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手攪式卸渣蜂窩煤爐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一、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民用燃具,具體地說是一種手攪式卸渣蜂窩煤爐,它以改傳統(tǒng)帶爐箅的蜂窩煤爐,加煤時攪動卸渣器,煤塊自然下落,灰渣落入出渣斗。對使用蜂窩煤爐做飯的家庭很有使用價值,方便、衛(wèi)生,同時又節(jié)約燃煤。
二背景技術:
目前,已公知民用蜂窩煤爐,多年來一直沿用帶爐箅的,做完飯后上煤時需一塊一塊的夾出,再一塊一塊的放入。有時將上面煤塊向外夾時,下面兩塊同時帶出爐膛,需將燃燒后的捅掉再放入爐內,極易造成兩塊煤碎爛,多壓一塊新煤;遇到煤塊質量差時,夾不出,又卸不下,只有用火剪把煤塊捅碎向下卸渣,既浪費燃煤,又容易造成煤爐滅火。還有剛做完飯及時上煤,出現(xiàn)燙傷、燒傷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廣大用戶迫切需要一種改進的實用性強的蜂窩煤爐。
本實用新型的就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衛(wèi)生、安全、節(jié)能的手攪式卸渣蜂窩煤爐。
三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xiàn)該爐是在現(xiàn)有蜂窩煤爐的基礎上改進設計而成的,它是由爐體、爐膛、卸渣器、出渣斗、進風口組成。所述爐體內爐膛部分不變,爐膛以下設計有一卸渣器替代原有的爐箅,爐體底部有一出渣斗,出渣斗上面有一進風口;所述卸渣器用鋼筋焊接成長方形托架,托架上焊接有兩個過渡環(huán),每個過渡環(huán)上各焊接有一刷爪,兩過渡環(huán)的距離等同于爐齒的距離,小于爐膛的寬度,長方形托架的一長邊上焊接有3個刷爪,3個刷爪的距離小于爐膛的寬度,長方形托架的兩短邊的一邊有一轉動軸,另一邊轉動軸帶搖把,并分別有兩個定位螺母和連接螺母通過轉動軸連接定位在爐體上;所述出渣斗為抽屜式。卸渣器的長方形托架上3個刷爪和過渡環(huán)上的兩個刷爪長度為1至2厘米,最好為1.5厘米。
本實用新型同已有技術相比有以下顯著優(yōu)點第一、它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干凈衛(wèi)生、安全,以改傳統(tǒng)蜂窩煤爐諸多弊端。第二、使用卸渣器,加煤時只須輕輕轉動搖把,燃燒后的煤渣自動落入出渣斗,既解決了原來卸渣易造成煤爐滅火和未燒透煤塊連接問題,又避免了燙傷事故的發(fā)生。第三、它實用性強,易于推廣,廣泛適用于廣大城鎮(zhèn)用蜂窩做飯和取暖的家庭。
四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和使用情況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序號及名稱(1)爐體;(2)爐膛;(3)蜂窩煤;(4)卸渣器;(5)搖把;(6)刷爪;(7)進風口;(8)出渣斗。
五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1),凡是燒蜂窩煤的爐子,在爐膛(2)的下面爐體(1)內裝上一個卸渣器(4),該卸渣器(4)替代原有蜂窩煤爐的爐箅(齒),煤塊能始終棚在卸渣器(4)上的兩個過渡環(huán)上。做飯時開啟進風口(7),煤塊即可燃燒,飯做完后,封閉進風口(7),放上新煤塊,輕輕轉動搖把(5),卸渣器(4)上的刷爪(6)和過渡環(huán)上的刷爪(6)刷著燃燒過的煤渣自動落入出渣斗(8),當上面煤塊與爐口平時,停止轉動搖把(5),出渣斗內灰渣已滿取出倒入垃圾箱,整個程序可循環(huán)使用。根據蜂窩煤的大小可以設計成尺寸不同的手攪式卸渣蜂窩煤爐。
權利要求1.一種由爐體、爐膛、爐箅所構成的手攪式卸渣蜂窩煤爐,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爐體、爐膛、卸渣器、出渣斗、進風口組成,所述爐體內爐膛部分不變,爐膛以下設計有一卸渣器,爐體底部有一出渣斗,出渣斗上面有一進風口;所述卸渣器用鋼筋焊接成長方形托架,托架上焊接有兩個過渡環(huán),每個過渡環(huán)上焊接有一刷爪,兩個過渡環(huán)的距離等同于爐齒的距離,小于爐膛的寬度,長方形托架的一長邊上也焊接3個刷爪,3個刷爪的距離小于爐膛的寬度,長方形托架的兩短邊的一邊有一轉動軸,另一邊轉動軸帶搖把,并分別有兩個定位螺母和連接螺母通過轉動軸連接定位在爐體上;所述出渣斗為抽屜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攪式卸渣蜂窩煤爐,其特征在于卸渣器長方形托架上的3個刷爪和過渡環(huán)上2個刷爪長度為1至2厘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民用燃具,具體地說是一種手攪式卸渣蜂窩煤爐。它是在現(xiàn)有蜂窩煤爐的基礎上改進設計而成的,爐體內爐膛部分不變,在爐膛下面爐體內裝一卸渣器,卸渣器有兩個過渡環(huán),各帶有一個刷爪,卸渣器上有3個刷爪,如需加煤時,將煤塊放在上面,封閉進風口,輕輕轉動卸渣器上的搖把,灰渣自動落入出渣斗。做飯時打開進風口即可。該爐以改傳統(tǒng)蜂窩煤爐諸多弊端,它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干凈衛(wèi)生、安全防火,既解決了原來卸渣易造成煤爐滅火和未燒透煤塊連接問題,又避免了燙傷事故的發(fā)生。它實用性強,易于推廣,廣泛適用于廣大城鎮(zhèn)用蜂窩煤做飯和取暖的家庭。
文檔編號F23J1/06GK2859283SQ20052003254
公開日2007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3日
發(fā)明者陳東陽 申請人:陳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