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打印設備及用于控制打印設備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打印設備,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包括用于檢測墨帶上的標記的單 元的熱轉印型打印設備。
背景技術:
打印機打印方法的例子包括熱轉印,在熱轉印中,使用熱能頭(thermal head)將 涂布于墨帶的墨熱轉印到打印紙。熱敏式打印機是一種采用熱轉印技術的打印設備,熱敏 式打印機的例子包括具有檢測墨帶的輸送位置用的單元的打印機。將用圖7-11來說明熱敏式打印機檢測墨帶的輸送位置的方法。圖7是傳統(tǒng)的熱 敏式打印機中的打印機構周邊的截面圖。熱能頭101固定地支撐于熱能頭單元150。熱能頭單元150能夠繞未示出的轉動 中心轉動,并支撐于設備主體的主框架。壓紙輥102以面對設置于熱能頭101的發(fā)熱元件 的方式被可轉動地支撐。熱能頭101根據熱能頭單元150的轉動壓靠壓紙輥102以及從壓 紙輥102分離。熱能頭單元150隨著頭驅動桿110的轉動而轉動。經由未示出的驅動系統(tǒng),通過 控制頭驅動馬達130來進行頭驅動桿110的轉動量的控制。當打印操作開始時,頭驅動桿110被可轉動地驅動預定量,圖7所示的熱能頭101 移動到與壓紙輥102分離的分離狀態(tài)。接著,卷繞墨帶105以進行墨帶的出頭輸送(head-findingconveyance),墨帶105 的頭部顏色區(qū)域(head color region,涂布有將被首先轉印的顏色的墨的區(qū)域)被定位于 熱能頭101的正下方。接著,一對輸送輥103在夾著一張打印紙104的狀態(tài)下轉動,并且打印紙104被輸 送到打印開始位置。從而,完成了對打印紙104的打印準備。經由未示出的驅動系統(tǒng),由同 一輸送馬達131分別執(zhí)行一對輸送輥103的驅動和墨帶105的卷繞。這里,將說明墨帶的出頭輸送。圖8示出了典型的墨帶105的部分區(qū)域。例如黃 色、品紅色、青色和保護涂層(overcoat)等各種顏色的墨涂布于墨帶105。在涂布了各種墨 顏色的區(qū)域中的相鄰區(qū)域之間,施加不透光的黑色標記120。在圖7所示的分離狀態(tài)下,通常,光反射器106發(fā)出的光被安裝到熱能頭單元150 的反射板107反射,并到達光反射器106的光接收單元。然而,如果涂布于墨帶105的黑色 標記120經過該光路的上方,則光被遮擋,而不會到達光反射器106的光接收單元。因此, 黑色標記120能夠被檢測到。此外,如圖8所示,在第一種顏色(圖8中為黃色)的墨在打印期間被第一次轉印 前,兩條黑色標記120被打印。因此,第一種顏色的墨的頭部和其他顏色的墨的頭部能夠區(qū) 分開。由此,當?shù)诙l黑色標記120由于定位于從光反射器106發(fā)出的光的光路上方而被 檢測到時,停止輸送墨帶105,并且完成了墨帶的出頭輸送。當墨帶的出頭和打印紙的出頭輸送完成時,頭驅動桿110被可轉動地驅動預定量。因此,如圖9所示,熱能頭101移動到壓靠壓紙輥102的壓接狀態(tài)。然后,熱能頭101 基于輸入圖像選擇性地使各發(fā)熱元件發(fā)熱。在此過程中,在一對輸送輥103于打印期間沿 輸送方向輸送打印紙104的同時,帶卷繞機構輸送墨帶105。因此,墨帶105上的墨被轉印 到打印紙104,從而在打印紙104上形成黃色圖像。盡管進行了墨轉印的墨帶105由于熱而粘附到打印紙104,但是,以剝離構件108 的前端作為開始點,通過在與打印紙的輸送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輸送墨帶105,可以從打印紙 104剝離墨帶105。圖10示出了當黃色圖像的形成完成時的狀態(tài)。當圖像形成完成時,熱能頭101的 發(fā)熱元件151停止發(fā)熱。在此階段,打印紙104和墨帶105在從發(fā)熱元件151到剝離構件 108的前端(打印紙和墨帶彼此剝離的開始點)的距離A上彼此粘附。因此,在熱能頭101 從壓紙輥102分離(處于分離狀態(tài))時,輸送打印紙104和墨帶105,并主動地進行打印紙 104和墨帶105彼此剝離的剝離操作。當打印紙104和墨帶105已經被充分地輸送并且彼 此剝離時,輸送馬達131停止驅動,完成剝離操作。接著,墨帶105被輸送到下一種顏色(品紅色)的墨的頭部,打印紙104返回到打 印開始位置。然后,熱能頭101壓靠壓紙輥102(處于壓接狀態(tài)),并且以下一種顏色的墨進 行打印操作。通過重復這樣的操作,品紅色圖像和青色圖像重疊于黃色圖像上以形成期望的全 色圖像。圖11示出了印在墨帶105上的標記120的位置與施加有各種顏色的墨并且接收 熱能頭所發(fā)的熱的區(qū)域(轉印區(qū)域R)之間的位置關系。空白區(qū)域(margin) B設置在施加于各種顏色的墨的頭部的標記120的后端和下一 種顏色的墨的轉印區(qū)域的前端之間。在圖10中示出了該空白區(qū)域B的長度。該長度與從 光反射器106發(fā)出的光到達的位置與發(fā)熱元件151所在的位置之間的距離D對應。為了進 行墨帶105的出頭,墨帶的轉印區(qū)域R的前端在光反射器106檢測到標記120的時刻需要 被定位于熱能頭的發(fā)熱元件151所在的位置。此外,空白區(qū)域C也設置在轉印區(qū)域R的后端和設置于下一種顏色的墨的頭部的 標記120的前端之間。該空白區(qū)域C被設定為比由墨帶105在剝離操作期間的輸送距離減 去空白區(qū)域B的長度所算出的長度長。由于該空白區(qū)域C,在完成剝離操作后,光反射器106 能夠檢測到墨帶上的標記120。