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電磁接觸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987776閱讀:11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電磁接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磁接觸裝置,在該電磁接觸裝置上根據(jù)用戶要求安裝有輔助單兀。
      背景技術(shù)
      作為輔助單元安裝于其上的電磁接觸裝置,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描述的設備是已知的。該設備是可逆型電磁接觸設備,該設備連接到感應式電動機的饋送電路,并能對感應式電動機進行前進/后退的操作控制,兩個電磁接觸裝置經(jīng)由機械互鎖單元(可逆單元) 連接起來,而互鎖單元禁止兩個電磁接觸裝置的同時輸入。專利文獻1 日本公開專利申請第2006-100027號。

      發(fā)明內(nèi)容
      安裝在電磁接觸裝置上的輔助單元除了上述可逆單元以外包括電涌吸收單元、輔助觸點單元等類似單元,電涌吸收單元吸收由電磁體產(chǎn)生的電涌電壓,而輔助觸點單元提供輔助電路接線端作為電磁接觸裝置的主電路接線端的輔助接線端。然而,專利文獻1的上述電磁接觸裝置是這樣一種設備,即在該設備上只安裝且特別安裝有可逆單元,而并不能安裝諸如電涌吸收單元、輔助觸點單元及類似的其它輔助單元。此外,不存在能夠根據(jù)用戶要求同時安裝多種類型的輔助單元中的任何兩種類型的電磁接觸裝置,兩種類型諸如是可逆單元和電涌吸收單元。因此,關(guān)注于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上述例子中的未解決的問題,本發(fā)明具有提供這樣一種電磁接觸裝置的目的,即該電磁接觸裝置能夠根據(jù)用戶的各種要求選擇多種類型的輔助單元,并從一種或多種類型的輔助單元的這些中進行選擇并對其進行簡單安裝。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在一個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中,主體外殼設置有殼體側(cè)安裝部,在該安裝部上可同時安裝一種或多種不同類型的輔助單元;一種或多種類型的輔助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可拆除地安裝于殼體側(cè)安裝部上。借助于本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輔助單元可根據(jù)用戶要求安裝在電磁裝置上。此外,一個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具有安裝在主體外殼內(nèi)的可動接觸件支承體、 通過激勵線圈使可動接觸件支承體運動的電磁體以及操作指示件,該操作指示件與可動接觸件支承體一體形成并從設置在安裝有輔助單元的主體外殼的側(cè)面上的指示窗暴露于外部;且作為輔助單元的吸收由電磁體產(chǎn)生的電涌電壓的電涌吸收單元和設置有輔助電路接線端的輔助觸點單元的至少一個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可拆除地安裝在一個電磁接觸裝置的殼體側(cè)安裝部上。在此,輔助觸點單元設置在單元殼體內(nèi),以能與電磁接觸裝置的操作指示件連接,并具有從設置在單元殼體內(nèi)的指示窗暴露于外部的輔助觸點單元操作指示件。借助于本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多種類型的輔助單元可容易地安裝到一個電磁接觸裝置上。此外,一個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具有安裝在主體外殼內(nèi)的可動接觸件支承體、通過激勵線圈使可動接觸件支承體運動的電磁體以及操作指示件,該操作指示件與可動接觸件支承體一體形成并從設置在安裝有輔助單元的主體外殼的側(cè)面上的指示窗暴露于外部;兩個電磁接觸裝置相鄰布置,且通過將用作輔助單元并禁止兩個電磁接觸裝置的同時輸入的可逆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可拆除地安裝到這些電磁接觸裝置的殼體側(cè)安裝部上來連接這兩個電磁接觸裝置。此外,在一個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中,一種或兩種輔助觸點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可拆除地安裝在設置于可逆單元中的單元間安裝部上,該輔助觸點單元用作輔助單元并設置有輔助電路接線端,且一個或兩個電涌吸收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可拆除地安裝在電磁接觸裝置的殼體側(cè)安裝部上,該電涌吸收單元用作輔助單元并吸收由電磁體產(chǎn)生的電涌電壓。此外,在一個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中,可逆單元在單元殼體內(nèi)設置有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以能與電磁接觸裝置的操作指示件連接,并從設置于單元殼體內(nèi)的指示窗中暴露到外部。借助于本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多種類型的輔助單元可容易地與作為可逆類型的兩個電磁接觸裝置安裝在一起。此外,在一個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中,輔助觸點單元在單元殼體內(nèi)設置有輔助觸點單元操作指示件,以能與可逆單元的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連接,并從設置于單元殼體內(nèi)的指示窗暴露到外部。借助于本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在安裝有輔助觸點單元的狀態(tài)下可精確地確認電磁接觸裝置的操作。此外,在一個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中,電涌吸收單元可拆除地安裝在橫跨可逆單元的電磁接觸裝置上。借助于本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可容易地實現(xiàn)電涌吸收單元和可逆單元的安裝。借助于本發(fā)明,無論使用單個電磁接觸裝置或使用兩個電磁接觸裝置并采用可逆構(gòu)造,可以根據(jù)用戶要求選擇多種類型的輔助單元,且可在這些中選擇一種或多種輔助單元并可容易地進行安裝。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電磁接觸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示出可逆單元安裝在成對的電磁接觸裝置上的狀態(tài);圖4示出電磁接觸裝置、可逆單元和輔助觸點單元的已安裝狀態(tài);圖5示出電磁接觸裝置和電涌吸收單元的已安裝狀態(tài);圖6示出電涌吸收單元安裝在橫跨可逆單元的電磁接觸裝置上的狀態(tài);圖7是示出輔助觸點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的立體圖;圖8示出輔助接觸位置單元安裝在可逆單元上的狀態(tài);圖9示出電磁接觸裝置的操作指示件、可逆單元的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和輔助接觸位置單元的操作指示件和輔助觸點單元的已連接狀態(tài);
      圖10示出電磁接觸裝置和輔助觸點單元的已安裝狀態(tài);圖11是示出電磁接觸裝置和多種類型的輔助單元的組合型式的表格;圖12是示出本發(fā)明的電磁接觸裝置的組成構(gòu)件的分解立體圖;圖13是示出電磁接觸裝置的初始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14是示出當電磁接觸裝置的可動芯執(zhí)行驅(qū)動桿旋轉(zhuǎn)和可動觸點支承體運動到操作位置的吸引運動時的狀態(tài)的簡化圖;圖15是示出當電磁接觸裝置的可動觸點支承體由于返回彈簧的推動力運動到初始位置時驅(qū)動桿旋轉(zhuǎn)和可動芯釋放運動的簡化圖;圖16是示出當電磁接觸裝置的可動芯由于慣性力執(zhí)行釋放運動時,驅(qū)動桿旋轉(zhuǎn)和可動觸點支承體運動到初始位置的狀態(tài)的簡化圖;圖17是示出由電磁接觸裝置包括的可動芯的結(jié)構(gòu)和驅(qū)動桿的已連接結(jié)構(gòu)的立體圖;圖18示出可動芯的結(jié)構(gòu),該可動芯配合設置在由電磁接觸裝置構(gòu)成的可動芯內(nèi)的孔;圖19示出由電磁接觸裝置構(gòu)成的驅(qū)動桿的另一端的形狀;圖20是示出本發(fā)明的電磁接觸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21示出電磁接觸設備的第一實施例中的可逆單元的連接柱(post)不保持在正常位置的狀態(tài);圖22示出第一實施例中的可逆單元的連接柱保持在正常位置并連接到操作指示件的狀態(tài);圖23示出第二實施例中的可逆單元的連接柱不保持在正常位置的狀態(tài);圖M示出第二實施例中的可逆單元的連接柱保持在正常位置并連接到操作指示件的狀態(tài);圖25示出第二實施例的連接柱的形狀;圖沈是示出第三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設備的主要部件的立體圖;圖27示出第三實施例中的可逆單元的連接柱不保持在正常位置的狀態(tài);圖28示出第三實施例中的可逆單元的連接柱保持在正常位置并連接到操作指示件的狀態(tài);圖四示出從可動觸點支承體的驅(qū)動方向看,第三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設備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圖30是示出本發(fā)明的電磁接觸裝置的線圈接線端部的結(jié)構(gòu)的立體圖;圖31示出接線端的已配合部分被壓配到線圈接線端部的接線端基底的壓配的配合部中的狀態(tài);圖32是示出接線端基底容納于上殼體的線圈接線端容納室中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33詳細示出接線端防躥出結(jié)構(gòu);圖34示出固定接觸器安裝在設置于上殼體上的接線端腔室中的狀態(tài);圖35示出固定接觸器安裝于其中的接線端腔室的主要部分;圖36示出第一實施例的固定接觸器的結(jié)構(gòu);圖37示出帶有墊圈的螺釘被螺接到第一實施例的固定接觸器的狀態(tài);
