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壓縮機的特征在于,設置有從由壓縮機構部(10)排出的制冷劑氣體中將油分離出來的油分離機構部(40),油分離機構部(40)具有:使制冷劑氣體旋轉的圓筒狀空間(41);使從壓縮機構部(10)排出的制冷劑氣體流入圓筒狀空間(41)的流入部(42);將分離油后的制冷劑氣體從圓筒狀空間(41)送出至一個容器內空間(31)的送出口(43);和將分離后的油和制冷劑氣體的一部分從圓筒狀空間(41)向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排出的排出口(44),油分離機構部(40)離開吸入口(16)而配置,能夠實現(xiàn)電動機部的高效率化、體積效率的提高和低油循環(huán)。
【專利說明】壓縮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設置有從由壓縮機構部排出的制冷劑氣體分離油的油分離機構部的壓縮機。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技術中,在空調裝置、冷卻裝置等中使用的壓縮機,通常在殼體內具有壓縮機構部和驅動該壓縮機構部的電動機部,發(fā)揮將從制冷循環(huán)返回的制冷劑氣體在壓縮機構部壓縮,送入到制冷循環(huán)的作用。通常,在壓縮機構部壓縮后的制冷劑氣體,由于暫時流過電動機的周圍而對電動機部進行冷卻,之后,從設置于殼體的排出配管送入到制冷循環(huán)(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即,在壓縮機構部壓縮后的制冷劑氣體,從排出口向排出空間排出。之后,制冷劑氣體,通過設置于框的外周的通路,排出到壓縮機構部與電動機部之間的電動機空間的上部。一部分制冷劑氣體,冷卻電動機部之后,從排出配管排出。此外,其他的制冷劑氣體,通過在電動機部和殼體的內壁之間形成的通路,連通電動機部的上部和下部的電動機空間,冷卻電動機部之后,通過電動機部的轉子與定子的縫隙,進入電動機部的上部的電動機空間,從排出配管排出。
[0003]先行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44667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6]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7]但是,現(xiàn)有的結構中,由壓縮機構部壓縮后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流過電動機部,所以電動機部被制冷劑氣體加熱,存在會引起電動機部的效率降低的問題。
[0008]此外,通過設置于框的外周的通路,高溫的排出氣體流過壓縮機構部的下部,壓縮機構部被加熱,特別是,從制冷循環(huán)返回的低溫狀態(tài)的制冷劑氣體,經過吸入路徑送入壓縮室的過程受熱。存在這樣的技術問題:在實際被封入壓縮室的時刻,制冷劑氣體膨脹,導致循環(huán)量降低。
[0009]再者,如果從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劑含有過多的油,還存在導致循環(huán)性能惡化的問題。
[0010]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問題而產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實現(xiàn)電動機部的聞效率化、體積效率的提聞和低油循環(huán)的壓縮機。
[0011 ]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
[0012]本發(fā)明的壓縮機中,油分離機構部具有:使制冷劑氣體旋轉的圓筒狀空間;使從壓縮機構部排出的制冷劑氣體流入到圓筒狀空間的流入部;將分離了油后的制冷劑氣體從圓筒狀空間送出至一個容器內空間的送出口 ;和與送出口相對地配置、將分離后的油從圓筒狀空間排出的排出口,上述油分離機構不設置在吸入管附近。[0013]發(fā)明的效果
[0014]根據本發(fā)明,在壓縮機構部被壓縮、從油分離機構部送出的、大部分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被導入到一個容器內空間,從排出管排出。因此,大部分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不會通過電動機部,所以電動機部不會被制冷劑氣體加熱,實現(xiàn)了電動機部的高效率化。
[0015]此外,根據本發(fā)明,通過將大部分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導入到一個容器內空間,能夠抑制與另一個容器內空間連接的壓縮機構部的加熱,所以能夠抑制吸入制冷劑氣體的加熱,得到在壓縮室內的高體積效率。
[0016]此外,根據本發(fā)明,在油分離機構部分離的油,與制冷劑氣體一起排出到另一個容器內空間,所以在圓筒狀空間內幾乎沒有油滯留。因此,分離的油,不會因旋轉的制冷劑氣體而在圓筒狀空間內吹起,從送出口與制冷劑氣體一起送出,能夠穩(wěn)定進行油分離。并且,由于圓筒狀空間內沒有油滯留,所以圓筒狀空間能夠構成為小型。