如果沒有設置該空白區(qū)域C,則當完成剝離操作時,位于下一種顏色的墨的頭部的 標記120經過從光反射器106輸出的光的光路。因此,完成剝離操作后,在墨帶105被輸送 的狀態(tài)下,即使試圖檢測標記,也不能檢測到標記120。于是,不能進行下一種顏色的墨的出 頭。由此,對于傳統(tǒng)的墨帶的出頭輸送來說,必需形成不能用作轉印區(qū)域R的無用的 空白區(qū)域B和C。這種空白區(qū)域B和C增加了墨帶105的總長度,導致墨帶盒的尺寸增大和 成本增加。此外,在打印期間,由于墨帶的空白區(qū)域B和C的附加長度,墨帶105不得不被 不必要地輸送,從而增加了用于打印的時間。此外,由于墨帶105被不必要地輸送,所以在墨帶105上形成褶皺的機會增多。這 些褶皺的圖案打印在打印紙上,從而也導致打印品質劣化的風險增大的問題。
鑒于上述問題,例如,日本特開2006-159432號公報論述了用于檢測墨帶上的標 記的傳感器,該傳感器位于熱能頭的發(fā)熱元件與剝離構件的剝離開始點之間。來自該傳感 器的光照射在位于發(fā)熱元件和剝離構件之間的墨帶上。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來自傳感器的 光所照射的位置和發(fā)熱元件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縮短,所以可以縮短標記和下一種顏色的墨 的轉印區(qū)域R之間的空白區(qū)域B。在日本特開2006-159432號公報論述的技術中,來自傳感器的光照射墨帶和打印 紙粘附在一起的部分。因此,為了檢測墨帶上的標記,打印紙的表面反射傳感器的光。在這 種情況下,如果打印紙在打印機中晃動(jiggle around)或卷曲,則由打印紙反射的反射光 的光路擴散。由此,存在不能正確地檢測墨帶標記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能夠穩(wěn)定地檢測墨帶的頭部并且能夠減少墨帶空白區(qū)域的 打印設備。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一種打印設備,其包括臺板;頭保持單元,其被構造成 可動地保持熱能頭,使得所述熱能頭能夠處于壓靠所述臺板的壓接狀態(tài)以及與所述臺板分 離的分離狀態(tài);輸送機構,其被構造成向所述熱能頭和所述臺板之間的記錄區(qū)域輸送彼此 疊置的墨帶和記錄片材;反射面,其設置于所述頭保持單元;以及帶傳感器,其被構造成檢 測施加于所述墨帶上的標記,所述帶傳感器設置在與所述反射面相對的一側并且面對已經 經過所述記錄區(qū)域并已從所述記錄片材剝離的墨帶的路徑,其中,所述帶傳感器包括發(fā)光 元件和光接收元件,所述反射面被構造成使得從所述發(fā)光元件入射的光在所述分離狀態(tài)和 所述壓接狀態(tài)均到達所述光接收元件。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一種用于控制打印設備的方法,所述打印設備包括臺 板;頭保持單元,其被構造成可動地保持熱能頭,使得所述熱能頭能夠處于壓靠臺板的壓接 狀態(tài)以及與所述臺板分離的分離狀態(tài);輸送機構,其被構造成向所述熱能頭和所述臺板之 間的記錄區(qū)域輸送彼此疊置的墨帶和記錄片材;反射面,其設置于所述頭保持單元;以及 帶傳感器,其具有發(fā)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用于檢測施加于所述墨帶上的標記,所述帶傳感 器設置在與所述反射面相對的一側并且面對已經經過所述記錄區(qū)域并已從所述記錄片材 剝離的墨帶的路徑,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壓接狀態(tài)下,將墨從所述墨帶轉印到所述記錄片 材上;以及在轉印了墨之后,在所述熱能頭從所述壓接狀態(tài)向所述分離狀態(tài)移動期間,開始 所述帶傳感器對所述標記的檢測。從下述參照附圖對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和方面將變得 明顯。
包含在說明書中并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的附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 特征和方面,并且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設備的示意性截面圖。圖2是圖1所示的打印設備的處于分離狀態(tài)(分離位置)的記錄區(qū)域周邊的示意 性截面圖。
圖3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設備的處于壓接狀態(tài)(壓接位置)的 記錄區(qū)域周邊的示意性截面圖。圖4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設備的電氣結構的方框圖。圖5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圖。圖6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剝離構件和反射板的構造的示意性 立體圖。圖7是傳統(tǒng)的熱敏式打印機的處于分離狀態(tài)的打印機構單元的示意性截面圖。圖8是示出傳統(tǒng)墨帶的區(qū)域的示意性平面圖。圖9是傳統(tǒng)的熱敏式打印機的處于壓接狀態(tài)的打印機構單元的示意性截面圖。