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上料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自動上料結構,具體涉及一種多層物料的自動上料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生產中,對于層狀類的物料,在人工上料時,通常每次只能上料一層或兩層,然后輸送到需要的位置,再接著人工上料。
[0003]然而,這種上料方式,上料周期較短,人工需要頻繁上料,致使工作效率低,無法滿足生產自動化的需求。
[0004]有鑒于此,實有必要開發(fā)一種自動上料結構,以解決上述需要頻繁上料的問題?!?br/>【發(fā)明內容】
】
[0005]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上料結構,該自動上料結構能夠解決需要頻繁上料的問題。
[0006]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自動上料結構,包括:
[0007]固定支架,其包括水平固定板及豎直固定板,所述水平固定板設有通槽;
[0008]馬達,其設于所述豎直固定板的一側,該馬達具有可伸縮的絲桿,所述絲桿與所述通槽相對應;
[0009]第一導向塊,其固定于所述絲桿一端的外緣;
[0010]至少一第一導桿,其一端貫穿所述第一導向塊并與所述絲桿相平行;
[0011]至少一第二導向塊,其與所述第一導向塊連接;
[0012]至少一第二導桿,其一端貫穿所述第二導向塊并與所述絲桿相平行;
[0013]第一連接塊,其固定于所述豎直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導桿的另一端固定于該第一連接塊中,該第一連接塊設有通孔以供所述絲桿通過;
[0014]至少一第二連接塊,其固定于所述豎直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導桿的另一端固定于該第二連接塊中;
[0015]托板,其設于所述水平固定板上;
[0016]控制裝置,其包括電源開關、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及感應器,所述感應器包括第一感應器、第二感應器及第三感應器,所述第一感應器固定于所述第一連接板上,所述第二感應器固定于所述第二導桿一端的下方,所述第三感應器固定于所述托板的上方。
[0017]可選地,所述第一導桿的數(shù)量的為兩個。
[0018]可選地,所述第二導桿的數(shù)量為兩個,相應地所述第二導向塊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第二連接塊的數(shù)量為兩個。
[0019]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自動上料結構,通過感應器感測并發(fā)出信號給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使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控制馬達運動,進而使馬達驅動托板實現(xiàn)上料的動作,由于物料可以碼放多層,不僅能夠節(jié)省放置物料的空間,而且能夠解決人工需要頻繁上料的問題,工作效率高,能夠滿足生產自動化的需求;另外本發(fā)明的自動上料結構只需更換托板即可實現(xiàn)不同規(guī)格的物料上料。
【【附圖說明】】
[0020]圖1繪示本發(fā)明自動上料結構的組合示意圖。
[0021]圖2繪示本發(fā)明自動上料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22]圖3繪示本發(fā)明自動上料結構第一工作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4繪示本發(fā)明自動上料結構第二工作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請參閱圖1及圖2所示,其分別繪示了本發(fā)明自動上料結構的組合示意圖及本發(fā)明自動上料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25]本發(fā)明的自動上料結構,用于實現(xiàn)多層物料的上料,該自動上料結構包括:
[0026]固定支架100,其包括水平固定板110及豎直固定板120,所述水平固定板110設有通槽111 ;
[0027]馬達200,其設于所述豎直固定板120的一側,該馬達200具有可伸縮的絲桿210,所述絲桿210與所述通槽111相對應;
[0028]第一導向塊300,其固定于所述絲桿210 —端的外緣;
[0029]至少一第一導桿400,其一端貫穿所述第一導向塊300并與所述絲桿210相平行;
[0030]至少一第二導向塊500,其與所述第一導向塊300連接;
[0031]至少一第二導桿600,其一端貫穿所述第二導向塊500并與所述絲桿210相平行;
[0032]第一連接塊910,其固定于所述豎直固定板120上,所述第一導桿400的另一端固定于該第一連接塊910中,該第一連接塊910設有通孔911以供所述絲桿210通過;
[0033]至少一第二連接塊920,其固定于所述豎直固定板120上,所述第二導桿600的另一端固定于該第二連接塊920中;
[0034]托板700,其設于所述水平固定板110上;
[0035]控制裝置,其包括電源開關、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及感應器,所述感應器包括第一感應器810、第二感應器820及第三感應器830,所述第一感應器810固定于所述第一連接塊910上,所述第二感應器820固定于所述第二導桿600 —端的下方,所述第三感應器830固定于所述托板700的上方。
[0036]其中,所述第一導桿400的數(shù)量的為兩個。
[0037]其中,所述第二導桿600的數(shù)量為兩個,相應地所述第二導向塊500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第二連接塊920的數(shù)量為兩個。
