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可在不需重新設計生產(chǎn)光學鏡片的模具組的前提下,便能達到改變光學鏡頭組的成像高度值的一種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1,在一般的攝影裝置1中,主要是由包括一光學鏡頭組11、光感測組件12及對焦機構(圖中未示)所組成。其中鏡頭組11可將被攝對象的反射影像光聚集成像于光感測組件12上,并由光感測組件12將該反射影像光轉(zhuǎn)換成可供一控制單元(圖中未示)判讀的電氣訊號,以供控制單元進行后續(xù)的影像處理程序。
而在進行光學鏡頭組11的設計與制造過程中,常會有客戶指定使用特定規(guī)格與尺寸的光感測組件12、且同時亦指定攝影裝置1的攝像視角(通常為60度角)。此時,光學鏡頭組11的設計與制造業(yè)者便需根據(jù)客戶所指定的光感測組件12尺寸與攝影裝置1攝像視角來設計符合所需的光學鏡頭組11。可是,現(xiàn)今市面上所采用的光感測組件12規(guī)格與尺寸種類繁多,且更日新月異,光學鏡頭組11的設計與制造業(yè)者往往需花費大批人力、物力與財力不斷地去重新設計符合需求的光學鏡頭組11,而造成資源浪費。
美國專利US 6859233與US6301061號等已知前案曾公開一種藉由切換不同厚度的鏡片到光路徑上來達到調(diào)焦或變焦的目的。然而,該些已知前案是使用在已組裝完成的光學鏡頭組上而非公開光學鏡頭組的設計及制造方法。并且,該些已知前案是適用于在同一個光感測組件上來調(diào)整光學鏡頭組的焦距長或是放大倍率的技術,而非根據(jù)不同尺寸的光感測組件來設計光學鏡頭組。此外,該些已知前案在調(diào)焦或變焦過程中僅考慮到鏡片厚度的調(diào)整但是卻未考慮到各鏡片之間的空氣間隔值也需對應改變。況且,該些已知前案也未曾公開如何設計與制造其光學鏡頭組中的鏡片以提供適當鏡片厚度與空氣間隔。因此,對于前述的各已知前案而言,倘若吾人欲改變其光感測組件的規(guī)格與尺寸(例如改變成像高度值),則勢必要完全重新設計一組新的光學鏡頭組,而導致資源浪費。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其可在不需重新設計生產(chǎn)光學鏡片的模具組的前提下,便達到改變光學鏡頭組的成像高度值的目的。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一種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的一較佳實施例可包括有下列步驟建立已適當對焦的一光學鏡頭組的一組已知參數(shù)值;輸入所需改變的一成像高度值;依據(jù)所輸入的該成像高度值來計算出對應的一鏡片肉厚值及一空氣間隔值;以及依據(jù)所計算出的該鏡片肉厚值與空氣間隔值來設計及制造一新的光學鏡頭組以符合所輸入的該成像高度值。因此,本發(fā)明僅需藉由改變光學鏡片的肉厚與空氣間隔,便能達到符合不同成像高度的效果。而光學鏡片的肉厚改變,可藉由調(diào)整模具組的公、母模仁之間的間隔來達成;至于空氣間隔的改變,則可藉由在光學鏡片上設置預定厚度的墊片來達成,所以完全不需重新設計生產(chǎn)光學鏡片的模具組。
圖1為習用鏡頭對焦原理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的一較佳實施例流程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中,具有一第一成像高度值的一已知光學鏡頭組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中,具有一第二成像高度值的一新的光學鏡頭組示意圖;圖5A與圖5B為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中,藉由移動公模仁與母模仁之間的間隔來改變鏡片肉厚的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其中,圖5A為母模仁尚未移動時的示意圖,而圖5B則為母模仁移動后的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1~攝影裝置;11~鏡頭組;12~光感測組件;21~24~流程步驟;30、30a~光學鏡頭組;31、32、33、31a、32a、33a、51、51a~光學鏡片;311、321、331、311a、321a、331a~鏡片肉厚值;351、352、353、351a、352a、353a~空氣間隔值;34、34a~成像高度值;40~模具組;41~入料孔;42~公模套;43~公模仁;44~母模套;45~母模仁。