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壓縮機,包括殼體、缸體、閥板、排出閥形成板和保持墊圈。排出閥形成板包括排出閥、連接部和排出閥接合部。排出閥打開和關閉排出口。多個排出閥支承部從連接部延伸以支承排出閥。排出閥接合部從連接部延伸。保持墊圈包括保持部、墊圈和保持墊圈接合部。保持墊圈限制排出閥的打開和關閉操作。墊圈確保殼體與缸體之間的氣密性。保持墊圈接合部通過使保持墊圈的一部分彎曲而形成。排出閥形成板和保持墊圈通過連接該排出閥接合部和保持墊圈接合部而定位。
【專利說明】壓縮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壓縮機,更具體地涉及包括保持墊圈和排出閥形成板的壓縮機。
【背景技術】
[0002]日本特許公開公報N0.11-230040公開了一種用于車輛空調的斜板式壓縮機。參照圖14,斜板式壓縮機71包括氣缸組件76,該氣缸組件76通過將墊圈88聯(lián)接至前缸體76A的后端表面以及將后缸體76B的前端表面聯(lián)接至墊圈88而形成。在前缸體76A的前端表面上設有前殼體77,而在后缸體76B的后端表面上設有后殼體78。在氣缸組件76中形成有多個柱狀缸膛75。在缸膛75中設有在其中往復運動的活塞74。該活塞74通過滑靴89連接至斜板73。斜板73安裝在設置于氣缸組件76的中央處的驅動軸72上。在前殼體77和后殼體78中分別設有吸入室79和排出室80。在氣缸組件76的兩個端面與前殼體77和后殼體78之間分別設有閥板81。
[0003]在閥板81與氣缸組件76的兩個端面之間分別設有包括吸入閥和墊圈83的吸入閥形成板82。在閥板81與前殼體77和后殼體78之間分別設有排出閥形成板84,該排出閥形成板84呈平板形并且包括排出閥和保持墊圈85。
[0004]圖15中示出閥板81和排出閥形成板84的組裝狀態(tài)的剖視圖。在閥板81上形成有多個柱樁86。在排出閥形成板84中形成有定位孔87。當對閥板81和排出閥形成板84進行組裝時,將閥板81的柱樁86插入并配裝在排出閥形成板84的定位孔87中,并且使柱樁86的遠端填塞成在整個徑向方向上擴展以將閥板81和排出閥形成板84—體地固定。因此,使壓縮機的組裝工作有效率。
[0005]然而,在上述公報中描述的斜板式壓縮機71中,柱樁86需要形成在閥板81上。如圖14中所示,正在組裝的壓縮機71需要在閥板81、吸入閥形成板82、墊圈83和保持墊圈85的接觸表面上具有高氣密性。在這些構件中,與其他構件相比為厚且具有高剛度的閥板81需要具有高平整度以防止氣體泄漏。為了確保平整度,對閥板81進行拋光。然而,進行拋光同時在閥板81中留下凸形部需要復雜的技術,從而導致制造成本增加。
[0006]本發(fā)明旨在提供這樣一種壓縮機,其具有簡單構造并且通過有效率的組裝工作形成。
【發(fā)明內容】
[0007]根據(jù)本發(fā)明,壓縮機包括殼體、缸體、閥板、排出閥形成板和保持墊圈。在殼體中形成有吸入室和排出室。在缸體中形成有壓縮室。閥板包括排出口。排出室和壓縮室通過排出口彼此連通。排出閥形成板呈平板形并且包括排出閥、連接部和排出閥接合部。排出閥構造成打開和關閉排出口。多個排出閥支承部從連接部延伸以支承排出閥。排出閥接合部從連接部延伸。保持墊圈包括保持部、墊圈和保持墊圈接合部。保持部構造成限制排出閥的打開和關閉操作。墊圈構造成確保殼體與缸體之間的氣密性。保持墊圈接合部通過使保持墊圈的一部分彎曲而形成。排出閥形成板和保持墊圈通過連接該排出閥接合部和保持墊圈接合部而定位。
[0008]根據(jù)以下結合通過示例示出本發(fā)明原理的附圖所進行的描述,本發(fā)明的其他方面和優(yōu)點將變得明顯。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結合附圖并參照以下對當前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描述,可以最佳地理解本發(fā)明及其目的和優(yōu)點。
[0010]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往復式壓縮機的剖視圖;
[0011]圖2是沿圖1中的線I1-1I取得的剖視圖;
[0012]圖3是圖1的往復式壓縮機的閥板的平面圖;
[0013]圖4是圖1的往復式壓縮機的保持墊圈的平面圖;
[0014]圖5是圖1的往復式壓縮機的保持墊圈突出部的局部放大圖;
[0015]圖6是沿圖5中的線V1- VI取得的局部剖視圖;
[0016]圖7是圖1的往復式壓縮機的排出閥形成板的平面圖;
[0017]圖8是沿圖1中的線VD1- VDI取得的剖視圖;