      圖38示出第二實施例的固定接觸器的結(jié)構(gòu);圖39示出第二實施例的固定接觸器安裝在上殼體的接線端腔室中的狀態(tài);圖40是示出由本發(fā)明的電磁接觸裝置構(gòu)成的、第一實施例的上殼體和滅弧蓋結(jié)構(gòu)的分解立體圖;圖41是示出第一實施例的滅弧蓋的結(jié)構(gòu)的立體圖;圖42示出滅弧蓋安裝到第一實施例中的上殼體上的狀態(tài);圖43是圖42中的A-A視圖;圖44是圖42中的B-B視圖;圖45示出在第一實施例中滅弧腔室中的內(nèi)部壓力升高的狀態(tài);圖46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滅弧蓋的結(jié)構(gòu)的立體圖;圖47示出滅弧蓋安裝到第二實施例中的上殼體上的狀態(tài);圖48是圖47中的C-C視圖;圖49是圖47中的D-D視圖;圖50示出在第二實施例中滅弧腔室中的內(nèi)部壓力升高的狀態(tài);圖51是示出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的立體圖,該電磁體作為包含在本發(fā)明的電磁接觸裝置中的另一實施例的電磁體;圖52是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容納于其中的下殼體的示意平面圖;圖53是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的分解立體圖;圖M是示出由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構(gòu)成的繞線筒的平面圖;圖55是從右上方看的繞線管的立體圖;圖56是從左側(cè)方看的繞線管的立體圖;圖57是示出由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的左端側(cè)的立體圖;圖58是示出內(nèi)部磁軛安裝在繞線筒上的狀態(tài)的放大剖視圖;圖59是示出處于移除了繞線筒的、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的立體圖;圖60是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的沿垂直于軸向方向的剖視圖;圖61是示出內(nèi)部磁軛的立體圖;圖62是示出觸點部的平面圖;圖63是示出觸點部的可動觸點部的平面圖;圖64是示出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和觸點部之間的連接關(guān)系的示意圖;圖65是示出包括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的電磁接觸裝置的打開位置附近的行程與彈簧負載之間的關(guān)系的特征圖;圖66是示出包括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的電磁接觸裝置的彈簧負載與行程之間的關(guān)系的特征圖;圖67是示出在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例子中,打開位置附近的彈簧負載和行程之間關(guān)系的特征圖;圖68是示出在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例子中,彈簧負載和行程之間關(guān)系的特征圖;圖69是示出本發(fā)明的電磁接觸裝置安裝在導軌上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70示出安裝在電磁接觸裝置的底面上的金屬絲彈簧;圖71示出將電磁接觸裝置安裝在導軌上的初始操作;
      圖72示出將電磁接觸裝置安裝在導軌上的中間操作;圖73示出將電磁接觸裝置安裝到導軌上的已完成狀態(tài)。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見附圖,詳細解釋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此后被稱為“實施例”)。圖1是示出電磁接觸設備的立體圖,該設備連接到三相感應式電動機(未示出) 的饋送電路,并且執(zhí)行感應式電動機的前進/后退的操作控制,該設備包括兩個電磁接觸裝置Ia和lb、一個可逆單元2、兩個電涌吸收單元3a和北以及兩個輔助接觸點單元如和 4b。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中的一個電磁接觸裝置Ia是執(zhí)行感應式電動機的前進操作控制的電磁接觸裝置,而另一個電磁接觸裝置Ib是執(zhí)行感應式電動機的后退操作控制的電磁接觸裝置。如圖2中所示,電磁接觸裝置Ia是包括接線端部10和線圈接線端部11的設備, 每個接線端部都具有觸點;如圖3中所示,觸點部7、電磁體8和驅(qū)動桿9都如下所述容納于主體外殼(主殼體)6中。主體外殼6具有容納電磁體8的下殼體6a、容納觸點部7的上殼體6b和遮蓋上殼體6b的上部的滅弧蓋6c。與前部和后部連通的矩形指示窗6c2形成于滅弧蓋6c中,且在此指示窗6c2中設置有觸點部7的操作指示件7al。此外,在此滅弧蓋6c中形成有第一連接孔12到第五連接孔16,這些連接孔與前部和后部連通并能夠使一個可逆單元2和兩個電涌吸收單元3a、!3b 連接。第一到第三連接孔12至14是呈正方形開口的孔。通過在滅弧蓋6c中靠近線圈接線端部11呈L形開口來形成第四和第五連接孔15、16。如圖5中所示,在電磁接觸裝置Ia內(nèi),設置有兩個彼此相對的側(cè)壁17a、17b的電涌接線端插入路徑17設置在朝向第四和第五連接孔15、16的位置上。此外,在電涌接線端插入路徑17的一端處設置有電涌接線端18,從而形成表面接線端插入路徑17的一部分,并且電氣連接到線圈接線端部11和電涌吸收單元3a、3b,其中電涌吸收單元3a、!3b呈彎曲成阻隔表面接線端插入路徑17的形狀。另一電磁接觸裝置Ib還具有與一個電磁接觸裝置Ia相同的結(jié)構(gòu),且因此略去解釋。(可逆單元)可逆單元2是使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相鄰布置和固定,且即使當操作信號由于某些操縱而都被輸入到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時(即使當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 的電磁體8試圖同時進行操作時),也機械地禁止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同時處于閉合 (ON)狀態(tài)的這種狀態(tài)的設備。如圖3中所示,可逆單元2包括矩形-平行六面體單元主體2a、單元主體加的第一鄰接面2b、從該第一鄰接面2b中突出的第一到第四鉤部2c到2f以及成對的可逆柱2g、 2h,第一鄰接面2b與相鄰設置的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的滅弧蓋6c、6c鄰接。成對的可逆柱2g、》!分別與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的操作指示件7al配合,并且通過與包含在單元主體加中的鎖定機構(gòu)(未示出)的連接,這些操作指示件7a中的僅一個可運動。此外,頸部an在單元主體加的長度方向上基本上形成于中心,頸部的寬度尺寸和厚度方向制成小于在長度方向上的其它地方。成對的可逆柱2g、》!包括從形成于第一鄰接面2b內(nèi)的矩形單元窗2i中突出的圓柱形顯示件配合部2gl、a!l,如圖3中所示,以及從矩形單元窗業(yè)中突出的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2g2、ai2,其中矩形單元窗形成在相對于第一鄰接面2b的背面內(nèi)的第二鄰接面2j中, 如圖2中所示。在此,如圖2中所示,第六到第i^一連接孔211、20、2 、29、21~、&形成于第二鄰接面2j中,如下文中將要描述的,這些連接孔分別與輔助觸點單元^、4b的鉤部20a、 20b,20c 配合。且如圖3中所示,可逆單元2的第一鉤部2c的末端被插入電磁接觸裝置Ia的第一連接孔12中并與開口周界配合,第二鉤部2d的末端被插入電磁接觸裝置Ia的第二連接孔13中并與開口周界配合,第三鉤部加的末端被插入電磁接觸裝置Ib的第一連接孔12中并與開口周界配合,且第四鉤部2f的末端被插入電磁接觸裝置Ib的第二連接孔13中并與開口周界配合;此外,成對的可逆柱2g、2h的指示件配合部2gl、2hl分別與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的操作指示件7al匹配。并且在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之間連接的可逆單元2 中,成對的可逆柱2g、》!經(jīng)由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的操作指示件7al機械地禁止一個電磁接觸裝置Ia的可動觸點支承體7a和另一個可動觸點支承體7b的同時運動,因而,限制了兩個電磁接觸裝置la、lb的同時閉合(ON)的狀態(tài)。(電涌吸收單元)成對的電涌吸收單元3a、3b是包含當電磁體8的線圈8a的激勵停止時吸收所產(chǎn)生的電涌電壓的元件的設備。如圖5(a)中所示,電涌吸收單元3a中的一個包括包含元件的單元主體3al ;沿相同方向從單元主體3al的一側(cè)突出的成對的長電涌元件3a2、3a3 ;位于該成對的電涌元件 3a2、3a3內(nèi)側(cè)上并從單元主體3al的一側(cè)突出的成對的鉤部3a4、3a5 ;以及設置在成對的鉤部3a4、3a5之間、單元主體3al的一側(cè)上的凹陷部3a6。通過沿相互接近和退回的方向彎曲來形成成對的電涌元件3a2、3a3 ;電涌元件的最大彎曲量t設定成大于形成電磁接觸裝置Ia的電涌接線端插入路徑17的兩側(cè)壁17a、 17b之間距離的尺寸。如圖5(b)中所示,上述構(gòu)造中的一個電涌吸收單元3a的一個電涌接線端3a2和鉤部3a4被插入一個電磁接觸裝置Ia的第四連接孔15中,而另一電涌接線端3a3和鉤部 3a5被插入電磁接觸裝置Ia的第五連接孔16中。并且,成對的電涌接線端3a2、3a3穿過電涌接線端插入路徑17,同時經(jīng)歷彈性變形并與電涌接線端18緊密接觸,鉤部3a4與第四連接孔15的開口周界配合,而鉤部3a5與第五連接孔16的開口周界配合,且通過這種方式形成與一個電磁接觸裝置Ia的電磁體8的電氣連接。另一電涌吸收單元: 具有與一個電涌吸收單元3a相同的結(jié)構(gòu),并包括單元主體北1、成對的電涌接線端北2、北3、成對的鉤部北4、北5以及凹陷部北6。如圖6中所示,另一個電涌吸收單元3a的一個電涌接線端3 和鉤部3b4被插入另一個電磁接觸裝置Ib的第四連接孔15中,而另一電涌接線端3b3和鉤部3 被插入電磁接觸裝置Ib的第五連接孔16中。并且,成對的電涌元件北2、北3穿過電涌接線端插入路徑17,同時經(jīng)歷彈性變形并與電涌接線端18緊密接觸,而鉤部3a4與第四連接孔15的開口周界配合,且凹陷部3M包圍可逆單元2的頸部2m,且通過這種方式形成與另一個電磁接觸裝置Ib的電磁體8的電氣連接,同時橫跨可逆單元2。通過這種方式,成對的電涌吸收單元3a、3b吸收由成對的電磁接觸裝置la、lb的電磁體8產(chǎn)生的電涌電壓。(輔助觸點單元)如圖1中所示,輔助觸點單元如、仙是包括輔助電路接線端25的裝置。如圖7中所示,輔助觸點單元如中的一個具有在外殼19內(nèi)的觸點部(未示出), 且此外設置有三個鉤部20a、20b、20c,這些鉤部沿相同方向從外殼19的一側(cè)突出。兩個鉤部20b、20c與外殼19 一體形成,且采用一種結(jié)構(gòu)以使離開鉤部20b和20c 一定距離的一個鉤部20a可借助于使鉤運動的桿(hook-moving lever) 21的按壓操作沿接近連個鉤部20b、20c的方向運動。當解除對使鉤運動的桿21的按壓操作時,該鉤部20a借助于彈簧構(gòu)件(未示出)的彈簧推力返回到離開鉤部20b和20c —定距離的初始位置。設置在主體外殼19內(nèi)的觸點部包括可動觸點支承體22 (見圖4);返回彈簧(未示出),該返回彈簧以朝向可動觸點支承體22的一側(cè)的彈簧推力起作用;多個可動觸點(未示出),每個可動觸點由觸點彈簧來支承(以沿與返回彈簧的彈簧推力的作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彈簧推力起作用),從而能夠沿與可動觸點支承體22相同的方向運動;以及,多個固定觸點(未示出),這些固定觸點由主體外殼19支承,以使多個可動觸點沿運動方向反向。在此,如圖4和9中所示,指示件配合部2 和輔助觸點單元操作指示件22b與可動觸頭支承體22 —體形成,該指示件配合部2 從形成于主體外殼19的一側(cè)內(nèi)的矩形單元窗19a突出,該主體外殼包圍可逆單元2的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2g2、ai2,且如圖2中所示,輔助觸點單元操作指示件22b從形成于與外殼19的一側(cè)相反的側(cè)面內(nèi)的矩形單元窗 19b中突出。且如圖8中所示,按壓并操縱使鉤運動的桿21以使鉤部20a接近鉤部20b和20c 那側(cè),這些鉤部20a、20b和20c被插入可逆單元2的第六到第八連接孔2n、2o、2p,且指示件配合部2 匹配到可逆柱池的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2h2中;此外,解除使鉤運動的桿21 的按壓操縱以與第六到第八連接孔2n、2o、2p的開口周界配合,且通過這種方式,輔助觸點單元如安裝到可逆單元2上。此外,另一個輔助觸點單元如具有與一個輔助觸點單元4b相同的結(jié)構(gòu);按壓并操縱使鉤運動的桿21以使鉤部20a接近鉤部20b和20c那側(cè),這些鉤部20a、20b和20c都被插入可逆單元2的第九到第十一連接孔2q、2r、k,且指示件配合部2 匹配到可逆柱濁的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2g2中;此外,松開使鉤運動的桿21的按壓操縱以與第九到第十一連接孔2q、2r、k的開口周界配合,且通過這種方式,輔助觸點單元4b安裝到可逆單元2上。本發(fā)明的殼體側(cè)安裝部對應于第一到第五連接孔12至16,且本發(fā)明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對應于可逆單元2的第一到第四鉤部2c到2f、電涌吸收單元3a和北的鉤部3a4、3a5、 3b4、3b5以及輔助觸點單元乜和4b的鉤部20a、20b、20c。借助于具有上述構(gòu)造的電磁接觸裝置,一個可逆單元2、兩個電涌吸收單元3a和 3b以及兩個輔助觸點單元如和4b可安裝到使用簡單構(gòu)造的兩個電磁接觸裝置h、lb上, 因而,可以根據(jù)用戶要求來設置執(zhí)行感應式電動機的前進/后退操作控制的電磁接觸設備。
