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公開了一種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包括提升機構,提升機構包括第一、二提升件,第一、二提升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別用于抬撐工裝板,第一、二提升件相互遠離的一端分別與第一、二安裝座構成第一鉸接連接,構成第一鉸接連接的鉸接軸沿水平布置且垂直于第一、二提升件之間的間距方向,第一、二安裝座固設在調節(jié)其同步上、下移動的升降機構上,第一、二安裝座上分別設置對第一、二提升件的轉動進行限位的第一限位件。上述方案其可有效實現工裝板在上、下層之間的快速輸送。
【專利說明】工裝板的提升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電機生產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工裝板的提升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傳統(tǒng)電機生產中,大多采用人工進行作業(yè),其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因此越來越多的生產廠家開始開發(fā)一系列的電機連續(xù)工裝系統(tǒng),用以提高工裝效率和質量。連續(xù)工裝系統(tǒng)中,對工裝件的有效輸送顯得極為重要。在定子一端和該端的端蓋壓裝后,需要將其和另外一半端蓋固定到工裝板上安裝紅崗墊圈和進行耐壓等性能檢測。工裝板在連續(xù)輸送帶上進行輸送,為了使得工裝板能夠有效的循環(huán)利用,因此通常將輸送帶設置成上、下兩層,在上、下兩層的端部設置提升裝置,但是由于工裝板結構的特殊性,傳統(tǒng)的提升機構存在工裝板在上、下層輸送帶與提升機構之間轉送困難和效率低等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可有效實現工裝板在上、下層之間的快速輸送。
[0004]一種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對工裝板進行提升的提升機構,提升機構包括左、右兩側等高相對布置的第一、二提升件,第一、二提升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別用于抬撐工裝板,第一、二提升件相互遠離的一端分別與第一、二安裝座構成第一鉸接連接,構成第一鉸接連接的鉸接軸沿水平布置且垂直于第一、二提升件之間的間距方向,第一、二安裝座固設在調節(jié)其同步上、下移動的升降機構上,第一、二安裝座上分別設置對第一、二提升件的轉動進行限位的第一限位件,第一、二提升件處于兩種狀態(tài),其一為第一、二提升件水平布置對工裝板進行抬升的抬撐位,其二為第一、二提升件由水平姿態(tài)繞鉸接軸向上翻轉對待裝載至提升機構上的工裝板進行避讓的避讓位。
[0005]上述方案中,通過左右對應設置的第一、二提升件,這樣在下層輸送組件上的工裝板向提升機構上進行裝載時,第一、二提升件由工裝板的上方運行至工裝板的下方,第一、二提升件首先與工裝板邊部觸碰,第一、二提升件進行避讓,然后回復至抬撐位,當第一、二提升件再次上行時就可抬撐起下層輸送組件上的工裝板上升,提升至高位時再將工裝板推送至上層輸送組件上,從而實現工裝板在上、下層輸送組件之間的快速輸送,保證電機的連續(xù)快速的工裝。
[0006]說明書附圖
[0007]圖1為提升機構的局部示意圖;
[0008]圖2為卸載機構的局部不意圖;
[0009]圖3、4為提升機構提升下層輸送組件上安裝板進行提升的前、后結構示圖;
[0010]圖5、6為提升機構提升的工裝板卸載至卸載機構上的前、后結構示圖;
