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開放式加芯自動鉛筆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鉛筆,尤其涉及一種在橡皮擦頂端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所有自動鉛筆,在加芯時都需要拆卸鉛筆頂端筆帽及與橡皮擦相聯(lián)接的零件。鉛芯使用到一定長度時,或按壓筆桿頂端,或觸動側壁,才能出鉛芯。而且出芯長度無可控程度裝置,容易出芯過長,書寫時易折斷。使用很不方便且浪費鉛芯。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在橡皮擦頂端開放式加芯自動鉛筆,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的自動鉛筆出芯長度不可控,并且內(nèi)部易卡芯,斷芯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自動出芯補償磨損,和出芯最大長度精確可控的結構,并可同時使用65毫米,75毫米,或其他不短于5_的短鉛芯,達到連續(xù)書寫不斷芯,內(nèi)部不卡芯功能的自動鉛筆。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一種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包括橡皮擦,基座,上儲芯管,下儲芯管,筆桿,鉛芯。所述鉛芯通過所述基座中心孔,所述基座上部圓柱與所述橡皮擦中心孔相過盈配合,所述基座下部內(nèi)圓柱孔與所述上儲芯管上部圓柱體相聯(lián)接;所述基座下部與筆桿頂部相聯(lián)接。所述上儲芯管下部四條筋組成外輪廓體與所述下儲芯管的上端沉孔相過盈配合。所述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還包括聯(lián)接頭,導芯管,筆頭,筆頭套,所述下儲芯管與聯(lián)接頭上端沉孔相過盈配合,所述聯(lián)接頭下端中心孔與導芯管上部圓柱相過盈配合,所述筆頭置于所述筆套內(nèi)腔中,所述筆頭頂端兩條筋與所述導芯管下部左、右梯形槽相間隙配合,所述筆頭可沿所述導芯管下部左、右梯形槽上下滑動,所述筆套與筆桿通過螺紋相聯(lián)接。所述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包括一種基座中心孔開關機構,所述基座中心孔開關機構包括基座內(nèi)的半開放式方形槽,滑動鈕,圓柱彈性體,橡膠定位圈。所述基座內(nèi)的半開放式方形槽與滑動鈕相間隙配合;所述圓柱彈性體置于所述滑動鈕內(nèi)前端開有的沉孔內(nèi);所述橡膠定位圈置于所述基座外輪廓體的環(huán)形槽內(nèi)。所述橡膠定位圈同時也裝配在所述滑動鈕外端面方形槽內(nèi)。需加鉛芯時,側壓滑動鈕前端,所述滑動鈕向所述基座內(nèi)的半開放式方形槽內(nèi)滑行并壓縮圓柱彈性體,使所述滑動鈕中部開有的腰型孔對準基座孔中心,鉛芯滑入上、下儲芯管中;加鉛芯完成后,松開所述滑動鈕,所述圓柱彈性體復位,所述滑動鈕向所述基座外側滑行并由所述橡膠定位圈止位;所述滑動鈕上端面關閉基座中心孔。所述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還包括一種鎖芯機構,所述鎖芯機構包括鎖芯彈簧,所述鎖芯彈簧置于所述導芯管的外輪廓體;所述鎖芯彈簧作用于鎖芯塊的上端面,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分別設于所述導芯管兩側的梯形槽內(nèi);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分別懸掛在支撐架左、右方槽中;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與支撐架左、右方槽相接觸面是斜面,所述鎖芯塊內(nèi)腔小角度斜面作用于左鎖芯片和右鎖芯片外輪廓體上的環(huán)狀突起而產(chǎn)生鎖芯力,由此組成鎖芯機構。