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釣竿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5262閱讀:23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釣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釣竿,為了發(fā)揮同時具有韌性和強度的竹竿的竿性能,而在竿體的中間位置上形成有類似竹節(jié)模樣的部分(以下稱為竹節(jié))。
      背景技術
      為了在竿體上形成竹節(jié),在竿體的中間位置上堆積樹脂涂料等而形成鼓出部,沿該鼓出部的周部,假定相對于與竿的軸芯正交的面傾斜的面,并形成沿該傾斜的面延伸的層差狀部,形成竹節(jié)(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225148號公報(段落標號W024]、以及圖1)如上所述,在形成有層差狀部的部分中,在層差狀部的底部和層差狀部的頂部處, 外徑存在較大的差,因此,底部和頂部處的剛性的差過大。這樣一來,在該層差狀部中,剛性的連續(xù)性受損,在魚上鉤從而竿發(fā)生彎曲的情況下,難以描繪平滑的弧線,可能會在層差狀部的部分處產(chǎn)生折曲那樣的彎曲。另外,層差狀部的頂部及底部成為接近大致直角的角部,因此,在竿發(fā)生彎曲的情況下,在該角部容易引起應力集中,存在著強度方面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釣竿,在魚上鉤的情況下,產(chǎn)生描繪弧線那樣的平滑的彎曲,能夠緩和應力集中,而且,制作竹節(jié)的時候容易制作。〔結構〕本發(fā)明技術方案1的結構特征是,在竿體的軸線方向中間位置上形成鼓出部,該鼓出部由位于竿梢側的竿梢側鼓出部和位于竿尾側的竿尾側鼓出部構成,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竿尾側端面和所述竿尾側鼓出部的竿梢側端面彼此向對方側邊傾斜邊接近,在其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向竿軸芯側進入的環(huán)狀凹入槽,將所述環(huán)狀凹入槽以沿著相對于竿軸線正交的垂直面傾斜的傾斜面的狀態(tài)、環(huán)繞所述鼓出部的周面形成,所述鼓出部通過UV涂料形成。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作用〕通過形成竿梢側鼓出部和竿尾側鼓出部、以及在其邊界位置上形成環(huán)狀凹入槽, 能夠形成類似竹節(jié)的部分,能夠以接近竹竿的感覺操作釣竿。另外,通過形成環(huán)狀凹入槽,在其與在竿梢側鼓出部的徑向上突出的最大突出部 (頂部)之間,產(chǎn)生因外徑不同而造成的剛性不同。但是,通過以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竿尾側端面和所述竿尾側鼓出部的竿梢側端面彼此向對方側邊傾斜邊接近的方式將環(huán)狀凹入槽形成為向竿軸芯側進入的狀態(tài),由于竿梢側端面和竿尾側端面向環(huán)狀凹入槽逐漸縮徑,因此剛性也逐漸變化。由此,很少出現(xiàn)剛性的關聯(lián)大幅度變化的情況,在魚上鉤的情況下,能夠期待釣竿產(chǎn)生描繪弧線那樣的平滑的彎曲。
      而且,將所述環(huán)狀凹入槽以沿著相對于竿軸線正交的垂直面傾斜的傾斜面的狀態(tài)、環(huán)繞所述鼓出部的周面形成。由此,與單純地沿正交于竿軸線的垂直面形成環(huán)狀凹入槽的情況相比,環(huán)狀凹入槽在竿軸線方向上位于不會偏倚的位置,因此能夠抑制剛性的急劇變化。而且,通過UV涂料形成所述鼓出部,因此,與使用環(huán)氧樹脂等涂料形成鼓出部的情況相比,凝固較快,容易形成鼓出部?!残Ч衬軌蛱峁┻@樣的釣竿在魚上鉤的情況下,產(chǎn)生描繪弧線那樣的平滑的彎曲,能夠緩和應力集中,而且,制作竹節(jié)的時候容易制作。〔結構〕技術方案2的結構特征是,在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包含向徑向外向突出的竿梢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上形成倒角部,在所述竿尾側鼓出部的包含向徑向突出的竿尾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上形成倒角部,將包含所述竿梢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的曲率半徑形成為比包含所述竿尾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的曲率半徑大的半徑。