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和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視頻系統(tǒng)中圖像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和裝置。用以解決僅通過調整視點間的水平相對距離來調整逆視區(qū)的視差的方法仍然會導致逆視區(qū)圖像模糊的的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方法包括:獲取參考視點的深度圖;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其中,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從而減輕了逆視區(qū)內的的圖片模糊現(xiàn)象,提高了3D顯示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和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視頻系統(tǒng)中圖像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和裝 置。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裸眼式觀看3D由于不需要用戶佩戴相應設備,正成為現(xiàn)在的研究熱點。
[0003] 由于人兩眼之間有8厘米左右的距離,在觀看物體時左右眼看到的是具有一定視 差的兩幅圖像,大腦將具有偏移量的兩幅圖像進行融合,人便感受到物體的立體感。裸眼3D 利用該雙目偏移量原理將兩幅具有視差的圖像分別獨立送入人的左右眼,從而使用戶裸眼 觀看到立體圖像。
[0004] 以4視點排列方式為例,視點1至4在液晶屏上1,2, 3,4,1,2, 3,4···的順序循環(huán)排 列,人眼可同時接收兩相鄰視點中具有一定視差的圖像,進而在大腦中進行融合,使人感受 到立體感。如果進入人左眼的為視點K(K= 1,2,3)的圖像,進入右眼的為視點K+l(2,3,4) 的圖像,此時形成正視區(qū)(1,2)、(2, 3)、(3, 4),在正視區(qū)內觀看時,進入人兩眼的相鄰視點 圖像的視差為正常視差,人眼可正常觀看立體圖像;如果進入人左眼的為尾視點4的圖像, 進入人右眼為首視點1的圖像,此時形成逆視區(qū)(4, 1),在逆視區(qū)內觀看時,進入人兩眼的 視點圖像的視差是不正常視差,稱為逆視差,逆視差大于最大視差閾值則會造成圖片模糊 的現(xiàn)象。
[0005] 如圖1所示,視點1與視點2之間視差為L1,視點2與視點3之間水平視差為L2, 視點3與視點4之間視差為L3,則視點4與視點1之間的逆視差L4等于視點1至視點4之 間所有相鄰視點之間的視差之和,即L4等于L1+L2+L3。由于視點4與視點1之間的逆視差 大于最大視差閾值,因此造成了逆視區(qū)內圖片模糊的現(xiàn)象。
[0006] 現(xiàn)有技術中通常通過調整視點之間水平相對距離的方法來調整逆視區(qū)內的逆視 差。但僅通過調整視點間的水平相對距離來調整逆視區(qū)的視差的方法仍然會導致逆視區(qū)圖 像模糊的現(xiàn)象。
【發(fā)明內容】
[0007]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和裝置,用以減小逆視區(qū)的逆視差,進而 減輕逆視區(qū)圖像模糊的程度。
[0008]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9] 獲取參考視點的深度圖;
[0010] 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度圖;其中,首視 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首 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
[0011] 較佳的,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度圖,具 體包括:
[0012] 對參考視點的深度圖進行分層,得到多層深度層;
[0013] 確定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
[0014] 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分別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中每一層的灰度值, 生成首視點的深度圖;
[0015] 其中,首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相對應 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
[0016] 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分別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中每一層的灰度值, 生成尾視點的深度圖;
[0017] 其中,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于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相對 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
[0018] 較佳的,
[0019] 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大于背景 層的灰度值的差值。
[0020] 較佳的,
[0021] 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之間的每一相對應的深度層之間的灰度值的差值 從前景層第一層至背景層最后一層,依次減小。
[0022] 較佳的,
[0023] -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首視點至尾視點,各視點中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 先增大后減小。
[0024] 較佳的,
[0025] -個周期內的關于中心線呈對稱分布的兩個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每一對應深度 層的灰度值相等,其中,中心線為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水平相對距離的中心線。
[0026] 較佳的,
[0027] -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首視點至尾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 先增大后減小。
[0028] 較佳的,
[0029] -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關于一個周期內的所 有視點的中心線呈對稱分布。
[0030]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逆視區(qū)矯正裝置,包括:
[0031] 獲取模塊,用于獲取參考視點的深度圖;
[0032] 生成模塊,用于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 度圖;
[0033] 其中,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 圖的最大灰度值;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
[0034] 較佳的,生成模塊,具體用于:
[0035] 對參考視點的深度圖進行分層,得到多層深度層;
[0036] 確定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
[0037] 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分別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中每一層的灰度值, 生成首視點的深度圖;
[0038] 其中,所述首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 的相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
[0039] 依據(jù)所述預設參數(shù)分別調整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中每一層 的灰度值,生成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
[0040] 其中,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 圖的相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
[0041]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和裝置,獲取參考視點的深度圖;依據(jù)預 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度圖;其中,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 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首視點和尾視點的 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由于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 值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且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 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從而保證了首視點和尾視點處于弱3D區(qū),且同時首視點和 尾視點的逆視差小于最大視差閾值,進而減輕了逆視區(qū)內的的圖片模糊現(xiàn)象,提高了 3D顯 示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2]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
[0043]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的虛擬多視點圖像的示意圖;
[0044] 圖3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的虛擬多視點圖像的示意 圖;
[0045] 圖3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的虛擬多視點圖像的示意 圖;
[0046] 圖3c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的虛擬多視點圖像的示意 圖;
