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與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有關。更詳言的,即與自行車使用的飛輪的棘輪機構,即單向離合器停止或逆轉時,不致因爪與棘化齒的卡合發(fā)出聲音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有關。
已有技術在自行車的驅動側車輪,即通常后輪的輪轂體,一體或另設飛輪。飛輪具有僅傳遞單向旋轉力的功能,即單向離合器機構。已知有各種構造這單向離合器機構,惟其中已知使用利用切進部(棘輪齒)與爪的卡合的棘輪機構。
棘輪機構,是由踏板驅動鏈旋轉驅動自由齒輪時,自棘輪齒轉扭力傳遞于爪,旋轉驅動芯子(Inner)。爪是由爪簧時常嚙合于棘輪齒賦能。棘輪機構因自棘輪齒將大扭力,沖擊力傳遞于爪,故需極大的強度及耐沖擊性。
使踏板停止或逆轉時,同飛輪的中子與車輪一同旋轉,故在棘輪齒的間產(chǎn)生相對旋轉運動。因芯子設有爪,故在爪與棘輪齒的間產(chǎn)生相對運動。因爪受爪簧賦能經(jīng)常接于棘輪齒的齒面,故爪隨棘輪齒的凹凸搖動運動而產(chǎn)生高棘輪齒齒面的聲音。
該棘輪機構產(chǎn)生的聲音,對騎人自行車的頗為刺耳,且爪與棘輪齒的齒面的摩擦亦為能量的損失。甚至關系因摩擦致爪與棘輪齒的齒面的摩擦,成為縮短飛輪壽命的結果。
發(fā)明欲解決的課題本發(fā)明是在如上述的技術背景下所做以達成下述目的。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提供使自行車的踏板停止或逆轉時,使飛輪的棘輪機構的爪與棘輪齒不致產(chǎn)生卡合聲音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
本發(fā)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爪與棘輪齒的摩損少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
本發(fā)明的另一其他目的,在提供可延長爪與棘輪齒的壽命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
本發(fā)明的另一其他目的,在提供自由旋轉時的旋轉阻力少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
本發(fā)明為達成前述目的,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是自鏈輪經(jīng)棘輪機構(10,10’)僅將單向旋轉力傳遞于輪轂胴體(4,4’)的自行車用飛輪中,其特征為具有爪音消除裝置,其使前述設有鏈輪的齒臺(7,7’)停止或逆轉時,將前述棘輪機構(10,10’)的爪(30,30’)抵抗于賦能裝置(23,95)使前述爪30,30’不卡合于前述棘輪機構(10,10’)的棘輪齒(11,11’)而退避,以消除前述爪(30,30’)和前述棘輪齒(11,11’)產(chǎn)生的卡合聲音。
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為前述自行車用飛輪是具有設于后輪轂的輪轂軸(2);同軸旋轉自如地設于前述輪轂軸(2)的輪轂胴體(4);同軸于前述輪轂軸(2),且旋轉自如設于前述輪轂胴體(4)的齒臺(7)設于前述齒臺(7)的內孔的棘輪齒(11);設于前述棘輪齒(11)與前述輪轂胴體(4)的間,卡合于前述棘輪齒(11)的爪(30);及賦能于前述爪(30),卡合于前述棘輪齒(11)用的賦能裝置(23)。
