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增壓泵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泄壓結構、應用該泄壓結構的增壓泵和應用該增壓泵的凈水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增壓泵為主流凈水市場為凈水機等電器提供動力的部件。增壓泵通過內部高低壓腔設計而使水源壓力發(fā)生變化,從而起到水源增壓的目的。而為了防止增壓泵使水源壓力過大、導致連接水管爆裂等不良情況,增壓泵還設計有泄壓結構,在增壓泵出水壓力超出規(guī)定限制時泄壓腔導通工作,即增壓泵的高低壓腔聯(lián)通,從而起到泄壓作用。
現(xiàn)有增壓泵普遍采用泄壓墊(常用橡膠墊)與泄壓腔內壁上的凸筋接觸的方式實現(xiàn)密封而防止水源外溢,同時,該泄壓墊還封堵高壓腔的泄壓口并承受壓緊力,以起到穩(wěn)壓的作用。但是,這樣的密封穩(wěn)壓結構長期使用易出現(xiàn)老化,產(chǎn)生永久變形,導致穩(wěn)壓及密封功能下降、甚至失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泄壓結構,旨在提升增壓泵泄壓結構的密封能力和穩(wěn)壓能力。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的泄壓結構,包括:
泄壓腔殼,所述泄壓腔殼圍設形成有泄壓腔,所述泄壓腔殼設有連通所述泄壓腔的泄壓口;
泄壓蓋,所述泄壓蓋蓋合于所述泄壓腔殼,所述泄壓蓋與所述泄壓腔的腔壁之間設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環(huán)繞所述泄壓口,所述泄壓蓋還設有泄壓墊,所述泄壓墊封堵或打開所述泄壓口。
可選地,所述泄壓蓋包括:
蓋體,所述蓋體蓋合于所述泄壓腔殼;
彈性件,所述彈性件的一端安裝于所述蓋體,另一端彈性抵持所述泄壓墊,封堵或打開所述泄壓口。
可選地,所述彈性件包括彈性結構和泄壓塞,所述彈性結構的一端安裝于所述蓋體,另一端與所述泄壓塞連接,所述泄壓墊設于所述泄壓塞面向所述泄壓口的表面。
可選地,所述蓋體包括蓋板和側板,所述側板固設于所述蓋板面向所述泄壓腔的表面,且朝向所述泄壓腔延伸,所述蓋板蓋合于所述泄壓腔殼,所述側板固定連接于所述泄壓腔的內壁,所述密封件設于所述側板與所述泄壓腔的內壁之間。
可選地,所述密封件設于所述側板遠離所述蓋板的一端。
可選地,所述泄壓腔的腔壁遠離所述蓋板的一端設有限位凸臺,所述側板遠離所述蓋體的一端開設有安裝臺,所述安裝臺與所述限位凸臺圍設形成有固定腔,所述密封件固設于所述固定腔。
可選地,所述側板圍設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彈性件容置于所述容置腔。
可選地,所述密封件為橡膠材料或硅膠材料。
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增壓泵,包括高壓腔、低壓腔、及如前所述的泄壓結構,所述高壓腔通過所述泄壓口與所述泄壓腔連通,所述泄壓腔與所述低壓腔連通。
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凈水設備,包括如前所述的增壓泵。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通過于泄壓蓋與泄壓腔殼之間設置密封件,可提高泄壓腔正常泄壓時的密閉性,防止水源由泄壓結構外溢,同時,通過于泄壓蓋設置泄壓墊,并利用泄壓墊對泄壓口進行封堵,可實現(xiàn)增壓泵增壓工作時的穩(wěn)壓作用,使得水源的壓力保持有效且穩(wěn)定。亦即,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通過同時設置密封件和泄壓墊,可分別實現(xiàn)泄壓腔的密封和泄壓口的封堵,避免了現(xiàn)有泄壓墊既要對泄壓腔實施密封、又要對泄壓口實施封堵的情況,解決了不同功能合而為一時現(xiàn)有泄壓墊材質選擇的差異問題,從而避免了現(xiàn)有泄壓墊長期使用永久變形帶來的泄壓腔密閉性降低、高壓腔內水源壓力下降的雙重影響,使得泄壓腔可利用密封件得以有效密封,同時使得增壓泵的水源壓力穩(wěn)定性可利用泄壓墊得以有效保障,進而提升了增壓泵泄壓結構的密封能力和穩(wěn)壓能力。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泄壓結構一實施例應用于增壓泵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Ⅱ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拆除泄壓蓋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泄壓口打開時的水流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