[0011]圖7為工裝板與卸料機構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2]本發(fā)明提供的提升機構如圖1、4、6所示,包括對工裝板30進行提升的提升機構10,提升機構10包括左、右兩側等高相對布置的第一、二提升件11,第一、二提升件11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別用于抬撐工裝板30,第一、二提升件11相互遠離的一端分別與第一、二安裝座12構成第一鉸接連接,構成第一鉸接連接的鉸接軸沿水平布置且垂直于第一、二提升件11之間的間距方向,第一、二安裝座12固設在調節(jié)其同步上、下移動的升降機構上,第一、二安裝座12上分別設置對第一、二提升件11的轉動進行限位的第一限位件,第一、二提升件11處于兩種狀態(tài),其一為第一、二提升件11水平布置對工裝板30進行抬升的抬撐位,其二為第一、二提升件11由水平姿態(tài)繞鉸接軸向上翻轉對待裝載至提升機構10上的工裝板30進行避讓的避讓位。本發(fā)明中是通過第一、二提升件11由工裝板30的上方運行至工裝板30的下方時,第一、二提升件11在抬撐位與避讓位之間進行轉換,從而避免對工裝板30的影響,這樣在第一、二提升件11再次上行時,第一、二提升件就可抬撐工裝板30上升,然后推送至上層輸送組件上,從而實現工裝板在上、下層輸送組件之間的快速輸送,保證電機的連續(xù)快速的工裝。本發(fā)明中第一、二提升件11是由于與工裝板30的邊部抵撐繞鉸接軸向上翻轉,當第一、二提升件11與工裝板30脫離時,第一、二提升件11受重力作用復位至抬撐位。在使用本發(fā)明時,第一、二提升件11之間的間距應小于該方向上工裝板30的寬度。
[0013]具體的為:第一、二安裝座12上分別設置有槽型安裝部121,槽型安裝部121的槽口方向向上、槽長方向與第一、二提升件11之間的間距方向相一致,第一、二提升件11的一端設置在槽型安裝部121內且與槽型安裝部121的槽壁鉸接連接,第一、二提升件11的另一端延伸至槽型安裝部121的外側對工裝板30進行抬撐,槽型安裝部121的槽底對第一、二提升件11由水平姿態(tài)繞鉸接軸向下翻轉進行限位。第一、二提升件11為一短條桿構成,短條桿在提升裝置的左、右兩側至少分別間隔設置有兩個,短條桿用于抬撐工裝板30的端部設置有第一滾輪13,第一滾輪13的局部輪緣延伸至短條桿的端部外側。第一滾輪13的設置主要是為了便于第一、二提升件11與工裝板30觸碰時,能夠使得第一、二提升件11繞鉸接軸被有效抬起,避免兩者之間卡死。使用時,下層輸送組件延伸至第一、二提升件11之間的區(qū)域范圍,下層輸送組件的外端設置有用于防止輸送至端部的工裝板30從下層輸送組件上脫離的擋板31,擋板31立狀布置且擋板31靠近下層輸送組件的板面上設置對擋板與工裝板30的碰撞進行緩沖的緩沖件32。下層輸送組件可為鏈輸送帶、皮帶輸送帶、對輥輸送組件,第一、二提升件11位于下層輸送帶的兩側,當第一、二提升件11從下層輸送組件下方上行時,即可將下層輸送帶上的工裝板30快速提起,下層輸送組件的寬度應小于工裝板30的寬度。
[0014]上述方案還是只能將工裝板30從下層輸送組件上快速的裝載至提升機構10上,對于工裝板30的從提升機構卸載至上層輸送組件上的效率還是較低,因此,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如圖2、3、6所示,該提升裝置還包括對提升機構10提升后的工裝板30進行卸載的卸料機構20,所述的卸料機構20包括與第一、二提升件11同側相對應布置的第一、二支撐件21,第一、二支撐件21相互遠離的一端分別與機架A上設置的第三、四安裝座構成第二鉸接連接,構成第一、二鉸接連接的鉸接軸平行布置,第三、四安裝座上分別設置對第一、二支撐件21的轉動進行限位的第二限位件,第一、二支撐件21處于兩種狀態(tài),其一為第一、二支撐件21水平布置對從第一、二提升件11上卸載的工裝板30進行支撐的支撐位,其二為第一、二提升件11由水平姿態(tài)繞鉸接軸向上翻轉對提升機構10向上提升的工裝板30進行避讓的避讓位,第一、二支撐件21的高度小于提升機構10提升工裝板所能到達的最大高度。通過設置卸載機構20,在第一、二提升件11提升工裝板30從第一、二支撐件21下方上行時,首先第一、二支撐件21處于支撐位,當工裝板30抵撐第一、二支撐件21時,第一、二支撐件21繞鉸接軸向上翻轉,為工裝板30的繼續(xù)上行進行避讓,當工裝板30提升至第一、二支撐件21的上方時,此時第一、二支撐件21受重力回復到支撐位,然后工裝板30上行至最高點后,第一、二提升件11再帶動其下行,當工裝板30下落至與第一、二支撐件21高度相吻合時,此時工裝板30會落至第一、二支撐件21上,而第一、二提升件11則繼續(xù)下行,對下一塊工裝板30繼續(xù)進行提升操作,從而實現提升機構10上工裝板30的快速卸載。