圖10是示出傳統(tǒng)的熱敏式打印機的在完成打印操作期間的狀態(tài)的打印機構單元 的示意性截面圖。圖11是示出在用于傳統(tǒng)的熱敏式打印機的墨帶上施加標記和轉印區(qū)域的示意性 平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各種示例性實施方式、特征以及方面。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設備的示意性截面圖。用于收納記錄 片材2和墨帶3的盒1包括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供給帶收納單元5以及卷取帶收納單元 6。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收納卷筒片材,記錄片材2卷繞成卷筒片材。供給帶收納單 元5收納使用前的墨帶3,使用前的墨帶3卷繞在供給帶芯10上。卷取帶收納單元6收納 使用后的墨帶3,使用后的墨帶3卷繞在卷取帶芯11上。記錄片材2可以是類似打印紙的 紙片材,或者例如可以是類似高射投影儀(overhead projector, 0HP)片材的塑料片材。卷筒片材芯7插入到卷筒片材中央的孔部中。在記錄操作期間,未示出的卷筒片 材推壓機構對卷筒片材芯7施加朝向給送輥8的力。給送輥8經由未示出的驅動系統(tǒng)連接到輸送馬達9。給送輥8能夠基于輸送馬達 9的驅動而轉動。在卷筒片材抵靠給送輥8的狀態(tài)下,當給送輥8沿圖1中的順時針方向轉 動時,記錄片材2被給送出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當給送輥8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時,記錄片 材2被收納到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內部。卷取帶芯11也經由未示出的驅動系統(tǒng)和轉矩限制器(torque limiter)連接到輸 送馬達9。卷取帶芯11基于輸送馬達9的驅動僅沿圖1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墨帶3基于 卷取帶芯11的轉動而被卷繞。夾送輥13壓靠輸送輥12,使得已經到達輥12和13之間的記錄片材2能夠被夾 持。輸送輥12也經由未示出的驅動系統(tǒng)連接到輸送馬達9。輸送輥12基于輸送馬達9的 驅動能夠沿兩個方向轉動。當輸送輥12沿圖1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時,沿從卷筒片材收納 單元4拉出記錄片材2的方向輸送記錄片材2。當輸送輥12沿圖1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 時,沿將記錄片材2引入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的方向輸送記錄片材2。輸送馬達9、給送輥8、輸送輥12、夾送輥13、下述的排出輥21以及下述的排出對 向輥(discharge counter roller) 22構成用于輸送記錄片材2和墨帶3的輸送機構。
熱能頭15具有配置成線狀的多個發(fā)熱元件。這些發(fā)熱元件中的每一個均能被制 成選擇性地發(fā)熱。熱能頭15被保持在頭保持單元16中,頭保持單元16被可動地支撐于打 印設備的主體框架。熱能頭15能夠可拆卸地安裝于頭保持單元16。臺板14被設置為面對熱能頭15。臺板14支撐在臺板14和熱能頭15之間的區(qū) 域(記錄區(qū)域)的記錄片材。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以能自由轉動的方式被保持的輥型 結構用作臺板14。然而,平坦型結構也可以用作臺板14。頭保持單元16被構造為能夠繞與記錄區(qū)域中的記錄片材(以及墨帶)的表面平 行且與記錄片材(以及墨帶)的輸送方向垂直的轉軸轉動。由主體框架可轉動地支撐的頭 驅動桿17經由未示出的驅動系統(tǒng)連接到頭驅動馬達18。當頭驅動桿17基于來自頭驅動馬 達18的驅動而沿圖1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時,頭驅動桿17經由頭加壓板19使頭保持單元 16轉動。因此,熱能頭15壓靠臺板14 (處于壓接狀態(tài))。在此階段,配置熱能頭15的發(fā)熱 元件的列與熱能頭15和臺板14所接觸的線匹配。當頭驅動桿17沿圖1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時,設置于頭驅動桿17的銷向上推頭 保持單元16。因此,熱能頭15沿從臺板14退避的方向移動(處于分離狀態(tài))。熱能頭15 被構造成能夠在壓接狀態(tài)和分離狀態(tài)之間移動,在壓接狀態(tài)中,熱能頭15壓靠臺板14,在 分離狀態(tài)中,熱能頭15與臺板14分離。另外,熱能頭15可以被構造成能夠移動到待機狀 態(tài),在待機狀態(tài)中,熱能頭15比上述分離狀態(tài)更進一步與臺板14分離。卷曲消除輥(decurling roller) 20被保持在主體框架的任一端并且能夠自由轉 動。卷曲消除輥20被配置在從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到輸送輥12的記錄片材路徑與熱能頭 15附近的記錄片材路徑的交匯點處。卷曲消除輥20具有擠壓(squeezing)記錄片材2以 消除片材的卷曲的功能。設置有多個發(fā)熱元件的陶瓷基板被安裝于熱能頭15,該多個發(fā)熱元件在與圖1中 的紙面正交的方向上呈線狀。