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鏡頭裝置和攝像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適用于如緊湊的數(shù)字式照相機等攝像設備的鏡頭裝置。
背景技術:
上述攝像設備包括具有如下變焦鏡筒的攝像設備(參見日本特開2001-324663號公報)該變焦鏡筒具有通過使多個透鏡單元(包括透鏡及其保持構件)沿光軸方向移動來改變攝像倍率的變焦功能。 在日本特開2001-324663號公報所公開的變焦鏡筒中,由形成于能夠繞光軸轉動的凸輪筒的凸輪使多個透鏡單元沿光軸方向移動。這里,防止多個透鏡單元轉動,從而使多個透鏡單元不與凸輪筒一起繞光軸轉動。換句話說,在沿光軸方向引導多個透鏡單元的同時,通過凸輪筒的轉動而沿光軸方向驅(qū)動多個透鏡單元。 期望攝像設備具有較高的倍率(magnification ratio),但是,另一方面,要求攝像設備較小特別是較薄,從而能夠容易地攜帶攝像設備。為了同時實現(xiàn)高倍率和小輪廓,可構思縮短變焦鏡筒中的各筒構件在光軸方向上的尺寸的多段伸縮結構。然而,多段伸縮結構使得難以彼此互不干涉地配置用于驅(qū)動多個透鏡單元的凸輪。 日本特許第3, 842, 087號公報公開了如下的變焦鏡筒,該變焦鏡筒在轉動筒的外周面和內(nèi)周面上設置有用于使第一透鏡單元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的第一凸輪和用于使第二透鏡單元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的第二凸輪,使得彼此不干涉(交叉)地設置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 在日本特許第3, 842, 087號公報所公開的變焦鏡筒中,由獨立的筒構件(第一直進筒和第二直進筒)在光軸方向上分別引導第一透鏡單元和第二透鏡單元。因此,第一直進筒和第二直進筒之間的相對偏心很容易引起第一透鏡單元和第二透鏡單元之間的類似偏心。特別地,由于變焦鏡筒的尺寸減小導致透鏡靈敏度變高,因此,即使微小的偏心也能對光學特性產(chǎn)生大的影響。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在使多個透鏡單元之間的相對偏心最小化的同時實現(xiàn)高變倍率的鏡頭裝置,以及包含該鏡頭裝置的攝像設備。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的鏡頭裝置包括第一透鏡單元和第二透鏡單元,所述第一透鏡單元和所述第二透鏡單元均被構造成能沿光軸方向移動;第一凸輪筒,其包括位于外周面的第一凸輪部和位于內(nèi)周面的第二凸輪部,隨著所述第一凸輪筒繞光軸轉動,所述第一凸輪筒利用所述第一凸輪部使所述第一透鏡單元沿所述光軸方向移動并且利用所述第二凸輪部使所述第二透鏡單元沿所述光軸方向移動;以及直進移動引導筒,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凸輪筒的內(nèi)周側,并且被構造成在所述光軸方向上引導所述第一透鏡單元和所述第二透鏡單元。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的攝像設備包括上述鏡頭裝置。
通過下面結合附圖的說明,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將變得明顯,其中,在各圖
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部件。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鏡筒(收納時)的剖視圖。 圖2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鏡筒(廣角端)的剖視圖。 圖3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鏡筒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鏡筒的剖視圖。 