      在此,如圖10中所示,在本發(fā)明中,一個輔助觸點單元如可安裝在一個電磁接觸裝置Ia上。在此例中,按壓并操縱使鉤運動的桿21以使鉤部20a接近鉤部20b和20c那側(cè), 這些鉤部20a、20b和20c都被插入電磁接觸裝置Ia的第一到第三連接孔12、13、14,且指示件配合部22a匹配到電磁接觸裝置Ia的操作指示件7al中。并且,解除對使鉤運動的桿21的按壓操作以使得與第一到第三連接孔12、13、14的開口周界配合并且借助于這種方式,輔助觸點單元如可安裝到電磁接觸裝置Ia上。此外,盡管沒有明確示出,但可設想電磁接觸裝置Ia和lb、可逆單元2、電涌吸收單元3a和北以及輔助觸點單元如和4b在圖11中所示的組合。因此,本發(fā)明可提供電磁接觸裝置Ia和lb,根據(jù)各種用戶要求在這些電磁接觸裝置中組合有輔助單元。(電磁接觸裝置的總體結(jié)構(gòu))下面,參見圖12至19闡釋電磁接觸裝置Ia的總體構(gòu)造。另一電磁接觸裝置Ib 具有相同的構(gòu)造,因此略去闡釋。如圖12中所示,都具有觸點的接線端部IOa到IOd設置在由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的上殼體6b中,該合成樹脂材料具有絕緣特性并形成電磁接觸裝置Ia的殼體6 ;此外,還設置線圈接線端部容納腔10e,該腔室容納電磁體8的線圈接線端部11。此外,在上殼體6b 上安裝有滅弧蓋6c和接線端蓋5,其中滅弧蓋容納6c如下所述以密封狀態(tài)容納可動觸點支承體7a,而接線端蓋5遮蓋都具有觸點的接線端部IOa到IOd以及電磁體的線圈接線端部 11。并且,構(gòu)成觸點部7的可動觸點支承體7a和返回彈簧7b容納于上殼體6b中。可動觸點支承體7a包括可動觸點支承基底7a2以及粘附并連結(jié)到此可動觸點支承基底7a2的可動觸點支承蓋7a3 ;在可動觸點支承基底7a2上設置有與接觸彈簧7a8結(jié)合的多組可動觸點7a4。并且,觸點件IOe設置在接線端部IOa到IOd上、安裝在上殼體6b 上并且每個觸點件都具有觸點;固定觸點(未示出)與各個可動觸點7a4相對地設置在這些觸點件IOe上。此外,如圖12中所示,AC操作類型的電磁體8容納于下殼體6a中。該電磁體8包括線圈架8b,勵磁線圈8a(見圖13)圍繞該線圈架盤繞;固定芯8c,其被插入該線圈架8c 的中空部并固定到下殼體6a的側(cè)面;可動芯8d,其被插入線圈架8b的中空部并與該固定芯8c相對,以能夠接觸和分開;以及成對的線圈接線端部11,其在線圈架8b的設置有可動芯8d的一端上彼此分開和集成。成對的線圈接線端部11沿安裝在上殼體4內(nèi)、都具有觸點的接線端部IOa到IOd而設置。如圖13中所示,容納于上殼體6b內(nèi)的可動觸點部7和容納于下殼體6a內(nèi)的電磁體8設置成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打開/閉合操作的運動方向和可動芯8d的運動方向(吸引運動方向和釋放運動方向)是平行的,且此外返回彈簧7b設置成以沿使可動觸點支承體 7a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方向的推動力起作用。此外,為了將可動芯8d的吸引運動和釋放運動傳遞到可動觸點支承體7a,驅(qū)動桿 9容納于下殼體6a和上殼體6b之間并在兩者間延伸,如圖13中所示,該驅(qū)動桿連接到可動觸點7a的離開返回彈簧7b的一端并與可動芯8d連接。
      驅(qū)動桿9是板形構(gòu)件,并且如圖12中所示,長度方向上的一端是旋轉(zhuǎn)支點部,而可動芯連接部9b形成在長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上;在長度方向上的中心設置有可動觸點支承連接部9c,且成對的支承部9d在比可動觸點支承連接部9c更靠近旋轉(zhuǎn)支點部9a的位置形成。如圖17中所示,驅(qū)動桿9的可動芯連接部9b從上面被插入并連接到形成于可動芯8d內(nèi)的連接孔8e.如圖18中所示從上觀察可動芯8d,連接孔Se形成為六邊形孔,在該孔中,沿可動芯8d的一個運動方向設置的第一內(nèi)表面8el具有比沿可動芯8d的另一運動方向設置的第二內(nèi)表面8e2小的內(nèi)部寬度(垂直于運動方向的寬度),并且設置與第一內(nèi)表面8el連續(xù)并在第二內(nèi)表面8e2的側(cè)面上傾斜的傾斜面8e3。如圖19中所示,可動芯連接部9b具有通過使板寬度逐步變窄所形成的較窄末端部%1,并且通過設置彎曲部%2,末端部9bl的寬度h2設置成比連接孔8e的第一內(nèi)表面 8el和第二內(nèi)表面8e8之間的孔寬度hi (見圖18)略微小的值。隆起部設置在驅(qū)動桿9的可動芯觸點支承連接部9c內(nèi),且如圖13中所示,驅(qū)動桿 9穿過桿連接孔7a5,該連接孔垂直穿過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一側(cè)。在此,桿配合壁7a7設置在圖13中的桿連接孔7a5的右側(cè)上,該桿配合壁可與可動觸點支承連接部9c鄰接。驅(qū)動桿9的成對支承部9d從板的寬度方向向外突出,且如圖13中所示,當可動觸點支承連接部9c穿過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桿連接孔7a5時,可旋轉(zhuǎn)地與可動觸點支承體 7a的上端面7a6鄰接。驅(qū)動桿9的旋轉(zhuǎn)支點部9a置于支承點凹陷6cl中并與該凹陷6cl可旋轉(zhuǎn)地連接。 并且,當滅弧蓋6c安裝在上殼體6b上時,支承點凹陷6cl保持驅(qū)動桿9的旋轉(zhuǎn)支點部9a, 且此外使成對的支承部9d壓抵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上端面7a6。這樣,由于旋轉(zhuǎn)支點部9a可旋轉(zhuǎn)地連接到滅弧蓋6c的支承點凹陷6cl,并且由于可動芯連接部9b連接到可動芯8d的連接孔8e,可動芯8d的運動伴隨著驅(qū)動桿9相對于作為旋轉(zhuǎn)支承點的旋轉(zhuǎn)支點部9a的旋轉(zhuǎn),且驅(qū)動桿9的旋轉(zhuǎn)經(jīng)由可動觸點支承連接部9c和桿連接孔7a5傳遞到可動觸點支承體7a。在此,驅(qū)動桿9的可動觸點支承連接部9c定位在返回彈簧7b的作用線(軸線P 的延長線)上,如圖13中所示,而可動觸點支承連接部9c連接到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桿連接孔7a5。下面參見圖13至16解釋電磁接觸裝置1的操作。當在本發(fā)明的電磁接觸裝置1中,電磁體8的勵磁線圈8a處于為非激勵狀態(tài)時, 然后如圖13中所示,吸引力并不作用在固定芯8c和可動芯8d之間,且可動觸點支承體7a 通過返回彈簧7b的推動力被移到圖13中的右側(cè)(后面被稱為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初始位置)。此時,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a觸點的可動觸點7a4與固定觸點分開,而b觸點的可動觸點7a4與固定觸點接觸。接下來,當電磁體8的勵磁線圈8a進入勵磁狀態(tài)時,吸引力作用于固定芯8c和可動芯8d之間,且可動芯8d經(jīng)歷朝向固定芯8c的吸引運動。如圖14中所示,當可動芯8d 在圖中左側(cè)上經(jīng)歷吸引運動時,可動芯連接部9b與連接孔8e的第二內(nèi)表面8e2鄰接,且借助于這種方式,驅(qū)動桿9經(jīng)歷相對于旋轉(zhuǎn)支點部9a順時針的旋轉(zhuǎn),該旋轉(zhuǎn)支點部作為旋轉(zhuǎn)支承點與支承點凹陷6cl的右側(cè)壁配合;由可動觸點支承連接部9c按壓的可動觸點支承體 7a沿操作方向抵抗返回彈簧7b運動。當可動觸點支承體7a運動到操作位置時,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a觸點的可動觸點7a4與固定觸點接觸,而b觸點的可動觸點7a4與固定觸點分開。接下來,當離開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操作位置,電磁體8的勵磁線圈8a置于未激勵狀態(tài)時,由返回彈簧7b的推動力作用于其上的可動觸點支承體7a運動到如圖15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此外,外力經(jīng)由驅(qū)動桿9從可動觸點支承體7a傳遞到電磁體8的可動芯8d, 該可動觸點支承體7a在返回彈簧7b的推力作用下運動,并且由于驅(qū)動桿9的沿逆時針方向的旋轉(zhuǎn),可動芯8d沿與固定芯8c分開的方向經(jīng)歷釋放運動。如果由于過度電流流動,在定位于操作位置的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a觸點的可動觸點7a4與固定觸點之間發(fā)生略微粘附作用,則由于返回彈簧7b的推動力作用已運動到初始位置的可動觸點支承體7a在釋放過程中停下。返回彈簧7b的使可動觸點支承體7a停止的推動力經(jīng)由驅(qū)動桿9傳遞到可動芯 8d,因而,可動芯8d由于沿與固定芯8c分開的方向的慣性而運動,并且由于這種慣性(慣性力)產(chǎn)生釋放運動。這樣,當可動芯8d如圖16中所示由于慣性力而經(jīng)歷釋放運動時,驅(qū)動桿9的可動芯連接部9b與可動芯8d的連接孔8e的第一內(nèi)表面8el鄰接,且驅(qū)動桿9相對于旋轉(zhuǎn)支點部9a以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該旋轉(zhuǎn)支點部9a作為旋轉(zhuǎn)支承點與支承點凹陷6cl 的左側(cè)上的壁配合。并且,由于旋轉(zhuǎn)觸點支承體7a的桿配合壁7a7在沿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的驅(qū)動桿9的一部分上鄰接,朝向初始位置的外力傳遞到可動觸點支承體7a。這樣,當外力被傳遞,從而使可動觸點支承體7a朝向初始位置運動時,在兩者間發(fā)生略微粘合的a觸點的可動觸點7a4和固定觸點被拉開,并且通過返回彈簧7b的推動力的作用,可動觸點支承體 7a運動到初始位置。如圖13中所示,在此電磁接觸裝置Ia中,設置在連接到可動芯8d和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驅(qū)動桿9的一端上的旋轉(zhuǎn)支點部9a可旋轉(zhuǎn)地連接到設置在滅弧蓋6c的下表面中、在具有作為旋轉(zhuǎn)支承點的旋轉(zhuǎn)支承點9a的可旋轉(zhuǎn)結(jié)構(gòu)中的支承點凹陷6cl,沒有必要如現(xiàn)有技術(shù)的結(jié)構(gòu)那樣使銷或其它旋轉(zhuǎn)支承構(gòu)件固定到外殼,因而,用于組裝驅(qū)動桿9的部件數(shù)目可減少。