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為前述爪音消除裝置(60)是由具有對應前述爪(30)卡合于前述爪(30)的爪押件部(64)的環(huán)狀隔圈孔(6 2),及介裝于前述齒臺(7)這內孔內周面與前述隔圈孔(62)的間,傳遞單向旋轉的單向離合器(70)構成。
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為前述單向離合器(70),是一端卡合于前述隔圈(62),且外周接于前述齒臺(7)的內孔(61)的內周面的圓形滑動彈簧(70)。
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為由設有前述爪(30)及前述賦能裝置(23),且以同軸配置于前述輪轂軸(2)與前述齒臺(7)的間,連接于前述輪轂胴體(4)的芯筒(20),及將前述芯筒(20)與前述輪轂軸(2)同軸固定用的卡匣安裝螺栓(56)構成。
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自行車用飛輪,具有設于后輪轂的輪轂軸(2’);以同軸旋轉自如設于前述軸轂軸(2’)的輪轂胴體(4’);設于前述輪轂胴(4’)的內孔的棘輪齒(11’);同軸于前述輪轂軸(2’),且旋轉自如設于前述輪轂胴體(4’)的齒臺(7’),及設于前述棘輪齒(11’)與前述齒臺(7’)的間,卡合于前述棘輪齒(11’)的爪(30’)及賦能于前述爪(30’)與前述棘輪齒(11’)用的前述賦能裝置(95)。
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爪音消除裝置(100)是由具有對應于前述爪(30)卡合于前述爪(30’)的爪押件部(114)的環(huán)狀隔圈(110),及介裝于前述輪轂胴(4’)的內孔內周面與前述隔圈(110)的間,主要向一方向驅動用的單向離合器(84)構成。
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在于由設有前述爪(30’)及前述賦能裝置(95),且與前述齒臺(7’)與輪轂軸(2’)同軸配置,且連接于前述齒臺(7’)的芯筒(20’)構成。
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為前述單向離合器(84)是一端卡合于前述隔圈(110),外周接于前述棘輪齒(80)內孔的內周面的圓形滑動彈簧(84)。
本發(fā)明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即自鏈輪徑棘輪機構10,10’僅將單向旋轉力傳遞于輪轂胴體4,4’的自行車用飛輪中,其為具有使前述設有鏈輪的齒臺7,7’停止或逆轉時,將前述棘輪機構10,10’的爪30,30’抵抗賦能裝置23,95使前述爪30,30’不卡合于前述棘輪機構10,10’的棘輪齒11,11’予以退避,以消除前述爪30,30’與前述棘輪齒11,11’產(chǎn)生的卡合聲音的爪音消除裝置。
本發(fā)明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中,前述自行車用飛輪是具有設于后輪轂的輪轂軸,及同軸旋轉自如設于前述轂軸2的輪轂胴體,及同軸于前述輪轂軸2,且旋轉自如設于前述輪轂胴體的齒臺7,及設于前述齒臺7的內孔的棘輪齒11,及設于前述棘輪齒11與前述輪轂胴體4間,卡合于前述棘輪齒11的爪30,及賦能于前述爪30卡合于前述棘輪齒11用的賦能裝置23。
本發(fā)明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中前述爪音消除裝置60是由具有對應前述爪30卡合于前述爪30的爪押件部64的環(huán)狀隔圈62,及介裝于前述齒臺7的內孔內周面與前述隔圈62間,主要傳遞單向旋轉的單向離合器70構成。