[0018]圖9是示出保持墊圈突出部和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在圖1的往復式壓縮機中相結合的狀態(tài)的放大剖視圖;
[0019]圖10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往復式壓縮機的閥板的平面圖;
[0020]圖11是沿圖10中的線X1-X[取得的放大剖視圖,其中示出閥板突出部、保持墊圈突出部以及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在圖10的往復式壓縮機中相結合的狀態(tài);
[0021]圖1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往復式壓縮機的前缸體的前端部的局部剖視圖;
[0022]圖13是圖12的往復式壓縮機的后缸體的后端部的局部剖視圖;
[0023]圖14是根據(jù)【背景技術】的通常斜板式壓縮機的剖視圖;以及
[0024]圖15是示出在圖14的通常斜板式壓縮機中的閥板和排出板形成板的組裝狀態(tài)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將參照圖1至圖9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壓縮機進行描述。參照圖1,附圖標記I指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斜板式壓縮機。該斜板式壓縮機I (下文中稱作“壓縮機”)包括都呈柱形的前缸體3和后缸體4。后缸體4的前端表面聯(lián)接至前缸體3的后端表面,由此形成斜板式壓縮機的氣缸組件2。氣缸組件2用作本發(fā)明的缸體。前缸體3和后缸體4由鋁或鋁合金形成。通過前閥口組件10在前缸體3的前端表面上設有前殼體5以覆蓋前缸體3的前端表面。通過后閥口組件11在后缸體4的后端表面上設有后殼體6以覆蓋后缸體4的后端表面。前殼體5和后殼體6由鋁或鋁合金形成。前殼體5和后殼體6用作本發(fā)明的殼體。
[0026]軸孔7和軸孔8穿過前缸體3和后缸體4形成以穿過前缸體3和后缸體4的中央處延伸。軸孔7和軸孔8中插設有驅動軸9。該驅動軸9由在軸孔7的表面和軸孔8的表面上形成的密封表面(未示出)可旋轉地支承???2和孔13分別形成在前閥口組件10和后閥口組件11中并分別位于前閥口組件10和后閥口組件11的中央處。驅動軸9形成為穿過孔12和孔13延伸。從柱狀前缸體3的頂面的圓的中心延伸至柱狀后缸體4的底面的圓的中心的軸線與驅動軸9的軸線彼此重合。所述的軸線表示為中軸線L。前殼體5的內表面與驅動軸9之間的空間由軸密封件14密封。
[0027]由鋁或鋁合金形成的斜板16繞驅動軸9的軸中心安裝至驅動軸9。斜板16包括環(huán)形基部17和形成為相對于驅動軸9傾斜的凸緣18。斜板16容置在曲柄室19中,該曲柄室19形成在如缸體3和后缸體4中并包括如端表面54和后端表面55。在曲柄室19的iij端表面54與斜板16的基部17之間設有止推軸承20。在曲柄室19的后端表面55與斜板16的基部17之間設有止推軸承21。止推軸承20和21限制斜板16在驅動軸9的軸向上的運動。止推軸承20和止推軸承21分別壓靠前端表面54和后端表面55。
[0028]參照圖2,3個前缸膛22繞驅動軸9以等間隔形成在前缸體3中。相似地,如圖1中所示,3個后缸膛23繞驅動軸9以等間隔形成在后缸體4中(圖1中僅示出I個)。前缸膛22和后缸膛23在驅動軸9的軸向上成對布置。在前缸膛22和后缸膛23中容置有雙頭活塞24。前缸膛22由前閥口組件10和雙頭活塞24封閉。后缸膛23由后閥口組件11和雙頭活塞24封閉。
[0029]與驅動軸9 一體旋轉的斜板16的旋轉通過設置成對凸緣18進行保持的一對滑靴滑靴25傳遞至雙頭活塞24。雙頭活塞24在前缸膛22和后缸膛23中往復運動。前壓縮室26分別形成在前缸膛22中并處于前閥口組件10與雙頭活塞24之間。后壓縮室27分別形成在后缸膛23中并處于后閥口組件11與雙頭活塞24之間。
[0030]下面將對壓縮機I的前吸入機構和前排出機構進行描述。如圖1中所示,3個前吸入室28 (圖1中僅示出一個)形成在前殼體5和前缸體3中以圍繞驅動軸9并穿過前閥口組件10延伸。每個前吸入室28設置在相鄰的前缸膛22之間(參照圖2)。每個前吸入室28通過通道(未示出)與形成在前殼體5中的容置室15連通。
[0031]前排出室30分別設置成位于前吸入室28的相對于前缸體3的與驅動軸9的中軸線L垂直的圓形截面的徑向外側。每個前排出室30延伸穿過前閥口組件10并進入前缸體
3。前排出室29設置成分別面對前壓縮室26。每個前排出室29與相應的前排出室30通過一通道(未示出)彼此連通。
