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子裝置的周邊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提供電子裝置進行資料傳輸?shù)木哂袩o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
背景技術:
在科技日益進步的時代,筆記型電腦、數(shù)位相機、數(shù)位攝影機、錄音機、MP3、PDA、手機、家用語音通訊設備…等數(shù)位電子裝置已普遍地充斥在日常生活中,且上述電子裝置欲與其他電子設備連結時,常利用一傳輸座達到資料或訊號傳輸?shù)哪康摹?br>
如圖1所示,現(xiàn)有一種可供筆記型電腦進行資料傳輸?shù)膫鬏斪?,包含有一殼體1、一安裝在該殼體1內(nèi)部的掣動單元2及數(shù)個受該掣動單元2所掣動的頂出單元3。該殼體1具有數(shù)個凸設于一頂面且無伸縮功能的引導柱101、一設于引導柱101之間的連接埠102及數(shù)個貫穿該頂面的穿孔103。該掣動單元2可沿一水平方向產(chǎn)生移動,并具有數(shù)個平面部201及數(shù)個設于平面部201一側的斜面部202。頂出單元3各具有一可由所對應的穿孔103穿出的頂桿301及一軸設在該頂桿301底部的滑輪302。
當一筆記型電腦4放置在該傳輸座上時,利用引導柱101與數(shù)個設于底部的凹孔401配合,可使該筆記型電腦4的一連接埠402與該連接埠102準確對位并產(chǎn)生電連接,當資料傳輸完成且欲使該筆記型電腦4與傳輸座分離時,就可操作該掣動單元2沿水平方向產(chǎn)生移動,并利用斜面部202對頂出單元3產(chǎn)生推掣,就可使得頂出單元3將筆記型電腦4向上頂起,且使得該連接埠402自連接埠102上脫離。
雖然,上述的傳輸座利用頂出單元3對筆記型電腦4產(chǎn)生頂出作用,可避免因硬接觸而導致硬體設備的損壞,但是其引導柱101與頂出單元3分離設置,會增加制造、組配的麻煩。
再者,引導柱101并不具有伸縮功能,且為了提供筆記型電腦生較佳的定位性,引導柱101必須具有相當?shù)母叨龋绱艘粊?,筆記型電腦4上所設的凹孔401就必須制成相當?shù)纳疃龋译娐钒逡残枰髌瓶?,使得電路板的設計上較為麻煩。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可使導引構件復合設置在頂出單元中以簡化結構,且在進行頂出操作時可避免回彈力。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是提供一電子裝置放置定位,該電子裝置具有數(shù)個對應設置的定位孔,該傳輸座包含一殼體、一安裝在該殼體內(nèi)部的掣動單元及數(shù)個受該掣動單元掣動而將該電子裝置頂升的頂出單元,其特征在于該殼體,是沿一水平方向延伸,并具有數(shù)個對應于該電子裝置的定位孔的穿孔;該掣動單元,是可沿該水平方向往復位移且安裝在該殼體中,并具有數(shù)個對應穿孔的導斜面及數(shù)個分別鄰設在該導斜面一高端側的定位部;前述頂出單元,受該掣動單元的導斜面導引可沿一垂直于該水平方向的直立方向產(chǎn)生伸縮及頂推該電子裝置,并各具有一沿該直立方向穿設于穿孔中的頂升組、一與該頂升組呈垂直設置的卡制件及一使該卡制件彈抵在該頂升組上的彈性元件,該頂升組各具有一設在一底端部的導引面及一套入該定位孔中的頂端部,該卡制件可沿一垂直于該直立方向的方向滑動,并各具有一與該導引面相對設置的斜面部,頂升組在一上升位置時,卡制件在一第一位置,且斜面部與導引面呈貼觸狀,頂升組在一下降位置時,導引面掣動斜面部且使卡制件由該第一位置沿該作用方向移動至一第二位置,且由彈性元件提供該作用方向的彈力,使卡制件抵止在頂升組一側面上。
