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體汲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與氣動工具有關(guān),尤其是關(guān)于一種液體汲送裝置。
在對于液體輸送技術(shù)的先行技術(shù)內(nèi)容來說,已有利用適當氣道設計以導引壓縮空氣在通過時,可以在預設的位置上獲得一個適當?shù)奈Γ詫獾劳獠康目諝庥枰晕霘獾纼?nèi)再與壓縮空氣一并自氣道的排出端排出氣道的外,以此等構(gòu)造的設計達到將油料等液體吸入一適當?shù)娜萜鲀?nèi)部的效能。
該等先行技術(shù)在將液體抽入容器內(nèi)部的后,由于容器的容量畢竟有限,容量滿載時當然就必須將容器內(nèi)部的液體予以排出,方能再繼續(xù)地被利用,以先行的技術(shù)內(nèi)容而言,其顯然并未提供一種適宜的液體排除構(gòu)造,因此使用者在進行此等排放作業(yè)時,只好以原始的手動方式將容器傾倒,再利用重力使容器內(nèi)部的液體傾泄流出。
此種排放方式雖然可行,但對于使用者而言不啻為一種費力又不便的作業(yè)方式,在要求效率提高的現(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而言,顯然并不是一種理想的技術(shù)。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種液體汲送裝置,其除可利用壓縮空氣將液體汲入容器內(nèi)部外,更可利用壓縮空氣將容器內(nèi)部的液體排送至容器外部,以利于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則在提供一種液體汲送裝置,除可將液體吸入一適當容器中外,還可將液體自容器內(nèi)輸送至適當?shù)淖鳂I(yè)位置上,便于液體補充作業(yè)的進行。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液體汲送裝置包含有一本體,具有一身部,一氣體流道,設于該身部內(nèi)部,用以供外部壓縮空氣流通,一進氣口與一出氣口,分別設于該身部上而與該氣體流道的兩側(cè)末端各自相連,一抽吸孔,設于該身部上并與該氣體流道的一預定部位相接連通;一控制閥件,設于該身部上,橫亙于該氣體流道介于該進氣口與該抽吸孔位置間的部位上,并可于一開啟及一封閉位置間移動,而其特征則在于更包含了有一阻塞閥件,設于該身部上,具有一塞體,可于一阻塞與一釋放位置間移動,當位于該阻塞位置時,該塞體將該出氣口予以阻絕,迫使外部壓縮空氣在進入該氣體流道后,改以該抽吸孔為出氣位置,而當位于該釋放位置時,該塞體則釋放該出氣口,而使該出氣口保持通暢,使外部壓縮空氣在進入該氣體流道后得以自該出氣口泄出。
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該塞體位于該釋放位置上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該塞體位于該阻塞位置上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該塞體余位于該阻塞位置上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該塞體位于該釋放位置上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另一使用狀態(tài)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如
圖1—圖4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揭露的液體汲送裝置(10)由一本體(20)、一控制閥件(30)以及一阻塞閥件(40)所組成者。
該本體(20)的構(gòu)成大體上與先行技術(shù)所揭者相同,具有一概呈槍形的身部(21)、一氣體流道(22)設置在該身部(21)之中,并于預定位置上形成一增壓點(23),一進氣口(24)設置在該身部(21)槍形的握把后端,而與該氣體流道(22)的一端相接連通,一出氣口(25)則設于該身部(21)的另端并與該氣體流道(22)另端相接連通,一抽吸口(26)設于該身部(21)上并與介于該出氣口(25)與該增壓點(23)問的氣體流道(22)相接連通,一容孔(27)自該身部(21)外側(cè)壁往內(nèi)延伸并貫通介于該抽吸孔(26)與該出氣孔(25)間的氣體流道(22),用以容設該阻塞閥件(40)于其中。
該控制閥件(30)設置在該身部(21)上,并橫亙介于該進氣口(24)與該抽吸孔(26)位置間的氣體流道(22)上,并可于一開啟及一封閉位置間移動,當位于該開啟位置上時,使該氣體流道保持暢通,而當位于該封閉位置上時,該氣體流道的則為該控制閥件予以阻斷,而使得外部壓縮空氣無法經(jīng)過,其詳細的構(gòu)造份已為已知的技術(shù),在此即不再另為冗述。