此外,當過度電流流過且在定位于操作位置的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a觸點的可動觸點7a4和固定觸點之間有略微粘附作用時,返回彈簧7b直到使可動觸點支承體7a在釋放過程中途停止的推動力經(jīng)由驅(qū)動桿9傳遞,且由此可動芯8d如圖16中所示沿與固定芯 8c分開的方向慣性地運動,且由于這種慣性的慣性力而發(fā)生釋放運動,因而,驅(qū)動桿9相對于作為旋轉(zhuǎn)支承點的旋轉(zhuǎn)支點部9a沿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且朝向初始位置的外力傳遞到可動觸點支承體7a。這樣,通過由于可動芯8d的慣性力的釋放運動,朝向初始位置的外力傳遞到可動觸點支承體7a,且處于略微粘附狀況的a觸點的可動觸點7a4和固定觸點立即被拉開,因而,在電磁接觸裝置的正常操作中可消除略微的觸點粘附。此外,如圖13中所示,驅(qū)動桿9的連接到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桿連接孔7a5的可動觸點支承連接部9c定位在返回彈簧7b作用線(軸線P的延長線)上,因而,沒有力矩作用在可動觸點支承體7a上,而力從驅(qū)動桿9和返回彈簧7b的作用點傳遞到可動觸點支承體7a,可動觸點支承體7a相對于上殼體6b內(nèi)部的滑動摩擦可減小,且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耐久性可提高。此外,如圖18中所示,傾斜面8e3設置在可動芯8d的連接孔Se中、沿一個運動方向的側(cè)面上,且如圖16中所示,當可動芯8d由于慣性力而經(jīng)歷釋放運動時,可動芯連接部 9b在第一內(nèi)表面8el之前與傾斜面8e3接觸,因而,當可動芯8d由于慣性力經(jīng)歷釋放運動時,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運動響應度可提高。此外,如圖19(b)中所示,驅(qū)動桿9的可動芯連接部9b包括較窄的末端部9bl,因而,可易于執(zhí)行將可動芯連接部9b朝可動芯8d的連接孔8e插入的操作。此外,如圖18和圖19(a)中所示,在驅(qū)動桿9的可動芯連接部9b中,從彎曲部9b2 到末端部9bl的寬度h2設置成略微小于可動芯8d的連接孔8e的第一內(nèi)表面8el和第二內(nèi)表面8e2之間的孔寬hi的值,且當可動芯8d沿吸引方向和釋放方向運動時,驅(qū)動桿9的旋轉(zhuǎn)操作立即經(jīng)由可動芯連接部%從第一內(nèi)表面8el或第二內(nèi)表面8e2傳遞,因而,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運動響應度可提高。此外,如圖13中所示,形成于滅弧蓋6c中的支承點凹陷6cl包圍并支承旋轉(zhuǎn)支點部9a,該旋轉(zhuǎn)支點部是驅(qū)動桿9的一端,因而,旋轉(zhuǎn)支點部9a可由簡單的結(jié)構(gòu)來軸向支承。(用于防止將可逆單元錯誤地安裝到電磁接觸裝置上的結(jié)構(gòu))接下來,參見圖20和圖四闡釋防止將可逆單元2錯誤地安裝到兩個相鄰布置的電磁接觸裝置la、lb的另一實施例。圖20到圖22示出用于防止錯誤地安裝可逆單元2的第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如圖20中所示,在可逆單元2的單元主體加中容納形成鎖定機構(gòu)的成對的鎖定板2t,且在一塊鎖定板2t上并從中突出地形成指示件配合部2gl和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 2g2。此外,前進限制部觀在本實施例的可動觸點支承體7a上、靠近操作指示件7al的位置處形成,并朝向指示窗6c2突出。這種前進限制部觀是這樣的構(gòu)件,即當可逆單元2的圓柱形指示件配合部2gl定位在能夠與操作指示件7al匹配的正常位置NP時,該構(gòu)件允許指示件配合部2gl前進到指示窗6c2中,如圖22中所示,且當指示件配合部2gl試圖從與正常位置NP偏離的位置前進到指示窗6c2中時,該構(gòu)件與指示件配合部2gl的末端鄰接并禁止前進到指示窗6c2中,如圖21中所示。此外,盡管未示出,朝向指示窗6c2突出的前進限制部觀也在另一電磁接觸裝置 Ib的可動觸點支承體7a上、靠近操作指示件7al的位置處形成。當可逆單元2的圓柱形指示件配合部2hl定位在能夠與操作指示件7al匹配的正常位置NP時,前進限制部觀允許指示件配合部2hl前進到指示窗6c2中,如圖22中所示,且當指示件配合部2hl試圖從與正常位置NP偏離的位置前進到指示窗6c2中時,前進限制部觀與指示件配合部的末端鄰接并禁止前進到指示窗6c2中。借助于上述構(gòu)造,當從可逆單元2的單元窗2i突出的指示件配合部2gl并不定位在能夠與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操作指示件7al連接的正常位置NP時,如圖21中所示時, 設置在操作指示件7al附近位置的前進限制部觀禁止指示件配合部2gl前進到指示窗6c2 中,因而,可逆單元2不能安裝在電磁接觸裝置Ia上。另一方面,如圖22中所示,當可逆單元2的指示件配合部2gl定位在正常位置NP時,指示件配合部2gl并不由前進限制部觀禁止,并如此前進到指示窗6c2并以匹配狀態(tài)連接到操作指示件7al,且第一鄰接表面2b與滅弧蓋6c鄰接,因而,可逆單元2可以安裝在電磁接觸裝置Ia上。此外,通過在另一電磁接觸裝置Ib中的相似操作,產(chǎn)生能夠使從可逆單元2的單元窗2i中突出的指示件配合部2hl與操作指示件7al連接的狀態(tài)或者防止連接的狀態(tài)。借助于此,當在本實施例中,可逆單元2的指示件配合部2gl、2hl并不保持在初始位置時,形成于可動觸點支承體7a上的前進限制部觀禁止指示件配合部2gl、2hl從除了正常位置NP的其它位置前進到指示窗6c2,因而,可以可靠地防止指示件配合部2gl、2hl未正確連接到操作指示件7al的狀態(tài),并且防止可逆單元2的錯誤安裝,因而,可以更為安全地實施對感應式電動機的前進/后退的操作控制。接下來,在圖23至25中示出了防止錯誤安裝可逆單元2的第二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在此實施例中,如圖23中所示,兩個凹陷部7e、7f形成于與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指示窗6c2相對的表面中。這些凹陷部7e、7f形成于操作指示件7al的周界上。此外,在可逆單元2的指示件配合部2gl的下端形成成對的突出部2ul、2u2 ;如圖 25中所示,該成對的突出部2ul、2u2平行延伸形成。如圖M中所示,在此實施例中,當可逆單元的指示件配合部2gl定位在能夠與操作指示件7al匹配的正常位置NP時,在形成于指示件配合部2gl的下端的成對的突出部 2ul、2u2置于形成于操作指示件7al的周界上的凹陷部7e、7f中的狀態(tài)下,第一鄰接表面 2b與滅弧蓋6c鄰接,并且安裝在電磁接觸裝置Ia上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如圖23中所示,如果指示件配合部2gl試圖從與正常位置NP偏離的位置前進到指示窗6c2,指示件配合部2gl的突出部2ul、2u2與在其中并未形成有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凹陷部7e、7f的一表面鄰接,且第一鄰接表面2b處于與滅弧蓋6c分開的狀態(tài), 因而,可逆單元2不能安裝在電磁接觸裝置Ia上。此外,通過在另一電磁接觸裝置Ib中的相似操作,產(chǎn)生能夠使從可逆單元2的單元窗2i中突出的指示件配合部2hl與操作指示件7al連接的狀態(tài)或者防止連接的狀態(tài)。借助于此,還在此實施例中,對于包括不保持在初始位置的指示件配合部2gl、》!l 的可逆單元2,形成于電磁接觸裝置Ia的可動觸點支承體7a中的兩個凹陷部7e、7f和形成于可逆單元2的指示件配合部2gl、2hl的下端的成對的突出部2ul、2u2禁止從與正常位置 NP偏離的位置前進到指示件配合部2gl、》!l的指示窗6c2,可以可靠地防止指示件配合部 2gl、2hl并未正確連接到操作指示件7al的狀態(tài),并且防止錯誤安裝可逆單元2,因而,可以更為安全地來執(zhí)行對感應式電動機的前進/后退的操作控制。圖沈至圖四示出用于防止錯誤地安裝可逆單元2的第三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如圖沈中所示,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配合/前進限制部四從形成于第一電磁接觸裝置Ia的指示窗6c2中的內(nèi)壁中突出地形成。第一配合/前進限制部四僅在指示窗6c2 的內(nèi)壁上、偏離正常位置NP的位置處形成,在該正常位置,可逆單元2的指示件配合部2gl 可與操作指示件7al匹配。在可逆單元2的指示件配合部2gl的下部形成朝向外部突出的第二配合/前進限制部30,如圖^(a)中所示;如果指示件配合部2gl試圖從與指示窗6c2的正常位置NP偏離的位置前進,則該第二配合/前進限制部30與上述第一配合/前進限制部四配合,并且禁止指示件配合部2gl前進。
      此外,盡管未示出,但第一配合/前進限制部四也形成于另一電磁接觸裝置Ib的指示窗6c2中,而第二配合/前進限制部30也形成于可逆單元2的指示件配合部中。借助于上述構(gòu)造,如圖27中所示,當從可逆單元6的單元窗2i中突出的指示件配合部2gl處于與能夠與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操作指示件7al連接的正常位置NP偏離的位置時,從指示窗6c2的內(nèi)壁中突出的第一配合/前進限制部四與從指示件配合部2gl的下部突出的第二配合/前進限制部30配合并禁止指示件配合部2gl前進,因而,可逆單元6 不能安裝在電磁接觸裝置Ia上。另一方面,如圖觀中所示,在指示件配合部2gl定位在正常位置NP的可逆單元2的情況下,指示件配合部2gl的第二配合/前進限制部30并不與指示窗6c2的第一配合/前進限制部四接觸,而指示件配合部2gl前進到指示窗6c2并以匹配狀態(tài)連接到操作指示件7al,第一鄰接表面2b與滅弧蓋6c鄰接,且安裝在電磁接觸裝置Ia上是可能的。并且,當指示件配合部2gl連接到操作指示件7al時,定位在第一配合 /前進限制部四下方的第二配合/前進限制部30并不會如圖四(b)中所示影響可動觸點支承體7a的驅(qū)動方向。此外,通過在另一電磁接觸裝置Ib中的相似操作,產(chǎn)生能夠使從可逆單元2的單元窗2i中突出的指示件配合部2hl與操作指示件7al連接的狀態(tài)或者防止連接的狀態(tài)。借助于此,在本實施例中,同樣地,形成于形成指示窗6c2的內(nèi)壁上的第一配合/ 前進限制部四與從指示件配合部2gl、2hl的下部突出的第二配合/前進限制部30禁止在包括不保持在初始位置的指示件配合部2gl、》!l的可逆單元中從除了正常位置NP的位置前進到指示件配合部2gl、2hl的指示窗6c2,且可以可靠地防止指示件配合部2gl、2hl并未正確連接到操作指示件7al的狀態(tài),因而通過防止可逆單元2的錯誤安裝,可以更為安全地來執(zhí)行對感應式電動機的前進/后退的操作控制。(電磁接觸裝置的線圈接線端部的結(jié)構(gòu))接下來,參見圖30至33闡釋在圖12中所示的電磁體8的線圈接線端部11的具體結(jié)構(gòu)。如圖30中所示,電磁體8的線圈接線端部11包括成對的線圈接線端座31,線圈接線端座彼此分開并與線圈架8b的一側(cè)(在可動芯8d所設置的一側(cè)上)一體形成,且接線端32壓配到這些線圈接線端基底31中。一個線圈接線端座31包括從線圈架8b的最上表面延伸到更高位置的矩形管狀部 31a,以及形成于該矩形管狀部31a的與另一線圈接線端座31相對的外壁上的接線端壓配部31b。在接線端壓配部31b中,由成對的板狀配合部31bl、31b2以及成對的板狀保持部 31b3、31b4形成大體L形,板狀配合部31bl、31lD2從方形管狀部31a的外壁突出并彼此隔開,并沿垂直方向延伸,成對的板狀保持部31b3、31b4沿著從成對的板狀配合部31bl、31lD2 的開口端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且頸部穿透狹縫31c形成于板狀保持部31b3和板狀保持部 31b4之間。此外,另一線圈接線端座31也具有與這個線圈接線端座31相同的結(jié)構(gòu)。