圖5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鏡筒的剖視圖。 圖6是具有根據(jù)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的鏡筒的照相機(電源0FF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7是上述照相機(電源0N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8是上述照相機的俯視圖。 圖9是上述照相機的背面圖。 圖10是上述照相機的仰視圖。 圖11是示出上述照相機的電結構的方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xiàn)在,將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圖6至圖IO示出了作為具有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變焦鏡筒(鏡頭裝置)的攝像設備的緊湊的數(shù)字式照相機的外觀。 照相機12包括能夠改變攝像倍率的變焦鏡筒(下文稱為"鏡筒")100。
圖6示出了處于電源OFF狀態(tài)的照相機12,該電源OFF狀態(tài)是鏡筒100被收納在照相機主體內(nèi)的狀態(tài)。圖7示出了處于電源0N狀態(tài)的照相機12,該電源0N狀態(tài)是鏡筒100從照相機主體突出(能夠攝像)的狀態(tài)。此外,圖8、圖9和圖10分別示出了照相機12的俯視圖、背面圖和仰視圖。圖11示出了照相機12的電結構。 如這些圖所示,在照相機12的正面,設置有用于確定被攝體的構圖的取景器17、用于在測光和測距時發(fā)出輔助光的發(fā)光部16、用于照明被攝體的閃光燈18、以及鏡筒100。
在照相機12的上側,設置有釋放按鈕13、電源0N/0FF按鈕15和變焦開關14。在照相機12的底側,設置有三腳架安裝部27,并且還設置有未示出的用于將記錄介質(zhì)(卡型半導體存儲器)和電池插入到內(nèi)部的槽。這些槽被蓋28覆蓋。 此外,在照相機12的背面,配置有操作按鈕21、22、23、24、25和26,從而能夠設定各種照相機功能和切換各種模式(靜態(tài)攝像模式、運動攝像模式、重放模式等)。20是如LCD等顯示器,19是取景器的目鏡部。 參照圖ll,顯示器20顯示通過攝像產(chǎn)生并且存儲在存儲器40中的圖像數(shù)據(jù)或從記錄介質(zhì)讀入的圖像數(shù)據(jù)等。CPU 46、 ROM 45和RAM 47經(jīng)由總線44分別被連接到釋放按鈕13、驅(qū)動控制電路
43、操作按鈕21 26、顯示器20、存儲器40和記錄部42等中的每一方。 攝像元件37、閃光燈18、變焦馬達驅(qū)動電路29、調(diào)焦馬達驅(qū)動電路31、快門驅(qū)動電路32、光圈驅(qū)動電路35被連接到驅(qū)動控制電路43,攝像元件37由CCD傳感器或CMOS傳感 器等形成。驅(qū)動控制電路43根據(jù)來自CPU 46的信號使這些電路中的每一個電路動作。
ROM 45為CPU 46存儲用于控制上述各部件和各電路的計算機程序。RAM 47存儲 控制各部件和各電路所需的數(shù)據(jù)。 當電源ON/OFF按鈕15為ON時,CPU 46從ROM 45讀出所需的程序以開始初始操 作。此時,CPU 46使鏡筒100從被收納于照相機主體內(nèi)的收納狀態(tài)移動到突出狀態(tài)(廣角 狀態(tài))。當操作變焦開關14時,CPU 46經(jīng)由變焦馬達驅(qū)動電路29驅(qū)動鏡筒100伸縮運動, 以通過改變稍后說明的第一透鏡單元和第二透鏡單元之間的距離來進行變焦。
