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影劑收集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顯影劑收集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利用過濾器通過抽吸方法收集未轉印殘留色調劑的清潔裝置(例如,參見日本未經(jīng)審查的專利申請公開No. 2007-171822)。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夠防止用于收集顯影劑的過濾器部件堵塞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包括殼體,其設置有與顯影劑承載部件相對的開口,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承載并傳送顯影劑;收集部件,其沿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傳送所述顯影劑的傳送方向在所述開口的下游端處沿著所述開口的邊緣設置;密封部件,其沿所述傳送方向在所述開口的上游端處沿著所述開口的邊緣設置; 抽吸路徑,其沿著所述殼體的縱向延伸,所述抽吸路徑連接至抽吸單元,所述抽吸單元用于將從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去除的顯影劑抽吸到所述殼體中;顯影劑傳送單元,其設置在所述開口和所述抽吸路徑之間,所述顯影劑傳送單元傳送所述殼體中收集的顯影劑;過濾器部件,其布置在所述顯影劑傳送單元和所述抽吸路徑之間;以及護罩部件,其布置在所述開口和所述過濾器部件之間并且與所述過濾器部件分開。根據(jù)第二方面,在根據(jù)第一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中,所述護罩部件具有靜電去除功能。根據(jù)第三方面,在根據(jù)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中,所述顯影劑傳送單元包括旋轉軸和附接至所述旋轉軸的螺旋形葉片,并且在所述過濾器部件的上部設置有沿著旋轉的所述葉片而滑動的滑動部分,并且其中,當通過旋轉的所述葉片向上推動所述滑動部分并且使所述滑動部分降落時,所述過濾器部件振動。根據(jù)第四方面,在根據(jù)第一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中,所述護罩部件與所述螺旋形葉片分開。根據(jù)第五方面,在根據(jù)第一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中,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為中間轉印部件。根據(jù)第六方面,在根據(jù)第一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中,所述顯影劑為色調劑。根據(jù)第七方面,在根據(jù)第三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中,所述護罩部件由所述滑動部分支撐。根據(jù)第八方面,在根據(jù)第三方面或第七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中,所述滑動部分的與所述葉片接觸的表面沿著所述葉片的傳送表面傾斜。根據(jù)第九方面,在根據(jù)第三方面、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中,所述過濾器部件設置在梯子狀框架上,所述梯子狀框架包括沿著所述殼體的縱向延伸
4的一對水平框架元件和布置為將所述水平框架元件彼此連接的多個豎直框架元件,并且其中,所述滑動部分設置在所述豎直框架元件的上部。根據(jù)第十方面,在根據(jù)第三方面和第七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一個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中,沿著所述過濾器部件的縱向設置有多個所述滑動部分,并且所述滑動部分之間的間隔設定為使得所述滑動部分在不同的時刻被向上推動。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面,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潛像承載部件,其承載潛像; 顯影單元,其使用顯影劑對所述潛像承載部件上的所述潛像進行顯影以形成顯影劑圖像; 顯影劑承載部件,所述潛像承載部件上的所述顯影劑圖像轉印到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上, 并且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承載所述顯影劑圖像;轉印單元,其將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上的所述顯影劑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上;以及根據(jù)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一個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在所述轉印單元將所述顯影劑圖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之后,所述顯影劑收集裝置與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接觸,并且收集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上的顯影劑。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與護罩部件不設置在開口和過濾器部件之間的位置處并且與過濾器部件分開的結構相比,可以減輕過濾器部件的堵塞。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與護罩部件不具有靜電去除功能的結構相比,可以降低或消除由于靜電導致顯影劑返回到顯影劑承載部件中的風險。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與過濾器部件不沿豎直方向振動的結構相比,可以減輕過濾器部件的堵塞。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可以抑制過濾器部件的堵塞。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可以減少形成圖像的缺陷。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可以減少形成圖像的缺陷。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與護罩部件不由滑動部分支撐的結構相比,可以去除附著到護罩部件上的顯影劑。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與接觸葉片的滑動部分的表面不沿著所述葉片的傳送表面傾斜的結構相比,可以平滑地向上推動過濾器部件。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與滑動部分不設置在豎直框架元件的上部處的結構相比,可以使過濾器部件大幅度振動。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與滑動部分之間的間隔不設定為使得在不同的時刻向上推動沿著過濾器部件的縱向設置的滑動部分的結構相比,可以減少由振動引起的異常噪聲。借助于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面,與不設置根據(jù)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一個方面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的結構相比,可以減少形成圖像的缺陷。
