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和脫粒裝置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261926閱讀:226來源:國知局
      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和脫粒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公開了一種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能夠以簡易且低成本的構成來使供給器的輸入軸反轉。該聯(lián)合收割機具有:操作員搭乘的駕駛部(7)、割取禾桿的割取部(3)、以及輸送由割取部(3)割取的禾桿的供給器(4)。供給器(4)具有被輸入動力的橫向的割取輸入軸(10),在割取輸入軸(10)的右端部設置有能夠人為地對割取輸入軸(10)進行反轉操作的操作部(61)。
      【專利說明】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和脫粒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更詳細來說是具有輸送由割取部割取的禾桿的供給器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在以下的說明中也簡稱為“聯(lián)合收割機”)和脫粒裝置。

      【背景技術】
      [0002][I]以往公知具有輸送由割取部割取的禾桿的供給器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聯(lián)合收割機中構成為,發(fā)動機的動力經由正轉離合器傳遞到供給器的割取輸入軸(輸入軸),使割取輸入軸正轉,并且發(fā)動機的動力經由反轉離合器傳遞到割取輸入軸,使割取輸入軸反轉。由此,在禾桿堵塞供給器的情況下,利用反轉離合器來使割取輸入軸反轉,向與通常作業(yè)時相反的方向驅動供給器,由此能夠容易地消除禾桿的堵塞。
      [0003][2]在脫粒裝置中存在如下的結構:在脫粒機體內的螺桿部下方部位設置入口引導路徑,將從供給器供給且被螺桿部耙攏的禾桿引導至脫粒室。
      [0004]作為這種裝置,以往存在如下的裝置,例如如專利文獻2所示,在連接供給器殼體和脫粒室的部分設置入口供給板。
      [0005]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 2008-263866 號公報(JP 2008-263866 A)
      [0008]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1-225556號公報(JP 11-225556 A)。


      【發(fā)明內容】

      [0009]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10][I]與【背景技術】[I]對應的課題如下。
      [0011]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聯(lián)合收割機中,由于需要與正轉離合器分開地設置反轉離合器,因此動力傳遞機構變得規(guī)模大,成本上升。
      [0012]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狀況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能夠以簡易且低成本的構成使供給器的輸入軸反轉。
      [0013][2]與【背景技術】[2]對應的課題如下。
      [0014]在像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裝置那樣的脫粒裝置中,形成入口引導路徑的結構體因與被螺桿部耙攏的莖桿和谷粒抵接而產生污染和磨損,從而需要清掃和更換形成入口引導路徑的結構體。在更換形成入口引導路徑的結構體等需要進行有關入口引導路徑的作業(yè)時,通過使供給器從脫粒裝置的前部脫粒,能夠打開設置于脫粒裝置前部的禾桿投入口,將該禾桿投入口設為作業(yè)開口來進行作業(yè)。在該情況下,因取下大型且重量重的供給器,而需要準備大規(guī)模的取下裝置,且需要大量勞力以及大量的工夫。
      [0015]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利地進行有關入口引導路徑的作業(yè)的脫粒裝置。
      [0016]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7][I]對應于課題[I]的解決手段如下。
      [0018]S卩,一種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具有:駕駛部,供操作員搭乘;割取部,割取禾桿;以及供給器,輸送由上述割取部割取的禾桿,其中,上述供給器包括被輸入動力的橫向的輸入軸,在上述輸入軸的右端部或左端部設置有能夠人為地對上述輸入軸進行反轉操作的操作部。
      [0019]根據該構成,由于只通過人為地對操作部進行反轉操作來使輸入軸反轉,因此能夠以簡易且低成本的構成來使供給器的輸入軸反轉。
      [0020]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上述操作部設置于上述輸入軸的右端部或左端部中的上述駕駛部側的端部。
      [0021]根據該構成,由于操作部位于駕駛部側,因此操作員能夠在搭乘于駕駛部的狀態(tài)下,容易地對操作部進行反轉操作。
      [0022]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上述操作部設置于與動力傳遞機構相反的一側的端部,上述動力傳遞機構向上述供給器傳遞動力。
      [0023]根據該構成,由于在對操作部進行反轉操作時,動力傳遞機構不會成為妨礙,因此能夠容易地對操作部進行反轉操作。
      [0024]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上述操作部配置于上述駕駛部的橫向側。
      [0025]根據該構成,由于操作部位于在駕駛部設置的駕駛席的附近,因此操作員能夠在坐在駕駛席上的狀態(tài)下,更容易地對操作部進行反轉操作。
      [0026]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上述操作部構成為,能夠拆裝地安裝有手動操作的工具,利用上述工具能夠進行反轉操作。
      [0027]根據該構成,由于能夠只在需要反轉操作的情況下將工具安裝到操作部,在不需要反轉操作的情況下將工具從操作部取下,因此在不使用時工具不會成為障礙。
      [0028]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上述輸入軸通過對安裝于上述操作部的上述工具進行上拉操作而反轉。
      [0029]根據該構成,與按下操作工具相比,通過上拉操作,使得在操作時容易使上勁,因此能夠利用工具容易地對操作部進行反轉操作。
      [0030]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上述工具具有嚙合松脫功能。
      [0031]根據該構成,利用具有嚙合松脫功能的工具,在將工具安裝到操作部并進行往復操作時,由于不需要將工具安裝到操作部或從操作部取下,因此能夠容易地對操作部進行反轉操作。
      [0032][2]對應于課題[2]的解決手段如下。
      [0033]即,一種脫粒裝置,構成為通過一體旋轉自如地設置于脫粒筒的前端側的螺桿部將來自供給器的割取禾桿耙攏到脫粒室中,其中,