[0017]另外,根據本發(fā)明,使油分離機構部遠離吸入口,由此,吸入制冷劑氣體不會被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加熱,在壓縮室內能夠得到高的體積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壓縮機的縱截面圖。
[0019]圖2是圖1中的壓縮機構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圖。
[0020]圖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壓縮機中的壓縮機構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圖。
[0021]圖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壓縮機中的壓縮機構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圖。
[0022]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壓縮機中的壓縮機構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圖。
[0023]圖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5的壓縮機的縱截面圖。
[0024]圖7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6的壓縮機的壓縮機構部的主要部分頂視圖。
[0025]符號的說明
[0026]I密閉容器
[0027]2貯油部
[0028]4排出管
[0029]10壓縮機構部
[0030]11主軸承部件
[0031]12固定渦旋件
[0032]16 吸入口
[0033]17 排出口
[0034]19消音器
[0035]20電動機部
[0036]31容器內空間
[0037]32容器內空間
[0038]33壓縮機構側空間
[0039]34貯油側空間
[0040]40油分離機構部[0041]41圓筒狀空間
[0042]42流入部
[0043]43 送出口
[0044]44 排出口
[0045]46送出管
[0046]4了送出管
[0047]48制冷劑氣體旋轉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48]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壓縮機中,在密閉容器內具有壓縮制冷劑氣體的壓縮機構部和驅動壓縮機構部的電動機部,通過壓縮機構部,將密閉容器內分隔為一個容器內空間和另一個容器內空間,設置有將制冷劑氣體從一個容器內空間排出至密閉容器的外部的排出管,在另一個容器內空間配置有電動機部,壓縮機還設置有從由壓縮機構部排出的制冷劑氣體分離油的油分離機構部,油分離機構部具有:使制冷劑氣體旋轉的圓筒狀空間;使從壓縮機構部排出的制冷劑氣體流入到圓筒狀空間的流入部;將分離了油后的制冷劑氣體從圓筒狀空間送出至一個容器內空間的送出口 ;和與送出口相對地配置、將分離后的油從圓筒狀空間排出的排出口,油分離機構部不設置在吸入口附近。
[0049]根據該結構,在壓縮機構部被壓縮、從油分離機構部送出的大部分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被導入一個容器內空間,從排出管排出。因此,大部分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不會通過電動機部,所以電動機部不會被制冷劑氣體加熱,實現(xiàn)了電動機部的高效率化。此夕卜,根據該結構,通過將大部分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導入一個容器內空間,能夠抑制與另一個容器內空間連接的壓縮機構部的加熱,所以抑制吸入制冷劑氣體的加熱,能夠得到壓縮室內的高的體積效率。此外,根據該結構,在油分離機構部分離后的油,與制冷劑氣體一起從位于與送出口相對位置的排出口排出,所以在圓筒狀空間內幾乎不會滯留油。因此,分離的油,不會因旋轉的制冷劑氣體而在圓筒狀空間內吹起,從送出口與制冷劑氣體一起送出,能夠穩(wěn)定進行油分離。并且,由于圓筒狀空間內沒有油滯留,所以圓筒狀空間能夠構成為小型。另外,根據該結構,油分離機構不配置在吸入口附近,由此,能夠抑制吸入制冷劑氣體的加熱,能夠得到壓縮室內的高的體積效率。
[0050]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為,在第一方面中,在壓縮機構部設置有使制冷劑氣體從另一個容器內空間向一個容器內空間移動的制冷劑氣體通路,制冷劑氣體通路不設置在吸入口附近。
[0051]根據該結構,排出到另一個容器內空間的制冷劑氣體向排出管側的容器內空間返回時,不通過吸入口附近,所以能夠抑制吸入制冷劑氣體的加熱,能夠得到壓縮室內的高的體積效率。
[0052]第三發(fā)明是在第一發(fā)明中,壓縮機構部具有:固定渦旋件;與固定渦旋件相對配置的旋轉渦旋件;和軸支承驅動旋轉渦旋件的軸的主軸承部件,圓筒狀空間形成于固定渦旋件和主軸承部件,排出口與另一個容器內空間連通。
