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脫粒去芒機,具體地說,是涉及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所生產的糧食數量是巨大的,尤其是水稻和小麥,是我國作為主食的大米和面粉的主要來源。在水稻和小麥收割后,依次經過脫粒,去芒,脫殼,磨粉及精加工等工序,從而得到可以食用的大米和面粉,而使用相關機械處理則能提高加工效率。目前我國大部分的農村在水稻和小麥收割后,由于脫粒機只有單一的脫粒功能,所以只得把脫粒和去芒的工序分開進行處理的,在脫粒后再經過去芒機進行去芒處理,使水稻和小麥加工處理的時間比較長,致使加工成本較高,而且一般脫粒機脫粒時,會造成稻麥粒飛濺,造成了糧食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解決了目前稻麥收割后續(xù)處理工序繁瑣,處理時間長以及稻麥粒飛濺的問題,實現了脫粒和去芒工序一機化。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包括機架,安裝于機架上部的脫粒機,安裝于機架下部并與脫粒機連接的電機,脫粒機上設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部設置有除芒斗,除芒斗內部底側設置有去芒網,出料口側壁上還置有二次篩選裝置,脫粒機上方還設置有與機架連接的防濺網;出料口下方還設置有與機架連接的稱重裝置。進一步的,所述二次篩選裝置包括風機和連接風機出風口與出料口側壁的通風管。更進一步的,所述出料口側壁上端設置有通孔,該通孔上安裝有篩網,所述通風管的一端與該通孔相連接。為了使稻麥粒和芒分開裝卸,所述出料口被安裝在其內部的隔板分隔為主通道和副通道。為了保證本實用新型的去芒效果,所述隔板的上端邊緣與所述出料口側壁上的通孔下邊緣所在水平直線平行,并且其豎直間距不低于一厘米。為了使第一次處理的稻麥粒進入出料口,在所述除芒斗的底面上與所述出料口上端相連的位置有一個卸料槽,且所述除芒斗的底面向該卸料槽傾斜。為了便于通風和觀察,所述防濺網由支架和罩網組成,其中罩網由紗網或者鋼絲網制成,為了便于拆裝,所述支架與機架通過螺釘連接。為了實現稱重功能,所述稱重裝置主要由與機架下部連接的支撐板和固定在支撐板上的電子稱組成。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實用新型對原有的脫粒機進行了簡單改造,使其擁有原本不具有的去芒功能,對脫粒和去芒工序的有效組合,減少了稻麥加工工序的處理時間。(2)本實用新型通過去芒網對脫粒后的稻麥粒進行第一次篩選,將較大的稻麥芒過濾留在除芒斗中,粗選后的稻麥粒進入出料口,通過風機進行第二次篩選,保證了優(yōu)良的去芒效果。(3)本實用新型在出料口側壁的通孔上安裝有篩網,通風管排除的整股風經過篩網之后,被均勻地分隔為很多股細小的風線,這些風線均勻地作用于出料口內的稻麥粒芒的混合物,使混合物得到了均勻地篩選,進而提高了篩選去芒的效果。(4)本實用新型利用設置的防濺網,有效地防止了脫粒時稻麥粒飛濺,避免了糧食 浪費。(5)本實用新型的罩網通風透氣,使脫粒機工作時產生的灰塵隨時可以排出,保證了操作人員的健康。(6)本實用新型設置有稱重裝置,在稻麥粒脫芒后進行裝包處理時可以控制稻麥粒的裝包量,使操作人員對加工量有整體的把握和了解,不僅避免了稻麥粒裝包的盲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后續(xù)加工處理步驟中稻麥粒的運輸、存儲甚至出售的便捷性。(7)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上述附圖中,附圖標記對應的部件名稱如下I-機架,2-脫粒機,3-電機,4-出料斗,5-主通道,6_副通道,7_隔板,8_除芒斗,9-去芒網,10-篩網,11-風機,12-通風管,13-防濺網,14-支架,15-罩網,16-支撐板,17-電子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如圖I所示,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包括機架1,安裝于機架I上部的脫粒機2,安裝于機架I下部并與脫粒機2連接的電機3,脫粒機2上設置有出料口 4,所述出料口 4上部設置有除芒斗8,除芒斗8內部底側設置有去芒網9,出料口 4側壁上還設置有二次篩選裝置,脫粒機2上方還設置有與機架I連接的防濺網13,為了便于通風和觀察,所述防濺網13由支架14和罩網15組成,其中罩網15由紗網或者鋼絲網制成,為了便于拆裝,所述支架14通過螺釘與機架I連接。脫粒機在放置、搬運或者脫粒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安裝或者拆卸防濺網13,而且在脫粒機工作時,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止稻麥粒飛濺,還可以通過防濺網隨時觀察脫粒機2背側的情況,掌握稻麥芒的積累狀況,以便于清理,并且罩網15通風透氣,使脫粒機工作時產生的灰塵隨時可以排出,保證了操作人員的健康,而且罩網15為可拆卸式,如果有損壞可以單獨拆下再更換。收割后的稻麥經過脫粒機脫粒處理后,下落至除芒斗8,通過去芒網8的第一次篩選處理,可以得到芒較少的稻麥粒,體積較大的稻麥芒被過濾在去芒網9上,并且可以很方便地清理。為了使第一次處理的稻麥粒進入出料口 4,在所述除芒斗8的底面上與所述出料口 4上端相連的位置有一個卸料槽,且所述除芒斗8的底面向該卸料槽傾斜,以便于稻麥粒由自身重力滑落到出料口 4中。