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壓接型觸頭及使用了壓接型觸頭的電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850236閱讀:24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壓接型觸頭及使用了壓接型觸頭的電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壓接型觸頭及使用了該壓接型觸頭的電連接器(壓接型連接器)。
      背景技術
      安裝在包覆電線上的連接器,具有樹脂制的殼體和固定在該殼體上的觸頭(端子夾具)。壓接型觸頭,具有在切開包覆電線(被覆電線)的包覆部的一對壓接頭之間形成保持包覆電線的芯線部的狹槽的結構。若使用這樣的壓接型觸頭,則只需將包覆電線壓入壓接型觸頭的狹槽就可以達成觸頭和包覆電線的芯線部的電連接。使用了這樣的壓接型觸頭的連接器,稱作壓接型連接器。
      壓接型觸頭,例如特開昭59-42785號公報所示,其結構為在基部對形成有如上所述的狹槽的一對壓接頭進行結合的同時,在各個壓接頭的外邊相連設有用于與基座連接器(基板側連接器)的觸頭連接的一對接觸片。該一對接觸片,超過上述一對壓接頭的基部,由延伸到與上述狹槽的入口相反側的等寬的板狀體構成,在其前端部具有夾持基座連接器的觸頭的一對接點部。
      如上述公報所示的壓接型觸頭,構成為一對接觸片的前端部向內側彎折,在該彎折的前端部之間夾持基座連接器的觸頭。
      但是,在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攝像機、攜帶式電話機、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等為代表的最近的小型設備中所使用的連接器,是極其微小的尺寸,而且是極數(shù)較多的多極連接器。與此相應,壓接型連接器也不得不由微小的尺寸構成,如上述公報中的壓接型觸頭那樣,在接觸片的前端部設置彎折部的空間上的余地已經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在一對壓接頭之間的狹槽中插入包覆電線時,狹槽彈性變形而張大。這時,由于一對壓接頭以基部為中心轉動,所以連結在一對壓接頭的外邊的一對接觸片也轉動,從而一對接點之間的間隙變窄。在是微小尺寸的壓接型連接器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沒有了一對接點之間的間隙而成為相互接觸的狀態(tài)。
      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若將基座連接器側的觸頭插入一對接點之間,則這些接點之間會被擠大。這時,如上述公報所述那樣,在前端部具有彎折部的接觸片時,發(fā)生該彎折部的彈性變形及接觸片整體的彈性變形,從而基座連接器側的觸頭會彈性夾持在接點之間。
      但是,若是在接觸片的前端部不能設置彎折部的微小尺寸的壓接型觸頭的情況下,基座連接器側的觸頭的收容不得不專門依靠接觸片整體的彈性變形。然而,若接觸片為等寬的板狀體,則應力集中在接觸片的基部上。也就是說,實際上通過接觸部的基部的彈性變形,收容基座連接器側的觸頭的間隙形成在一對接點之間。
      另一方面,在微小尺寸的多極連接器中,接觸片也成微小尺寸。因此,若在接點之間插入基座連接器側的觸頭,則接觸片的張大變形量,超過其基部的彈性變形區(qū)域,一下子進入塑性變形區(qū)域。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接觸片由于幾乎喪失恢復力,所以無法使接點彈性壓接在基座側連接器側的觸頭上,有可能損害它們之間的電連接的可靠性。
      例如,若不是在一對壓接頭的外邊而是在它們的基部側上相連設置接觸片,則可能會多多少少緩和上述的問題。但是,這時,壓接型觸頭的總高是壓接頭的高度和接觸片的高度之和。也就是說,其結果會導致壓接型連接器的總高的增加,而相對于在小型電子設備內所使用的電連接器的市場要求是背道而行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是微小尺寸、也可以確保與對接側觸頭的彈性壓接狀態(tài)的壓接型觸頭及使用了該壓接型觸頭的電連接器。