[0047] 圖3d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的虛擬多視點圖像的示意 圖;
[0048]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裝置;
[0049]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三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0]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和裝置,獲取參考視點的深度圖;依據(jù)預 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度圖;其中,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 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首視點和尾視點的 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由于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 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且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 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從而保證了首視點和尾視點處于弱3D區(qū),且同時首視點 和尾視點的視差小于最大視差閾值,進而減輕了逆視區(qū)內的的圖片模糊現(xiàn)象,提高了 3D顯 示效果。
[0051]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佳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 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 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0052]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深度圖為灰度圖時,深度圖上各深度層的深度值為灰度值, 其中該點灰度值為〇時,代表該點距離觀眾無窮遠處,該點灰度值為255時,代表該距離觀 眾最近處;即該點灰度值越大,表示該點離觀眾越近;在深度圖進行投影時,需將灰度值轉 化為實際場景中的景深,轉化后的深度圖上的深度值是用景深表示,景深與灰度值成反比 關系,即景深越深,景深的數(shù)值越大,則離觀眾越遠。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描述的深度層的灰 度值指的就是該視點的深度圖為灰度圖時的灰度值。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定義的視點深度圖 的最大灰度值是指該視點的深度圖上距離觀眾最近的點的灰度值,該視點深度圖上的最大 灰度值越大,則表明該點距離觀眾越近。同時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假設所有視點具有統(tǒng)一基底 層,若視點的深度圖上的最大灰度值越大,則表明該視點的深度圖前景層第一層距離基底 層越遠,此時在后期可能帶來較強的3D效果,若視點的深度圖上的最大灰度值越小,則表 明該視點的深度圖前景層第一層距離基底層越近,此時在后期可能帶來較弱的3D效果,若 假設基底層灰度值為〇,該視點深度圖上的最大灰度值也為〇,則表面該深度圖為一張2D圖 片。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描述的兩深度層的灰度值的差值表示兩深度層的距離。
[0053] 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如圖2所示:
[0054] 步驟201,獲取參考視點的深度圖;
[0055] 步驟202,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度圖;
[0056] 其中,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 圖的最大灰度值;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
[0057] 當參考視點為任一已生成的視點時,預設參數(shù)為首尾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
[0058] 當參考視點為首視點或尾視點的相鄰視點時,預設參數(shù)為相鄰視點深度圖的最大 灰度值偏移量和首視點和尾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偏移量。
[0059] 各視點深度圖之間灰度值的偏移量均可不同,且偏移量為一個區(qū)間值,在生成首 視點和尾視點深度圖時,需根據(jù)兩個偏移量的區(qū)間的公共部分來綜合確定首視點和尾視點 的最大灰度值。
[0060] 本發(fā)明實施例適用于多視點顯示的3D電視,下面以9視點結合圖3a、圖3b、圖3c、 圖3d進行舉例,本發(fā)明實施例一中所有字母均在這四個圖中進行了對應標注。
[0061] 在實施中,支持9視點的立體顯示裝置的液晶面板上排列有9個視點的圖像,按1、 2、3、4、5、6、7、8、9、1、2、3…的方式循環(huán)排列,其中視點1至視點9為一個視點周期,在一個 視點周期內,視點1為首視點,視點9為尾視點,相鄰視點的圖像具有一定視差,左眼右眼可 同時接受兩個具有視差的相鄰視點的圖像,大腦將這兩個圖像進行融合,人便感受到立體 感。
[0062] 若左眼觀看到的是視點9的圖像,右眼觀看到的是視點1的圖像,此時視點9與視 點1組成逆視區(qū),逆視區(qū)的逆視差過大時,觀眾在該逆視區(qū)會有模糊晃眼的現(xiàn)象。當進入人 左右眼的視點9與視點1的圖像的最大視差小于最大視差閾值時,視點9與視點1所組成 的逆視區(qū)內的圖像模糊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減輕。因此,本發(fā)明實施例旨在通過一定的 方法使逆視區(qū)的逆視差小于最大視差閾值,用以解決逆視區(qū)的逆視差大于最大視差閾值的 問題,進而減輕逆視區(qū)的逆視差過大而造成的圖像模糊晃眼的現(xiàn)象。
[0063]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若兩個視點上的圖像均為2D圖像,則該兩個視點所組成的 視區(qū)內的圖像視差可以很小,例如,若視點9與視點1上的圖像均為2D圖像,即假設所有 視點具有統(tǒng)一基底層,且基底層灰度值為〇時,此時視點9的最大灰度值為零,且進一步視 點9的深度圖的各深度層之間的差值也為0,視點1最大灰度值為零,且進一步視點1的深 度圖的各深度層之間的差值也為〇,此時看到視點9與視點1之間的兩幅2D圖像之間視差 可以很小??梢姡瑔蝹€視點中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對兩個視點之間的視差有影響。進一 步,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兩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對兩個視點之 間的視差有影響。進一步,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的大小對兩個視點之間的視差也有影 響。
[0064]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1)單個視點深度圖上每相鄰兩深度層之間灰度值的差值、 (2)單個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3)相鄰兩視點之間每一相對應的深度層的灰度值的 差值,以及⑷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均對兩視點之間的視差有影響。因此,本發(fā) 明為了進一步減小逆視區(qū)內的視差,從上述幾個方面來減小逆視區(qū)的視差,以便進一步減 輕逆視區(qū)內視差過大所帶來的圖像模糊現(xiàn)象。
[0065] 本發(fā)明實施例為了減小首視點和尾視點的逆視區(qū)的視差過大的問題,采取如下較 佳的措施:
[0066] 保證一個周期內所有單個視點的前景層中相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之差大于背景 層中相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之差;較佳的,從前景層第一層至背景層最后一層,相鄰兩深度 層的灰度值之差呈現(xiàn)逐漸遞減趨勢;
[0067] 保證一個周期內所有單個視點最大灰度值在一定范圍內,3D效果強的視區(qū)內視點 之間視差比較大,3D效果弱的視區(qū)內視點之間的視差比較小,因此強3D區(qū)的的視點最大灰 度值大于弱3D區(qū)的視點的最大灰度值;以便保證首視點和尾視點所組成的逆視區(qū)內3D效 果較弱,此方法可減輕逆視區(qū)圖片的模糊效果;進一步,保證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 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
[0068] 保證同一周期內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 值。其中當兩視點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時,可使兩視點的逆視差小于最 大視差閾值,進一步即可保證逆視區(qū)的圖像模糊程度在人眼所能接受的范圍之內;
[0069] 保證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大于 背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較佳的保證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之間的每一相對應的深 度層之間的灰度值的差值從前景層第一層至背景層最后一層,依次減小。其中,首視點的深 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的相鄰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 層的灰度值;首視點與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 均大于首視點與首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背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其中,尾視點的深 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尾視點的相鄰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 度層的的灰度值;尾視點與一個周期內的尾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前景層的灰度值的 差值大于尾視點與尾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背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較佳的,保證一 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之間的每一相對應的深度層之間的灰度值的差值從前景層第 一層至背景層最后一層,依次減小。可保證同時進入人眼的兩個視點所呈現(xiàn)的3D圖像從前 景至背景3D效果逐漸減弱,進一步使同時進入人眼所形成的3D圖像,前景層處于強3D區(qū), 背景層處于弱3D區(qū);