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沧饔眯Ч吃诟蜕覀裙某霾亢透臀矀裙某霾康母髯缘淖畲笸怀霾可?,形成有倒角部,因此,即使在載荷施加在釣竿上,產(chǎn)生了彎曲的情況下,也難以發(fā)生較大的應力集中。而且,將包含竿梢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的曲率半徑形成為比包含竿尾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的曲率半徑大的曲率半徑,因此,成為類似竹節(jié)的結構,能夠顯現(xiàn)竹竿所具有的柔軟的彎曲?!步Y構〕技術方案3的結構特征是,所述竿尾側端面和所述竿梢側端面呈向相互接近的方向鼓出的圓弧狀,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沧饔眯Ч骋簿褪钦f,朝向對方側的竿尾側端面和竿梢側端面,呈向對方側鼓出的圓弧狀,因此,與直線地傾斜的情況相比,能夠得到應力集中更少且容易撓曲的釣竿用竿體?!步Y構〕技術方案4的結構特征是,在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周向的一處,設有沿竿軸線方向延伸設置的凹陷部,所述環(huán)狀凹入槽形成為傾斜的狀態(tài),從而所述環(huán)狀凹入槽的周向的一部分與所述凹陷部的沿軸線方向延伸設置的一端相鄰,并且,所述環(huán)狀凹入槽的位于隔著軸芯成180°的相反側的另一部分,到達與所述凹陷部的存在側隔著軸芯成180°的相反側。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作用效果〕凹陷部是模仿竹芽的部分而制作的。通過形成該凹陷部,在竿梢側鼓出部,在周向的一處存在與其他部分相比小徑的部分。這樣一來,存在著以下?lián)母糁洼S線在左右或上下的某一方向上,失去重量平衡或截面積的平衡,施加有載荷的情況下的彎曲無法平滑。因此,通過將環(huán)狀凹入槽配置在與凹陷部的存在側隔著軸芯成180°的相反側, 能夠抑制大幅度地失去重量平衡或截面積的平衡,能夠提供可期待平滑的彎曲的釣竿用竿體?!步Y構〕技術方案5的結構特征是,在竿體的沿竿軸線方向上的兩處以上的位置上形成有鼓出部,在形成于各個鼓出部上的位于竿梢側的竿梢側竹節(jié)和位于竿尾側的竿尾側竹節(jié)上,形成于所述竿梢側竹節(jié)上的凹陷部和形成于所述竿尾側竹節(jié)上的凹陷部在周向上相互錯開180°的位置上形成,形成于所述竿梢側竹節(jié)上的環(huán)狀凹入槽和形成于所述竿尾側竹節(jié)上的環(huán)狀凹入槽以在周向上相互錯開180°的狀態(tài)形成。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作用效果〕在維持凹陷部與環(huán)狀凹入槽的位置關系的狀態(tài)下,在形成在竿體的軸線方向兩處以上的鼓出部彼此之間,相對于形成在竿梢側竹節(jié)上的凹陷部和環(huán)狀凹入槽,將形成在竿尾側竹節(jié)上的凹陷部和環(huán)狀凹入槽形成于在竿的周向上錯開180°的位置上并形成為錯開狀態(tài),由此,隔著竿的軸線,凹陷部和環(huán)狀凹入槽不會配置成向左右的一方偏倚的狀態(tài),能夠減少隔著竿軸線在左右或上下的某一方向上失去重量平衡或截面積的平衡的情況,得到施加有載荷的情況下的彎曲平滑的釣竿。


      圖1是鯽魚竿的側視圖。
      圖2是竹節(jié)部分的側視圖。
      圖3是竹節(jié)部分的俯視圖。
      圖4是竹節(jié)部分的立體圖。
      圖5是將竹節(jié)部分的凹陷部分進行了截斷的縱剖側視圖。
      圖6是表示竹節(jié)部分的環(huán)狀凹入槽部分的縱剖側視圖。
      附圖標記的說明
      1尾竿(竿體)
      IA握持部
      2竿梢側鼓出部
      2A長圓錐臺狀部
      2B短圓錐臺狀部
      2a竿梢側最大突出部
      3竿尾側鼓出部
      3A長圓錐臺狀部
      3B短圓錐臺狀部
      3a竿尾側最大突出部
      4環(huán)狀凹入槽
      4a底部分
      5凹陷部
      Bl竿尾側竹節(jié)
      B2竿梢側竹節(jié)
      a垂直面
