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觸控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觸控顯示面板(touch-sensing display panel),且特別是 有關于一種電容式觸控顯示面板。
背景技術:
觸控面板依照其感測方式的不同而大致上區(qū)分為電阻式觸控面板、電容 式觸控面板、光學式觸控面板、聲波式觸控面板以及電磁式觸控面板。由于 電容式觸控面板具有反應時間快、可靠度佳以及耐用度高等優(yōu)點,因此,電 容式觸控面板已被廣泛地使用于電子產(chǎn)品中。依照結(jié)構及制造方式的不同, 電容式觸控面板又可大致上區(qū)分為外貼式與整合式/內(nèi)建式(on-cell/in-cell)兩 種。外貼式的電容式觸控面板通常是先將感測串列先制作于一輔助基板上, 再將此已制作有感測串列的輔助基板貼附于顯示器的外表面上,很明顯地, 外貼式觸控面板會具有一定的厚度。與外貼式觸控面板相較,整合式/內(nèi)建式 觸控面板則十分有利于顯示器的薄化與輕量化。
不論整合式/內(nèi)建式觸控面板、外貼式觸控面板,在制造上都面臨了制造 過程中成品率不足,或是靜電放電所導致的成品率降低問題。舉例而言,目 前的整合式/內(nèi)建式觸控面板多半是先于基板的其中一表面上制作觸控線路, 之后再于基板的另一表面上制作彩色濾光薄膜,在制作彩色濾光薄膜的同時, 觸控線路常會因制造過程中成品率不足而斷線,或是靜電放電而遭受到破壞。 除此之外,不論整合式/內(nèi)建式觸控面板、外貼式觸控面板,當使用者以手指 觸碰整合式/內(nèi)建式觸控面板以及外貼式觸控面板時,靜電放電現(xiàn)象亦有可能 產(chǎn)生,進而導致觸控線路被破壞。圖1A與圖1B為已知的觸控線路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A與圖1B,已知 的觸控線路100包括多個第一感測串列110以及多個第二感測串列120。各個 第一感測串列110沿著一第一方向Dl延伸,且各個第一感測串列110彼此電 性絕緣。由圖1A與圖1B可知,各個第一感測串列110包括多個第一感測墊 112以及多個第一橋接部114,且各個第一橋接部114分別電連接于二相鄰的 第一感測墊112之間。各個第二感測串列120沿著一第二方向D2延伸,且各 個第二感測串列120彼此電性絕緣。各個第二感測串列120包括多個第二感 測墊122以及多個第二橋接部124,且各個第二橋接部124分別電連接于二相 鄰的第二感測墊122之間。此外,第一感測串列110與第二感測串列120之 間彼此電性絕緣。
當制造過程中成品率不足或是靜電放電現(xiàn)象發(fā)生破壞時,第一感測串列 110與第二感測串列120常會出現(xiàn)斷線的情況,如圖1B中的區(qū)域A所繪示。 由于靜電放電現(xiàn)象在工藝中以及使用過程中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因此如何提 升觸控線路100的靜電放電防護能力是設計者所面臨的重要議題之一。
當斷線處發(fā)生在顯示區(qū)時,由于不易修補,往往造成廢片與浪費,因此 如何降低修補需求成為一重要課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其可以有效地降低修補(repairing)的需求。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其包括一顯示面板以及一觸控線路。觸 控線路配置于顯示面板上,且觸控線路包括多個第一感測串列、多個第二感 測串列以及多條感測信號傳遞線路。各第一感測串列包括多個第一感測子串 列以及多個連接于第一感測子串列之間的第一分支導線。各第二感測串列包 括多個第二感測子串列以及多個連接于第二感測子串列之間的第二分支導 線,且第一感測串列與第二感測串列彼此交錯。各感測信號傳遞線路分別與 其中 一第一感測串列或其中 一第二感測串列連接。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顯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 一第二基板
以及一顯示介質(zhì)層,其中第二基板配置于第一基板上方,而顯示介質(zhì)層則配
置于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顯示介質(zhì)層包括一液晶層、 一電泳顯示
介質(zhì)層或一有機電激發(fā)光顯示介質(zhì)層。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觸控線路配置于顯示面板的一外表面上。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觸控線路內(nèi)建于顯示面板中。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各個第一子感測串列包括多個第一感測
墊以及多條第一橋接導線,其中各第一橋接導線分別連接于二相鄰第一感測