將基于下列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圖1示出了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結構;圖2示出了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單元的結構;圖3A是示出當中間轉印帶與清潔裝置接觸時清潔裝置的內部結構的透視圖;圖;3B是示出當中間轉印帶與清潔裝置接觸時清潔裝置的內部結構的剖視5
圖4A是示出當中間轉印帶與清潔裝置分開時清潔裝置的內部結構的透視圖;圖4B是示出當中間轉印帶與清潔裝置分開時清潔裝置的內部結構的剖視圖;圖5是示出清潔裝置中包括的第二過濾器和護罩部件的透視圖;圖6是示出從清潔裝置中的第二過濾器和護罩部件突出的凸出部的平面圖;圖7示出了從清潔裝置中的第二過濾器、護罩部件和傳送螺旋推運器突出的凸出部;圖8A、8B和8C示出了傳送螺旋推運器的葉片向上推動各個凸出部的方式;圖9A是示出當中間轉印帶處于接觸狀態(tài)時收集殘留色調劑的方式的剖視圖;以及圖9B是示出當中間轉印帶處于非接觸狀態(tài)時收集殘留色調劑的方式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在圖1中,將箭頭V所示的方向定義為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10的向上方向(豎直方向),并且箭頭H所示的方向定義為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10的向右方向(水平方向)。另外,將圖1中可見的一側定義為圖像形成裝置10的前側。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記錄紙張P用作記錄介質的實例。在下面的說明中,沿記錄紙張P的傳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有時分別簡稱為“上游側”和“下游側”。參考圖1,按照沿豎直方向從下到上的次序,圖像形成裝置10包括紙張儲存單元 12,其中儲存有記錄紙張P ;圖像形成單元14,其位于紙張儲存單元12的上方并且在從紙張儲存單元12供給的多張記錄紙張P上形成圖像;以及原稿讀取單元16,其位于圖像形成單元14的上方并且讀取原稿G。圖像形成裝置10還包括控制器20,控制器20設置在圖像形成單元14中并且控制圖像形成裝置10的各個部件的操作。紙張儲存單元12包括第一儲存單元22、第二儲存單元M和第三儲存單元沈,其中儲存有具有不同尺寸的多張記錄紙張P。第一儲存單元22、第二儲存單元M和第三儲存單元沈中的每一個設置有供給輥32,供給輥32將所儲存的多張記錄紙張P供給到圖像形成裝置10中的傳送路徑觀。一次傳送一張記錄紙張P的成對傳送輥34和36沿著傳送路徑觀設置在各供給輥32的下游的區(qū)域中。另外,一對傳送輥50靠近第三儲存單元沈設置在傳送輥36的下游。傳送輥50 布置為將已從下面將說明的反轉傳送路徑四傳送來的多張記錄紙張P引導到傳送路徑洲中。一對定位輥38設置在傳送輥50的下游。定位輥38使各張記錄紙張P暫時停止并且在預定定時朝向下面將說明的二次轉印位置饋送紙張。在圖像形成裝置10的正視圖中,傳送路徑觀的位于傳送輥50上游的部分沿著直線豎直地延伸。傳送路徑28的包括定位輥38的下游部分從圖像形成單元14的左側延伸到右側。更具體地,傳送路徑觀的下游部分沿著大致直線延伸到設置在裝置主體IOA的右側上的紙張輸出單元15。設置為用于對記錄紙張P進行反轉并傳送的反轉傳送路徑四位于傳送路徑觀的包括定位輥38的下游部分的下方。反轉傳送路徑四包括第一引導部件31,其將各張記錄紙張P從傳送路徑觀引導到反轉傳送路徑四;反轉單元33,其沿著直線從圖像形成單元14的右下區(qū)域豎直地延伸到紙張儲存單元12的右下區(qū)域;第二引導部件35,其將已由反轉單元33傳送的各張記錄
6紙張P從反轉單元33引導到下面將說明的傳送單元37 ;以及傳送單元37,其傳送由第二引導部件35引導的各張記錄紙張P。傳送單元37的下游部分在第三儲存單元沈附近的傳送輥36和傳送輥50之間的區(qū)域中與傳送路徑觀接合。反轉單元33設置有彼此之間以預定間隔布置的多對傳送輥 42,并且傳送單元37設置有彼此之間以預定間隔布置的多對傳送輥44。第一引導部件31在正視圖中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狀,并且通過驅動單元(未示出)將第一引導部件31的末端移動到傳送路徑觀或反轉傳送路徑四。因此,沿著傳送路徑觀或反轉傳送路徑四引導各張記錄紙張P。類似地,第二引導部件35在正視圖中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狀,并且通過驅動單元(未示出)將第二引導部件35的末端移動到反轉單元33或傳送單元37。因此,沿著反轉單元33或傳送單元37引導各張記錄紙張P??烧郫B手動紙張饋送單元46設置在裝置主體IOA的左側。當從手動紙張饋送單元46供給一張記錄紙張P時,紙張由傳送輥48傳送并且在傳送輥50的下游和定位輥38 的上游的位置處插入到傳送路徑28中。原稿讀取單元16包括文檔傳送裝置52,其逐張地自動傳送原稿G ;臺板玻璃M, 其位于文檔傳送裝置52的下方,并且將原稿G逐張地放置到所述臺板玻璃M上;以及原稿讀取裝置56,在紙張由文檔傳送裝置52傳送或放置到臺板玻璃M上的同時,所述原稿讀取裝置56掃描各張原稿G。文檔傳送裝置52包括自動傳送路徑55,沿著自動傳送路徑55布置多對傳送輥 53。自動傳送路徑55的一部分布置為使得各張原稿G沿著臺板玻璃M的上表面移動。原稿讀取裝置56掃描在由文檔傳送裝置52傳送的同時靜止于臺板玻璃M的左邊緣處的各張原稿G。可選擇地,原稿讀取裝置56在向右移動的同時掃描放置在臺板玻璃M上的各張原禾商Go圖像形成單元14包括圓筒形感光體62,所述感光體62為潛像承載部件的實例。 感光體62布置在裝置主體IOA的大致中央?yún)^(qū)域中,以使感光體62的軸向沿著裝置主體IOA 的前后方向延伸。感光體62由驅動單元(未示出)沿著箭頭+R所示的方向(圖1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承載通過利用光照射而形成的靜電潛像。另外,對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進行充電的電暈式充電部件64設置在感光體62的上方,以便面向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曝光裝置66設置為沿感光體62的旋轉方向在充電部件64的下游位置處面向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曝光裝置66包括發(fā)光二極管(LED)?;谂c各種顏色的色調劑對應的圖像信號,通過曝光裝置66利用光照射(曝光)感光體62的已由充電部件64充電的外周表面。因此,形成靜電潛像。曝光裝置66不限于包括LED的曝光裝置。例如,曝光裝置66可以構造為使得利用多棱鏡借助于激光束掃描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作為顯影單元的實例的旋轉切換式顯影裝置70沿著感光體62的旋轉方向設置在曝光裝置66借助于光照射感光體62的位置的下游。顯影裝置70通過使用各中顏色的色調劑對靜電潛像進行顯影來使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上的靜電潛像可視化。下面將詳細地說明顯影裝置70。中間轉印單元60(參見圖2、沿感光體62的旋轉方向設置在顯影裝置70的下游以及感光體62的下方。在一次轉印過程中,形成在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調劑圖像