      本發(fā)明的壓接型觸頭,包括一對壓接頭,以在其內邊側形成有用于收容包覆電線的狹槽的方式在基部側被結合地相對向,其中包覆電線是以包覆部包覆芯線部而構成的,在將上述包覆電線插入上述狹槽中時切斷上述包覆部而與上述芯線部相壓接;一對彈性接觸片,其由板狀體構成,且分別與該一對壓接頭的外邊相連設置,向與上述狹槽的入口相反一側延伸到超過上述一對壓接頭的基部的位置,相對于上述一對壓接頭的基部在與上述狹槽的入口相反一側的位置具有夾持對接側觸頭的一對接點部,同時,在與上述壓接頭的外邊相連的連設部和上述接點部之間具有越靠向上述接點部、寬度越變窄的錐形部。
      另外,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包括具有上述特征的壓接型觸頭和將該壓接型觸頭保持在觸頭保持部的樹脂制的殼體。
      優(yōu)選上述壓接型觸頭是通過對單片導電性金屬板進行沖裁加工及彎曲加工而成形的。
      另外,也可以上述錐形部被設置在從上述彈性接觸片和上述壓接頭的外邊的連設部的上述接點側端部到該接點部的整個區(qū)域。
      另外,也可以上述錐形部具有以朝向板寬度的內方凹陷的方式彎曲的彎曲邊。
      并且,也可以2對上述壓接頭以使上述狹槽沿規(guī)定方向整齊排列的狀態(tài)相對向配置,且這2對壓接頭的基部彼此間被連結板相連結。
      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上述彈性接觸片,與其中一對壓接頭的外邊相連、且向與其中另一對壓接頭相反一側延伸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2對壓接頭分別與連結板的兩端相連,在其側邊形成有應與電連接器的殼體內壁相卡合的防脫突起。
      另外,也可以上述彈性接觸片,與其中一對壓接頭的外邊相連、且向其中另一對壓接頭一側延伸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應與電連接器的殼體的內壁相卡合的防脫突起被設置在上述彈性接觸片的與上述接點部相反一側的端邊緣上。
      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對彈性接觸片,由于具有越向接點部、寬度越窄的錐形部,所以即使將對接側(對方側)觸頭夾持在一對接點部間時,在上述錐形部應力被分散。據(jù)此,與由等寬的板狀體構成彈性接觸片的情況相比較,可抑制應力集中,以錐形部整體彎曲的方式彈性變形,因此,能夠增大彈性接觸片整體的彈性變形區(qū)域。
      從而,彈性接觸片會隨著將包覆電線插入(壓入)到一對壓接頭間的間隙中而轉動,其接點部間的間隙會變窄(或變得無間隙),即使從該狀態(tài)將對接側觸頭插入在該接點部間、也可抑制或防止彈性接觸片的變形量超過彈性變形區(qū)域而進入塑性變形區(qū)域的情形。因此,即使是將該壓接型觸頭構成為微小尺寸時,也可確保使上述接點部與對接側觸頭彈性接觸的狀態(tài),能夠提高電連接的可靠性。
      并且,由于彈性接觸片與壓接頭的外邊相連設置,所以壓接型觸頭的總高不會變高,從而,電連接器的總高也不會變高。
      這樣,能夠實現(xiàn)電連接可靠性的微小尺寸及低型的電連接器。
      本發(fā)明的上述的或進一步的其他的目的、特征及效果參照附圖通過下面的實施方式的說明會更加清楚。


      圖1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使用狀態(tài)的斜視圖。
      圖2是將上述電線側連接器以與使用狀態(tài)上下翻轉的姿勢表示的斜視圖,其表示從結合包覆電線的后方側觀察的狀態(tài)。
      圖3是將上述電線側連接器以與使用狀態(tài)上下翻轉的姿勢表示的斜視圖,其表示從前方側(基板側連接器側)觀察的狀態(tài)。
      圖4是上述電線側連接器中所具有的壓接型觸頭的斜視圖。
      圖5是表示沿圖4的箭頭R11方向觀察的壓接型觸頭構成的側視圖。
      圖6是沿圖4的箭頭R12方向觀察的壓接型觸頭構成的主視圖。
      圖7(a)是表示電線側連接器及基板側連接器的嵌合之前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7(b)是表示嵌合了電線側連接器及基板側連接器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壓接型觸頭的斜視圖。
