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座位、燃料箱下方配置電瓶的情況下,不升高座位的座面就能夠擴大燃料箱容量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
背景技術:
對于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例如,已記載在特開平10-16859號公報的“機動兩輪車框架結構”中。
在上述公報的圖1及圖2中,從前管3(對于符號,使用了該公報中記載的符號。以下相同。)到后下方延伸有主管4,從該主管4的中間到后上方延伸出左右一對座位軌道6、6,在主管4的后端安裝著左右一對后側發(fā)動機懸掛板7、7,從主管4及后側發(fā)動機懸掛板7、7的連接部到后上方延伸出左右一對后支柱8、8,同時,該后支柱8、8的后端分別安裝在座位軌道6、6上,在從側面看由主管4、座位軌道6以及后支柱8形成的三角狀的空間中配置著電瓶箱34,在該電瓶箱34內收容著縱長的電瓶36,該公報記載了一種帶有上述結構的機動兩輪車1。
在電瓶箱34的上方,配置著燃料箱30以及比該燃料箱30更靠上方的座位32。
上述機動兩輪車1中,在電瓶36縱向配置的情況下,必須將電瓶36上方的燃料箱30安裝在更高的位置。其結果是,不得不升高燃料箱30上方的座位32的位置。由此,抬高了座位32的座面,從而損害了乘員上下車的方便性。
另外,如果不改變座位32的座面高度,就不得不減小燃料箱30的高度尺寸,從而減小了燃料箱30的容量。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改進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在座位、燃料箱下方配置電瓶的情況下,不升高座位的座面就能夠擴大燃料箱的容量。
發(fā)明內容
實現(xiàn)上述目的技術方案1,是從前管到后下方延伸出主管,在該主管的下部懸掛架設有發(fā)動機,從主管的中間到后上方延伸出左右一對座位軌道,從主管的后端部朝后上方延伸出左右一對后支柱,同時,讓這些后支柱連接在座位軌道的后部,在這樣的機動兩輪車中,其特征在于在左右座位軌道之間配置有燃料箱,在該燃料箱的下方以及主管的上方配置有密閉型的電瓶,同時,讓該電瓶沿著主管傾斜。
通過讓電瓶傾斜,可以減小電瓶的高度,其結果是,能夠在不變更配置于電瓶上方的燃料箱的上面位置以及配置于燃料箱上方的座位座面高度的情況下,增大燃料箱的高度尺寸,從而可以擴大燃料箱的容量。
技術方案2的特征是讓后支柱從主管的后端以大致直線狀垂直立起。
能夠讓后輪接近主管的后端附近,從而可以縮短車輪的支點。
技術方案3的特征是將收容電瓶的電瓶箱前部安裝在設置于座位軌道與主管之間的第1加強托架上,將電瓶箱的后部安裝在后支柱上。
通過將電瓶箱的前部安裝在加強托架上,將電瓶箱的后部安裝在后支柱上,通過穩(wěn)定地固定電瓶箱,從而可以牢固地支撐重量較大的電瓶。
技術方案4的特征是在電瓶箱開口部的下方且主管的側方配置點火線圈。
能夠讓電瓶箱覆蓋在點火線圈的上方,從而可以提高對于點火線圈的防水性。
技術方案5的特征是在電瓶箱的上方且座位軌道和后支柱之間設置的第2加強托架上安裝有進行電壓控制的控制器。
因此可以在電瓶箱的上方且座位軌道與后支柱之間圍出的死容積中配置控制器,從而可以有效利用死容積。
技術方案6的特征是通過連接板連接左右一對后支柱和主管。
能夠擴大左右后支柱之間的容積,從而將車輪配置在更靠車體的前側。
技術方案7的特征是在連接板上安裝覆蓋后輪上方的后擋泥板的前部。
可以用連接后支柱與主管的連接板兼作后擋泥板,因此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目,從而可以降低機動兩輪車的成本。
本發(fā)明通過上述結構而實現(xiàn)了下列效果。
技術方案1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在左右座位軌道之間配置有燃料箱,在該燃料箱的下方以及主管的上方配置有密閉型的電瓶,同時,讓該電瓶沿著主管傾斜,這樣,能夠減小電瓶的高度,其結果是,能夠在不變更配置于電瓶上方的燃料箱的上面位置以及配置于燃料箱上方的座位座面高度的情況下,增大燃料箱的高度尺寸,從而可以擴大燃料箱的容量。
技術方案2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由于讓后支柱從主管的后端以大致直線狀垂直立起。因而能夠讓后輪接近主管的后端附近,從而可以縮短車輪的支點。
