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壓射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新型壓射機構。其包括底座、主壓射缸、側推機構和對接組件;還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以可轉動方式與所述底座連接,所述側推機構安裝在所述底座與所述基座之間;及所述對接組件包括一曲肘機構,所述曲肘機構設置在所述基座上并與所述主壓射缸的后端蓋連接。作為優(yōu)選,所述曲肘機構主要由曲肘驅動油缸、上連桿和下連桿組成。本發(fā)明使主壓射缸無需進行對接行程即可完成壓室與模具澆口套的對接工序,成倍縮短了主壓射缸的工作行程,大大降低了液壓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難度和制造成本。
【專利說明】新型壓射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金屬擠壓成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金屬擠壓成型機的新型壓射機構。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的金屬擠壓成型機(如中國專利2010105589226)的壓射機構的擺動軸是安裝在主壓射缸的后端蓋上的,即主壓射缸與壓射機構的底座的相對位置是固定不變的。在完成注料后進行壓室與模具澆口套的對接工序時,而主壓射缸的活塞桿需隨之移動相應的距離即對接行程,對接工序完成后主壓射缸的活塞桿繼續(xù)驅動壓射沖頭運動完成壓射工序使工件于模具內成型。因此,在現(xiàn)有的金屬擠壓成型機壓射機構中,主壓射缸的行程就是對接行程與壓射行程之和。由于主壓射缸是壓射機構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若其行程較大的話,無疑增加了液壓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難度和制造成本。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縮短主壓射缸行程的新型壓射機構,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之處。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新型壓射機構,包括底座、主壓射缸、側推機構和對接組件;還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以可轉動方式與所述底座連接,所述側推機構安裝在所述底座與所述基座之間;及所述對接組件包括一曲肘機構,所述曲肘機構設置在所述基座上并與所述主壓射缸的后端蓋連接。
[0006]作為優(yōu)選,所述曲肘機構主要由曲肘驅動油缸、上連桿和下連桿組成,所述上連桿的一端和下連桿的一端同軸鉸接并以可滑動方式設置在基座的滑槽中;所述上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主壓射缸的后端蓋鉸接;所述下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基座鉸接;所述曲肘驅動油缸的缸體部分鉸接在小橫梁上,其活塞桿端鉸接在下連桿的桿體上。
[0007]作為優(yōu)選,所述基座的下方設有一小橫梁,所述小橫梁通過小拉桿與所述基座連成一體,所述曲肘驅動油缸的缸體部分鉸接在小橫梁上。
[0008]進一步,還包括兩加強板,每一加強板的一端固定在基座上,其另一端則固定在小橫梁的端側。
[0009]進一步,所述對接組件還包括一推送油缸,所述推送油缸的缸體端側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推送油缸的活塞缸端與所述主壓射缸的后端蓋自由接觸。
[0010]進一步,所述對接組件還包括一垂直設置的導向桿,所述導向桿的下端固定在基座上,其桿體部分以可滑動方式穿設于所述主壓射缸的后端蓋中。
[0011]作為一種選擇,所述底座上設有銷孔,所述基座上設有銷軸,所述基座上的銷軸安裝在所述底座上的銷孔中并通過銷軸壓緊蓋緊固。
[0012]進一步,所述底座一側設有一安裝座,及所述側推機構為一側推油缸,所述側推油缸的缸體端側鉸接在所述安裝座上,其活塞桿端則鉸接在所述基座上。
[0013]作為一種選擇,所述底座通過四條大拉桿吊裝在壓機下橫梁的下方。
[0014]作為優(yōu)選,所述底座上設有緩沖限位器。
[0015]本發(fā)明通過采用上述結構,使主壓射缸無需進行對接行程即可完成壓室與模具澆口套的對接工序,成倍縮短了主壓射缸的工作行程,大大降低了液壓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難度和制造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發(fā)明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發(fā)明所述底座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圖。
[0020]圖中:
[0021]I一底座;11 一銷孔;12—安裝座;13—緩沖限位器;14一銷軸壓緊蓋;15—大拉桿;2—基座;21—銷軸;22—滑槽;23—小橫梁;24 —小拉桿;25—加強板;31—曲肘驅動油缸;32—上連桿;33—下連桿;4一推送油缸;5—導向桿;6—側推油缸;7—主壓射缸;81一聯(lián)軸器;82—導筒;83—壓射桿;84—沖頭;85—壓室;91一壓機下橫梁;92—模具;A—第一工作位置出一第二工作位置;C一第三工作位置。
[0022]現(xiàn)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23]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fā)明所述的新型壓射機構,主要由底座1、基座2、側推機構、對接組件、主壓射缸7、聯(lián)軸器81、導筒82、壓射桿83、沖頭84和壓室85組成。
[0024]所述底座I通過四條大拉桿15吊裝在壓機下橫梁91的下方。所述底座上設有供安裝基座2的銷孔11及緩沖限位器13,及其一側設有供安裝側推機構的安裝座12。