[0032]下面將對壓縮機I的后吸入機構和后排出機構進行描述。如圖1中所示,3個后吸入室32 (在圖1中僅不出Iv)繞驅動軸9形成在后殼體6和后缸體4中以芽過后閥口組件11延伸進入后殼體6。如同在前吸入室28的情況中那樣,每個后吸入室32設置在相鄰的后缸腔23之間。后排出室34形成在后殼體6中以分別面對相應的后壓縮室27。后殼體側吸入室33形成在后殼體6中并位于后殼體6的中央處。如吸入室28、后吸入室32和后殼體側吸入室33用作本發(fā)明的吸入室。前排出室29、前排出室30、后排出室34和后排出室35用作本發(fā)明的排出室。前壓縮室26和后壓縮室27用作本發(fā)明的壓縮室。
[0033]后排出室35 (圖1中僅示出一個后排出室35)設置成位于后吸入室32的相對于后缸體4的與驅動軸9的中軸線L垂直的圓形截面的徑向外側。后排出室35延伸穿過后閥口組件11并進入后殼體6。排出口 31形成在后閥口組件11中以面對后排出室34。每個后排出室34與相應的后壓縮室27通過相應的排出口 31彼此連通。排出閥52B設置在后排出室34中以分別打開和關閉排出口 31。每個后排出室34與相應的后排出室35通過通道(未示出)彼此連通。
[0034]在前缸體3和后缸體4中設有吸入通道36。吸入通道36與一個前吸入室28和一個后吸入室32連通。穿過前缸體3形成有入口 37。入口 37的一端穿過前缸體3的外周表面開口,而入口 37的另一端穿過吸入通道36的內周表面開口。入口 37的一個開口連接至設置在壓縮機I外側的外部制冷劑回路的回路布線38。
[0035]下面將對前閥口組件10和后閥口組件11詳細地進行描述。如圖1中所示,前閥口組件10由排出閥形成板42、閥板43和保持墊圈44構成,而后閥口組件11由排出閥形成板42、閥板43和保持墊圈44構成。閥板43是用于將前壓縮室26和前排出室29分隔的分隔壁和用于將后壓縮室27和后排出室34分隔的分隔壁。排出閥形成板42布置在閥板43與保持墊圈44之間。前閥口組件10形成為使得閥板43和前缸體3彼此相鄰并且前殼體5和保持墊圈44彼此相鄰。后閥口組件11具有與前閥口組件10相同的結構。后閥口組件11形成為使得閥板43和后缸體4彼此相鄰并且后殼體6和保持墊圈44彼此相鄰。如圖3中所示,排出口 31設置在閥板43中以分別面對相應的前缸膛22和相應的后缸膛23 (參照圖1),并且在閥板43中設有螺栓孔58以將閥板43分別固定至前缸體3和后缸體4 (參照圖1)。閥板吸入口 57形成在閥板43中使得每個閥板吸入口 57定位在相鄰的排出口 31之間。閥板排出口 56設置在閥板43中并位于閥板吸入口 57的徑向外側。
[0036]如圖4中所示,保持墊圈44形成為呈薄盤形。保持墊圈44的側緣的外周由墊圈61形成。墊圈61用以確保前殼體5與前缸體3之間(參照圖1)以及后殼體6與后缸體4之間(參照圖1)各自的氣密性。保持墊圈排出口 50形成在墊圈61中以具有在3個方向上突出的形狀。3個一端連接至墊圈61的保持部49以等間隔布置在保持墊圈44的周向方向上,從而分別面對相應的前缸膛22和相應的后缸膛23 (參照圖1)。保持墊圈內框架62設置在保持墊圈44中并位于保持墊圈排出口 50的徑向內側。保持墊圈內框架62形成為呈在3個方向上突出的閉環(huán)的薄帶。保持墊圈吸入口 51形成在保持墊圈44中并位于保持墊圈內框架62的徑向內側以呈在3個方向上突出的形狀。保持墊圈內框架62連接至保持部49的另一端。成對的兩個保持墊圈突出部45分別設置在保持墊圈內框架62的突出部中。保持墊圈突出部45用作本發(fā)明的保持墊圈接合部。保持部49通過壓力加工形成在保持墊圈44中,同時,保持墊圈突出部45通過經(jīng)壓力加工來使保持墊圈內框架62的一部分彎曲而形成。因此,無需另一過程來形成保持墊圈突出部45。在墊圈61中設有6個螺栓孔46,以將保持墊圈44安裝至閥板43 (參照圖1)。如圖5中所示,每個保持墊圈突出部45包括遠立而45A。保持塾圈關出部45的遠纟而45A形成為呈分別朝向成對的保持塾圈關出部45關出的大致弓形。保持墊圈突出部45的一對遠端45A形成接合部。如圖6中所示,保持墊圈突出部45形成為與保持墊圈44的平面大致垂直。
[0037]如圖7中所示,排出閥形成板42包括呈在3個方向上突出的閉環(huán)的薄帶狀框形。排出閥形成板42包括在排出閥形成板42內側形成的排出閥形成板吸入口 53。排出閥支承件52A形成在排出閥形成板42的連接部64中以在下述3個位置延伸至排出閥形成板42的外側:在該3個位置,排出閥形成板42的連接部64彎曲至排出閥形成板42的內側。排出閥52B分別設置在排出閥支承件52A的遠端。也就是說,排出閥支承件52A對相應的排出閥52B進行支承。排出閥52B設置在當排出閥形成板42和保持墊圈44 (參照圖4)彼此重疊時分別與保持部49重疊的位置。保持部49限制排出閥52B的打開和關閉操作。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分別形成在排出閥形成板42中并位于連接部64的中央處,以從連接部64朝向排出閥形成板42的內側延伸。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形成在與排出閥形成板42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用作本發(fā)明的排出閥接合部。