[0053]根據該結構,在壓縮機構部形成油分離機構部,能夠縮短從排出口到排出管的制冷劑氣體流過的路徑,密閉容器能夠小型化。此外,根據該結構,在油分離機構部分離后的油,與制冷劑氣體一起排出到另一個容器內空間,所以在圓筒狀空間內幾乎沒有油滯留。
[0054]發(fā)明的第四方面為,在第一方面中,油分離機構部不設置在從吸入口的中心軸起圓周方向兩側30度以內。
[0055]根據該結構,能夠更有效地防止吸入制冷劑氣體的加熱。
[0056]發(fā)明的第五方面為,在第一方面中,制冷劑氣體通路不設置在從吸入口的中心軸起圓周方向兩側30度以內。
[0057]根據該結構,能夠更有效地防止吸入制冷劑氣體的加熱。
[0058]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本發(fā)明不限定于該實施方式。
[0059](實施方式I)
[0060]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壓縮機的縱截面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壓縮機,在密閉容器I內具有壓縮制冷劑氣體的壓縮機構部10,和驅動壓縮機構部10的電動機部20。
[0061]密閉容器I內,通過壓縮機構部10,分割為一個容器內空間31和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而且,在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中配置有電動機部20。此外,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由電動機部20分割為壓縮機構側空間33和貯油側空間34。而且,在貯油側空間34配置有貯油部2。
[0062]在密閉容器I中,吸接管3和排出管4通過熔接(焊接)而固定。吸接管3和排出管4通過密閉容器I的外部,與構成制冷循環(huán)的部件連接。吸接管3從密閉容器I的外部導入制冷劑氣體,排出管4從一個容器內空間31將制冷劑氣體導出到密閉容器I的外部。主軸承部件11,通過熔接、燒嵌(熱套)等固定在密閉容器I內,軸支承軸5。在該主軸承部件11用螺栓固定有固定渦旋件12。與固定渦旋件12嚙合的旋轉渦旋件13,由主軸承部件11和固定渦旋件12夾著。主軸承部件11、固定渦旋件12和旋轉渦旋件13構成渦旋式的壓縮機構部10。
[0063]在旋轉渦旋件13和主軸承部件11之間,通過十字滑環(huán)(Oldham ring,歐丹環(huán))等設置有自轉限制機構14。自轉限制機構14防止旋轉渦旋件13的自轉,引導旋轉渦旋件13進行圓軌道運動。旋轉渦旋件13,通過在軸5的上端設置的偏心軸部5a偏心驅動。通過該偏心驅動,在固定渦旋件12與旋轉渦旋件13之間形成的壓縮室15,從外周向中央部移動,減小容積進行壓縮。
[0064]在吸接管3與壓縮室15之間,形成有吸入口 16。吸入口 16設置于固定渦旋件12。在固定渦旋件12的中央部,形成有壓縮機構部10的排出口 17。在排出口 17設置有簧片閥18。在固定渦旋件12的一個容器內空間31偵彳,設置有覆蓋排出口 17和簧片閥18的消音器19。消音器19將排出口 17從一個容器內空間31隔離。
[0065]制冷劑氣體從吸接管3經由吸入口 16吸入到壓縮室15。由壓縮室15壓縮后的制冷劑氣體,從排出口 17向消音器19內排出?;善y18,在制冷劑氣體從排出口 17排出時被壓開。在軸5的下端設置有泵6。泵6的吸入口,配置在設置于密閉容器I的底部的貯油部2內。泵6由軸5驅動。因此,貯油部2的油,與壓力條件和運轉速度無關,能夠可靠吸上來,在滑動部不會發(fā)生斷油。泵6吸上來的油,通過在軸5內形成的油供給孔7,供給到壓縮機構部10。其中,在泵6吸上油之前,或者吸上之后,使用油過濾器從油中除去異物,則能夠防止異物混入壓縮機構部10,能夠進一步實現(xiàn)可靠性。
[0066]導入壓縮機構部10的油的壓力,與從排出口 17排出的制冷劑氣體的排出壓力大致相同,成為相對于旋轉渦旋件13的背壓源。由此,旋轉渦旋件13,從固定渦旋件12離開,不會部分接觸地穩(wěn)定動作。油的一部分因供給壓或自重而尋求逃逸處,一般進入偏心軸部5a和旋轉渦旋件13的嵌合部、以及軸5與主軸承部件11之間的軸承部8而進行潤滑,之后下落,返回貯油部2。
[0067]在旋轉渦旋件13形成有路徑7a,路徑7a的一端在高壓區(qū)域35開口,路徑7a的另一端在背壓室36開口。自轉限制機構14配置于背壓室36。因此,向高壓區(qū)域35供給的油的一部分,通過路徑7a,進入到背壓室36。進入到背壓室36的油,潤滑滑動部和自轉限制機構14的滑動部,通過背壓室36向旋轉渦旋件13施加背壓。
[0068]接著,使用圖1和圖2,說明實施方式I的壓縮機的油分離機構部。
[0069]圖2是圖1的壓縮機構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圖。
[0070]本實施方式的壓縮機,設置有從壓縮機構部10排出的制冷劑氣體中分離油的油分離機構部40。油分離機構部40具有:使制冷劑氣體旋轉的圓筒狀空間41 ;連通消音器19內和圓筒狀空間41的流入部42 ;連通圓筒狀空間41和一個容器內空間31的送出口 43 ;和連通圓筒狀空間41和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的排出口 44。