當熱能頭處于壓接狀態(tài)時,配置多個發(fā)熱元件的線與臺板14 接觸。排出輥21經由未示出的驅動系統(tǒng)連接到輸送馬達9。排出輥21基于來自輸送馬 達9的驅動能夠沿任一方向轉動。當排出輥21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時,排出輥 21在與輸送輥12輸送記錄片材2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輸送記錄片材2。排出對向輥22以 能夠自由轉動的方式被未示出的保持構件保持在任一端。當熱能頭15處于壓接狀態(tài)或處于分離狀態(tài)時,保持構件使排出對向輥22從排出 輥21分離。此外,當熱能頭15處于退避狀態(tài)時,保持構件使排出對向輥22接近排出輥21, 使得排出對向輥22壓靠排出輥21。裁切器23經由未示出的驅動系統(tǒng)連接到頭驅動馬達18。通過在與熱能頭15的位 置移動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驅動頭驅動馬達18來操作裁切器23。由排出輥21輸送的記錄片材2的輸送量被設定為大于由輸送輥12輸送的記錄片 材2的輸送量。因此,當記錄片材2在被夾持的狀態(tài)下從輸送輥12朝向排出輥21輸送時, 排出輥21和輸送輥12之間的記錄片材2處于張緊狀態(tài)。由此,通過在向記錄片材2施加 張力的狀態(tài)下操作裁切器23,可以適當?shù)夭们杏涗浧?。圖2是當熱能頭15處于分離狀態(tài)時記錄區(qū)域周邊的打印設備的示意性截面圖。在 記錄片材上開始記錄之前,在該分離狀態(tài)下,由輸送機構將記錄片材2和墨帶3輸送到記錄開始位置(準備輸送)。例如黃色、品紅色、青色和保護涂層等各種顏色(包括透明色)的墨被涂布在墨帶 3上。在涂布了各種墨顏色的轉移區(qū)域中的相鄰的轉印區(qū)域之間,施加不透光的標記(即, 黑色標記)。該標記用作進行各顏色的轉印區(qū)域的出頭的基準。用于檢測施加于墨帶3的標記的帶傳感器M包括發(fā)光元件31和光接收元件32。 發(fā)光元件31可以是例如發(fā)出紅外線的元件。在此情況下,接收紅外線的元件被用于光接收 元件32。施加于墨帶3的標記可以僅僅使發(fā)光元件31發(fā)出的光不能透過。打印設備具有剝離構件25,剝離構件25用作已經經過將施加于墨帶3上的墨熱轉 印到記錄片材2用的區(qū)域(記錄區(qū)域)的墨帶3與記錄片材2彼此拉離的開始點。在本示 例性實施方式中,剝離構件25的至少一部分用作反射面33。剝離構件25形成為彎折成兩 部分的金屬板。反射面33被構造成允許來自帶傳感器M的發(fā)光元件31的入射光到達帶傳感器 24的光接收元件32。當熱能頭15處于分離狀態(tài)時,從發(fā)光元件31發(fā)出的光的中心光束 (以下稱為“發(fā)光元件光軸”)與反射面33之間的角度是例如92. 5°。帶傳感器M隔著經過記錄區(qū)域后已經與記錄片材2拉離的墨帶3的路徑(path) 被設置于反射面33的相對側。圖3是示出當熱能頭15處于壓接狀態(tài)時的打印設備的記錄區(qū)域周邊的示意性截 面圖。在壓接狀態(tài)下,進行將墨帶3上的墨轉印到記錄片材的記錄操作。在記錄操作中,輸送機構在熱能頭15和臺板14之間輸送彼此疊置的記錄片材2 和墨帶3。同時,熱能頭15基于輸入的預定圖像選擇性地使各發(fā)熱元件發(fā)熱。因此,涂布在 墨帶上的期望的單色圖像被轉印到記錄片材2上。對于黃色、品紅色和青色這三種墨顏色, 通過重復該記錄操作,可以在記錄片材2上形成期望的全色圖像。在形成全色圖像后,通過 類似的記錄操作,涂布在墨帶3上的保護涂層也可以被轉印到記錄片材2上。在壓接狀態(tài)下,反射面33從與帶傳感器M的發(fā)光元件31的光軸正交的平面朝向 帶傳感器M傾斜2. 5°。更具體地,在壓接狀態(tài)下,從發(fā)光元件31發(fā)出的光的中心光束與 反射面33之間的角度是例如87. 5°。帶傳感器M的發(fā)光元件31可以具有定向特性(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以在與發(fā)光元件的光軸成10°以內的角度方向上輸出具有90%以上強度的光。此外,帶傳 感器M的光接收元件32可以在與光接收元件的光軸成10°以內的角度方向上具有90% 以上的定向靈敏度特性(directional sensitivity characteristic)。因此,即使反射面 33從與發(fā)光元件的光軸和光接收元件的光軸正交的平面分別傾斜士2. 5°,也能夠毫無問 題地檢測墨帶上的標記。圖4是示出根據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設備的電氣構造的方框圖。中央處理單 元(CPU) 201控制整個打印設備。只讀存儲器(ROM) 202連接到CPU 201并且存儲控制程序 等。CPU201基于存儲在ROM 202中的控制程序而運轉。隨機存取存儲器(RAM) 203用作CPU 201的運算處理用的工作存儲器。RAM203還臨時存儲經由操作單元204輸入的各種設定數(shù) 據。圖像緩沖器206Y、206M和206C存儲經由圖像數(shù)據輸入單元205接收的圖像數(shù)據。 黃色圖像緩沖器206Y臨時存儲黃色圖像數(shù)據,品紅色圖像緩沖器206M臨時存儲品紅色圖像數(shù)據,青色圖像緩沖器206C臨時存儲青色圖像數(shù)據。熱能頭驅動電路208驅動設置于熱能頭15的發(fā)熱元件(未示出)。連接到CPU 201的驅動器控制器207利用接收在圖像緩沖器206Y、206M和206C中的圖像數(shù)據控制熱能 頭驅動電路208。