7(顯影劑圖像)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單元60上。中間轉印單元60包括作為顯影劑承載部件實例的環(huán)形中間轉印帶(中間轉印體)68。中間轉印帶68沿著箭頭-R所示的方向(圖1 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中間轉印帶68纏繞在下面將說明這些部件上并且被旋轉地驅動,所述部件為驅動輥61,其由控制器20旋轉;張力施加輥63,其向中間轉印帶68施加張力;多個傳送輥65, 其與中間轉印帶68的內周表面(背面)接觸且被旋轉驅動;以及輔助輥69,其在二次轉印位置處與中間轉印帶68的內周表面接觸。一次轉印輥67與感光體62相對,并且中間轉印帶68被置于一次轉印輥67和感光體62之間。一次轉印輥67將形成在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正面)上。一次轉印輥67沿著中間轉印帶68的移動方向在感光體62與中間轉印帶68接觸的位置的下游位置處與中間轉印帶68的內周表面接觸。一次轉印輥67接收來自電源(未示出)的電力,以使得在一次轉印輥67和接地的感光體62之間產(chǎn)生電位差。因此,執(zhí)行一次轉印過程在一次轉印過程中,感光體62上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作為轉印單元的實例的二次轉印輥71與輔助輥69相對,并且中間轉印帶68被置于二次轉印輥71和輔助輥69之間。二次轉印輥71執(zhí)行二次轉印過程在二次轉印過程中, 在一次轉印過程中已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調劑圖像被轉印到記錄紙張 P上。二次轉印輥71和輔助輥69之間的位置用作二次轉印位置,色調劑圖像在二次轉印位置處轉印到記錄紙張P上。二次轉印輥71設置有進退機構(未示出),所述進退機構允許二次轉印輥71朝向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移動以及遠離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 (接觸或分開)。二次轉印輥71與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分開,直到在一次轉印過程中各種顏色的色調劑圖像全部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在各種顏色的色調劑圖像全部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之后,二次轉印輥71與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接觸。然后,二次轉印輥71接收來自電源(未示出)的電力,以使得在二次轉印輥71和接地的輔助輥69之間產(chǎn)生電位差。因此,執(zhí)行二次轉印過程在二次轉印過程中,中間轉印帶68 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記錄紙張P上。作為顯影劑收集裝置的實例的清潔裝置100與驅動輥61相對,并且中間轉印帶68 被置于清潔裝置100和驅動輥61之間。清潔裝置100收集在二次轉印過程之后殘留在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殘留色調劑T (參見圖9A和9B)。下面將詳細地說明清潔裝置 100。位置檢測傳感器83在中間轉印帶68外側的位置上與張力施加輥63相對。位置檢測傳感器83通過檢測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的標記(未示出)來檢測中間轉印帶 68的外周表面上的預定基準位置。位置檢測傳感器83輸出用作開始圖像形成過程的時間基準的位置檢測信號。清潔裝置73沿感光體62的旋轉方向設置在一次轉印輥67的下游。清潔裝置73 去除在一次轉印過程中殘留在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上而沒有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殘留色調劑等。
如圖2所示,清潔裝置73使用與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接觸的清潔刮板86和刷輥 88來收集殘留色調劑等。放電裝置75沿感光體62的旋轉方向設置在清潔裝置73的上游和一次轉印輥67的下游。放電裝置75通過用光照射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來消除電荷。在清潔裝置73收集殘留色調劑等之前,放電裝置75通過用光照射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來消除電荷。因此,施加到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上的殘留色調劑等上的靜電附著力減小,并且殘留色調劑等的收集率增加。附加放電裝置可以沿感光體62的旋轉方向設置在清潔裝置73的下游和充電部件64的上游,該附加放電裝置用于在收集殘留色調劑等之后去除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上的電荷。如圖1所示,由二次轉印輥71將色調劑圖像轉印到記錄紙張P上的二次轉印位置處于傳送路徑觀的中間位置處。定影裝置80沿記錄紙張P的傳送方向(箭頭A所示的方向)設置在傳送路徑觀上的二次轉印輥71的下游位置處。定影裝置80對已由二次轉印輥71轉印到記錄紙張P上的色調劑圖像進行定影。定影裝置80包括加熱輥82和加壓輥84。加熱輥82包括當被供電時產(chǎn)生熱量的熱源,并且布置在記錄紙張P的形成有色調劑圖像的一側(上側)處。加壓輥84位于加熱輥82的下方并且使記錄紙張P擠壓加熱輥82的外周表面。將記錄紙張P傳送到紙張輸出單元15或反轉單元33的傳送輥39沿記錄紙張P的傳送方向設置在傳送路徑觀上的定影裝置80的下游位置處。分別收容黃色⑴色調劑、品紅色(M)色調劑、藍綠色(青色)(C)色調劑、黑色(K) 色調劑、第一專色(E)的色調劑以及第二專色(F)的色調劑的色調劑盒78Y、78M、78C、78K、 78E和78F沿水平方向以可更換的方式布置在原稿讀取裝置56的下方以及顯影裝置70的上方的區(qū)域中。第一專色E和第二專色F可以從除了黃色、品紅色、藍綠色和黑色之外的專色(包括透明色)中選定。可選擇地,不選定第一專色E和第二專色F。當選定第一專色E和第二專色F時,顯影裝置70利用Y、M、C、K、E和F這六種顏色來執(zhí)行圖像形成過程。當不選定第一專色E和第二專色F時,顯影裝置70利用Y、M、C和K這四種顏色來執(zhí)行圖像形成過程。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作為實例,將說明利用Y、M、C和K這四種顏色而不利用第一專色E和第二專色F執(zhí)行圖像形成過程的情況。然而,作為其它實例,可以利用Y、M、C、 K以及第一專色E或第二專色F這五種顏色來執(zhí)行圖像形成過程。