該阻塞閥件(40)具有一桿狀塞體(41),定位容設于該容孔(27)之中,而可于一阻塞位豈及一釋放位置間樞轉(zhuǎn)動作,一穿孔(42)貫穿該塞體(41)中段部位,孔軸與該塞體(41)的桿軸垂直對應,并與該氣體流道(22)位于同一軸線上,當該塞體(41)位于該釋放位置上時,使該穿孔(42)與該氣體流道(22)同軸對應連通,使外部壓縮空氣在自該進氣口(24)進入該氣體流道(22)后可自該出氣口(25)流出,而當該塞體位于該阻塞位置上時,該穿孔(42)被帶動偏移而不與該氣體流道(22)相連通,而以該塞體(41)的桿身將該氣體流道(22)予以阻斷,使得該抽吸孔(26)與該出氣孔(25)問的連通被阻絕,迫使外部壓縮空氣自該進氣口(24)進入該氣體流道(22)后改以該抽吸孔(26)流出該身部(21)外。
該液體汲送裝置(10)在應用時即可視操作的需要而提供對應的效能,茲予以詳細說明如次在汲取液體時,使該塞體(41)位于該釋放位置,而在通過該控制閥(30)操作允許外部壓縮空氣自該進氣口(24)進入該氣體流道(22)后,即在通過該增壓點(23)與抽吸孔(26)后自該出氣口(25)逸出該身部(20)的外,使得與該抽吸孔(26)相接的容器(50)內(nèi)部的空氣被吸入該氣體流道(22)后自該出氣口(25)排出,如此一來即可將外部的液體汲入該容器(50)內(nèi)部。
而在排送該容器(50)內(nèi)部的液體時,今該塞體(41)位于該阻塞位置上,當該控制閥件(30)開放后,外部壓縮空氣自進氣口(24)進入氣體流道(22)后,在無法自通過該塞體(41)阻絕的情況下,即自該抽吸孔(26)進入該容器(50)內(nèi)部,而使得容器(50)內(nèi)部的氣壓增加,進而迫使容器(50)內(nèi)的液體被強制依著原本進入容器內(nèi)部的路徑,被送出容器外。
如此一來,操作者當然可以因為該液體汲送裝置(10)而獲得操作簡便且不需費力的方式來完成液體的汲取與排送作業(yè),對于作業(yè)的效率當然可以有大幅的提升效果。
如圖5—圖8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中所提供的液體汲送裝置(10’),由一本體(20’)、一控制閥件(30’)、一阻塞閥件(40’)與一長插管(50’)所組成。
該本體(20’)具有一身部(21’),一氣體流道(22’)設于該身部內(nèi)部,用以供外部壓縮空氣流通,一進氣口(23’)與一出氣口(24’)即分別設于該身部(21’)上而與該氣體流道(22’)的兩側(cè)末端各自相連,一抽吸孔(25’)設于該身部上并與該氣體流道的一預定部位相接連通;更詳細的說,該身部(21’)的形狀具有一個圓形的蓋板(211’),一拱形提把(212’)固設在該蓋板(211’)之上側(cè)蓋面上,而各該氣體流道(22’)、進氣口(23.)、出氣口(24’)即分別設置在該提把(212’)上,一環(huán)墻(213’)自該蓋板(211’)周側(cè)往下延伸適當尺寸,并于該環(huán)墻(213’)的外側(cè)環(huán)面上設置了適當?shù)穆菁y(214’),以與一筒狀容器(50’)開口端周側(cè)毛螺紋對應螺接,以使該本體(20’)得以與該容器(50’)相互結(jié)合而利于使用。
該控制閥件(30’)設于該身部(21’)的提把(211’)部位上,橫亙介于該進氣口(23’)與該抽吸孔(25’)位置間的氣體流道(22’)上,并可于一開啟及一封閉位置問移動,當位于該開啟位置上時,使該氣體流道(22’)保持暢通,而當位于該封閉位置上時,該氣體流道(22’)則為該控制閥件予以阻斷,而使得外部壓縮空氣無法經(jīng)過,有關(guān)此部份的詳細構(gòu)造余己為習知技術(shù),在此,申請人即不再另為冗述。
該阻塞閥件(40’)具有一筒狀套部(41’),以開口端螺接固定于該身部(21’)對應于該出氣口(24’)一端周側(cè)部位上,筒軸并與該出氣口(24’)之軸向同軸對應,一軸孔(42’)貫設在該套部(41’)的封閉端側(cè)上,并與該出氣口(24’)的軸向同軸對應,一管狀延伸墻(43’)自該套部封閉端側(cè)內(nèi)面對應于該軸孔(42’)周側(cè)沿著該套部的筒延伸一適當長度,若干通孔(44’)貫設在該套部(41’)的周側(cè)筒壁上,用以連通該套部(41’)內(nèi)外,一桿狀塞體(45’)穿置螺設于該軸孔(42’)與該延伸墻(43’)之中,一端自該軸孔(42’)伸出該套部(41’)的外,另端則自該延伸墻(43’)的延伸端末往外延伸,除與該出氣口(24’)相向?qū)?,端末并設成推拔狀的錐端(451’)以與該出氣口(24’)呈推拔的形狀相對應,該塞體(451)并可于一阻塞與一釋放位置間線性移動,塞體的移動方向與該出氣口的出氣方向呈同軸對應的狀態(tài)。當位于該阻塞位置時,該塞體(45’)的錐端(451’)填塞于該出氣口(24’)中,而將該出氣口(24’)予以阻絕,而當位于該釋故位置時,該塞體(45’)則釋放該出氣口(24’),而使該出氣口(24’)保持通暢。
該長插管(50’)接設在該本體(20’)上,頂端通過一接頭(51’)而可與外部連通,另端則適當?shù)厣熘烈煌矤钊萜?60’)的底部,而可通過該長插管(50’)呈傾斜的端口將容器(60’)內(nèi)部的液體以該長插管(50’)為流道而作對應的流動。