當半壓釋放按鈕13時,CPU 46基于來自攝像元件37的信號進行測光,并且基于 測光值來確定光圈值、快門速度和是否需要使閃光燈18發(fā)光。CPU 46還測量距被攝體的距 離,并且經(jīng)由調(diào)焦馬達驅(qū)動電路31將調(diào)焦透鏡30 (與稍后說明的第一透鏡單元和第二透鏡 單元對應)驅(qū)動到對好焦的位置,以實現(xiàn)對好焦的狀態(tài)。 當按下釋放按鈕13時,CPU 46經(jīng)由光圈驅(qū)動電路35使光圈34閉合,并且經(jīng)由快 門驅(qū)動電路32使快門33進行開閉操作,以曝光攝像元件37。來自攝像元件37的輸出信號 經(jīng)由模擬信號處理電路36和A/D轉換器38被輸入到數(shù)字信號處理電路39。數(shù)字信號處理 電路39對從攝像元件37輸入的信號進行各種處理,以產(chǎn)生圖像信號(圖像數(shù)據(jù))。該圖像 數(shù)據(jù)被存儲在存儲器40中。 存儲在存儲器40中的圖像數(shù)據(jù)被壓縮擴展電路(companding circuit) 41壓縮并 且經(jīng)由記錄部42被存儲在記錄介質(zhì)中。圖像數(shù)據(jù)也被顯示在顯示器20上。
接著,將利用圖1至圖3說明鏡筒100的結構。圖1和圖2分別是示出鏡筒100 的收納狀態(tài)和廣角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3是鏡筒100的分解立體圖。 在圖1至圖3中,l是由第一透鏡和保持第一透鏡的筒狀構件形成的第一透鏡單 元。在第一透鏡單元1的光軸方向的后端部(像側端部)的內(nèi)周面上繞光軸間隔120°地 形成三個凸輪從動件lb。 2是由被配置成比第一透鏡靠近像側的第二透鏡和保持第二透鏡的構件形成的第 二透鏡單元。在第二透鏡單元2的光軸方向的后端部(像側端部)的外周面上繞光軸間隔 120°地形成三個凸輪從動件2a。 3是外周面上具有沿圓周方向形成的三個第一凸輪部(凸輪槽部)3a的凸輪筒 (第一凸輪筒),第一透鏡單元1的三個凸輪從動件lb分別與三個第一凸輪部3a接合。在 凸輪筒3的內(nèi)周面上沿圓周方向形成三個第二凸輪部(凸輪槽部)3b,第二透鏡單元2的三 個凸輪從動件2a分別與三個第二凸輪槽3b接合。 在凸輪筒3的內(nèi)周側配置直進移動引導筒4。凸輪筒3可沿著直進移動引導筒4 的外周面繞光軸轉動。另一方面,直進移動引導筒4被直接或者經(jīng)由另一構件固定到照相 機12的未示出的機架(固定構件),從而防止直進移動引導筒4繞光軸轉動。
在第一透鏡單元1的內(nèi)周面上,在圓周方向的三個位置形成沿光軸方向延伸的引 導槽部la。形成于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光軸方向的前端部(被攝體側端部)的外周面的三 個引導突起4a分別與三個引導槽部la接合。 在第二透鏡單元2的外周面上的具有與凸輪從動件2a的相位不同的相位的三個 位置形成沿光軸方向延伸的引導突起2b。三個引導突起2b與以沿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光軸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圓周方向的三個位置的引導槽部4b接合。 當圖11所示的變焦馬達驅(qū)動電路29使與其連接的變焦馬達M轉動時,該轉動經(jīng) 由動力傳遞機構(未示出)被傳遞到凸輪筒3,從而使凸輪筒3繞光軸轉動。凸輪筒3相對 于直進移動引導筒4轉動。 由于第一凸輪部3a與凸輪從動件lb之間的凸輪作用和第二凸輪部3b與凸輪從 動件2a之間的凸輪作用,凸輪筒3的轉動分別為第一透鏡單元1和第二透鏡單元2提供沿 光軸方向和沿繞光軸的方向的驅(qū)動力。此時,通過引導槽部la與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引導 突起4a接合來防止第一透鏡單元1繞光軸轉動,并且通過引導突起2b與直進移動引導筒 4的引導槽部4b接合來防止第二透鏡單元2繞光軸轉動。因此,第一透鏡單元1和第二透 鏡單元2僅沿光軸方向移動。 根據(jù)該實施方式,由單個直進移動引導筒4將第一透鏡單元1和第二透鏡單元2 引導成沿光軸方向直線移動(換句話說,防止第一透鏡單元1和第二透鏡單元2繞光軸轉 動)。因此,與傳統(tǒng)的由不同的構件沿光軸方向引導第一透鏡單元1和第二透鏡單元2的情 況相比,減小了第一透鏡單元l和第二透鏡單元2之間的相對偏心。這相應地提高了由第 一透鏡單元1和第二透鏡單元2形成的攝像光學系統(tǒng)的光學性能,并且能夠由照相機12獲 得高品質(zhì)的圖像。 由于直進移動引導筒4被配置在凸輪筒3的內(nèi)周側,因此,與直進移動引導筒4被 配置在凸輪筒3的外周側的情況相比,可以使鏡筒100的直徑更小。 在該實施方式中,雖然攝像光學系統(tǒng)由兩個透鏡單元形成,但是,可以增加第三透