[0070] -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首視點至尾視點,各視點中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 先增大后減小。一個周期內的關于中心線呈對稱分布的兩個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每一對應 深度層的灰度值相等,其中,中心線為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水平相對距離的中 心線。
[0071] 保證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首視點至尾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 距離先增大后減小。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關于一個 周期內的所有視點的中心線呈對稱分布。從首視點至尾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 對距離先增大后減小,保證水平相對距離從弱3D區(qū)至強3D區(qū),再至弱3D區(qū),3D效果平滑過 渡,以此保證首視點和尾視點處于弱3D區(qū)。
[0072] 下面結合圖3a、圖3b、圖3c、圖3d具體介紹一下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提供的生成深 度圖的方法:
[0073]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方法為基于參考視點5的圖像,依據(jù)所設置的參考視點和相 鄰視點的參數(shù)關系,即所設置的視點5和視點5的相鄰視點4和相鄰視點6的參數(shù)關系向 兩側生成其相鄰視點4和相鄰視點6的虛擬深度圖圖像;接著以視點4為基礎,生成視點4 的相鄰視點3的圖像,以視點6為基礎,生成視點6的相鄰視點7的虛擬深度圖圖像;接著 以視點3為基礎生成其相鄰視點2的虛擬深度圖圖像,以視點7為基礎生成其相鄰視點8 的深度圖圖像,以視點2為基礎,生成首視點1的深度圖圖像,以視點8為基礎,生成尾視點 9的深度圖圖像。
[0074]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也可令第一個參考視點為視點1,依據(jù)視點1的深度圖像開 始向一側生成相鄰視點2虛擬深度圖像,接著依據(jù)相鄰視點2所生成的虛擬深度圖像生成 視點3虛擬深度圖像,最后依次生成視點9的虛擬深度圖像。生成視點的順序可以自定。本 發(fā)明實施例所假設的方法為以視點5為參考視點,向兩側生成其它視點的深度圖圖像。
[0075] (1)輸入拍攝的待處理視點的深度圖圖像。
[0076] 在實施中,使用雙攝像機拍攝兩幅圖像,經過立體匹配求取深度圖的處理后,生成 一路二維圖像,一路深度圖像,其中該二維圖像和深度圖像組成了參考視點的圖像,依據(jù)該 參考視點生成其它視點的圖像,每個視點的圖像均包括一路二維圖像和一路深度圖像,本 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方法旨在依據(jù)參考視點的深度圖像生成其它視點的深度圖圖像。
[0077]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個周期的視點排列順序為1、2、3、4、5、6、7、8、9,本發(fā)明實施 例中假設通過攝像機拍攝生成的二維圖像和深度圖像為第一個參考視點5的圖像,依據(jù)第 一個參考視點5的圖像生成其余視點的圖像,完成一個周期內所有視點的圖像配置,此時 即可在顯示裝置的液晶面板上按順序將其進行周期性排列,即按1、2、3、4、5、6、7、8、9、1、2、 3…的方式循環(huán)排列,其中所有周期內的相同視點的圖像都是相同的,即第一個周期內的視 點3的圖像和其它任意其它周期內的視點3的圖像是相同的。因此僅需配置一個周期內的 所有視點的圖像即可。
[0078] (2)對參考視點的深度圖圖像進行預處理。
[0079] 在實施中,參考視點的圖像的深度圖為灰度圖,由于深度圖中深度不連續(xù)性,因此 會出現(xiàn)空洞,特別深度急劇變化的過渡區(qū)域,空洞現(xiàn)象比較明顯,因此需對深度圖中深度不 連續(xù)區(qū)域進行平滑處理,可有效較小空洞面積。
[0080] 對參考視點的深度圖預處理主要是使用濾波器對深度圖進行平滑處理,以此來降 低深度圖中灰度值的變化,從而減小生成虛擬圖像中空洞的范圍。經常使用的濾波器包括 均值濾波器、對稱高斯濾波器、非對稱高斯濾波器、基于邊緣的深度濾波器等。
[0081] 在各種濾波器中,最常用的是高斯濾波器,高斯濾波器可以有效的平滑深度圖像, 經過處理后的深度圖中的每個像素都是周圍像素的加權平均,在對深度圖進行平滑的同時 較好的保留了其中的邊緣信息。
[0082] (3)對參考視點的深度圖進行分層,并確定聚焦層,劃分前景層和背景層。
[0083] 在參考視點的深度圖中選定一個深度層作為聚焦層,并將灰度值比聚焦層的灰度 值小的深度層作為背景層,灰度值比聚焦層灰度值大的深度層作為前景層。
[0084] 通過參考視點的深度圖圖像繪制出新視點的深度圖圖像,這一過程對參考視點的 深度圖的依賴性很高,所以采取對深度圖進行層次劃分的方式,以使圖片中各物體的景深 關系更為明確,同時此方式也可消除一定程度上視點物體的扭曲,進一步提高位移物體的 準確性。
[0085] 設定參考視點深度圖圖像的分層層數(shù),依據(jù)分層層數(shù)對深度圖進行分層,得到多 個深度層。
[0086] 深度圖圖像一般采用8比特的灰度圖像來表示,深度圖的灰度值此時是用灰度值 來表示的,其中該點灰度值為〇時,代表該點距離觀眾無窮遠處,該點灰度值為255時,代 表該距離觀眾最近處。分層層數(shù)為大于1的整數(shù),將灰度圖像按灰度值來分層。假設本發(fā) 明實施例中將參考視點的圖像分為5層,分別為a、b、c、d、e,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 示。即將255級灰度值分為5層,即每51級為一層,灰度值越大,表示該深度層離觀眾越近, 反之,灰度值越小,表示該深度層離觀眾越遠,例如,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可將灰度值255-205 設置為a層,灰度值204-154劃定為b層,此時明顯a層距離觀眾最近,b層距離觀眾比a層 遠。
[0087] 參考視點的深度圖進行分層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得到5個深度層,在該分層后深 度圖中選定一個深度層作為相機陣列的聚焦層,聚焦層距離觀眾的距離設置為基準值,若 深度層與觀眾的距離比聚焦層與觀眾的距離近的,即該深度層的灰度值比聚焦層的灰度值 大,將該深度層設置為前景層;若深度層與觀眾的距離大于該基準值的,即該深度層與觀眾 的距離比聚焦層與觀眾的距離遠的,即該深度層的灰度值比聚焦層的灰度值小,將該深度 層設置為背景層。
[0088]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假設選定聚焦層位于c與d之 間的位置,則顯然a層、b層、c層與觀眾的距離比聚焦層與觀眾的距離近,因此a層、b層、c 層設置為前景層,其中a層為前景層第一層,b層為第二層前景層、c層為前景層第三層;同 樣的,d層、e層與觀眾的距離比聚焦層與觀眾的距離遠,因此d層、e層設置為背景層,其中 d層為背景層第一層,e層為背景層第二層,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e層也為背景層中的最后一 層。其中深度圖中的每一層是指深度圖中所有的層,包括前景層和背景層,即為a層、b層、 c層、d層和e層,前景層中的每一層是指前景層中的所有層,即為a層、b層、c層;背景層 中的每一層是指背景層中的所有層,即為d層、e層。
[0089] 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不,所有視點在e層之后具有一個統(tǒng)一的基層,為后 續(xù)描述方便,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統(tǒng)一將所有視點具有的同一基底層稱為基層。
[0090] (4)調整參考視點中各深度層之間的距離。
[0091] 單個視點的前景層中相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之差大于背景層中相鄰兩深度層的 灰度值之差;較佳的,從前景層第一層至背景層最后一層,相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之差呈現(xiàn) 逐漸遞減趨勢;
[0092] 此時,單個視點的深度圖為灰度圖,深度圖的灰度值此時是用灰度值來表示的,單 個視點中所有深度層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此時可用灰度值表示,深度層離觀眾越近,則灰度 值越大,深度層距離觀眾越遠,則灰度值越小。深度層與深度層之間的距離可以用深度層的 灰度值之間的差值來表示。
[0093] 為了進一步解釋,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參考視點5的深度圖像中的前 景層從前至后依次為a層、b層,c層,背景層中從前至后依次為d層、e層,假設在所有視點 的e層背后有一個統(tǒng)一的基底層。在該假設中前景層中相鄰深度層分別為a層和b層、b層 和c層,背景層中相鄰深度層分別為d層和e層、e層和基底層層。假設參考視點中前景層 第一層a層與前景層第二層b層的灰度值之差為B1,前景層中相鄰深度層b層與c層的灰 度值之差為B2,前景層c層與背景層第一層d層的灰度值之差為B3,背景層第一層d層與 背景層e層的距離,即灰度值之差為M,e層與基底層之間的距離,即灰度值之差為B5。所 有灰度值的差值均為正數(shù)。
[0094] 則此時前景層相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之差是指B1和B2 ;背景層中每一層與背景 層中相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之差是指Μ和B5。
[0095] 保證一個周期內所有單個視點前景層相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之差大于背景層相 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之差,是指Β1和Β2均大于Μ和Β5 ;此時可保證后續(xù)在相鄰兩視點之 間前景層中每一層的偏移量大于背景層中每一層的偏移量,進而使視區(qū)內前景層的3D效 果比背景層的3D效果更強,進一步在后續(xù)步驟中可以將前景層設置較大的偏移量,進一步 加強視點前景層的立體效果。
