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設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設備,其中,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包括:背光板組件;背光板組件的一側表面設置有第一背光源;在背光板組件設置有第一背光源的一側還順序設置有擴散板和第一光學膜片,其中擴散板與背光板組件之間間隔有預設混光距離;在背光板組件未設置有第一背光源的一側順序設置有導光板和第二光學膜片,其中,導光板的邊側位置設置有第二背光源。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能夠減少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厚度,有利于雙面顯示設備的輕薄化。
【專利說明】
一種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顯示設備技術領域,更為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設備。
【背景技術】
[0002]顯示設備包括單面顯示設備和雙面顯示設備,雖然目前市場上常用的顯示設備以單面顯示設備為主,但在許多重要場合需要應用到雙面顯示設備以多角度顯示畫面,例如銀行系統(tǒng)、購物中心廣場以及展覽館等場所應用到的信息顯示設施。
[0003]雙面顯示設備包括兩塊背對設置的顯示屏,每塊顯示屏通常包括液晶面板以及為液晶面板提供光亮的背光模組。基于成本考慮,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雙面顯示設備通常采用側光式背光模組。
[0004]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包含有側光式背光模組的雙面顯示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雙面顯示設備包括兩塊側光式背光模組,每塊側光式背光模組均包括順序設置的背光板1、導光板2和光學膜片(圖1未標記),兩塊側光式背光模組的背光板I背對設置,并且兩塊側光式背光模組的導光板2的側邊位置還設置有背光源3。該兩塊側光式背光模組分別向其朝向的液晶面板4提供光亮的方式包括:背光源3發(fā)出的光線首先經(jīng)過導光板2的混光和勻光處理,然后經(jīng)過光學膜片的光學處理后投射到液晶面板4,從而將液晶面板4的影像顯示出來。由于側光式背光模組的背光源3設置于導光板2的邊側位置,邊側位置的分布空間有限,限制了可設置的背光源3的數(shù)量,直接導致側光式背光模組提供給液晶面板4的光亮度不強,進而限制了雙面顯示設備的使用范圍,為了解決該問題,可以考慮使用光亮度較強的直下式背光模組替代上述側光式背光模組。
[0005]圖2是現(xiàn)有技術中包含有直下式背光模組的雙面顯示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該雙面顯示設備包括兩塊直下式背光模組,每塊直下式背光模組均包括順序設置的背光板1、擴散板5和光學膜片(圖2中未標記),兩塊直下式背光模組的背光板I背對設置,并且兩塊直下式背光模組的背光板I表面還設置有背光源3。該兩塊直下式背光模組分別向其朝向的液晶面板4提供光亮的方式包括:背光源3發(fā)出的光線首先經(jīng)過擴散板5的勻光處理,然后經(jīng)過光學膜片的光學處理,最后投射到液晶面板4,從而將液晶面板4的影像顯示出來。在直下式背光模組中,背光源3分布在背光板I表面,能夠大量存在,由于背光源I數(shù)量的增加,相比于側光式背光模組,直下式背光模組能夠提供的光亮度大為提高。
[0006]然而,由于單個背光源的光譜為窄光譜,若要形成光譜較寬且連續(xù)的照明白光,需要對多個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線進行混光處理。為了實現(xiàn)混光,在直下式背光模組的背光源和擴散板之間需要間隔一定距離(即混光距離),這樣會導致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厚度增大,進而不利于雙面顯示設備的輕薄化。
【發(fā)明內(nèi)容】
[0007]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設備的技術方案,以解決【背景技術】中所介紹的現(xiàn)有技術中雙面顯示設備的背光模組厚度較大,導致不利于雙面顯示設備輕薄化,限制了雙面顯示設備的使用的問題。
[0008]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9]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雙面顯示背光模組,該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包括:
[0010]背光板組件;
[0011 ]所述背光板組件的一側表面設置有第一背光源;
[0012]在所述背光板組件設置有第一背光源的一側還順序設置有擴散板和第一光學膜片,其中所述擴散板與所述背光板組件之間間隔有預設混光距離;
[0013]在所述背光板組件未設置有第一背光源的一側順序設置有導光板和第二光學膜片,其中,所述導光板的邊側位置設置有第二背光源。