現(xiàn)在對顯影裝置70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顯影裝置70包括分別與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C)、黑色(K)、 第一專色(E)和第二專色(F)各種顏色對應的顯影單元72Y、72M、72C、72K、72E和72F。顯影單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以此順序沿圓周方向(逆時針方向)布置。通過用作旋轉驅動源的電動機(未示出)以60°的步進角旋轉顯影裝置70。因此,顯影單元72Y、 72M、72C、7I、72E和72F中的要執(zhí)行顯影過程的一個選擇性地與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相對。顯影單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相似的結構。因此,僅對顯影單元72Y 進行說明,將省略對其它顯影單元72M、72C、72K、72E和72F的說明。顯影單元72Y包括用作基體的外殼部件76。外殼部件76填充有顯影劑(未示出),所述顯影劑包含色調劑和載體。通過色調劑供給通道(未示出)從色調劑盒78Y (參見圖1)供給顯影劑。外殼部件76具有與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相對的矩形開口 76A。顯影輥74布置在開口 76A中以便面向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用于調節(jié)顯影劑層厚度的板狀調節(jié)部件79沿著開口 76A的縱向設置在外殼部件76中靠近開口 76A的位置處。顯影輥74包括可旋轉圓筒形顯影套筒74A和磁性單元74B,所述磁性單元74B固定到顯影套筒74A的內表面上并且包括多個磁極。在顯影套筒74A旋轉時,形成由顯影劑 (載體)制成的磁刷,并且磁刷的厚度由調節(jié)部件79來調節(jié)。因此,在顯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顯影劑層。顯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的顯影劑層移動到顯影套筒74A面向感光體62的位置。因此,色調劑附著到形成在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上的潛像(靜電潛像) 上。因此,對潛像進行顯影。兩個螺旋形傳送螺旋推運器77可旋轉地彼此平行地布置在外殼部件76中。兩個傳送螺旋推運器77旋轉以使得收容在外殼部件76中的顯影劑沿著顯影輥74的軸向(顯影單元72Y的縱向)循環(huán)。六個顯影輥74被包括在各個顯影單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并且沿著圓周方向布置為以60°的中心角度彼此分隔開。當顯影單元72切換時,使得新選定的顯影單元72中的顯影輥74面向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F(xiàn)在對清潔裝置100進行說明。參考圖2至圖4B,清潔裝置100包括殼體102、作為收集部件實例的清潔刮板106 以及密封部件108。殼體102具有與中間轉印帶68相對的矩形開口 104。清潔刮板106設置在開口 104的上側并且與中間轉印帶68接觸以收集殘留色調劑T。密封部件108設置在與清潔刮板106相對的一側(開口 104的下側),并且與中間轉印帶68接觸以便密封殼體 102和中間轉印帶68之間的間隙。在下面對殼體102的各個部件的說明中,將殼體102和開口 104的縱向定義為Z 方向,將與Z方向正交且沿著包括殼體102的底壁102A的平面延伸的方向定義為X方向, 并且將與X方向和Z方向正交的殼體102的高度方向定義為Y方向。在前視圖(參見圖1) 中,Z方向沿著圖像形成裝置10的前后方向延伸。如圖3A至圖4B中詳細圖示,在殼體102的上部區(qū)域中設置有在X_Y平面中呈L 形的金屬板制成的第一可移動部件116,以使得第一可移動部件116的縱向沿著Z方向延伸。圖3Α和圖;3Β示出了清潔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與中間轉印帶68接觸的狀態(tài),并且圖4Α和圖4Β示出了清潔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與中間轉印帶68分開的狀態(tài)。第一可移動部件116布置為在X-Y平面中為倒V形,并且第一可移動部件116包括傾斜部分116Α(在圖3Α至圖4Β中,朝向左下方延伸的部分)。支撐軸118固定到傾斜部分116Α的后表面(下面將說明的面向抽吸路徑115的表面)上,以使支撐軸118的軸向沿著Z方向延伸。支撐軸118在其端部處由軸承(未示出)可旋轉地支撐。在X-Y平面中呈L形的金屬板制成的支撐板119附接至第一可移動部件116的傾斜部分116Α的前表面。清潔刮板106的沿其短側方向的端部(沿傳送方向的下游端)通過粘結的方式固定至支撐板119的底端。清潔刮板106布置為沿著傾斜部分116Α的傾斜方向延伸。
清潔刮板106為在平面圖中呈矩形形狀的由樹脂制成的板,并且清潔刮板106附接至支撐板119,以使得清潔刮板106的縱向沿著開口 104的縱向延伸。因此,清潔刮板106 沿中間轉印帶68的傳送方向(箭頭-R所示的方向)而沿著開口 104的邊緣設置在開口 104的下游端處。當進退機構(未示出)設定為接觸狀態(tài)時,清潔刮板106布置為使得清潔刮板106 的自由端(未固定至支撐板119的端部)與中間轉印帶68接觸。在這種狀態(tài)下,清潔刮板 106將中間轉印帶68上的殘留色調劑T收集到殼體102中。由L形金屬板制成的第二可移動部件120設置在X-Y平面中殼體102的下部區(qū)域中,以使第二可移動部件120的縱向沿著Z方向延伸。第二可移動部件120布置為在X-Y 平面中為倒V形,并且第二可移動部件120在其上部區(qū)域中包括傾斜部分120A(在圖3A至圖4B中朝向左下方延伸的部分)??尚D支撐軸(未示出)附接至傾斜部分120A的后表面,以使可旋轉支撐軸的軸向沿Z方向延伸。因此,可旋轉地支撐第二可移動部件120。上述進退機構使得第二可移動部件120 與第一可移動部件116的移動相關聯(lián)地旋轉(移動)。密封部件108的沿其端側方向的端部(沿傳送方向的上游端)固定至第二可移動部件120的傾斜部分120A的頂端。密封部件108為例如在平面圖中具有矩形形狀的透明膜,并且密封部件108附接至第二可移動部件120,使得密封部件108沿著開口 104的邊緣在密封部件108沿著中間轉印帶68的傳送方向的上游端處與中間轉印帶68接觸。當進退機構設定為接觸狀態(tài)并且清潔刮板106與中間轉印帶68接觸時,密封部件 108布置為使其自由端(未附接至第二可移動部件120的端部)與中間轉印帶68接觸。在這種狀態(tài)下,密封部件108密封殼體102和中間轉印帶68之間的間隙。密封部件108布置在清潔刮板106的下方,并且密封部件108的端部指向沿中間轉印帶68的移動方向的下游。因此,密封部件108不從中間轉印帶68上去除殘留色調劑 T。第一可移動部件116、支撐軸118、支撐板119和第二可移動部件120形成了殼體 102的一部分。開口 104為形成在殼體102中且從支撐板119的底端延伸到第二可移動部件120的頂端的開口區(qū)域。清潔裝置100連接至抽吸單元110(參見圖幻,所述抽吸單元110將殘留在中間轉印帶68上的殘留色調劑T等抽吸到殼體102中。抽吸單元110包括抽吸風扇單元111。利用由抽吸單元110產(chǎn)生的空氣流(氣流)收集包含殘留色調劑T的粉塵的第一過濾器112 布置在殼體102中。第一過濾器112為纖維集合體并且形成為在殼體102的縱向(Z方向)上較長的矩形形狀。第一過濾器112與附接至殼體102的附接部件113接合。附接部件113為通過沿著矩形板的縱向在該矩形板中形成多個矩形通孔開口而獲得的框架部件。