墊之間。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分支導線連接于位在不同第一子感 測串列中的第一感測墊之間。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各個第二子感測串列包括多個第二感測 墊以及多條第二橋接導線,其中各第二橋接導線分別連接于二相鄰第二感測 墊之間。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第二分支導線連接于位在不同第二子感 測串列中的第二感測墊之間。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各個第一感測串列中的第一感測墊、第 一橋接導線以及第一分支導線排列成一第一網(wǎng)狀結(jié)構,而第一網(wǎng)狀結(jié)構具有 多個第一網(wǎng)孔,且各第一網(wǎng)孔的位置對應于其中一個第二感測墊的位置。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各個第二感測串列中的第二感測墊、第 二橋接導線以及第二分支導線排列成一第二網(wǎng)狀結(jié)構,而第二網(wǎng)狀結(jié)構具有 多個第二網(wǎng)孔,且各第二網(wǎng)孔的位置對應于其中一個第一感測墊的位置。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可進一步包括一感測信號 讀出電路,其中感測信號讀出電路通過感測信號傳遞線路與第一感測串列以 及第二感測串列電連接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第一感測墊包括透明導電感測墊,而透 明導電感測墊的材質(zhì)包括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或鋁鋅氧化物。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前述的第一感測墊包括金屬網(wǎng)狀感測墊,而金 屬網(wǎng)狀感測墊的材質(zhì)包括鋁、銅、鉬、鎢或金。此外,金屬網(wǎng)狀感測墊的線 寬例如是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間。
基于上述,由于本發(fā)明的感測串列中的感測子串列是通過多條分支導線 彼此連接,因此本發(fā)明的感測串列不易出現(xiàn)因斷線而無法傳遞感測信號的問 題,進而降低修補的需求。此外,感測串列中的分支導線可進一步降低靜電
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對感測串列的損害。
圖1A與圖1B為己知的觸控線路的示意圖。 菌2A至圖2F為本發(fā)明的不同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3A、圖3B至圖3C與圖4A至圖4B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觸控線路 的示意圖。
圖5A、圖5B至圖5C與圖6A至圖6B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觸控線路 的示意圖。 附圖標號 100:觸控線路 110:第一感測串列 120:第二感測串列
200:觸控顯示面板 210:顯示面板 212:第一基板 214:第二基板 216:顯示介質(zhì)層220:觸控線路 222:第一感測串列
222a:第一感測子串列
Pl:第一感測墊 CI:第一橋接導線 222b:第一分支導線
224:第二感測串列 224a:第二感測子串列
P2:第二感測墊 C2:第二橋接導線
224b:第二分支導線 226:感測信號傳遞線路
Ml:第一網(wǎng)孔 M2:第二網(wǎng)孔
A、 Al、 A2、 A3、 A4:區(qū)域
S:輔助基板 R:替代路徑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 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2A至圖2F為本發(fā)明的不同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A 至圖2F,本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200包括一顯示面板210以及一配置于顯 示面板210上的觸控線路220。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210包括一第一基板 212、 一第二基板214以及一顯示介質(zhì)層216,其中第二基板214配置于第一 基板212上方,而顯示介質(zhì)層216則配置于第一基板212與第二基板214的間。舉例而言,第一基板212可為一具有像素陣列212a的薄膜晶體管陣列基 板(TFT array substrate),第二基板214可為一彩色濾光基板(Color filter substrate),而顯示介質(zhì)層216可為液晶層。然而,在其他可行的實施例中,第 一基板212可為一整合有彩色濾光層的薄膜晶體管陣列基板(Color filter on Array, COA),而第二基板214可為一具有共通電極(common electrode)的對向 基板。此外,本實施例所使用的顯示介質(zhì)層216可為電泳顯示介質(zhì)層、有機 電激發(fā)光顯示介質(zhì)層或其他顯示介質(zhì)。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線路220可以配置于顯示面板210的一外表面上, 換言之,觸控線路220可以是配置在第一基板212上或是第二基板214上(如 圖2A、圖2D),亦可以是內(nèi)建于顯示面板210中(如圖2B、圖2E)。此夕卜, 觸控線路220亦可以先配置在輔助基板S上,再將輔助基板S外貼在第一基 板212上或是第二基板214上(如圖2C、圖2F)。當觸控線路220配置于顯 示面板210的外表面上時,觸控顯示面板200即為所謂的整合式(on-cell)觸控 顯示面板(如圖2A、圖2D),當觸控線路220通過輔助基板S外貼于顯示面 板210的外表面上時,觸控顯示面板200即為所謂的外貼式觸控顯示面板(如 圖2C、圖2F),當觸控線路220內(nèi)建于顯示面板210中時,觸控顯示面板200 即為所謂的內(nèi)建式(in-cell)觸控顯示面板(圖2B、圖2E)。
