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有機高吸水、防滲肥的制造技術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有機高吸水,防滲肥的制造技術技術背景目前,不少國家在生產高吸水性樹脂(SAR),廣泛應用在農林牧種植業(yè)的土壤改造,保水等方面,并在工業(yè),醫(yī)藥衛(wèi)生等領域積極擴大其應用范圍。專利CN8510486A中介紹了水溶液法制造高吸水性樹脂的方法,但工藝較復雜,成本較高。專利CN1102831A則是利用金屬化合物作為引發(fā)劑制造SAR,還有一些專利,幾乎都是以提高SAR的凝膠強度,吸水率,吸水速度,吸鹽水性能等為目的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眾所周知,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肥養(yǎng),空氣及太陽的光和熱,其中水分狀態(tài)關系到植物的生死存亡,N、P、S為生命元素,其他肥元素K、Ca,Mg,B,F(xiàn)e,Mn,Zn,Cu,Mo,C,H,O等等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許多作物生長初期雖然需肥量不大,但對元素的缺乏都很敏感即是需肥臨界期,若此時缺肥作物成為小老苗,即使以后增施肥料,作用也不大。在我國北方稻田區(qū)的水田滲漏量為0.36~1.4米/日,占總耗水量的43~63%,在沙土地的滲漏量高達0.86~8.6米/日。農業(yè)是用水大戶,而水田又是農業(yè)中的用水大戶,我國淡水資源缺乏,要走節(jié)水農業(yè)之路,首先應從水田防滲漏開始。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以丙烯酸,淀粉和肥元素化合物為原料,利用同一設備,同一聚合工藝,可以分別制造出有機高吸水肥或有機防滲肥,它們分別應用于農林牧種植業(yè)或水田,養(yǎng)魚池等地的防滲,可將沙土地改造成水田,對生態(tài)修復和傳統(tǒng)農業(yè)的改造起著促進作用。
本發(fā)明充分利用丙烯酸聚合反應熱,將有機高吸水肥或有機防滲肥制成泡沫形固體,易粉碎,降低了成本。根據(jù)聚合的需要和使用上的要求聚合之前先中和丙烯酸,中和度控制在60~90mol%,因為丙烯酸屬于強酸,可以同氫氧化物、氧化物甚至鹽類反應生成羧酸鹽或配位化合物,結構上具有離子鍵,共價鍵,電子配價鍵,也有物理混合的形式,所以在肥效上不但呈現(xiàn)出速效性、長效性,而且肥元素不易流失,還能對板結土壤起到疏松活化的作用。本發(fā)明使用不同的肥元素化合物之間的配比可參照各種培養(yǎng)液的配方比例,如克諾普(KNOP),荷格蘭特(Hoagland)和MS培養(yǎng)液,肥元素含量也可參照我國復混肥料GB-15063-2001規(guī)定進行配制。常利用的肥元素化合物有NH4OH、NH4HCO3、(NH4)2CO3、(NH4)2SO4、NH4NO3、NaNO3、CO(NH2)2、Ca(NO3)2、Ca(CN)2、Ca(H2PO4)2·H2O、KH2PO4、(NH4)2HPO4、(NH4)2HPO3、KNO3、KCl、KI、K2SO4、KOH、CaO、CaCl2、MgSO4MgCl2、Mg(NO3)2、FeSO4·7H2O、Fe-EDTA、MnSO4·7H2O、MnCO3、MnCl2、Mn-EDTA、ZnSO4·H2O、ZnCl2、CuSO4·5H2O、Cu-EDTA、(NH4)2MoO4、Na2MoO4、Na2B4O7·10H2O、H3PO3、NaOH等等。
具體制法如下先取一定量的丙烯酸裝入反應器,然后按丙烯酸重量的10~100%加入蒸餾水,加堿中和丙烯酸,之后邊加熱邊攪拌,溫度在25~90℃時,取不同的肥元素化合物分批加入總量為丙烯酸∶肥元素化合物總量=100∶0.3~210wt,最好取100∶210wt維持反應0.5~2小時,再加入按整個反應液的0~0.2wt%交聯(lián)劑N 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MBA),在70~90℃下攪拌30分鐘,使之充分溶解以后,把整個反應液移至先加熱到50~100℃的不銹鋼圓柱形聚合反應器里,再加入丙烯酸重量的0~32%淀粉,經充分攪勻之后加入丙烯酸重量的0.01~0.2%氧化還原引發(fā)劑過硫酸銨和亞硫酸氫鈉,然后把聚合反應器放入70~120℃的烘箱里,過一段時間聚合成泡沫形固體,經粉碎得到粉狀產品。上述制造工藝中交聯(lián)劑和淀粉為零時可制得有機防滲肥。若交聯(lián)劑和淀粉不為零時則可制得有機高吸水肥。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先取36克丙烯酸倒入四口燒瓶中,然后加入10ml蒸餾水、30ml氨水邊加熱邊攪拌,溫度達到80℃是分批加入肥元素化合物KNO31.9g,CaCl20.44g,MnSO40.3g,KH2PO40.17g,KI0.83mg,H3BO35.2mg,MnSO422.3mg,ZnSO43.6mg,Na2MoO40.25mg,CuSO4·5H2O 0.025mg,CoCL20.025mg,F(xiàn)eSO4·7H2O27.8mg,充分攪拌反應溶解1.5小時之后加入交聯(lián)劑MBA 0.01g,繼續(xù)攪拌30分鐘,然后將全部反應液移至事先加熱到80℃的圓柱形不銹鋼聚合反應器里,再加入9.5克玉米淀粉,充分攪拌均勻后加入氧化還原引發(fā)劑20wt%(NH4)2S2O8和NaHSO3水溶液各1.5ml,把不銹鋼反應器放入120℃烘箱里過一段時間后聚合成泡沫形固體聚合物,經粉碎得有機高吸收水肥。經過測定離子水吸水率為930倍并含各種肥元素的聚合物。