所述復位彈簧置于所述筆頭頂端兩條筋外輪廓體與所述導芯管的外輪廓體,所述復位彈簧頂端與所述導芯管的外輪廓體下部外側凸臺相接觸,所述筆頭通過書寫力觸動作用于復位彈簧,使所述筆頭向筆頭套內(nèi)部滑行,所述筆頭滑行0.5mm-0.7mm距離,所述筆頭頂端兩條筋接觸到滑動墊圈底端兩個凸臺,所述筆頭帶動所述滑動墊圈接觸到鎖芯塊底面,所述鎖芯塊因鎖芯彈簧向下的彈力作用而保持靜止狀態(tài);書寫觸動力小于所述鎖芯彈簧向下的彈力,所述筆頭滑行距離得到控制。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懸掛在支撐架所設有的左、右方槽內(nèi),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與所述支撐架左、右方槽相接觸面是斜面,可輔助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沿所述鎖芯塊內(nèi)腔小角度斜面向下滑行時向外側張開而產(chǎn)生“松芯”動作。所述筆頭在所述復位彈簧作用下回位,所述筆頭內(nèi)部的阻尼橡膠與所述鉛芯產(chǎn)生靜摩擦力,所述筆頭與所述鉛芯保持靜止狀態(tài),所述筆頭與所述鉛芯在所述復位彈簧作用下一同向外滑出而產(chǎn)生出芯動作。所述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還包括一種輔助送芯功能,當所述鉛芯頂端部滑出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夾持部,需第二支鉛芯進入所述左、右鎖芯片夾持部,可稍用力觸動所述筆頭,所述筆頭帶動所述滑動墊圈接觸到鎖芯塊底面并克服所述鎖芯彈簧力,使所述鎖芯塊向上運動1.5_-2_,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相對沿所述鎖芯塊內(nèi)腔小角度斜面滑入所述鎖芯塊內(nèi)腔大角度斜面,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向外側張開而產(chǎn)生大于所述鉛芯直徑的間隙,所述鉛芯滑入所述左、右鎖芯片夾持部,即可繼續(xù)書寫。本實用新型由于上述的設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筆頭端部開有兩條凸筋且與導芯管兩側梯形槽相間隙配合,并可沿導芯管兩側梯形槽上下滑行,所述筆頭向上滑動的書寫行程0.5mm-0.7mm受滑動墊圈接觸到鎖芯塊限制,從而控制鉛芯的出芯長度。2、不用按撳筆的頂端,可稍用力觸動所述筆頭1.即實現(xiàn)輔助加芯功能。3、不用拆卸鉛筆頂端筆帽及與橡皮擦相聯(lián)接的零件,輕按滑動鈕,即可實現(xiàn)開放式加芯動作。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圖3是總體結構軸測圖;圖4是橡皮擦軸測放大圖;圖5是筆頭放大軸測圖;圖6是支撐架軸測放大圖;圖7是左、右鎖芯片軸測放大圖;圖8是滑動鈕與圓柱彈性體軸測放大圖;圖9是滑動墊圈軸測放大圖;圖10是聯(lián)接頭中截面剖視放大圖圖11是下儲芯管軸測放大圖;圖12是上儲芯管軸測放大圖。[0026]圖13是基座軸測放大圖;圖14是基座中截面剖視放大圖;圖15是導芯管軸測放大圖圖16是筆頭中截面剖視放大圖圖17是送芯塊中截面剖視放大圖其中1-鉛芯;2_筆頭;3_阻尼橡膠;4_筆頭套;5_鎖芯塊;6_鎖芯彈簧;7_左送芯片;8_聯(lián)接頭;9_下儲芯管;10_上儲芯管;11_圓柱彈性體;12-橡膠定位圈;13_基座;14-橡皮擦;15_滑動鈕;16_筆桿;17_導芯管;18_支撐架;19_右鎖芯片;20_滑動墊圈;21-復位彈簧;22_基座中心孔;23_基座的上部圓柱;24_橡皮擦中心孔;25_基座下部內(nèi)圓柱孔;26_儲芯管上部圓柱體;27_儲芯管下部四條筋組成輪廓體;28_下儲芯管上端沉孔;29_聯(lián)接頭上端沉孔;30_筆頭頂端兩條筋;31_導芯管下部左、右梯形槽;32_聯(lián)接頭下端中心孔;33_導芯管上部圓柱;34_基座內(nèi)的半開放式方形槽;35_滑動鈕外端面方形槽;36_基座外輪廓體的環(huán)形槽;37_左、右鎖芯片夾持部;38_腰型孔;39_滑動鈕上端面;40-導芯管的外輪廓體;41_鎖芯塊的上端面;42_小角度斜面;43_導芯管上部兩側的梯形槽;44_環(huán)狀突起;45_兩條筋外輪廓體;46_凸臺;47_滑動墊圈底端兩個凸臺;48_鎖芯塊底面;49_支撐架的左、右方槽;50_鎖芯塊內(nèi)腔大角度斜面;51_斜面;52_外端面方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圖1-17所示的開放式加芯自動鉛筆,包括橡皮擦(14),基座(13),上儲芯管(10),下儲芯管(9),筆桿(16),鉛芯(I)。