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的主要原理,是藉由改變光學鏡頭組中至少一片光學鏡片的肉厚與空氣間隔,來達到在不變更攝像視角的前提下調(diào)整成像高度的目的,以符合客戶所指定的不同尺寸規(guī)格的光感測組件。由于光學鏡片的肉厚改變,可藉由調(diào)整其生產(chǎn)模具組的公、母模仁之間的間隔來達成;至于空氣間隔的改變,則可藉由在光學鏡片上設置預定厚度的墊片來達成,所以完全不需重新設計生產(chǎn)光學鏡片的模具組。于是,光學鏡頭組的設計與制造業(yè)者便可輕易使用現(xiàn)有的生產(chǎn)設備與技術,來迅速地設計與制造出符合客戶指定的多種不同規(guī)格的光學鏡頭組,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具有更省時、更省人工、以及成本更低的功效。
請參閱圖2至圖4,其公開有將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的一較佳實施例。其中,圖2為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的一較佳實施例流程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中,具有一第一成像高度值的一已知光學鏡頭組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中,具有一第二成像高度值的一新的光學鏡頭組示意圖。
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包括有下列步驟步驟21建立已適當對焦的一光學鏡頭組的一組已知參數(shù)值。光學鏡頭組設計與制造業(yè)者可以取用其現(xiàn)有已適當對焦的已知第一光學鏡頭組30的各項參數(shù)值,來建立的一組光學函數(shù)式。于圖3所示的本較佳實施例中,該已知的第一光學鏡頭組30包括有三個光學鏡片31、32、33。于該組光學函數(shù)式中包括有若干參數(shù)值以供表現(xiàn)各參數(shù)值之間的相對應關系,且該若干參數(shù)值至少包括有一成像高度值34(第一成像高度值)、位于光學鏡片前后的一空氣間隔值351、352、353(第一空氣間隔值),以及各光學鏡片本身的一鏡片肉厚值311、321、331(第一鏡片肉厚值)、材料折射率值、與鏡片曲率值等。
步驟22輸入所需改變的一新成像高度值34a。根據(jù)客戶對于光學鏡頭組30a的攝像視角θ以及光感測組件的尺寸規(guī)格的需求,來決定所需改變的新成像高度值34a(第二成像高度值)。
步驟23依據(jù)所輸入的該成像高度值34a來計算出對應的鏡片肉厚值311a、321a、331a及空氣間隔值351a、352a、353a。將該新成像高度值34a(第二成像高度值)輸入前述的該組光學函數(shù)式,并計算出與該新成像高度值34a相對應的各項新的參數(shù)值。于該些新的參數(shù)值中,包括至少其中的一光學鏡片(光學鏡片31a、32a或33a的其中的一或若干)的新鏡片肉厚值(鏡片肉厚值311a、321a或331a的其中的一或若干,簡稱第二鏡片肉厚值)與新空氣間隔值(空氣間隔值351a、352a或353a的其中的一或若干,簡稱第二空氣間隔值)。而其它的參數(shù)值,例如光學鏡片31a、32a、33a數(shù)量、各光學鏡片31a、32a、33a的材料折射率值與鏡片曲率值等,則都保持不變,也就是相同于該已適當對焦的第一光學鏡頭組30的已知參數(shù)值。
步驟24依據(jù)所計算出的該新鏡片肉厚值311a、321a或331a(第二鏡片肉厚值)與新空氣間隔值351a、352a或353a(第二空氣間隔值)來設計與制造一如圖4所示的新的光學鏡頭組30a(第二光學鏡頭組)以符合所輸入的該新成像高度值34a(第二成像高度值)。于本較佳實施例中,該已知光學鏡頭組與新的光學鏡頭組兩者的攝像視角θ為相同,且兩者所使用到的光學鏡片的數(shù)量、材料折射率值與鏡片曲率值等也都相同。