      圖9(a)~圖9(e)是表示彈性夾持部的形狀的變形例的圖解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使用狀態(tài)的斜視圖。該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1是結合在多根包覆電線2上的電線側連接器。該電線側連接器1,例如可以與表面裝配在布線基板3上的基板側連接器(基座連接器)4相結合。通過使電線側連接器1與基板側連接器4相結合,從而包覆電線2電連接在布線基板3上。
      圖2及圖3是將上述電線側連接器1以與使用狀態(tài)上下翻轉的姿勢表示的斜視圖,圖2表示從包覆電線2所結合的后方側觀察的狀態(tài),圖3表示從前方側(基板側連接器4側)觀察的狀態(tài)。
      該電線側連接器1,具有由合成樹脂成型品構成的殼體11和被壓入保持在該殼體11中的壓接型觸頭(端子夾具)12。殼體11,大致以長方體的箱形形狀形成。該殼體11的前面13側,沿殼體11的寬度方向16并排設置有多個向底面(在使用狀態(tài)下與布線基板3相對向的側面)14開口的槽狀的觸頭保持部15。各觸頭保持部15沿與寬度方向16垂直的包覆電線2的軸方向17形成,可從殼體的11的底面14一側壓入壓接型觸頭12,而能夠保持該被壓入的壓接型觸頭12。
      在殼體11上的比觸頭保持部15靠近后面18的位置沿寬度方向16并排設有多個分別與多個觸頭保持部15對應的多個電線保持部20。
      圖4是壓接型觸頭12的斜視圖。另外,圖5是表示沿圖4的箭頭R11方向觀察的壓接型觸頭構成的側視圖。并且,圖6是沿圖4的箭頭R12方向觀察的壓接型觸頭構成的主視圖。
      壓接型觸頭12是通過對單片的導電性金屬薄板(例如,鍍銅板)施以沖裁加工及彎折加工而形成的一體品。該壓接型觸頭12,在與殼體11的后面18一側相當?shù)暮蠓骄哂薪Y合包覆電線2的壓接部31、在前方具有與基板側連接器4的觸頭51(參照圖1)接觸的一對彈性接觸片32。
      壓接部31具有隔開間隔前后配置的第1壓接部33及第2壓接部34。第1壓接部33具有一對壓接頭35、以呈對向狀態(tài)保持該一對壓接頭35的方式在它們的基部(根部)相連結的連結部36。一對壓接頭35利用其內邊來區(qū)劃出用于壓入保持包覆電線2的芯線部的狹槽37。同樣,第2壓接部34具有用于區(qū)劃狹槽41的一對壓接頭39,并通過連結部40將該一對壓接頭39在其基部(根部)相連結。而且,由底板部42(連結板)來結合連結部36、40之間。即,在底板部42的兩端邊結合著第1及第2壓接部33、34。在該底板部42的兩側部形成有側向突出的壓入突起47,該壓入突起47,在被壓入殼體11的觸頭保持部15中時,咬住該觸頭保持部15的內壁而將該壓接型觸頭12保持在觸頭保持部15中。
      一對彈性接觸片32具有從第2壓接部34的一對壓接頭39的外邊39a向前方相互平行延伸的一對側板部(與壓接頭的外邊相連的連設部)43、從該側板部43向與包覆電線2的軸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的一對彈性夾持部44。該一對彈性夾持部44,從側板部43向與一對壓接頭39形成的狹槽41的入口41a相反的方向、沿與壓接頭39大致平行的方向(與包覆電線2的軸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更具體地講,一對彈性夾持部44稍微向內傾斜延伸,以使一對側板部43相互逐漸接近,并且,在各個前端具有從經過最接近部后向擴大方向傾斜的引導傾斜部45。而且,一對彈性夾持部44的最接近部成為彈性夾持基板側連接器4的觸頭5 1(參照圖1)的接點部46。即,這些彈性夾持部44,相對于作為一對壓接頭39的基部的連結部40,延伸到與狹槽41的入口41a相反一側的位置形成,其接點部46,相對于連結部41,處于與狹槽41的入口41a相反的位置。
      如圖1所示,在殼體11的上面28沿包覆電線2的軸向17形成有用于收容基板側連接器4的觸頭51的觸頭收容槽48。壓接型觸頭12的彈性夾持部44可進入到該觸頭收容槽48內。
      進一步如圖5清楚所示那樣,彈性夾持部44,在從側板部43至接點部46的整個范圍內形成為越向接點部46、寬度越窄的錐形(前端變細狀)的板狀體,而形成錐形部。并且,在該實施方式中,彈性夾持部44的壓接頭39一側的側邊44a被形成為向板寬度方向內側凹陷的彎曲凹線狀,其相反側的側邊44b被形成為沿壓接頭39的立設(豎立設置)方向的直線狀。