接線端32包括接線端部32a ;壓配件32b,其以相對于接線端部3 的大致直角彎曲并從其中伸出;形成于壓配件32b的端部上的頸部32c,其與接線端部32a隔開最遠;繞線連結(jié)基部32d,其以相對于頸部32c的大致直角彎曲,以與接線端部3 基本上平行;以及上升繞線連結(jié)部32e,其從繞線連結(jié)基部32d彎曲成與壓配件32b基本上平行。并且,在壓配件32b上形成鋸齒形配合齒32bl,這些配合齒當被壓配時與線圈接線端壓配部32b的成對的板狀配合部31bl、31b2的內(nèi)表面配合。在此,如圖31中所示,其寬度尺寸陡然減小的狹窄部32f設置在接線端部32a的側(cè)面上的壓配件32b中,且配合齒32bl從該狹窄部32f朝向頸部32c的側(cè)面形成。此外, 臺階部3讓5在線圈接線端壓配部31b的成對的板狀配合部31bl、31lD2的內(nèi)表面的上部上、 與壓配件32b的狹窄部32f相對形成。在上述構(gòu)造的接線端32中,頸部32c在壓配時穿過接線端壓配部31b的頸部穿透狹條31c,直到接線端部3 與矩形管狀部31a的上邊緣鄰接為止,以實現(xiàn)安裝。此時,如圖31中所示,當壓配到線圈接線端壓配部31b的成對的板狀配合部31bl、 31b2的內(nèi)表面中時,壓配件32b的鋸齒形配合齒32bl被配合。并且,當接線端部3 與矩形管狀部31a的上邊緣鄰接時,壓配件32b的狹窄部32f與線圈接線端壓配部31b的臺階部31b5相對。并且,卷繞在線圈架8b周圍的勵磁線圈8a的一個線端卷繞在一個接線端32的繞線連結(jié)部3 周圍,而勵磁線圈8a的另一線端卷繞在另一接線端32的繞線連結(jié)部3 周圍。上述構(gòu)造中的電磁體8的線圈接線端部11容納于線圈接線端部容納腔IOe中、設置于上殼體6b中的成對的分隔壁33、34之間,如圖32和33中所示。在容納于線圈接線端部容納腔IOe中的線圈接線端部11中,形成于成對的分隔壁 33,34的內(nèi)壁上的防脫開部35與接線端32的接線端部32a的上表面鄰接。借助于此,接線端32具有在其中接線端部32a、繞線連結(jié)部3 和壓配件32b、21b 一體化的結(jié)構(gòu),因而,可防止部件數(shù)目的增加。此外,僅通過對形成于線圈接線端基底31上的接線端壓配部31b和壓配件32b進行壓配來安裝接線端32,因而,組裝步驟次數(shù)減少。此外,當將壓配件32b壓配到接線端壓配部32b中時安裝接線端32,但當壓配到接線端壓配部31b的成對的板狀配合部31bl、31b2的內(nèi)表面中時,壓配件20b的配合齒20bl 被接合,因而,接線端32可牢固地壓配到接線端壓配部31b中。在此,當將接線端32壓配到接線端壓配部31b中時,由于配合齒32bl與接線端壓配部31b的成對的板狀配合部31bl、31lD2壓配和接合產(chǎn)生切屑;但當接線端部3 與矩形管狀部31a的上端鄰接時,形成于壓配件32b中的狹窄部32f與形成于接線端部31b中的臺階部3讓5相對,且產(chǎn)生的切屑被密封在接線端壓配部31b內(nèi)。因此,切屑并不侵入觸點部7及類似物,且不必要通過空氣清潔和類似物來移除,因而,組裝將更方便。此外,當電磁體8的線圈接線端部11容納于上殼體6b的線圈接線端部容納腔IOe 中時,形成于成對的分隔壁33、34的內(nèi)壁中的防脫開臺階部35與接線端32的接線端部3 的上表面鄰接,因而,可以可靠地防止線圈接線端32的脫開,并且可以提供高度可靠的電磁接觸裝置1。(由電磁接觸裝置構(gòu)成的電磁體的主電路接線端部的結(jié)構(gòu))接下來,參見圖34到圖39闡釋圖12中所示的每一個都具有觸點的接線端部IOa 到IOd的具體結(jié)構(gòu)。如圖34中所示,兩個接線端部10a、10b的固定接線端37安裝在成排地形成于上殼體6b的上部內(nèi)的接線端腔室36中。
      每個接線端腔室36由在上殼體6b中平行并間隔布置的多個分隔壁33以及分隔滅弧腔S的分隔壁38構(gòu)成,在該滅弧腔中設置有布置在分隔壁33、33之間的可動觸點支承體7a。在接線端腔36中形成壓配空間39和固定觸點插入空間40。如圖34和圖35中所示,壓配空間39是由分隔壁33、壓配分隔壁41a、分隔壁38 以及前壁(與分隔壁38相對的壁)包圍的囊形空間并在頂部開口,壓配分隔壁從形成接線端腔36的底面中向上升起。形成該壓配空間39的分隔壁33和前壁42設定成這些分隔件之間的間隔在底部較窄,而各分隔件之間的間隔在頂部擴寬,且如圖35中所示,各分隔件之間不同間距的位置處形成臺階面43a、43b。此外,固定觸點插入空間40是由分隔壁33、壓配分隔壁41、分隔壁38和前壁42 包圍的空間并且經(jīng)由形成于分隔壁38中的狹條38a與滅弧腔S連通,該壓配分隔壁從形成接線端腔20a的底面中向上升起。此外,其它的接線端部lOdUOc也具有相同的結(jié)構(gòu)。如圖36中所示,安裝在接線端腔36中的固定接觸器37包括在平面圖中呈方形的接線端螺紋件37a,在該接線端螺紋件中形成陰螺紋孔;壓配件37b,其通過從接線端螺紋件37a的一側(cè)彎曲來形成;彎曲件37c,其通過從接線端螺紋件37a的另一側(cè)沿與壓配件 37b相同的方向彎曲來形成;以及固定觸點37d,其形成于彎曲件37c的一端處。壓配件37b和彎曲件37c藉由成對的連接桿37bl、37lD2和成對的連接桿37cl、 37c2通過形成挖切開口 37el、37e2來與接線端螺紋件37a連續(xù)。在接線端螺紋件37a的上表面形成沿徑向突出的防脫開脊37f。此外,在壓配件37b中設置狹窄部37g,狹窄部的板的寬度尺寸從成對的連接桿 37bl、37lD2陡然減小,且鋸齒形配合齒Wh沿板的寬度方向從該狹窄部37g朝向端部形成于邊緣部中。并且如圖37中所示,帶有墊圈44的螺釘45螺接到該固定接觸器31的接線端螺紋件37a中。在此,接線端螺紋件37a的配線防脫開脊37f可進入的凹槽4 形成于墊圈 44中。具有上述構(gòu)造的固定接觸器37的壓配件37b和彎曲件37c被插入接線端腔36的壓配空間39和固定觸點插入空間40中。如圖35中所示,當與前壁42和分隔壁33的內(nèi)表面壓配時,壓配件37b的鋸齒形配合齒3 被配合。此時,壓配件37b的狹窄部37g與形成于壓配空間39中的臺階面43a、 4 相對。此外,當彎曲件37c被插入固定觸點插入空間40時,彎曲件37c的一側(cè)與狹縫38a 匹配,而形成于彎曲件37c的一端上的固定觸點37d定位在滅弧腔S中,并與觸點部7的多個可動觸點7c的運動方向相反地設置。同樣,如圖34中所示,當滅弧蓋6c安裝到上殼體6b上時,設置在滅弧蓋6c上的固定接觸器按壓部46從上表面與安裝在接線端腔36中的固定接觸器37的接線端螺紋件 37a鄰接。借助于此實施例,通過壓配到形成于上殼體6b中的壓配空間39中來安裝固定接觸器37的壓配件37b,但通過壓配到形成壓配空間39的前壁42和第二分隔壁33的內(nèi)表面中,壓配件37b的配合齒3 被配合。因此,固定接觸器37的脫開僅通過將固定接觸器37壓配到壓配空間39中來防止,并且可以可靠地實現(xiàn)安裝到上殼體6b中。此外,當滅弧蓋6c安裝到上殼體6b上時,設置在滅弧蓋6c上的固定接觸器按壓部46從上表面與固定接觸器37的接線端螺紋件37a鄰接,因而,還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固定接觸器37的脫開。在此,當將固定接觸器37的壓配件37b壓配到壓配空間39中時,由于壓配到前壁 42和分隔壁33的內(nèi)表面而產(chǎn)生切屑,但壓配件37b的狹窄部37g與形成于壓配空間39中的臺階面43a、4!3b相對,產(chǎn)生的切屑可被密封于壓配空間39內(nèi)。因此,切屑并不侵入觸點部7及類似物,且不必要通過空氣清潔和類似物來移除,因而,可容易地執(zhí)行安裝固定接觸器37的任務,且可以提高固定觸點37d和接觸部7的可動觸點7c的接觸可靠性。此外,在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固定接觸器37中,壓配件37b、彎曲件37c和接線端螺紋件37a經(jīng)由挖切開口 37el、37e2是連續(xù)的,因而,壓配件37b和彎曲件37c的彎曲較容易, 且可以形成平的板狀接線端螺紋件37a。同樣,配線防脫開脊37f形成于固定接觸器37的接線端螺紋件37a上,因而,當將螺釘45擰入接線端螺紋件37a并連接外部配線時,可以通過用墊圈44夾住外部配線來可靠地實現(xiàn)配線,且可容易地完成外部配線的連接任務。接下來,圖38示出另一實施例中接線端部的結(jié)構(gòu)。本實施例的固定接觸器47包括在平面圖中呈方形的接線端螺紋47a;壓配件47b, 其通過從接線端螺釘47a的一側(cè)彎曲來形成;彎曲件47c,其沿與壓配件47b相同的方向通過從接線端螺釘47a的另一側(cè)彎曲來形成,該彎曲件相對形成壓配件47b的位置變換90° ; 以及固定觸點47d,其形成于彎曲件47c的一端處。鋸齒形配合齒4 沿壓配件47b的板厚方向形成于邊緣上。此外,如圖39中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接線端腔36中,在頂部開口的囊狀壓配空間 50和沿分隔壁33的固定觸點插入空間51由分隔壁33、前壁(與分隔壁38相對的壁)42、 靠近該前壁42的第一壓配分隔壁48以及沿分隔壁33的第二壓配分隔壁49形成。在此實施例的固定接觸器47中,壓配件47b和彎曲件47c被插入接線端腔36的壓配空間50和固定觸點插入空間51。如圖39(b)中所示,當壓配件47b的鋸齒形配合齒4 被壓配到第二壓配分隔壁 49和分隔壁33的內(nèi)表面中時,壓配件47b的鋸齒形配合齒4 被接合。此外,當彎曲件47c被插入固定觸點插入空間51時,彎曲件47c的一端與狹縫38a 匹配,而形成于彎曲件47c的一端上的固定觸點47d定位在滅弧腔S中,并與觸點部7的多個可動觸點7c的運動方向相反地設置。借助于本實施例,固定接觸器47的壓配件47b被壓配到接線端腔36的壓配空間 50中并進行安裝,但壓配件47b的配合齒4 被壓配到形成壓配空間50的第三壓配分隔壁49和分隔壁33的內(nèi)表面中,同時被接合。因此,僅通過將固定接觸器47壓配到壓配空間50中來防止固定接觸器47的躥出,并且可以可靠地實現(xiàn)安裝到上殼體6b上。(電磁接觸裝置的滅弧蓋的結(jié)構(gòu))接下來,參見圖40到圖50闡釋圖12中所示的安裝在電磁接觸裝置Ia的上殼體 6b上的滅弧蓋6c的具體結(jié)構(gòu)。電磁接觸裝置Ib的滅弧蓋6c具有相同的構(gòu)造,因此省去闡釋。
      如圖40和圖41中所示,滅弧蓋6c包括矩形蓋主體60,蓋主體60在用于安裝到電磁接觸裝置Ia上的定向上位于前側(cè)上;成對的長邊壁部61,其從蓋主體60的長邊側(cè)緣彼此相對形成;成對的短邊壁部62、63,其從蓋主體60的短邊側(cè)緣彼此相對形成;成對的配合腿部64,其在靠近長邊壁部61的短邊壁部62、63的兩端處形成;鉤部65,其形成于配合腿部64的末端處;以及成對的凸臺66,其從靠近一個短邊壁部62的每個長邊壁部61上的位置突出形成。此外,在靠近上殼體6b的殼體外壁33a中的一個的分隔壁38中形成成對的凸臺孔68,其分別與滅弧蓋6c的成對凸臺66匹配。此外,如圖43和圖44中所示,在上殼體6b的成對的殼體外壁33a、33b中形成配合孔69,這些孔與形成于滅弧蓋6c的成對的短邊壁部62、63的每側(cè)上的成對的配合腿部 64的鉤部65配合。 并且,滅弧蓋6c沿圖40的箭頭方向朝容納上殼體6b的觸點部7的滅弧腔S匹配。 此時,成對的長邊壁部61抵靠上殼體6b的分隔壁38滑動并進入滅弧腔S,且配合腿部64 在經(jīng)歷彈性變形的同時抵靠上殼體6b的成對的殼體外壁33a、3!3b的內(nèi)表面滑動,且末端上的鉤部65與對應的配合孔沈配合,而形成于短端壁部62上的成對凸臺66與形成于分隔壁38中的成對凸臺孔69配合,以呈現(xiàn)成對的短邊壁部62、63的下端面與上殼體6b的成對的殼體外壁33a、33b的上端面鄰接的狀態(tài)。借助于此,如圖42中所示,滅弧蓋6c以滅弧腔 S被密封的狀態(tài)安裝在上殼體6b上。假設,在包括具有上述構(gòu)造的滅弧蓋6c和上殼體6b的電磁接觸裝置Ia中,由于短路意外或類似情況,異常大電流流入觸點部7,且產(chǎn)生的電弧氣體引發(fā)滅弧腔S中的內(nèi)部壓力的過度升高,因而,滅弧蓋6c試圖相上殼體6b分離并上升。在此,在本實施例的滅弧蓋6c中,在一個短邊壁部62處,成對的配合腿部64的鉤部65與一個殼體外壁33a的配合孔69配合,且此外,成對的凸臺66與形成于分隔壁38中的成對的凸臺孔69配合,而在另一短邊壁部63處,只有成對的配合腿部64的鉤部65與另一殼體外壁33b的配合孔69配合,在這樣的結(jié)構(gòu)中,在另一短邊壁部63的一側(cè)上的相對于上殼體6b的閉鎖力比相對于一個短邊壁部62的一側(cè)上的相對于上殼體6b的閉鎖力小。