本發(fā)明目的的實現(xiàn)、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tài)(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tài)發(fā)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發(fā)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連接”、“固定”等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另外,本發(fā)明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xiàn)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xiàn)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發(fā)明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泄壓結構100,其主要應用于增壓泵200,以實現(xiàn)增壓泵200出水壓力超出規(guī)定限制時的泄壓功能,避免如連接水管爆裂等不良情況的出現(xiàn),為增壓泵200提供過壓保護。
以下將就泄壓結構100的具體結構進行描述,如圖1至圖4所示,在本發(fā)明泄壓結構100一實施例中,所述泄壓結構100包括:
泄壓腔殼10,所述泄壓腔殼10圍設形成有泄壓腔11,所述泄壓腔殼10設有連通所述泄壓腔11的泄壓口13;
泄壓蓋30,所述泄壓蓋30蓋合于所述泄壓腔殼10,所述泄壓蓋30與所述泄壓腔11的腔壁之間設有密封件50,所述密封件50環(huán)繞所述泄壓口13,所述泄壓蓋30還設有泄壓墊35,所述泄壓墊35封堵或打開所述泄壓口13。
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泄壓腔殼10大致呈圓柱形,并沿豎直方向延伸設置,且圍設形成有泄壓腔11。泄壓腔11的頂壁分別開設有泄壓口13和排壓口15,泄壓口13和排壓口15間隔設置,泄壓腔11通過泄壓口13與增壓泵200的高壓腔相連通,于此同時,泄壓腔11通過排壓口15與增壓泵200的低壓腔相連通。泄壓腔11的底壁則形成有讓位口17,用于當泄壓口13和/或排壓口15堵塞時進行查看和疏通之用。
為了使得泄壓腔11得以密封、水源不會外漏,泄壓蓋30蓋合于泄壓腔殼10的讓位口17處,并且,泄壓蓋30與泄壓腔殼10之間還設置有密封件50,用于密封泄壓蓋30與泄壓腔殼10之間的間隙,提高泄壓腔11正常泄壓時的密閉性,防止水源由讓位口17外溢的不良情況。
為了穩(wěn)定增壓泵200增壓工作時的水源壓力,泄壓蓋30還設置有泄壓墊35,并且,該泄壓墊35封堵泄壓口13,使得增壓泵200的高壓腔得以隔絕。
具體地,如圖2和圖4所示,當增壓泵200內水源壓力正常時,泄壓墊35封堵于泄壓口13,使得泄壓口13處于關閉狀態(tài),即使得增壓泵200的高壓腔與低壓腔之間處于不導通狀態(tài),此時,增壓泵200正常增壓工作,水源壓力穩(wěn)定。而當增壓泵200內水源壓力超出規(guī)定限制時,泄壓墊35被水壓推起而離開泄壓口13,使得泄壓口13處于開啟狀態(tài),即使得增壓泵200的高壓腔與低壓腔之間處于導通狀態(tài),此時,水源由高壓腔通過泄壓口13進入到泄壓腔11,再由泄壓腔11通過排壓口15進入到低壓腔,從而使得水源壓力得以降低,增壓泵200處于泄壓工作狀態(tài),水源壓力下降。繼而,當泄壓完畢、水源壓力再次恢復正常時,泄壓墊35回歸至初始位置而封堵泄壓口13,重新使得泄壓口13處于關閉狀態(tài),即再次使得增壓泵200的高壓腔與低壓腔之間處于不導通狀態(tài),增壓泵200重新回到正常增壓工作狀態(tài),泄壓墊35再次起到穩(wěn)定水源壓力的作用,使得水源壓力穩(wěn)定。