本發(fā)明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中前述單向離合器70,是一端卡合于前述隔圈62,且外周接于前述齒臺7的內孔61的內周面的圓形的滑動彈簧70。
本發(fā)明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是由設有前述爪30及前述賦能裝置23,且以同軸配置于前述輪轂軸2與前述齒臺7的間,且連接于前述轂胴體4的芯筒20,及將前述芯筒20與前述輪轂軸2同軸固定用的卡匣安裝螺栓56構成。
本發(fā)明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中,前述自行車用飛輪,具有設于后輪轂的輪轂軸2’及以同軸旋轉自如設于前述輪轂軸2’的輪轂胴體4’,及設于前述輪轂胴4’的內孔的棘輪齒11’,及同軸于前述輪轂軸2’,且旋轉自如設于前述轂胴體4’的齒臺7’,及設于前述棘輪齒11’與前述齒臺7’的間,卡合于前述棘輪齒11’的爪30’及賦能于前述爪30’與前述棘輪齒11’用這前述賦能裝置95。
本發(fā)明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中,前述爪音消除裝置100是由具有對應于前述爪30卡合于前述爪30’的爪押件部114的環(huán)狀隔圈110,及介裝于前述輪轂胴4’的內孔內周面與前述隔圈110的間,主要向一方向驅動用的單向離合器84構成。
本發(fā)明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是由設有前述爪30’及前述賦能裝置95,且與前述齒臺7’與輪轂軸2’同軸配置,且連接于前述齒臺67’的芯筒20’構成。
本發(fā)明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中前述單向離合器84,是一端卡合于前述隔圈110,外周接于前述棘輪齒80內孔的內周面的圓形滑動彈簧84。
發(fā)明具有積極的效果本發(fā)明具有,使飛輪的棘輪機構的爪與棘輪齒的齒面接觸時不產(chǎn)生聲音,并減少飛輪摩損,延長壽命,減小旋轉扭力的效果。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表示本發(fā)明的自行車用飛輪的實施形態(tài)例1的正面斷面圖。
圖2(a),(b),(c)表示芯筒20的構造,圖2(a)是斷面圖,圖2(b)是圖2(a)的右側面圖,圖2(c)是圖2(a)的左側面圖。
圖3是圖1的III-III線切斷時的斷面圖,表示爪音消除機構作用時爪與棘輪齒的卡合狀態(tài)。
圖4表示圖1的III-III線切斷時的斷面圖,表示飛輪驅動時的爪與棘輪齒的卡合狀態(tài)。
圖5(a),(b)是隔圈,圖5(a)是正面圖,圖5(b)是圖5(a)的b-b線切斷時的斷面圖。
圖6表示本發(fā)明的自行車用飛輪的實施形態(tài)例2的正面斷面圖。
圖7表示圖6這VII-VII線切斷時的斷面圖,表示非驅動時的爪與棘輪齒的卡合狀態(tài)。
圖8表示圖6的VII-VII線切斷時的斷面圖,表示驅動的爪與棘輪齒的卡合狀態(tài)。
實施例1其次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圖1,2,3,4,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圖。圖1表示后輪轂1的齒合的部份斷面圖,僅表示中心線上方側斷面。后輪轂1中心構成向水平方向延伸的輪轂軸2。經(jīng)左軸承(圖示上的左位置,未圖示)、右軸承3,對輪轂軸2旋轉自如支持輪轂胴體4。