所述的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其特征在于前述頂出單元的頂升組各具有一沿該直立方向設置的頂出桿、一可相對于該頂出桿沿該直立方向滑動的導引桿及一軸設在該頂出桿底端部的滑輪,該頂出桿各具有與滑輪相反設置的頂端部、一沿該直立方向設置且對應于導引桿的滑槽、一對應滑槽而設于底部的卡止部及一對應滑槽一頂部的擋塊,該導引桿分別設置在該滑槽中,并各具有對應一底端部的導引面、一設于該導引面一側且對應于卡止部的擋部、一與該擋部相反設置且對應于頂端部的壓制部及介于導引面與壓制部之間的側面及一設于該側面頂緣的肩部,該肩部抵靠在該擋塊上。
所述的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其特征在于該掣動單元的定位部是呈圓弧凹槽狀,且該定位部的一槽底面低于該導斜面的高端側。
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圖1是現(xiàn)有一種筆記型電腦傳輸座的組合剖面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組合剖面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一頂出單元的立體示意圖,說明頂出單元各具有一頂升組、一卡制件及一彈性元件;圖5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前視組合剖面示意圖,說明頂升組位在一上升位置;圖6是沿圖5中的直線6-6所取的剖視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下壓示意圖,說明電子裝置將頂升組下壓的狀態(tài);圖8是沿圖7中的直線8-8所取的剖視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下降示意圖,說明頂升組位在一下降位置;圖10是沿圖9中的直線10-10所取的剖視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頂出操作示意圖,說明頂升組被一掣動件所掣動而對電子裝置頂出動作;圖12是沿圖11中的直線12-12所取的剖視示意圖;圖13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回復操作示意圖,說明頂升組被掣動件掣動后繼續(xù)上移;圖14是沿圖13中的直線14-14所取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100的較佳實施例,是可供一電子裝置200(例如筆記型電腦、數(shù)位相機、數(shù)位攝影機、錄音機、MP3、PDA、手機、家用語音通訊設備…等,本實施例只舉筆記型電腦為圖例)放置定位,該電子裝置200具有數(shù)個對應設置的定位孔210及一介于定位孔210之間的連接埠220。且該傳輸座100包含一殼體10、一安裝在該殼體10內(nèi)部的掣動單元20及數(shù)個受該掣動單元20掣動而將該電子裝置200頂出的頂出單元30。
該殼體10具有一沿一水平方向X延伸的底座11、一設置在該底座11上的頂蓋12,二者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納空間13。該頂蓋12具有數(shù)個對應于該電子裝置200的定位孔210且貫通至該容納空間13中的穿孔121、數(shù)個分別設置在穿孔12一側且位在一底面的導引座122及一設在穿孔121之間且對應于該電子裝置200的連接埠220的連接埠123。
該掣動單元20是安裝在該殼體10的容納空間13中,并可沿該水平方向X往復位移,并具有一呈長形板狀的滑塊21、數(shù)個對應該頂蓋12的穿孔121且連結在該滑塊21上的掣動件22。掣動件22各具有一由該滑塊21朝該頂蓋12漸次爬升的導斜面221及一鄰設在該導斜面221一高端側且呈圓弧凹槽狀的定位部222,且定位部222的一槽底面低于導斜面221的高端側。