實施例2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只是不加交聯(lián)劑和淀粉,制成有機防滲肥,在內蒙奈曼沙土實施防滲之后達西滲流系數(shù)為K=5×10-5cm/S較實施前K=6×10-3cm/s滲漏量減少90%以上。
實施例3方法完全同實施例1,只是將肥元素化合物換成Ca(NO3)2·4H2O 0.8g,KNO30.2g,KH2PO40.2g,MgSO4·7H2O0.2g,MnCl2·H2O 0.4g,ZnSO40.05g,CuSO4·5H2O 0.05g,Na2MoO4·4H2O 0.02g,其結果同實施例1。
實施例4方法同實施例1,肥元素化合物為KH2PO410g,KNO310g,NH4NO320g,CaCl20.5g,MnSO40.5g,加淀粉11g,制得的有機高吸水肥,測得離子水吸水率為1020倍,而且符合GB15063-2001的中濃度復混肥料規(guī)定。
實施例5方法同實施例1,肥元素化合物改為CO(NH2)25g,Ca(CN)21g,(NH4)2HPO43g,CaO 0.1g,MgCl20.1g,F(xiàn)e-EDTA0.5g,Mn-EDTA 0.4g,ZnCl20.01g,Cu-EDTA 0.01g,Na2B4O7·10H2O0.5g,NaOH 0.5g,烘箱溫度為100℃,制得有機高吸水肥離子水吸水率為850倍。
實施例6方法同實施例2,肥元素化合物為(NH4)2SO41g,(NH4)2HPO42g,KOH 0.1g,MgSO40.1g,ZnSO40.1g,F(xiàn)e-EDTA0.2g,(NH4)2MoO40.3g,H3BO30.2g,CaSO40.01g,MnCl20.01g,結果制得有機防滲肥,同實施例2。
權利要求
1.一種有機高吸水,防滲肥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取一定量的丙烯酸裝入反應器,然后按丙烯酸重量的10~100%加入蒸餾水,加堿中和丙烯酸,中和度控制在60~90mol%,之后邊加熱邊攪拌,溫度在25~90℃時,取不同的肥元素化合物分批加入總量為丙烯酸∶肥元素化合物總量=100∶0.3~210wt,維持反應0.5~2小時,再加入按整個反應液的0~0.2wt%交聯(lián)劑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在70~90℃下攪拌30分鐘,使之充分溶解以后,把整個反應液移至先加熱到50~100℃的不銹鋼圓柱形聚合反應器里,再加入丙烯酸重量的0~32%淀粉,經充分攪勻之后加入丙烯酸重量的0.01~0.2%氧化還原引發(fā)劑過硫酸銨和亞硫酸氫鈉,然后把聚合反應器放入70~120℃的烘箱里,過一段時間聚合成泡沫形固體,經粉碎得到粉狀產品。上述制造工藝中交聯(lián)劑和淀粉為零時可制得有機防滲肥;若交聯(lián)劑和淀粉不為零時則可制得有機高吸水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高吸水,防滲肥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不同的肥元素化合物之間的配比可參照各種培養(yǎng)液的配方比例,如克諾普(KNOP),荷格蘭特(Hoagland)和MS培養(yǎng)液,肥元素含量也可參照我國復混肥料GB-15063-2001規(guī)定進行配制;利用的肥元素化合物有NH4OH、NH4HCO3、(NH4)2CO3、(NH4)2SO4、NH4NO3、NaNO3、CO(NH2)2、Ca(NO3)2、Ca(CN)2、Ca(H2PO4)2·H2O、KH2PO4、(NH4)2HPO4、(NH4)2HPO3、KNO3、KCl、KI、K2SO4、KOH、CaO、CaCl2、MgSO4MgCl2、Mg(NO3)2、FeSO4·7H2O、Fe-EDTA、MnSO4·7H2O、MnCO3、MnCl2、Mn-EDTA、ZnSO4·H2O、ZnCl2、CuSO4·5H2O、Cu-EDTA、(NH4)2MoO4、Na2MoO4、Na2B4O7·10H2O、H3PO3、NaOH。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機高吸水,防滲肥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的肥元素化合物分批加入總量為丙烯酸∶肥元素化合物總量=100∶100~210wt。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屬于有機高吸水,防滲肥的制造技術。以丙烯酸,淀粉和肥元素化合物為原料,利用同一設備,同一聚合工藝,可以分別制造出有機高吸水肥或有機防滲肥,它們分別應用于農林牧種植業(yè)或水田,養(yǎng)魚池等地的防滲,可將沙土地改造成水田,對生態(tài)修復和傳統(tǒng)農業(yè)的改造起著促進作用。
文檔編號C08F251/00GK1371892SQ0210918
公開日2002年10月2日 申請日期2002年2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2月8日
發(fā)明者崔湘浩, 韓殷哲, 王志, 程愛民, 李文興 申請人: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