[0096] 較佳的,從前景層第一層至背景層最后一層,相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之差呈現(xiàn)逐 漸遞減趨勢;較佳的,從前景層第一層開始至背景層最后一層,每相鄰兩深度層之間的灰度 值差值逐漸減小。即從Β1至Β5,依次遞減,即Β1大于Β2, Β2大于Β3, Β3大于Μ,Β4大于 Β5。可以使兩相鄰視點所組成的視區(qū)內前景部分處于強3D區(qū),背景部分處于弱3D區(qū),且從 前景第一層至背景最后一層的3D效果逐漸減弱,實現(xiàn)了 3D效果的平滑過渡。
[0097] 較佳的,其它視點的深度圖像與參考視點5的深度圖像類似,所有視點的深度圖 像的深度層從前景層第一層開始至背景層最后一層,每相鄰兩深度層之間的灰度值差值逐 漸減小,實現(xiàn)了視區(qū)內從前景第一層至背景最后一層的3D效果逐漸減弱,平滑過渡。
[0098] 由于前景層相對于背景層在一定的距離范圍內變化時,若視點的深度圖中各深度 層之間的距離為0,則該視點的深度圖為一張2D圖像,此時兩個相鄰視點上的圖像均為2D 圖像時,該相鄰視點所組成的視區(qū)內視差很小。因此,為了減小逆視區(qū)視差,可進一步減小 逆視區(qū)內單個視點第一層深度層與最后一層深度層的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在本發(fā)明實施例 中,因為所有視點具有統(tǒng)一的基底層,因此單個視點的第一層深度層與最后一層深度層的 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可用該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來表示,該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 較大時,則表示該深度圖的第一層深度層距離最后一層深度層的灰度值之間的差值較大, 即表示該深度圖的第一層距離觀眾距離較近。較佳的,進一步,保證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 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如圖3a、圖3b、圖3c、 圖3d所示,因為所有視點的最后的基底層的灰度值為0,因此首視點1的深度圖像的第一層 深度層與最后一層深度層之間的距離為首視點1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表示為C1 ;尾視 點9的深度圖像的最大灰度值表示為C9。為了減小首視點1和尾視點9的3D效果,需保證 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 值,即C1和C9應小于其它視點的最大灰度值C2、C3、C4、C5、C6、C7、C8。
[0099] 較佳的,除了首視點和尾視點之外的同一周期內的其它視點,如2、4、5、6、7、8,這 些視點中若視點處于強3D區(qū),即視區(qū)內視點之間視差比較大,可將該視點的深度圖像的最 大灰度值取偏大的值,若視點處于弱3D區(qū),即視區(qū)內視點之間視差比較小,可將該視點的 深度圖像的最大灰度值取偏小的值。需保證最大灰度值不能過大,即保證單個視點內深度 圖像的前景與背景總距離不能過大,以避免出現(xiàn)干擾3D效果的現(xiàn)象。較佳的,需實現(xiàn)視點 之間3D效果從強到弱的漸變的效果,S卩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假設視點1的深 度圖像的最大灰度值為C1,視點2的深度圖像的最大灰度值為C2,視點3的深度圖像的最 大灰度值為C3,視點4的深度圖像的最大灰度值為C4,視點5的深度圖像的最大灰度值為 C5,視點6的深度圖像的最大灰度值為C6,視點7的深度圖像的最大灰度值為C7,視點8的 深度圖像的最大灰度值為C8,視點9的深度圖像的最大灰度值為C9,本實例中選取中間視 點5為3D效果最強的區(qū)域,則C5選取最大值,以視點5為中心,向兩側3D效果逐漸減弱, 至視點1和視點9, 3D效果變?yōu)樽钊酰葱璞WCC5大于C4, C4大于C3, C3大于C2, C2大于 Cl ;C5大于C6, C6大于C7, C7大于C8, C8大于C9 ;實現(xiàn)了從視點5向視點1發(fā)展,3D效果 逐漸減弱,實現(xiàn)了從視點5向視點9發(fā)展,3D效果逐漸減弱。進一步使首視點1和尾視點9 處于弱3D區(qū)。
[0100] 進一步,較佳的,可使同一周期內的視點的最大灰度值關于視點5對稱,即C4等于 C6, C3等于C7, C2等于C8, C1等于C9,以此實現(xiàn)了一個周期內的視點所呈現(xiàn)的3D效果以 視點5為中心,向兩側均勻同步的逐漸遞減。
[0101] (5)設定視點總數(shù),依據(jù)視點總數(shù)確定出首視點和尾視點。
[0102] 設定視點總數(shù),在一個視點周期中確定出首視點和尾視點。
[0103]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設定視點總數(shù)為9,且以拍攝的視點的圖像,即參考視點5的圖像 作為虛擬平行多視點陣列的中心視點,即虛擬平行多視點陣列的最中間的位置,即參考視 點5位于視點1至視點9的最中間位置,視點為視點1、2、3、4、6、7、8、9。所有視點組成的排 列周期為 1、2、3、4、5、6、7、8、9、1、2、3、4、5、6、7、8、9、1、2、3?";此排列周期中,一個視點周期 為1、2、3、4、5、6、7、8、9,其中每個視點周期均有一個首視點和一個尾視點,首視點即為視點 1,尾視點即為視點9。
[0104] (6)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深度圖中每一層的灰度值并獲取新視點與參考視 點的水平相對距離。
[0105] 同時進入眼睛的視點為同一周期內的相鄰視點,以及非同一周期內的尾視點和首 視點。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同時進入人眼睛的視點為同一周期內的相鄰視點1 和2、2和3、3和4、4和5、5和6、6和7、7和8、8和9,以及該周期內的視點9和該周期的下 一周期內的視點1。由于每個周期內的同一視點的圖像均相同,即任意周期內的視點1的圖 像均為相同的圖像,因此該周期內的視點9和該周期的下一周期內的視點1所組成的逆視 區(qū)內的視差可通過控制同一周期內首視點1和尾視點9之間的視差進行控制。
[0106] (a)下面介紹同一周期非首視點和尾視點,即視點2、3、4、6、7、8的虛擬深度圖的 生成方法。
[0107] 以視點5的深度圖像生成視點5的相鄰視點4的深度圖像為例,結合圖3a、圖3b、 圖3c、圖3d進行說明。
[0108] 根據(jù)所設置的視點4與視點5之間的水平方向的相對距離,以確定視點4在水平 方向上的位置,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假設為XI,即參考視點5與參考視點5的 相鄰視點4之間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對距離XI,確定視點4在水平方向上相對于視點5的位 置。其中,保證水平相對距離不會過大,以致?lián)p壞3D效果。
[0109] 根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深度圖中每一深度層的灰階值,生成參考視點的相鄰 視點的深度圖,較佳的,參考視點的相鄰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參考 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例如,以視點5為參考視點,生成視點4的深度圖時, 視點4的深度圖像的每一對應深度層的深度值均小于視點5的深度圖像的相對應的深度層 的深度值。較佳的,每一層的偏移量從前景層至最后一層,依次減小。
[0110] 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以視點5為參考視點,輸入視點5與視點4之間 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XI,確定視點4在水平方向的位置,接著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視點5的深 度圖像中各層的灰度值,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使視點5與視點4之間的e層的 灰度值之差為D5,視點5與視點4之間的d層的灰度值之差為D4,視點5與視點4之間的 的灰度值之差為D3,視點5與視點4之間的的灰度值之差為D2,視點5與視點4之間的的 灰度值之差為D1。相鄰視點之間相對應深度層之間的灰度值的差值越大,則3D效果越強, 反之,則3D效果越弱。
[0111] 根據(jù)調整后的參考視點5的深度圖像的各層的灰度值,由背景至前景通過投影的 方式生產視點4的虛擬深度圖。
[0112] 依據(jù)上述方法,生成與視點4的具有同樣圖像特性的視點2、3、6、7、8的虛擬深度 圖,在此不再贅述。
[0113] 較佳的,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大 于背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較佳的,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之間的每一相對應的深 度層之間的灰度值的差值從前景層第一層至背景層最后一層,依次減小。
[0114] 對于同一周期內的所有相鄰視點,包括視點1和2、2和3、3和4、4和5、5和6、6 和7、7和8、8和9,以及視點9和視點1之間,較佳的,相鄰視點之間前景層中每一相對應的 深度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大于背景層中每一相對應的深度層的灰度值的差值。
[0115] 由于在動態(tài)場景中,很多圖像主要是前景物體在移動,背景幾乎不變,進一步由于 觀眾在觀看時,對前景物體的立體感感知較強,對背景物體的立體感感知較弱,因此,較佳 的,對深度圖中的每一層進行加權,使視點的前景偏移較大,保證足夠的立體感,即使前景 層處于3D效果強的區(qū)域;使背景的偏移量較小,即使背景層處于3D效果弱的區(qū)域。如圖 3a、圖3b、圖3c、圖3d所示,D1和D2大于D4和D5,使前景層偏移量大,背景層偏移量小,使 立體效果更強。
[0116] 較佳的,可使視點偏移量D1至D5依次逐漸減小,即D1大于D2, D2大于D3, D3大 于D4, D4大于D5。由于視點之間每一對應層的灰度值的差值越大,則3D效果越強,因此 從前景第一層至背景最后一層,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對應層灰度值的差值依次減小,可使3D 效果從前景至背景依次減小,逐漸過渡,進一步由于前景層中灰度值的差值較大,3D效果最 強,且觀眾能較好的感知前景的變化,進而使觀眾能夠很好的感知3D效果。
[0117] 此時,前景第一層至背景最后一層,各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的差值逐漸減小,進而 使進入眼中的兩相鄰視點的3D效果前景第一層至背景最后一層逐漸平滑過渡,視差逐漸 減小,進一步使前景層處于強3D區(qū),背景層處于弱3D區(qū)。進一步,由于背景層相對偏移較 小,所以生成新視點過程中對于背景層部分的投影數(shù)據(jù)可以簡化,這樣能夠降低生成新視 點所需的數(shù)據(jù)量,提高視點生成的速度。
