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質凈化用生態(tài)修復漂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質凈化裝置,特別是一種水質凈化用生態(tài)修復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湖泊、園林池塘水的凈化以自然沉淀、自然生化降解為主,其缺點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區(qū),如城市中的湖、塘、池,由于大量傾入有機物質,水體普遍呈現(xiàn)富營養(yǎng)化和水質惡化的趨勢,自然凈化已經不能解決生態(tài)修復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湖、塘、池作為水源、娛樂或景觀用水的功能。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的缺點,研制出一種能夠為水體生物圈營造良好環(huán)境、并起水質生物過濾作用的生態(tài)修復漂帶,通過恢復水體生態(tài)平衡,并充分發(fā)揮自然生物降解作用,實現(xiàn)湖泊、池塘等水體的水生態(tài)修復和水質改善。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生態(tài)修復漂帶的固定底圈由聚合物編織而成,其中間空腔可以插入固定重物,用于將生態(tài)修復漂帶固定在水底。固定底圈的上部與條狀漂帶的下部用連接線連接。條狀漂帶的長度可以根據水深調整為150~3000毫米,寬度為5~60毫米,厚度為1~10毫米。條狀漂帶由密實編織面、輕質泡沫塑料夾層和疏松編織面三層材料組成。密實編織面和疏松編織面均由聚合物編織而成,具有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和三維編織結構。密實編織面和疏松編織面粘貼在輕質泡沫塑料夾層的兩側,密實編織面的編織密度比疏松編織面大1~5倍。由固定底圈和條狀漂帶組成水質凈化用生態(tài)修復漂帶。
使用本實用新型時,可以用重物裝入固定底圈中,然后將生態(tài)修復漂帶放入湖泊、池塘等待治理的水體水底。
由于采用本實用新型,可以為水中微生物和有益藻類的生長繁殖提供有利條件,從而又為魚蝦等提供更好的食物和棲息環(huán)境,同時對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可以起到生物降解的作用,所以可以高效地恢復水體生態(tài)平衡和改善水體水質。本實用新型結構科學、合理、投資少、運行費用低、操作簡單,凈化湖泊池塘水質的效果好。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主視結構的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條狀漂帶側視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
生態(tài)修復漂帶的固定底圈1由聚合物編織而成,其中間空腔插入固定重物。固定底圈1的上部與條狀漂帶3的下部用連接線2連接。條狀漂帶3的長度為2000毫米,寬度為30毫米,厚度為8毫米。條狀漂帶3由三層材料組成密實編織面4的厚度為3毫米,疏松編織面6的厚度為1毫米,均由聚合物編織而成,具有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和三維編織結構。密實編織面4和疏松編織面6粘貼在厚度為4毫米的輕質泡沫塑料夾層5的兩側,密實編織面4的編織密度比疏松編織面6大3倍。由固定底圈1和條狀漂帶3組成水質凈化用生態(tài)修復漂帶。
權利要求1.水質凈化用生態(tài)修復漂帶,其特征是生態(tài)修復漂帶的固定底圈(1)由聚合物編織而成,固定底圈(1)的上部與條狀漂帶(3)的下部連接,條狀漂帶(3)由密實編織面(4)、輕質泡沫塑料夾層(5)和疏松編織面(6)三層材料組成,密實編織面(4)和疏松編織面(6)均由聚合物編織而成的三維編織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質凈化用生態(tài)修復漂帶,其特征是條狀漂帶(3)的長度為150~3000毫米,寬度為5~60毫米,厚度為1~10毫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質凈化用生態(tài)修復漂帶,其特征是密實編織面(4)的編織密度比疏松編織面(6)大1~5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質生物凈化用生態(tài)修復漂帶的結構,生態(tài)修復漂帶的固定底圈由聚合物編織而成,固定底圈的上部與條狀漂帶的下部連接。條狀漂帶由密實編織面、輕質泡沫塑料夾層和疏松編織面三層材料組成。密實編織面和疏松編織面均由聚合物編織而成,具有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和三維編織結構。密實編織面和疏松編織面粘貼在輕質泡沫塑料夾層的兩側。將生態(tài)修復漂帶放入湖泊、池塘等待治理的水體水底。本實用新型結構科學合理、投資少、運行費用低、操作簡單,可以高效地恢復水體生態(tài)平衡和改善水體水質。
文檔編號C02F3/00GK2698778SQ20042004470
公開日2005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4月14日
發(fā)明者袁偉剛 申請人:袁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