所述鉛芯(I)通過所述基座中心孔(22),所述基座的上部圓柱(23)與所述橡皮擦中心孔(24)相過盈配合,所述基座(13)下部內(nèi)圓柱孔(25)與所述上儲芯管上部圓柱體(26)相聯(lián)接;所述基座(13)下部與筆桿(16)頂部相聯(lián)接。所述上儲芯管下部四條筋組成外輪廓體(27)與所述下儲芯管上端沉孔(28)相過盈配合。所述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還包括聯(lián)接頭(8),導芯管(17),筆尖(2),筆套(4),所述下儲芯管(9)與聯(lián)接頭上端沉孔(29)相過盈配合,所述聯(lián)接頭下端中心孔(32)與導芯管上部圓柱(33)相過盈配合,所述筆頭(2)置于所述筆套(4)內(nèi)腔中,所述筆頭頂端兩條筋(30)與所述導芯管下部左、右梯形槽(31)相間隙配合,所述筆頭(2)可沿所述導芯管下部左、右梯形槽(31)上下滑動,所述筆套(4)與筆桿(16)通過螺紋相聯(lián)接。所述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頂端設有橡皮擦(14)開有橡皮擦中心孔(24)鑲嵌于基座的上部圓柱(23)上,基座內(nèi)側滑動鈕(15)包括一種基座中心孔(22)開關機構,所述基座中心孔(22)開關機構包括基座內(nèi)的半開放式方形槽(34),滑動鈕(15),圓柱彈性體
(11),橡膠定位圈(12)。所述基座內(nèi)的半開放式方形槽(34)與滑動鈕(15)相間隙配合;所述圓柱彈性體(11)置于所述滑動鈕內(nèi)前端開有的沉孔(35)內(nèi);所述橡膠定位圈(12)置于所述基座外輪廓體的環(huán)形槽(36)內(nèi);所述橡膠定位圈(12)同時也裝配在所述滑動鈕外端面方形槽(52)內(nèi);需加鉛芯時,側壓滑動鈕(15)前端,所述滑動鈕(15)向所述基座內(nèi)的半開放式方形槽(34)內(nèi)滑行并壓縮圓柱彈性體(11),使所述滑動鈕中部開有腰型孔(38)對準基座中心孔(22),鉛芯(I)滑入上、下儲芯管中;加鉛芯完成后,松開所述滑動鈕(15),所述圓柱彈性體(11)復位,所述滑動鈕(15)向所述基座(13)外側滑行并由所述橡膠定位圈(12)止位;所述滑動鈕上端面(39)關閉基座中心孔(22)。所述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還包括一種鎖芯機構,所述鎖芯機構包括鎖芯彈簧
(6),所述鎖芯彈簧(6)置于導芯管的外輪廓體(40);所述鎖芯彈簧(6)作用于鎖芯塊的上端面(41),左鎖芯片(7)、右鎖芯片(19)分別設于所述導芯管上部兩側的梯形槽(43)內(nèi);所述鎖芯塊內(nèi)腔小角度斜面(42)作用于左鎖芯片和右鎖芯片外輪廓體上的環(huán)狀突起(44)而產(chǎn)生鎖芯力,由此組成鎖芯機構。所述復位彈簧(21)置于所述筆頭頂端兩條筋外輪廓體(45)與所述導芯管的外輪廓體(40),所述復位彈簧(21)頂端與所述導芯管的外輪廓體下部外側凸臺(46)相接觸,所述筆頭(2)通過書寫力觸動作用于復位彈簧(21),使所述筆頭(I)向筆頭套(4)內(nèi)部滑行,所述筆頭滑行0.5mm-0.7mm距離,所述筆頭頂端兩條筋(30)接觸到滑動墊圈底端兩個凸臺(47),所述筆頭(I)帶動所述滑動墊圈(20)接觸到鎖芯塊底面(48),所述鎖芯塊
