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方法及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有關于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方法及其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常見的背光模塊中,其導光組件(導光板)有許多不同的結構形態(tài),較簡易者,如圖1所示,其導光組件7為一片狀體,于其周緣至少一邊側設有入光面71,另設有一與該入光面71相交的出光面72,且可依需要而于該出光面或出光面的對側(底面)表面設有溝槽或其它擴散導引形狀;此種結構于實際應用時,當光源體20的光線由入光面71進入導光組件7之后,藉由本身材料極佳的導光特性,可使光線于導光組件7內被充分地導引擴散,并使大部分光線得以由出光面72被導出,以形成均勻的背光照明。
另有如圖2所示的結構,其是于片狀的導光組件8上設置必要的入光面81及出光面82之外,并于出光面82上設有多個對應于各按鍵的貫孔83 (該貫孔83可供設置于該導光組件8下方的導電橡膠以其表面上各凸起的彈性支撐部通過,以使各彈性支撐部頂面與各按鍵相抵觸),此種結構當光源體20的光線由入光面81進入導光組件8之后,光線于導光組件8內的導引擴散過程中,會受到各貫孔83的破壞,進而影響了其光線的傳輸,致使于各貫孔83周緣對應于光源體20的反側邊緣部位會形成一較暗的陰影部位831,此種明暗不均的情形,嚴重影響了整體背光的質量,形成應用上的缺失。 有鑒于已見具貫孔的導光組件(導光板)有上述缺點,發(fā)明人乃針對該些缺點研究改進之道,終于有本發(fā)明產生。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消除導光組件投射
陰影的方法及裝置,其可有效消除光線入射孔位后,出現(xiàn)于孔位后方的陰影,藉以提升背光
照明的質量,同時可有效簡化導光組件的結構設計、降低組件的開發(fā)及生產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
的裝置,其至少包括一導光組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與該入光面相交的出光面;至少一
光源體,設于該導光組件臨入光面與該出光面之間的旁側部位,使該光源體所產生的至少
局部光線可投射于該出光面表側。 —種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方法,其主要由一第一光線自一導光組件的一入光面朝向導光組件投射;一第二光線自該導光組件的附近,朝向該導光組件的出光面投射,藉以消除第一光線在導光組件中所產生的投射陰影。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為本發(fā)明光源體的部分光線可無阻礙地直接投射于出光面上,如此一來,該光線可在孔位原會產生陰影的后方周緣的出光面處,折射進入導光組件中,藉此即可有效消除原產生于該孔位后方周緣的陰影,進而增進整體的背光質量。 至于本發(fā)明的詳細構造、應用原理、作用與功效,則參照下列依附圖所作的說明即
3可得到完全的了解
圖1系一已見導光組件的側視平面結構圖。
圖2系另一已見導光組件的俯視平面結構圖。
圖3系本發(fā)明的主要組件構造示意圖。 圖4系本發(fā)明及一可行實施例的相關組件立體結構分解圖。
圖5系圖4的整體組合剖面圖。
圖6系圖4實施例的應用情形示意圖。
標號說明1、7、8.....導光組件31… 電導通接點11、71、81....入光面4.....導電橡膠12、72、82....出光面41… 彈性支撐部12A...延伸平面5.....按鍵13....孔位6.....殼座13A.周緣60.. 殼蓋2、20...光源體83....貫孔3……電路板831....陰影部位
具體實施例方式
請參圖3,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本發(fā)明主要包括導光組件1與光源體2兩部分,其中該導光組件1為一呈片狀的導光體,于其一側邊緣設有入光面ll,且于該入光面11旁側設有一與入光面11相交的出光面12,且于該出光面12上設有多個貫穿導光組件1的孔位13(該孔位13為與其它相關組件組合所必須的結構),多個光源體2設置于該導光組件1的入光面ll旁側,且其向該出光面12的延伸平面12A另一側偏移,使各光源體2所產生的光線可同時具有投射于該入、出光面(11、12)的表側的第一光線及第二光線,且投射于入光面11與出光面12的光源體2,可為同一亦可為非同一。 上述結構中,光源體2有部分光線可由入光面11弓I入導光組件1 ,并于該導光組件1內進行傳統(tǒng)的導引擴張效果,此時,位于各孔位13對應光線入射背面的周緣13A(對應于光源體2的反側周緣),由于受到孔位13對于入射光線折射阻擋的影響,將難以避免地會產生陰影,但該光源體2的部分光線可無阻礙地未透過導光組件1的內部而直接投射于出光面12上,如此一來,該光線可在上述孔位13原會產生陰影的后方周緣13A的出光面11處,折射進入該導光組件1中,藉此即可有效消除原產生于該孔位13后方周緣13A的陰影,進而增進整體的背(導)光質量。 