      [0034]利用在脫粒機體的內側的上述螺桿部的下方以越靠脫粒室側配置高度越高的傾斜姿勢設置的入口引導底壁體、上述脫粒機體的左側的橫向側壁中的位于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的橫向側方的橫向側壁部、上述脫粒機體的右側的橫向側壁中的位于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的橫向側方的橫向側壁部,來構成將來自上述供給器的割取禾桿流動引導至上述脫粒室的入口引導路徑,
      [0035]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構成為被拆裝自如地支承,
      [0036]上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上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中的至少一方構成為被拆裝自如地支承。
      [0037]根據該構成,通過取下被拆裝自如地支承的橫向側壁部,能夠在橫向側壁部設置開口,將該開口設為作業(yè)開口,進行入口引導底壁體和橫向側壁部的清掃,或進行入口引導底壁體的從脫粒機體內的取出,因此為了進行入口引導底壁體和橫向側壁部的清掃和取下,無需使供給器分離,只取下拆裝自如的橫向側壁部即可進行。
      [0038]因此,為了清掃和更換入口引導底壁體和橫向側壁部等,進行關于入口引導路徑的作業(yè),與使供給器分離而設置作業(yè)開口相比,能夠低價且輕松地進行。
      [0039]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上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上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中的相對于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構成為被拆裝自如地支承。
      [0040]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中的相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與另一橫向側壁部相比,容易產生因受到了螺桿部的耙攏的谷粒等的抵接而引起的磨損。對此,根據本構成,能夠使為了設置作業(yè)開口而拆裝自如地構成的橫向側壁部和容易產生磨損的橫向側壁部為相同的橫向側壁部。
      [0041]因此,拆裝自如的橫向側壁部例如僅具有比較大的壁厚,就能夠簡單且低價地獲得如下的有利的橫向側壁部:具備優(yōu)良的保形強度并且盡管產生磨損也不易變形,在拆裝時容易處理且容易開閉,盡管產生磨損也能夠長期使用。
      [0042]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構成為,上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上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被拆裝自如地支承。
      [0043]根據本構成,能夠取下左側和右側的橫向側壁部而在左右兩側的橫向側壁設置作業(yè)開口,或只取下左側或右側的橫向側壁部而只在左右側中的某一側的橫向側壁設置作業(yè)開口。
      [0044]因此,能夠根據針對入口引導路徑的作業(yè)的內容和規(guī)模,在左右兩側的橫向側壁設置作業(yè)開口而容易地進行作業(yè),或只在左側和右側中的某一側的橫向側壁設置作業(yè)開口,能夠減少開閉工夫而快速地進行作業(yè)。
      [0045]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上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上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中的相對于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的壁厚設定為大于上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上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中的相對于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橫向側壁部的壁厚。
      [0046]存在如下的傾向:在左側和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中的相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與其他橫向側壁部相比,容易產生因受到了螺桿部的耙攏的谷粒等的抵接而引起的磨損。由此,根據本構成,與在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之間產生的磨損差無關,利用左側和右側的橫向側壁部的壁厚差,能夠使左側和右側的橫向側壁部的使用壽命相同或大致相同。
      [0047]因此,與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右側的橫向側壁部的磨損差無關,能夠采用如下的有利的更換方法:在盡可能地使用了左側和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之后一下子更換。
      [0048]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位于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和位于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
      [0049]根據該構成,為了從在脫粒機體的橫向側壁取下橫向側壁部而設置的作業(yè)開口取出入口引導底壁體,而將入口引導底壁體分割成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能夠分為比入口引導底壁體小型且容易處理或容易通過作業(yè)開口的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而取出。另外,在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產生了磨損差的情況下,能夠繼續(xù)使用磨損少的分割引導底壁體,而只更換磨損嚴重的一方分割引導底壁體。
      [0050]因此,在進行構成入口引導路徑的結構體的修理和更換作業(yè)時,將入口引導底壁體分割成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引導底壁體而容易取出,或只更換磨損嚴重的一方分割引導底壁體,能夠使清掃和更換等在效率方面和費用方面都是有利的。
      [0051]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位于上述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的壁厚設定為大于位于上述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的壁厚。