請參閱圖5A與圖5B,其為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中,藉由移動公模仁與母模仁之間的間隔來改變鏡片肉厚的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如圖5A所示,一般而言,光學鏡片31、32、33、31a、32a、33a的制造方式,主要是藉由將具有預定材料折射率值的可透光材料經(jīng)由一入料孔41灌入一模具組40內(nèi)并使其固化而得。該模具組40一般是由包括一公模套42、一容納于公模套42內(nèi)的公模仁43、一母模套44、以及一容納于母模套44內(nèi)的母模仁45所構成。該公模仁43與母模仁45分別具有預定的曲面設計以供形成具有預定鏡片曲率值的光學鏡片。藉由將各模套42、44與模仁43、45相互密合,可于模具組40形成一容置空間。之后,將具有預定材料折射率值的可透光材料經(jīng)由入料孔41灌入該模具組40內(nèi)的容置空間并使其固化后,再開啟模具組40并去除毛邊后便完成一光學鏡片51的制作。由于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與制造方法,完全不需要變更光學鏡片的鏡片曲率值,而只需改變鏡片肉厚,便可達到調(diào)整成像高度值的目的。所以,如圖5B所示般,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與制造方法,僅需單單藉由調(diào)整公模仁與母模仁之間的間隔(例如移動母模仁45在母模套44中的位置),即可制造出符合該第二鏡片肉厚值的新光學鏡片51a,完全不需重新設計新的模具組40。至于,另需改變的該第二空氣間隔值,則可單純地藉由在各光學鏡片的前或后側(cè)設置一預定厚度的墊片,即可制造出符合該第二空氣間隔值的光學鏡頭組。于是,對于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與制造方法而言,業(yè)者將可輕易使用現(xiàn)有的模具組、生產(chǎn)設備與技術,來迅速地設計與制造出符合客戶指定的多種不同規(guī)格的光學鏡頭組,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具有更省時、更省人工、以及成本更低的功效。
以下將再次以圖3與圖4所示的已知光學鏡頭組與新的光學鏡頭組為例,具體說明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方法及其光學函數(shù)式的應用實施例。
(A)透鏡公式說明首先進行光學鏡片(透鏡)的基本光學函數(shù)式介紹。
(a1)單一透鏡對于單一光學鏡片而言,其光學函數(shù)式可如下p=1/f=(N-1)((1/R1-1/R2)-(T/N)(1/R1R2))--(公式1)其中f光學鏡片焦距,N光學鏡片材料折射率R1,R2光學鏡片前、后兩曲面的曲率半徑T材料厚度(a2)組合透鏡對于由兩片光學鏡片組合而成的光學鏡頭組而言,其光學函數(shù)式則如下P=1/F=(1/f1)+(1/f2)-(T/N)/f1f2------(公式2)其中F光學鏡頭組有效焦距f1,f2單一光學鏡片個別的焦距
N透鏡間的材料T透鏡間的距離而對于該光學鏡頭組的攝像視角(FOV)的計算公式為FOV=2tan-1(YF)]]>------------------(公式3)其中FOV攝像視角θY光學鏡頭組的成像高度值F光學鏡頭組有效焦距長應用上述公式1~3,即可藉由輸入成像高度值Y來決定相對應的光學鏡片肉厚及空氣間隔,進而達到本發(fā)明的基本目的。
(B)光學設計范例的第一具體較佳實施例說明以圖3與圖4所示的已知光學鏡頭組30與新的光學鏡頭組30a為例,其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成像高度值34為4.28mm,而新的光學鏡頭組30a成像高度值34a為3.26mm。
欲達到兩組光學鏡頭組30、30a都有攝像視角FOV(θ)=60度的設計,可藉由改變光學鏡頭組30中的至少一個或多個光學鏡片31、32、33的鏡片肉厚311、321、331與空氣間隔351、352、353變化,來制造出新的光學鏡頭組30a,其具體計算方式如下(b1)首先,介紹如圖3所示的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各項光學參數(shù)值如下
其中,編號1)的各字段依序代表光學鏡片31的前側(cè)(左側(cè))的曲率半徑、鏡片厚度、玻璃材料系數(shù)、以及錐度(錐度為0時表示為球面)。編號2)的各字段則依序代表光學鏡片31的后側(cè)(右側(cè))的曲率半徑、空氣間隔、以及錐度。同理,編號3)與4)的各字段分別為光學鏡片32的前側(cè)(左側(cè))與后側(cè)(右側(cè))的參數(shù)值,而編號5)與6)的各字段分別為光學鏡片33的前側(cè)(左側(cè))與后側(cè)(右側(cè))的參數(shù)值。
其中,有*符號者表示其光學鏡片的曲面為非球面。