[0038]下面對當組裝壓縮機I時對前閥口組件10和后閥口組件11進行組裝的方法詳細地進行描述。如圖8中所示,當閥板43、排出閥形成板42和保持墊圈44相結合以組裝前閥口組件10 (以及后閥口組件11)時,閥板43、排出閥形成板42和保持墊圈44相互重疊。如圖9中所示,閥板43、排出閥形成板42和保持墊圈44相互連接使得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插入一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之間以穿過保持墊圈突出部45的遠端45A之間。保持墊圈突出部45的從排出閥形成板42的平面突出的遠端45A沿閥板43的吸入口內壁表面65(參照圖3)插入閥板吸入口 57中且容置在閥板吸入口 57中。閥板吸入口 57用作容置部。一個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插入一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之間,因此,可以可靠地進行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2的定位。如圖5中所示,一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的遠端45A加工成朝向成對的保持墊圈突出部45的內部側突出的大致弓形。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的寬度(參照圖7)加工成略寬于一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的遠端45A之間的距離。因此,當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2彼此重疊時,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插入一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之間,由此使一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的遠端45A之間的距離擴大。在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芽過一對保持塾圈關出部45的遠纟而45A之間后,保持塾圈關出部45的遠纟而45A因其彈性返回到原始位置。相似地,另外兩個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分別插入另外兩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之間,使得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2可以容易地定位并且相互接合。因此,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并且能夠減少工作時間。相比通過在閥板43中加工柱樁等進行的組裝,該組裝可以更容易地進行。此外,可以防止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2在組裝工作期間掉落。
[0039]排出閥形成板42和保持墊圈44通過使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和保持墊圈突出部45相互連接而定位。因此,可以使壓縮機I的組裝工作高效。
[0040]根據(jù)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保持墊圈44包括至少一對的兩個保持墊圈突出部45,排出閥形成板42包括至少一個排出閥形成突出部47??商娲?,保持墊圈44可以包括至少一個保持墊圈突出部45,排出閥形成板42可以包括至少一對的兩個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保持墊圈突出部45可以插入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獲得與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的有益效果相同的有益效果。