      b傾斜面X竿軸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如圖1及圖4所示,釣竿A是用于釣日本鯽魚的竿,在作為竿體的尾竿1上具有握持部1A,在握持部IA的竿梢側的兩處形成竹節(jié)B,通過竿梢側鼓出部2和竿尾側鼓出部3 形成竹節(jié)B,由此構成釣竿A。此外,構成釣竿A的各竿體以如下方式制作。也就是說,將碳纖維等的強化纖維向一方向拉齊,并使環(huán)氧樹脂等的熱固化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浸漬在已拉齊的強化纖維組中,形成預成型料薄片。將該預成型料薄片剪斷成規(guī)定的形狀并將其卷繞在芯軸上,以卷繞在芯軸上的狀態(tài)將形成為多層的上述結構物置入爐中進行燒結,燒結后將芯軸脫芯并取出圓筒狀的竿坯料,再將該竿坯料剪斷成規(guī)定長度,并實施精整加工而成為竿體。作為構成預成型料的強化纖維,除碳纖維外,還可以使用玻璃纖維、芳香族聚酰胺纖維、氧化鋁纖維等;作為樹脂,可以使用酚醛樹脂、聚酯樹脂等熱固化性樹脂或PV(E)等熱塑性樹脂。對竹節(jié)B的竿梢側鼓出部2進行說明。如圖2 圖4所示,竿梢側鼓出部2在尾竿1的軸線方向的中間部,以在其外周面上向徑向鼓出的狀態(tài)形成。在靠近竿尾側的一側形成有外徑大的竿梢側最大突出部2a,以該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為界,在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的竿梢側,形成有向竿梢側逐漸縮徑的斜坡面長的長圓錐臺狀部2A ;在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的竿尾側,形成有向竿尾側和緩地縮徑的斜坡面短的短圓錐臺狀部2B。如圖2 圖4所示,短圓錐臺狀部2B呈向外且向對方側的后述的竿尾側鼓出部3 的短圓錐臺狀部3B鼓出的圓弧狀。另外,形成在長圓錐臺狀部2A與短圓錐臺狀部2B之間的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成為以平滑的曲線連接長圓錐臺狀部2A的外周面和短圓錐臺狀部 2B的外周面的倒角部。對竿尾側鼓出部3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竿尾側鼓出部3在前述的竿梢側鼓出部2的竿尾側,以在尾竿1的外周面上向徑向鼓出的狀態(tài)形成。在靠近竿梢側的一側形成有外徑大的竿尾側最大突出部 3a,以該最大突出部3a為界,在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的竿尾側,形成有向竿尾側逐漸縮徑的斜坡面長的長圓錐臺狀部3A ;在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的竿梢側,形成有向竿梢側逐漸縮徑的斜坡面短的短圓錐臺狀部:3B。如圖2 圖4所示,短圓錐臺狀部:3B呈向外且向對方側的竿梢側鼓出部2的短圓錐臺狀部2B鼓出的圓弧狀。竿梢側的長圓錐臺狀部2A與竿尾側的長圓錐臺狀部3A相比呈和緩的傾斜面。竿梢側的短圓錐臺狀部2B與竿尾側的短圓錐臺狀部:3B相比呈和緩的傾斜面。因此,雖然在形成在長圓錐臺狀部3A與短圓錐臺狀部:3B之間的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和形成在長圓錐臺狀部2A與短圓錐臺狀部2B之間的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上分別形成有倒角部,但對竿梢側突出部加實施的倒角部,呈以更大的曲率半徑和緩的變化狀態(tài)。
      對鼓出部進行說明。竿梢側鼓出部2及竿尾側鼓出部3都涂敷UV涂料而形成。也就是說,在尾竿1的竿軸線方向的中間部的規(guī)定位置上,利用噴涂涂裝或毛刷涂裝等的涂裝方法,將UV涂料堆積在徑向上而形成鼓出部。UV涂料制成的鼓出部,干燥所需的時間較短,能夠立即開始對鼓出部的外形的磨削 研磨工序,作業(yè)效率高。而且,作為鼓出部,其表面硬度與使尿烷樹脂或環(huán)氧樹脂固化的情況相比更高,因而還具有不易損傷的優(yōu)點。對環(huán)狀凹入槽4進行說明。如圖2 圖6所示,作為竿梢側鼓出部的竿尾側端面的短圓錐臺狀部2B和作為竿尾側鼓出部的竿梢側端面的短圓錐臺狀部3B,相互向對方側邊傾斜邊接近,在其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向竿軸芯側進入的環(huán)狀凹入槽4。該環(huán)狀凹入槽4,以沿著傾斜面b的狀態(tài)環(huán)繞鼓出部的周面而形成,其中,所述傾斜面b相對于與竿軸線正交的垂直面a傾斜。