      [0052]存在如下的傾向:在入口引導底壁體中的脫粒室側部位,與供給器側部位相比,容易產生因受到了螺桿部的耙攏的谷粒等的抵接而引起的磨損。由此,根據本構成,與脫粒室側部位和供給器側部位的磨損差無關,利用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的壁厚差,能夠使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的使用壽命相同或大致相同。
      [0053]因此,與入口引導底壁體的供給器側部位和脫粒室側部位的磨損差無關,能夠采用如下的有利的更換方法:在盡可能地使用了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之后一下子更換。
      [0054]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被拆裝自如地支承的上述橫向側壁部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位于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和位于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
      [0055]根據本構成,當為了在橫向側壁部設置作業(yè)用開口而取下橫向側壁部時,并非一下子取下橫向側壁部的整體,而是能夠分為比橫向側壁部的整體小型且處理容易的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來取出。
      [0056]在脫粒室側部位是與供給器側部位相比容易產生因受到了螺桿部的耙攏的谷粒等的抵接而引起的磨損的橫向側壁部的情況下,與脫粒室側部位和供給器側部位的磨損差無關,利用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的壁厚差,能夠使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的使用壽命相同或大致相同。
      [0057]因此,在進行構成入口引導路徑的結構體的修理和更換作業(yè)時,能夠將橫向側壁部分為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取出,而輕松地設置作業(yè)部開口。另外,與橫向側壁部的供給器側部位和脫粒室側部位的磨損差無關,都能夠采用如下的有利的更換方法:在盡可能地使用了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之后一下子更換。
      [0058]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位于上述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的壁厚設定為大于位于上述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的壁厚。
      [0059]根據本構成,即使橫向側壁部的脫粒室側部位是與供給器側部位相比容易產生因受到了螺桿部的耙攏的谷粒等的抵接而引起的磨損的橫向側壁部的情況下,也與脫粒室側部位和供給器側部位的磨損差無關,利用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的壁厚差,而能夠使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的使用壽命相同或大致相同。
      [0060]因此,與橫向側壁部的供給器側部位和脫粒室側部位的磨損差無關,能夠在盡可能地使用了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之后一下子更換,能夠使橫向側壁部的更換在工夫方面和費用方面都是有利的。
      [0061]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位于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和位于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
      [0062]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和被拆裝自如地支承的上述橫向側壁部構成為,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中的上述供給器側和上述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相連結的部位、與上述供給器側和上述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相連結的部位位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脫粒機體前后方向部位。
      [0063]根據本構成,即使僅通過取下構成橫向側壁部的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中的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而在橫向側壁部設置作業(yè)開口,通過使入口引導底壁體中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相連結的部位和橫向側壁部中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相連結的部位位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脫粒機體前后方向部位,使得設置于橫向側壁部的作業(yè)開口為如下的作業(yè)開口:在脫粒機體前后方向上的大小與構成入口引導底壁體的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的在脫粒機體前后方向上的大小相同或大致相同。
      [0064]因此,在構成入口引導底壁體的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產生顯著的磨損的情況下等,只通過取下構成橫向側壁部的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就能夠操作簡單地在橫向側壁部設置所需大小的作業(yè)口而取出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
      [0065]在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在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的引導流路形成面中的供給器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和脫粒室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之間,設置有承接流動物的承接面部。
      [0066]根據本構成,即使產生在入口引導底壁體從脫粒室側向供給器側逆流的谷粒等,也能夠被承接面部承接而在入口引導底壁體的禾桿移送方法的中途停止。
      [0067]因此,即使產生入口引導底壁體中的谷粒等的逆流,相對于朝向脫粒室的割取禾桿的耙攏移送也不會成為太大的阻力,能夠順暢地將來自供給器的割取禾桿移送到脫粒室。
      [0068]一邊參照附圖一邊閱讀以下的說明而能夠清楚其他特征構成以及由此起到的有利的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69]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以下至圖5都相同)聯(lián)合收割機的側視圖。