[0015]具體的方案為:第一、二提升件11為一短桿件構成,短桿件在提升裝置的左、右兩側至少分別間隔設置兩個,短桿件用于抬撐工裝板30的端部設置有第二滾輪23,第二滾輪23的局部輪緣延伸至短條桿的端部外側,短桿件在提升裝置的左、右兩側至少分別間隔設置兩個。第三、四安裝座包括懸吊狀布置的安裝臂22,安裝臂22的下端開設用于安裝短桿件的槽型空缺部,安裝短條桿的槽型安裝部121與安裝臂22在提升裝置的左、右兩側分別呈間隔交錯狀布置。通過安裝臂22和槽型安裝部121的交錯布置,從而避免第一、二提升件11上下運行時與第一、二支撐件21之間的干涉。在本發(fā)明中,第一、二限位件應使得第一、二提升件11和第一、二支撐件21由水平姿態(tài)向上翻轉的角度小于90°,以使得第一、二提升件11和第一、二支撐件21能夠受重力自動復位。當然,也可通過設置復位機構,使得第一、二提升件11和第一、二支撐件21向上翻轉的角度大于90°后進行復位。第一、二限位件可為構成槽型安裝部121的壁面和開設槽型空缺部后形成壁面構成,當然也可在第一、二提升件11和第一、二支撐件21上設置限位部。在提升裝置的左右側,安裝臂22分別呈向下的梳齒狀布置,各安裝臂22間的空缺區(qū)域構成同側的槽型安裝部121和提升件11上行的通路,安裝座12位于同側安裝臂22的外側,以避免提升機構10與卸料機構之間的干涉,同時便于升降機構的布置。
[0016]更為具體的方案如圖5、7所示,安裝臂22的下端還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三滾輪24的軸體,軸體與短桿件連為一體,軸體的軸向與第一、二支撐件21之間的間距方向相一致,短桿件處于支撐位時軸體位于短桿件的上方。卸料機構20還包括將第一、二支撐件21上撐托的工裝板30水平推送至上層輸送組件上的推料機構,推料機構的推送方向與第一、二支撐件21之間的間距方向垂直。通過推送機構推送使得工裝板30從卸料機構20輸送至上層輸送組件上,從而實現工裝板在上、下層輸送組件之間的快速輸送。推送機構包括位于機架A頂部設置的推桿27以及立狀布置的推板26,推桿27、推板26位于第一、二支撐件21之間。
[0017]更為具體的方案為,所述的升降機構為左、右立狀布置的第一、二輸送帶41構成,第一、二安裝座12分別與第一、二輸送帶41相固接,第一、二輸送帶41通過換向組件43和同步傳動組件44與動力源相連接,機架A上還設有對第一、二安裝座12的上、下移動進行導向的導向桿42,導向桿42在第一、二安裝座12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一根。換向組件43組件可為齒輪傳動組件構成,其實為了使得第一、二輸送帶41的線速度相反。第一、二、三滾輪可為小軸承構成。[0018]總之,本發(fā)明可有效提高工裝板30在上、下層輸送組件之間快速的輸送。如以上、下輸送組件之間間距為500mm,工裝板30板長為300mm的電機工裝系統(tǒng)為例,使用通用的提升機構(皮帶、鏈條、馬達、氣缸或鋼絲繩等拖動移載機構)上下運行節(jié)拍在10秒以上,而本發(fā)明在5秒以內即可完成,節(jié)省一半的時間,大大提升工裝效率。
【權利要求】
1.一種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對工裝板(30)進行提升的提升機構(10),提升機構(10)包括左、右兩側等高相對布置的第一、二提升件(10,第一、二提升件(11)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別用于抬撐工裝板(30),第一、二提升件(11)相互遠離的一端分別與第一、二安裝座(12)構成第一鉸接連接,構成第一鉸接連接的鉸接軸沿水平布置且垂直于第一、二提升件(11)之間的間距方向,第一、二安裝座(12)固設在調節(jié)其同步上、下移動的升降機構上,第一、二安裝座(12)上分別設置對第一、二提升件(11)的轉動進行限位的第一限位件,第一、二提升件(11)處于兩種狀態(tài),其一為第一、二提升件(11)水平布置對工裝板(30)進行抬升的抬撐位,其二為第一、二提升件(11)由水平姿態(tài)繞鉸接軸向上翻轉對待裝載至提升機構(10 )上的工裝板(30 )進行避讓的避讓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二安裝座(12)上分別設置有槽型安裝部(121),槽型安裝部(121)的槽口方向向上、槽長方向與第一、二提升件(11)之間的間距方向相一致,第一、二提升件(11)的一端設置在槽型安裝部(121)內且與槽型安裝部(121)的槽壁鉸接連接,第一、二提升件(11)的另一端延伸至槽型安裝部(121)的外側對工裝板(30)進行抬撐,槽型安裝部(121)的槽底對第一、二提升件(11)由水平姿態(tài)繞鉸接軸向下翻轉進行限位。