[0118] 相鄰視點包括視點1和2、2和3、3和4、4和5、5和6、6和7、7和8、8和9,以及視 點9和視點1之間具有與視點4與5之間相同的特性,在此不再贅述。
[0119] (b)下面介紹同一周期首視點和尾視點,即視點1、9的虛擬深度圖的生成方法。
[0120] 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度圖;其中,首視 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首 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
[0121] 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分別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中每一層的灰度值, 生成首視點的深度圖;
[0122] 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以視點2為參考視點生成首視點1的虛擬深度圖 為例,即當參考視點2的相鄰視點1為特定視點首視點時。
[0123] 輸入所設置的視點2與視點1之間的水平方向的相對距離X4,確定視點1在水平 方向上相對于視點2的位置。其中,視點2與視點1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應小于一定值,以 便保證視點之間的距離不會過大,以致?lián)p壞3D效果。
[0124] 根據(jù)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生成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深度圖。視點1與視點9之間 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且同時首視點和尾視點 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以便減輕逆視區(qū)因視差過大而造成的圖 像模糊現(xiàn)象。
[0125] 所述首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相 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
[0126] 較佳的,首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的相 鄰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首視點與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 一層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均大于首視點與首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背景層的灰度 值的差值;即首視點1的深度圖中各層的灰度值需小于視點2的深度圖的各對應深度層的 灰度值。
[0127] 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以視點2為參考視點,輸入視點2與視點1之間 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X4,確定視點1在水平方向的位置,輸入預設參數(shù)調整視點2的深度圖 像中各層的深度值,由背景至前景通過投影的方式生產視點1的虛擬深度圖。
[0128] 假設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視點2的深度圖像與視點1的深度圖像之間 的e層的灰度值之差為E5,視點2的深度圖像與視點1的深度圖像之間的d層的灰度值之 差為E4,視點2的深度圖像與視點1的深度圖像之間的的灰度值之差為E3,視點2的深度 圖像與視點1的深度圖像之間的b層的灰度值之差為E2,視點2的深度圖像與視點1的深 度圖像之間的a層的灰度值之差為El ;
[0129] 視點1與視點9之間深度圖中的各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差值如下:視點9的深度 圖像與視點1的深度圖像中的e層相比,灰度值之差為F5,視點9的深度圖像與視點1的深 度圖像中的d層相比,灰度值之差為F4,視點9的深度圖像與視點1的深度圖像中的F層相 t匕,灰度值之差為F3,視點9的深度圖像與視點1的深度圖像中的b層相比,灰度值之差為 F2,視點9的深度圖像與視點1的深度圖像中的a層相比,灰度值之差為F1。
[0130] 由于在動態(tài)場景中,很多圖像主要是前景物體在移動,背景幾乎不變,進一步由于 觀眾在觀看時,對前景物體的立體感感知較強,對背景物體的立體感感知較弱,因此,較佳 的,對深度圖中的每一層進行加權,使視點的前景偏移較大,保證足夠的立體感,即使前景 層處于3D效果強的區(qū)域;使背景的偏移量較小,即使背景層處于3D效果弱的區(qū)域。
[0131] 視點1和2組成的視區(qū)內,較佳的,E1和E2大于E4和E5,使前景層偏移量大,背 景層偏移量小,使立體效果更強。較佳的,可使視點偏移量E1至E5依次逐漸減小,即E1大 于E2, E2大于E3, E3大于E4, E4大于E5。
[0132] 視點9和1組成的逆視區(qū)內,較佳的,F(xiàn)1和F2大于F4和F5,使前景層偏移量大, 背景層偏移量小,使立體效果更強。較佳的,可使視點偏移量F1至F5依次逐漸減小,即F1 大于F2, F2大于F3, F3大于F4, F4大于F5。
[0133] 由于視點之間每一層的偏移量越大,則3D效果越強,因此從前景第一層至背景最 后一層,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偏移量依次減小,可使3D效果從前景至背景依次減小,逐漸 過渡,進一步由于前景偏移量較大,3D效果最強,且觀眾能較好的感知前景的變化,進而使 觀眾能夠很好的感知3D效果。
[0134] 此時,前景第一層至背景最后一層,各層的偏移量逐漸減小,進而使進入眼中的兩 相鄰視點的3D效果前景第一層至背景最后一層逐漸平滑過渡,視差逐漸減小,進一步使前 景層處于強3D區(qū),背景層處于弱3D區(qū)。進一步,由于背景層相對偏移較小,所以生成新視 點過程中對于背景層部分的投影數(shù)據(jù)可以簡化,這樣能夠降低生成新視點所需的數(shù)據(jù)量, 提商視點生成的速度。
[0135] 依據(jù)上述方法,依據(jù)視點8生成尾視點9的深度圖,尾視點9的深度圖與首視點1 的深度圖具有同樣圖像特性,在此不再贅述。
[0136] 較佳的,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分別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中每一層的 灰度值,生成尾視點的深度圖。
[0137] 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 相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
[0138] 較佳的,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尾視點的 相鄰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尾視點與一個周期內的尾視點的相鄰視點之 間每一層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大于尾視點與尾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背景層的灰 度值的差值。
[0139] 相鄰視點8和9之間具有與視點1與2之間相同的特性,在此不再贅述。
[0140] (c) -個周期內視點的整體變化狀況。
[0141] 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假設視點5與視點4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 為XI,視點4與視點3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為X2,視點3與視點2之間的水平方向相 對距離為X3,視點2與視點1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為X4,視點5與視點6之間的水平 方向相對距離為X5,視點6與視點7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為X6,視點7與視點8之間 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為X7,視點8與視點9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為X8。視點1的a層 的灰度值為C1,視點2的a層的灰度值為C2,視點3的a層的灰度值為C3,視點4的a層的 灰度值為C4,視點5的a層的灰度值為C5,視點6的a層的灰度值為C6,視點7的a層的灰 度值為C7,視點8的a層的灰度值為C8,視點9的a層的灰度值為C9。
[0142] 較佳的,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首視點至尾視點,各視點中每一對應深度層的 灰度值先增大后減小。即各視點的a層的灰度值從首視點至尾視點,先增大后減小,即C1小 于C2, C2小于C3, C3小于C4, C4小于C5, C5大于C6, C6大于C7, C7大于C8, C8大于C9。
[0143] 較佳的,一個周期內的關于中心線呈對稱分布的兩個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每一對 應深度層的灰度值相等,其中,中心線為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水平相對距離的 中心線。
[0144] 假設一種較佳的分布,即為所有視點關于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水平相 對距離對稱,較佳的,當視點個數(shù)為奇數(shù)時,首視點與尾視點的水平相對距離的中心線上剛 好放置的為中間視點的深度圖圖像;當視點個數(shù)為偶數(shù)時,首視點與尾視點的水平相對距 離的中心線可以為中間兩視點的水平相對距離的中心線。依舊以9視點圖像為例,所有視 點圖像關于中間視點5對稱,即視點4與視點6的深度圖的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是相 等的,視點3與視點7的深度圖的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是相等的,視點2與視點8的深 度圖的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是相等的,視點1與視點9的深度圖的每一對應深度層的 灰度值是相等的。依舊以上面的例子中的a層為例,即C6等于C4,C7等于C3,C8等于C2, C9等于C1。