輪轂胴體4,設有左側鍔(未圖示)及右側鍔5。輪轂胴體4是規(guī)格化的一般用品,而非特別形狀。右側鍔及右側鍔5,向軸線方向,開插入對輪轂軸2向半徑方向延伸的輪輻(示圖示)的端部彎曲部用輪輻插入孔60齒臺(又稱Outer)7形成概略圓筒狀形狀。
齒臺7外周形成栓槽8。將卡匣式多段飛輪(未圖示)插入固定于栓槽8。在齒臺7的內孔內周面形成構成棘輪機構10的棘輪齒11。本實施例1的棘輪齒11的齒數(shù)為31T。
將筒狀芯筒(又稱Inner)20與輪轂軸2及齒合7同軸插入,配置于齒臺7的內孔。芯筒20是保持爪30的用。圖2(a),(b),(c)表示芯筒20的構造,圖2(a)是斷面圖,(b)是圖2(a)的右側面圖,圖2(c)是圖2(a)的左側面圖。
在芯筒20的外周等角度位置配置5個爪支持孔21,該爪支持孔21的中心軸線是配置成與芯筒20的中心軸線平行。爪支持孔21是搖動自如支持爪30的一端,為局部開口的角度約240度的圓孔。爪支持孔21的深度,即爪支持孔21的軸線方向長度與爪30的長度略同。
在與爪支持孔21相對位置,形成與爪支持孔21成對的彈簧支持孔22。彈簧支持孔22的中心軸線,配置成與爪支持孔21及芯筒20的中心軸線平行。彈簧支持孔22插入支持螺旋彈簧即爪簧。爪簧23賦能使爪30前端嚙合于棘輪齒11。
爪簧23,是扭轉螺旋彈簧,其一端卡合于爪30的一端,另一端接觸芯筒20外周面,賦能爪30如前述。因此爪30的一端插入爪支持孔21以搖動自如支持,且以爪23賦能向單向搖動。芯筒20中心具有支持孔24。
支持孔24是插入卡匣安裝螺栓56用的貫穿孔。在卡匣安裝螺栓56前端,形成雄螺釘57,由于將雄螺釘57旋進形成于輪轂胴體4的雌螺釘58。即可將芯筒20一體固定于輪轂胴體4。
在芯筒20一端外周,形成斷面形狀半圓形的鋼珠轉動面25。在齒臺7內孔周面,亦形成鋼珠轉動面26。在齒臺7的鋼珠轉動面21與芯筒20的鋼珠轉動面25的間,介裝鋼珠31,各該鋼珠在鋼珠轉動面32及鋼珠轉動面26上轉動,以旋轉自如地將齒臺7支持于芯筒20上。
在芯筒20一端形成雌鋸齒27。雌鋸齒27分為10等分,由斷面形狀半圓的10個突起28構成。雌鋸齒27連接芯筒20與鋸齒本體35。在芯筒20與輪轂胴體4間介裝鋸齒本體35。鋸齒本體35構成將鏈的旋轉扭力經(jīng)齒臺7,棘輪機構10,及芯筒20傳遞于輪轂胴體4的一種接頭。
在鋸齒本體35一端外周形成嚙合于芯筒20的雌鋸齒27的雄鋸齒36。雄鋸齒36的形狀形成與雌鋸齒27凹凸相反。在鋸齒本體35的另一端外周,形成雄鋸齒37。
鋸齒本體35的鋸齒37嚙合于形成在輪轂胴體4的雌鋸齒38。
雄鋸齒37與雌鋸齒38的形狀,是與前述雄鋸齒36與前述雌鋸齒27的形狀相似,此處并未圖示。飛輪的旋轉扭力,即經(jīng)齒臺7,棘輪機構10,芯筒20,芯筒20的雌鋸齒27,鋸齒本體35的雄鋸齒36及雄鋸齒37,輪轂胴體4的雄鋸齒38傳遞于輪轂胴體4。
在芯筒20另端外周形成螺絲29,螺絲29旋進螺旋蓋40的雌螺釘41固定于芯筒20。故,螺旋蓋40是一體固定于芯筒20。在螺旋蓋40外周面形成轉動面42及其內孔內周面形成轉動面43。在形成于螺旋蓋40的轉動面42與齒臺7內孔內周面的轉動面9的間介裝鋼珠45。
齒臺7與芯筒20可相對旋轉。輪轂軸2的螺旋部旋進鋼珠押件50。鋼珠押件50,更以鎖止螺帽52固定于輪轂軸2。在鋼珠押件50外周形成轉動面51。在螺旋蓋40的轉動面43與鋼珠押件50的轉動面51間,介裝鋼珠55,鋼珠55在轉動面43及轉動面51上轉動。
故,芯筒20,鋸齒本體35,輪轂胴體4及卡匣安裝螺栓56,成為一體旋轉自如設于輪轂軸2上。由前述構造說明可知,在橋下鋼珠押件50及鋼珠55的狀態(tài)下,由于將卡匣安裝螺栓56的螺旋,在將齒臺7,芯筒20及鋸齒本體35設置為一體狀態(tài)下,即可固定于輪轂胴體4或拆卸。因此具有容易更換各該構件的優(yōu)點。