另請參圖4至圖6,可知本發(fā)明上述結構于實際應用時,可配合至少一電路板3、一導電橡膠4與多個按鍵5設置于一由殼座6及殼蓋60所組成的外殼內,藉以形成一可被實施的基本結構,該電路板3可供各光源體2電連接于其上,且于電路板3上設有多個電導通接點31分別對應于導光組件1的孔位13,而于導電橡膠4上亦設有多個凸起的彈性支撐部41分別對應于導光組件1的孔位13,使各彈性支撐部41可通過各孔位13而與多個按鍵5底部相抵觸,且各按鍵5的上部可通過殼蓋60向外展露,另于各彈性支撐部41底面則設有一導電部,利用各彈性支持部41具有的彈性機制,可于該按鍵5受外力操作時產生一變形量,以使其導電部與電路板3的電導通接點31接觸形成電氣導通,并于該操作按鍵3的外力消失時,利用該彈性支持部11彈性變形驅使導電部回復至原位。 特別需強調的是,上述的彈性支撐部41的徑身通常會在孔位13處最為寬大,愈往按鍵5的部位(即頂端),該彈性支撐部41的徑身愈小,因此,利用本發(fā)明的光源照射方式,恰可在導光組件1的出光面12處受到彈性支持部41的最小光阻礙,如此亦能對上揭的陰影產生一定程度的消減作用,同樣具有提升背光質量的效果。 本發(fā)明利用上述結構,不但可有效消除位于該孔位13周緣的陰影部位,以增進整體的背(導)光質量;同時,由于其在實施時無需變更導光組件1 、電路板3及導電橡膠4等組件的主要結構,因此不會大幅增加開發(fā)及生產成本,相較于其它可達到類似功能的技術手段而言,更符合生產上的經濟效益。 由上所述可知,本發(fā)明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方法及其裝置確實具有消除孔位周側的光投射陰影的功效,確已具有產業(yè)上的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
權利要求
一種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導光組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與該入光面相交的出光面;至少一光源體,設于該導光組件臨入光面與該出光面之間的旁側部位,使該光源體所產生的至少局部光線可投射于該出光面表側。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導光組件的出光面上設有多個貫穿的孔位。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光源體位于偏出該出光面的延伸平面處,而朝向導光組件投射光線。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射于入光面及出光面的光線來自同一光源。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射于入光面及出光面的光線來自同一光源。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射于入光面及出光面的光線來自各別光源。
7.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射于入光面及出光面的光線來自不同光源。
8.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導光組件迭置于一電路板上方,該光源體設置于臨該導光組件的入光面旁側偏向出光面一側,且電連接于該電路板上。
9.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導光組件迭置于一電路板上方,而該光源體設置于臨該導光組件的入光面旁側偏向出光面一側,且電連接于該電路板上。
10. —種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一第一光線自一導光組件的一入光面朝向導光組件投射;一第二光線自該導光組件的附近,朝向該導光組件的出光面投射,藉以消除第一光線在導光組件中所產生的投射陰影。
11. 根據權利要求io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及第二光線來自同一光源。
12. 根據權利要求IO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及第二光線來自不同光源。
13. 根據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光線來自偏置于導光組件出光面的延伸平面以外處的一光源。
全文摘要
一種消除導光組件投射陰影的方法及其裝置,其主要于一導光組件表面界定一可供導入光線的入光面,以及一與該入光面相交可供導出光線的出光面,且于該出光面上設有與其它相關組件結合所需的孔位,另以至少一光源體設置于該導光組件臨入光面旁側略偏向出光面一側,使該光源體于通電后所產生的光線可同時投射于該入、出光面表側,藉以兼具供應導光組件所需的光源,同時達到消除孔位周緣陰影部位的功效。
文檔編號F21V8/00GK101761873SQ20081030648
公開日2010年6月3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23日
發(fā)明者王千龍 申請人:金寶電子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