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塊及其燈管支撐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背光模塊,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散熱孔能將光源的發(fā)熱散逸至外部的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圖1為現(xiàn)有的直下式背光模塊的示意圖。背光模塊100包括一燈管支撐架10、一擴散片20、一燈管30以及一反射片40。燈管30安裝于燈管支撐架10中,反射片40設于燈管30的下方,可以將燈管30所發(fā)出的光向上方反射,擴散片20設于燈管30的上方,在擴散片20的上方設有液晶面板(未圖示)。燈管支撐架10包括一固定模塊12,用于固定燈管30。如圖所示,燈管30位于由燈管支撐架10、擴散片20以及反射片40所構成的密閉空間50中。燈管包括一燈管本體31以及左右二電極部33,燈管本體31發(fā)光時也會發(fā)熱,因此長期使用時,密閉空間50中的溫度會從室溫逐漸升高至50℃~75℃,而電極部33會產生60℃以上的高溫,此等溫度將嚴重影響液晶的特性與影像特性。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散熱孔的背光模塊,可以將燈管支撐架中燈管所發(fā)出的熱借著空氣對流而從散熱孔散逸至外界。
本發(fā)明的背光模塊的一較佳實施例一種背光模塊,包括一底板、一燈管支撐架、至少一燈管固定座以及至少一燈管。燈管支撐架設置于底板上,并包括一具有一第一開口的側壁以及一分隔壁。分隔壁具有一第二開口以及至少一燈管放置槽,分隔壁與側壁是以一連接件連接。燈管的一電極端通過該燈管固定座設置于該燈管放置槽。第一開口設于該側壁上,第二開口設于分隔壁上,并對應于第一開口。發(fā)光體以及電極所發(fā)出的熱可經由第一開口以及第二開口排放至燈管支撐架的外部。
上述的較佳實施例還包括至少一光學膜片,通過該分隔壁或該連接件設置于該至少一燈管上方。
上述的較佳實施例還包括一反射片設置于該底板以及該燈管支撐架之間。
在上述的較佳實施例中,側壁還具有至少一第三開口對應于燈管放置槽。
在上述的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位于同一水平位置。
在上述的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位于不同水平位置。
在上述的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開口具有一大于或等于3毫米的尺寸。
在上述的較佳實施例中,第二開口具有一大于或等于3毫米的尺寸。
在上述的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相對應。
在上述的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相錯開。
為了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示,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現(xiàn)有的直下式背光模塊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背光模塊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a、圖3b為圖2中A部分的立體圖;圖4a、圖4b為燈管支撐架中連接件的其它實施樣態(tài)的示意圖;圖5為第一開口的任一尺寸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2為本發(fā)明的背光模塊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背光模塊200包括一燈管支撐架110、一光學膜片120(可為擴散板或增光片)、一光源(燈體130)以及一底板140(此底板可采用本身或其表面經處理后,具有反射功能的材質,而達成反射片的效果)。燈管支撐架110包括一側壁112、一分隔壁114以及一連接件116。側壁112為燈管支撐架110的外壁,分隔壁114則相對于側壁112設置,并將背光模塊200大致分成一第一空間150以及一第二空間160,其中第二空間160位于側壁112與分隔壁114之間,同時在第二空間160中設有固定燈體130的燈管固定座162,在分隔壁上設有燈管放置槽118,而燈管固定座162卡合于該燈管放置槽118上。在第二空間160中,還可設置一支架119,用來固定燈管固定座162。連接件116連接側壁112與分隔壁114,同時可承載光學膜片120,而連接件116可為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板片狀或為條狀、柱狀,主要是用于結合側壁112與分隔壁114,而使之具有一定的剛性,如圖4a、圖4b所示。燈管支撐架110可為類U形、類H形或類h形,在本實施例中為類h形。此燈管支撐架110可以鎖合、卡合或黏合等的方式固定在底板140上,而燈管支撐架110可為金屬、塑料或復合材料。
燈體130包括發(fā)光部131以及電極部133。當燈體130安裝于燈管支撐架110時,發(fā)光部131位于第一空間150,而電極部133則固定于第二空間160中的燈管固定座162。燈體的形狀無限制,可以為長條形燈管或是具有至少一彎管的U型燈管。燈管可以為CCFL(冷陰極熒光燈管),EEFL(外部電極熒光燈管。
圖3a、圖3b為圖2中A部分從下方觀看的立體圖,為了方便說明起見,省略底板140。本發(fā)明的背光模塊200為了使燈體130的發(fā)光部131以及電極部133所產生的熱得以有效地散逸至外部,分別在側壁112上設置第一開口1121以及第三開口1161,而在分隔壁114上設置第二開口1141。電極部133所產生的熱可通過空氣的自然對流經過第一開口1121或第三開口1161散逸至燈管支撐架110的外部,發(fā)光部131所產生的熱可通過空氣的自然對流,經過第二開口1141以及第一開口1121而散逸至燈管支撐架110的外部,如圖2中箭頭所示。同時第三開口1161也可用以容納燈體130的電極部133的導線(lead wire)。