      這樣的錐形的彈性夾持部44,在將基板側連接器4的觸頭51插入一對接點部46之間后,彈性變形使整體彎曲,不會有局部地應力集中。因此,彈性變形區(qū)域大,能夠抑制或防止由于基板側連接器4的觸頭51的插入而產生塑性變形。
      當將包覆電線2壓入狹槽41時,包覆電線2的包覆部21被一對壓接頭39的內邊切開,從而這些一對壓接頭39的內邊與包覆電線2的芯線22相壓接。這時,一對壓接頭39,如圖6中雙點劃線所示,以將作為其基部的連結部40作為支點張大的方式分別轉動。由此,產生壓接頭39的彈性變形,通過其恢復力,包覆電線2的芯線22被夾持在它們之間。
      另一方面,通過一對壓接頭39的張大變形,在與這些外邊39a相結合的一對彈性接觸片32上,一對彈性夾持部44將以上述連結部40的附近作為支點向它們的接點部46彼此相近的方向轉動。由此,接點部46之間的間隙變窄、或者變得無間隙。
      在該狀態(tài)下,將電線側連接器1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4中時,基板側連接器4的觸頭51會擠大一對接點部46之間,并進入這些之間被夾持。這時,一對彈性夾持部44,整體彎曲地彈性變形,并通過其恢復力夾持觸頭51。一對彈性夾持部44,由于以防止應力的集中而變大彈性變形區(qū)域的方式形成,所以通過觸頭51的插入,不會產生其彈性變形,由此,可以良好地保持觸頭51和接點部46的電連接。
      圖7(a)是表示電線側連接器1及基板側連接器4的嵌合之前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7(b)是表示嵌合了電線側連接器1及基板側連接器4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鍌冗B接器4,具有由樹脂成型品構成的殼體50和壓入保持在該殼體50中的多根觸頭51。在殼體50上形成有向與電線側連接器1相對向的前方開口的嵌合孔52,電線側連接器1的殼體11的前方部分嵌合在該嵌合孔52內。
      多根觸頭51,從殼體50的后方壓入,以沿著與電線側連接器1的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并排設置的狀態(tài)保持在殼體50中。各觸頭51,具有向嵌合孔52內突出的接點部53、和從該接點部53的后端朝向布線基板3的裝配面3a下垂、并軟釬焊在該布線基板3的表面上的接合部54,和從該接合部54的中途部向前方突出、并向殼體50內的壓入孔57壓入的壓入片55。觸頭51,通過接點部53向端子插入孔56壓入的同時、壓入片55向壓入孔57的壓入,而被壓入固定在殼體50上。
      當將電線側連接器1插入基板側連接器4時,電線側連接器1的殼體11的前面13與基板側連接器4的嵌合孔52的內底面58對接、或者形成在殼體11上的臺階部27與基板側連接器4的殼體50的口邊緣部59對接。由此,在包覆電線2的軸方向17上,電線側連接器1及基板側連接器4的相互的相對位置被限制。另外,通過電線側連接器1的殼體11的前方部嵌合在基板側連接器4的嵌合孔52內,基板側連接器4的觸頭51的接點部53準確地定位地導入電線側連接器1的觸頭收容槽48中。由此,該接點部53,在觸頭收容槽48內被壓接型觸頭12的一對接點部46彈性地夾持。這樣,達成了觸頭12、51之間的電連接,包覆電線2與布線基板3電性地連接。
      根據(jù)如上所述的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壓接型觸頭12的彈性接觸片32所具有的彈性夾持部44,形成為越向接點部46、寬度越窄的錐形的板狀體,由此,防止應力的集中,形成能夠變大彈性變形區(qū)域的構成。因此,通過向狹槽37、40內插入包覆電線2,形成這些狹槽37、40的壓接頭35、39張大變形,隨之,即使一對彈性夾持部44轉動而變窄接點部46彼此間的間隔,在向一對接點部46之間插入觸頭51時,彈性夾持部44的變形量也不會達到塑性變形區(qū)域。由此,可以進行可靠性高的電連接。
      并且,彈性夾持部44,由于雖然是沒有折回部等的單純的板狀體但卻能夠增大彈性變形區(qū)域的結構,所以連接器1為微小尺寸,從而即使是壓接型觸頭12整體以微小尺寸構成的情況,也能夠確保充分的彈性變形區(qū)域。由此,能夠顯著地提高微小尺寸的連接器的電連接可靠性。