因此,如圖45中所示,當滅弧腔S的內(nèi)部壓力有過度增加時,另一短邊壁部63的側(cè)面上的配合孔沈和鉤部65的已配合狀態(tài)在一個短邊壁部62的側(cè)面之前脫開,且通過圍繞與凸臺孔69匹配的凸臺66旋轉(zhuǎn),滅弧蓋6c在另一個短邊壁部63的側(cè)面上抬高。因此,當另一短邊壁部63的側(cè)面抬高,在另一短邊壁部63的下端面與另一殼體外壁33b的上端面之間形成間隙70,且該間隙70用作氣體逸出孔,因而滅弧腔S內(nèi)的電弧氣體被釋放到外部,滅弧腔S的內(nèi)部壓力降低,并防止滅弧蓋6c飛脫。這樣,在本實施例的包括上殼體6b和滅弧蓋6c的電磁接觸裝置Ia中,不設置在滅弧腔S和外部之間連通的氣體逸出孔,因而,在正常操作的情況下,微量灰塵不會侵入到為密封空間的滅弧腔S中,且可以可靠地防止觸點部7的觸點的錯誤操作,因而,可以增強觸點部7的接觸可靠性。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滅弧蓋6c安裝在上殼體6b上,而上殼體6b設置有較強閉鎖力和較弱閉鎖力的位置,因而當電弧氣體引起滅弧腔S的內(nèi)部壓力過度上升時,具有較弱閉鎖力的位置的已配合狀態(tài)首先脫開,并形成用作氣體逸出孔的間隙70,因而,通過降低減小滅弧腔S的內(nèi)部壓力,可以可靠地防止滅弧蓋6c的飛脫。本實施例的滅弧蓋6c具有如下結(jié)構(gòu),即通過圍繞凸臺66旋轉(zhuǎn),另一短邊壁部63 略微抬高到足以提供氣體逸出間隙70的程度,且滅弧蓋6c并未損壞,因而可降低部件成本。另一方面,圖46到圖50示出在另一實施例中安裝到上殼體6b的滅弧蓋6c的結(jié)構(gòu)。如圖46和圖48中所示,成對的鉤部65形成于靠近長邊壁部61的成對短邊壁部 62,63的每一個的兩端處,這些短邊壁部形成本實施例的滅弧蓋6c,且如圖47和49中所示,成對的配合孔67形成于成對的鉤部65之間。此外,如圖48中所示,與滅弧蓋6c的成對的鉤部65配合的成對的配對孔69形成于成對的殼體外壁33a、3!3b上。此外,如圖49中所示,成對的第一殼體側(cè)鉤部71形成于一個殼體外壁33a的上端部上、定位在成對的配合孔69之間,第一殼體側(cè)鉤部與一個短邊壁部62內(nèi)的成對的配合孔67配合。并且,如圖47和圖49中所示,成對的第二殼體側(cè)鉤部72 形成于另一殼體外壁33b的上端部上、定位在成對的配合孔69之間,第二殼體側(cè)鉤部進入另一短邊壁部63內(nèi)的成對的配合孔67。并且,本實施例的滅弧蓋6c朝向上殼體6b的滅弧腔S并與之匹配。此時,成對的長邊壁部61抵靠上殼體6b的分隔壁38滑動并進入滅弧腔S,而形成于成對的短邊壁部 62、63上的鉤部65與成對的殼體壁部33a、33b內(nèi)的所有配合孔69配合。并且,形成于上殼體6b的一個殼體外壁33a內(nèi)的成對的第一殼體側(cè)鉤部71與一個短邊壁部62的一對配合孔67配合。在此,如圖49中所示,形成于上殼體6b的另一殼體外壁3 上的成對的第二殼體側(cè)鉤部72設置成具有相對于另一短邊壁部63的成對的配合孔67的下表面所設的規(guī)定高度h的間隙的狀態(tài)。借助于此,如圖47中所示,滅弧蓋6c以滅弧腔S被密封的狀態(tài)安裝在上殼體6b上。假設,在包括同樣具有上述構(gòu)造的滅弧蓋6c和上殼體6b的電磁接觸裝置Ia中, 由于短路意外或類似情況異常大電流流入觸點部7,且產(chǎn)生的電弧氣體引發(fā)滅弧腔S中的內(nèi)部壓力的過度升高,因而,滅弧蓋6c試圖與上殼體6b分離并從其中抬高。在本實施例的滅弧蓋6c中,鉤部65在一個短邊壁部62的側(cè)面上與一個殼體外壁 33a中的配合孔配合,且此外,一個殼體外壁33a上的配合孔67和第一殼體側(cè)鉤部71相配合,而另一殼體外壁33b中的配合孔69與鉤部65在另一短邊壁部63的側(cè)面上配合,但第二殼體側(cè)鉤部72設置成與配合孔67有間隙,在這樣的結(jié)構(gòu)中,在另一短邊壁部63的側(cè)面上的上殼體4的閉鎖力小于在一個短邊壁部64的側(cè)面上的上殼體4的閉鎖力。為此,如圖50中所示,當滅弧腔S的內(nèi)部壓力過度升高,滅弧蓋6c的另一短邊壁部63的側(cè)面上的鉤部65與滅弧蓋6c的配合孔6之間的已配合狀態(tài)在一個短邊壁部62的側(cè)面之前脫開,且另一短邊壁部63的側(cè)面抬高。當另一短邊壁部63抬高時,相對于另一殼體外壁33b的第二殼體側(cè)鉤部72已設置間隙的配合孔67與第二殼體側(cè)鉤部72配合,這樣一個間隙73形成于另一短邊壁部63 的下端面與殼體外壁33b的上端面之間,該間隙73用作氣體逸出孔,因而,滅弧腔S內(nèi)的電弧氣體釋放到外部,滅弧腔S的內(nèi)部壓力降低,且防止滅弧蓋6c的飛脫。這樣,在本實施例的包括上殼體6b和滅弧蓋6c的電磁接觸裝置Ia中,不設置在滅弧腔S和外部之間連通的氣體逸出孔,因而,在正常操作的情況下,微量灰塵不會侵入到為密封空間的滅弧腔S中,且可以可靠地防止觸點部7的觸點的錯誤操作,因而,可以增強觸點部7的接觸可靠性。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滅弧蓋6c安裝在上殼體6b上,而上殼體6b設置有較強閉鎖力和較弱閉鎖力的位置,因而當電弧氣體引起滅弧腔S的內(nèi)部壓力過度上升,具有較弱閉鎖力的位置的已配合狀態(tài)首先脫開,并形成用作氣體逸出孔的間隙73,因而,通過降低滅弧腔S的內(nèi)部壓力,可以可靠地防止滅弧蓋6c的飛脫。同樣,本實施例的滅弧蓋6c具有一種結(jié)構(gòu),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中,通過使另一殼體外壁 33b的第二殼體側(cè)鉤部72與另一短邊壁部63中的配合孔67配合,另一短邊壁部63的側(cè)面略微抬高到提供用作氣體逸出孔的間隙73的程度,且滅弧蓋6c未損壞,因而可降低部件成本。(由電磁接觸裝置構(gòu)成的電磁體的主電路接線端部的結(jié)構(gòu))在上述實施例中,如例如在圖12中所示,闡釋容納AC操作類型的電磁體8的電磁接觸裝置la、lb ;但電磁接觸裝置la、lb還可容納帶有永磁體80的DC操作類型的電磁體, 如圖51到圖66中所示。如圖51和圖53中所示,帶有永磁體80的電磁體具有繞線管111,由電磁體構(gòu)成的勵磁線圈110繞在該繞線管周圍。如圖M到圖57中所示,該繞線管111包括圓柱形部 112,以及在該圓柱形部112的兩端上并一體形成的左側(cè)和右側(cè)凸緣113和114。左側(cè)凸緣 113包括矩形線圈按壓板部113a,其限制勵磁線圈110的端部,以及正方形框架狀的電樞容納部11北,其在每條邊的中心位置處連接到該線圈按壓板部113a的外側(cè)。如圖56中所示, 在該線圈按壓板部113a的外表面上突出地形成環(huán)形突出部113c作為用于對應于圓柱形部 112定位的突出部,以及從該環(huán)形突出部113c向外伸出的網(wǎng)狀突出部113d。在此,下面描述的推過并保持內(nèi)部磁軛122的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 的磁軛保持部11 形成于由網(wǎng)狀突出部113d劃分的四個角落中。右側(cè)凸緣114具有矩形線圈按壓板部114a,其限制勵磁線圈110的端部,以及矩形框架狀的電樞容納部114b,其在外周側(cè)面上連接到線圈按壓板部11 的外側(cè)。在電樞容納部114b中形成磁軛保持部114c,其被推過并保持下面描述的外部磁軛121的端板部121b, 且形成線圈接線端部114d和114e,其連結(jié)勵磁線圈110的卷繞起始端和卷繞末尾端。并且,如圖52和圖60中所示,勵磁線圈110纏繞在繞線管111的左側(cè)和右側(cè)凸緣 113,114的線圈按壓部113a、114b和圓柱形部112之間。此外,柱塞115穿入繞線管111的圓柱形部112內(nèi)并由其可旋轉(zhuǎn)地保持。第一電樞116被固定到對應于該柱塞115右端的、在繞線管111的右側(cè)凸緣部114內(nèi)形成的電樞容納部114b內(nèi)部的端部。此外,第二電樞117被固定在對應于形成于該柱塞115左端上的繞線管的左側(cè)凸緣113內(nèi)的電樞容納部11 內(nèi)部的位置,且非磁性板118定位在第二電樞 117的外側(cè)上。并且,在第一電樞116的上表面定位有驅(qū)動桿119,該驅(qū)動桿沿左右方向驅(qū)動觸點部7的可動觸點支承體137。如圖51中放大所示,該驅(qū)動桿119具有正方形的桿形并在第一電樞116的上表面上一體形成。在該驅(qū)動桿119沿垂直方向的基本上中心位置, 比自由端處的末端低規(guī)定距離,形成向左隆起的彎曲隆起部119a ;形成上垂直桿部和下垂直桿部119b和119c以包圍彎曲隆起部119a。
      在繞線管111的右側(cè)凸緣114上前/后、軸對稱地定位有成對的外部磁軛121,其在下殼體6a內(nèi)被引導并固定,并且包圍繞線管111。此外,在繞線管111的左側(cè)凸緣113上前/后、軸對稱地定位有成對的內(nèi)部磁軛122,從而包圍與外部磁軛121保持規(guī)定距離的繞線管111。如尤其從圖52、圖53和圖59中清楚可見,外部磁軛121由左側(cè)端板部121a、右端板部121b以及連接板部121c形成在平面圖中看基本上呈C形截面形狀,該左端板部與繞線管111的左側(cè)凸緣部113相對并離開其一預定間距;右端板部121b被推過繞線管111的右側(cè)凸緣部114 ;連接板部121c使左端板部和右端板部121a和121b連接。連接板部121c 由與右端板部121b連接的平板部121d和傾斜板部121e構(gòu)成,該平板部沿相對于繞在繞線管111周圍的勵磁線圈的切線方向延伸,傾斜板部121e形成于平板部121d的與右端板部 121b相對的那側(cè)上并在向左端運動時向內(nèi)傾斜;左端板部121a連接到該傾斜板部121e的左端部。另一方面,如尤其從圖60和圖61中清楚可見,內(nèi)部磁軛122具有第一相對板部 12 和彎曲部122b和122c,第一相對板部與外部磁軛121的平板部121d相對,而彎曲部 122b和122c向內(nèi)延伸、沿卷繞在繞線管111周圍的勵磁線圈110的切線方向與第一相對板部12 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相連續(xù)。并且,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 在彎曲部122b和 122c的末端處向內(nèi)側(cè)彎曲并從第一相對板部12 突出形成。內(nèi)部磁軛122的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 被推過繞線管111的左側(cè)凸緣部113的磁軛保持部11 并由其保持,且與外部磁軛121的左端板部121a相對。此外,第一電樞116設置于外部磁軛121的右端板部121b的外側(cè)上,而第二電樞 117設置于外部磁軛121的左端板部與內(nèi)部磁軛122的第二相對板部22d和2 之間。同樣,永磁體124設置于外部磁軛121的平板部121d與內(nèi)部磁軛122的第一相對板部12 之間。如圖62和圖63中所示,觸點部7包括可動觸點容納部132,其沿前后方向形成于上殼體6b的中心內(nèi)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主電路接線端部133,其定位成前后對稱地包圍該可動觸點容納部132 ;以及接線端推過部(push-through) 13 和134b,帶有永磁體80的電磁體的線圈接線端部114d和IHe被推動通過該接線端推過部。如圖63中所示,主電路接線端133中的每一個都具有主電路接線端133a到113d ; 主電路接線端133a和11 的每一個都具有觸點件113e,其從內(nèi)部右端向內(nèi)突出到可動觸點容納部132中,且固定觸點TNO形成于這些觸點件13 的末端的右側(cè)表面上。此外,主電路接線端133c和133d的每一個都具有觸點件133f,該觸點件從內(nèi)部右端向內(nèi)突出到可動觸點容納部132中,且固定觸點TNC形成于這些觸點件133f的末端的左側(cè)表面上。并且,可動觸點部135定位在可動觸點容納部132內(nèi),并沿左右方向可滑動。該可動觸點部135具有可動觸點支承體137,在該可動觸點支承體中形成保持規(guī)定間隔的合成樹脂制的分隔壁136,以及具有支承于該可動觸點支承體137的各分隔壁136之間的可動觸點138a到138d。