技術方案3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是將收容電瓶的電瓶箱前部安裝在設置于座位軌道與主管之間的第1加強托架上,將電瓶箱的后部安裝在后支柱上,因而可以穩(wěn)定地固定電瓶箱,從而可以牢固地支撐重量較大的電瓶。
技術方案4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是在電瓶箱開口部的下方且主管的側方配置有點火線圈,因而能夠讓電瓶箱覆蓋在點火線圈的上方,從而可以提高對于點火線圈的防水性。
技術方案5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在電瓶箱的上方且座位軌道和后支柱之間設置的第2加強托架上安裝有進行電壓控制的調整器,因此可以在電瓶箱的上方且座位軌道與后支柱之間圍出的死容積中配置調整器,從而可以有效利用死容積。
技術方案6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由于通過連接板連接左右一對后支柱和主管,因而能夠擴大左右后支柱之間的容積,從而將車輪配置在更靠車體的前側。
技術方案7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由于在連接板上安裝覆蓋后輪上方的后擋泥板的前部,因而可以用連接后支柱與主管的連接板兼作后擋泥板,從而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目,降低機動兩輪車的成本。
圖1是采用本發(fā)明的電瓶配置結構的機動兩輪車的側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車體框架主要部位的側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車體框架主要部位的后視圖。
圖4是沿圖2中4-4線的剖視圖。
圖5是沿圖2中箭頭5的視圖。
圖6是沿圖2中箭頭6的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主要部位的側視圖。
圖8是沿圖7中箭頭8的視圖。
圖9是沿圖7中箭頭9的視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的橫向剖視圖。
圖11是說明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點火線圈配置的立體圖。
圖12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后部的剖視圖。
圖13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座位的仰視圖。
圖14是說明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小件物品收容部的密封結構的剖視圖。
圖15是說明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座位的剖視圖。
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電瓶箱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7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電瓶箱的側視圖。
圖18是沿圖17中箭頭18的視圖。
符號的說明10是機動兩輪車,11是車體框架,12是前管,13是主管,14是座位軌道,16是后支柱,28是后輪,31是燃料箱,33是后擋泥板(內后擋泥板),37是發(fā)動機,42是電瓶,44是電瓶箱,74是調節(jié)器,81是連接板,83是第1加強托架,84是第2加強托架,117是點火線圈。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此外,圖面是朝著符號方向看的。
圖1是采用本發(fā)明的電瓶配置結構的機動兩輪車的側視圖,機動兩輪車10帶有車體框架11(由前端的前管12,從前管12延伸到后下方的主管13,從主管13的中間延伸到后上方的左右一對座位軌道14、14(內側的座位軌道14圖中未示),安裝在主管13后部的支撐板15,將下端連接在該主管13的后端以及支撐板15的后部,同時后上立方直立起來且后端連接在座位軌道14、14上的后支柱16、16(內側的后支柱16圖中未示)來構成);可旋轉地支撐在該車體框架11的前管12上的轉向軸22;安裝在該轉向軸22下部的前叉23;安裝在該前叉23下端的前輪24;安裝在該轉向軸22上部的車把25;安裝在主管13及支撐板15上的動力組件26;可上下擺動地安裝在支撐板15上的擺動臂27;及安裝在該擺動臂27后端的后輪28。