[0145] 較佳的,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方法為,每一層的偏移量以視點5為中心,向兩側發(fā) 展,逐漸減小。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a層在視點5的深度圖像和視點4的深度 圖像之間的偏移量為Dl,a層在視點4的深度圖像和視點3的深度圖像之間的偏移量為G2, a層在視點3的深度圖像和視點2的深度圖像之間的偏移量為G3, a層在視點2的深度圖 像和視點1的深度圖像之間的偏移量為El,a層在視點5的深度圖像和視點6的深度圖像 之間的偏移量為G4, a層在視點6的深度圖像和視點7的深度圖像之間的偏移量為G5, a層 在視點7的深度圖像和視點8的深度圖像之間的偏移量為G6, a層在視點8的深度圖像和 視點9的深度圖像之間的偏移量為G7。
[0146]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方法為視點5左側按Dl、G2、G3、E1的順序逐漸減小,即D1 大于G2, G2大于G3, G3大于E1 ;視點5右側按G4、G5、G6、G7的順序逐漸減小,即G4大于 G5, G5大于G6, G6大于G7 ;進一步,較佳的,視點5兩側視點的3D效果關于視點5對稱,即 D1等于G4, G2等于G5, G3等于G6, E1等于G7。其它層與a層情況一樣,即同一層在各相 鄰視點之間的偏移量,以視點5為中心,向兩側發(fā)展,逐漸減小。由此形成了視點5的3D效 果最強,向兩側發(fā)展,3D效果逐漸減弱。
[0147] 如圖3a、圖3b、圖3c、圖3d所示,假設視點5與視點4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 為XI,視點4與視點3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為X2,視點3與視點2之間的水平方向相 對距離為X3,視點2與視點1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為X4,視點5與視點6之間的水平 方向相對距離為X5,視點6與視點7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為X6,視點7與視點8之間 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為X7,視點8與視點9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為X8。較佳的,一個 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首視點至尾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先增大后減小。
[0148] 較佳的,假設視點5的3D效果最強,向兩側逐漸減弱,則從視點5開始向兩側視點 發(fā)展,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逐漸減小,即XI大于X2,X2大于X3,X3大于X4 ;即X5大于 X6, X6 大于 X7, X7 大于 X8 ;
[0149] 假設一種較佳的分布,即為所有視點關于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水平相 對距離對稱,較佳的,當視點個數(shù)為奇數(shù)時,首視點與尾視點的水平相對距離的中心線上剛 好放置的為中間視點的深度圖圖像;當視點個數(shù)為偶數(shù)時,首視點與尾視點的水平相對距 離的中心線可以為中間兩視點的水平相對距離的中心線。較佳的,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 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關于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的中心線呈對稱分布。艮P, 視點5兩側視點的3D效果關于視點5對稱,即XI等于X5, X2等于X6, X3等于X7, X4等于 X8。由此形成了視點5的3D效果最強,向兩側發(fā)展,3D效果逐漸減弱。
[0150] (d)視點排布狀況綜述。
[0151] 綜上,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深度圖上保證了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 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 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進一步,首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一 個周期內的首視點的相鄰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首視點與一個周期內的首 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均大于首視點與首視點的相鄰視點之 間每一層背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于一個周 期內的尾視點的相鄰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尾視點與一個周期內的尾視 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大于尾視點與尾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 一層背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以避免首視點和尾視點所組成的逆視區(qū)內因視差過大而出現(xiàn) 的圖片模糊的現(xiàn)象。
[0152] 較佳的,深度圖上3D效果從強3D區(qū)至弱3D區(qū)實現(xiàn)平滑逐漸的過渡。
[0153] 假設以視點5為3D效果最強的區(qū)域,視點1與視點9處于3D效果最弱的區(qū)域,則 視點排布具有以下特征:
[0154] 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首視點至尾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 先增大后減小;較佳的,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關于一 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的中心線呈對稱分布;
[0155] 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首視點至尾視點,各視點中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 先增大后減?。惠^佳的,一個周期內的關于中心線呈對稱分布的兩個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 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相等,其中,中心線為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水平相對 距離的中心線;
[0156] 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大于背景 層的灰度值的差值;較佳的,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之間的每一相對應的深度層之 間的灰度值的差值從前景層第一層至背景層最后一層,依次減小。
[0157] (7)虛擬視點深度圖的繪制。
[0158] 由于所形成的視點的深度圖圖像一般采用8比特的灰度圖像來表示,其中0灰度 值代表無窮遠處,255代表最近處?;叶戎翟酱?,表示該深度層離觀眾越近,反之,灰度值越 小,表示該深度層離觀眾越遠,因此需先將灰度值轉換為實際場景中的景深。景深與灰度值 成反比關系。
[0159] 依據(jù)轉換為實際景深的深度圖,此時深度圖的灰度值用景深表示,將其從背景最 后一層至前景第一層的順序,逐層投影,形成虛擬視點的深度圖。
[0160] 假設以視點5為參考視點,輸入視點5的相鄰視點4的每一層的偏移量,以及視點 4與視點5之間的水平方向相對距離,接著將具有灰度值的深度圖轉化為具有實際景深的 深度圖,按照從背景最后一層至前景第一層的順序,逐層投影,形成虛擬視點4的深度圖。 依照同樣的方法以視點5為參考視點,生成視點5的相鄰視點6的深度圖。
[0161] 接著以視點4為基礎,生成視點4的相鄰視點3的深度圖像,以視點6為基礎,生 成視點6的相鄰視點7的深度圖圖像;接著以視點3為基礎生成其相鄰視點2的深度圖圖 像,以視點7為基礎生成其相鄰視點8的深度圖圖像,以視點2為基礎,并結合一定的參數(shù) 關系生成視點1的深度圖圖像,以視點8為基礎,并結合一定的參數(shù)關系,生成視點9的深 度圖圖像。
[0162]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也可令第一個參考視點為視點1,從視點1開始向一側生成 相鄰視點2的深度圖,接著依據(jù)相鄰視點2所生成的虛擬深度圖像生成視點3的深度圖,最 后依次生成視點9的深度圖。生成視點的深度圖的順序可以自定。
[0163] 本【技術領域】人員可知,在生成參考視點相鄰視點的深度圖之后,接著依據(jù)參考視 點的彩色圖和深度圖以及參考視點相鄰視點的深度圖生成參考視點相鄰視點的彩色圖。直 至一個周期內所有視點的各自的彩色圖均生成之后,統(tǒng)一對各視點的彩色圖進行融合,形 成各視點上具有3D效果的圖片。
[0164] 基于相同的構思,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逆視區(qū)矯正裝置,具體內容可以參照 上述方法實施,在此不再贅述。
[0165] 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一種逆視區(qū)矯正裝置,該裝置包括:
[0166] 獲取模塊401,用于獲取參考視點的深度圖;
[0167] 生成模塊402,用于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 深度圖;
[0168] 其中,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 圖的最大灰度值;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
[0169] 較佳的,生成模塊402,具體用于:
[0170] 對參考視點的深度圖進行分層,得到多層深度層;
[0171] 確定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
[0172] 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分別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中每一層的灰度值, 生成首視點的深度圖;
[0173] 其中,所述首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 的相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
[0174] 依據(jù)所述預設參數(shù)分別調整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中每一層 的灰度值,生成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