爪音消除機構60前述棘輪機構10,因齒臺7停止或逆轉時,經(jīng)輪轂胴體4旋轉驅動芯筒20,故爪30與棘輪齒11產(chǎn)生相以旋轉運轉,由棘輪齒11的齒面的凹凸如前述產(chǎn)生爪音。爪音消除機構60,是使該爪音不發(fā)生的機構。在齒臺7內孔內周面形成比棘輪齒11大若干徑的隔圈孔61。
隔圈61,是配置于爪30一端外周,鋼珠45的近傍位置。隔圈孔61插入配置消除爪音用的爪音消除機構60。圖5(a)、(b)是構成爪音消除機構60的隔圈,圖5(a)是正面圖,圖5(b)是圖5(a)以b-b線切斷時的斷面圖。
隔圈62形成環(huán)狀,以板金材料制作。隔圈62是由環(huán)狀圓板部63,爪押件部64,滑動彈簧卡止部65等構成。環(huán)狀圓板部63是成為隔圈62本體的部份,在該外周5處形成半徑方向切口凹部66。在各凹部66連接于環(huán)狀圓板部63變成90度形成爪押件部64。
轉隔圈62時,各爪押件部64的內周面67接觸于爪30的外周面,將爪30前端抵抗爪簧23,即導向半徑方向中心。因此爪30,不與棘輪齒11的齒面接觸。隔圈62的驅動,是以具備一方向旋轉的摩擦對另方向旋轉的摩擦大的功能的滑動彈簧70實施?;瑒訌椈?0,是如圖示,略一周的圓形彈簧,以鋼線制作。
滑動彈簧70的一端形成約90度向半徑方向彎曲的卡止部71,另一端72則開放??ㄖ共?1是插入二只滑動彈簧卡止部64間的槽溝73?;瑒訌椈?0的外周面接于齒臺7的隔圈孔61內周面。
實施例1的動作其次說明前述實施例1的動作。由騎者的腳力驅動左右曲柄臂。該驅動是自前齒輪經(jīng)鏈傳遞于以多段飛輪的變速操作選擇的鏈輪。由于該驅動,與前齒輪同時旋轉的齒臺7產(chǎn)生旋轉驅動力。
棘輪齒11受該旋轉驅動力旋轉驅動,爪30與棘輪齒11向嚙合方向相對旋轉。由該相對旋轉,復數(shù)爪30內的一僅嚙合卡合于同相位的棘輪齒11的一。由該卡合齒臺7受旋轉驅動力,經(jīng)芯筒20,鋸本齒本體35,旋轉驅動輪轂胴體4。
以上為由踏板驅動行駛時的棘輪機構10的動作。其次詳述爪音消除機構60的作用。為簡單說明計,設芯筒20停止,驅動踏板,鏈向圖3、4所示箭頭a方向轉動齒臺7,則由于隔圈孔61內周面接于滑動彈簧70外周面,故由該摩擦力接線方向的力作用于滑動彈簧70外周面。
因而,擴大滑動彈簧70的一端72。結果,齒臺7與滑動彈簧70成為一體旋轉。隨此一體旋轉,隔圈62的爪押件部64自爪30外周分離如圖3所示成退避狀態(tài),相位不同的5個爪30中特定的1個爪30與角度相位一致的離合器齒11嚙合。
向箭頭b方向使齒臺7逆轉時,因齒臺7的隔圈孔61的內周面接觸于滑動彈簧70外周,故由該摩擦力,滑動彈簧70與齒臺20,僅靠該摩擦力一體旋轉。該摩擦力比前述驅動時的摩擦力小。由箭頭b方向的齒臺7的旋轉,隔圈61的各爪押件部64,是抵抗爪簧23押爪30的前端外周予以搖動解除爪30與棘輪齒11的卡合。
齒臺7更旋轉驅動時,隔圈孔61的內周面與滑動彈簧70的外周面滑動而相對運動。爪押件部64持續(xù)押爪30的狀態(tài)回避爪30與棘輪齒11的齒面的接觸而不產(chǎn)生爪音(圖3所示狀態(tài))。
實施例2前述實施例1的棘輪機構10,雖配置于齒臺7內孔,惟該棘輪機構10未必要裝進齒臺7內。由前述實施例1可知,齒臺7內孔大小,使用泛用鏈輪時其直徑大小有限制。即為了加強棘輪機構10的爪30的強度擴大關系時,加大棘輪齒11的齒數(shù),減小齒的節(jié)距時等受到限制。
圖6、7、8表示實施例2,圖6是后輪轂的半斷面圖,圖7是圖6以VII-VII線切斷的斷面圖,爪音消除機構作用時的圖,圖8是圖6的以VIII-VIII線切斷的斷面圖,爪音消除機構非作用時的斷面圖。實施例2,在將棘輪機構10’配置于輪轂胴體4’的右側鍔5’位置這一點,與實施例1不同。