前述頂出單元30是設置在該滑塊21與該頂蓋12之間,且受該掣動單元20掣動可沿一垂直于水平方向X的直立方向Y產(chǎn)生升降。配合參閱圖4,頂出單元30各具有一對應于各掣動件22的頂升組31、一與該頂升組31呈垂直設置且安裝在所對應的導引座122中的卡制件32及一安裝在該導引座122中且提供該卡制件32彈抵在該頂升組31上的彈性元件33。
頂升組31各具有一沿直立方向Y設置的頂出桿34、一可相對于該頂出桿34沿直立方向Y滑動的導引桿35及一軸設在該頂出桿34底部的滑輪36。頂出桿34各具有一與滑輪36相反設置且可自穿孔121穿出的頂端部341、一設在容納空間13內(nèi)部且對應卡制件32的底端部342、一沿直立方向Y設置在該頂端部341與底端部342之間的滑槽343、一位在該滑槽343底部的卡止部344及一對應該滑槽343一頂部的擋塊345。該卡止部344是由一用來軸設該滑輪36的軸桿延伸而成。導引桿35是呈可滑動地設置在滑槽343中,并各具有一對應該底端部342且由下而上傾斜的的導引面351、一設于該導引面351一側且對應于卡止部344的擋部352、一與該擋部352部相反設置且對應于頂端部341的壓制部353、一介于該導引面351與壓制部353之間的側面354及一設于該側面354頂緣的肩部355,利用卡止部344與擋部352的配合,促使導引桿35相對于頂出桿34達到一最低位置的定位作用,肩部355可適時地抵靠在擋塊345上,促使導引桿35相對于頂出桿34達到一最高位置的定位作用。
卡制件32是沿一垂直于直立方向Y的作用方向Z在導引座122中產(chǎn)生滑動,作用方向Z也與該水平方向X呈垂直,并各具有一相對于頂升組31的頂持端部321及一設于該頂持端部321且可與導引面351相對設置的斜面部322。
彈性元件33是為壓縮彈簧,且沿該作用方向Y彈抵在導引座122與卡制件32之間。
再如圖5、圖6所示,當傳輸座100組配完成,且在一未連結該電子裝置200的狀態(tài),且頂升組31在一上升位置時,卡制件32是在一第一位置,且各斜面部322與各導引面351呈貼觸狀,此時,利用彈性元件33的彈力,卡制件32可將導引桿35頂升且利用肩部355供擋塊345抵靠,頂出桿34也可保持在最高位置。
再如圖7、圖8所示,當該電子裝置200欲放置定位在該傳輸座100上時,就可將定位孔210對準于頂升組31,且利用該電子裝置200對頂升組31產(chǎn)生下壓,直到擋部352抵止在卡止部344上,促使導引桿35相對于頂出桿34產(chǎn)生定位連結作用。此時,在頂出桿34未移動的狀態(tài)下,該電子裝置200的一底面會先推制導引桿35的壓制部353,且利用導引面351推掣卡制件32的斜面部322,就可使得卡制件32朝導引座122內(nèi)部縮入(彈性元件33呈被壓縮狀態(tài),并蘊藏回釋彈力)。此時,卡掣件32的頂持端部321抵止在導引桿35的側面354,利用彈性元件33的回釋彈力及卡掣件32、導引桿35之間的摩擦力,可避免頂升組31突然下降而與掣動單元20產(chǎn)生撞擊。
如圖9、圖10所示,該電子裝置200繼續(xù)朝傳輸座100靠近,且達到電連接目的時,該電子裝置200的底面恰抵靠在該頂蓋12上,且頂升組31會下移至該滑塊21上而位在一下降位置,且位在該掣動件22一低端部一側。
如圖11、圖12所示,當資料傳輸作業(yè)已完成,且欲將該電子裝置200頂出時,可掣動該掣動單元20沿水平方向X產(chǎn)生移動,且使該掣動件22在移動時利用導斜面221與滑輪36的配合,可順暢導引頂升組31沿直立方向Y向上移動,直到滑輪36陷入定位部222中,就可使得頂升組31獲得定位,且使該電子裝置200達到頂出目的。
再如圖13、圖14所示,當再掣動該掣動單元20沿水平方向X產(chǎn)生反向移動時,掣動件22欲相對于頂升組31沿水平方向X位移時,利用定位部222的槽底面低于導斜面221高端側的作用,頂升組31會稍微被頂升,滑輪36就會自定位部222中脫出,并使頂出桿34也跟著向上移升,且使導引面351再度對應于卡制件32的斜面部322,則利用彈性元件33回釋的作用,又可使得斜面部322抵止在導引面351上,且使得頂升組31又回復成圖5、圖6所示的上升位置。