[0014]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提供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工作過程包括:第一背光源設置于背光板組件一側表面,能夠大量存在,大量存在的第一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線,經(jīng)過預設混光距離實現(xiàn)混光,然后經(jīng)過擴散板的勻光處理,再經(jīng)過第一光學膜片的光學處理,最后投射至背光板組件一側的液晶面板,從而將液晶面板的影像顯示出來;在背光板組件的另一側,即背光板組件未設置有第一背光源的一側,第二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線首先經(jīng)過導光板的混光和勻光處理,然后經(jīng)過第二光學膜片的光學處理,最后投射到背光板組件另一側的液晶面板,將該側液晶面板的影像顯示出來。
[0015]本發(fā)明技術方案提供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第一背光源設置于背光板組件的一側表面,由于背光板組件表面的可分布面積大,第一背光源能夠大量存在,相比于【背景技術】提到的側光式背光模組,本雙面顯示背光模組能夠提供給液晶面板的光亮度大為增強。另外,在背光板組件未設置有第一背光源的一側順序設置導光板和第二光學膜片,在導光板的邊側位置設置第二背光源,由于第二背光源通過導光板進行混光處理,不需要混光距離,因此相對于【背景技術】中提到的需要在背光源和擴散板之間間隔混光距離的直下式背光模組,能夠減少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厚度,進一步有利于雙面顯示設備的輕薄化。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0017]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包含有側光式背光模組的雙面顯示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現(xiàn)有技術中包含有直下式背光模組的雙面顯示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雙面顯示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雙面顯示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
[0022 ] 1-背光板、2-導光板、3-背光源、4-液晶面板、5-擴散板、6_背光板組件、61 -第一背光板、62-第二背光板、7-第一背光源、8-擴散板、9-第一光學膜片、91-第一擴散片、92-第一棱鏡片、93-第一增亮膜、10-第二光學膜片、101-第二擴散片、102-第二棱鏡片、103-第二增亮膜、11-第二背光源、12-第一反射片、13-第二反射片、14-間隔支架、15-隔熱層、16-面框。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設備的方案,解決了【背景技術】中所介紹的雙面顯示設備的背光模組厚度較大,導致不利于雙面顯示設備輕薄化,限制了雙面顯示設備的使用的問題。
[0024]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并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5]請參見圖3,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雙面顯示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該雙面顯示設備包括:
[0026]面框16、兩塊液晶面板4以及設置在兩塊液晶面板4之間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圖中未標記);
[0027]面框16覆蓋于雙面顯示背光模組以及兩塊液晶面板4的側面。
[0028]雙面顯示背光模組位于兩塊液晶面板4之間,能夠向兩塊液晶面板4分別提供光亮。其中,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發(fā)出的光需要經(jīng)過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內(nèi)部結構的光處理,才能夠到達兩側的液晶面板4,從而為液晶面板4提供光亮,實現(xiàn)液晶面板4上影像的顯示。
[0029]此外,面框16覆蓋于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和兩塊液晶面板4的側面,能夠將該雙面顯示設備和液晶面板4牢固固定。
[0030]現(xiàn)有技術中雙面顯示設備經(jīng)常采用的直下式背光模組,為了實現(xiàn)混光,在背光源和擴散板之間需要間隔具有一定長度的混光距離,直接導致了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厚度增加,進而不利于雙面顯示設備的輕薄化。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圖3所示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設備中,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背光板組件6—側采用導光板2對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線進行混光,不需要間隔混光距離,以減小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厚度;此外,在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背光板組件6另一側,背光源設置于背光板組件6表面,由于背光板組件6表面的可分布面積大,背光源能夠大量存在,相比于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背光源設置于導光板2邊側的排布方式,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能夠提供給液晶面板4的光亮度大大增加。