所述二次篩選裝置包括風機11和連接風機11出風口與出料口 4側壁的通風管12,所述出料口 4側壁上端還設置有通孔,該通孔上安裝有篩網10,所述通風管12的一端與該通孔相連接。為了使稻麥粒和芒分開裝卸,所述出料口 4被安裝在其內部的隔板7分隔為主通道5和副通道6,為了保證能夠有效地分離稻麥粒和芒,所述隔板7的上端邊緣與所述出料口 4側壁上的通孔下邊緣所在水平直線平行,并且其豎直間距不低于一厘米。當第一次處理的稻麥?;涞匠隽峡?4時,風機11產生的風通過通風管12由出料口 4側壁上的通孔吹入,利用稻麥粒和芒的質量差進行第二次篩選,由于篩網的作用,風被均勻地分隔為很多股細小的風線,這些風線作用于稻麥粒和芒的混合物,使混合物得到了均勻地篩選,進而提高了篩選去芒的效果。另外,由于隔板7的作用,稻麥粒從主通道5中滑落,稻麥芒進入副通道6,即使有部分稻麥粒被風吹動,也會被擋住留在主通道5中,保證了糧食不會·因為風選而浪費。同時在實際操作中,隔板7可以在出料斗4中一定程度的滑動,調節(jié)上端的高度,以適應不同重量的稻麥和不同力度的風,使稻麥粒芒都能夠有效地分離,有效地保證去芒效果。在所述出料口 4下方還設置有與機架連接的稱重裝置,該稱重裝置主要由與機架I下部連接的支撐板16和固定在支撐板16上的電子稱17組成。實際操作中,操作人員將蘿筐或者麻袋等收集存儲稻麥粒的盛具放置于電子秤17上,經過脫芒處理的稻麥粒通過出料口 4的主通道5不斷進入盛具,操作人員通過電子秤17可以實時了解到已脫芒處理的稻麥粒的重量,然后根據實際的重量需求進行裝包,保證了每次裝包的重量都可以控制,避免了稻麥粒裝包的盲目性,也為后續(xù)加工處理步驟中稻麥粒的運輸、存儲甚至出售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按照上述實施例,便可很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1.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包括機架(1),安裝于機架(I)上部的脫粒機(2),安裝于機架(I)下部并與脫粒機(2 )連接的電機(3 ),脫粒機(I)上設置有出料口( 4 ),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4)上部設置有除芒斗(8),除芒斗(8)內部底側設置有去芒網(9),出料口(4)側壁上設置有二次篩選裝置,脫粒機(2)上方還設置有與機架(I)連接的防濺網(13);出料口(4)下方還設置有與機架(I)連接的稱重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篩選裝置包括風機(11)和連接風機(11)出風口與出料口( 4 )側壁的通風管(12 )。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4)側壁上端設置有通孔,該通孔上安裝有篩網(10),所述通風管(12)的一端與該通孔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4)被安裝在其內部的隔板(7)分隔為主通道(5)和副通道(6)。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7)的上端邊緣與所述出料口(4)側壁上的通孔下邊緣所在水平直線平行,并且其豎直間距不低于一厘米。
6.根據權利要求I 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除芒斗(8)的底面上與所述出料口(4)上端相連的位置有一個卸料槽,且所述除芒斗(8)的底面向該卸料槽傾斜。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濺網(13)由支架(14)和罩網(15)組成,其中罩網(15)由紗網或者鋼絲網制成。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4)與機架(I)通過螺釘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重裝置主要由與機架(I)下部連接的支撐板(16 )和固定在支撐板(16 )上的電子稱(17 )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計量型稻麥多層篩選裝置,屬于農業(yè)機械應用技術,包括機架,安裝于機架上部的脫粒機,安裝于機架下部并與脫粒機連接的電機,脫粒機上設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部設置有除芒斗,除芒斗內部底側設置有去芒網,出料口側壁上設置有二次篩選裝置,脫粒機上方還設置有與機架連接的防濺網;出料口下方還設置有與機架連接的稱重裝置。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對脫粒和去芒工序的有效組合,實現了脫粒去芒工序一機化,減少了加工處理時間,節(jié)約了加工成本,并且有效地防止稻麥粒飛濺,減少了糧食浪費,而且通風透氣,保證了操作人員的健康,并且可由操作人員控制稻麥粒加工的量,為后續(xù)加工提供了便捷。
文檔編號A01F12/50GK202750498SQ20122033850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13日
發(fā)明者何艷群 申請人:成都依瑞克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