      而且,彈性接觸片32,因為由作為與壓接頭39的外邊39a相連設置的連設部的側板部43、和與該側板部43相連設置的彈性夾持部44構成,所以壓接型觸頭12的總高比壓接頭39的高度和彈性接觸片32的高度之和低。由此,能夠降低連接器1的高度,能夠實現(xiàn)適合在小型電子設備內部中的用途的低型(高度低)連接器。
      由此,根據(jù)該實施方式,能夠實現(xiàn)小型且低型的連接器的電連接的可靠性的提高。
      圖8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圖,是能夠代替上述的壓接型觸頭12而使用的壓接型觸頭12A的斜視圖。在該圖8中,與上述圖4所示的各部相對應的部分標注與圖4中相同的參照符號。
      在該壓接型觸頭12A中,從第2壓接部34的一對壓接頭39的外邊39a朝向第1壓接部33而延伸地形成側板部。在該結構時,不能在底板部42設置壓入突起。因此,在該實施方式中,在一對側板部43的上端邊緣(狹槽37、41的入口側)上分別向外方傾斜的姿勢形成有向觸頭保持部15的內壁咬入的一對防脫突起25。
      根據(jù)這樣的結構,也能夠起到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圖9(a)~圖9(e)是表示彈性夾持部44的形狀的變形例的圖解側視圖。在圖9(a)中表示有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彈性夾持部44的形狀。圖9(b)表示形成為將側邊44a、44b的兩邊向板寬度方向內側凹陷的彎曲凹線狀的例子。圖9(c)是將側邊44a相對于壓接頭39的立設方向形成傾斜的直線狀,將彈性夾持部44在側視狀態(tài)下整體形成為倒梯形形狀的例子。圖9(d)是將側邊44a、44b的兩邊相對于壓接頭39的立設方向以傾斜的直線狀形成的大致等邊的倒梯形形狀的例子。圖9(e)是形成為將側邊44a、44b以向板寬度方向外方突出的彎曲凸線狀的例子。當然,也可以只將側邊44a、44b的任何一邊形成為彎曲凸線狀。
      最能夠緩和彈性夾持部44的應力集中的形狀是圖9(b)的形狀。但是,在該形狀的情況下,殼體11的觸頭保持部15的內壁和彈性夾持部44的前端部的距離變大,從而有可能不能夠將基板側連接器4的觸頭5 1通過觸頭收容槽48(參照圖7(a))確實地引導至接點6之間的位置。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如參照符號15A所示那樣將觸頭保持部15的內壁面的形狀設成沿著彈性夾持部44的側邊44b的彎曲凸面形狀的方式解決。若在圖9(a)的形狀的彈性夾持部44的情況下,由于側邊44b是沿著壓接頭39的立設方向的直線狀,所以沒有問題。
      同樣,在圖9(c)(d)的結構的比較中,圖9(d)的結構在分散應力方面效果更佳。在采用該圖9(d)的結構的時候,優(yōu)選將觸頭保持部15的內壁形狀如參照符號15B所示那樣形成為沿著彈性夾持部44的側邊44b的傾斜面形狀,減窄彈性夾持部44和觸頭保持部15的內壁面之間的距離。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本發(fā)明也可以進一步以其他的方式實施。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對11極型的電線側連接器進行了舉例說明,但是對電線側連接器的極數(shù)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對2極型或者20極型的電線側連接器也可以采用同樣的結構。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彈性夾持部44,在從側板部43至接點部46的整個范圍內,越向接點部46寬度越窄地形成,但是在該范圍的一部分內,即使設置越向接點部46寬度越窄的部分,也可以謀求應力的分散。
      并且,為了緩和沖壓加工時的應力的集中,所以優(yōu)選極力減少角部,在彈性夾持部44的前端部的角部上優(yōu)選形成倒角,設置成彎曲線形狀的拐角部。
      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這些只不過是為了更明確本發(fā)明的技術內容而使用的具體示例,本發(fā)明不應限定在這些具體示例來解釋,本發(fā)明的精神及范圍只通過技術方案而限定。