[0031]如圖3所示,該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圖3中兩塊液晶面板4中間的部分)包括:
[0032]背光板組件6。
[0033]由于背光板組件6的材質較硬,能夠作為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骨架,具有搭載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其他層次的結構的作用;并且背光板組件6能夠排布用于連接背光源的連接線路,避免線路排布雜亂;另外背光板也可選用散熱材料,以將背光源發(fā)出的熱量發(fā)散出去。
[0034]背光板組件6的一側表面設置有第一背光源7。
[0035]第一背光源7設置于背光板組件6的一側表面,由于背光板組件6的一側表面可排布面積大,相對于背光板組件6的邊側位置,能夠設置的第一背光源7數(shù)量大為增加,進而能夠為液晶面板4提供大量的光殼,提尚液晶面板4的顯不殼度。
[0036]背光源發(fā)出的光亮在到達液晶面板4之前需要經(jīng)過混光、勻光以及偏光等光學處理,因此,如圖3所示,在背光板組件6設置有第一背光源7的一側還順序設置有擴散板8和第一光學膜片9。
[0037]擴散板8能夠對多個第一背光源7發(fā)出的光線進行勻光處理,使得照射到液晶面板4上的光亮分布均勻,避免出現(xiàn)明暗不均,甚至出現(xiàn)光斑的情況,此外,擴散板8為板狀,與雙面顯示設備的面框16相配合,能夠起到支撐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功能;并且為了進行混光,擴散板8與背光板組件6之間間隔有預設混光距離,大量第一背光源7發(fā)出的光線經(jīng)過該預設混光距離時能夠充分混合,從而實現(xiàn)混光的效果。其中,為了實現(xiàn)較佳的混光效果,預設混光距離在5cm至20cm之間。
[0038]另外,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背光板組件6未設置有第一背光源7的一側順序設置有導光板2和第二光學膜片10,其中,導光板2的邊側位置設置有第二背光源11。
[0039]第二背光源11設置在背光板組件6未設置有第一背光源7的一側,第二背光源11發(fā)出的光線首先經(jīng)過導光板2的混光和勻光處理,再經(jīng)過第二光學膜片10的光學處理,最后投射到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另一側的液晶面板4上,從而實現(xiàn)該側液晶面板4的影像顯示。由于導光板2自身具有混光功能,第二背光源11發(fā)出的光線能夠通過導光板2進行混光,不需要設置混光距離,在實際設置時,導光板2與背光板組件6相貼合,因此相對于需要設置混光距離的直下式背光模組,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設備的厚度大為降低,進而有利于雙面顯示設備的輕薄化。
[0040]其中,第一背光源7和第二背光源11的背光方向相反,背光方向是指光線自背光源發(fā)出垂直照射至液晶面板4的方向。
[0041]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第一背光源7設置于背光板組件6的一側表面,由于背光板組件6表面的可分布面積大,第一背光源7能夠大量存在,相比于【背景技術】提到的側光式背光模組,本實施例中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能夠提供給液晶面板4的光亮度大為增強。另外,在背光板組件6未設置有第一背光源7的一側順序設置導光板2和第二光學膜片10,在導光板2的邊側位置設置第二背光源11,由于第二背光源11通過導光板2進行混光處理,不需要混光距離,因此相對于【背景技術】中提到的需要在背光源和擴散板8之間間隔混光距離的直下式背光模組,能夠減少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厚度,進一步有利于雙面顯示設備的輕薄化。
[0042]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背光源(如LED燈)發(fā)出的光線并不能夠完全射向液晶面板4,會造成光線浪費,導致液晶面板4的亮度降低。為了提高液晶面板4的亮度,減少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線的浪費,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還包括:
[0043]設置于背光板組件6和擴散板8之間、且貼合于背光板組件6的一側表面的第一反射片12;
[0044]第一反射片12設置于背光板組件6和擴散板8之間,能夠對第一背光源7射向背光板組件6的光線進行反射,將光線集中反射至擴散板8,然后經(jīng)過擴散板8的勻光處理后,投射至液晶面板4,從而減少了光線浪費,提高了液晶面板4的亮度。
[0045]第一反射片12貼合于背光板組件6的一側表面設置,為了透過第一背光源7,第一反射片12包括透過第一背光源7的通孔。第一背光源7發(fā)出的光線有很大部分是射向了背光板組件6方向,因此,第一反射片12需要貼合于背光板組件6設置,且距離背光板組件6的距離需要小于第一背光源7的高度,為了透過第一背光源7將第一反射片12貼合于背光板組件6表面,第一反射片12包括透過第一背光源7的通孔。
[0046]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還包括:設置于背光板組件6和導光板2之間、且貼合于背光板組件6表面的第二反射片13。