在此,可動觸點138a到138b與主電路接線端133a和133b的對應固定觸點TNO相對,并由觸點彈簧139從分隔壁136沿后退、左右方向推動。此外,可動觸點138c 和138d與主電路接線端133c和133d的對應固定觸點TNC相對,并由觸點彈簧140從分隔壁136沿后退、左右方向推動。。該返回彈簧141的一端穿入左端板部137a并與分隔壁136鄰接,而另一端定位成與上殼體6b的側(cè)壁內(nèi)表面鄰接,并設定成自由長度在打開位置附近,從而導致如下狀態(tài),即形成于可動觸點支承體137上的可動觸點138c和138d通過觸點彈簧140與固定觸點TNC接觸并以規(guī)定壓力來按壓。此外,連接部142形成于可動觸頭支承件37的右端上,并連接到形成于永磁體80 的第一電樞116上的驅(qū)動桿119。如圖52中放大所示并如圖64中所示,該連接部142包括成對的支承板部144,其形成于可動觸點支承體137的右端板部143上并在前后方向上保持規(guī)定間距向右突出而形成;連接板145,其連接這些支承板部144的右端;以及桿按壓部146,其從該連接板部145朝左上方傾斜延伸并具有撓性。桿按壓部146的末端和右端板部143的右端表面之間的距離被設定成略微小于驅(qū)動桿119的右端表面與彎曲隆起部119a 的頂點之間的距離。因此,當保持觸點部7的上殼體6b安裝到保持帶有永磁體80的電磁體的下殼體 6a上時,驅(qū)動桿119和可動觸頭支承件137被連接。通過將驅(qū)動桿119從下面推入桿容納空間內(nèi)來實現(xiàn)驅(qū)動桿119的連接,該桿容納空間由可動觸頭支承件137的右端板部143的右端表面、成對的支承板部144和桿按壓部146包圍。當將驅(qū)動桿119從下面推入桿容納空間內(nèi)時,驅(qū)動桿119的彎曲隆起部119a的頂點與右端板部143的右端表面按壓接觸,桿按壓部146壓抵上端垂直桿部119b的右端表面,且驅(qū)動桿19沿左右方向,即在可動觸頭支承件137可運動的兩個方向上不產(chǎn)生間隙地被壓配和保持。接下來,闡釋上述實施例的操作。在電流并未傳到線圈接線端部114d和IHe的狀態(tài)下,勵磁線圈110處于非勵磁狀態(tài),且不產(chǎn)生驅(qū)動柱塞115的驅(qū)動力。然而,在觸點部7中,可動觸點支承體137被返回彈簧141向右推動,且因此可動觸點支承體137的可動觸點138c和138d與固定觸點TNC 接觸,且此外,觸點彈簧140被壓縮。此時,返回彈簧141設定成當可動觸點支承體137向右運動時,觸點彈簧140被壓縮,而可動觸點138c和138d處于與固定觸點TNC以規(guī)定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中,在打開位置附近,返回彈簧141處于自然長度。因此,直到可動觸頭支承件 137由于返回彈簧141而向右運動,可動觸頭138c和138d與固定觸點TNC接觸且兩個觸點彈簧140被壓縮,可動觸頭支承件137在返回彈簧141的彈簧載荷作用下平穩(wěn)地向右運動。 然而,如圖65中所示,就在即將到達打開位置之前,返回彈簧141的彈簧載荷與由虛線表示的兩個觸點彈簧140的彈簧載荷一致,觸點彈簧40不再可以作進一步壓縮。另一方面,在帶有永磁體80的電磁體中,通過將永磁體124的磁力經(jīng)由內(nèi)部磁軛 122傳遞到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 ,這些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 使第二電樞117從緊接著在打開位置之前觸點彈簧140不再可以被返回彈簧141壓縮之前被吸引或從此之前被吸引。結(jié)果,在圖65中著為灰色的區(qū)域147中的返回力通過永磁體IM來增大。因此, 通過由永磁體1 產(chǎn)生的吸引力來壓縮觸點彈簧140,而可動觸點138c和138d可靠地返回到打開位置、以規(guī)定壓力與固定觸點TNC接觸。此時,如前所述,與第一電樞116—體形成的驅(qū)動桿119的末端被壓配到形成于觸點部7的可動觸點支承件137中的連接部142內(nèi)并由其保持。由此,作用于第二電樞117的、由永磁體IM產(chǎn)生的吸引力無損耗地經(jīng)由柱塞 115、第一電樞116和驅(qū)動桿119傳遞到可動觸點支承件137。借助于此,可動觸點支承體 37可靠地返回到打開位置。在此打開位置,可動觸頭138a和138b與主電路接線端133a和133b的固定觸點TNO分開。從該觸點部7的可動觸點部135處于打開位置的狀態(tài)中,通過在線圈接線端部 114d和IHe之間通電流,勵磁線圈110被激勵成與永磁體124的極性相反的極性。借助于此,吸力作用于右側(cè)電樞和左側(cè)電樞117和116與外部磁軛121的右端板部和左端板部 121a和121b之間。與此同時,排斥力作用于左側(cè)電樞117與內(nèi)部磁軛122的第二相對的板部122d和12 之間。因此,柱塞115抵抗返回彈簧141的彈簧力向左運動,而電樞117 和116被吸引到外部磁軛121的左端板部和右端板部121a和121b并與其接觸。因此,經(jīng)由第一電樞116的驅(qū)動桿119,可動觸點部135的可動觸點支承體137抵抗返回彈簧141向左運動,而可動觸點138a和138b進入閉合位置并以觸點彈簧139的規(guī)定按壓力與主電路接線端133a和13 的固定觸點TNO接觸。通過該可動觸點支承體137的向左運動,可動觸點138a和138b與主電路接線端133a和133b的固定觸點TNC分開。此外,在觸點部7處于閉合位置的狀態(tài)下,當取消到線圈接線端部114d和IHe 的電流時,勵磁線圈Iio返回到非勵磁狀態(tài),且由于返回彈簧141的按壓力,且由于永磁體 124,第二電樞117被內(nèi)部磁軛122的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 的吸引力所吸引,可動觸點部135的可動觸點支承體137返回到前述打開位置。此時,在帶有永磁體80的電磁體中,如果例如來自永磁體124的磁通量使極性在內(nèi)部磁軛122處為N而在外部磁軛121處為S,則形成磁通路徑,在該磁通路徑中,從N極發(fā)出的磁通量從內(nèi)部磁軛122的第一相對板部12 經(jīng)由彎曲部122b和122c到達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2e,并從這些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 經(jīng)過外部磁軛121的左端板部 121a、傾斜板部121e和平板部121d,并到達永磁體124的S極。此時,如圖52中所示,幾乎沒有外部磁軛121與內(nèi)部磁軛122彼此靠近和相對的位置,且需要吸引力的內(nèi)部磁軛122的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 與外部磁軛121的左端板部121a鄰近并相對。由此,由于外部磁軛121和內(nèi)部磁軛122之間的鄰近沒有形成磁通量泄漏部分,可以降低泄漏磁通量,且在內(nèi)部磁軛122的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 處的吸引力可提高。內(nèi)部磁軛122的第二相對板部122d和12 經(jīng)由彎曲部12 和122c連接到與永磁體1 接觸的第一相對板部122a,因而如圖60中所示,可以使用圓柱形勵磁線圈110的外圓周上的四個角中的死區(qū)來設置這些彎曲部122b和122c,且因此內(nèi)壁磁軛122的外部形狀可保持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例子不變,并且可以避免整個構(gòu)造尺寸的增大。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在打開位置附近的返回彈簧的彈簧負載保持到一較小值,且壓縮觸點彈簧140的力由于永磁體124的吸引力而增大,因此,當例如在上述構(gòu)造中具有四個b觸頭的輔助觸點被連接,因而觸點是h2b+4b時,可動觸點支承體137的行程和彈簧負載的關(guān)系是圖66中由折線表示的特征線L10。在此圖66中示出當DC電壓施加到勵磁線圈110時(當輸入電壓為Von時)輸入吸引特征曲線Lll以及對于釋放電壓Voff的釋放吸引特征曲線L12,由折線特征線LlO表示的接觸器負載在輸入吸引特征曲線Lll的吸引力與釋放吸引特征曲線L12的吸引力之間范圍內(nèi),且已證實即使返回彈簧141的初始彈簧負載降低,也可獲得合適的操作特征。通過比較,在省去可動觸點支承體137的連接部142中的桿按壓部146和連接板部145且不使用由永磁體IM產(chǎn)生的吸引力,并且僅通過返回彈簧141來增強返回到可動觸點支承體137的打開位置的現(xiàn)有技術(shù)的構(gòu)造中,有必要將在行程點A和B處的返回彈簧 141的彈簧負載設定到超過b觸點的觸點彈簧的彈簧負載的值,如圖67中所示。因此,當觸點構(gòu)造是h2b+4b時,行程和彈簧負載之間的關(guān)系由圖68中的折線特征線LO標示。如從圖68中清楚可見,當可動觸點138c和138d開始與固定觸點TNC接觸時由特征線LO表示的彈簧負載超過如虛線圓標示的輸入吸引特征線Ll的吸引力,且因此必須增強由電磁體產(chǎn)生的推力,且為此勵磁線圈110的繞圈數(shù)必須增加,因而,整個構(gòu)造的尺寸會有增大的問題。另一方面,如上所闡釋,在本實施例中,永磁體124的吸引力用于降低返回彈簧 141的彈簧力,因而如圖66中所示,由特征線LlO標示的彈簧負載并不超過由輸入吸引特征曲線Lll標示的吸引力,且彈簧負載可保持充分低于輸入吸引特征曲線Lll的吸引力,因而,整個構(gòu)造可較為緊湊。在上述實施例中,闡釋了這樣的情況,即在由帶有永磁體80的電磁體包括的外部磁軛121中,連接左端板部和右端板部121a和121b的連接板部121c包括平板部121d和傾斜板部121e ;但其它的構(gòu)造是可能的,且可使用任意構(gòu)造的外部磁軛,且此外,任意構(gòu)造的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也可用作本身帶有永磁體的電磁體。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闡釋了這樣的情況,即驅(qū)動桿119被壓配到可動觸點支承體137的連接部142并由其保持;但其它構(gòu)造是可以的,且可省去連接部142的桿按壓部 146,而配合部形成于驅(qū)動桿119的右端面內(nèi),以使至少永磁體124的吸引力經(jīng)連接部142 和驅(qū)動桿119傳遞到可動觸點支承體137,且驅(qū)動桿119與連接部142無間隙地接觸并由其保持。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闡釋了這樣的情況,即可動觸點部135具有兩個開觸點和兩個閉觸點,但其它構(gòu)造是可以的,且可使用三相四線、R相、S相、T相和N相觸點構(gòu)造或另一任意觸點構(gòu)造。(將電磁接觸裝置安裝到導軌上的結(jié)構(gòu))參見圖69到圖73,闡釋在本發(fā)明中采用的電磁接觸裝置Ia安裝到導軌上的結(jié)構(gòu), 該導軌安裝于配線板或其它板內(nèi)。當將電磁接觸裝置Ib安裝到導軌上時使用相同的構(gòu)造, 因此略去解釋。在圖69中,符號75是安裝在配線板或其它板內(nèi)的導軌,配合電磁接觸裝置Ia的成對的上配合緣和下配合緣75a、7 平行延伸。如圖70中所示,第一配合部76a、76b、第二配合部76c、76d、金屬絲彈簧77和彈簧保持部78設置在電磁接觸裝置Ia的下殼體6a的底面6al上。即,第一配合部76a、76b形成于底面6al的上部內(nèi)的左右兩端上,而第二配合部 76c、76d形成于底面6al的下部的左右兩端上。第一配合部76a、76b設有間隙地與導軌75 的上配合緣7 配合,且指向底面6al的下端形成鉤狀。第二配合部76c、76d設有間隙地與導軌75的下配合緣7 配合,且指向底面6al的上端形成鉤狀。通過將金屬絲直徑為0. 5到1. 5毫米的彈性金屬絲彎曲成山形而獲得金屬絲彈簧 77。如圖70中所示,該金屬絲彈簧77包括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其沿長度方向直線延伸到中心部分,同時以相同角度向上傾斜,以及閉鎖部77c,該閉鎖部在長度方向上的中心處連接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并彎曲成半圓弧形。