[0038]請參閱圖3所示,于工作時,所述托板700處于物料10擺放的初始位置,待物料員將多層物料10放置到托板700上后,第三感應器830感測放置的物料10是否到達指定高度并傳輸信號給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當物料10沒有到達指定高度,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處理信號并控制馬達200帶動絲桿210做向上運動,絲桿210推動托板700向上運動,同時第一導向塊300及第二導向塊500分別沿著第一導桿400及第二導桿600向上運動;當?shù)谌袘?30感測到托板700上最上層的物料10已到達指定高度,則傳輸信號給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處理信號并控制馬達200停止運動。
[0039]馬達200停止運動后,托板700上最上層的物料10被取走。
[0040]請參閱圖4所示,待最上層的物料10被取走后,第三感應器830繼續(xù)感測托板700上的物料10是否已到達指定高度并傳輸信號給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然后重復上述動作,物料10被逐漸取走。
[0041]承上所述,當?shù)谝桓袘?10感測到第一導向塊300時,則表示托板700上的物料10已被取完,馬達200不再向上運動,第一感應器810發(fā)出信號給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處理信號并控制馬達200向下運動,馬達200帶動絲桿210做向下運動,同時托板700、第一導向塊300及第二導向塊500均向下運動。
[0042]直至第二感應器820感測到第二導向塊500時,則表示托板700運動至物料10擺放的初始位置,馬達200不再向下運動,第二感應器820發(fā)出信號給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處理信號并控制馬達200停止運動。
[0043]待物料員將多層物料10放置到托板700上,所述自動上料結構重復上述動作。
[0044]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自動上料結構,通過感應器感測并發(fā)出信號給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使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控制馬達200運動,進而使馬達200驅動托板700實現(xiàn)上料的動作,由于物料10可以碼放多層,不僅能夠節(jié)省放置物料10的空間,而且能夠解決人工需要頻繁上料的問題,工作效率高,能夠滿足生產自動化的需求;另外本發(fā)明的自動上料結構只需更換托板700即可實現(xiàn)不同規(guī)格的物料10上料。
【主權項】
1.一種自動上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上料結構包括: 固定支架,其包括水平固定板及豎直固定板,所述水平固定板設有通槽; 馬達,其設于所述豎直固定板的一側,該馬達具有可伸縮的絲桿,所述絲桿與所述通槽相對應; 第一導向塊,其固定于所述絲桿一端的外緣; 至少一第一導桿,其一端貫穿所述第一導向塊并與所述絲桿相平行; 至少一第二導向塊,其與所述第一導向塊連接; 至少一第二導桿,其一端貫穿所述第二導向塊并與所述絲桿相平行; 第一連接塊,其固定于所述豎直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導桿的另一端固定于該第一連接塊中,該第一連接塊設有通孔以供所述絲桿通過; 至少一第二連接塊,其固定于所述豎直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導桿的另一端固定于該第二連接塊中; 托板,其設于所述水平固定板上; 控制裝置,其包括電源開關、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及感應器,所述感應器包括第一感應器、第二感應器及第三感應器,所述第一感應器固定于所述第一連接板上,所述第二感應器固定于所述第二導桿一端的下方,所述第三感應器固定于所述托板的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上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桿的數(shù)量的為兩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上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導桿的數(shù)量為兩個,相應地所述第二導向塊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第二連接塊的數(shù)量為兩個。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上料結構,其包括:固定支架,該固定支架包括水平固定板及豎直固定板;馬達,其設于所述豎直固定板的一側,該馬達具有可伸縮的絲桿;第一導向塊,其固定于所述絲桿一端的外緣;至少一第一導桿,其一端貫穿所述第一導向塊并與所述絲桿相平行;至少一第二導向塊,其與所述第一導向塊連接;至少一第二導桿,其一端貫穿所述第二導向塊并與所述絲桿相平行;第一連接塊,其固定于所述豎直固定板上;至少一第二連接塊,其固定于所述豎直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導桿的另一端固定于該第二連接塊中;托板,其設于所述水平固定板上;控制裝置,其包括電源開關、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及感應器。本發(fā)明的自動上料結構能夠解決需要頻繁上料的問題。
【IPC分類】B65G43-08, B65G47-74
【公開號】CN104648954
【申請?zhí)枴緾N201310575115
【發(fā)明人】朱紅博
【申請人】漢達精密電子(昆山)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27日
【申請日】2013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