(b2)非球面方程式z=CY21+(1-(1+K)C2Y2)1/2+A4Y4+A6Y6+A8Y8+A10Y10+A12Y12+A14Y14]]>------(公式4)(b3)光學鏡片32的前側(cè)(左側(cè))曲面3)為光滑非球面,其參數(shù)如下A4-0.1464671A60.01906334A8-0.051794802A100.013321277A12-0.015041165A140.025112377(b4)光學鏡片32的后側(cè)(右側(cè))曲面4)為光滑非球面,其參數(shù)如下A40.10882206A6-0.076525425A80.047715558A10-0.0088773685A12-0.011679214A140.0066098526(b5)光學鏡片33的前側(cè)(左側(cè))曲面5)為光滑非球面,其參數(shù)如下A40.0094098806A60.007037218A80.0014927784A100.00042425485A12-0.0014030275
A140.00048301552(b6)光學鏡片33的后側(cè)(右側(cè))曲面6)為光滑非球面,其參數(shù)如下A4-0.089751199A60.017376604A8-0.0021373213A10-4.3719006e-005A12-0.00015420277A144.6647217e-005(b7)根據(jù)前述的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各項光學參數(shù)值以及光學函數(shù)式,并將新的成像高度值3.26mm輸入后,藉由該些光學函數(shù)式公式(1)~(4)可計算求得如圖4所示的新的光學鏡頭組30a的各項參數(shù)值如下
其中,有*符號者表示其光學鏡片的曲面為非球面。由于如圖4所示的新的光學鏡頭組30a的各光學鏡片的非球面參數(shù)值完全相同于圖3所示的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各光學鏡片,所以不再贅述。
由以上所述可知,已知光學鏡頭組30(圖3)與新的光學鏡頭組30a(圖4)的各項參數(shù)值中,僅有鏡片肉厚(厚度)及鏡片間的空氣間隔(距離)的值不同,其余各參數(shù)值則皆完全相同。而由公式1~3同時可獲得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有效焦距長EFL=3.7mm攝像視角FOV=60度;而新的光學鏡頭組30a的有效焦距長EFL=2.8mm攝像視角FOV=60度。
(C)光學設計范例的第二具體較佳實施例說明以下將再舉簡化版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來具體說明本發(fā)明的光學鏡頭組設計方法及其光學函數(shù)式的另一簡單化的應用實施例。
再次以類似圖3與圖4所示的具有三鏡片31、32、33的已知光學鏡頭組30與新的光學鏡頭組30a為例(本簡化版的第二具體較佳實施例的鏡片31、32、33實際形狀尺寸可能與圖3與圖4所示不同,合先敘明)。假設,于本簡化版實施例中,該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成像高度值為4.28mm,也就是適用于尺寸為4.28mm的光感測組件。而當客戶提出新的需求,希望設計出一適用于成像高度值為3.26mm的光感測組件尺寸的新光學鏡頭組30a時(假設已知和新光學鏡頭組兩者的攝像視角FOV均為60度角不變),吾人將可依據(jù)下列步驟設計出新的光學鏡頭組30a(c1)首先,介紹類似圖3所示的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各項光學參數(shù)值如下(D、EFL、AIR的尺寸單位均為mm)
于上表中,N1、N2、N3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光學鏡片31、32、33的材料折射率。R11、R21、R31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光學鏡片31、32、33的前側(cè)(左側(cè))曲率半徑。R12、R22、R32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光學鏡片31、32、33的后側(cè)(右側(cè))曲率半徑。D1、D2、D3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光學鏡片31、32、33的鏡片厚度。EFL為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有效焦距長。AIR1為第一與第二光學鏡片31、32之間的空氣間隔值。AIR2為第二與第三光學鏡片32、33之間的空氣間隔值。
而上表所列的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各項參數(shù)值,都是取用鏡頭組設計制造業(yè)者本來就已經(jīng)設計好的各項已知參數(shù)值。