此外,該金屬絲彈簧77的兩端,即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的端部77al、77bl定位到第一配合部76a、76b的內(nèi)側(cè),且即使當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彈性變形以使上升的傾斜變得更平緩時,端部77al、77bl 也不與第一配合部76a、76b接觸。彈簧保持部78包括成對的金屬絲彈簧夾持部78a、78b、金屬絲彈簧保持凸臺78c 和金屬絲彈簧防側(cè)移部78d。成對的金屬絲彈簧夾持部78a、78b以屋檐形狀從第一配合部76a、76b之間的上端壁部朝底面6al的下端突出地形成;鄰近金屬絲彈簧77的閉鎖部77c的成對的按壓彈簧部 77a、77b被夾持并保持在該成對的金屬絲彈簧夾持部78a、78b的間隙中。此外,金屬絲保持凸臺78c從底部6al、在成對的金屬絲彈簧夾持部78a、78b之間一位置形成并從外側(cè)配合金屬絲彈簧77的閉鎖部77c。金屬絲彈簧防側(cè)移部78d是這樣的構(gòu)件,即沿垂直于底面6al的方向從成對的金屬絲彈簧夾持部78a、78b之間的上端壁部以脊的形式突出,并與由成對的金屬絲彈簧夾持部78a、78b夾持的金屬絲彈簧77的閉鎖部77c的內(nèi)側(cè)鄰接。在本實施例中的金屬絲彈簧77如下安裝在彈簧保持部78中。如圖70中所示,當金屬絲彈簧77沿箭頭方向朝彈簧保持部78滑動時,閉鎖部77c 卡到金屬絲彈簧保持凸臺78c上,且成對的金屬絲彈簧夾持部78a、78b夾持并保持鄰近閉鎖部77c的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并且,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以稍微弓起的狀態(tài)沿第一配合部76a、76b之間的底面6al設置,且完成了安裝金屬絲彈簧77的任務。在此,金屬絲彈簧保持凸臺78c從外側(cè)與金屬絲彈簧77的閉鎖部77c配合,因而, 可靠地防止金屬絲彈簧77從成對的金屬絲彈簧夾持部78a、78b脫落。此外,即使當外力沿長度方向作用于金屬絲彈簧77,金屬絲彈簧防側(cè)移部78d與金屬絲彈簧77的閉鎖部77c的內(nèi)側(cè)鄰接,因而,沿金屬絲彈簧77的長度方向的運動被抑制。接下來,參見圖71到圖73闡釋將本實施例的電磁接觸裝置Ia安裝到導軌2上的步驟。首先,如圖71中所示,第一配合部76、76b懸掛在導軌75的上配合緣75a上,且通過將向下的負載施加到電磁接觸裝置la,與上配合緣7 鄰接的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 77b的向上的傾斜(山形傾斜角)呈平緩狀,而金屬絲彈簧77彈性變形。隨后,第三配合突出部76c、76d被按壓到導軌75的下配合緣7 上。接下來,解除施加到電磁接觸裝置Ia上的向下負載。借助于此,如圖72中所示, 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開始與彈簧的推動力一起作用于導軌75的上配合緣75a,并且通過電磁接觸裝置Ia的平緩的向上運動,導軌75的下配合緣7 如箭頭所指示地進入第二配合部76c、76d。并且,如圖73中所示,電磁接觸裝置Ia的第一配合部76a、76b與導軌75的上配合緣7 匹配,第二配合部76c、76d與導軌75的下配合緣7 匹配,金屬絲彈簧77的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以彈簧推動力作用于導軌75的上配合緣75a,且在第二配合部76c、 76d按壓導軌75的下配合緣75b的端面的狀態(tài)下,電磁接觸裝置Ia被安裝到導軌75上。此外,當從導軌75中卸下電磁接觸裝置Ia時,無需工具,在將向下的負載施加到電磁接觸裝置Ia后,從而引起金屬絲彈簧77的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的彈性變形,因而,向上的傾斜變得平緩,且使電磁接觸裝置Ia向下運動,通過釋放導軌75的下配合緣75b 與第二配合部76c、76d的配合,且然后釋放導軌75的上配合緣75a與第一配合部76a、76b 的配合,電磁接觸裝置Ia可從導軌75中卸下。借助于本實施例,彎曲成山形的金屬絲彈簧77設置在下殼體6a的底面6al上,并且僅通過使金屬絲彈簧77彈性變形來與第一配合部76a、76b以及第二配合部76c、76d配合或相對其脫開,電磁接觸裝置Ia可安裝到導軌75上并從其導軌卸下。因此,電磁接觸裝置Ia可以使用較小數(shù)目的部件和較少次數(shù)的組裝步驟來安裝,且可無須工具地從導軌75 卸下。此外,鄰近閉鎖部77c的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被成對的金屬絲彈簧夾部 78a、78b夾住,因而,金屬絲彈簧77可容易地彈性變形成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的上升傾斜變得平緩的形狀。此外,即使當外力沿金屬絲彈簧77的長度方向作用時,金屬絲彈簧防側(cè)移部78d 與金屬絲彈簧77的閉鎖部77c的內(nèi)部鄰接,因而,沿金屬絲彈簧77的長度方向的運動被可靠地抑制。并且,金屬絲彈簧77的兩端(端部77al、77bl)定位在第一配合部76a、76b的內(nèi)側(cè)上,且即使當成對的按壓彈簧部77a、77b彈性變形成向上的傾斜變得平緩時,端部77al、 77bl也不與第一配合部76a、76b接觸,因而,當金屬絲彈簧77變形時確保足夠的空間。工業(yè)應用性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電磁接觸裝置對于根據(jù)各種用戶要求選擇多種類型的輔助單元以及對于通過簡單手段選擇和安裝一個或多個這些類型的輔助單元來說是有用的。附圖標記的說明la, Ib電磁接觸裝置2可逆單元加單元主體2b第一鄰接表面2c第一鉤部2d第二鉤部加第三鉤部2f第四鉤部2g,2h 可逆柱2gl,2hl指示件配合部2g2, 2h2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2i單元窗2 j第二鄰接表面2k單元窗2m 頸部2n,2o,2p, 2q,2r, 2s 第六到第i^一連接孔3a,3b電涌吸收單元3al,!3bl 單元主體
      3a2,3a3,3 ,3b3 電涌接線端3a4,3a5,3b4,3lD5 鉤部3a6,3b6 凹陷部4a,4b輔助觸點單元6主體外殼6a下殼體6b上殼體6c滅弧蓋6c 1桿支承部6c2指示窗7觸點部7a可動觸點支承體7al操作指示件7b返回彈簧7c可動觸點7d觸點彈簧7c可動觸點8電磁體線圈8b線圈架8c固定芯8d可動芯9驅(qū)動桿9c可動觸點支承連接部10接線端部11線圈接線端部12第一連接孔13第二連接孔14第三連接孔15第四連通孔16第五連接孔17電涌接線端插入路徑17a, 17b 側(cè)壁18電涌接線端19主體外殼19a, 19b 單元窗20a,20b,20c 鉤部21使鉤運動的桿22可動觸點支承體
      22a指示件配合部22b輔助觸點單元操作指示件25輔助電路接線端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電磁接觸裝置,其特征在于主體外殼設置有殼體側(cè)安裝部,在所述殼體側(cè)安裝部上能夠同時安裝一種或多種不同類型的輔助單元,以及所述一種或多種類型的輔助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可拆除地安裝在所述殼體側(cè)安裝部上。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磁接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接觸裝置具有安裝在所述主體外殼內(nèi)的可動接觸件支承體、通過激勵線圈使所述可動接觸件支承體運動的電磁體以及操作指示件,所述操作指示件與所述可動接觸件支承體一體形成并從設置在安裝有所述輔助單元的所述主體外殼的側(cè)面上的指示窗暴露于外部,以及作為所述輔助單元的吸收由所述電磁體產(chǎn)生的電涌電壓的電涌吸收單元和設置有輔助電路接線端的輔助觸點單元中的至少一個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可拆除地安裝在一個電磁接觸裝置的所述殼體側(cè)安裝部上。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電磁接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觸點單元設置在單元殼體內(nèi),以與所述電磁接觸裝置的所述操作指示件連接,并具有從設置在所述單元殼體內(nèi)的所述指示窗暴露于外部的輔助觸點單元操作指示件。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磁接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接觸裝置具有安裝在所述主體外殼內(nèi)的可動接觸件支承體、通過激勵線圈使所述可動接觸件支承體運動的電磁體以及操作指示件,所述操作指示件與所述可動接觸件支承體一體形成并從設置在安裝有所述輔助單元的所述主體外殼的側(cè)面上的指示窗暴露于外部,以及兩個電磁接觸裝置相鄰布置,且所述兩個電磁接觸裝置通過將可逆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可拆除地安裝到這些電磁接觸裝置的殼體側(cè)安裝部上來連接,所述可逆單元用作所述輔助單元并禁止所述兩個電磁接觸裝置的同時輸入。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電磁接觸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個或兩個輔助觸點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可拆除地安裝在設置于所述可逆單元內(nèi)的單元間安裝部上,所述輔助觸點單元用作所述輔助單元并設置有輔助電路接線端,以及一個或兩個電涌吸收單元的單元側(cè)安裝部可拆除地安裝在所述電磁接觸裝置的殼體側(cè)安裝部上,所述電涌吸收單元用作所述輔助單元并吸收由所述電磁體產(chǎn)生的電涌電壓。
      6.如權(quán)利要求4或5所述的電磁接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單元在所述單元殼體內(nèi)設置有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以與所述電磁接觸裝置的所述操作指示件連接,并從設置于所述單元殼體內(nèi)的所述指示窗暴露到外部。
      7.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電磁接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觸點單元在所述單元殼體內(nèi)設置有輔助觸點單元操作指示件,以與所述可逆單元的所述可逆單元操作指示件連接,并從設置于所述單元殼體內(nèi)的所述指示窗暴露到外部。
      8.如權(quán)利要求5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電磁接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涌吸收單元可拆除地安裝在橫跨所述可逆單元的所述電磁接觸裝置上。
      全文摘要
      兩個電磁接觸器(1a,1b)彼此相鄰布置,且可逆單元(2)附連于這些電磁接觸器以可拆下。兩個輔助觸點單元(4a,4b)附連于可逆單元以可拆下,且兩個電涌吸收單元(3a,3b)附連于電磁接觸裝置以可拆下。
      文檔編號H01H51/20GK102365699SQ201080015870
      公開日2012年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8月20日
      發(fā)明者中康弘, 大上聰克, 大久保幸治, 高谷幸悅 申請人: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