      [0070]圖2是表示聯(lián)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0071]圖3是表示螺旋推運器和供給器的局部剖面俯視圖。
      [0072]圖4是表示聯(lián)合收割機的動力傳遞路徑的線圖。
      [0073]圖5的(a)是表示利用工具來反轉操作割取輸入軸的狀態(tài)的圖。圖5的(b)是表示返回操作工具的狀態(tài)的圖。
      [0074]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以下至圖18都相同)聯(lián)合收割機的整體的側視圖。
      [0075]圖7是表示聯(lián)合收割機的整體的俯視圖。
      [0076]圖8是表示脫粒裝置的側視圖。
      [0077]圖9是表示脫粒裝置的縱剖側視圖。
      [0078]圖10是表示脫粒筒的側視圖。
      [0079]圖11是圖10的X1-XI剖面向視圖。
      [0080]圖12是表示關閉了左側橫向側壁的作業(yè)開口的狀態(tài)下的脫粒機體前部的左視圖。
      [0081]圖13是表示打開了左側橫向側壁的作業(yè)開口的狀態(tài)下的脫粒機體前部的左視圖。
      [0082]圖14是表示關閉了右側橫向側壁的作業(yè)開口的狀態(tài)下的脫粒機體前部的右視圖。
      [0083]圖15是表示禾桿導入部的主視圖。
      [0084]圖16是表示入口引導底壁體的縱剖側視圖。
      [0085]圖17是表示分割狀態(tài)下的入口引導底壁體、左側以及右側的橫向側壁部的立體圖。
      [0086]圖18是表不谷?;厥詹康暮笠晥D。

      【具體實施方式】
      [0087][第一實施方式]
      [0088]以下一邊參照圖1至圖5 —邊對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89]首先,通過圖1和圖2對聯(lián)合收割機的整體構成進行說明。
      [0090]如圖1和圖2所示,聯(lián)合收割機具有使機體行進的左右履帶式的行進部I。在左右行進部I的上部設置有機體框架2。在機體框架2的前方設置有割取禾桿的割取部3。在割取部3的后部設置有輸送所割取的禾桿的供給器4。另外,在機體框架2上左右排列地設置有對輸送來的禾桿進行脫粒的脫粒部5、和儲存脫粒后的谷粒的谷粒儲存部6。在谷粒儲存部6的前方設置有操作員搭乘的駕駛部7。在駕駛部7設置有操作員落座的駕駛席8以及未圖示的操作踏板和操作桿等操作工具類。在駕駛席8下方的機體框架2上設置有動力源即發(fā)動機9。
      [0091 ]由此,關于聯(lián)合收割機,在駕駛部7中操作員落座于駕駛席8來操作上述操作工具類,由此將發(fā)動機9的動力傳遞給各部,通過左右行進部I使機體行進,同時利用割取部3割取田地的禾桿,利用供給器4向脫粒部5側輸送所割取的禾桿,利用脫粒部5來對輸送來的禾桿進行脫粒,將脫粒后的谷粒儲存在谷粒儲存部6。
      [0092]供給器4具有被輸入發(fā)動機9的動力的左右朝向的作為“輸入軸”的割取輸入軸10。供給器4經由割取輸入軸10而被支承為能夠上下擺動。在供給器4和機體框架2之間設置有能夠伸縮的未圖示的液壓缸。由此,供給器4通過上述液壓缸伸縮而以割取輸入軸10為支點沿上下方向擺動。
      [0093]害陬部3具有割取框架11、左右分禾器12、耙攏卷筒13、切割刀14以及螺旋推運器15。
      [0094]割取框架11具有構成割取框架11的側部的左右側壁16、和構成割取框架11的底部的平臺17。左右分禾器12是將田地的禾桿分為割取對象和非割取對象的裝置。左右分禾器12分別設置于割取框架11的左右側壁16的前端部。耙攏卷筒13是耙攏割取對象的禾桿的裝置。耙攏卷筒13設置于割取框架11的前部上方。切割刀14是將耙攏起來的禾桿切斷進行割取的裝置。切割刀14構成為理發(fā)推子型。切割刀14設置于割取框架11的平臺17的前緣部。螺旋推運器15是輸送所割取的禾桿的裝置。螺旋推運器15能夠旋轉地支承于割取框架11的左右側壁16上。
      [0095]由此,當供給器4通過上述液壓缸以割取輸入軸10為支點沿上下方向擺動時,割取部3上升或下降而在非作業(yè)狀態(tài)和作業(yè)狀態(tài)之間切換。通過將割取部3切換至作業(yè)狀態(tài),而利用左右分禾器12將田地的禾桿分為割取對象和非割取對象,利用耙攏卷筒13來耙攏割取對象的禾桿,利用切割刀14來切斷并割取耙攏起來的禾桿,利用螺旋推運器15向供給器4側輸送割取而得的禾桿。
      [0096]谷粒儲存部6具有裝袋箱18、作業(yè)平臺19、輔助平臺20以及支柱21。
      [0097]裝袋箱18是暫時儲存脫粒后的谷粒的裝置。裝袋箱18內的谷粒從裝袋箱18的下部排出而裝袋到未圖示的谷粒袋中。作業(yè)平臺19和輔助平臺20是進行裝袋作業(yè)時的平臺。輔助平臺20能夠上下擺動地支承在機體框架2的右側部。由此,在不進行裝袋作業(yè)時,輔助平臺20以大致垂直地折疊的方式被收納。支柱21是用于支承裝袋箱18的部件。支柱21例如設置于裝袋箱18的前后左右共計四個部位。
      [0098]接下來,通過圖3對螺旋推運器15和供給器4進行說明。
      [0099]螺旋推運器15具有第一螺旋器15a和第二螺旋器15b、第三螺旋器15c以及耙攏桿 15d0
      [0100]第一螺旋器15a和第二螺旋器15b是將割取而得的禾桿向左側橫向輸送到供給器4的前方的裝置。第一螺旋器15a和第二螺旋器15b形成為比供給器4靠右側部分的兩條螺旋。第三螺旋器15c是將割取而得的禾桿向右側橫向輸送到供給器4的前方的裝置。第三螺旋器15c形成為比供給器4靠左側部分的一條螺旋。耙攏桿15d是將橫向輸送來的禾桿耙攏至供給器4的裝置。耙攏桿15d在供給器4的前方沿徑向突出。由此螺旋推運器15利用第一螺旋器15a、第二螺旋器15b和第三螺旋器15c將割取而得的禾桿橫向輸送至供給器4的前方,利用耙攏桿15d將橫向輸送來的禾桿耙攏到供給器4中。
      [0101]供給器4具有輸送器25和供給器外殼26。
      [0102]輸送器25內裝于供給器外殼26中。輸送器25具有:割取輸入軸10、能夠繞左右朝向的軸心轉動地支承在供給器外殼26的前部的前部輪體27、能夠繞左右朝向的軸心轉動地支承在供給器外殼26的后部的后部輪體28、卷繞在前部輪體27和后部輪體28上的左右鏈條29、以及角鋼30。
      [0103]割取輸入軸10能夠轉動地跨越支承在供給器外殼26的左右側板上。割取輸入軸10的左右端部分別從供給器外殼26的左右側板向左側和右側突出。在割取輸入軸10的右端部設置有操作部61。在割取輸入軸10的左端部固定設置有從動帶輪31。在割取輸入軸10上固定設置有后部輪體28。
      [0104]角鋼30是鉤掛耙攏的禾桿的部件。角鋼30左右朝向地跨越設置在左右鏈條29上。
      [0105]由此,關于供給器4,通過將發(fā)動機9的動力輸入到割取輸入軸10,經由后部輪體28和前部輪體27來驅動鏈條29,從而將耙攏的禾桿鉤掛在角鋼30上進行輸送。另外,詳細情況在后面進行敘述,但是發(fā)動機9的動力經由具有從動帶輪31等的正轉離合器49而傳遞到割取輸入軸10。
      [0106]供給器外殼26是內裝輸送器25的部件。在供給器外殼26的底面開口地形成有掃除口,并且該掃除口由掃除口蓋26a能夠開閉地覆蓋。由此,能夠打開掃除口蓋26a來去除堵塞在供給器4中的禾桿。另外,詳細情況在后面進行敘述,但是能夠利用安裝在操作部61的工具62來使割取輸入軸10反轉,從而去除堵塞在供給器4中的禾桿。
      [0107]接下來,通過圖4對聯(lián)合收割機的動力傳遞路徑進行說明。
      [0108]如圖4所示構成為,發(fā)動機9的動力被傳遞給行進部1、脫粒部5和割取部3。