詳言之,觸控線路220可以直接形成于顯示面板210的第二基板214的 外表面上,如圖2A所示。此外,觸控線路220亦可先形成于一輔助基板S上, 再將此已形成有觸控線路220的基板S粘貼于顯示面板210的第二基板214 的外表面上,如圖2C所示。相類似地,觸控線路220可以直接形成于顯示面 板210的第一基板212的外表面上,如圖2D所示。此外,觸控線路220亦可 先形成于一基板S上,再將此已形成有觸控線路220的基板S粘貼于顯示面 板210的第一基板212的外表面上,如圖2F所示。
承上述,觸控線路220可以直接形成于顯示面板210的第二基板214的 內(nèi)表面上,如圖2B所示,或是直接形成于顯示面板210的第一基板212的內(nèi)表面上,如圖2E所示。
以下將搭配圖3A、圖3B至圖3C以及圖4A至圖4B對觸控線路220進 行詳細的描述。
第一實施例-
圖3A、圖3B至圖3C與圖4A至圖4B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觸控線路 的示意圖。請參照3A、圖3B至圖3C,本實施例的觸控線路220包括多個第 一感測串列222、多個第二感測串列224以及多條感測信號傳遞線路226。各 第一感測串列222包括多個第一感測子串列222a以及多個連接于第一感測子 串列222a之間的第一分支導線222b。各第二感測串列224包括多個第二感測 子串列224a以及多個連接于第二感測子串列224a之間的第二分支導線224b, 且第一感測串列222與第二感測串列224彼此交錯。各感測信號傳遞線路226 分別與其中一第一感測串列222或其中一第二感測串列224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各個第一子感測串列222a包括多個第一感測墊Pl 以及多條第一橋接導線Cl,其中各第一橋接導線Cl分別連接于二相鄰第一 感測墊Pl之間。從圖3A、圖3B圖3C可知,第一分支導線222b連接于位在 不同第一子感測串列222a中的第一感測墊Pl之間。此外,前述的各個第二 子感測串列224a包括多個第二感測墊P2以及多條第二橋接導線C2,其中各 第二橋接導線C2分別連接于二相鄰第二感測墊P2之間。從圖3B與圖3C可 知,第二分支導線224b連接于位在不同第二子感測串列224a中的第二感測 墊P2之間。如圖3A、圖3B至3C所示,在此實施例中,以第一子感測串列 224a與第二子感測串列224b分別使用兩條為例,四個相鄰的第一感測墊Pl 構成沿第一方向(例如是D1方向)的一第一感測單元,四個相鄰的第二感測墊 P2構成沿第二方向(例如是D2方向)的一第二感測單元。本發(fā)明的第一子感測 串列224a與第二子感測串列224b亦分別使用多條,比如是三條或是四條, 以增加感測的效果。
設計上,每一個第一感測墊Pl與每一個第二感測墊P2的邊長L介于0.5毫米(mm)至8毫米(mm)之間,且較佳是介于lmm至6mm之間,例如是4mm。 第一感測墊Pl與第二感測墊P2的間距g介于0.01mm至lmm之間,且較佳 是介于0.1mm至0.8mm之間,例如是0.5mm。第一感測墊Pl與第二感測墊 P2的邊長L與間距g可依照實際的設計需求修改。
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第一感測墊Pl或第二感測墊P2包括透明導電感 測墊,而透明導電感測墊的材質(zhì)包括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或鋁鋅氧化物。 而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感測墊P1或第二感測墊P2包括金屬網(wǎng)狀 感測墊,而金屬網(wǎng)狀感測墊的材質(zhì)包括鋁、銅、鉬、鎢或金。此外,金屬網(wǎng) 狀感測墊的線寬例如是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間。金屬網(wǎng)狀感測墊的網(wǎng)狀 圖案可以是三角形、矩形、菱形、六角形、多邊形以及圓形等,以矩形圖案 構成的金屬網(wǎng)狀感測墊為例,矩形圖案的邊長例如是介于10微米至600微米 之間。