鏡單元,或者可以使用四個以上的透鏡單元來形成攝像光學系統(tǒng)。 第二實施方式 圖4和圖5示出了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變焦鏡筒100'的結構。該實施 方式的變焦鏡筒(下文稱為"鏡筒")100'也被用在圖6至圖10所示的照相機12中。圖4 和圖5分別示出了鏡筒100'的收納狀態(tài)和廣角狀態(tài)。在下面的說明中,用與第一實施方式 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構成元件和部件相同的構成元件和部件。圖3所示 的結構對該實施方式基本上是通用的,將利用圖3中的附圖標記來說明圖4和圖5中的未 示出的構成元件或部件。 1是由第一透鏡和保持第一透鏡的筒狀構件形成的第一透鏡單元。在第一透鏡單 元1的光軸方向的后端部(像側端部)的內(nèi)周面上繞光軸間隔120°地形成三個凸輪從動 件lb。 2是由被配置成比第一透鏡靠近像側的第二透鏡和保持第二透鏡的構件形成的第 二透鏡單元。在第二透鏡單元2的光軸方向的后端部(像側端部)的外周面上繞光軸間隔 120°地形成三個凸輪從動件2a。 5是由被配置成比第二透鏡靠近像側的第三透鏡和保持第三透鏡的構件形成的第 三透鏡單元。在第三透鏡單元5的外周面上繞光軸間隔120°地形成三個凸輪從動件5a。
3是外周面上具有沿圓周方向形成的三個第一凸輪部(凸輪槽部)3a并且內(nèi)周面 上具有沿圓周方向形成的三個第二凸輪部(凸輪槽部)3b的凸輪筒(第一凸輪筒),三個 凸輪從動件lb分別與三個第一凸輪部3a接合,三個凸輪從動件2a分別與三個第二凸輪槽 3b接合。此外,在凸輪筒3的內(nèi)周面上,沿圓周方向形成三個第三凸輪部(凸輪槽部)3c,三個凸輪從動件5a分別與三個第三凸輪部3c接合。 在凸輪筒3的內(nèi)周側配置直進移動引導筒4。凸輪筒3可沿著直進移動引導筒4 的外周面繞光軸轉動。 在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外周面上,在圓周方向的兩個位置形成沿光軸方向延伸的 引導槽部4d(參見圖3)。以沿光軸方向延伸到引導板(引導構件)6的方式形成的直進鍵 6a與引導槽部4d接合,該引導板6被安裝到固定于照相機12的機架(未示出)的固定筒 9。這防止了直進移動引導筒4繞光軸轉動。引導板6與固定筒9接合,從而在防止引導板 6繞光軸轉動的狀態(tài)下使引導板6可沿光軸方向移動。 在第一透鏡單元1的內(nèi)周面上,在圓周方向的三個位置形成沿光軸方向延伸的引 導槽部la。形成于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光軸方向的前端部(被攝體側端部)的外周面的三 個引導突起4a分別與三個引導槽部la接合。 在第二透鏡單元2的外周面上的三個位置形成沿光軸方向延伸的引導突起2b(參 見圖3)。三個引導突起2b與以沿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光軸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圓周方 向的三個位置的引導槽部4b(參見圖3)接合。 在第三透鏡單元5的外周面上的三個位置形成沿光軸方向延伸的引導突起(未示 出)。該三個引導突起與以沿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光軸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圓周方向的 三個位置的引導槽部4c(參見圖3)接合。 凸輪筒3和直進移動引導筒4通過卡合結構(bayonetstructure)而可彼此相對 轉動,并且凸輪筒3和直進移動引導筒4被彼此聯(lián)接,從而可沿光軸方向一體地移動。由于 如上所述地防止了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轉動,因此,實際上,凸輪筒3相對于直進移動引導 筒4轉動并且與直進移動引導筒4 一體地沿光軸方向移動。 在固定筒9的內(nèi)周側配置移動凸輪筒(第二凸輪筒)8。在移動凸輪筒8的光軸方 向的后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凸輪從動件8b,該凸輪從動件8b與形成于固定筒9的內(nèi)周面的凸 輪部(凸輪槽部)9a接合。此外,在移動凸輪筒8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轉動傳遞突起 8a。該轉動傳遞突起8a與驅(qū)動環(huán)10接合,該驅(qū)動環(huán)10被配置在固定筒9的外周側并且可 相對于固定筒9繞光軸轉動。因此,移動凸輪筒8隨著驅(qū)動環(huán)10的轉動而轉動。