      [0109]對于行進部1,發(fā)動機9的輸出軸9a的動力經由帶式動力傳遞機構32被傳遞到行進變速裝置33的輸入軸33a。行進變速裝置33的輸出軸33b的動力經由行進變速器34傳遞到左右行進部I。這樣,發(fā)動機9的輸出軸9a的動力傳遞到行進部I。
      [0110]對于脫粒部5,發(fā)動機9的輸出軸9a的動力經由帶式動力傳遞機構35被傳遞到風車驅動軸36。風車驅動軸36的動力經由帶式動力傳遞機構37被傳遞到第一螺桿輸送器38和第二螺桿輸送器39。另外,風車驅動軸36的動力經由帶式動力傳遞機構37、動力取出軸40和帶式動力傳遞機構41被傳遞到分選裝置驅動軸42。這樣,發(fā)動機9的輸出軸9a的動力被傳遞到脫粒部5。
      [0111]對于割取部3,發(fā)動機9的輸出軸9a的動力經由帶式動力傳遞機構35、風車驅動軸36和帶式動力傳遞結構43被傳遞到外殼輸入軸44。外殼輸入軸44的動力經由收納在傳動箱45中的斜齒輪46、47傳遞到脫粒筒48的脫粒輸出軸48a。
      [0112]另外,外殼輸入軸44的動力經由作為“動力傳遞機構”的正轉離合器49而傳遞到割取輸入軸10,上述“動力傳遞機構”向供給器4傳遞動力。割取輸入軸10的動力經由鏈式動力傳遞機構53傳遞到切割刀14的驅動軸54。切割刀14的驅動軸54的動力經由鏈式動力傳遞機構55傳遞到螺旋推運器15的驅動軸56。螺旋推運器15的驅動軸56的動力經由鏈式動力傳遞機構57、傳遞軸58和帶式動力傳遞機構59傳遞到耙攏卷筒13的驅動軸60。這樣,發(fā)動機9的輸出軸9a的動力被傳遞到割取部3。
      [0113]這里,外殼輸入軸44的左端部從傳動箱45向左側突出。在外殼輸入軸44的左端部與風車驅動軸36的左端部之間夾設有帶式動力傳遞結構43。另外,在外殼輸入軸44的左端部與割取輸入軸10的左端部之間夾設有正轉離合器49。
      [0114]正轉離合器49具有:固定設置于外殼輸入軸44的驅動帶輪50、固定設置于割取輸入軸10的從動帶輪31、卷繞在驅動帶輪50和從動帶輪31上的帶51、對帶51施加張緊力的張緊部件52。正轉離合器49構成為根據帶51是否被張緊部件52施加張緊力,而將動力傳遞切換為接通狀態(tài)或斷開狀態(tài)的所謂的帶張緊離合器。
      [0115]接下來,通過圖1到圖5對操作部61和工具62進行說明。
      [0116]如圖2到圖5所示,操作部61是能夠人為地對割取輸入軸10進行反轉操作的裝置。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61構成為手動操作的工具62被安裝成能夠拆裝,能夠利用工具62對割取輸入軸10進行反轉操作。操作部61設置于割取輸入軸10的駕駛部7側的端部,即與正轉離合器49 (從動帶輪31)相反的一側的端部。操作部61設置于駕駛部7 (駕駛席8)的橫向左側。操作部61在側面看是大致六邊形的凸臺。在操作部61的外側端面(右端面)形成有凸臺孔61a。
      [0117]如圖1和圖5所示,工具62形成為大致桿狀。工具62具有工具主體62a和扳手62b。扳手62b是安裝在操作部61上的部件。扳手62b由板狀的扳手構成。扳手62b通過焊接而固定在工具62的前端部。另外,將扳手62b固定在工具62的前端部的方法不限于焊接。另外,在扳手62b中形成有切口部62c。另外,工具62構成為在不使用時收納在未圖示的保持器中,上述保持器設置于駕駛席8的橫向左側(作業(yè)平臺19的前方)。另外還能夠構成為,在不使用時將工具62安裝并收納到裝袋箱18的支柱21中(例如前方的支柱21)。
      [0118]由此,如圖5的(a)所示,在禾桿堵塞了供給器4的情況下,將工具62的扳手62b安裝到操作部61,對該工具62進行反轉操作(向X方向進行上拉操作)。于是,扳手62b與操作部61在圖5的(a)所示的Pl部分和P2部分嚙合,工具62的反轉操作力經由操作部61傳遞到割取輸入軸10,從而使割取輸入軸10反轉(向與正轉離合器49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另外,如圖5的(b)所示,即使對安裝在操作部61的工具62進行返回操作(向與X方向相反的Y方向進行下拉操作),由于操作部61 (六邊形的角部)落入到切口部62c中,因此扳手62b與操作部61也不嚙合,工具62相對于操作部61進行空轉。
      [0119]這樣,如圖4所示,通過割取輸入軸10進行反轉而向反方向驅動供給器4的輸送器25。另外,割取輸入軸10的反轉力經由上述的動力傳遞路徑分別傳遞到切割刀14 (驅動軸54)、螺旋推運器15 (驅動軸56)以及耙攏卷筒13 (驅動軸60)。即,只通過人為地對操作部61進行反轉操作,就使割取輸入軸10反轉,因此能夠以簡易且低成本的構成來使供給器4的割取輸入軸10反轉。
      [0120][第一實施方式的其他實施方式]
      [0121]另外,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也可以是如下所述。
      [0122](I)操作部61是通過能夠拆裝的工具62而被反轉操作的,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操作部61上固定地設置手柄,利用該手柄來對操作部61進行反轉操作。
      [0123](2)只要工具62是具有嚙合松脫功能的工具,則并非限定于由板狀的扳手構成的扳手62b。
      [0124][第二實施方式]
      [0125]接下來,一邊參照圖6至圖18—邊對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第二實施方式是特別關于脫粒裝置的實施方式,對將這樣的脫粒裝置裝備到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的情況進行說明。
      [0126]圖6是表示聯(lián)合收割機的整體的側視圖。圖7是表示聯(lián)合收割機的整體的俯視圖。如圖6和圖7所示,聯(lián)合收割機具有行進機體,該行進機體構成為具有:裝備有駕駛座席1la的搭乘型的駕駛部101、以及在位于駕駛座席1la的下方的原動部設置的發(fā)動機103,并且通過來自發(fā)動機103的驅動力來驅動左右一對的履帶式行進裝置102、102而自動行進。在行進機體的機體框架104的后部設置有脫粒裝置105和配置于脫粒裝置105的橫向側方的谷?;厥詹?06。割取部110構成為具有:供給器111,從脫粒裝置105的前部向機體前方方向伸出;前處理框架112,后端部與構成供給器111的供給器殼體Illa的前端部連結;以及理發(fā)推子型的割取裝置113,驅動自如地設置于前處理框架112。
      [0127]對割取部110進行說明。
      [0128]如圖6和圖7所示,割取部110的供給器111被升降壓力缸14繞位于輸送終端部的供給器驅動軸Illb的機體橫向軸心擺動操作,由此在下降作業(yè)狀態(tài)和上升非作業(yè)狀態(tài)之間升降,下降作業(yè)狀態(tài)是設置于前處理框架112的前端部的左右一對分禾器115、115下降到地面附近的狀態(tài),上升非作業(yè)狀態(tài)是左右一對分禾器115、115從地面高升的狀態(tài)。
      [0129]關于割取部110,通過形成下降作業(yè)狀態(tài)而使行進機體行進,利用驅動旋轉自如的旋轉卷筒116將稻、麥等栽種禾桿的穗尖側聚攏到橫向輸送螺旋推運器117,同時利用割取裝置113來割取該栽種禾桿的株根,利用橫向輸送螺旋推運器117的左右的螺旋板117a將割取禾桿橫向輸送到供給器111的前面附近,將通過旋轉操作自如地設置在橫向輸送螺旋推運器117上的耙送臂118從橫向輸送螺旋推運器117耙攏供給到供給器殼體11 Ia的前端部內的割取禾桿,對從株根至穗尖的整體利用構成供給器111的供給器輸送器Illc輸送,從在供給器殼體Illa的輸送終端部朝向后方開口的供給器送出口 Illd (參照圖9)投入到脫粒裝置105中。