[0071]圓筒狀空間41,由形成于固定渦旋件12的第一圓筒狀空間41a和形成于主軸承部件的第二圓筒狀空間41b構成。流入部42,與第一圓筒狀空間41a連通,優(yōu)選流入部42的開口形成于第一圓筒狀空間41a的上端內周面。而且,流入部42,將從壓縮機構部10排出的制冷劑氣體通過消音器19內流入圓筒狀空間41。流入部42相對于圓筒狀空間41在切線方向開口。
[0072]送出口 43形成于圓筒狀空間41的上端側,至少形成于比流入部42更靠一個容器內空間31側。送出口 43,優(yōu)選形成于第一圓筒狀空間41a的上端面。而且,送出口 43,將分離油后的制冷劑氣體從圓筒狀空間41送出到一個容器內空間31。排出口 44,形成于圓筒狀空間41的下端側,至少形成于比流入部42更靠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側。排出口 44,優(yōu)選形成于第二圓筒狀空間41b的下端面。而且,排出口 44,將分離后的油和一部分制冷劑氣體從圓筒狀空間41排出到壓縮機構側空間33。
[0073]在此,優(yōu)選送出口 43的開口部的截面積A比圓筒狀空間41的截面積C小,比排出口 44的開口部的截面積B大。在送出口 43的開口部的截面積A與圓筒狀空間41的截面積C相同的情況下,制冷劑氣體的旋轉流不會導向排出口 44的方向,而從送出口 43吹出。此外,在排出口 44的開口部的截面積B與圓筒狀空間41的截面積C相同的情況下,制冷劑氣體的旋轉流從排出口 44吹出。此外,通過使送出口 43的開口部的截面積A比排出口 44的開口部的截面積B大,送出口 43的流路阻力減少。由此,制冷劑氣體相對于排出口 44更容易流向送出口 43。
[0074]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固定渦旋件12的外周部實施孔加工,形成第一圓筒狀空間41a,通過在主軸承部件11的外周部實施孔加工,形成第二圓筒狀空間41b。此外,在固定渦旋件12的搭接部(lap)相反側端面,相對于第一圓筒狀空間41a,形成在切線方向開口的槽,由消音器19覆蓋第一圓筒狀空間41a側的槽的一部分,由此構成流入部42。此外,送出口 43,由形成于消音器19的孔構成,該孔配置在第一圓筒狀空間41a的開口。此外,排出口44,由形成于軸承蓋45的孔構成,該孔配置在第二圓筒狀空間41b的開口。
[0075]以下,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油分離機構部40的作用。
[0076]排出到消音器19內的制冷劑氣體,經過在固定渦旋件12上形成的流入部42,導入圓筒狀空間41。流入部42相對于圓筒狀空間41,在切線方向開口,所以從流入部42送出的制冷劑氣體,沿著圓筒狀空間41的內壁面流動,在圓筒狀空間41的內周面發(fā)生旋轉流。該旋轉流,向著排出口 44流動。
[0077]制冷劑氣體中包括在壓縮機構部10供油的油,在制冷劑氣體旋轉期間,比重高的油因離心力而附著于圓筒狀空間41的內壁,與制冷劑氣體分離。在圓筒狀空間41的內周面發(fā)生的旋轉流,到達排出口 44之后,或者在排出口 44附近折返,變成通過圓筒狀空間41的中心的上升流。
[0078]通過離心力分離油后的制冷劑氣體,由上升流到達送出口 43,送出到一個容器內空間31。送出到一個容器內空間31的制冷劑氣體,從設置于一個容器內空間31的排出管4送出到密閉容器I的外部,供給到制冷循環(huán)。此外,在圓筒狀空間41被分離的油,與少量制冷劑氣體一起從排出口 44送出到壓縮機構側空間33。送出到壓縮機構側空間33的油,因自重而經過密閉容器I的壁面和電動機部20的連通路,到達貯油部2。
[0079]送出到壓縮機構側空間33的制冷劑氣體,通過壓縮機構部10的縫隙,到達一個容器內空間31,從排出管4送出到密閉容器I的外部。
[0080]本實施方式的油分離機構部40中,送出口 43形成在比流入部42更靠一個容器內空間31側,排出口 44形成在比流入部42更靠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側,由此在從流入部42到排出口 44之間,在圓筒狀空間41的內周面產生旋轉流,在從排出口 44到送出口 43之間,在圓筒狀空間41的中心部產生與旋轉流方向相反的流動。因此,排出口 44隨著從流入部42離開,制冷劑氣體的旋轉次數(shù)增加,油的分離效果提高。另外,旋轉后的制冷劑氣體,通過旋轉流的中心部,所以只要送出口 43位于比流入部42更靠排出口相反側即可。即,通過使流入部42和排出口 44的距離盡可能的大,能夠提高油旋轉分離的效果。
[0081]此外,本實施方式的油分離機構部40,不儲存在容器內空間32分離的油,油與制冷劑氣體一起從排出口 44排出,所以具有將在圓筒狀空間41的內周面產生的旋轉流向排出口 44方向引導的作用。假設在圓筒狀空間41不形成排出口 44,油滯留在圓筒狀空間41內,則不會產生從排出口 44引向外部的流動,所以在到達油面之前旋轉流就會消失,或者到達油面時油會被卷起。另外,不在圓筒狀空間41上形成排出口 44,為了發(fā)揮油分離功能,需要形成儲存油的充分的空間。