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通過于泄壓蓋30與泄壓腔殼10之間設置密封件50,可提高泄壓腔11正常泄壓時的密閉性,防止水源由泄壓結構100外溢,同時,通過于泄壓蓋30設置泄壓墊35,并利用泄壓墊35對泄壓口13進行封堵,可實現(xiàn)增壓泵200增壓工作時的穩(wěn)壓作用,使得水源的壓力保持有效且穩(wěn)定。亦即,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通過同時設置密封件50和泄壓墊35,可分別實現(xiàn)泄壓腔11的密封和泄壓口13的封堵,避免了現(xiàn)有泄壓墊35既要對泄壓腔11實施密封、又要對泄壓口13實施封堵的情況,解決了不同功能合而為一時現(xiàn)有泄壓墊35材質選擇的差異問題,從而避免了現(xiàn)有泄壓墊35長期使用永久變形帶來的泄壓腔11密閉性降低、高壓腔內水源壓力下降的雙重影響,使得泄壓腔11可利用密封件50得以有效密封,同時使得增壓泵200的水源壓力穩(wěn)定性可利用泄壓墊35得以有效保障,進而提升了增壓泵200泄壓結構100的密封能力和穩(wěn)壓能力。
如圖2和圖4所示,所述泄壓蓋30包括:
蓋體31,所述蓋體31蓋合于所述泄壓腔殼10;
彈性件33,所述彈性件33的一端安裝于所述蓋體31,另一端彈性抵持所述泄壓墊35,封堵或打開所述泄壓口13。
本實施例中,蓋體31蓋合于泄壓腔殼10的讓位口17處,以起到密封泄壓腔11的作用。彈性件33位于泄壓腔11內,且呈豎直方向延伸狀態(tài),其一端固設于蓋體31面向泄壓口13的表面,其另一端面向泄壓口13設置且設有泄壓墊35,此時,彈性件33彈性抵持泄壓墊35封堵或打開泄壓口13。
可以理解的,當增壓泵200內水源壓力正常時,彈性件33將泄壓墊35抵持至泄壓口13,并對泄壓墊35提供一定的壓力,以使泄壓墊35對泄壓口13的側壁形成一定的壓緊力而緊密貼合于泄壓口13的側壁,并能夠抵抗一定的水壓,即使得泄壓墊35能起到穩(wěn)壓的作用。
如圖2和圖4所示,所述彈性件33包括彈性結構331和泄壓塞333,所述彈性結構331的一端安裝于所述蓋體31,另一端與所述泄壓塞333連接,所述泄壓墊35設于所述泄壓塞333面向所述泄壓口13的表面。
本實施例中,彈性結構331為彈簧,該彈簧呈豎直方向延伸狀態(tài),其一端固設于蓋體31朝向泄壓口13的表面,其另一端固設于泄壓塞333。并且,泄壓墊35固設于泄壓塞333面向泄壓口13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泄壓墊35可采用膠接、卡接、雙層注塑等方式實現(xiàn)與泄壓塞333的固定連接。
具體地,當泄壓蓋30蓋合于泄壓腔殼10、且增壓泵200內水源壓力正常時,彈性結構331處于壓縮狀態(tài),泄壓墊35封堵泄壓口13,泄壓塞333抵持于泄壓墊35背離泄壓口13的表面,并施以一定的壓力,用于使泄壓墊35具備一定的壓緊力,對增壓泵200實現(xiàn)穩(wěn)壓作用。當水源壓力超出彈簧施于泄壓墊35的壓力時,彈簧被水壓進一步壓縮,此時,泄壓墊35被推起而離開泄壓口13,使得泄壓口13處于開啟狀態(tài),即使得增壓泵200的高壓腔與低壓腔之間處于導通狀態(tài),增壓泵200處于泄壓工作狀態(tài),水源壓力下降。繼而,當泄壓完畢、水源壓力再次恢復正常時,即,水壓低于彈簧施于泄壓墊35的壓力時,彈簧恢復初始長度抵持泄壓墊35回歸至初始位置并封堵泄壓口13,重新使得泄壓口13處于關閉狀態(tài),即再次使得增壓泵200的高壓腔與低壓腔之間處于不導通狀態(tài),增壓泵200重新回到正常增壓工作狀態(tài),泄壓墊35再次起到穩(wěn)定水源壓力的作用,使得水源壓力穩(wěn)定。
如此,通過彈簧彈性勢能的儲備與釋放,可有效實現(xiàn)泄壓墊35開啟或封堵泄壓口13的功能,從而使得增壓泵200能夠順利進行增壓和泄壓工作,且增壓時水源壓力可保持穩(wěn)定,結構簡單,安裝及更換方便,實用性高。
如圖2和圖4所示,所述蓋體31包括蓋板311和側板313,所述側板313固設于所述蓋板311面向所述泄壓腔11的表面,且朝向所述泄壓腔11延伸,所述蓋板311蓋合于所述泄壓腔殼10,所述側板313固定連接于所述泄壓腔11的內壁,所述密封件50設于所述側板313與所述泄壓腔11的內壁之間。