移動凸輪筒8和引導板6也通過卡合結構而可彼此相對轉動,并且移動凸輪筒8 和引導板6被彼此聯(lián)接,從而可沿光軸方向一體地移動。由于如上所述地防止了引導板6 的轉動,因此,實際上,移動凸輪筒8相對于引導板6和固定筒9轉動并且與引導板6 —體 地相對于凸輪筒9沿光軸方向移動。 在凸輪筒3和第一透鏡單元1的外周側配置作為外部構件的圓筒構件7。圓筒構 件7與移動凸輪筒8 —起形成鏡筒100'的外觀面并且封閉第一透鏡單元1和凸輪筒3之 間的間隙,以防止污物和灰塵從外部侵入鏡筒100'中。 圓筒構件7和凸輪筒3通過卡合結構而可彼此相對轉動,并且圓筒構件7和凸輪 筒3被彼此聯(lián)接,從而可沿光軸方向一體地移動。 在圓筒構件7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凸輪從動件7a,該凸輪從動件7a與形成于 移動凸輪筒8的內(nèi)周面的凸輪部(凸輪槽部)8c接合。 由以沿光軸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引導板6的直進鍵6b沿光軸方向引導圓筒構 件7 (防止圓筒構件7繞光軸轉動)。
如上所述地將圓筒構件7引導成沿光軸方向直線移動使得移動凸輪筒8轉動,由 于凸輪部8c和凸輪從動件7a之間的凸輪作用,使得圓筒構件7與凸輪筒3和直進移動引導 筒4 一起沿光軸方向移動。此時,由于凸輪筒3在突起部3d處與移動凸輪筒8的內(nèi)周面接 合以可與移動凸輪筒8 —體地轉動,因此,凸輪筒3 —邊繞光軸轉動一邊沿光軸方向移動。
11是覆蓋驅(qū)動環(huán)10的外周面的覆蓋筒。覆蓋筒ll由固定筒9保持。
當圖11所示的變焦馬達驅(qū)動電路29使與其連接的變焦馬達M轉動時,該轉動經(jīng) 由動力傳遞機構(未示出)被傳遞到驅(qū)動環(huán)IO,從而使驅(qū)動環(huán)IO繞光軸轉動。當驅(qū)動環(huán) 10轉動時,移動凸輪筒8繞光軸轉動,并且由于凸輪從動件8b與固定筒9的凸輪部9a之間 的凸輪作用,移動凸輪筒8相對于固定筒9和驅(qū)動環(huán)10沿光軸方向移動。引導板6也與移 動凸輪筒8 —起相對于固定筒9沿光軸方向移動。 當移動凸輪筒8 —邊轉動一邊沿光軸方向移動時,如上所述,圓筒構件7相對于移 動凸輪筒8沿光軸方向移動,這使得凸輪筒3也一邊與移動凸輪筒8 —體地轉動一邊與圓 筒構件7 —起沿光軸方向移動。直進移動引導筒4在不轉動的情況下與凸輪筒3和圓筒構 件7—起沿光軸方向移動。 由于第一凸輪部3a與凸輪從動件lb之間的凸輪作用以及第二凸輪部3b與凸輪 從動件2a之間的凸輪作用,凸輪筒3的轉動分別為第一透鏡單元1和第二透鏡單元2提供 沿光軸方向和沿繞光軸的方向的驅(qū)動力。由于第三凸輪部3c與凸輪從動件5a之間的凸輪 作用,第三透鏡單元5也接收到沿光軸方向和沿繞光軸的方向的驅(qū)動力。此時,通過引導槽 部la與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引導突起4a接合、引導突起2b與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引導槽 部4b接合、以及引導突起(未示出)與直進移動引導筒4的引導槽部4c接合來防止第一 透鏡單元1、第二透鏡單元2和第三透鏡單元5繞光軸轉動。因此,第一透鏡單元1、第二透 鏡單元2和第三透鏡單元5僅沿光軸方向移動。 根據(jù)該實施方式,由單個直進移動引導筒4將第一透鏡單元1、第二透鏡單元2和 第三透鏡單元5引導成沿光軸方向直線移動(換句話說,防止第一透鏡單元1、第二透鏡單 元2和第三透鏡單元5繞光軸轉動)。