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輪軸拖曳式浮泥海底掃海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水運工程測量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輪軸拖曳式浮泥海底掃海器。
背景技術:
用于船舶航行與停泊的港口航道、港池與泊位,在通航使用前,均需進行掃海測量,探明海底是否存有礙航物。交通部最新頒布的《水運工程測量規(guī)范JTJ203-2001》中有關掃海設備有多波束測深系統(tǒng)、軟式拖底掃測、硬式掃床與側掃聲吶掃測等。這些設備只能對浮泥表面進行掃測,即掃?;鏋楦哳l回聲測深從浮泥表面反射記錄的水深。這些現(xiàn)有的掃海技術均無法探測海底浮泥中的礙航物。例如,某港口9-10泊位,十五萬噸級設計水深為-16.3m。維護疏浚連續(xù)進行三次,高頻測深(浮泥表面)為-14.7m,僅達到十萬噸級水平,但是-14.7m以下有2.2m厚的浮泥可以航行,即適航水深為-16.9m,完全達到十五萬噸級水平。浮泥海底掃海,是伴隨適航浮泥作為水深應用的適航水深測量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目前尚無專門的設備可進行浮泥海底掃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缺陷,而提供一種輪軸拖曳式浮泥海底掃海器。即可完成浮泥海底的掃海任務,使浮泥層上部密度較小的稀浮泥計入航深,增加使用水深。
為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輪軸拖曳式浮泥海底掃海器,其特征是主要有輪軸、車輪、壓力測深儀和吊裝及拖曳環(huán),所述輪軸兩端分別套裝有車輪,并在車輪的兩側固接有輪擋,輪軸上固接有管套,并外扣橡膠密封套,管套內置壓力測深儀,車軸兩側對稱并互成一夾角設有吊裝環(huán)和拖曳環(huán)。
所述管套置于輪軸兩端車輪內側。
本實用新型的顯著特點和有益效果凡是淤泥質回淤港口,為了加深通航條件,均需應用適航水深。為此,在適航水深應用之前,必須進行浮泥海底掃海。本實用新型即可完成浮泥海底的掃海任務,使浮泥層上部密度較小的稀浮泥計入航深,增加使用水深,進出更大噸位的船只,創(chuàng)造港口效益。本掃海器填補國內浮泥掃海設備方面的空白。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管套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tài)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較佳實施例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和原理進一步說明。
請參照圖1-2,一種輪軸拖曳式浮泥海底掃海器,主要有輪軸1、車輪2、壓力測深儀3和吊裝環(huán)8及拖曳環(huán)4,所述輪軸1兩端分別套裝有車輪2,并在車輪2的兩側焊接有輪擋5,置于輪軸1兩端車輪2內側上焊接有兩個管套6,并外扣橡膠密封套7,管套6內置壓力測深儀3,車軸1兩側對稱并互成一夾角設有吊裝環(huán)8和拖曳環(huán)4。吊裝環(huán)8上連接吊裝纜繩(圖中未示),拖曳環(huán)4上連接拖曳纜繩9。壓力測深儀的數(shù)據(jù)輸出電纜(圖中未示)與海船上的顯示器(圖中未示)連接。壓力測深儀的型號為BH93420-400Kpa,顯示器型號為BPK-III。其工作原理是將拖曳掃海器放入海底,陷入浮泥中,兩側車輪貼近浮泥下面硬泥層,輪軸處在硬泥表面以上半個車輪直徑的高度的浮泥中,進行拖曳,拖曳速度5-6米/分,二只壓力測深儀隨時傳遞輪軸所處水深的信息。如有礙航物阻擋,拖曳即可覺察,如水深不夠,壓力測深儀即可反射。拖曳作業(yè)按條帶狀復蓋式進行,完成掃海任務。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輪軸拖曳式浮泥海底掃海器,其特征是主要有輪軸、車輪、壓力測深儀和吊裝環(huán)及拖曳環(huán),所述輪軸兩端分別套裝有車輪,其車輪的兩側固接有輪擋,輪軸上固接有內置壓力測深儀的管套,管套上扣置橡膠密封套,車輪內側的車軸上分別對稱并互成一夾角設有吊裝環(huán)和拖曳環(huán)。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軸拖曳式浮泥海底掃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套置于輪軸兩端車輪內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水運工程測量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輪軸拖曳式浮泥海底掃海器,主要有輪軸、車輪、壓力測深儀和吊裝及拖曳環(huán),所述輪軸兩端分別套裝有車輪,并在車輪的兩側固接有輪擋,輪軸上固接有管套,并外扣橡膠密封套,管套內置壓力測深儀,車軸兩側對稱并互成一夾角設有吊裝環(huán)和拖曳環(huán)。本實用新型的顯著特點和有益效果凡是淤泥質回淤港口,為了加深通航條件,均需應用適航水深。為此,在適航水深應用之前,必須進行浮泥海底掃海。本實用新型即可完成浮泥海底的掃海任務,使浮泥層上部密度較小的稀浮泥計入航深,增加使用水深,進出更大噸位的船只,創(chuàng)造港口效益。本掃海器填補國內浮泥掃海設備方面的空白。
文檔編號G01C7/04GK2687611SQ200420028328
公開日2005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2月11日
發(fā)明者章大初 申請人:章大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