另外,機動兩輪車10帶有安裝在座位軌道14、14上的燃料箱31,可開閉地安裝在該燃料箱31前上部的座位32,通過配置在該座位32的后部下方來蓋住后輪28上部的內后擋泥板33,安裝在該內后擋泥板33后部的外后擋泥板34,安裝在主管13后端的尾燈35,分別將端部安裝在主管13一側以及擺動臂27上的后減震裝置36、36(里側的后減震裝置36圖中未示);從構成動力組件26前部的發(fā)動機37延伸到后方的排氣管38以及消音器41;及配置在收容電瓶42用的從側面看由上述主管13、座位軌道14以及后支柱16形成的三角狀的空間43中的電瓶箱44。
這里,51是車把罩,52是后視鏡,53是前燈,54是前罩,55是覆蓋前輪24是前擋泥板,56是由上部安裝部57安裝在主管13上的空氣濾清器,58是設置在從空氣濾清器56到發(fā)動機37的進氣通路上的化油器,59是設置在構成動力組件26用的發(fā)動機37的后部的變速機,61、61(里側的符號61圖中未示)是通過設置于動力組件26一側的第1安裝部62將動力組件26設置在主管13的中間的懸架,62、63是將動力組件26安裝在支撐板15上用的設置到動力組件26一側的第2安裝部以及第3安裝部,64是支架,65是鏈條罩,66是將燃料箱31的前下部固定在座位軌道14、14上用的燃料箱第1安裝部,71是開閉座位32用的開閉軸,73是燃料箱31的蓋子,74是進行電壓控制用的控制器,75、76(里側的符號76圖中未示)是車體罩,77是車筐,HF是燃料箱31的高度尺寸。
圖2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車體框架主要部位的側視圖,在主管13的后端通過連接板81安裝著后支柱16、16(里側的后支柱16圖中未示)的下部,在主管13和面前一側的座位軌道14上跨接安裝著第1加強托架82,在主管13和里側的座位軌道14上跨接安裝著第1加強托架83,在座位軌道14和后支柱16上分別跨接安裝著第2加強托架84(里側的第2加強托架84圖中未示),同樣,在座位軌道14和后支柱16的連接部分上安裝著第3加強托架85(里側的第3加強托架85圖中未示),在左右第3加強托架85、85之間跨接著斷面呈コ字形的第1十字件86,在該第1十字件86上安裝著用于安裝燃料箱31(參照圖1)的后部用的螺母87、87(一側的螺母87圖中未示),在斷面為コ字形的支撐板15的內側安裝著加強支撐板15本身的第4加強托架88。
這里,91、92(符號92參照圖1)是安裝動力組件26(參照圖1)用的設置在支撐板15上的第1動力組件安裝部以及第2動力組件安裝部,93是擺臂27的支撐軸,94是安裝電瓶箱44(參照圖1)的前部用的安裝在第1加強托架83上的螺母,96、97是安裝電瓶箱44的后部用的、安裝在后支柱16(里側,即車體右側的后支柱。)上的后部上托架以及后部下托架。
圖3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車體框架主要部位的后視圖,在座位軌道14、14的后端上部跨接著第2十字件105,在該第2十字件105上設置著安裝尾燈35(參照圖1)的上部用的尾燈上部安裝螺栓106、106,座位軌道14、14的后端下部安裝著用于安裝尾燈35的下部以及內后擋泥板33(參照圖1)的后部用的斷面是コ字形的后端托架107、107,在后支柱16、16的側面安裝著后部上托架96以及后部下托架97,連接板81上安裝著用于安裝內后擋泥板33的前端的安裝螺栓108,支撐板15的背面安裝著后支柱16、16的下端。
圖4是沿圖2中44線的剖視圖,主管13的斷面大致呈矩形,在該主管13的各側面上安裝著設置于支撐板15上部的錐形部113、113。
圖5是圖2中箭頭5方向的視圖,在主管13上安裝著連接板81,通過讓該連接板81的左右端部分別安裝在后支柱16、16上,從而將主管13和后支柱16、16連接起來。
圖6是圖2中箭頭6方向的視圖,在支撐板15的內側面以及背面一側安裝著第4加強托架88,將該第4加強托架88的下端安裝在支撐軸93上。
圖7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中白色箭頭(front)表示車體前方。以下相同。),在由作為車體框架11構成部件的主管13,座位軌道14以及后支柱16形成的三角狀的空間43中配置著電瓶箱44。
電瓶箱44是分別通過螺栓114安裝在第1加強托架83、車體右側的后支柱16的后部上托架96以及后部下托架97上、在矩形斷面的電瓶收容部115中收容著電瓶42、在電瓶收容部115的開口部上可折卸地安裝著壓住電瓶42的電瓶推壓部件116、前下部設置有覆蓋點火線圈117的上方的緣部118的部件。此外,121、122是將電瓶箱44安裝在后支柱16上用的設置在電瓶箱44上的箱側上安裝部以及箱側下安裝部,123是安裝在電瓶箱44上的起動機繼電器,124是CDI裝置。