因此,與傳統(tǒng)的由不同的構件沿光軸方向引導第一透 鏡單元1 、第二透鏡單元2和第三透鏡單元5的情況相比,減小了第一透鏡單元1 、第二透鏡 單元2和第三透鏡單元5之間的相對偏心。這相應地提高了由第一透鏡單元1、第二透鏡單 元2和第三透鏡單元5形成的攝像光學系統(tǒng)的光學性能,并且能夠由照相機12獲得高品質(zhì) 的圖像。 此外,根據(jù)該實施方式,由于凸輪筒3和直進移動引導筒4相對于固定筒9沿光軸 方向伸出,因此,可以實現(xiàn)具有比第一實施方式的鏡筒的全長大的全長、即可以實現(xiàn)具有比 第一實施方式的鏡筒的變倍率高的變倍率的鏡筒。 雖然已經(jīng)參照典型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是,應該理解,本發(fā)明不限于所公開 的典型實施方式。所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將符合最寬的解釋,以包含所有變型、等同結構和 功能。 本申請要求2007年10月4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2007-261088的外國優(yōu)先權,
該日本專利申請的全部內(nèi)容通過引用包含于此,正如其被在此詳細說明。
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在使多個透鏡單元之間的相對偏心最小化的同時實現(xiàn)高的變倍率的鏡頭裝置,以及包含該鏡頭裝置的攝像設備。
權利要求
一種鏡頭裝置,其包括第一透鏡單元和第二透鏡單元,所述第一透鏡單元和所述第二透鏡單元均被構造成能沿光軸方向移動;第一凸輪筒,其包括位于外周面的第一凸輪部和位于內(nèi)周面的第二凸輪部,隨著所述第一凸輪筒繞光軸轉動,所述第一凸輪筒利用所述第一凸輪部使所述第一透鏡單元沿所述光軸方向移動并且利用所述第二凸輪部使所述第二透鏡單元沿所述光軸方向移動;以及直進移動引導筒,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凸輪筒的內(nèi)周側,并且被構造成在所述光軸方向上引導所述第一透鏡單元和所述第二透鏡單元。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裝置還包括被構造成能沿 所述光軸方向移動的第三透鏡單元,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單元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凸輪筒的內(nèi)周面的第三凸輪部,并且所 述第三凸輪部被構造成使所述第三透鏡單元沿所述光軸方向移動,以及 所述直進移動弓I導筒在所述光軸方向上引導所述第三透鏡單元。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鏡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裝置還包括第二凸輪 筒,所述第二凸輪筒被構造成能繞光軸轉動,并且所述第二凸輪筒被構造成使所述第一凸 輪筒與所述直進移動弓I導筒一起沿所述光軸方向移動。
4. 一種攝像設備,其包括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鏡頭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鏡頭裝置,其包括第一透鏡單元和第二透鏡單元,該第一透鏡單元和第二透鏡單元均被構造成沿光軸方向移動;第一凸輪筒,其包括分別位于外周面和內(nèi)周面的第一凸輪部和第二凸輪部,隨著第一凸輪筒繞光軸轉動,第一凸輪筒利用第一凸輪部和第二凸輪部分別使第一透鏡單元和第二透鏡單元沿光軸方向移動;以及直進移動引導筒,其被配置在第一凸輪筒的內(nèi)周側并且被構造成沿光軸方向引導第一透鏡單元和第二透鏡單元。
文檔編號G02B7/04GK101796447SQ200880105668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0月4日
發(fā)明者工藤智幸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