由此進行記錄操作。帶傳感器對在墨帶的出頭操作期間基于由光接收元件32接收到的從發(fā)光元件31 發(fā)出的光的量而檢測墨帶上的標記。設置于片材輸送路徑的上方并在輸送輥12附近的片材前端檢測傳感器211是能 夠檢測有無記錄片材2的光傳感器。用于驅動頭驅動馬達18的頭驅動馬達驅動器209驅動頭驅動馬達18,以將熱能頭 15移動到壓接狀態(tài)、分離狀態(tài)和退避狀態(tài)中的任一狀態(tài)。用于驅動輸送馬達9的輸送馬達驅動器210驅動輸送馬達9,以僅以所期望的量輸 送記錄片材2。另外,輸送馬達驅動器210還通過驅動輸送馬達9卷繞墨帶3。然而,輸送 馬達驅動器210不能把握墨帶3的輸送量。由此,由帶傳感器M檢測施加在墨帶上的標記 以指定墨帶的輸送量。因此,這樣能夠進行墨帶的涂布有各種顏色的墨的轉印區(qū)域的出頭。接著,將利用圖5所示的流程圖說明根據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記錄操作的流程。 當用戶將盒1裝載到打印設備主體中時,打印設備基于圖5所示的流程進行操作,并且由操 作單元204從圖像數(shù)據輸入單元205所輸入的圖像數(shù)據中選擇用戶希望輸出的圖像,并執(zhí) 行記錄操作。在步驟S301,通過頭驅動馬達18的轉動而使頭驅動桿17轉動,以使得熱能頭15 處于圖2所示的分離狀態(tài)。接著,在步驟S302,進行墨帶的出頭輸送。在此階段,通過驅動輸送馬達9,使卷取 帶芯11沿圖2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以開始墨帶的卷繞輸送。在此階段,由于輸送輥12也 沿圖2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如果輸送輥12夾著記錄片材2,則記錄片材2也朝向卷 筒片材收納單元4輸送。在步驟S302,隨著墨帶的卷繞輸送,也開始檢測墨帶標記。在圖2所示的分離狀態(tài) 下,從帶傳感器M的發(fā)光元件31發(fā)出的光穿過墨帶33,被反射面33反射,并到達帶傳感器 M的光接收元件32。當施加在墨帶3上的與各顏色相對應的出頭標記遮擋從帶傳感器M發(fā)出的光 的光路時,到達光接收元件32的光的光量減少。光量的減少用作出頭完成的觸發(fā)信息 (trigger),并且停止驅動輸送馬達9。在此階段,墨帶上的各顏色的轉印區(qū)域被定位于熱能 頭的發(fā)熱元件的設置位置。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由于剝離構件25安裝于頭保持單元16,所以記錄片材2 和墨帶3在記錄區(qū)域附近被剝離開。另外,由于剝離構件25的一部分用作反射面33,所以 墨帶33上的標記被檢測到的位置和熱能頭15的發(fā)熱元件被檢測到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短。 因此,能夠減少從墨帶上的標記位置到下一種墨顏色的前端的空白區(qū)域的增大。對于在輸入執(zhí)行記錄的指令之后立即進行的墨帶出頭輸送操作,在檢測到涂布于 第一種顏色(即,黃色)的轉印區(qū)域的頭部的雙線標記時停止輸送墨帶。另一方面,在進行 其他顏色的轉印區(qū)域的出頭時,當檢測到單線標記時停止輸送墨帶。接著,在步驟S304,輸送馬達9沿與其在墨帶出頭操作期間(步驟S3(^)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以沿給送方向從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輸送記錄片材2。于是,記錄片材 2被輸送到記錄開始位置。在該階段,卷取帶芯11與設置于直至輸送馬達9的驅動系統(tǒng)的 行星切換機構解除接合,使得卷取帶芯11不轉動。在用戶輸入執(zhí)行記錄的指令之后所立即進行的記錄片材的輸送期間,首先,通過 來自給送輥8的驅動從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中給送記錄片材2。被給送的記錄片材2進入輸送輥12和夾送輥13之間,使得記錄片材2被該對輥 夾持。后續(xù)的片材輸送主要由該對輥執(zhí)行。記錄片材2保持在被該對輥夾持的狀態(tài)直到記 錄完成。在記錄片材2被該對輥夾持之后,沿相同方向進一步輸送記錄片材2,并且記錄片 材2的前端經過片材前端檢測傳感器211。基于此時記錄片材2的位置作為基點,可以通過 計數(shù)輸送馬達9的驅動步數(shù)來計算記錄片材的后續(xù)輸送距離。當記錄片材到達剝離開始點時,沿相同方向進一步輸送記錄片材2,并且記錄片材 2經過臺板14和熱能頭15之間的記錄區(qū)域。然后,記錄片材2被輸送到如下所述的位置 (記錄開始位置),在該位置處,從記錄片材2的在輸送方向上的前端到熱能頭15的發(fā)熱元 件的配置位置的距離與記錄圖像的長度對應。然后,停止驅動輸送馬達9,并且完成輸送操 作。另一方面,對于除用戶輸入執(zhí)行記錄的指令后立即進行的記錄操作之外的其他記 錄操作期間的記錄片材的輸送,記錄片材已經夾持在輸送輥12和夾送輥13之間。由此,在 以記錄片材的輸送基點作為基準的情況下,僅以記錄片材2移動到記錄開始位置所需要的 距離來驅動輸送馬達9,并且完成輸送操作。接著,在步驟S305,通過使頭驅動馬達18轉動而轉動頭驅動桿17,以使得熱能頭 15移動到圖3所示的壓接狀態(tài)。接著,在步驟S306,開始記錄操作。熱能頭15壓靠臺板14 (處于壓接狀態(tài)),并且 基于來自熱能頭驅動電路208的輸入選擇性地使處于壓接狀態(tài)的熱能頭15上的發(fā)熱元件 發(fā)熱。