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安全氣瓶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安全氣瓶閥。
背景技術:
氣瓶是化工企業(yè)廣泛采用的一種容器,它可以實現(xiàn)對氣體的儲存、運輸和有效使用,現(xiàn)階段的氣瓶的基本結構是在一個容器上有一個或兩個閥門,閥座內有導管延伸至氣瓶內部,閥門是由閥體和閥桿所組成的整體。容器上還有用于觀察、清洗、檢驗氣瓶內部的螺塞孔,平時用堵頭使它處于封閉狀態(tài)。由于閥門的尺寸較大,在氣瓶上凸出,為了有效防止氣瓶閥門在運輸過程中被意外撞擊造成泄漏,所以平時還必須在閥門上旋蓋上防護帽,要操作閥門時才將防護帽取下。
上述的氣瓶結構在實際使用中有以下缺陷一是因為防護帽是通過螺紋旋接在氣瓶本體上,由于氣瓶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惡劣,螺紋容易銹蝕,所以使用時就使得防護帽難以旋下,嚴重的話甚至只能使用特殊的破壞性手段;二是氣瓶內的導管容易被氣體中的雜質堵塞,也會形成死瓶,而這也是現(xiàn)階段死瓶形成的最大原因。由于氣瓶內的氣體都具有毒性,大量形成的死瓶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有效防止泄漏、有效防止撞擊和從根本上杜絕死瓶形成的安全氣瓶閥以彌補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
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安全氣瓶閥。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分離的控制體和操作體,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控制體與操作體分離,氣瓶上只保留控制體;在使用時,將控制體與操作體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閥體??刂企w和操作體內均有逸出通道,控制體的內部有針形閥芯以完成密封和開啟的任務,操作體上有閥桿能和針形閥芯配合,以此控制針形閥芯上下移動來實現(xiàn)逸出通道的開啟和關閉。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將原有一體化的閥門采用了分體式設計,使得在運輸和儲存中閥體的高度降低,大大減小了被撞擊的可能性,這樣就可以不使用防護帽,只要在氣瓶上閥座周圍固定一個上端開口的防護圈即可,且無論是在運輸還是使用時都不用旋下防護圈。另外,若用本技術的安全氣瓶閥來代替氣瓶尾部螺塞孔處的堵頭,平時加個密封閥蓋處于密封狀態(tài),由于螺塞孔內沒有導管,所以不會被雜質堵塞,因此一旦閥門處的導管堵塞,在尾部螺塞孔處的閥門也能放出氣體,從而完全避免了死瓶的產生,同時因為結構上的改變,也使得氣瓶在運輸、儲存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大大降低。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儲存狀態(tài)裝配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運輸、儲存狀態(tài)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控制體的俯視圖;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在氣瓶中的安裝位置示意圖。
在圖中,1為氣瓶,2為控制體,3為操作體,4為閥座,5為針形閥,6為防護圈,7為密封閥蓋,8為閥桿,9為轉盤,10為導管,11為逸出通道,12為氣體進出口,13為螺塞孔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氣瓶1在運輸或儲存時,全部處于密封狀態(tài),閥門的控制體2連接在氣瓶的閥座4上,其內的針形閥5封閉著氣體,閥座4外的防護圈6保護著閥門控制體2,在運輸和儲存中,閥門控制體2用密封閥蓋7蓋上,起到輔助密封作用。
當需要使用氣瓶的時候,取下閥門控制體2上的密封閥蓋7,將閥門操作體3旋接在閥門控制體2上,這樣就使得閥門操作體3內的閥桿8套在針形閥5上。然后旋轉操作體3上的轉盤9,通過閥桿8使針形閥5抬升,使得針形閥5開啟,氣瓶內的氣體通過導管10、閥座4、逸出通道11到達氣體進出口12,完成了取用任務。
當需要關閉氣體時,按上述步驟的逆順序操作即可。
另外,螺塞孔13上安裝的閥門控制體2長期處于封閉狀態(tài),一旦前方的閥門被堵,就可以將閥門操作體3旋接在尾部螺塞孔13的控制體2上,按照前面所述的操作步驟來導出氣體,因為螺塞孔13內部沒有導管10,從而完全杜絕了死瓶的產生。
權利要求
1.安全氣瓶閥。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分離的控制體和操作體,操作體可與控制體組合在一起并操作控制體,控制體和操作體內均有逸出通道,控制體內有針形閥芯,操作體有閥桿能和針形閥芯配合并控制針形閥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氣瓶閥,其特征在于設置有密封閥蓋,可以和控制體配合,起到輔助密封的作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安全氣瓶閥。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分離的控制體和操作體,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控制體與操作體分離,氣瓶上只保留控制體;在使用時,將控制體與操作體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閥體??刂企w和操作體內均有逸出通道,控制體的內部有針形閥芯以完成密封和開啟的任務,操作體上有閥桿能和針形閥芯配合,以此控制針形閥芯上下移動來實現(xiàn)逸出通道的開啟和關閉。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將原有一體化的閥門采用了分體式設計,使得在運輸和儲存中閥體的高度降低,大大減小了被撞擊的可能性,同時因為結構上的改變,也使得氣瓶在運輸、儲存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大大降低。
文檔編號F16K1/00GK1900564SQ20061002091
公開日2007年1月24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4月24日
發(fā)明者張劍 申請人: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