請參照圖3A、圖3B至圖3C,各個第一感測串列222中的第一感測墊P1、 第一橋接導線Cl以及第一分支導線222b排列成一第一網(wǎng)狀結(jié)構(meshed structures),而第一網(wǎng)狀結(jié)構具有多個第一網(wǎng)孔Ml ,且各第一網(wǎng)孔M1的位置 對應于其中一個第二感測墊P2的位置。此外,各個第二感測串列224中的第 二感測墊P2、第二橋接導線C2以及第二分支導線224b排列成一第二網(wǎng)狀結(jié) 構,而第二網(wǎng)狀結(jié)構具有多個第二網(wǎng)孔M2,且各第二網(wǎng)孔M2的位置對應于 其中一個第一感測墊P1的位置。由于第一感測墊P1交錯于第二感測單元中, 第二感測墊P2交錯于第一感測單元中,因此使用者的手指更容易同時觸控到 第一感測墊P1與第二感測墊P2,所以此設計更容易達到位置檢測的目的,可 避免誤作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橋接導線Cl會與第二分支導線224b交錯,因 此第一橋接導線Cl與第二分支導線224b需采用不同層的圖案化薄膜來制作, 以避免第一橋接導線Cl與第二分支導線224b在交錯處短路。在一較佳實施 例中,第一橋接導線C1與第二分支導線224b之間可配置一絕緣層,以避免第一橋接導線Cl與第二分支導線224b在交錯處短路。同樣地,由于第二橋 接導線C2會與第一分支導線222b交錯,因此第二橋接導線C2與第一分支導 線222b需釆用不同層的圖案化薄膜(patterned thin films)來制作,以避免第二 橋接導線C2與第一分支導線222b在交錯處短路。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二 橋接導線C2與第一分支導線222b之間可配置一絕緣層,以避免第二橋接導 線C2與第一分支導線222b在交錯處短路。在變化實施例中,且絕緣層可以 多個圖案化絕緣區(qū)塊替代,圖案化絕緣區(qū)塊僅設置在交錯處,可避免在交錯 處短路,同時可以使第一感測墊P1與第二感測墊P2使用同一層制作,不僅 可以增加透光度,也可以增進感測均勻度。
舉例而言,當?shù)谝粯蚪訉Ь€C1、第一感測墊P1以及第二感測墊P2為一 并制作時,第二分支導線224b可采用另一層金屬薄膜來制作(變化實施例1)。 同樣地,當?shù)诙种Ь€224b、第一感測墊P1以及第二感測墊P2為一并制 作時,第一橋接導線Cl可采用另一層金屬薄膜來制作(變化實施例2)。此 外,當?shù)诙蚪訉Ь€C2、第一感測墊Pl以及第二感測墊P2為一并制作時, 第一分支導線222b可釆用另一層金屬薄膜來制作(變化實施例3)。同樣地, 當?shù)谝环种Ь€222b、第一感測墊P1以及第二感測墊P2為一并制作時,第 二橋接導線C2可采用另一層金屬薄膜來制作(變化實施例4)。
承上述,制造者可以選擇變化實施例1或變化實施例2來制作彼此交錯 的第一橋接導線Cl與第二分支導線224b,當然,制造者可以選擇變化實施 例3或變化實施例4來制作彼此交錯的第二橋接導線C2與第一分支導線 222b。此外,前述的變化實施例1可以任意地與變化實施例3或變化實施例4 搭配,同理,前述的變化實施例2亦可以任意地與變化實施例3或變化實施 例4搭配。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顯示面板200可進一步包括一感測信號讀出電路230, 其中感測信號讀出電路230通過感測信號傳遞線路226與第一感測串列222 以及第二感測串列224電連接。請參照圖4A至圖4B,當區(qū)域A1中的第一橋接導線C1發(fā)生斷線時,第 一感測串列222仍然能夠通過鄰近的第一分支導線222b來維持第一感測墊PI 之間的電連接關系,使感測信號仍然可以傳遞(如圖中的替代路徑R)。同樣地, 當區(qū)域A2中的第二橋接導線C2發(fā)生斷線時,第二感測串列224仍然能夠通 過第二分支導線224b來維持第二感測墊P2之間的電連接關系,使感測信號 仍然可以傳遞(如圖中的替代路徑R)。由于第一分支導線222b與第一橋接導 線C1的設計,替代路徑R跟原有傳遞路徑的電阻值相當接近,因此不易造成 感測信號延遲的問題。承上述。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感測串列222與第二感測 串列將不易出現(xiàn)因斷線而無法傳遞感測信號的問題,故可降低修補的需求。
第二實施例
圖5A、圖5B至圖5C與圖6A至圖6B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觸控線路 的示意圖。請參照圖5A、圖5B至圖5C,本實施例的觸控線路200'與第一實 施例的觸控線路200類似,為主要差異之處在于第一觸控墊P1與第二觸控墊 P2的排列方式不同。
從圖5A、圖5B至圖5C可知,位在同一個第一感測子串列222a中的第 一觸控墊P1是呈曲折(zigzag)排列,且第一觸控墊P1是通過多條傾斜的第一 橋接導線C1彼此電連接。
請參照圖6A至圖6B,當區(qū)域A3中的第一橋接導線C1發(fā)生斷線時,第 一感測串列222仍然能夠通過第一分支導線222b來維持第一感測墊Pl之間 的電連接關系。同樣地,當區(qū)域A4中的第二橋接導線C2發(fā)生斷線時,第二 感測串列224仍然能夠通過第二分支導線224b來維持第二感測墊P2之間的 電連接關系。承上述。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感測串列222與第二感測串列將不 易出現(xiàn)因斷線而無法傳遞感測信號的問題,故可降低修補的需求。
承上述,由于本發(fā)明的感測串列中的感測子串列是通過多條分支導線彼 此連接,因此本發(fā)明的感測串列不易出現(xiàn)因斷線而無法傳遞感測信號的問題, 進而降低修補的需求。此外,感測串列中的分支導線可進一步降低靜電放電對感測串列的損害。