與此同時,驅動輸送馬達9使得輸送輥12沿將記錄片材2收納于卷筒片材收納單元 4的方向轉動,并且使卷取帶芯11沿卷繞墨帶3的方向轉動。如果墨帶3和記錄片材2沒有緊密地粘附,從輸送馬達9到輸送輥12的驅動系統(tǒng) 以及從輸送馬達9到卷取帶芯11的驅動系統(tǒng)被設定為使得墨帶3的輸送速度比記錄片材2 的輸送速度快。然而,在壓接狀態(tài)下,由于記錄片材2和墨帶3被熱能頭15和臺板14推壓 夾持在彼此抵靠的重疊狀態(tài)中,所以墨帶3的輸送速度與記錄片材2的輸送速度相同。由 此,通過在直至卷取帶芯11的驅動系統(tǒng)中設置轉矩限制器來吸收上述速度差。由此,熱能頭15和輸送馬達9被同時驅動,并且基于發(fā)熱元件的發(fā)熱量,涂布在墨 帶3上的墨被轉印到記錄片材2上,從而在記錄片材2上形成圖像。僅對輸入圖像的線條 數(shù)(number of lines)進行該操作。然后,停止驅動熱能頭15和輸送馬達9,完成記錄操 作。接著,在步驟S307,判斷前一記錄操作是否是對最終顏色(該顏色應該是最后轉 印到記錄片材上的顏色)的墨的操作。如果前一記錄操作是對最終顏色的墨(在本示例 性實施方式中是保護涂層)的操作(步驟307中的“是”),則處理進入步驟S309。在步驟 S309,進行第二剝離操作。如果前一記錄操作不是對最終顏色的墨的操作(步驟S307中的“否”),則處理進入步驟S308。在步驟S308,進行第一剝離操作。當完成記錄操作(步驟S306)時,位于從熱能頭15的發(fā)熱構件到剝離構件25之 間的空間中的記錄片材2和墨帶3因記錄操作而彼此粘附。在第一剝離操作(步驟S308) 和第二剝離操作(步驟S309)中,記錄片材2和墨帶3被彼此剝離。在步驟S308中進行的第一剝離操作中,墨帶上的標記被帶傳感器M檢測到,并且 輸送馬達9和頭驅動馬達18被驅動。輸送馬達9沿與其在記錄操作(步驟S306)中被驅動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被驅動。 因此,記錄片材2沿將其收納于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的方向被輸送,并且墨帶3沿卷繞方向 被輸送。另一方面,驅動頭驅動馬達18,以使得熱能頭15處于分離狀態(tài)。由于熱能頭15與 臺板14分離,所以墨帶3從壓接狀態(tài)釋放。因此,墨帶3輸送得比記錄片材2快,從而使墨 帶3更快速且更主動地從記錄片材2剝離。由此,具有不易使剝離痕跡粗糙化的優(yōu)勢。一旦熱能頭15處于壓接狀態(tài),就可以開始帶傳感器M對墨帶上的標記的檢測操 作??蛇x地,可以控制帶傳感器M對墨帶上的標記的檢測操作,使得在墨已經從墨帶轉印 到記錄片材之后,在從壓接狀態(tài)向分離狀態(tài)轉變期間,開始該操作。在此情況下,在熱能頭 15向分離狀態(tài)移動期間,帶傳感器M能夠檢測墨帶上的標記。基于該操作,可以減小或消除墨帶3的各顏色轉印區(qū)域的后端與設置于下一種顏 色的墨的頭部的標記的前端之間的空白區(qū)域。這是因為,在剝離操作期間,尤其是在熱能頭 15的移動期間,可以持續(xù)地進行標記檢測,并且在進行檢測操作之前,標記絕不會越過來自 帶傳感器M的光的光路。由此,由于減小或消除了墨帶3上的空白區(qū)域,所以可以縮短墨帶的總長度。這帶 來進一步的優(yōu)勢,例如墨帶盒的尺寸減小和成本降低等。此外,通過減小或消除墨帶上的空 白區(qū)域,也減少了墨帶的輸送時間,并且縮短了記錄所需的時間。因此,減小了在墨帶上產 生打滑或褶皺的風險。另外,由于來自帶傳感器M的光被金屬板上的反射面33反射,所以,反射光的光 路擴散的風險較小。因此,與公開了光被打印紙反射的日本特開2006-159432號公報相比, 能夠更穩(wěn)定地檢測到墨帶3上的標記。在熱能頭15移動到分離狀態(tài)時停止頭驅動馬達18。另一方面,在帶傳感器M檢 測到墨帶3上的標記時停止輸送馬達9。標記已經被帶傳感器M檢測到這一事實意味著在 記錄操作(步驟S306)完成時粘附到記錄片材的墨帶部分已經經過帶傳感器M,而且該墨 帶部分已經可靠地從記錄片材剝離。當馬達9和馬達18的驅動結束時,完成第一剝離操作 (步驟 S308)。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在圖3示出的壓接狀態(tài)下,從帶傳感器M的發(fā)光元件發(fā) 出的光被反射面33反射,并且到達帶傳感器M的光接收元件。此外,在圖2示出的分離狀 態(tài)下,從帶傳感器M的發(fā)光元件發(fā)出的光也被反射面33反射,并且也到達帶傳感器M的 光接收元件。在壓接狀態(tài)下,反射面相對于與帶傳感器M的光投射方向(沿著光軸的方向)正 交的平面傾斜-2. 5°。此外,在分離狀態(tài)下,反射面相對于與帶傳感器對的光投射方向(沿 著光軸的方向)正交的平面傾斜+2. 5°。而且,在這兩個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的期間,帶傳感