[0047]第二背光源11發(fā)出的光線中很大部分射向了背光板組件6,因此需要背光板組件6和導光板2之間設置第二反射片13,且為了增加光反射量,需要將第二反射片13貼合于背光板組件6的表面設置,以將第二背光源11射向背光板組件6方向的光線反射至導光板2,再通過導光板2進行勻光和混光處理,投射至液晶面板4,實現(xiàn)減少第二背光源11發(fā)出的光線浪費,進而提高液晶面板4的亮度的目的。
[0048]另外,為了保持混光距離恒定,避免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因擠壓等原因導致混光距離變化,進而避免影響到液晶面板4的顯示效果,如圖3所示,第一反射片12和擴散板8之間還連接有間隔支架14。
[0049]通過在第一反射片12和擴散板8之間連接間隔支架14,間隔支架14的材質一般較硬,能夠起到固定第一反射片12和擴散板8的功能,保持混光距離的作用,避免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因擠壓等原因導致的混光距離變化,進而影響到混光效果。此外,還可設置間隔支架14的長度可調,達到調整混光距離的目的。
[0050]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第一光學膜片9包括:順序排列的第一擴散片91、第一棱鏡片92和第一增亮膜93,其中,第一擴散片91位于第一棱鏡片92和所述擴散板8之間。
[0051]擴散片具有勻光的作用,能夠將多個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線做均勻化處理,并且能夠起到遮蔽陰影的效果,例如遮蔽背光源的燈管黑影。通過設置第一擴散片91能夠對第一背光源7發(fā)出的光線進行勻光,并且能夠遮蔽第一背光源7或間隔支架14產(chǎn)生的黑影。并且,第一擴散片91還具有輝光的作用,提高該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照射到液晶面板4的亮度。
[0052]棱鏡片能夠起到聚光的作用,具體地,背光源射向棱鏡片的光在通過棱鏡片時,只有在一定角度范圍內(nèi)的入射光才能夠折射出去,其余的光不滿足折射條件而被棱鏡片反射回反射片,棱鏡片和反射片相互配合,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線不斷地循環(huán)利用,直至滿足一定角度范圍,從而達到聚光的效果。綜上,通過設置第一棱鏡片92能夠對第一背光源7發(fā)出的光線進行聚光處理,進而增強射向液晶面板4的光線亮度。
[0053]液晶面板4的成像需要依靠偏振光,增亮膜具有偏振光線的作用,是能夠將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線轉換成直線偏光的元件。一般情況下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線具有兩個不同的偏振方向,通過設置增亮膜,將具有兩個不同偏振方向的光線進行偏轉,能夠增強投射至液晶面板4的光線亮度。綜上,通過設置第一增亮膜93,將第一背光源7發(fā)出的光線偏轉,以輸出亮度較高的光線投射到液晶面板4上,從而將液晶面板4的影像顯示出來,提高液晶面板4的顯示亮度和清晰度。
[0054]并且如圖3所示,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第二光學膜片10包括:順序排列的第二擴散片101、第二棱鏡片102和第二增亮膜103,其中,所述第二擴散片101位于所述第二棱鏡片102和導光板2之間。
[0055]通過設置第二擴散片101,能夠對第二背光源11發(fā)出的光線進行勻光處理,避免在液晶面板4出現(xiàn)光斑,同時遮蔽導光板2的陰影或第二背光源11的燈管黑影造成的陰影。
[0056]通過設置第二棱鏡片102,能夠對第二背光源11發(fā)出的光線進行聚光處理,增強射向液晶面板4的光線亮度。
[0057]通過設置第二增亮膜103,能夠將第二背光源11發(fā)出的光線進行偏轉,從而輸出亮度較高的光線,將該亮度較高的光線投射到液晶面板4上,將液晶面板4上的影像顯示出來。
[0058]如圖3所示,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例,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背光板組件6包括:第一背光板61和第二背光板62,其中,第一背光板61和第二背光板62間隔設置在擴散板8和導光板2之間;第一背光板61遠離第二背光板62的一側表面設置第一背光源7。
[0059]由于第一背光板61的一側表面設置大量的第一背光源7,第一背光源7發(fā)出的熱量較多,能夠傳遞至第一背光板61,通過第一背光板61和第二背光板62相間隔,能夠避免第一背光源7發(fā)出的熱量影響到第二背光板62側的第二背光源11和導光板2等結構,進而避免影響到第二背光源11的正常工作。其中,第一背光板61和第二背光板62之間的間隔距離小于【背景技術】中提到的直下式背光模組的背光板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減小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整體厚度的目的。
[0060]為了進一步減少第一背光源7發(fā)出的熱量對第二背光源11的影響,第一背光板61朝向第二背光板62的一面涂附有散熱材料;第二背光板62朝向第一背光板61的一面涂附有隔熱材料。
[0061]第一背光板61背向第二背光板62的一側表面設置有大量的第一背光源7,能夠產(chǎn)生大量的熱量,通過在第一背光板61朝向第二背光板62的一面涂附有散熱材料,能夠將第一背光源7傳遞至第一背光板61的熱量發(fā)散掉,避免影響到第二背光板62側的第二背光源11等結構。并且在第二背光板62朝向第一背光板61的一面涂附有隔熱材料,能夠隔絕第一背光板61傳遞的熱量,減少第一背光板61側大量第一背光源7產(chǎn)生的熱量的傳遞。
