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紙機構(gòu)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紙機構(gòu),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文件處理裝置上的壓紙機 構(gòu)。
背景技術(shù):
請參閱圖7,現(xiàn)有的壓紙機構(gòu)100’裝設于文件處理裝置上,該文件處理裝置具有 機體(圖中未示)、盛紙盤300’及取紙輪400’,該壓紙機構(gòu)100’包括壓紙組件10’及與該 壓紙組件10’連接的驅(qū)動裝置(圖中未示),該壓紙組件10’包括可擺動地裝設于機體上的 壓紙架和裝設于壓紙架上的壓紙輪11’,驅(qū)動裝置包括馬達(圖中未示)、與馬達連接用以 抬起壓紙架的抬起組件20’及連接于馬達及壓紙組件10’之間用以抵壓壓紙架的彈簧(圖 中未示)。請參閱圖8,上述壓紙機構(gòu)100’處于壓紙狀態(tài)時,該彈簧可由一馬達帶動而發(fā)生 轉(zhuǎn)動(圖中未示),進而產(chǎn)生一扭矩,通過壓紙輪11’產(chǎn)生正向力并作用于紙張200’上。但是,上述壓紙機構(gòu)100’對紙張的正向力主要與紙張的堆疊厚度以及馬達控制的 彈簧30’的變形程度有關,在紙張堆疊厚度增加時,取紙輪400’與紙張200’的正向力會增 加,但此正向力亦同時增加了盛紙盤300’與相應紙張之間的摩擦力以及相鄰紙張200’之 間的摩擦力,從而不利于取紙和分紙動作。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一種可根據(jù)紙張堆疊的厚 度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正向力的壓紙機構(gòu)。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壓紙機構(gòu),裝設于文件處理裝置上,該文件 處理裝置具有機體、盛紙盤及取紙輪,該壓紙機構(gòu)包括一壓紙組件、一驅(qū)動裝置、一紙張感 應器及一控制系統(tǒng),壓紙組件具有可擺動地裝設于機體上的壓紙架及裝設于壓紙架上的壓 紙輪;該驅(qū)動裝置與壓紙架連接,驅(qū)動裝置包括步進馬達、與步進馬達連接用以抬起壓紙架 的抬起組件及連接于步進馬達及壓紙組件之間用以抵壓壓紙架的彈簧;該紙張感應器裝設 于壓紙組件上,用于感測盛紙盤上紙張的堆疊厚度;該控制系統(tǒng)與步進馬達及紙張感應器 電性連接,控制系統(tǒng)根據(jù)紙張感應器傳送的紙張的堆疊厚度的信息而控制步進馬達工作, 步進馬達控制彈簧的變形量以控制彈簧對壓紙架的作用力,由此控制壓紙輪對紙張的正向 力。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壓紙機構(gòu)通過紙張感應器判斷紙張堆疊的厚度,進而通過 控制系統(tǒng)根據(jù)紙張感應器傳送的紙張的堆疊厚度的信息而控制步進馬達工作,步進馬達控 制彈簧的變形量以控制彈簧對壓紙架的作用力,由此控制壓紙輪對紙張的壓力,從而提供 給紙張一適當?shù)恼蛄Γ詽M足取紙和分紙的需要。所述壓紙組件還包括固定桿件、感應器支架及連桿,該固定桿件固定于機體上,該 壓紙架上的一處及連桿上的一處樞裝于固定桿件上的不同位置處,該壓紙架上的另一處及
3該連桿上的另一處樞裝于該感應器支架上的不同位置處,通過壓紙架、固定桿件、連桿及感 應器支架構(gòu)成一平行四連桿機構(gòu)。所述感應器支架上設有一容置槽及一位于容置槽底壁處并貫通該底壁的感應槽, 該紙張感應器上設置有一可活動的擺臂,該紙張感應器裝設于容置槽內(nèi),且該擺臂于感應 槽處伸出感應器支架外。所述壓紙架的兩側(cè)壁上開設有兩對應于同一軸線的連接軸槽,且開設有兩同軸的 第一樞孔,該固定桿件具有兩向下延伸形成的樞接板,樞接板上分別開設一第二樞孔及一 第三樞孔,兩第二樞孔同軸,兩第三樞孔同軸,該感應器支架上設有第四樞孔及第五樞孔, 該第一樞孔及相應的第三樞孔樞裝于同一樞軸上,該連桿的一端樞裝于第二樞孔處,另一 端樞裝于第五樞孔處。所述壓紙架具有頂壁和兩側(cè)壁,該頂壁向下凹設有兩孔槽,該樞接板伸入該孔槽 內(nèi),該感應器支架的兩側(cè)分別設有兩卡板,該連桿的一端伸入到壓紙架的孔槽內(nèi)并樞接于 固定桿件的第二樞孔內(nèi),該連桿的另一端伸入到感應器支架的相應兩卡板之間并樞接于第 五樞孔內(nèi)。