另外,上述電瓶箱44由于是讓下端沿著主管13,使電瓶收容部115傾斜的,因此電瓶42也沿著主管13傾斜。例如,從車體右側插入電瓶42,讓電瓶42的上部42a處于車體前方,讓電瓶42的下面42b處于車體后方,如此將電瓶42收容在電瓶收容部115中。
由于電瓶42是密閉型的,因而不需要擔心上述的傾斜會使電解液流到外部。
這時,如果電瓶42傾斜狀態(tài)下電瓶42的收容高度為H1,電瓶42直立時的高度為H2,那么相對于該高度H2來說,電瓶箱44的收容高度H1就可以縮小,也就是說,可以使配置在電瓶箱44上部的燃料箱31(參照圖1)底面位置下降,從而能夠實現(xiàn)燃料箱31容量的提高。
圖8是圖7中箭頭8方向的視圖,電瓶箱44的緣部118呈L字形,并且是在L字形的端部上設置有安裝于第1加強托架83(參照圖7)上用的傾斜的板安裝部126的部分,在該板安裝部126上開有板安裝孔127。此外,128、128是將起動機繼電器123安裝到電瓶箱44上用的鉤子。
圖9是圖7中箭頭9方向的視圖,CDI裝置124是安裝在電瓶箱44的電瓶收容部115底面上所設的上部突出部131和下部突出部132之間的部件。
電瓶箱44的箱側上安裝部121和箱側下安裝部122是將安裝于傾斜的后支柱16(參照圖7)上用的安裝面134、135以偏移量F偏移的部分。此外,137、138是分別開在箱側上安裝部121以及箱側下安裝部122上的箱側安裝孔。
板安裝部126是相對于垂直線141使上部在車體右方傾斜角度θ的部分。
圖10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的橫向剖視圖,將電瓶箱44的兩側由車體罩75、76覆蓋,在壓住電瓶42的端部的電瓶推壓部件116側的車體罩76上,設置有可將電瓶42取下維護用的維護口142。
電瓶推壓部件116是斷面為曲柄狀的板,具有可與設置于電瓶44下部的下部固定部114上旋轉固定的端部軸部145,以及由固定在電瓶44上部的銷146來進行安裝用的固定孔147。
圖11是說明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點火線圈配置的立體圖,示出了下述情況車體框架11的三角狀空間43的下部配置著點火線圈117,更詳細地說,在支撐板15一側的錐形部113上安裝著點火線圈支柱151,在該點火線圈支柱151上通過螺釘152、152安裝著點火線圈117的前后。
這里,94a是在第1加強托架83上安裝電瓶箱44用的安裝孔(在螺母94(參照圖2)中擰入螺栓的通孔。)。另外,153、154是安裝點火線圈117用的設置于點火線圈117前端以及后端的前端安裝部以及后端安裝部,前端安裝部153是將點火線圈117的一次側接地到車體框架11上用的安裝導線155前端的部分。
點火線圈117由于通過圖中未示的高壓線圈連接到發(fā)動機37(參照圖1)一側的火花塞上,因此最好設置在發(fā)動機37的氣缸蓋附近,而通過配置在位于車體里側位置的三角形空間43中,能夠更進一步提高對雨水等的防水性,沒有點火不良的擔憂,可以提高可靠性。
圖12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的后部的剖視圖,示出了下述情況在內后擋泥板33的后輪28(參照圖1)上方位置上,一體形成有收容小件物品或工具等的小件收容部161,該小件收容部161的開口部162的上方通過座位32覆蓋住。
小件收容部161的開口部162是由從設置于座位32的底面的底板163朝下方突出的加強筋164圍住的部分。
座位32的底板163帶有挾持保養(yǎng)手冊、地圖等文件165用的文件夾166...,將座位32抵在車體側面位置而設置有橡膠制的緩沖墊部件167、167(一側的緩沖墊部件167圖中未示),以及緩沖墊部件168、168(一側的緩沖墊部件168圖中未示),將緩沖墊部件167、167分別抵在左右座位軌道14、14(一側的座位軌道14圖中未示)的上面,讓緩沖墊部件168、168抵在第2十字形件105的上面,從而由座位軌道14、14以及第2十字形件105支撐施加到座位32后部的重量。此外,171、171(一側的符號171圖中未示)是在后端托架107、107(一側的后端托架107圖中未示)上安裝尾燈35的下部用的安裝螺栓。
圖13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座位的仰視圖,座位32的底板163帶有上述加強筋164,文件夾166...,緩沖墊部件167、167以及緩沖墊部件168、168,除此之外還有安裝開閉座位32用的座位鉸鏈(圖中未示)的鉸鏈安裝孔173、173,將座位32的重量由燃料箱31(參照圖1)的上面支撐用的緩沖墊部件176、176,與座位軌道14一側安裝的座位鎖裝置(圖中未示)相配合的鎖舌177。此外,178、178是無間隙地容納挾持在文件夾166...中的文件165的文件端部用的從底板163上突出的縱壁。另外,雖然緩沖墊部件167、168、176在形狀、朝底板163的安裝結構方面是相同的,但為了便于說明,將其區(qū)分開。