      [0130]對脫粒裝置105進行說明。
      [0131]圖8是表示脫粒裝置105的側視圖。圖9是表示脫粒裝置105的縱剖側視圖。如圖8和圖9所示,脫粒裝置105的脫粒機體120構成為包括:前壁121,具有與供給器送出口 Illd連通的禾桿投入口 121a ;后壁122,具有塵埃排出口 122a ;從前壁121直至后壁122的左右一對的橫向側壁123、124 ;以及脫粒室頂板125。
      [0132]脫粒裝置105具有脫粒部A和分選部B,所述脫粒部A構成為具有:脫粒室128,設置于脫粒機體120的上部內;脫粒筒129,以繞機體前后朝向的脫粒筒軸心P驅動旋轉自如的方式設置在脫粒室128中;和承接網130,配備于脫粒筒129的下方,所述分選部B構成為具有:擺動分選裝置131,以驅動擺動自如的方式設置于脫粒室128的下方;和風車132,設置于擺動分選裝置131的前端部下方。在脫粒機體120的內側的擺動分選裝置131的前端側的下方設置有第一螺桿輸送器133,在擺動分選裝置131的后端側的下方設置有第二螺桿輸送器134。
      [0133]禾桿導入部C構成為,一體旋轉自如地設置于脫粒筒129的前端側的螺桿部136配置于脫粒機體120內側的前壁121和脫粒室128之間,并且具有設置于螺桿部136的下方的入口引導路徑137。該禾桿導入部C是將來自供給器111的割取禾桿導入到脫粒室128中的部件。
      [0134]S卩,入口引導路徑137跨越設置于前壁121的禾桿投入口 121a和脫粒室128的入口 128a,以引導通過供給器111投入到禾桿投入口 121a中的割取禾桿的從株根至穗尖的整體流動到脫粒室128的入口 128a中。螺桿部136構成為具有:旋轉滾筒136a,形成為越靠前端側外徑越小的漸細形狀,后端側與構成脫粒筒129的前支承板140連結;以及兩張耙送螺旋板136b,一體旋轉自如地設置于該旋轉滾筒136a的外周面,螺桿部136將投入到入口引導路徑137的割取禾桿向后方側移送而從入口 128a送入脫粒室128中。
      [0135]因此,關于脫粒裝置105,被脫粒筒驅動帶輪142傳動,向旋轉方向F (參照圖15)驅動脫粒筒129,其中脫粒筒驅動帶輪142 —體旋轉自如地設置于脫粒筒129的旋轉支軸141的脫粒機體外的突出端部,由此,通過禾桿導入部C中的螺桿部136的耙送螺旋板136b進行的移送和入口引導路徑137進行的引導,將由供給器111投入到禾桿投入口 121a中的割取禾桿的從株根至穗尖的整體導入到脫粒室128中,利用轉動的脫粒筒129和承接網130來對導入到脫粒室128中的割取禾桿進行脫粒處理,使脫谷粒從承接網130落下,將禾桿肩等從位于脫粒室128的后端部的送塵口 128b送出到塵埃排出口 122a從而排出到脫粒機體外。
      [0136]脫粒裝置105利用分選部B來對從承接網130落下的脫谷粒和塵埃進行分選處理。
      [0137]S卩,利用擺動分選裝置131來承接從承接網130落下的脫谷粒和塵埃,通過由擺動分選裝置131進行的擺動分選、由風車132朝向擺動分選裝置131供給的朝向機體后方的分選風進行的分選,來分選為脫谷粒和塵埃,使脫谷粒中的第一處理物下落到第一螺桿輸送器133,使第二處理物下落到第二螺桿輸送器134,將塵埃與分選風一起移送到塵埃排出口 122a而排出到脫粒機體外。
      [0138]第一螺桿輸送器133將供給來的第一處理物輸送到谷?;厥詹?06。第二螺桿輸送器134將供給來的第二處理物朝向設置于右側的橫向側壁124的還原口(未圖示)輸送。
      [0139]對脫粒筒129進行說明。
      [0140]圖10是表示脫粒筒129的側視圖。圖11是圖10的X1-XI剖面向視圖。如圖9、圖10和圖11所示,脫粒筒129構成為包括:旋轉支軸141,繞脫粒筒軸心P旋轉自如地支承在脫粒機體120的前壁121和后壁122上;前支承板140、中支承板143、后支承板144,一體旋轉自如地設置于旋轉支軸141 ;六根脫粒齒支承桿145、146,沿脫粒筒129的周向等間隔地分散配置并與前支承板140、中支承板143、后支承板144連結;桿形的脫粒齒147、148,從沿各脫粒齒支承桿145、146的軸心方向并排的多個部位向脫粒筒外周側突出。即,脫粒筒129形成為桿形,以便將以從株根至穗尖的整體導入到脫粒室128中的割取禾桿作為脫粒對象,同時使莖桿等從脫粒齒支承桿145、146彼此之間進入到內部,由此在實現(xiàn)脫粒負荷的減輕的同時進行脫粒處理。
      [0141]將六根脫粒齒支承桿145、146中的三根脫粒齒支承桿146中的脫粒齒排列間距146a設定為大于其他三根脫粒齒支承桿145、146中的脫粒齒排列間距145a。大的脫粒齒排列間距146a的大小設定為小的脫粒齒排列間距145a的兩倍或大致兩倍的大小。脫粒齒排列間距146a大的脫粒齒支承桿146與脫粒齒排列間距145a小的脫粒齒支承桿145、146是沿脫粒筒周向交替地排列的配置,以一根脫粒齒支承桿145、146位于相鄰的一對脫粒齒支承桿146、146彼此之間且一根脫粒齒支承桿146位于相鄰的一對脫粒齒支承桿145、145彼此之間的配置方式并列。在脫粒齒排列間距146a大的脫粒齒支承桿146中以如下狀態(tài)配備脫粒齒147a:位于脫粒筒最前端側的脫粒齒147a與螺桿部136的旋轉滾筒136a的后端的間隔D為與脫粒齒排列間距146a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間隔。在脫粒齒排列間距145a小的脫粒齒支承桿145中以如下狀態(tài)配備脫粒齒147:位于脫粒筒最前端側的脫粒齒147a與旋轉滾筒136a的后端的間隔D為比脫粒齒排列間距145a寬的間隔。如圖11所示,在脫粒齒排列間距146a大的脫粒齒支承桿146中,只有位于脫粒筒最后端側的脫粒齒148具有后退角R。
      [0142]對禾桿導入部C進行說明。
      [0143]圖12是表不禾桿導入部C的左視圖。圖15是表不禾桿導入部C的主視圖。如圖9、圖12和圖15所示,構成禾桿導入部C的入口引導路徑137由以下構成:設置于脫粒機體120內側的螺桿部136的下方的入口引導底壁體150 ;脫粒機體120左側的橫向側壁123中的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的橫向側方的橫向側壁部160 ;以及脫粒機體120右側的橫向側壁124中的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的橫向側方的橫向側壁部170。
      [0144]圖16是表示入口引導底壁體150的縱剖側視圖。如圖9、圖15和圖16所示,入口引導底壁體150由板狀體構成,該板狀體形成為,面向脫粒機體120的禾桿投入口 121a的前端緣151的形狀為沿著脫粒機體橫向的直線形狀,面向脫粒室前壁128F所具有的入口128a的后端緣152的形狀為沿著脫粒筒129的外周的圓弧形狀。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以越靠脫粒室側配置高度越高的傾斜姿勢配備,入口引導底壁體150的引導流路形成面153為越靠脫粒室側越位于較高的配置高度的前低后高的傾斜面。引導流路形成面153中的供給器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153a形成為越靠脫粒室側越位于較高的配置高度的前低后高地傾斜的平坦面。引導流路形成面153中的脫粒室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153b形成為作為非平坦面的曲面,該曲面為越靠脫粒室側越位于較高的配置高度的前低后高的傾斜姿勢,并且為在脫粒機體橫向的兩端側的部位153c (參照圖17)向下表面?zhèn)韧怀龅膹澢鸂顟B(tài)。