      本申請與2004年4月5日向日本國特許廳提出的特愿2004-111466號相對應,本申請所有的公開是從上述的內容引用而來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壓接型觸頭,其特征是,包括一對壓接頭,以在其內邊側形成有用于收容包覆電線的狹槽的方式在基部側被結合地相對向,其中包覆電線是以包覆部包覆芯線部而構成的,在將上述包覆電線插入上述狹槽中時切斷上述包覆部而與上述芯線部相壓接;一對彈性接觸片,其由板狀體構成,且分別與該一對壓接頭的外邊相連設置,向與上述狹槽的入口相反一側延伸到超過上述一對壓接頭的基部的位置,相對于上述一對壓接頭的基部在與上述狹槽的入口相反一側的位置具有夾持對接側觸頭的一對接點部,同時,在與上述壓接頭的外邊相連的連設部和上述接點部之間具有越靠向上述接點部、寬度越變窄的錐形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接型觸頭,其特征是上述壓接型觸頭,是通過對單片導電性金屬板進行沖裁加工及彎曲加工而成形的。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接型觸頭,其特征是上述錐形部,被設置在從上述彈性接觸片和上述壓接頭的外邊的連設部的上述接點側端部到該接點部的整個區(qū)域。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接型觸頭,其特征是上述錐形部具有以朝向板寬度的內方凹陷的方式彎曲的彎曲邊。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接型觸頭,其特征是2對上述壓接頭以使上述狹槽沿規(guī)定方向整齊排列的狀態(tài)相對向配置,且這2對壓接頭的基部彼此間被連結板相連結。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壓接型觸頭,其特征是上述彈性接觸片,與上述2對上述壓接頭中的一對壓接頭的外邊相連、且向與上述2對上述壓接頭中的另一對壓接頭相反一側延伸形成。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壓接型觸頭,其特征是2對壓接頭分別與上述連結板的兩端相連,在該連結板的側邊形成有被與電連接器的殼體內壁相卡合的防脫突起。
      8.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壓接型觸頭,其特征是上述彈性接觸片,與其中一對壓接頭的外邊相連、且向其中另一對壓接頭一側延伸形成。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壓接型觸頭,其特征是被與電連接器的殼體的內壁相卡合的防脫突起被設置在上述彈性接觸片的與上述接點部相反一側的端邊緣上。
      10.一種電連接器,其特征是,包括權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壓接型觸頭、和將該壓接型觸頭保持在觸頭保持部的樹脂制的殼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一種提供壓接型觸頭,其包括一對壓接頭和一對彈性接觸片。一對壓接頭,以在其內邊側形成有用于收容包覆電線的狹槽的方式在基部側被結合地相對向,其中包覆電線是以包覆部包覆芯線部而構成的,在將上述包覆電線插入上述狹槽中時切斷上述包覆部而與上述芯線部相壓接。一對彈性接觸片,由板狀體構成,分別與該一對壓接頭的外邊相連設置,向與上述狹槽的入口相反一側延伸到超過上述一對壓接頭的基部的位置,相對于上述一對壓接頭的基部在與上述狹槽的入口相反一側的位置具有夾持對接側觸頭的一對接點部,同時,在與上述壓接頭的外邊相連的連設部和上述接點部之間具有越靠向上述接點部、寬度越變窄的錐形部。
      文檔編號H01R11/20GK1681161SQ20051006267
      公開日2005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4月5日
      發(fā)明者平本雅之, 陶山高士, 中島輝美 申請人:日本壓著端子制造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