(5)因鎖芯彈簧(6)向下的彈力作用而保持靜止狀態(tài);書寫觸動力小于所述鎖芯彈簧(6)向下的彈力,所述筆頭滑行距離得到控制。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懸掛在支撐架(18)所設有的左、右方槽(49)內(nèi),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與所述支撐架左、右方槽相接觸面是斜面(51),可輔助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沿所述鎖芯塊內(nèi)腔小角度斜面(42)向下滑行時向外側張開而產(chǎn)生“松芯”動作。所述筆頭(2)在所述復位彈簧(21)作用下回位,所述筆頭(2)內(nèi)部的阻尼橡膠(3)與所述鉛芯(I)產(chǎn)生靜摩擦力,所述筆頭(2)與所述鉛芯(I)保持靜止狀態(tài),所述筆頭(I)與所述鉛芯(I)在所述復位彈簧(21)作用下一同向外滑出而產(chǎn)生出芯動作。所述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還包括一種輔助送芯功能,當所述鉛芯端部滑出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夾持部(37),需第二支鉛芯進入所述左、右鎖芯片夾持部(37),可稍用力觸動筆頭(2),筆頭(2)內(nèi)部阻尼橡膠(3)與鉛芯(I)產(chǎn)生的摩擦力小于鎖芯機構的鎖芯力,所述筆頭(2)帶動所述滑動墊圈(20)接觸到鎖芯塊底面(48)并克服所述鎖芯彈簧(6)力,使所述鎖芯塊向上運動1.5_-2_,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相對沿所述鎖芯塊內(nèi)腔小角度斜面(42)滑入所述鎖芯塊內(nèi)腔大角度斜面(50),所述左鎖芯片、右鎖芯片向外側張開而產(chǎn)生大于所述鉛芯直徑的間隙,所述鉛芯滑入所述左、右鎖芯片夾持部(37),即可繼續(xù)書寫。
權利要求1.一種開放式加芯的自動鉛筆,其特征是:包括一種基座中心孔(22)開關機構,所述基座中心孔(22)開關機構包括基座(13)開有的半開放式方形槽(34),滑動鈕(15),圓柱彈性體(11),橡膠定位圈(12);.所述基座內(nèi)的半開放式方形槽(34)與滑動鈕(15)相間隙配合;所述圓柱彈性體(11)置于所述滑動鈕內(nèi)前端開有的沉孔(35)內(nèi);所述橡膠定位圈(12)置于所述基座外輪廓體的環(huán)形槽(36)內(nèi);所述橡膠定位圈(12)同時也裝配在所述滑動鈕外端面方形槽(52)內(nèi);需加鉛芯時,側壓滑動鈕(15)前端,所述滑動鈕(15)向所述基座內(nèi)的半開放式方形槽(34)內(nèi)滑行并壓縮圓柱彈性體(11),使所述滑動鈕(15)中部開有腰型孔(38)對準基座中心孔(22),鉛芯(I)滑入上、下儲芯管中;加鉛芯完成后,松開所述滑動鈕(15),所述圓柱彈性體(11)復位,所述滑動鈕(15)向所述基座(13)外側滑行并由所述橡膠定位圈(12)止位;所述滑動鈕(15)上端面(39)關閉基座中心孔(22)。
2.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開放式加芯自動鉛筆,其特征是:包括一種鎖芯機構,所述鎖芯機構包括鎖芯彈簧(6),所述鎖芯彈簧(6)置于導芯管的外輪廓體(40);所述鎖芯彈簧(6)作用于鎖芯塊的上端面(41),左鎖芯片(7)、右鎖芯片(19)分別設于所述導芯管兩側的梯形槽(43)內(nèi);所述左鎖芯片(7)、右鎖芯(19)片分別懸掛在支撐架左、右方槽(49)中;所述左鎖芯片(7)、右鎖芯片(19)與支撐架左、右方槽(49)相接觸面是斜面(51),所述鎖芯塊內(nèi)腔小角度斜面(42)作用于左鎖芯片和右鎖芯片外輪廓體上的環(huán)狀突起(44)而產(chǎn)生鎖芯力,由此組成鎖芯機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開放式加芯自動鉛筆,其特點是把橡皮擦(11)緊配在基座上部圓柱(23),基座(13)側面設有開關機構,觸按滑動鈕(15),即可加芯。筆頭(2)向上滑動的行程受滑動墊圈(20)接觸到鎖芯塊(5)限制,出芯長度可控制在0.5mm-0.7mm,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是加芯方便,出芯長度可.控,不斷芯、不掐芯。
文檔編號B43K21/16GK203063358SQ201220399420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13日
發(fā)明者王霧龍 申請人:王霧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