[0041]下面將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壓縮機進行描述。在下面的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和其他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或符號表示在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描述中使用的壓縮機中相同的元件或部件,并且省去對這些元件或部件的詳細描述。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壓縮機中,可以進行閥板、保持墊圈和排出閥形成板的定位。
[0042]如圖10中所示,閥板43包括閥板突出部59,這些閥板突出部59分別形成在閥板吸入口 57的位于閥板43的徑向外側的邊緣上。閥板突出部59用作容置及接合部。閥板突出部59形成在與閥板43相同的平面上。其他結構與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相同。
[0043]如圖11中所示,當組裝前閥口組件10和后閥口組件11時,使排出閥形成板42與閥板43重疊,并且使保持墊圈44與排出閥形成板42重疊。在組裝過程中,將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和閥板突出部59插入一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之間。如同在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那樣,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和閥板突出部59插入保持墊圈突出部45之間,使得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穿過遠端45A之間并且閥板突出部59插入遠端45A之間。因此,當對閥板43、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2進行組裝時,可以容易地進行閥板43、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2的定位。此外,在閥板43、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2彼此重疊后,閥板43、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2相互接合。因此,防止了閥板43、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2掉落,并且可以將閥板43、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2作為一體來操作。因此,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0044]下面將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壓縮機進行描述。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壓縮機中,閥板和缸體一體形成。
[0045]如圖12中所示,閥板63A與前缸體3的前端部形成為一體。如圖13中所示,閥板63B與后缸體4的后端部形成為一體。閥板63A的面對前殼體5的表面和閥板63B的面對后殼體6的表面所具有的結構與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閥板43的表面的結構(參照圖10)相同。其他結構與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相同。
[0046]當組裝壓縮機I時,如圖11中所示,以與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相同的方式來進行組裝。因此,當進行組裝時,閥板63A和閥板63B (參照圖12和圖13)、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3可以容易地定位。此外,可以提升使閥板63A和閥板63B、保持墊圈44和排出閥形成板43相互接合的工作效率。