[0082]但是,像本實施方式的油分離機構部40那樣,通過將油與制冷劑氣體一起從排出口 44排出,能夠將旋轉流導向排出口 44,并且油不會被卷起。根據本實施方式,在壓縮機構部10被壓縮,從油分離機構部40送出的大部分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導入一個容器內空間31從排出管4排出。因此,大部分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不會通過電動機部20,所以電動機部20不會被制冷劑氣體加熱,實現(xiàn)了電動機部20的高效率化。
[0083]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將大部分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導入一個容器內空間31,與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連接的壓縮機構部10的加熱能夠被抑制,所以能夠抑制吸入制冷劑氣體的加熱,得到在壓縮室內的高的體積效率。
[0084]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油分離機構部40分離的油,與制冷劑氣體一起,排出到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所以在圓筒狀空間41內幾乎沒有油滯留。因此,分離的油,不會因旋轉的制冷劑氣體而在圓筒狀空間41內吹起,從送出口 43與制冷劑氣體一起送出,能夠穩(wěn)定進行油分離。而且,圓筒狀空間41內不會滯留油,所以圓筒狀空間41能夠小型化。
[0085]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貯油部2配置在貯油側空間34,在壓縮機構側空間33不會儲存油,所以密閉容器I能夠小型化。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配置將壓縮機構部10的排出口 17從一個容器內空間31隔離的消音器19,通過流入部42,連通消音器19內和圓筒狀空間41,由此,在壓縮機構部10被壓縮后的制冷劑氣體能夠可靠地導入油分離機構部40。即,所有的制冷劑氣體會通過油分離機構部40,所以能夠從制冷劑氣體有效地分離油。此外,從排出口 17排出的大部分的高溫的制冷劑氣體,不會通過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而從排出管4排出到密閉容器I的外部,所以能夠抑制電動機部20或壓縮機構部10被加熱。
[0086]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圓筒狀空間41形成于固定渦旋件12和主軸承部件11,能夠較短地構成從排出口 17到排出管4的制冷劑氣體的流過的路徑,能夠使密閉容器I小型化。
[0087](實施方式2)
[0088]圖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壓縮機的壓縮機構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圖。本實施方式的基本的結構與圖1相同,省略說明。此外,與圖1和圖2說明的結構相同的結構付以同一符號,省略部分說明。
[0089]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固定渦旋件12的外周部實施階梯孔加工,形成第一圓筒狀空間41c和送出口 43a。第一圓筒狀空間41c加工出不從與主軸承部件11的固接面?zhèn)榷嗣?搭接部側端面)貫通的孔而形成。送出口 43a,從與主軸承部件11的連接面?zhèn)榷嗣?搭接部側端面),或者從與主軸承部件11的固接面相反側端面(搭接部相反側端面),貫通比第一圓筒狀空間41c的截面小的孔而形成。此外,通過在主軸承部件11的外周部實施階梯孔加工,形成第二圓筒狀空間41d和排出口 44a。第二圓筒狀空間41d,加工出不從與固定渦旋件12的固接面(止推承受面)貫通的孔而形成。排出口 44a,從與固定渦旋件12的固接面(止推面),或從與固定渦旋件12的固接相反面(止推相反面)貫通比第二圓筒狀空間41d的截面小的孔而形成。
[0090]此外,流入部42a,從固定渦旋件12的與主軸承部件11的固接相反面?zhèn)榷嗣?搭接部相反側端面),相對于第一圓筒狀空間41c,形成在切線方向開口的貫通孔。本實施方式中,油分離機構部40的作用與實施方式I相同,與實施方式I的作用、效果相同,省略說明。
[0091](實施方式3)
[0092]圖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壓縮機的壓縮機構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圖。本實施方式的基本的結構與圖1相同,省略說明。此外,與圖1和圖2說明的結構相同的結構付以同一符號,省略部分說明。
[0093]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圓筒狀空間41內設置有筒狀的送出管46。送出管46的一端46a,形成送出口,送出管46的另一端46b配置在圓筒狀空間41內。其中,本實施方式中,送出管46的另一端46b延伸到第二圓筒狀空間41b內。