3.如權利要求1所述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提升件(11)為一短條桿構成,短條桿在提升裝置的左、右兩側至少分別間隔設置有兩個,短條桿用于抬撐工裝板(30)的端部設置有第一滾輪(13),第一滾輪(13)的局部輪緣延伸至短條桿的端部外側。
4.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提升裝置還包括對提升機構(10)提升后的工裝板(30)進行卸載的卸料機構(20),所述的卸料機構(20)包括與第一、二提升件(11)同側相對應布置的第一、二支撐件(21),第一、二支撐件(21)相互遠離的一端分別與機架八上設置的第三、四安裝座構成第二鉸接連接,構成第一、二鉸接連接的鉸接軸平行布置,第三、四安裝座上分別設置對第一、二支撐件(21)的轉動進行限位的第二限位件,第一、二支撐件(21)處于兩種狀態(tài),其一為第一、二支撐件(21)水平布置對從第一、二提升件(11)上卸載的工裝板(30)進行支撐的支撐位,其二為第一、二提升件(11)由水平姿態(tài)繞鉸接軸向上翻轉對提升機構(10)向上提升的工裝板(30)進行避讓的避讓位,第一、二支撐件(21)的高度小于提升機構(10)提升工裝板所能到達的最大高度。
5.如權利要求4所述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提升件(11)為一短桿件構成,短桿件在提升裝置的左、右兩側至少分別間隔設置兩個,短桿件用于抬撐工裝板(30)的端部設置有第二滾輪(23),第二滾輪(23)的局部輪緣延伸至短條桿的端部外側,短桿件在提升裝置的左、右兩側至少分別間隔設置兩個。
6.如權利要求5所述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三、四安裝座包括懸吊狀布置的安裝臂(22),安裝臂(22)的下端開設用于安裝短桿件的槽型空缺部,安裝短條桿的槽型安裝部(121)與安裝臂(22)在提升裝置的左、右兩側分別呈間隔交錯狀布置。
7.如權利要求5所述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22)的下端還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三滾輪(24)的軸體,軸體與短桿件連為一體,軸體的軸向與第一、二支撐件(21)之間的間距方向相一致,短桿件處于支撐位時軸體位于短桿件的上方。
8.如權利要求4所述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卸料機構(20)還包括將第一、二支撐件(21)上撐托的工裝板(30)水平推送至上層輸送組件上的推料機構,推料機構的推送方向與第一、二支撐件(21)之間的間距方向垂直。
9.如權利要求1所述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機構為左、右立狀布置的第一、二輸送帶(41)構成,第一、二安裝座(12)分別與第一、二輸送帶(41)相固接,第一、二輸送帶(41)通過換向組件(43 )和同步傳動組件(44 )與動力源相連接,機架A上還設有對第一、二安裝座(12)的上、下移動進行導向的導向桿(42)。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工裝板的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下層輸送組件延伸至第一、二提升件(11)之間的區(qū)域范圍,下層輸送組件的外端設置有用于防止輸送至端部的工裝板(30)從下層輸送組件上脫離的擋板(31),擋板(31)立狀布置且擋板(31)靠近下層輸送組件的板面上設置對擋板與工裝板(30 )的碰撞進行緩沖的緩沖件(32 )。
【文檔編號】B66F7/02GK103832944SQ201410020700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月16日
【發(fā)明者】汪守峰 申請人:合肥凱邦電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