希望傾斜面b相對于垂直面a的傾斜角θ 在10° 士5°的范圍內(nèi)選定。作為上述的環(huán)狀凹入槽4的制作方法,如上述那樣,在涂敷UV涂料而形成了鼓出部之后,如圖2及圖6所示,作為竿梢側鼓出部2的竿尾側端面的短圓錐臺狀部2Β和作為竿尾側鼓出部3的竿梢側端面的短圓錐臺狀部:3Β通過形成的倒山形形狀的切削刃進行磨削。這樣一來,如圖6所示,環(huán)狀凹入槽4的底部分如成為稍微倒角的細槽。由于這樣在環(huán)狀凹入槽4的底部分如中也呈實施了倒角的形狀,因此,不易產(chǎn)生應力集中。對凹陷部5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凹陷部5是模仿自然竹子的芽的痕跡的部分, 如圖示那樣,形成為大致接近紡錘形。在形成該凹陷部5時,在形成了鼓出部之后,并在形成了竿梢側鼓出部2和竿尾側鼓出部3且在竿梢側鼓出部2和竿尾側鼓出部3之間形成了環(huán)狀凹入槽4后,使用立銑刀(end mill)來形成凹陷部5。關于凹陷部5,為了明確地區(qū)別于竿梢側鼓出部2的其他部分,使其涂裝顏色不同。具體地,使立銑刀從竿梢側鼓出部2的竿梢側開始作用并進行磨削。在凹陷部5 處,在竿梢側形成竿梢側傾斜面5A,并在竿尾側形成竿尾側傾斜面5B,竿梢側傾斜面5A與竿尾側傾斜面5B之間形成得最深,如圖5所示,成為最接近尾竿1的竿坯料的外周面的底。竿尾側傾斜面5B的上端恥位于比環(huán)狀凹入槽4的底部分如高的位置,凹陷部5 和環(huán)狀凹入槽4為不連通的狀態(tài)。如圖2所示,環(huán)狀凹入槽4與凹陷部5的位置關系是,相對于形成在竿梢側鼓出部 2上的凹陷部5,環(huán)狀凹入槽4與凹陷部5的竿尾側傾斜面5B的上端恥相比更從竿尾側沿鼓出部的周部形成,在隔著竿體的軸芯X成180°的相反側,以恰好位于凹陷部5的相反側的方式,形成為以傾斜角θ傾斜的狀態(tài)。以上說明的竹節(jié)B的結構,對位于尾竿1的靠近握持部IA的竿尾側的竹節(jié)Bl進行了說明,而在位于竿梢側的竹節(jié)Β2上,如下述那樣,環(huán)狀凹入槽4及凹陷部5的配置位置與竹節(jié)Bl不同。也就是說,如圖1所示,在位于竿梢側的竹節(jié)Β2上,與位于竿尾側的竹節(jié)Bl的情形相比,凹陷部5的形成位置形成在沿圓周方向的相位以90° 180°的范圍錯開的位置上。與之相應地,環(huán)狀凹入槽4也從凹陷部5的竿尾側沿周部形成,在隔著竿軸芯X成180°的相反側,以恰好位于凹陷部5的相反側的方式,以傾斜的狀態(tài)形成在竿梢側。如上所述,竿梢側竹節(jié)B2和竿尾側竹節(jié)Bi,其凹陷部5的形成相位不同,因此,如圖1所示,設定為在從橫側方觀察釣竿A的情況下,環(huán)狀凹入槽4的傾斜方向恰好相反。[其他實施方式](1)環(huán)狀凹入槽4的沿周部的傾斜面b的角度,能夠在10° 士5°的范圍內(nèi)選定, 但并不限于該傾斜角度,能夠根據(jù)規(guī)格而變更。(2)作為環(huán)狀凹入槽4,并不是說一旦確定了前述的傾斜面b的角度,環(huán)狀凹入槽 4的全部就位于由該角度確定的傾斜面b上,允許制造上若干的偏差。(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關于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和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的突出高度,使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為小曲率半徑并增高其突出高度,但也可以將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和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的曲率半徑設定為同一半徑并使其突出高度相同?;蛘?, 關于竿梢側最大突出部3a和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的突出高度,也可以使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為小曲率半徑,并加高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的突出高度。(4)對僅以UV涂料形成前述的鼓出部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還可以在最下層部分上卷繞一片碳纖維等的強化纖維預成型料薄片,并從其上堆積UV涂料而形成鼓出部。