[0175] 其中,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 圖的相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
[0176] 基于相同的構思,本發(fā)明實施例三提供了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流程圖,如圖5所 示,并結合圖3a、圖3b、圖3c、圖3d中所有視點的生成方法進行介紹:
[0177]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個周期的視點排列順序為1、2、3、4、5、6、7、8、9,本發(fā)明實施 例中假設通過攝像機拍攝生成的二維圖像和深度圖像為第一個參考視點5的圖像,依據(jù)第 一個參考視點5的圖像生成其余視點的圖像,完成一個周期內所有視點的圖像配置,此時 即可在顯示裝置的液晶面板上按順序將其進行周期性排列,即按1、2、3、4、5、6、7、8、9、1、2、 3…的方式循環(huán)排列,其中所有周期內的相同視點的圖像都是相同的,即第一個周期內的視 點3的圖像和其它任意其它周期內的視點3的圖像是相同的。因此僅需配置一個周期內的 所有視點的圖像即可。
[0178]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方法為基于參考視點5的圖像,依據(jù)所設置的參考視點和相 鄰視點的參數(shù)關系,即所設置的視點5和視點5的相鄰視點4和相鄰視點6的參數(shù)關系向 兩側生成其相鄰視點4和相鄰視點6的虛擬深度圖圖像;接著以視點4為參考視點,生成視 點4的相鄰視點3的圖像,以視點6為參考視點,生成視點6的相鄰視點7的虛擬深度圖圖 像;接著以視點3為參考視點生成其相鄰視點2的虛擬深度圖圖像,以視點7為參考視點生 成其相鄰視點8的深度圖圖像,以視點2為參考視點,并結合視點9和視點1的參數(shù)關系, 即需結合首視點和尾視點的參數(shù)關系,以及視點2和視點1的參數(shù)關系生成視點1的虛擬 深度圖圖像,以視點8為參考視點,并結合視點9和視點1的參數(shù)關系,即需結合首視點和 尾視點的參數(shù)關系,以及視點9和視點8的參數(shù)關系生成視點9的虛擬深度圖圖像。
[0179] 步驟501,獲取參考視點的深度圖;
[0180] 在實施中,使用雙攝像機拍攝兩幅圖像,經過立體匹配求取深度圖的處理后,生成 一路二維圖像,一路深度圖像,其中該二維圖像和深度圖像組成了參考視點的圖像,依據(jù)該 參考視點生成其它視點的圖像;以圖3a、圖3b、圖3c、圖3d進行舉例,第一次以視點5為參 考視點,現(xiàn)需依據(jù)參考視點5的深度圖像生成參考視點5的相鄰視點4和視點6的深度圖;
[0181] 步驟502,對參考視點或基礎視點的深度圖進行預處理;
[0182] 對參考視點5的深度圖預處理主要是使用濾波器對深度圖進行平滑處理,以此來 降低深度圖中灰度值的變化,從而減小生成虛擬圖像中空洞的范圍。
[0183] 步驟503,對參考視點或基礎視點的深度圖進行分層;
[0184] 進一步調整參考視點或基礎視點的中各深度層之間的距離;
[0185] 對參考視點5的深度圖圖像選定一個深度層作為聚焦層,灰度值比聚焦層灰度值 大的為背景層,灰度值比聚焦層灰度值小的為前景層;
[0186] 設定參考視點5的深度圖圖像的分層層數(shù),依據(jù)分層層數(shù)對深度圖進行分層,得 到多個深度層;
[0187] 深度圖圖像一般采用8比特的灰度圖像來表示,深度圖的灰度值此時是用灰度值 來表示的,其中〇灰度值代表無窮遠處,255代表最近處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將參考視點的圖像 分為5層,分別為a、b、c、d、e,選定聚焦層為c,a層、b層設置為前景層,其中a層為前景層 第一層,b層為第二層前景層;d層、e層設置為背景層,其中d層為背景層第一層,e層為第 二層前景層,所有視點在e層之后具有一個統(tǒng)一的層,為后續(xù)描述方便,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統(tǒng) 一將所有視點具有的同一最后一層稱為基底層;
[0188] 根據(jù)參考視點的前景層中每一層與前景層中每一層的相鄰深度層的灰度值之間 的第三差值,以及參考視點的背景層中每一層與前景層中每一層的相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 之間的第四差值,得到參考視點的多個深度層;
[0189] 根據(jù)參考視點的前景層中每一層與前景層中每一層的相鄰深度層的灰度值之間 的第三差值,以及參考視點的背景層中每一層與前景層中每一層的相鄰兩深度層的灰度值 之間的第四差值,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中各深度層的相對位置關系;得到參考視點的多 個深度層;
[0190] 較佳的,參考視點5的深度圖像中,分為五層,分別為a、b、c、d、e ;視點5的深度 圖像中的相鄰兩深度層之間的灰度值之差分別為Bl、B2、B3、B4, e層與基礎之間的灰度值 之差為B5,較佳的B1大于B2, B2大于B3, B3大于M,B4大于B5 ;前景部分處于強3D區(qū), 背景部分處于弱3D區(qū),且參考視點從前景第一層至背景最后一層的3D效果逐漸減弱,實現(xiàn) 了 3D效果的平滑過渡;
[0191] 步驟504,輸入預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中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并獲取待生成視 點與參考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
[0192] 所有視點之間的參數(shù)要求需滿足以下要求:
[0193] 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 最大灰度值;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進一步,所 述首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相對應的每一 深度層的灰度值;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 度圖的相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較佳的,首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 均小于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的相鄰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首視點與一個周 期內的首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均大于首視點與首視點的相 鄰視點之間每一層背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 于一個周期內的尾視點的相鄰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尾視點與一個周期 內的尾視點的相鄰視點之間每一層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大于尾視點與尾視點的相鄰視 點之間每一層背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以避免首視點和尾視點所組成的逆視區(qū)內因視差過 大而出現(xiàn)的圖片模糊的現(xiàn)象。
[0194] 較佳的,深度圖上3D效果從強3D區(qū)至弱3D區(qū)實現(xiàn)平滑逐漸的過渡。
[0195] 假設以視點5為3D效果最強的區(qū)域,視點1與視點9處于3D效果最弱的區(qū)域,則 視點排布具有以下特征:
[0196] 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首視點至尾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 先增大后減?。惠^佳的,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關于一 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的中心線呈對稱分布;
[0197] 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首視點至尾視點,各視點中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 先增大后減??;較佳的,一個周期內的關于中心線呈對稱分布的兩個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 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度值相等,其中,中心線為一個周期內的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水平相對 距離的中心線;
[0198] 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大于背景 層的灰度值的差值;較佳的,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之間的每一相對應的深度層之 間的灰度值的差值從前景層第一層至背景層最后一層,依次減小。
[0199] 步驟50 5,將參考視點或基礎視點的深度圖上的灰度值轉換為實際場景中的景 深;
[0200] 將參考視點5的深度圖上的灰度值轉換為實際場景中的景深,以便后續(xù)使用投影 方法生成新的深度圖;
[0201] 步驟506,從背景最后一層至前景第一層逐層投影,得到待生成視點的深度圖;
[0202] 從背景最后一層至前景第一層逐層投影,得到參考視點的相鄰視點4的深度圖;
[0203] 從背景最后一層至前景第一層逐層投影,得到參考視點的相鄰視點6的深度圖;
[0204] 步驟507,依據(jù)參考視點或基礎視點的彩色圖和深度圖,以及待生成視點的深度圖 生成待生成視點的彩色圖像;
[0205] 步驟508,是否完成所有視點的配置,未完成所有視點的配置執(zhí)行步驟509,完成 所有視點的配置執(zhí)行步驟510 ;
[0206] 依據(jù)參考視點5生成了相鄰視點4和相鄰視點6的圖像,并未生成所有視點的圖 像,執(zhí)行步驟510 ;
[0207] 步驟509,將完成設置的參考視點的相鄰視點作為新的基礎視點;
[0208] 將視點4作為新的基礎視點,重復執(zhí)行步驟502至508,生成視點3的深度圖,同樣 的,將視點3作為新的基礎視點,重復執(zhí)行步驟502至508,生成視點2的深度圖,將視點2 作為新的基礎視點,重復執(zhí)行步驟502至508,生成視點1的深度圖;
[0209] 依照上述方法,將視點6作為新的基礎視點,重復執(zhí)行步驟502至508,生成視點7 的深度圖,同樣的,將視點7作為新的基礎視點,重復執(zhí)行步驟502至508,生成視點8的深 度圖,將視點8作為新的基礎視點,重復執(zhí)行步驟502至508,生成視點9的深度圖;
[0210] 檢測到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1至9的配置均完成,執(zhí)行步驟510 ;