[0094]在送出管46的外周形成有筒狀空間46c,流入部42在筒狀空間46c開口。在送出管46的一端46a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凸緣46d。從流入部42流入的制冷劑氣體,成為旋轉流,通過筒狀空間46c,沿著圓筒狀空間41的內周面到達排出口 44,之后在圓筒狀空間41的中心逆流。然后,從送出管46的另一端46b流入到送出管46內,從送出管46的一端46a流出。
[0095]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圓筒狀空間41e,在固定渦旋件12的外周部實施階梯孔加工而形成。即,在固定渦旋件12的搭接部相反側端面,形成有比第一圓筒狀空間41e的內周截面大的孔,在該孔中收納有送出管46的凸緣46d。也可以如本實施方式所示,在圓筒狀空間41內設置有筒狀的送出管46。
[0096]通過設置送出管46,例如,在提高頻率運轉壓縮機的情況下,能夠可靠地得到油分離效果。其中,在設置有送出管46的情況下,圓筒狀空間41的軸心與送出管46的軸心一致很重要。
[0097]另外,在設置有送出管46的情況下,在送出管46設置有凸緣46d,該凸緣46d配置在形成于圓筒狀空間41的孔內,用消音器19將送出管46固定于圓筒狀空間41很重要。此外,送出管46的內徑截面積D,比排出口 44的截面積B大。由此,制冷劑氣體相對于排出口 44更容易流向送出口 43。
[0098]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圓筒狀空間41內設置筒狀的送出管46,能夠提高在圓筒狀空間41內的油分離效果。在設置有送出管46的本實施方式中,油分離機構部40的基本作用與實施方式I同樣,與實施方式I中的作用、效果相同,省略說明。
[0099](實施方式4)
[0100]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壓縮機的壓縮機構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圖。本實施方式的基本的結構與圖1相同,省略說明。此外,與圖1和圖2說明的結構相同的結構付以同一符號,省略部分說明。
[0101]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圓筒狀空間41內設置有筒狀的送出管47。本實施方式的送出管47,與消音器19 一體形成。
[0102]送出管47的一端47a,形成送出口,送出管47的另一端47b配置在圓筒狀空間41內。其中,本實施方式中,送出管47的另一端47b延伸到第二圓筒狀空間41b內。在送出管47的外周形成有筒狀空間47c,流入部42在筒狀空間47c開口。
[0103]從流入部42流入的制冷劑氣體,成為旋轉流,通過筒狀空間47c,沿著圓筒狀空間41的內周面到達排出口 44,之后在圓筒狀空間41的中心逆流。然后,從送出管47的另一端47b流入到送出管47內,從送出管47的一端47a流出。也可以如本實施方式所示,在圓筒狀空間41內設置有筒狀的送出管47。
[0104]通過設置送出管47,例如,在提高頻率運轉壓縮機的情況下,能夠可靠地得到油分離效果。另外,在設置有送出管47的情況下,圓筒狀空間41的軸心與送出管47的軸心一致很重要。
[0105]此外,在設置有送出管47的情況下,通過送出管47與消音器19 一體形成,能夠將送出管47固定于圓筒狀空間41。此外,送出管47的內徑截面積D比排出口 44的截面積B大。
[0106]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圓筒狀空間41內設置筒狀的送出管47,能夠提高在圓筒狀空間41內的油分離效果。在設置有送出管47的本實施方式中,油分離機構部40的基本作用與實施方式I相同,與實施方式I的作用、效果也相同,省略說明。
[0107](實施方式5)[0108]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5的壓縮機的縱截面圖。本實施方式的基本的結構與圖1相同,省略說明。
[0109]本實施方式中,在一個容器內空間31配置有構成圓筒狀空間41的制冷劑氣體旋轉部件48。制冷劑氣體旋轉部件48,設置在消音器19的外周面。在制冷劑氣體旋轉部件48形成有流入部42b、送出口 43b、排出口 44b。
[0110]流入部42b,連通消音器19內和圓筒狀空間41,送出口 43b連通圓筒狀空間41和一個容器內空間31,排出口 44b連通圓筒狀空間41和一個容器內空間31。流入部42b的開口,形成于圓筒狀空間41的一端側內周面。而且,流入部42b,使從壓縮機構部10排出的制冷劑氣體從消音器19內流入到圓筒狀空間41。流入部42b相對于圓筒狀空間41,在切線方向開口。
[0111]送出口 43b形成于圓筒狀空間41的一端側,至少形成于比流入部42b更靠一端偵U。送出口 43b,優(yōu)選形成于圓筒狀空間41的一端側的端面。而且,送出口 43b,從圓筒狀空間41向一個容器內空間31,送出分離油后的制冷劑氣體。排出口 44b,形成于圓筒狀空間41的另一端側,至少形成于比流入部42b更靠另一端側。排出口 44b,優(yōu)選形成于圓筒狀空間41的另一端側的端面的下部。而且,排出口 44b,從圓筒狀空間41向一個容器內空間31,排出分離后的油和一部分制冷劑氣體。