因此,本實用新型是利用頂出桿34作為電子裝置200置放在傳輸座100上的導引作用,且也作為頂出電子裝置200的構件,而導引桿35則可與卡制件32、彈性元件33配合,而可使頂升組31在最高位置時保持定位、在下移時提供側向彈力,且在進行頂出操作時,避免回彈力對電子裝置造成硬接觸,可確保硬體組件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另外,利用頂出單元30與掣動單元20的配合,不但可提供電子裝置200在欲放置在傳輸座100上時可產(chǎn)生較佳的定位性,且利用頂出單元40的可伸縮特性,電子裝置200上所設的定位孔210就不需要制成較大的深度,且電路板也不需要作破孔,電路板的設計上較為簡單。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是提供一電子裝置放置定位,該電子裝置具有數(shù)個對應設置的定位孔,該傳輸座包含一殼體、一安裝在該殼體內(nèi)部的掣動單元及數(shù)個受該掣動單元掣動而將該電子裝置頂升的頂出單元,其特征在于該殼體,是沿一水平方向延伸,并具有數(shù)個對應于該電子裝置的定位孔的穿孔;該掣動單元,是可沿該水平方向往復位移且安裝在該殼體中,并具有數(shù)個對應穿孔的導斜面及數(shù)個分別鄰設在該導斜面一高端側的定位部;前述頂出單元,受該掣動單元的導斜面導引可沿一垂直于該水平方向的直立方向產(chǎn)生伸縮及頂推該電子裝置,并各具有一沿該直立方向穿設于穿孔中的頂升組、一與該頂升組呈垂直設置的卡制件及一使該卡制件彈抵在該頂升組上的彈性元件,該頂升組各具有一設在一底端部的導引面及一套入該定位孔中的頂端部,該卡制件可沿一垂直于該直立方向的方向滑動,并各具有一與該導引面相對設置的斜面部,且斜面部與導引面呈貼觸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其特征在于前述頂出單元的頂升組各具有一沿該直立方向設置的頂出桿、一可相對于該頂出桿沿該直立方向滑動的導引桿及一軸設在該頂出桿底端部的滑輪,該頂出桿各具有與滑輪相反設置的頂端部、一沿該直立方向設置且對應于導引桿的滑槽、一對應滑槽而設于底部的卡止部及一對應滑槽一頂部的擋塊,該導引桿分別設置在該滑槽中,并各具有對應一底端部的導引面、一設于該導引面一側且對應于卡止部的擋部、一與該擋部相反設置且對應于頂端部的壓制部及介于導引面與壓制部之間的側面及一設于該側面頂緣的肩部,該肩部抵靠在該擋塊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其特征在于該掣動單元的定位部是呈圓弧凹槽狀,且該定位部的一槽底面低于該導斜面的高端側。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無回彈力導引的頂出單元的電子裝置傳輸座,包含一殼體、一安裝在該殼體內(nèi)部的掣動單元及數(shù)個受該掣動單元掣動而將一電子裝置頂升的頂出單元。前述頂出單元各具有一頂升組、一與該頂升組呈垂直設置且可沿一作用方向滑動的卡制件及一提供該卡制件彈力的彈性元件。借此,利用彈性元件的彈力可使卡制件提供頂升組產(chǎn)生定位,而使一電子裝置產(chǎn)生導引的目的,且在進行頂出操作時,彈性元件可避免對電子裝置產(chǎn)生回彈力。
文檔編號G06F1/16GK2762201SQ20042000976
公開日2006年3月1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1月23日
發(fā)明者蘇文燦, 曾圳粱 申請人:環(huán)隆電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