(c2)計算出新光學鏡頭組30a的有效焦距長EFL值藉由前述的公式(3),吾人可輸入新光學鏡頭組30a的客戶所指定的像高(3.26mm)及攝像視角(60度角)值,來計算出新光學鏡頭組30a的有效焦距長EFL值為2.8mm。
(c3)計算出新光學鏡頭組30a所需改變的至少一鏡片厚度或是一空氣間隔值,以符合步驟(c2)所計算得到的EFL值2.8mm假設吾人希望只改變到某一空氣間隔值(例如AIR2),而對于光學鏡片的其它參數(shù)都沒變化,便能達到使新光學鏡頭組30 a的EFL值為2.8mm的結果時,吾人便可將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各項參數(shù)值(除了AIR2值以外),配合新的EFL值為2.8mm,均代入前述的公式(1)與公式(2)中,如此,便能計算求出AIR2值為0.32150565mm。而此一新設計出的新光學鏡頭組30a的各項光學參數(shù)值可列表如下
比較上表的新光學鏡頭組30a與前述已知光學鏡頭組30的各項光學參數(shù)可知,在新光學鏡頭組30a中僅需改變空氣間隔值AIR1,便能達到改適用于尺寸規(guī)格為3.26mm的光感測組件,完全不須重新設計鏡片、更完全不須重新制作鏡片的模仁。
同理,假設吾人希望在新光學鏡頭組30a中,有某一片光學鏡片的厚度也要同時改變,以降低新光學鏡頭組30a的整體尺寸大小時,吾人僅需把不想變動的光學參數(shù)值均輸入公式(1)與公式(2)中,而去計算求出欲進行變動的某一鏡片(例如第一光學鏡片31a)的對應厚度(D1)值,或甚至可以是將某些鏡片(例如三片光學鏡片31a、32a、33a)的厚度同時變動,如此便可藉由改變至少一片鏡片厚度或是改變空氣間隔值,來達到設計一新的光學鏡頭組以符合所需的新成像高度值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不應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可應用范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內(nèi)容所界定技術精神及其均等變化所含括的范圍為主。即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做的均等變化及修飾,仍將不失本發(fā)明的要義所在,亦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故都應視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實施狀況。
權利要求
1.一種光學鏡頭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下列步驟建立已適當對焦的一光學鏡頭組的一組已知參數(shù)值;輸入所需改變的一成像高度值;依據(jù)所輸入的該成像高度值來計算出對應的一鏡片肉厚值或一空氣間隔值;以及依據(jù)所計算出的該鏡片肉厚值與空氣間隔值來設計一新的光學鏡頭組以符合所輸入的該成像高度值。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鏡頭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光學鏡頭組包括有至少兩光學鏡片,且該已知參數(shù)值至少包括各光學鏡片的材料折射率值、鏡片曲率值、鏡片肉厚值與空氣間隔值、以及該光學鏡頭組的成像高度值;并且,其中,于所設計出的該新的光學鏡頭組中,除了該輸入的成像高度值與計算出的該鏡片肉厚值及空氣間隔值之外的其它參數(shù)值,均相同于該已適當對焦的光學鏡頭組的已知參數(shù)值。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鏡頭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光學鏡片均分別是以包括一模具組所制造而得,該模具組至少包含一模套、一公模仁以及一母模仁,并且,單單是藉由調(diào)整公模仁與母模仁之間的間隔,即可制造出符合該鏡片肉厚值的光學鏡片,完全不需重新設計新的模具組。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鏡頭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單單是藉由在各光學鏡片之間設置一預定厚度的墊片,即可制造出符合該空氣間隔值的光學鏡頭組。