[0112]在此,送出口 43b的開口部的截面積A,比圓筒狀空間41的截面積小,比排出口44b的開口部的截面積B大。
[0113]以下,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油分離機構部40的作用。
[0114]排出到消音器19內的制冷劑氣體,經過形成于消音器19的上表面的流入部42b,導入圓筒狀空間41。流入部42b相對于圓筒狀空間41,在切線方向開口,所以從流入部42b送出的制冷劑氣體,沿著圓筒狀空間41的內壁面流動,在圓筒狀空間41的內周面產生旋轉流。該旋轉流,成為向排出口 44b去的流動。
[0115]制冷劑氣體中包括在壓縮機構部10供油的油,在制冷劑氣體旋轉期間,比重高的油因離心力而附著于圓筒狀空間41的內壁,與制冷劑氣體分離。在圓筒狀空間41的內周面產生的旋轉流,到達排出口 44b之后,或者在排出口 44b附近折返,變?yōu)橥ㄟ^圓筒狀空間41的中心的逆流。
[0116]由于離心力分離油后的制冷劑氣體,由于通過圓筒狀空間41的中心的流而到達送出口 43b,送出到一個容器內空間31。送出到一個容器內空間31的制冷劑氣體,從設置于一個容器內空間31的排出管4送出到密閉容器I的外部,供給到制冷循環(huán)。
[0117]此外,在圓筒狀空間41被分離的油,因自重而偏向一方流下,排出口 44b形成于另一側端面的下部或者圓筒狀空間41的下部,所以容易排出油。分離后的油,與少量的制冷劑氣體一起,從排出口 44b送出到消音器19的上表面。送出到消音器19上表面的油,因自重而通過壓縮機構部10的縫隙,從一個容器內空間31到達壓縮機構側空間33,進而經由密閉容器I的壁面或電動機部20的連通路,到達貯油部2。
[0118]從排出口 44b送出的制冷劑氣體,從設置于一個容器內空間31的排出管4送出到密閉容器I的外部,供給到制冷循環(huán)。
[0119]本實施方式的油分離機構部40中,送出口 43b形成在比流入部42b更靠圓筒狀空間41的一端側,排出口 44b形成在比流入部42b更靠圓筒狀空間41的另一端側,由此在從流入部42b到排出口 44b之間,在圓筒狀空間41的內周面產生旋轉流,在從排出口 44b到送出口 43b之間,在圓筒狀空間41的中心部產生與旋轉流方向相反的流動。因此,隨著排出口 44b從流入部42b離開,制冷劑氣體的旋轉次數(shù)增加,提高了油的分離效果。此外,旋轉后的制冷劑氣體,通過旋轉流的中心部,所以送出口 43b只要位于比流入部42b更靠排出口相反側即可。即,通過使流入部42b與排出口 44b的距離盡可能的大,能夠提高油旋轉分離的效果。
[0120]此外,本實施方式的油分離機構部40,不儲存在圓筒狀空間41分離后的油,油與制冷劑氣體一起從排出口 44b排出,所以在圓筒狀空間41的內周面產生的旋轉流,具有導向排出口 44b的方向的作用。
[0121]假設在圓筒狀空間41不形成排出口 44b,油滯留在圓筒狀空間41內,則不會產生從排出口 44b引向外部的流,旋轉流會卷起油。另外,不在圓筒狀空間41形成排出口 44b,為了發(fā)揮油分離功能,需要形成儲存油的充分的空間。
[0122]但是,像本實施方式的油分離機構部40那樣,通過將油與制冷劑氣體一起從排出口 44b排出,能夠將旋轉流導向排出口 44b,并且油不會被卷起。
[0123]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不改變壓縮機的軸方向尺寸地進行旋轉分離。此外,制冷劑氣體的旋轉次數(shù)增多,所以能夠增大圓筒狀空間41,更詳細來說,能夠增大流入部42b與排出口 44b的距離。由此,能夠維持壓縮機本身的尺寸地在密閉容器I的內部具有油分離機構部40,并且能夠提高油旋轉分離效果。
[0124]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將構成圓筒狀空間41的制冷劑氣體旋轉部件48配置在一個容器內空間31,能夠縮短從排出口 17到排出管4的制冷劑氣體流過的路徑,密閉容器I能夠小型化。根據本實施方式,在壓縮機構部10被壓縮、從油分離機構部40送出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導向一個容器內空間31,從排出管4排出。因此,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不通過電動機構部20,所以電動機部20不會因制冷劑氣體而被加熱,實現(xiàn)了電動機部20的高效率化。
[0125]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將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導向一個容器內空間31,能夠抑制與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連接的壓縮機構部10的加熱,所以能夠抑制吸入制冷劑氣體的加熱,能夠在壓縮室內得到高的體積效率。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在油分離機構部40分離后的油,與制冷劑氣體一起排出到一個容器內空間31,所以圓筒狀空間41內幾乎沒有油滯留。因此,分離后的油,不會因旋轉的制冷劑氣體而在圓筒狀空間41內被吹起,從送出口 43b與制冷劑氣體一起被送出,能夠進行穩(wěn)定的油分離。而且,圓筒狀空間41內不會滯留油,所以圓筒狀空間41能夠小型化。