[0047]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至第三優(yōu)選實施方式,壓縮機I是斜板式壓縮機,其采用了使用旋轉閥的氣體吸入系統(tǒng)??商娲?,壓縮機I可以是具有其他系統(tǒng)的斜板式壓縮機,并且壓縮機I不限于斜板式而可以是任何壓縮機,只要該壓縮機包括活塞。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至第三優(yōu)選實施方式,設有3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并且設有3個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和3個閥板突出部59??商娲?,可以設置有至少一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并且可以相對于保持墊圈突出部45設置排出閥形成板突出部47和閥板突出部59中任一者的至少一個。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至第三優(yōu)選實施方式,一對保持墊圈突出部45的遠端45A加工成以朝向成對的保持墊圈突出部45的內側突出的大致弓形??商娲?,遠端45A可以以不同于大致弓形的形狀突出。
【權利要求】
1.一種壓縮機(I),包括: 殼體(5,6),在所述殼體(5,6)中形成有吸入室(28,32,33)和排出室(29,30); 缸體(2),在所述缸體(2)中形成有壓縮室(26,27);以及 閥板(43 ),所述閥板(43 )包括排出口( 31),所述排出室(29,30 )和所述壓縮室(26,27 )通過所述排出口(31)彼此連通; 呈平板形的排出閥形成板(42),所述排出閥形成板(42)包括: 排出閥(52B),所述排出閥(52B)構造成打開和關閉所述排出口( 31); 連接部(64),多個排出閥支承部(52A)從所述連接部(64)延伸以支承所述排出閥(52B);以及 排出閥接合部(47 ),所述排出閥接合部(47 )從所述連接部(64)延伸;以及 保持墊圈(44),所述保持墊圈(44)包括: 保持部(49),所述保持部(49)構造成限制所述排出閥(52B)的打開和關閉操作; 墊圈(61),所述墊圈(61)構造成確保所述殼體(5,6)與所述缸體之間的氣密性;以及 保持墊圈接合部(45),所述保持墊圈接合部(45)通過使所述保持墊圈(44)的一部分彎曲而形成, 其中,所述排出閥形成板(42 )和所述保持墊圈(44 )通過連接所述排出閥接合部(47 )和所述保持墊圈接合部(45)而定位。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1),其中,所述保持墊圈接合部(45)是一對突出部,并且所述排出閥接合部(47)是插入所述一對突出部之間的突出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壓縮機,其中,所述保持墊圈接合部(45)包括接合部(45A),所述接合部(45A)與所述排出閥接合部(47 )接合以防止所述排出閥形成板(42 )掉落。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壓縮機(1),其中,所述壓縮室(26,27)和所述排出室(29,30)由分隔壁分隔,所述分隔壁是設置在所述缸體與所述保持墊圈(44)之間的閥板(43),在所述閥板(44)中形成有容置部(57),并且所述容置部(57)容置所述保持墊圈接合部(45)的所述突出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壓縮機(I),其中,所述缸體和所述分隔壁一體地形成,在所述缸體中形成有容置部(57),并且所述容置部(57)容置所述保持墊圈接合部(45)的所述關出部。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壓縮機(1),其中,在容置部(57)中形成有容置和接合部(59),并且所述容置和接合部(59)與所述保持墊圈接合部(45)的所述突出部接合以進行定位。
【文檔編號】F04B39/10GK104074721SQ201410119338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28日
【發(fā)明者】近藤淳, 坂野誠俊, 小林俊之, 后藤尚紀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