[0211] 步驟510,將各視點的彩色圖像進行融合,生成所有視點的圖像;
[0212] 生成所有視點的深度圖和彩色圖像之后,統(tǒng)一對所有視點各自的彩色圖進行融 合,生成具有3D效果的視點圖像。
[0213] 步驟511,工作結束。
[0214]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和裝置,獲取參考 視點的深度圖;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度圖;其 中,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 度值;首視點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由于首視點和尾 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且首視點 和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一閾值,從而保證了首視點和尾視點處 于弱3D區(qū),且同時首視點和尾視點的視差小于最大視差閾值,進而減輕了逆視區(qū)內的的圖 片模糊現(xiàn)象,提高了 3D顯示效果。
[0215] 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應明白,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提供為方法、裝置或計算機程序 產品。因此,本發(fā)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實施例、完全軟件實施例、或結合軟件和硬件方面的實 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發(fā)明可采用在一個或多個其中包含有計算機可用程序代碼的計算機 可用存儲介質(包括但不限于磁盤存儲器、CD-ROM、光學存儲器等)上實施的計算機程序產 品的形式。
[0216] 本發(fā)明是參照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方法、裝置、和計算機程序產品的流程圖和/ 或方框圖來描述的。應理解可由計算機程序指令實現(xiàn)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中的每一流程和 /或方框、以及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結合??商峁┻@些計算機程序指 令到通用計算機、專用計算機、嵌入式處理機或其他可編程數(shù)據(jù)處理設備的處理器以產生 一個機器,使得通過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數(shù)據(jù)處理設備的處理器執(zhí)行的指令產生用于實現(xiàn) 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裝置。
[0217] 這些計算機程序指令也可存儲在能引導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數(shù)據(jù)處理設備以特 定方式工作的計算機可讀存儲器中,使得存儲在該計算機可讀存儲器中的指令產生包括指 令裝置的制造品,該指令裝置實現(xiàn)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 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0218] 這些計算機程序指令也可裝載到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數(shù)據(jù)處理設備上,使得在計 算機或其他可編程設備上執(zhí)行一系列操作步驟以產生計算機實現(xiàn)的處理,從而在計算機或 其他可編程設備上執(zhí)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實現(xiàn)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 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驟。
[0219] 盡管已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chuàng)造 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作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yōu) 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發(fā)明范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
[0220]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 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fā)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 之內,則本發(fā)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逆視區(qū)矯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獲取參考視點的深度圖; 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度圖; 其中,所述首視點和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 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所述首視點和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 一閾值。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所述參考視點的深 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度圖,具體包括: 對參考視點的深度圖進行分層,得到多層深度層; 依據(jù)所述預設參數(shù)調整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層的灰度值,生成所述首視點的 深度圖; 其中,所述首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相 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 依據(jù)所述預設參數(shù)調整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層的灰度值,生成所述尾視點的 深度圖; 其中,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 相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確定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 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前景層的灰度值的差值大于背景層的 灰度值的差值。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個周期內的所有相鄰的視點之間的每一相對應的深度層之間的灰度值的差值 從第一層至最后一層,依次減小。
5. 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所述首視點至所述尾視點,各視點中每一對應深度層的灰 度值先增大后減小。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個周期內的關于中心線呈對稱分布的兩個視點的深度圖之間的每一對應深度層的 灰度值相等,其中,所述中心線為一個周期內的所述首視點和所述尾視點的水平相對距離 的中心線。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從所述首視點至所述尾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 相對距離先增大后減小。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個周期內的所有視點,每相鄰兩視點之間的水平相對距離關于所述一個周期內 的所有視點的中心線呈對稱分布。
9. 一種逆視區(qū)矯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獲取模塊,用于獲取參考視點的深度圖; 生成模塊,依據(jù)預設參數(shù)調整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生成首視點或尾視點的深度 圖; 其中,所述首視點和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應小于一個周期內的其它視點 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所述首視點和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最大灰度值之間的差值小于第 一閾值。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模塊,具體用于: 對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進行分層,得到多層深度層; 確定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 依據(jù)所述預設參數(shù)分別調整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中每一層的灰 度值,生成所述首視點的深度圖; 其中,所述首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相 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灰度值; 依據(jù)所述預設參數(shù)分別調整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前景層和背景層中每一層的灰 度值,生成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 其中,所述尾視點的深度圖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均小于所述參考視點的深度圖的 相對應的每一深度層的的灰度值。
【文檔編號】H04N13/00GK104052984SQ201410255074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6月10日
【發(fā)明者】高語函 申請人:青島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