有足夠的柔軟性。
      [0249]此外,根據腰支承件70,腰支承件主體71能容易獲得面方向的較大的彈性變形,能沿著與腰支承件70的隆起部分相對應的側框構件73的支承形狀部彈性變形,因此,能在腰支承件主體71的較大范圍中確保較大的彈性允許度,并在身體支承面的較大范圍中柔軟地支承身體。
      [0250]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的動作步驟或者各構成構件的形狀、組合等僅為一例,能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中根據設計要求等進行各種變更。
      [025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縱框部53A、53B中的上方構件56A、56B構成為能根據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進行扭轉變形,但也可使上方構件56A、56B及下方構件57A、57B這兩者都構成為能根據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進行扭轉變形。
      [0252]在上述結構中,能在縱框部53A、53B的上下方向上進行扭轉變形,因此,在就座者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能從縱框部53A、53B的下部與背的變形相對應地進行扭轉。由此,即便采用朝后方大幅回頭的姿勢,也能根據就座者的背的變形而追隨著進行支承。
      [0253]另外,縱框部53A、53B能根據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而隨著從下方朝向上方逐漸進行扭轉變形。
      [0254]在上述結構中,在就座者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背隨著從下方朝向上方而逐漸大幅扭轉地變形,與此相對應地,縱框部53A、53B也能隨著從下方朝向上方而逐漸大幅扭轉。由此,能可靠地與就座者的背的變形相對應地變形,因此,能與靠背一起在就座者的背的上下方向范圍內追隨著進一步穩(wěn)定地進行支承。
      `[0255]另外,縱框部53A、53B也可以是不根據從撐面件51作用的力進行彈性變形的結構。
      [0256]在這種結構中,能將縱框部53A、53B設為簡易的結構,并且在就座者采用從寬度一側朝后側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縱框部53A、53B扭轉變形,能使靠背50朝后方傾斜。
      [0257]例如,在上述所示的實施方式中,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和靠背50被一體成形,但也能將靠背后部支承構件40和靠背50設為分體構件。
      [0258]工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0259]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椅子,該椅子能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背,并在就座者采用從寬度方向一側朝后方回頭的姿勢的情況下,能追隨上述姿勢,另外,還能支承就座者的負載,并追隨著上述就坐者的背進行變形,在就座者進行使背朝后方傾倒的動作的情況下,能追隨上述姿勢。
      [0260](符號說明)
      [0261]1、201、301 椅子
      [0262]10腳體
      [0263]20靠背支承體
      [0264]40靠背后部支承構件
      [0265]41下部連接部[0266]43上部連接部
      [0267]43A、43B—對連接片
      [0268]50靠背
      [0269]51撐面件
      [0270]52上框部
      [0271]53A、53B(53)縱框部
      [0272]56A、56B(56)上方構件
      [0273]57A、57B(57)下方構件
      [0274]61第一環(huán)狀部
      [0275]62第二環(huán)狀部
      [0276]42、242變形允許部`
      【權利要求】
      1.一種椅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腳體; 靠背支承體,該靠背支承體支承于所述腳體; 靠背后部支承構件,該靠背后部支承構件支承于所述靠背支承體;以及 靠背,該靠背支承于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并對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 所述靠背具有: 撐面件,該撐面件對所述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并具有能根據所述背進行變位的可撓性;以及 一對縱框部,這一對縱框部安裝于所述撐面件,且下端與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連接,其能根據從所述就座者的背作用的力進行扭轉變形,這一對縱框部在寬度方向上分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具有一對連接片,這一對連接片隨著從下方朝向上方而從寬度方向中央彼此分別朝外側分離,所述一對連接片在上端與所述一對縱框部連接,并能隨著所述縱框部的扭轉進行變位。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對縱框部具有: 下方構件,該下方構件以隨著朝向上方而朝前方傾斜的方式傾斜;以及上方構件,該上方構 件與所述下方構件連接,并能在從所述就座者的背作用的力的作用下進行扭轉變形。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縱框部以朝前方呈凸狀的方式彎曲。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具有上框部,該上框部供所述撐面件安裝,并與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連接,所述一對縱框部與所述上框部的寬度方向兩端部連接并供所述撐面件安裝,且能根據從所述撐面件作用的力進行彈性變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縱框部具有: 下方構件;以及 上方構件,該上方構件與所述下方構件的上端連接,并能在從所述撐面件作用的力的作用下進行彈性變形。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方構件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前方傾斜。
      8.如權利要求5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縱框部以朝前方呈凸狀的方式彎曲。
      9.如權利要求5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以朝后方呈凸狀的方式彎曲。
      10.如權利要求5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具有上部連接部,該上部連接部配置成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寬度方向外側擴開,并對所述上框部的所述寬度方向兩端部分別進行支承。
      11.如權利要求5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和所述縱框部在側視觀察時一體成形為環(huán)狀。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具有: 下部連接部,該下部連接部與所述靠背支承體連接;以及 變形允許部,該變形允許部從所述下部連接部朝上方延伸,并能根據從所述就座者的背作用于所述靠背的負載進行彈性變形, 所述上部連接部構成為一對連接片,這一對連接片以從所述變形允許部的上端隨著朝向上方而彼此分離的方式形成為V字狀,并且其上端與所述縱框部連接, 所述下部連接部、所述變形允許部、所述一對連接片中的一個所述連接片以及所述一對縱框部中的一個所述縱框部構成側視觀察時呈環(huán)狀的第一環(huán)狀部, 所述下部連接部、所述變形允許部、所述一對連接片中的另一個所述連接片以及所述一對縱框部中的另一個所述縱框部構成側視觀察時呈環(huán)狀的第二環(huán)狀部, 所述第一環(huán)狀部及所述第二環(huán)狀部在所述下部連接部及所述變形允許部處連接并一體成形。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后部支承構件具有: 下部連接部,該下部連接部與所`述靠背支承體連接; 變形允許部,該變形允許部從所述下部連接部朝上方延伸,并根據從所述就座者的背作用于所述靠背的負載進行彈性變形;以及 上部連接部,該上部連接部從所述變形允許部的上端朝上方延伸,并在上端與所述靠背連接。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連接部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前方傾斜。
      15.如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連接部具有一對連接片,這一對連接片在下端與所述變形允許部連接,并以隨著朝向上方而彼此分離的方式形成為V字狀,所述一對連接片的上端與所述靠背連接。
      16.如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具有: 下方構件,該下方構件的下端與所述下部連接部連接,并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朝前方傾斜;以及 上方構件,該上方構件從所述下方構件朝上方延伸,并隨著朝向上方而朝比所述下方構件相對更靠后方的位置傾斜,所述上方構件在上端與所述上部連接部連接。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具有撐面件,該撐面件的下部與所述下方構件連接,上部與所述上方構件連接,所述撐面件對所述就座者的背進行支承,并具有能根據所述背進行變形的可撓性。
      【文檔編號】A47C7/40GK103889274SQ201380000511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18日
      【發(fā)明者】益永浩, 五十嵐僚, 井澤晶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岡村制作所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