后輪轂1’是以向水平方向延伸的輪轂2’為中心構成。對輪轂軸2’旋轉自如,經(jīng)鋼珠軸承的左軸承3”,右軸承3’支持輪轂胴4’。在輪轂胴4’,一體形成左側鍔5”及右側鍔5’。在本實施例2的輪轂胴體4’的右側鍔5’形成徑大的大徑環(huán)狀部75。在該大徑環(huán)狀部75的內孔徑公知構的鋸齒81連接環(huán)狀的棘輪齒本體80。故,棘輪齒本體80是固定于大徑環(huán)狀部75的內孔。
在棘輪齒本體80形成與前述實施例1的棘輪齒11同樣形狀的棘輪齒11’。在棘輪齒本體80的內周孔周面形成與前述實施例1的隔圈孔61同樣的溝孔即隔圈孔82。在該隔圈孔82插入配置由隔圈110,滑動彈簧84等構成的消音機構100。該消音機構100是與前述實施例1略同一原理,故省略其詳細說明,而僅說明不同點。
消音機構100是以固定在大徑環(huán)狀部75內孔的止環(huán)83阻止以防向輪轂軸2的軸線方向脫離。又,在棘輪齒本體80內部插入配置搖動自如支持爪30’的芯筒20’。在芯筒20’外周設有爪30’。圖7所示爪30’是由板簧即爪簧95經(jīng)常賦能使其接觸于棘輪齒11’。
在爪音消除機構100的隔圈110一體形成隔圈阻擋件116。隔圈阻擋件116是碰接停于芯筒20’的側面112。隔圈110僅可在一定角度范圍移動。爪押件部114押爪30’的外周。爪押部114,在飛輪驅動時,接觸于芯筒20’的側面113。即,隔圈110是僅容許一定角度范圍與芯筒20’相對移動。
芯筒20’內孔以滾動軸承85支持。滾動軸承85是旋轉自如支持右側輪轂胴體86與芯筒20’的間。右側輪轂胴86的一端是以螺栓87旋進于輪轂胴體4’內孔。故,右側輪轂胴體86是與輪轂胴體4’成為一體旋轉。右側輪轂胴體86具備圓筒的延長部88。
在延長部88外周,插入鋼珠軸承89的內輪90。鋼珠軸承89的外輪91是插入齒臺7’內孔的內周面92。一方面,在芯筒20’的一端以螺栓93一體固定齒臺7’。即,齒臺7’由滾動軸承85,鋼珠軸承89旋轉自如支持于輪轂胴體4’,且經(jīng)棘輪機構10予以連接。
在右側輪轂胴體86的延長部88固定螺旋蓋40’,因螺旋蓋40是構成軸承3’故輪轂胴體4’及其右側輪轂胴體86是以左軸承3”,右軸承3’旋轉自如支持于輪轂軸2’上。棘輪機構10’的爪30’及爪音消除機構100的構造,功能實質上與實施例1相同,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2比實施例1有可增加棘輪齒11的齒數(shù),并可增加爪及棘輪齒強度的優(yōu)點。又,前述實施例2是分開設芯筒20’,惟將齒臺7’延長至輪轂胴體4’設延長部,并配置爪30’亦可。
其他實施例前述實施例1的前述棘輪齒11的齒數(shù)為31T,爪30的個數(shù)為5個,及實施例2的棘輪齒11’的齒數(shù)為36T,爪30’的個數(shù)為5個。惟,棘輪齒11,11’的齒數(shù)及爪30,30’的個數(shù),不受前述數(shù)值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是自鏈輪經(jīng)棘輪機構(10,10’)僅將單向旋轉力傳遞于輪轂胴體(4,4’)的自行車用飛輪中,其特征為具有爪音消除裝置,其使前述設有鏈輪的齒臺(7,7’)停止或逆轉時,將前述棘輪機構(10,10’)的爪(30,30’)抵抗于賦能裝置(23,95)使前述爪30,30’不卡合于前述棘輪機構(10,10’)的棘輪齒(11,11’)而退避,以消除前述爪(30,30’)和前述棘輪齒(11,11’)產(chǎn)生的卡合聲音。