該液體汲送裝置(10’)在使用時除可達到與訪述第一較佳實施例所能達成的相同效能外,在實際應用時,該容器當亦可以為一般常見的五十加侖鐵筒(6?!?,并令該塞體(45’)位于該阻塞位置上,將鐵筒內(nèi)的液體予以排送出來。
當然,在第一、第二實施例中所揭露的阻塞閥件(40)、(40’)構(gòu)造并非不可更易的,其彼此間當可互為轉(zhuǎn)用而不影響其所能達成全效能。
另外,于第十圖中所揭露的為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其利用實際上為螺栓的阻塞閥件(40)將出氣孔(24)予以阻塞的方式達到如前述第一、第二較佳實施例中所揭示的相同功效。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液體汲送裝置,包含有一本體,具有一呈槍形身部,一氣體流道,設于該身部內(nèi)部,用以供外部壓縮空氣流通,一進氣口與一出氣口,分別設于該身部上而與該氣體流道的兩側(cè)末端各自相連,一抽吸孔,設于該身部上并與該氣體流道的一預定部位相接連通;一控制閥件,設于該身部上,橫亙于該氣體流道介于該進氣口與該抽吸孔位置間的部位上,并可于一開放及一封閉位置間移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阻塞閥件,設于該身部上的容孔之中,該容孔位于抽吸孔與出氣孔之間并與氣體流道相通,該閥件具有一桿狀塞體,一穿孔貫穿該塞體中段部位,孔軸與該塞體的桿軸垂直對應,并與氣體流道位于同一軸線上,桿狀塞體可在容孔中樞轉(zhuǎn)使穿孔偏移,直至將氣體流道阻斷。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汲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該本體具有一容孔,系自該身部外側(cè)壁往內(nèi)延伸并貫通介于該抽吸孔與該出氣孔間的氣體流道,用以容設該阻塞閥件于其中。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液體汲送裝置,其特征在于阻塞閥件的塞體定位設置在該容孔之中,而以旋轉(zhuǎn)方式在該阻塞與釋放位置間移動,并在對應于該氣體流道的位置上設有一穿孔,當該塞體位于該釋放位置時,該穿孔與該氣體流道呈同軸對應的連通狀態(tài),而當該塞體位于該阻塞位置時,該穿孔則不與該氣體流道相連通,通過該塞體將該氣體流道予以阻斷,而使該出氣口失其效用。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液體汲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該塞體的移動方向與該出氣口的出氣方向呈同軸對應的狀態(tài)。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液體汲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該阻塞閥件包含有一筒狀套部,一軸孔,設于套部的封閉端上,一管狀延伸墻,自該套部封閉端的內(nèi)側(cè)端面沿其筒軸延伸預定長度而成,若干通孔,開設在該套部側(cè)壁上用以連通該套部的內(nèi)外,而該塞體即容設于該延伸墻部的軸孔之中,一端自該軸孔伸出該套部的外,一端則自該延伸墻的延伸端末伸出并與該出氣口相向?qū)?,當該塞體位于該阻塞位置時即填塞與該出氣口中,將該出氣口予以阻塞。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液體汲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該出氣口呈開口較大的推拔狀,而該塞體另端端末則與之對應而設成推拔狀的錐形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液體汲送裝置包含了有一本體,具有一身部,內(nèi)有氣體流道一進氣口與一出氣口,一抽吸孔,一控制閥件,而其特征則在于包含了有一阻塞閥件,設于該身部上,具有一塞體,可于一阻塞與一釋放位置間移動,當位于該阻塞位置時,該塞體后將該出氣口予以阻絕,迫使外部壓縮空氣在進入該氣體流道后,改以該抽吸孔出氣位置,壓縮空氣由軸吸孔進入容器內(nèi),迫使容器內(nèi)液體被送出。而當位于該釋放位置時,可將外部液體吸入該容器內(nèi)部。
文檔編號B65D83/14GK2468945SQ0120220
公開日2002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01年2月1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1年2月19日
發(fā)明者莊嘉瓊 申請人:莊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