附接部件113 布置在支撐軸118的下方,以使得在X-Y平面中附接部件113的下部比其上部更遠離中間轉印帶68和開口 104。附接部件113將殼體102分隔成這樣使得在X_Y平面中具有倒三角形狀的抽吸路徑115設置在圖:3Β中的殼體102的右側處。抽吸路徑115沿著殼體102的縱向延伸。一對分隔壁114和117設置在底壁102Α上以在殼體102的側視圖(Χ_Υ平面)中豎立在開口104和第一過濾器112之間的區(qū)域中。傳送螺旋推運器121布置在殼體102的下部區(qū)域中一對分隔壁114和117之間的空間中。傳送螺旋推運器121包括旋轉軸125和螺旋形葉片127,所述旋轉軸125的軸向沿著Z方向延伸,所述螺旋形葉片127形成在旋轉軸125的外周表面上。傳送螺旋推運器 121旋轉以便將收集在殼體102中的殘留色調劑T沿軸向(殼體102的縱向)傳送到殼體 102的一端。傳動齒輪90在傳送螺旋推運器121的旋轉軸125沿Z方向的后端處沿Z方向共軸地附接至旋轉軸125。傳動齒輪90與設置在沿Z方向的后側處的驅動齒輪92齒合。在圖;3B和圖4B中,由虛線表示傳動齒輪90和驅動齒輪92??刂破?0 (參見圖1)對使驅動齒輪92旋轉的電動機(未示出)進行控制。因此,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旋轉,并且收集到殼體102中的殘留色調劑T沿Z方向朝向后側傳送。圓筒形收集路徑123沿Z方向設置在殼體102的后端處。通過收集路徑123將由傳送螺旋推運器121傳送的殘留色調劑T引導到收集箱(未示出)中。一對分隔壁114和 117以及傳送螺旋推運器121形成顯影劑傳送單元的實例。參考圖3A至圖5,用于收集包含殘留色調劑T的粉塵的作為過濾器部件實例的第二過濾器150設置在第一過濾器112(抽吸路徑11 和傳送螺旋推運器121之間(在抽吸操作中沿氣流方向位于第一過濾器112上游的位置處)。第二過濾器150也是纖維集合體, 并且第二過濾器150形成為沿著殼體102的縱向(Z方向)較長的矩形形狀。第二過濾器 150通過粘結的方式附接至附接部件152。附接部件152為梯子狀框架部件的實例,并且通過沿著矩形板的縱向在該矩形板中形成大致為矩形通孔的多個開口 153而獲得該附接部件152。附接部件152包括一對水平框架元件152A,其沿著殼體102的縱向較長;和多個豎直框架元件152B,其連接水平框架元件152A。第二過濾器150附接至附接部件152,以使第二過濾器150在開口 153處露
出ο附接部件152的下部通過粘結的方式附接至分隔壁117的靠近第一過濾器112的外表面(面向第一過濾器112的表面)。至少附接部件152的上部,更具體地為附接部件 152的包括開口 153的上半部(第二過濾器150在此處露出)的上部傾斜(偏斜),以在平面圖中覆蓋傳送螺旋推運器121 (葉片127)和分隔壁117 (顯影劑傳送單元)。作為滑動部分實例的凸出部巧4從附接部件152的豎直框架元件152B的上部(水平框架元件152A在豎直框架元件152B的延長線上的部分)突出。凸出部巧4朝向傳送螺旋推運器121延伸。凸出部IM延伸到凸出部IM與傳送螺旋推運器121的葉片127干涉的位置。當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旋轉且葉片127相應地移動時,葉片127向上推動凸出部 154。當葉片127向上推動凸出部154時,附接部件152的上部朝向第一過濾器112彈性變形,以使得附接部件152的上部直立。然后,當凸出部巧4從葉片127釋放時,凸出部 IM突然返回(降落)到原始狀態(tài)(參見圖8A至8C)。相應地,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 152)沿豎直方向振動,從而由第二過濾器150捕獲的殘留色調劑T降落到傳送螺旋推運器 121 上。由橡膠等制成的調節(jié)部件156設置在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15 的上部和第一過濾器112(附接部件11 的上部之間。調節(jié)部件156調節(jié)第二過濾器150的附接部件 152的彈性變形。因此,適當?shù)乇3指浇硬考?52上的凸出部巧4相對于傳送螺旋推運器 121的葉片127的位置。如圖5所示,附接部件152中的開口 153在縱向上具有不同的尺寸。因此,如圖6 和圖7中所示,凸出部IM之間的間隔不是恒定的。當傳送螺旋推運器121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某些凸出部154總是從葉片127移開(偏移)。因此,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152)沿其縱向(前后方向)的各部分在不同的時刻沿豎直方向振動。換句話說,凸出部1 沿縱向的間隔設定為使得在不同的時刻向上推動凸出部154。參考圖7至圖8C,各個凸出部巧4在其沿色調劑傳送方向的上游側處即下述一側具有傾斜表面154A,所述一側為當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旋轉軸12 沿正向旋轉以便將殼體102中收集的殘留色調劑T傳送到收集箱中時,葉片127與凸出部IM接觸的一側。 傾斜表面154A大致沿著葉片127的傳送表面127A延伸。例如,在圖8A至8C中,傾斜表面 154A相對于旋轉軸125的軸向傾斜45°。另外,各個凸出部巧4具有豎直表面154B,所述豎直表面154B在沿色調劑傳送方向的下游側處大致豎直地延伸(即,相對于旋轉軸125的軸向傾斜約90° )。因此,當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沿正向旋轉時,葉片127與凸出部154平滑地形成接觸,而不會被凸出部巧4卡住,并且葉片127向上推動凸出部154以使附接部件152彈性變形。然后,當凸出部1 從葉片127釋放時,凸出部IM突然返回(降落)到原始狀態(tài)(位置),從而可以從凸出部154向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15 施加最大程度的振動。如上所述,當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旋轉時,葉片127向上推動凸出部154(使附接部件152彈性變形)。此時,傳送螺旋推運器121受到沿大致向下方向(與凸出部IM在 X-Y平面中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向下方向)的反作用力J(參見圖:3B和圖4B)。驅動齒輪92與共軸地設置在傳送螺旋推運器121的旋轉軸125上的傳動齒輪90 嚙合,驅動齒輪92布置在傳動齒輪90的由于反作用力J而使驅動齒輪92不與傳動齒輪90 分開的一側。例如,驅動齒輪92布置在傳動齒輪90的沿著與施加反作用力J的方向正交的向下方向的一側處(在第二可移動部件120下方的位置處)。這樣,防止傳動齒輪90和驅動齒輪92引起接合故障,并且防止旋轉軸125的旋轉故障。如圖3A至圖7中所示,沿殼體102的縱向較長的矩形護罩部件158沿著殼體102 的縱向設置在凸出部巧4上,即,在開口 104和第二過濾器150之間的位置處,并且矩形護罩部件158與第二過濾器150分開。更具體地,護罩部件158的后表面接合到附接部件152 的上邊緣部分和凸出部154的上表面。因此,護罩部件158附接至凸出部154并由凸出部 154支撐為在凸出部巧4上方延伸。例如,護罩部件I58具有約0. 8mm的厚度,并且護罩部件158由具有靜電去除功能的無紡織物制成(除電部件)。護罩部件158的寬度(沿著與縱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設定為使得護罩部件158不與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接觸。由于護罩部件158的存在,對殼體 102中從開口 104到第二過濾器150的氣流進行調節(jié),以使空氣圍繞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流動。因此,由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收集的殘留色調劑T的收集率增大,并且朝向第二過濾器 150流動的殘留色調劑T的量減少。