本實施例中,蓋板311大致呈平板狀,側板313垂直連接于蓋板311面向泄壓腔11(即泄壓口13)的表面,且沿豎直方向延伸。側板313伸入泄壓腔11內,且與泄壓腔11的內壁固定連接。具體地,側板313大致呈圓柱形,且其外表面設有螺紋,泄壓腔11亦大致呈圓柱形,且其內表面亦設置有螺紋,側板313通過螺紋連接于泄壓腔11的內壁,從而實現(xiàn)了泄壓蓋30與泄壓腔殼10的固定連接。當然,泄壓蓋30與泄壓腔殼10之間也可采用卡扣連接、膠接等其他方式實現(xiàn)固定連接。
可以理解的,密封件50設于側板313與泄壓腔11的內壁之間,即,密封件50位于泄壓腔11內,可進一步有效提升泄壓腔11的密封效果,避免水源外溢。
如圖2和圖4所示,所述密封件50設于所述側板313遠離所述蓋板311的一端。
這樣,密封件50可對最早受到水源侵襲的位置處的間隙實施密封,避免水源進入間隙,對泄壓蓋30的結構及穩(wěn)定性造成影響,從而更進一步提升泄壓腔11的密封性能,避免水源外溢。
如圖2和圖4所示,所述泄壓腔11的腔壁遠離所述蓋板311的一端設有限位凸臺113,所述側板313遠離所述蓋體31的一端開設有安裝臺3131,所述安裝臺3131與所述限位凸臺113圍設形成有固定腔(未標示),所述密封件50固設于所述固定腔。
本實施例中,泄壓腔11的頂壁形成有環(huán)形的限位凸臺113,該限位凸臺113的臺面面向蓋體31,于此同時,蓋體31的側板313遠離蓋板311的端部對應位置處開設有環(huán)形的安裝臺3131,該安裝臺3131的臺面面向限位凸臺113的臺面。
當蓋體31蓋合于泄壓腔殼10時,側板313遠離蓋板311的端面與限位凸臺113的臺面相抵接,安裝臺3131的側面與限位凸臺113的側面留有間距,此時,安裝臺3131與限位凸臺113圍設形成一環(huán)形的固定腔,相應地,密封件50呈環(huán)形設置,且固定于該固定腔內。具體地,密封件50可采用膠接、卡扣連接、雙層注塑等方式固設于安裝臺3131或限位凸臺113。
這樣的結構設置,可有效提升密封件50的設置穩(wěn)定性,提升密封件50對間隙的密封能力,從而使得泄壓腔11的密閉性得以有效提高,防止水源外溢,進而使得增壓泵200的工作性能得以有效保障,實用性更高。
如圖2和圖4所示,所述側板313圍設形成有容置腔315,所述彈性件33容置于所述容置腔315。如此,可有效提升彈性件33的設置穩(wěn)定性,使得泄壓墊35的穩(wěn)壓性能更加優(yōu)異,從而使得泄壓墊35對泄壓口13的封堵更加穩(wěn)定,進而有效保障了增壓泵200的增壓功能,并使得水源壓力的穩(wěn)定性得以進一步提升。
需要說明的是,密封件50的材質可選用硅膠、橡膠、或其它彈性材料。如此,不論是密封件50的固定方式,還是密封件50對間隙的密封方式,都可采用過盈配合的方式來實現(xiàn),從而進一步提高密封件50的設置穩(wěn)定性和密封性能。
并且,可以理解的,當應用有本實施例泄壓結構100的增壓泵200長期使用后,在泄壓腔殼10與泄壓蓋30之間的間隙因結構配合的松懈和/或磨損而變大時,具有彈性的密封件50由于前期可采用過盈配合,此時,仍然具備良好的密封性能,即,仍然可有效密封泄壓腔殼10與泄壓蓋30之間的間隙,避免水源由泄壓結構100外溢,保證內部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正常工作性能,同時,亦降低了密封件50的更換頻率,節(jié)省了資源,進一步提升了泄壓結構100的實用性能。
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增壓泵200,包括高壓腔、低壓腔、及如前所述的泄壓結構100,該泄壓結構100的具體結構參照前述實施例,由于本增壓泵200采用了前述所有實施例的全部技術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所帶來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其中,所述高壓腔通過所述泄壓口13與所述泄壓腔11連通,所述泄壓腔11與所述低壓腔連通。
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凈水設備,包括如前所述的增壓泵200,該增壓泵200的具體結構參照前述實施例,由于本凈水設備采用了前述所有實施例的全部技術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所帶來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發(fā)明的發(fā)明構思下,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