      [0145]入口引導底壁體150具有設置于供給器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153a和脫粒室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153b之間的承接面部154。承接面部154形成為水平或大致水平的平坦面,承接在入口引導路徑137中從脫粒室側向供給器側逆流的谷粒和禾桿肩,以阻止它們到達供給器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153a。
      [0146]圖17是表示分割狀態(tài)下的入口引導底壁體150、左側以及右側的橫向側壁部160、170的立體圖。如圖15、圖16和圖17所示,入口引導底壁體150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具有供給器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153a和承接面部154的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 ;以及具有脫粒室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153b的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B。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B的后端部構成為,與承接凸緣128e的上表面?zhèn)戎丿B且由承接凸緣128e承接支承,承接凸緣128e突出地設置于脫粒室前壁128F前表面?zhèn)惹覐那胺接^察為彎曲形狀。在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的前端側設置有連結部155,連結部155使入口引導底壁體150拆裝自如地支承在脫粒機體120中的前壁121的內表面?zhèn)?。在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150B的橫向左端側設置有連結部156、157,在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150B的橫向右端側設置有連結部158、159,所述連結部156、157使入口引導底壁體150拆裝自如地支承在脫粒機體120的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的內表面?zhèn)?,所述連結部158、159使入口引導底壁體150拆裝自如地支承在脫粒機體120的右側的橫向側壁部170的內表面?zhèn)?。各連結部155、156、157、158、159由構成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150B的板體的彎折端部構成。
      [0147]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位于供給器側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和位于脫粒室側的上下一對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160C。在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的前端側和上端側、脫粒室側的上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的上端側和后端側、以及脫粒室側的下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C的后端側設置有連結部161、162、163、164、165,所述連結部161、162、163、164、165使橫向側壁部160拆裝自如地支承于左側的橫向側壁123。在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的后端側、脫粒室側的上下一對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160C的前端側構成有連結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160B、160C彼此的連結部166、167、168。各連結部161至168由構成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160B、160C的板體的彎折〗而部構成。
      [0148]右側的橫向側壁部170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位于供給器側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和位于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在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的前端側和上端側以及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的上端側和后端側設置有連結部171、172、173、174,所述連結部171、172、173、174使橫向側壁部170拆裝自如地支承于右側的橫向側壁124。在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的后端側以及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的前端側設置有連結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170B彼此的連結部175、176。各連結部171至176由構成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170B的板體的彎折端部構成。
      [0149]S卩,脫粒機體120的左側的橫向側壁123中的橫向側壁部160構成為拆裝自如地支承于左側的橫向側壁123,以便開閉配置設置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的橫向側方的作業(yè)開口 123A。
      [0150]具體來說,如圖12和圖15所示,將構成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和脫粒室側的上下一對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160C嵌入到作業(yè)開口123A中,使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的前端側的連結部161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61a中的連結螺栓來與脫粒機體120的前壁121連結,使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和脫粒室側的上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的上端側的連結部162、163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62a、163a中的連結螺栓來與脫粒機體120的左側的橫向側壁123中的上側部位123U連結,上側部位123U位于作業(yè)開口 123A的上側,使脫粒室側的上下一對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160C的后端側的連結部164、165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64a、165a以及在脫粒室前壁128F設置的螺栓孔128c中的連結螺栓來與脫粒室前壁128F連結。使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的后端側的連結部166與脫粒室側的上下一對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160C的前端側的連結部167、168通過裝配于它們的螺栓孔166a、167a、168a中的連結螺栓來連結,由此使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支承于橫向側壁123,能夠關閉左側的橫向側壁123的作業(yè)開口 123A。