13
現(xiàn)在將對本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進行說明。首先,將對由圖像形成裝置10執(zhí)行的圖像形成過程進行說明。參考圖1,當圖像形成裝置10啟動時,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C)、黑色⑷、 第一專色(E)和第二專色(F)各種顏色的圖像數(shù)據(jù)從圖像處理裝置(未示出)或外部裝置連續(xù)地輸出到曝光裝置66。此時,顯影裝置70被保持為使得例如顯影單元72Y與感光體 62的外周表面相對(參見圖2)。如圖4A和圖4B中所示,由于進退機構的操作,使得清潔裝置100中的清潔刮板 106和密封部件108與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分開,直到各種顏色的色調劑圖像以疊加的方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上(一次轉印過程)并且然后轉印到記錄紙張P上(二次轉印過程)。曝光裝置66根據(jù)圖像數(shù)據(jù)發(fā)射光,并且已由充電部件64充電的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被發(fā)射光曝光。因此,在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上形成與黃色圖像數(shù)據(jù)對應的靜電潛像。通過顯影單元72Y將形成在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上的靜電潛像顯影為黃色色調劑圖像。通過一次轉印輥67將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上的黃色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 上。然后,參考圖1,顯影裝置70沿著箭頭+R所示的方向旋轉60 °,以使顯影單元72M 與感光體62的外周表面相對。然后,執(zhí)行充電過程、曝光過程和顯影過程,從而在感光體62 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品紅色色調劑圖像。通過一次轉印輥67將品紅色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上的黃色色調劑圖像上。類似地,藍綠色(C)和黑色⑷色調劑圖像相繼地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上,并且根據(jù)顏色設定而另外將第一專色(E)和第二專色(F)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上。記錄紙張P從紙張儲存部分12供給并且沿著傳送路徑觀傳送。然后,與以疊加方式將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上的時間同步地,通過定位輥38將紙張傳送到二次轉印位置。然后,執(zhí)行如下二次轉印過程即,通過二次轉印輥71將已經(jīng)以疊加方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8上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已傳送到二次轉印位置的記錄紙張P上。在二次轉印過程之后,如圖3A和圖;3B中所示,通過進退機構的操作,使得清潔裝置100中的清潔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與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接觸。然后,殘留在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殘留色調劑T由清潔刮板106去除并且收集到殼體102中。已轉印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張P沿著箭頭A所示的方向(在圖1中為向右)朝向定影裝置80傳送。定影裝置80通過使用加熱輥82和加壓輥84向記錄紙張P上的色調劑圖像加熱和加壓來對記錄紙張P上的色調劑圖像進行定影。已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張P排出到例如紙張輸出單元15中。當要在記錄紙張P的雙面上形成圖像時,執(zhí)行下述過程。也就是說,在記錄紙張P 的正面上的色調劑圖像已由定影裝置80定影之后,紙張沿著箭頭-V所示的方向傳送到反轉單元33。然后,記錄紙張P沿著箭頭+V所示的方向傳送,以使記錄紙張P的前緣和后緣反轉。然后,記錄紙張P沿著箭頭B所示的方向(在圖1中為向左)沿著反轉傳送路徑四傳送,并且被插入到傳送路徑觀中。然后,記錄紙張P的背面經(jīng)過圖像形成過程和定影過程,在所述圖像形成過程中,清潔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設定為退避狀態(tài)。在定影過程之后,通過進退機構的操作,使得清潔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與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接觸。因此,殘留在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殘留色調劑T由清潔刮板106移除并且收集到殼體102中。現(xiàn)在將對清潔裝置100的操作進行說明。如圖9A所示,在色調劑圖像轉印到記錄紙張P的二次轉印過程之后,未被轉印的殘留色調劑T殘留在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通過中間轉印帶68沿箭頭-R所示的方向的旋轉,殘留色調劑T被轉移到清潔裝置100中。然后,殘留色調劑T由與中間轉印帶 68的外周表面接觸的清潔刮板106的邊緣收集到殼體102中。此時,密封部件108的端部與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接觸,從而對殼體102和密封部件108之間的間隙進行密封。因此,防止收集到殼體102中的殘留色調劑T泄漏到殼體102的外部。由于密封部件108的端部指向沿中間轉印帶68的移動方向的下游,因此密封部件108不從中間轉印帶68上去除殘留色調劑T。此時,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旋轉,并且抽吸單元110(風扇單元111)啟動。然后,當圖像形成裝置10開始下一個圖像形成過程時,如圖9B中所示,清潔刮板 106和密封部件108設定為如下退避狀態(tài)即,清潔刮板106的端部和密封部件108的端部與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分開。此時,傳送螺旋推運器121的旋轉停止。然而,抽吸單元110(風扇單元111)連續(xù)地運轉。因此,抽吸路徑115和殼體102中的壓力設定為負壓,并且使得空氣從殼體102流動到抽吸路徑115。因此,沿著箭頭N所示的方向(參見圖9B)產(chǎn)生從開口 104到第二過濾器150和第一過濾器112的空氣流動(氣流)。