[0025]所述基座2的兩側上設有銷軸21,該銷軸21安裝在底座I上的銷孔11中并通過銷軸壓緊蓋14緊固?;?上設有滑槽22?;?的下方設有一小橫梁23,該小橫梁23通過兩條小拉桿24與基座2連成一體。此外,還有兩塊用于加強小橫梁受力的加強板25,每塊加強板25的一端固定在基座2的側面上,其另一端則固定在小橫梁23的端側。
[0026]所述側推機構為一個側推油缸6,該側推油缸6的缸體端側鉸接在底座的安裝座12上,其活塞桿端則鉸接在基座2上。
[0027]所述對接組件主要由曲肘機構、推送油缸4和導向桿5組成。其中曲肘機構由曲肘驅動油缸31、上連桿32和下連桿33組成:上連桿32的一端和下連桿33的一端同軸鉸接并以可滑動方式設置在基座2的滑槽22中;上連桿32的另一端與主壓射缸7的后端蓋鉸接;下連桿的另一端與基座2鉸接;曲肘驅動油缸31的缸體部分鉸接在小橫梁23上,其活塞桿端鉸接在下連桿33的桿體上。推送油缸4的缸體端側固定在基座2上,其活塞缸端與主壓射缸7的后端蓋自由接觸。導向桿5垂直設置,其下端固定在基座2上,其桿體部分以可滑動方式穿設于主壓射缸7的后端蓋中。
[0028]聯(lián)軸器81、導筒82、壓射桿83、沖頭84和壓室85安裝在主壓射缸7的上方。
[0029]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如下:
[0030]如圖4所示,當本發(fā)明處于第一工作位置A (即壓室的接料位置)時,給湯機將液態(tài)金屬在此位置注入壓室。注液完成后,側推油缸的活塞桿推出推動基座的銷軸在底座的銷孔內轉動一個角度,當基座與緩沖限位器完全貼靠后,本發(fā)明回到中心原始位(即第二工作位置B)。推送油缸向上頂起帶動主壓射缸在導向桿的導向下向上運動并使上連桿與下連桿的夾角增大。當推送油缸向上驅動的行程接近其最大行程時,上連桿與下連桿之間的夾角亦足夠大(減少王壓射缸7的起始驅動力),曲射驅動油缸動作驅動曲射機構,曲射機構的上連桿推動壓射缸(帶動導筒和壓室)向上運動到第三工作位置C,此時就實現(xiàn)了壓室與模具92的對接。主壓射缸動作,驅動沖頭將液態(tài)金屬充入模具的型腔中并最終高壓成型。零件高壓成型完成后,主壓射缸的活塞桿回縮,沖頭收回,曲肘驅動油缸和推送油缸回縮到原始位。此時側推油缸的活塞桿回縮,拉動基座的銷軸在底座的銷孔內轉動一個角度使本發(fā)明到達第一工作位置A。如此完成一個工作循環(huán)。
【權利要求】
1.新型壓射機構,包括底座、主壓射缸、側推機構和對接組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基座,所述基座以可轉動方式與所述底座連接,所述側推機構安裝在所述底座與所述基座之間;及 所述對接組件包括一曲肘機構,所述曲肘機構設置在所述基座上并與所述主壓射缸的后端蓋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壓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肘機構主要由曲肘驅動油缸、上連桿和下連桿組成,所述上連桿的一端和下連桿的一端同軸鉸接并以可滑動方式設置在基座的滑槽中;所述上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主壓射缸的后端蓋鉸接;所述下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基座鉸接;所述曲肘驅動油缸的缸體部分鉸接小橫梁上,其活塞桿端鉸接在下連桿的桿體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壓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下方設有一小橫梁,所述小橫梁通過小拉桿與所述基座連成一體,所述曲肘驅動油缸的缸體部分鉸接在小橫梁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壓射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兩加強板,每一加強板的一端固定在基座上,其另一端則固定在小橫梁的端側。
5.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壓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組件還包括一推送油缸,所述推送油缸的缸體端側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推送油缸的活塞缸端與所述主壓射缸的后端蓋自由接觸。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新型壓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組件還包括一垂直設置的導向桿,所述導向桿的下端固定在基座上,其桿體部分以可滑動方式穿設于所述主壓射缸的后端蓋中。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壓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設有銷孔,所述基座上設有銷軸,所述基座上的銷軸安裝在所述底座上的銷孔中并通過銷軸壓緊蓋緊固。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壓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一側設有一安裝座,及所述側推機構為一側推油缸,所述側推油缸的缸體端側鉸接在所述安裝座上,其活塞桿端則鉸接在所述基座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壓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通過四條大拉桿吊裝在壓機下橫梁的下方。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壓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設有緩沖限位器。
【文檔編號】B21C23/21GK104338771SQ201310322949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29日
【發(fā)明者】陳凌杰, 崔智敏 申請人:廣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