12器M的光軸和反射面33相互正交。由此,隨著熱能頭15的移動,反射面33相對于作為基準的與帶傳感器M的光軸 垂直的平面在任一方向上輕微地傾斜。根據上述構造,在熱能頭15從壓接狀態(tài)向分離狀態(tài) 移動期間,從發(fā)光元件31發(fā)出的光被反射面33反射并到達光接收元件32。由此,在從壓接 狀態(tài)向分離狀態(tài)移動期間,可以由帶傳感器M檢測到墨帶3上的標記。當?shù)谝粍冸x操作(步驟S308)完成時,處理返回到步驟S304。這里,在步驟S304 中,記錄片材2再次被輸送到記錄開始位置。然后,在步驟S305中,熱能頭15的位置轉變 到壓接狀態(tài)。接著,在步驟S306中,重復進行上述記錄操作直到最終顏色的墨被轉印。接著,將說明第二剝離操作(步驟S309)。在步驟S309中,類似于第一剝離操作 (步驟S308)同時驅動輸送馬達9和頭驅動馬達18。然而,在第二剝離操作中,并不進行帶 傳感器M對標記的檢測。類似于第一剝離操作(步驟S308),在熱能頭15移動到分離狀態(tài)時停止頭驅動馬 達18。另一方面,在輸送馬達僅被驅動與將記錄片材2從熱能頭15的發(fā)熱元件所在的位置 驅動到剝離構件25的距離相對應的步數(shù)后停止輸送馬達9。由此,在步驟S306中完成記錄 操作后,記錄片材2和墨帶3彼此粘附的區(qū)域經過剝離構件25。因此,記錄片材2和墨帶3 彼此剝離。如上所述,在第一剝離操作中,墨帶上的標記的檢測與剝離操作同時進行。因此, 可以減小或消除轉印區(qū)域的后端和設置于下一種顏色的墨的頭部的標記之間的空白區(qū)域 (圖11所示的空白區(qū)域C)。在第二剝離操作中,與傳統(tǒng)技術類似,僅進行剝離操作。在墨帶3從記錄片材2剝 離之后,檢測墨帶上的標記。在第二剝離操作完成時,在步驟S310中,記錄片材2被輸送到 執(zhí)行裁切操作的位置。沿與輸送馬達9在記錄操作期間被驅動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驅動輸送 馬達9,并且輸送記錄片材2使得記錄片材2上的圖像的寫入位置(writing position)位 于裁切器23的正下方。在輸送期間,當記錄片材2的前端經過排出輥21的上方時,頭驅動馬達18被驅動 以將熱能頭15移動到待機狀態(tài)。然后,排出對向輥22壓靠排出輥21。因此,如上所述,當 完成記錄片材2到裁切操作執(zhí)行位置的輸送時,記錄片材2在輸送輥12和排出輥21之間 處于張緊狀態(tài)。接著,在步驟S311,進行裁切操作。具體地,沿與切換熱能頭15的狀態(tài)時被驅動的 方向相反的方向驅動頭驅動馬達18,并操作裁切器23。因此,在形成于記錄片材2的圖像 的寫入位置裁切記錄片材2。接著,在步驟S312中進行記錄片材裁切片的排出操作。具體地,沿與記錄操作(步 驟S306)中被驅動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驅動輸送馬達9,輸送記錄片材直到被裁切的記錄片 材從排出輥21和排出對向輥22之間離開,從而將記錄片材排出打印機主體。接著,在步驟S313中,進行核查以確定是否已經輸入對下一個圖像執(zhí)行記錄的指 令。如果已經輸入對下一個圖像執(zhí)行記錄的指令(步驟S313中的“是”),則熱能頭15返 回到分離狀態(tài)(步驟S301),并再次執(zhí)行一系列的操作。如果沒有輸入對下一個圖像執(zhí)行記 錄的指令(步驟S313中的“否”),則處理進入步驟S314。在步驟S314中,記錄片材2被收 納在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中。
在記錄片材2的收納輸送期間,沿與在記錄操作(步驟S306)期間被驅動的方向 相同的方向驅動輸送馬達9,并且沿將記錄片材2收納到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中的方向輸送 記錄片材2。輸送馬達9僅被驅動與記錄片材2的前端經過輸送輥12的上方然后經過給送 輥8的上方并被收納到卷筒片材收納單元4中所需的輸送量對應的步數(shù),從而完成收納輸 送?;谏鲜稣f明,完成一系列的記錄操作?,F(xiàn)在將更詳細地說明剝離構件25和反射面33。圖6是剝離構件25的立體圖。通 過彎邊(hemming)使金屬板彎折成兩部分而形成剝離構件25。剝離構件25的彎邊部分的曲面部(curved surface portion)用作記錄片材2和 墨帶3彼此剝離的開始點。因此,剝離構件25具有如下構造曲面部和用于將剝離構件安 裝到頭保持單元16的平板部結合。彎曲金屬板的平板部中的一個平板部被安裝到頭保持單元16。反射面33設置于 彎曲金屬板的該平板部。圖6中的區(qū)域F是反射面33的在分離狀態(tài)下反射從帶傳感器的 發(fā)光元件31發(fā)出的光的區(qū)域。圖6中的區(qū)域G是反射面33的在壓接狀態(tài)下反射從帶傳感 器的發(fā)光元件31發(fā)出的光的區(qū)域。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剝離構件25的平板部的一部分被制成為在頭保持單元 16的移動方向T上突出,使得不僅在分離狀態(tài)而且在壓接狀態(tài)都能檢測到墨帶上的標記。 該突出區(qū)域G用作反射面33。盡管整個剝離構件可以在頭保持單元16的移動方向T上延伸,但是通過僅使用作 反射面33的部分在移動方向T上突出,可以減小剝離構件25的體積并且可以降低成本。從在分離狀態(tài)下從發(fā)光元件31發(fā)出的光的中心光束到達反射面33的點到反射面 的在頭保持單元16的移動方向上的前端的長度(圖6中的“a”)大于從分離狀態(tài)移動到壓 接狀態(tài)時的反射面33的位移量(圖6中的“b”)。更具體地,期望的是,反射面33的在頭 保持單元16的移動方向T上的長度大于從分離狀態(tài)移動到壓接狀態(tài)時的反射面33的位移 量。因此,在分離狀態(tài)和壓接狀態(tài),從帶傳感器的發(fā)光元件31發(fā)出的光均能到達光接收元 件32。