緩沖墊部件167、167以及緩沖墊部件168、168是在對應于加強筋164的大致前端部以及大致后端部位置的左右設置的,通過緩沖墊部件167、167以及緩沖墊部牛168、168來將加強筋164的尺寸抑制到較小,也就是由加強筋164圍住的小件物品收容部161的開口部不窄,從而能夠確保小件物品收容部161(參照圖12)的容積。
圖14是說明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小件物品收容部的密封結構的剖視圖,在小件物品收容部161的開口部162與車體罩75、75各自的上緣75a、76a之間,設置有從座位32的底板163延伸到比開口部162更靠下方的加強筋164。由此,可以通過小件物品收容部161的周壁181與加強筋164及車體罩75、76的上緣75a、76a形成迷宮結構,更確切地說,除了該周壁181、加強筋164以及車體罩75、76的上緣75a、76a之外,還可通過比車體罩75、76的上緣75a、76a更朝下方延伸的座位32的側緣部182、182形成迷宮結構。
因而,通過這種迷宮結構可對小件物品收容部161的開口部162進行密封,從而可以防上雨水或者塵埃等進入到小件物品收容部161中。
這里,183是設置在收容工具184用的工件物品收容部161上的直立壁。
圖15(a)、(b)是說明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座位的剖視圖,(a)是沿圖13中a-a線的剖視圖,(b)是沿圖13中b-b線的剖視圖。
在(a)中,座位32的底板163上安裝著緩沖墊部件167、167,讓加強筋164與底板163一體形成。
在(b)中,由一體形成于底板163上的銷支撐部187、188(對于銷支撐部187,參照圖13)對鎖舌177進行支撐。
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電瓶箱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圖,電瓶箱190上設置著收容電瓶的電瓶收容部191和收容工具的工具收容部193。此外,對與圖7所示的電瓶箱44相同的結構使用了相同的符號,在此省略詳細說明。
圖17是本發(fā)明的機動兩輪車電瓶箱的側視圖,示出了電瓶箱190使電瓶195的上面195a靠近開口部一側而收容的狀態(tài)。此外,196是防止工具192從工具收容部193飛出的固定蓋部件(圖中未示)的卡止部。
這里,將電瓶195的寬度定為B,深高定為D的話,是B>D的關系,在該正視圖中電瓶195是縱長的。
圖18是圖17中箭頭18方向的視圖,將電瓶195的高度定為H,高度H與電瓶195的寬度B(參照圖17)的關系為B<H。
即,將電瓶195的形狀形成柱狀,將電瓶195的高度H做大,如圖17說明的那樣,就能夠從側面看即使電瓶195在縱向上長,也能將電瓶195的寬度B抑制到較小的值,進而能夠將配置在電瓶195上方的燃料箱的高度尺寸設定得較大,從而可以擴大燃料箱的容量。
如上述圖1及圖7中說明的那樣,本發(fā)明第1個特征是,從前管12到后下方延伸出主管13,在該主管13的下部懸掛架設有發(fā)動機37,從主管13的中間到后上方延伸出左右一對座位軌道14,從主管13的后端部朝后上方延伸出左右一對后支柱16,同時,讓這些后支柱16連接在各座位軌道14的后部,在這樣的機動兩輪車10中,其特征在于在左右座位軌道14之間配置有燃料箱31,在該燃料箱31的下方以及主管13的上方配置有密閉型的電瓶42,同時,讓該電瓶42沿著主管13傾斜。
通過讓電瓶42傾斜,可以減小電瓶42的高度,其結果是,能夠在不變更配置于電瓶42上方的燃料箱31的上面位置以及配置于燃料箱31上方的座位32的座面高度的情況下,增大燃料箱31的高度尺寸HF,從而可以擴大燃料箱的容量。
例如,在圖7中,在將電瓶42象以往那樣直立的情況下,如虛線所示的那樣,除了H2>H1之外,電瓶42的上面42a的位置移動到上方,與之相伴,電瓶箱44的上端位置變高。因而,燃料箱31的底面位置處于更靠上側的位置,很難加大燃料箱31的高度尺寸HF。
另外,由于主管13后方的空間不是必須增大以配置電瓶42,因而可以縮短車輪的支點。
本發(fā)明第2個特征是如圖1、圖2及圖11說明的那樣,讓左右后支柱16、16從主管13的后端以大致直線狀垂直立起。
能夠讓后輪28接近主管13的后端附近,從而可以縮短車輪的支點。