結果,防止收集到殼體102中的殘留色調劑 T再次散布或附著到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上。由空氣流動(氣流)攜帶的殘留色調劑T由第二過濾器150捕獲,或者由第二過濾器150或附接部件152阻擋且降落。穿過第二過濾器150的殘留色調劑T由第一過濾器 112捕獲,或者由第一過濾器112或附接部件113阻擋且降落。在平面圖中,第二過濾器150的上部傾斜(偏斜),以便覆蓋分隔壁117和傳送螺旋推運器121。因此,已經(jīng)通過開口 104吸入的部分殘留色調劑T由第二過濾器150或附接部件152阻擋并且降落到傳送螺旋推運器121上,或者是暫且由第二過濾器150捕獲隨后降落。因此,由第二過濾器150捕獲的殘留色調劑T的量減少,并且抑制了第二過濾器150 的堵塞。第一過濾器112也在殼體102中傾斜(偏斜)。因此,與第一過濾器112在殼體 102中豎直地豎立的情況相比,安裝區(qū)域較大,并且由第一過濾器112捕獲的殘留色調劑T 更易于從第一過濾器112上降落。已穿過第二過濾器150的殘留色調劑T由第一過濾器 112捕獲或者降落到殼體102的底壁102A上位于第二過濾器150和第一過濾器112之間的區(qū)域中。由于部分殘留色調劑T被第二過濾器150捕獲,因此流向第一過濾器112的殘留色調劑T的量減少。結果,也抑制了第一過濾器112的堵塞。結果,抑制了由抽吸單元110 施加到殘留色調劑T上的抽吸力的減小,并且可以長時間地使用清潔裝置100。當使得清潔刮板106的端部和密封部件108的端部再次與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接觸時,如圖9A所示,傳送螺旋推運器121的旋轉啟動。因此,由傳送螺旋推運器121 傳送收集到殼體102中的殘留色調劑T。
此時,如圖8A和圖8B中所示,在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旋轉時,葉片127向上推動各個凸出部154。因此,附接部件152彈性變形,從而使得附接部件152直立。然后,如圖 8C中所示,當凸出部154從葉片127釋放時,附接部件152(凸出部154)突然返回(降落) 到原始狀態(tài)。因此,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15 沿豎直方向振動。由于第二過濾器150的振動,由第二過濾器150捕獲的殘留色調劑T降落到傳送螺旋推運器121上,并且進一步抑制了第二過濾器150的堵塞。而且,凸出部巧4布置為這樣當某些凸出部1 與傳送螺旋推運器121的葉片127干涉時,其它的凸出部IM不與傳送螺旋推運器121的葉片127干涉。因此,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15 沿其縱向的前部和后部在不同的時刻振動。例如,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15 隨著從其前端到其后端的時間差而振動。因此,可以使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15 高效地振動。另外,與第二過濾器 150(附接部件15 在其沿縱向的整個區(qū)域(包括前端和后端)上同時振動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由振動引起的異常噪聲。另外,在由圖像形成過程形成的圖像中,可以抑制由振動引起的線條(白線)。各個凸出部IM在其沿色調劑傳送方向的上游端處的側表面(即,當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沿正向旋轉時與葉片127接觸的側表面)形成為大致沿著葉片127的傳送表面 127A延伸的傾斜表面154A。因此,傳送螺旋推運器121的葉片127與凸出部IM平滑地接觸,而不被凸出部巧4卡住,并且向上推動凸出部154。而且,凸出部巧4設置為從附接部件152的豎直框架元件152B的上部(在豎直框架元件152B的延長線上)突出。因此,當葉片127向上推動凸出部154時,抑制或防止附接部件152彎曲(彈性變形)。換句話說,當葉片127向上推動凸出部154時,確保了附接部件152的剛性。因此,與凸出部巧4不設置為從附接部件152的豎直框架元件152B的上部突出的結構相比,可以使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15 更大幅度地振動。另外,各個凸出部IM在其沿色調劑傳送方向的下游端處的側表面(即,當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沿著正向旋轉時與葉片127分開的側表面)形成為豎直表面154B。因此,當凸出部154從葉片127釋放時,附接部件152(凸出部154)突然返回(降落)到原始狀態(tài)。 因此,可以向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15 施加最大程度的振動。護罩部件158沿著殼體102的縱向設置在凸出部154上(S卩,開口 104和第二過濾器150之間的位置處),并且與第二過濾器150分開。因此,如圖9B中的箭頭N所示,通過開口 104吸入的空氣圍繞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朝向第二過濾器150流動。因此,由傳送螺旋推運器121收集的殘留色調劑T的量(收集率)增加,并且朝向第二過濾器150流動的殘留色調劑T的量(收集率)減少。因此,進一步抑制殘留色調劑 T堵塞第二過濾器150,并且增加了第二過濾器150的壽命。另夕卜,由于護罩部件158用作具有靜電去除功能的除電部件,因此已通過開口 104 收集的殘留色調劑T不易于由于靜電再次返回(附著)到中間轉印帶68上。作為上面描述的第二過濾器150(附接部件152)振動的結果,附著到護罩部件158的殘留色調劑T從護罩部件158降落到傳送螺旋推運器121 (從護罩部件158移除)。然后,殘留色調劑T由傳送螺旋推運器121來傳送。另外,與共軸地設置在傳送螺旋推運器121的旋轉軸125上的傳動齒輪90嚙合的驅動齒輪92布置在傳動齒輪90的沿著向下方向的一側處,該向下方向與當傳送螺旋推運器121的葉片127向上推動凸出部154時由凸出部154施加的反作用力J的方向正交。如果例如驅動齒輪92設置在傳動齒輪90的上側,則存在如下風險由于凸出部 154向下推動傳送螺旋推運器121 (旋轉軸12 ,因此傳動齒輪90將與驅動齒輪92脫離。 如果增加傳動齒輪90和驅動齒輪92之間的嚙合深度以防止二者脫離,則將增大旋轉所需的轉矩。然而,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驅動齒輪92布置在上述位置處,從而不影響驅動齒輪92和傳動齒輪90之間的嚙合深度。換句話說,傳動齒輪90和驅動齒輪92彼此不分開, 并且不增大旋轉所需的轉矩。盡管上面參考