圖1為本實用新型壓紙機構(gòu)的立體組合圖圖2為圖1所示壓紙機構(gòu)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圖2所示壓紙機構(gòu)的紙張感應器的立體圖。圖4為圖2所示壓紙機構(gòu)的壓紙架、感應器支架及紙張感應器相互配合的立體圖。圖5為圖1所示壓紙機構(gòu)預備壓紙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6為圖1所示壓紙機構(gòu)壓紙狀態(tài)中的示意圖。圖7為現(xiàn)有壓紙機構(gòu)的立體組合圖。圖8為圖7所示壓紙機構(gòu)壓紙狀態(tài)的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壓紙機構(gòu)100壓紙架10側(cè)壁12孔槽 110第一樞孔121樞接板201第三樞孔203連接軸31感應槽302第四樞孔304卡固孔306擺臂401壓紙輪60彈簧支架702
頂壁11 容腔13 連接軸槽120 固定桿件20 第二樞孔202 感應器支架30 容置槽301 卡板303 第五樞孔305 紙張感應器40 連桿50 彈簧機構(gòu)70 彈簧701[0035]紙張200盛紙盤300取紙輪40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內(nèi)容、構(gòu)造特征、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下結(jié)合實 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請參閱圖1、圖2及圖5,本實用新型壓紙機構(gòu)100裝設于文件處理裝置上(圖中 未示),該文件處理裝置具有機體(圖中未示)、盛紙盤300及取紙輪400。該壓紙機構(gòu)100 包括一壓紙架10、一固定桿件20、一感應器支架30、一紙張感應器40、多個連桿50、多個壓 紙輪60、一彈簧機構(gòu)70、一步進馬達(圖中未示)及一控制系統(tǒng)(圖中未示)。請參閱圖2及圖4,該壓紙架10具有頂壁11及兩側(cè)壁12,頂壁11向下凹設有兩 孔槽110,兩側(cè)壁12上開設有兩對應于同一軸線的連接軸槽120及兩同軸的第一樞孔121。 該頂壁11及兩側(cè)壁12圍成一容腔13。再請參閱圖1及圖2,該固定桿件20大致呈彎折板狀,其一端固定于文件處理裝置 的機體上。該固定桿件20前端的兩側(cè)分別向下延伸形成一樞接板201,該樞接板201伸入 孔槽110內(nèi),每一樞接板201上開設有一第二樞孔202及一第三樞孔203,兩第二樞孔202 同軸,兩第三樞孔203同軸,第三樞孔203設置于第二樞孔202的下方。該固定桿件20通 過一連軸穿過該第三樞孔203及第一樞孔121,將該固定桿件20固定于該壓紙架10上(圖 中未示)。 請參閱圖2及圖4,該感應器支架30容置于該壓紙架10的容腔13內(nèi),其包括一連 接軸31。該感應器支架30上設有一容置槽301及一位于容置槽301底壁處并貫通該底壁 的感應槽302,該感應器支架30的兩側(cè)分別設有兩卡板303,該卡板303上開設有兩同軸的 第四樞孔304及兩同軸的第五樞孔305,該第五樞孔305設置于該第四樞孔304的下方,該 感應器支架30的底部上設有多個卡固孔306。該連接軸31穿過該第四樞孔304卡固于該 壓紙架10的連接軸槽120上,從而將該感應器支架30前端樞接于該壓紙架10內(nèi)。