此外,由于兩個方向的子感測串列彼此交錯,因此使用者的手指更容易 同時觸控到第一感測墊Pl與第二感測墊P2,所以此設計更容易達到位置檢測 的目的。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 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以權利要求所界定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控顯示面板包括一顯示面板;一觸控線路,配置于所述顯示面板上,其中所述觸控線路包括多個第一感測串列,其中各所述第一感測串列包括多個第一感測子串列以及多個連接于所述這些第一感測子串列之間的第一分支導線;多個第二感測串列,其中各所述第二感測串列包括多個第二感測子串列以及多個連接于所述這些第二感測子串列之間的第二分支導線,且所述這些第一感測串列與所述這些第二感測串列交錯;以及多條感測信號傳遞線路,其中各所述感測信號傳遞線路分別與其中一第一感測串列或其中一第二感測串列連接。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方;以及一顯示介質(zhì)層,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介質(zhì)層包括一液晶層、 一電泳顯示介質(zhì)層或一有機電激發(fā)光顯示介質(zhì)層。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控線路配置于所述顯示面板的一外表面上。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控顯示面板更包括一輔助基板,設置于所述觸控線路與所述顯示面板之間。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控線路內(nèi)建于所述顯示面板中。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子感測串列包括多個第一感測墊;以及多條第一橋接導線,其中各所述第一橋接導線分別連接于二相鄰第一感 測墊之間。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這些第一分支 導線連接于位在不同第一子感測串列中的所述這些第一感測墊之間。
9.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子感測 串列包括多個第二感測墊;以及多條第二橋接導線,其中各所述第二橋接導線分別連接于二相鄰第二感 測墊之間。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這些第二分支 導線連接于位在不同第二子感測串列中的所述這些第二感測墊之間。
11.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感測串 列中的所述這些第一感測墊、所述這些第一橋接導線以及所述這些第一分支 導線排列成一第一網(wǎng)狀結(jié)構,而所述第一網(wǎng)狀結(jié)構具有多個第一網(wǎng)孔,且各 所述第一網(wǎng)孔的位置對應于其中一個第二感測墊的位置。
12.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感測串 列中的所述這些第二感測墊、所述這些第二橋接導線以及所述這些第二分支 導線排列成一第二網(wǎng)狀結(jié)構,而所述第二網(wǎng)狀結(jié)構具有多個第二網(wǎng)孔,且各 所述第二網(wǎng)孔的位置對應于其中一個第一感測墊的位置。
1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控顯示面板 更包括一感測信號讀出電路,其中所述感測信號讀出電路通過所述這些感測 信號傳遞線路與所述這些第一感測串列以及所述這些第二感測串列電連接。
14.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這些第一感測 墊包括透明導電感測墊。
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這些透明導電感測墊的材質(zhì)包括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或鋁鋅氧化物。
16. 如權利要求7項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這些第一感 測墊包括金屬網(wǎng)狀感測墊。
17. 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這些金屬網(wǎng)狀感測墊的材質(zhì)包括鋁、銅、鉬、鉤或金。
18. 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這些金屬網(wǎng) 狀感測墊的線寬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所述觸控顯示面板包括一顯示面板以及一觸控線路。觸控線路配置于顯示面板上,且觸控線路包括多個第一感測串列、多個第二感測串列以及多條感測信號傳遞線路。各第一感測串列包括多個第一感測子串列以及多個連接于第一感測子串列之間的第一分支導線。各第二感測串列包括多個第二感測子串列以及多個連接于第二感測子串列之間的第二分支導線,且第一感測串列與第二感測串列彼此交錯。每一第一感測串列以及每一第二感測串列分別與一感測信號傳遞線路連接。
文檔編號G06F3/041GK101655759SQ200910176030
公開日2010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22日
發(fā)明者李錫烈, 楊敦鈞, 簡鈺峰, 黃朝祥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