了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清潔裝置100,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清潔裝置不限于圖中所示的清潔裝置100,并且可以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設計變型。例如,殼體102不一定固定到圖像形成裝置10上。而是,殼體102可以構造為使得其整體可朝向中間轉印帶68移動以及遠離中間轉印帶68,以使得清潔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與中間轉印帶68的外周表面接觸以及分開。另外,護罩部件158不限于由具有靜電去除功能的諸如Denkitol (注冊商標)無紡織物制成的護罩部件??梢杂衫缬蓸渲瞥傻哪ば尾考嫵勺o罩部件158,只要護罩部件158具有靜電去除功能即可。出于解釋和說明的目的提供了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前面的說明。不意在窮舉或將本發(fā)明限制為所公開的確切形式。顯然,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進行許多修改和變型。選擇和說明本示例性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因此使得本技術領域的其他人能夠為實現(xiàn)各種實施例理解本發(fā)明和各種適合于所構想的特定應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過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內容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顯影劑收集裝置,包括殼體,其設置有與顯影劑承載部件相對的開口,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承載并傳送顯影劑;收集部件,其沿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傳送所述顯影劑的傳送方向在所述開口的下游端處沿著所述開口的邊緣設置;密封部件,其沿所述傳送方向在所述開口的上游端處沿著所述開口的邊緣設置; 抽吸路徑,其沿著所述殼體的縱向延伸,所述抽吸路徑連接至抽吸單元,所述抽吸單元用于將從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去除的顯影劑抽吸到所述殼體中;顯影劑傳送單元,其設置在所述開口和所述抽吸路徑之間,所述顯影劑傳送單元傳送所述殼體中收集的顯影劑;過濾器部件,其布置在所述顯影劑傳送單元和所述抽吸路徑之間;以及護罩部件,其布置在所述開口和所述過濾器部件之間并且與所述過濾器部件分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護罩部件具有靜電去除功能。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顯影劑傳送單元包括旋轉軸和附接至所述旋轉軸的螺旋形葉片,并且在所述過濾器部件的上部設置有沿著旋轉的所述葉片而滑動的滑動部分,并且當通過旋轉的所述葉片向上推動所述滑動部分并且使所述滑動部分降落時,所述過濾器部件振動。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護罩部件與所述螺旋形葉片分開。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為中間轉印部件。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顯影劑為色調劑。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護罩部件由所述滑動部分支撐。
8.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滑動部分的與所述葉片接觸的表面沿著所述葉片的傳送表面傾斜。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滑動部分的與所述葉片接觸的表面沿著所述葉片的傳送表面傾斜。
10.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過濾器部件設置在梯子狀框架上,所述梯子狀框架包括沿著所述殼體的縱向延伸的一對水平框架元件和布置為將所述水平框架元件彼此連接的多個豎直框架元件,并且所述滑動部分設置在所述豎直框架元件的上部。
11.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過濾器部件設置在梯子狀框架上,所述梯子狀框架包括沿著所述殼體的縱向延伸的一對水平框架元件和布置為將所述水平框架元件彼此連接的多個豎直框架元件,并且所述滑動部分設置在所述豎直框架元件的上部。
12.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過濾器部件設置在梯子狀框架上,所述梯子狀框架包括沿著所述殼體的縱向延伸的一對水平框架元件和布置為將所述水平框架元件彼此連接的多個豎直框架元件,并且所述滑動部分設置在所述豎直框架元件的上部。
13.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所述過濾器部件設置在梯子狀框架上,所述梯子狀框架包括沿著所述殼體的縱向延伸的一對水平框架元件和布置為將所述水平框架元件彼此連接的多個豎直框架元件,并且所述滑動部分設置在所述豎直框架元件的上部。
1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沿著所述過濾器部件的縱向設置有多個所述滑動部分,并且所述滑動部分之間的間隔設定為使得所述滑動部分在不同的時刻被向上推動。
15.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其中,沿著所述過濾器部件的縱向設置有多個所述滑動部分,并且所述滑動部分之間的間隔設定為使得所述滑動部分在不同的時刻被向上推動。
16.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 潛像承載部件,其承載潛像;顯影單元,其使用顯影劑對所述潛像承載部件上的所述潛像進行顯影以形成顯影劑圖像;顯影劑承載部件,所述潛像承載部件上的所述顯影劑圖像轉印到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上,并且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承載所述顯影劑圖像;轉印單元,其將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上的所述顯影劑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上;以及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顯影劑收集裝置,在所述轉印單元將所述顯影劑圖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之后,所述顯影劑收集裝置與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接觸,并且收集所述顯影劑承載部件上的顯影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顯影劑收集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該顯影劑收集裝置包括殼體,其設置有與顯影劑承載部件相對的開口,顯影劑承載部件承載并傳送顯影劑;收集部件,其沿顯影劑承載部件傳送顯影劑的傳送方向在開口的下游端處沿著開口的邊緣設置;密封部件,其沿傳送方向在開口的上游端處沿著開口的邊緣設置;抽吸路徑,其沿著殼體的縱向延伸,抽吸路徑連接至抽吸單元,抽吸單元用于將從顯影劑承載部件去除的顯影劑抽吸到殼體中;顯影劑傳送單元,其設置在開口和抽吸路徑之間,顯影劑傳送單元傳送殼體中收集的顯影劑;過濾器部件,其布置在顯影劑傳送單元和抽吸路徑之間;以及護罩部件,其布置在開口和過濾器部件之間并且與過濾器部件分開。
文檔編號G03G21/12GK102467063SQ20111015960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8日
發(fā)明者小出弘行, 山田昌利, 德永雅彰, 榎本嘉博, 菊地原克則, 輻形和幸, 金山清俊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