另外,還可以通過將UV涂料和強化纖維預成型料薄片交替地重合等的使兩者混合的方式來形成鼓出部。這樣的情形也包含在如技術方案1記載的、通過UV涂料形成所述鼓出部的記載中。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主要應用于鯽魚竿等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釣竿用竿體,其特征在于,在竿體的軸線方向中間位置上形成鼓出部,該鼓出部由位于竿梢側的竿梢側鼓出部和位于竿尾側的竿尾側鼓出部構成,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竿尾側端面和所述竿尾側鼓出部的竿梢側端面彼此向對方側邊傾斜邊接近,在其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向竿軸芯側進入的環(huán)狀凹入槽,將所述環(huán)狀凹入槽以沿著相對于竿軸線正交的垂直面傾斜的傾斜面的狀態(tài)、環(huán)繞所述鼓出部的周面形成,所述鼓出部通過UV涂料形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竿用竿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包含向徑向突出的竿梢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上形成倒角部,在所述竿尾側鼓出部的包含向徑向外向突出的竿尾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上形成倒角部,將包含所述竿梢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的曲率半徑形成為比包含所述竿尾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的曲率半徑大的半徑。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釣竿用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竿尾側端面和所述竿梢側端面呈向相互接近的方向鼓出的圓弧狀。
      4.如權利要求1 3的任一項所述的釣竿用竿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周向的一處,設有沿竿軸線方向延伸設置的凹陷部,所述環(huán)狀凹入槽形成為傾斜的狀態(tài), 從而所述環(huán)狀凹入槽的周向的一部分與所述凹陷部的沿軸線方向延伸設置的一端相鄰,并且,所述環(huán)狀凹入槽的位于隔著軸芯成180°的相反側的另一部分,到達與所述凹陷部的存在側隔著軸芯成180°的相反側。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釣竿用竿體,其特征在于,在竿體的沿竿軸線方向上的兩處以上的位置上形成有鼓出部,在形成在各個鼓出部上的位于竿梢側的竿梢側竹節(jié)和位于竿尾側的竿尾側竹節(jié)上,形成于所述竿梢側竹節(jié)上的凹陷部和形成于所述竿尾側竹節(jié)上的凹陷部在周向上相互錯開180°的位置上形成,形成于所述竿梢側竹節(jié)上的環(huán)狀凹入槽和形成于所述竿尾側竹節(jié)上的環(huán)狀凹入槽以在周向上相互錯開180°的狀態(tài)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釣竿,在魚上鉤的情況下,產(chǎn)生描繪弧線那樣的平滑的彎曲,能夠緩和應力集中,而且,制作竹節(jié)的時候容易制作。在尾竿(1)上,形成位于竿梢側的竿梢側鼓出部(2)和位于竿尾側的竿尾側鼓出部(3)。竿梢側鼓出部(2)的竿尾側端面和竿尾側鼓出部(3)的竿梢側端面相互向對方側邊傾斜邊接近,在其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向竿軸芯側進入的環(huán)狀凹入槽(4)。將環(huán)狀凹入槽(4)以沿著相對于竿軸線X正交的垂直面(a)傾斜的傾斜面(b)的狀態(tài)、環(huán)繞鼓出部的周面而形成,鼓出部通過UV涂料形成。
      文檔編號A01K87/00GK102187847SQ20111006479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12日
      發(fā)明者小田紳介, 巖成朋紀, 谷口一真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