[0062]另外,作為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例,請參見圖4。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雙面顯示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在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設備中,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背光板組件6為一塊背光板。
[0063]背光板組件6設置為一塊背光板,相比于兩塊背光板相互間隔設置的方式,厚度較小,進而在整體上能夠進一步減小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厚度,有利于雙面顯示設備的輕薄化。
[0064]如圖4所不,背光板朝向導光板2的一面貼設有隔熱層15ο能夠減小背光板一側表面大量設置的第一背光源7發(fā)出的熱量對背光板另一側的導光板2和第二背光源11等結構的影響,從而保護第二背光源11等結構正常工作。
[0065]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第一背光源7設置于背光板組件6的一側表面,由于背光板組件6表面的可分布面積大,第一背光源7能夠大量存在,相比于【背景技術】提到的側光式背光模組,本雙面顯示背光模組能夠提供給液晶面板4的光亮度大為增強。另夕卜,在背光板組件6未設置有第一背光源7的一側順序設置導光板2和第二光學膜片10,在導光板2的邊側位置設置第二背光源11,由于第二背光源11通過導光板2進行混光處理,不需要混光距離,因此相對于【背景技術】中提到的需要在背光源和擴散板之間間隔混光距離的直下式背光模組,能夠減少雙面顯示背光模組的厚度,進一步有利于雙面顯示設備的輕薄化。
[0066]本說明書中的各個實施例均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參見即可,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它實施例的不同之處。
[0067]以上所述的本發(fā)明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定。任何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主權項】
1.一種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板組件; 所述背光板組件的一側表面設置有第一背光源; 在所述背光板組件設置有第一背光源的一側還順序設置有擴散板和第一光學膜片,其中所述擴散板與所述第一背光源之間間隔有預設混光距離; 在所述背光板組件未設置有第一背光源的一側順序設置有導光板和第二光學膜片,其中,所述導光板的邊側位置設置有第二背光源。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背光板組件和所述擴散板之間、且貼合于所述背光板組件表面的第一反射片,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片包括用于透過所述第一背光源的通孔;以及, 設置于所述背光板組件和所述導光板之間、且貼合于所述背光板組件表面的第二反射片。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片和所述擴散板之間連接有間隔支架。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學膜片包括:順序排列的第一擴散片、第一棱鏡片和第一增亮膜,其中,所述第一擴散片位于所述第一棱鏡片和所述擴散板之間。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學膜片包括:順序排列的第二擴散片、第二棱鏡片和第二增亮膜,其中,所述第二擴散片位于所述第二棱鏡片和所述導光板之間。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板組件包括:第一背光板和第二背光板,其中, 所述第一背光板和所述第二背光板間隔設置在所述擴散板和所述導光板之間; 所述第一背光板遠離所述第二背光板的表面設置所述第一背光源。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背光板朝向所述第二背光板的一面涂附有散熱材料; 所述第二背光板朝向所述第一背光板的一面涂附有隔熱材料。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板組件為一塊背光板。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板朝向所述導光板的一面貼設有隔熱層。10.一種雙面顯示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框、兩塊液晶面板以及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面顯示背光模組;其中, 所述雙面顯示背光模組設置于所述兩塊液晶面板之間; 所述面框覆蓋于所述雙面顯示背光模組以及所述兩塊液晶面板的側面。
【文檔編號】G02F1/13357GK106094333SQ201610442752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0日
【發(fā)明人】宋志成, 馬亮, 張大鵬
【申請人】青島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