第一開口1121可與第二開口1141相對配置,或者是第一開口1121與第二開口1141以交錯的方式排列。第一開口1121及第二開口1141可為凹槽或孔洞,其形狀可為圓形,橢圓形,方形,任何多邊形,或為任何形狀的開口。例如圖3b中的第一開口1121則為圓形,且與第二開口1141位于不同水平位置。為了使自然對流得以順利進行,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開口1121及第二開口1141的尺寸至少需3毫米(即圓形或橢圓形開口的一直徑或一軸至少為3毫米,或者,方形或任何多邊形的開口至少有一尺寸大于或等于3毫米)。如圖5所示,本發(fā)明案中所稱的尺寸,可例如為方形開口1121的長度a、寬度b或對角線c任一尺寸而言,只要其中的一大于或等于3毫米即可。
發(fā)明的功效是通過第一開口以及第二開口的設置,背光模塊燈體所產生的熱得以散逸至燈管支撐架的外部,如此可使燈管支撐架內的溫度降低至50℃以下,由此可使液晶保持正常的物理特性,而維持一定的影像品質。
雖然結合以上較佳實施例揭露了本發(fā)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可作一些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燈管支撐架,適用于支撐至少一燈管,包括一側壁,具有一第一開口;以及一分隔壁,具有一第二開口以及至少一燈管放置槽,該分隔壁與該側壁是以一連接件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管支撐架,其中,該連接件為一板片。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管支撐架,其中,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位于同一水平位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管支撐架,其中,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位于不同水平位置。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管支撐架,其中,該第一開口具有一大于或等于3毫米的尺寸。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管支撐架,其中,該第二開口具有一大于或等于3毫米的尺寸。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管支撐架,其中,該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相對應。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管支撐架,其中,該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相錯開。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燈管支撐架,其中,該側壁還具有至少一第三開口對應于該至少一燈管放置槽。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管支撐架,其中,還包括一支架,設置于該側壁以及該分隔壁之間。
11.一種背光模塊,包括一底板;一燈管支撐架,設置于該底板上,該燈管支撐架包括一側壁,具有一第一開口;以及一分隔壁,具有一第二開口以及至少一燈管放置槽,該分隔壁與該側壁以一連接件連接;至少一燈管固定座;以及至少一燈管,該燈管的一電極端通過該燈管固定座設置于該燈管放置槽。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還包括至少一光學膜片,通過該分隔壁或該連接件設置于該至少一燈管上方。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還包括一反射片設置于該底板以及該燈管支撐架之間。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連接件為一板片。
15.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位于同一水平位置。
16.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位于不同水平位置。
17.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第一開口具有一大于或等于3毫米的尺寸。
18.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第二開口具有一大于或等于3毫米的尺寸。
19.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相對應。
20.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相錯開。
21.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側壁還具有至少一第三開口對應于該至少一燈管放置槽。
2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至少一燈管為U型管。
2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燈管支撐架還包括一支架,設置于該側壁以及該分隔壁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背光模塊,包括一底板、一燈管支撐架、至少一燈管固定座以及至少一燈管。燈管支撐架設置于底板上,并包括一具有一第一開口的側壁以及一分隔壁。分隔壁具有一第二開口以及至少一燈管放置槽,分隔壁與側壁以一連接件連接。燈管的一電極端通過該燈管固定座設置于該燈管放置槽。第一開口設于該側壁上,第二開口設于分隔壁上,并對應于第一開口。發(fā)光體以及電極所發(fā)出的熱可經由第一開口以及第二開口排放至燈管支撐架的外部。
文檔編號G02F1/1335GK1693965SQ200510074780
公開日2005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6月3日
發(fā)明者周暉凱, 蔡宜軒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