[0126]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貯油部2配置在貯油側空間34,在壓縮機構側空間33不會儲存油,所以密閉容器I能夠小型化。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配置有將壓縮機構部10的排出口 17從一個容器內空間31隔離的消音器19,通過流入部42b連通消音器19內和圓筒狀空間41,由此,在壓縮機構部10被壓縮的制冷劑氣體能夠可靠地導入油分離機構部40。即,所有的制冷劑氣體會通過油分離機構部40,所以能夠從制冷劑氣體有效地分離油。此外,從排出口 17排出的高溫制冷劑氣體,不會通過另一個容器內空間32,從排出管4排出到密閉容器I的外部,所以能夠抑制電動機部20、壓縮機構部10的加熱。
[0127]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的壓縮機,也可以設置2個以上圓筒狀空間41。此外,上述各實施方式的壓縮機,作為制冷劑能夠使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為高溫制冷劑,在使用這樣的高溫制冷劑的情況下,本發(fā)明更有效。此外,在作為制冷劑使用二氧化碳的情況下,作為油,使用聚亞烷基二醇為主要成分的油。由于二氧化碳與聚亞烷基二醇的相溶性低,所以油分離效果高。
[0128](實施方式6)
[0129]圖7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6的壓縮機的壓縮機構部的主要部分頂視圖。本實施方式的基本的結構與圖1相同,省略說明。此外,與圖1和圖2說明的結構相同的結構付以同一符號,省略部分說明。
[0130]在本實施方式中,油分離機構部40不設置在吸入口 16的附近A的范圍。油分離機構部40不設置在A的范圍,由此能夠抑制高壓高溫的制冷劑氣體的油分離時使吸入制冷劑氣體被加熱的情況,所以能夠得到壓縮室內的高的體積效率。例如,通過將范圍A設定在吸入口 16的從中心軸起兩側30度的范圍,能夠兼顧體積效率和油分離機構部40的設置位置的關系。
[0131](實施方式7)
[0132]在本實施方式中,制冷劑氣體通路70不設置在吸入口 16的附近A的范圍。制冷劑氣體通路70不設置在A的范圍,由此能夠抑制由油分離機構部40向容器內空間32與油一起排出的制冷劑氣體從容器內空間32向容器內空間31返回時,吸入制冷劑氣體被加熱的情況,所以能夠得到壓縮室內的高的體積效率。例如,通過將范圍A設定在吸入口 16的中心軸起兩側30度的范圍,能夠兼顧體積效率和制冷劑氣體通路70的設置位置的關系。
[0133]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0134]本發(fā)明,適用于渦旋式壓縮機、旋轉式壓縮機等,在密閉容器內具有壓縮機構部和電動機部的壓縮機,特別適用于使用高溫制冷劑的壓縮機。
【權利要求】
1.一種壓縮機,其特征在于: 在密閉容器內具有壓縮制冷劑氣體的壓縮機構部和驅動所述壓縮機構部的電動機部,通過上述壓縮機構部,將上述密閉容器內分隔為一個容器內空間和另一個容器內空間,設置有將所述制冷劑氣體從所述一個容器內空間排出至所述密閉容器的外部的排出管,在所述另一個容器內空間配置有所述電動機部, 所述壓縮機還設置有從由所述壓縮機構部排出的所述制冷劑氣體分離油的油分離機構部, 所述油分離機構部具有: 使所述制冷劑氣體旋轉的圓筒狀空間; 使從所述壓縮機構部排出的所述制冷劑氣體流入到所述圓筒狀空間的流入部; 將分離了所述油后的所述制冷劑氣體從所述圓筒狀空間送出至所述一個容器內空間的送出口 ;和 與所述送出口相對地配置、將分離后的所述油從所述圓筒狀空間排出的排出口, 所述油分離機構部不設置在吸入口附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壓縮機構部設置有使所述制冷劑氣體從所述另一個容器內空間向所述一個容器內空間移動的制冷劑氣體通路,所述制冷劑氣體通路不設置在所述吸入口附近。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壓縮機構部具有: 固定渦旋件; 與所述固定渦旋件相對配置的旋轉渦旋件;和 軸支承驅動所述旋轉渦旋件的軸的主軸承部件, 所述圓筒狀空間形成于所述固定渦旋件和所述主軸承部件, 所述排出口與所述另一個容器內空間連通。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分離機構部不設置在從所述吸入口的中心軸起圓周方向兩側30度以內。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劑氣體通路不設置在從所述吸入口的中心軸起圓周方向兩側30度以內。
【文檔編號】F04B39/00GK103534487SQ201280023658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16日
【發(fā)明者】平塚武志, 饗場靖, 岡秀人, 橋本雄史, 福田昭德, 森本敬, 作田淳, 二上義幸, 河野博之, 今井悠介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