再請參閱圖2至圖4,該紙張感應器40為一光學傳感器,其前側(cè)設置有一可活動的 擺臂401,該紙張感應器40裝設于容置槽301內(nèi),且該擺臂401于該感應槽302處伸出感應 器支架30外,用以檢測盛紙盤300上的紙張200的堆疊厚度。該連桿50的一端伸入到壓紙架10的孔槽110內(nèi)并樞接于固定桿件20的第二樞 孔202內(nèi),該連桿50的另一端伸入到感應器支架30的相應兩卡板303之間并樞接于第五 樞孔305內(nèi)。該壓紙架10上的一處及連桿50上的一處樞裝于固定桿件20上的不同位置 處,該壓紙架10上的另一處及該連桿50上的另一處樞裝于該感應器支架30上的不同位置 處,通過壓紙架10、固定桿件20、連桿50及感應器支架10構(gòu)成一平行四連桿機構(gòu)。所述壓 紙架10上的一處為第一樞孔121,所述固定桿件20上的不同位置為該固定桿件20的第二 樞孔202及第三樞孔203,所述壓紙架10上的另一處為連接軸槽120,所述感應器支架30 上的不同位置為第五樞孔305及第四樞孔304。該壓紙輪60的兩端卡固于感應器支架30的卡固孔306內(nèi),從而將該壓紙輪60固 定于該感應器支架30上。該彈簧機構(gòu)70連接于該壓紙架10的一側(cè)壁12上,包括彈簧支架702及彈簧701,
5該彈簧701裝設于該彈簧支架702內(nèi)。步進馬達帶動該彈簧支架702轉(zhuǎn)動,使得該壓紙架 10上下動作。請參閱圖5及圖6,本實用新型壓紙機構(gòu)100的工作過程詳述如下在壓紙機構(gòu)100運行時,該擺臂401在被推開前后,可使該紙張感應器40因接收 光線狀況的改變而產(chǎn)生一信號并將該信號傳送給控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可根據(jù)此時步進馬達 轉(zhuǎn)動的步數(shù)獲得盛紙盤300上紙張200堆疊的厚度。當紙張200置于盛紙盤300上,壓紙機構(gòu)100壓紙的過程中,步進馬達帶動彈簧支 架702轉(zhuǎn)動,從而帶動該壓紙架10下壓,直至該紙張感應器40的擺臂401接觸到紙張會 打開,使得該紙張感應器40接收到發(fā)射的光線,產(chǎn)生一信號給控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根據(jù)步 進馬達轉(zhuǎn)動的步數(shù)判斷此時紙張200的堆疊厚度,命令步進馬達轉(zhuǎn)動一定的步數(shù)壓縮彈簧 701產(chǎn)生一適當?shù)牧刈饔糜谠搲杭埣?0上,該壓紙架10分解出一正向力傳導給該感應器 支架30,再通過該壓紙輪60作用于該紙張200上,給予適當?shù)恼蛄υ黾恿思垙堥g的摩擦 力,不僅利于紙張200間的分張動作而且利于取紙輪400取紙。該壓紙機構(gòu)100在壓紙的過程中,壓紙架10、固定桿件20、感應器支架30及連桿 50組成的平行四連桿機構(gòu),使得該紙張感應器40與紙張200始終保持一定的相對角度,確 保了紙張感應器40在判別紙張200的堆疊厚度時的穩(wěn)定性。隨著紙張200堆疊厚度的不 同,該擺臂401接觸到紙張200時步進馬達所需轉(zhuǎn)動的步數(shù)也不相同,控制系統(tǒng)根據(jù)紙張感 應器40傳送的紙張200的堆疊厚度的信息而控制步進馬達工作,步進馬達控制彈簧701的 變形量以控制彈簧701對壓紙架10的作用力,由此控制壓紙輪60對紙張200的正向力。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壓紙機構(gòu)100通過壓紙架10、固定桿件20、感應器支架30 及連桿50組成一平行四連桿機構(gòu),確保壓紙機構(gòu)100在壓紙的過程中,該紙張感應器40與 紙張200始終保持一定的相對角度,使得紙張感應器40能準確的判斷紙張200堆疊的厚 度,進而控制步進馬達轉(zhuǎn)動的步數(shù)給予該紙張200 —適當?shù)恼蛄?,滿足該壓紙機構(gòu)100中 紙張間容易分張和利于取紙輪400取紙的要求。