5.一種光學鏡頭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下列步驟依據(jù)已適當對焦的一已知第一光學鏡頭組,來建立的一組光學函數(shù)式,于該組光學函數(shù)式中包括有若干參數(shù)值以供表現(xiàn)各參數(shù)值之間的相對應關系,且該若干參數(shù)值至少包括有一第一成像高度值、一第一鏡片肉厚值、與一第一空氣間隔值;選擇所欲改變的一新參數(shù)值,該新參數(shù)值至少包括下列各值的其中之一一第二成像高度值、一第二鏡片肉厚值、與一第二空氣間隔值;將該所欲改變的新參數(shù)值輸入該組光學函數(shù)式,以計算出與其相對應的其它參數(shù)值;以及,依據(jù)該新參數(shù)值以及所計算出的其它參數(shù)值來設計一第二光學鏡頭組以符合所輸入的該新參數(shù)值。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鏡頭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成像高度值與第二成像高度值大小不同,但第一光學鏡頭組與第二光學鏡頭組具有相同的攝像視角;其中,該新參數(shù)值為第二成像高度值,且可藉由該組光學函數(shù)式來計算出相對應的第二鏡片肉厚值與第二空氣間隔值,至于,第二光學鏡頭組的其它參數(shù)值則均與第一光學鏡頭組相同;并且,其中,該第一光學鏡頭組包括有至少兩光學鏡片,且該參數(shù)值更包括有各光學鏡片的材料折射率值與鏡片曲率值。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學鏡頭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光學鏡片均分別是以包括一模具組所制造而得,該模具組至少包含一模套、一公模仁以及一母模仁,并且,單單是藉由調(diào)整公模仁與母模仁之間的間隔,即可制造出符合該第二鏡片肉厚值的光學鏡片,完全不需重新設計新的模具組。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學鏡頭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單單是藉由在各光學鏡片之間設置一預定厚度的墊片,即可制造出符合該第二空氣間隔值的第二光學鏡頭組。
9.一種光學鏡頭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下列步驟建立已適當對焦的一已知光學鏡頭組,該已知光學鏡頭組至少包括有一第一光學鏡片且可將一光加以聚焦并清晰成像為具有一第一成像高度值的一影像,該第一光學鏡片并具有至少一第一鏡片肉厚值、及一第一空氣間隔值,前述各值之間可以一組光學函數(shù)式來表現(xiàn)其相對應關系,并且,該第一光學鏡片可藉由一模具組來制造,該模具組包括有至少一模套、一公模仁、以及一母模仁,其中,該公模仁與母模仁的間隔對應于該第一鏡片肉厚值;輸入所需改變的一第二成像高度值;依據(jù)所輸入的該第二成像高度值來計算出至少該第一光學鏡片的一第二鏡片肉厚值及一第二空氣間隔值;移動該公模仁與母模仁之間的間隔以使其符合對應于該新鏡片肉厚值,之后再以該移動公、母模仁間隔后的模具組來制造一具有第二鏡片肉厚值的一新光學鏡片;以及以該新光學鏡片來取代第一光學鏡片裝設于該已知光學鏡頭組中,并移動該新光學鏡片的位置以符合該第二空氣間隔值,進而制造出一第二光學鏡頭組,該第二光學鏡頭組可將光加以聚焦并清晰成像為具有第二成像高度值的影像。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學鏡頭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單單是藉由在新光學鏡片設置一預定厚度的墊片,即可制造出符合該第二空氣間隔值的該第二光學鏡頭組。
全文摘要
一種光學鏡頭組設計及制造方法包括有下列步驟建立已適當對焦的一光學鏡頭組的一組已知參數(shù)值;輸入所需改變的一成像高度值;依據(jù)所輸入的該成像高度值來計算出對應的一鏡片肉厚值及一空氣間隔值;以及依據(jù)所計算出的該鏡片肉厚值與空氣間隔值來設計及制造一新的光學鏡頭組以符合所輸入的該成像高度值。因此,本發(fā)明僅需藉由改變光學鏡片的肉厚與空氣間隔,便能達到符合不同成像高度的效果。而光學鏡片的肉厚改變,可藉由調(diào)整模具組的公、母模仁之間的間隔來達成;至于空氣間隔的改變,則可藉由在光學鏡片上設置預定厚度的墊片來達成,所以完全不需重新設計生產(chǎn)光學鏡片的模具組。
文檔編號G02B7/10GK1979242SQ20051012777
公開日2007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6日
發(fā)明者蔡雄宇, 張景昇 申請人:力相光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