雖然已經參考示例性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本發(fā)明不限于 公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具有最寬的解釋,以涵蓋所有的變型、等 同結構以及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打印設備,其包括臺板;頭保持單元,其被構造成可動地保持熱能頭,使得所述熱能頭能夠處于壓靠所述臺板 的壓接狀態(tài)以及與所述臺板分離的分離狀態(tài);輸送機構,其被構造成向所述熱能頭和所述臺板之間的記錄區(qū)域輸送彼此疊置的墨帶 和記錄片材;反射面,其設置于所述頭保持單元;以及帶傳感器,其被構造成檢測施加于所述墨帶上的標記,所述帶傳感器設置在與所述反 射面相對的一側并且面對已經經過所述記錄區(qū)域并已從所述記錄片材剝離的墨帶的路徑,其中,所述帶傳感器包括發(fā)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所述反射面被構造成使得從所述發(fā)光元件入射的光在所述分離狀態(tài)和所述壓接狀態(tài) 均到達所述光接收元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設備還包括控制單元,所述 控制單元被構造成當在所述壓接狀態(tài)下將墨從所述墨帶轉印到所述記錄片材上之后,在 所述熱能頭從所述壓接狀態(tài)向所述分離狀態(tài)移動期間,開始所述帶傳感器對所述標記的檢 測。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設備還包括控制單元,所述 控制單元被構造成在向用于將所述熱能頭保持在所述分離狀態(tài)的分離位置的移動完成之 前,開始所述帶傳感器對所述標記的檢測。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設備還包括剝離構件,在所 述剝離構件的一部分上具有所述反射面,所述剝離構件被構造成用作在所述壓接狀態(tài)下將 所述墨帶從所述記錄片材剝離的開始點,其中,所述剝離構件安裝到所述頭保持單元。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剝離構件由彎折成至少兩部分 的金屬板形成,其中,彎折后的所述金屬板的平板部安裝到所述頭保持單元,所述反射面設置于所述金屬板的所述平板部,所述金屬板的以彎折方式形成的曲面部用作在所述壓接狀態(tài)下使所述墨帶與所述記 錄片材剝離的開始點。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設備,其特征在于,設置于所述剝離構件的所述反射面 在所述頭保持單元的移動方向上變寬。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設備,其特征在于,作為所述頭保持單元的一部分的所 述反射面被構造成在所述頭保持單元的移動方向上比所述頭保持單元的其它部分突出。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在所述頭保持單元的移 動方向上的長度大于在從所述分離狀態(tài)移動到所述壓接狀態(tài)時所述反射面的位移量。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頭保持單元被構造為能夠繞與 所述墨帶的表面平行且與所述墨帶的輸送方向垂直的轉軸轉動,使得所述熱能頭能夠處于 所述壓接狀態(tài)和所述分離狀態(tài)。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光元件的光軸和所述反射面在所述分離狀態(tài)和所述壓接狀態(tài)之間的狀態(tài)彼此正交。
11. 一種用于控制打印設備的方法,所述打印設備包括臺板;頭保持單元,其被構造 成可動地保持熱能頭,使得所述熱能頭能夠處于壓靠臺板的壓接狀態(tài)以及與所述臺板分離 的分離狀態(tài);輸送機構,其被構造成向所述熱能頭和所述臺板之間的記錄區(qū)域輸送彼此疊 置的墨帶和記錄片材;反射面,其設置于所述頭保持單元;以及帶傳感器,其具有發(fā)光元件 和光接收元件,用于檢測施加于所述墨帶上的標記,所述帶傳感器設置在與所述反射面相 對的一側并且面對已經經過所述記錄區(qū)域并已從所述記錄片材剝離的墨帶的路徑, 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壓接狀態(tài)下,將墨從所述墨帶轉印到所述記錄片材上;以及 在轉印了墨之后,在所述熱能頭從所述壓接狀態(tài)向所述分離狀態(tài)移動期間,開始所述 帶傳感器對所述標記的檢測。
全文摘要
一種打印設備及用于控制打印設備的方法,該打印設備包括頭保持單元,其被構造成可動地保持熱能頭,使得熱能頭能夠處于壓靠臺板的壓接狀態(tài)以及與臺板分離的分離狀態(tài);輸送機構,其被構造成向熱能頭和臺板之間的記錄區(qū)域輸送彼此疊置的墨帶和記錄片材;反射面,其設置于頭保持單元;以及帶傳感器,其被構造成檢測施加于墨帶的標記,帶傳感器隔著已經經過記錄區(qū)域并已從記錄片材剝離的墨帶的路徑被設置在與反射面相對的一側。帶傳感器包括發(fā)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反射面被構造成使得從發(fā)光元件入射的光在分離狀態(tài)和壓接狀態(tài)均到達光接收元件。
文檔編號B41J2/325GK102079174SQ201010519978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24日
發(fā)明者北村元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