本發(fā)明第3個特征如圖7說明的那樣,將收容電瓶42的電瓶箱44的前部安裝在設置于一側座位軌道14與主管13之間的第1加強托架83上,將電瓶箱44的后部安裝在一側的后支柱16上。
通過將電瓶箱44的前部安裝在第1加強托架83上,將電瓶箱44的后部安裝在后支柱16上,能夠穩(wěn)定地固定電瓶箱44,從而可以牢固地支撐重量較大的電瓶42。
本發(fā)明第4個特征如圖7及圖11說明的那樣,在電瓶箱44的開口部的下方且主管13的側方配置點火線圈117。
能夠讓電瓶箱44的緣部118覆蓋在點火線圈117的上方,不會讓雨水等漏到點火線圈117中,因而可以提高對于點火線圈117的防水性。
本發(fā)明第5個特征如圖1說明的那樣,在電瓶箱44的上方且座位軌道14和后支柱16之間設置的第2加強托架84上安裝有進行電壓控制的控制器74。
因此可以在電瓶箱44的上方且座位軌道14與后支柱16之間圍出的死容積中配置控制器74,從而可以有效利用死容積。
本發(fā)明第6個特征如圖2及圖5說明的那樣,通過連接板81連接左右一對后支柱16、16和主管13。
能夠擴大左右后支柱16、16之間的容積,從而將后輪28(參照圖1)配置在更靠近車體的前側。因而,能夠縮短機動兩輪車10(參照圖1)的車輪支點,從而可在實現(xiàn)機動兩輪車10小型化的同時提高其轉小彎性能。
本發(fā)明第7個特征如圖2、圖3及圖12說明的那樣,在連接板81上安裝覆蓋后輪28的上方的內后擋泥板33的前部,更詳細地說,通過安裝在連接板81上的螺栓108以及螺母(圖中未示)來安裝內后擋泥板33。
這樣便可以用連接后支柱16、16與主管13的連接板81兼作后擋泥板33的安裝部件,從而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目,減少機動兩輪車10(參照圖1)的成本。
權利要求
1.一種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從前管到后下方延伸出主管,在該主管的下部懸掛架設有發(fā)動機,從所述主管的中間到后上方延伸出左右一對座位軌道,從主管的后端部朝后上方延伸出左右一對后支柱,同時,讓這些后支柱連接在所述座位軌道的后部,其特征是在所述左右座位軌道之間配置有燃料箱,在該燃料箱的下方以及所述主管的上方配置有密閉型的電瓶,同時,讓該電瓶沿著主管傾斜。
2.如權利要求1記載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其特征是讓所述后支柱從所述主管的后端以大致直線狀立起。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其特征是將收容所述電瓶的電瓶箱前部安裝在設置于所述座位軌道與所述主管之間的第1加強托架上,而讓所述電瓶箱的后部安裝在所述后支柱上。
4.如權利要求3記載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其特征是在所述電瓶箱開口部下方且所述主管側方配置有點火線圈。
5.如權利要求3或4記載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其特征是在所述電瓶箱的上方且座位軌道和后支柱之間設置的第2加強托架上安裝有進行電壓控制的控制器。
6.如權利要求1記載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其特征是將左右一對所述后支柱和所述主管通過連接板連接起來。
7.如權利要求6記載的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其特征是在所述連接板上安裝覆蓋后輪上方的后擋泥板的前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機動兩輪車的電瓶配置結構,在左右座位軌道(14)之間配置有燃料箱,在該燃料箱的下方以及主管(13)的上方配置密閉型的電瓶(42),同時,讓該電瓶(42)沿著主管(13)傾斜配置。其效果是能夠減小電瓶的高度,結果,能夠在不變更配置于電瓶上方的燃料箱的上面位置以及配置于燃料箱上方的座位座面高度的情況下,增大燃料箱的高度尺寸,從而可以擴大燃料箱的容量。
文檔編號B62K19/00GK1439551SQ03107570
公開日2003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3年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2月7日
發(fā)明者藤原清隆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