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為前述自行車用飛輪是具有設于后輪轂的輪轂軸(2);同軸旋轉自如地設于前述輪轂軸(2)的輪轂胴體(4);同軸于前述輪轂軸(2),且旋轉自如設于前述輪轂胴體(4)的齒臺(7)設于前述齒臺(7)的內孔的棘輪齒(11);設于前述棘輪齒(11)與前述輪轂胴體(4)的間,卡合于前述棘輪齒(11)的爪(30);及賦能于前述爪(30),卡合于前述棘輪齒(11)用的賦能裝置(23)。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為前述爪音消除裝置(60)是由具有對應前述爪(30)卡合于前述爪(30)的爪押件部(64)的環(huán)狀隔圈孔(62),及介裝于前述齒臺(7)這內孔內周面與前述隔圈孔(62)的間,傳遞單向旋轉的單向離合器(70)構成。
4.如權利要求3項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為前述單向離合器(70),是一端卡合于前述隔圈(62),且外周接于前述齒臺(7)的內孔(61)的內周面的圓形滑動彈簧(70)。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為由設有前述爪(30)及前述賦能裝置(23),且以同軸配置于前述輪轂軸(2)與前述齒臺(7)的間,連接于前述輪轂胴體(4)的芯筒(20),及將前述芯筒(20)與前述輪轂軸(2)同軸固定用的卡匣安裝螺栓(56)構成。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自行車用飛輪,具有設于后輪轂的輪轂軸(2’);以同軸旋轉自如設于前述軸轂軸(2’)的輪轂胴體(4’);設于前述輪轂胴(4’)的內孔的棘輪齒(11’);同軸于前述輪轂軸(2’),且旋轉自如設于前述輪轂胴體(4’)的齒臺(7’),及設于前述棘輪齒(11’)與前述齒臺(7’)的間,卡合于前述棘輪齒(11’)的爪(30’)及賦能于前述爪(30’)與前述棘輪齒(11’)用的前述賦能裝置(95)。
7.如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爪音消除裝置(100)是由具有對應于前述爪(30)卡合于前述爪(30’)的爪押件部(114)的環(huán)狀隔圈(110),及介裝于前述輪轂胴(4’)的內孔內周面與前述隔圈(110)的間,主要向一方向驅動用的單向離合器(84)構成。
8.如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在于由設有前述爪(30’)及前述賦能裝置(95),且與前述齒臺(7’)與輪轂軸(2’)同軸配置,且連接于前述齒臺(7’)的芯筒(20’)構成。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特征為前述單向離合器(84)是一端卡合于前述隔圈(110),外周接于前述棘輪齒(80)內孔的內周面的圓形滑動彈簧(84)。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自行車用飛輪的爪音消除機構,其是自鏈輪經(jīng)棘輪機構僅將單向旋轉力傳遞于輪轂胴體其具有使前述設有鏈輪的齒臺停止或逆轉時,將前述棘輪機構的爪抵抗賦能裝置使前述爪不卡合于前述棘輪機構的棘輪齒予以退避,以消除前述爪與前述棘輪齒產(chǎn)生的卡合聲音的爪音消除裝置。
文檔編號F16D41/30GK1182841SQ9612081
公開日1998年5月27日 申請日期1996年11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2月2日
發(fā)明者八幡泰弘, 田部耕嗣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