權(quán)利要求一種壓紙機構(gòu),裝設于文件處理裝置上,該文件處理裝置具有機體、盛紙盤及取紙輪,其特征在于該壓紙機構(gòu)包括一壓紙組件、一驅(qū)動裝置、一紙張感應器及一控制系統(tǒng),該驅(qū)動裝置具有可擺動地裝設于機體上的壓紙架及裝設于壓紙架上的壓紙輪,該驅(qū)動裝置與該壓紙架連接,該驅(qū)動裝置包括步進馬達、與步進馬達連接用以抬起壓紙架的抬起組件及連接于步進馬達及壓紙組件之間用以抵壓壓紙架的彈簧,該紙張感應器裝設于壓紙組件上,用于感測盛紙盤上紙張的堆疊厚度,該控制系統(tǒng)與步進馬達及紙張感應器電性連接,其中控制系統(tǒng)根據(jù)紙張感應器傳送的紙張的堆疊厚度的信息而控制步進馬達工作,步進馬達控制彈簧的變形量以控制彈簧對壓紙架的作用力,由此控制壓紙輪對紙張的正向力。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壓紙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紙組件還包括固定桿件、感應器 支架及連桿,該固定桿件固定于機體上,該壓紙架上的一處及連桿上的一處樞裝于固定桿 件上的不同位置處,該壓紙架上的另一處及該連桿上的另一處樞裝于該感應器支架上的不 同位置處,通過壓紙架、固定桿件、連桿及感應器支架構(gòu)成一平行四連桿機構(gòu)。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壓紙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應器支架上設有一容置槽及一 位于容置槽底壁處并貫通該底壁的感應槽,該紙張感應器上設置有一可活動的擺臂,該紙 張感應器裝設于容置槽內(nèi),且該擺臂于感應槽處伸出感應器支架外。
4.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壓紙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紙架的兩側(cè)壁上開設有兩對應 于同一軸線的連接軸槽,且開設有兩同軸的第一樞孔,該固定桿件具有兩向下延伸形成的 樞接板,樞接板上分別開設一第二樞孔及一第三樞孔,兩第二樞孔同軸,兩第三樞孔同軸, 該感應器支架上設有第四樞孔及第五樞孔,該第一樞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壓紙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紙架具有頂壁和兩側(cè)壁,該頂壁 向下凹設有兩孔槽,該樞接板伸入該孔槽內(nèi),該感應器支架的兩側(cè)分別設有兩卡板,該連桿 的一端伸入到壓紙架的孔槽內(nèi)并樞接于固定桿件的第二樞孔內(nèi),該連桿的另一端伸入到感 應器支架的相應兩卡板之間并樞接于第五樞孔內(nèi)。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壓紙機構(gòu),其應用于文件處理裝置上,該文件處理裝置具有機體、盛紙盤及取紙輪。該壓紙機構(gòu)包括壓紙組件、驅(qū)動裝置、紙張感應器及控制系統(tǒng),壓紙組件具有壓紙架及壓紙輪,該驅(qū)動裝置與壓紙架連接,包括步進馬達、抬起組件及彈簧,控制系統(tǒng)與步進馬達及紙張感應器電性連接,用于根據(jù)紙張的堆疊厚度的信息而控制壓紙輪對紙張的正向力。本實用新型通過紙張感應器判斷紙張堆疊的厚度,進而根據(jù)紙張堆疊的厚度控制壓紙輪給予紙張適當?shù)恼蛄?,以滿足取紙和分紙的需要。
文檔編號B65H1/06GK201761951SQ201020507358
公開日2011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8月26日
發(fā)明者廖文慶, 陳龍 申請人:崴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