      [0151]脫粒機體120右側的橫向側壁124中的橫向側壁部170構成為拆裝自如地支承于右側的橫向側壁124,以便開閉配置設置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的橫向側方的作業(yè)開口124A。
      [0152]具體來說,如圖14和圖15所示,將構成右側的橫向側壁部170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嵌入到作業(yè)開口 124A中,使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的前端側的連結部171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71a中的連結螺栓來與脫粒機體120的前壁121連結,使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170B的上端側的連結部172、173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72a、173a中的連結螺栓來與脫粒機體120右側的橫向側壁124中的上側部位124U連結,上側部位124U位于作業(yè)開口 124A的上側,使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的后端側的連結部174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74a以及在脫粒室前壁128F設置的螺栓孔128d中的連結螺栓來與脫粒室前壁128F連結。使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的后端側的連結部175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的前端側的連結部176通過裝配于它們的螺栓孔175a、176a中的連結螺栓來連結,由此使右側的橫向側壁部170支承于橫向側壁124,能夠關閉右側的橫向側壁124的作業(yè)開口 124A。
      [0153]將入口引導底壁體150構成為拆裝自如地支承在脫粒機體120的內側。
      [0154]具體來說,如圖13、圖15和圖17所示,使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的前端側的連結部155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55a中的連結螺栓來與脫粒機體120的前壁121連結,使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的左端側的連結部156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56a以及在左側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設置的螺栓孔123a中的連結螺栓來與左側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連結,使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的右端側的連結部158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58a以及在右側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設置的螺栓孔170a中的連結螺栓來與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連結。使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B的左端側的連結部157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57a以及在脫粒室側的下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C設置的螺栓孔160a中的連結螺栓來與脫粒室側的下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C連結,使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B的右端側的連結部159通過裝配于在此設置的螺栓孔159a以及在右側的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設置的螺栓孔170b中的連結螺栓來與右側的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連結,由此能夠將入口引導底壁體150裝配于脫粒機體120內側的螺桿部136的下方部位。
      [0155]如圖12和圖14所示,在裝配有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且關閉了左側和右側的橫向側壁123、124的作業(yè)開口 123A、124A的狀態(tài)下,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中的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150B相連結的部位150R、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中的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160B、160C相連結的部位160R、以及右側的橫向側壁部170中的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170B相連結的部位170R位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脫粒機體前后方向部位。
      [0156]圖13是打開了左側橫向側壁123的作業(yè)開口 123A的狀態(tài)下的側視圖。如圖13所示,通過取下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中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和上下一對的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160C,能夠整體打開左側的橫向側壁123的作業(yè)開口 123A,從而從該作業(yè)開口 123A取出入口引導底壁體150。
      [0157]覆蓋左側橫向側壁123的橫向外側的側蓋180 (參照圖6和圖7)繞位于后端側的機體上下朝向的開閉軸心Q擺動開閉自如地支承于脫粒機體120。左側的橫向側壁123中的相當于左脫粒室壁123B的部位以繞開閉軸心Q與側蓋180 —體地進行擺動開閉的方式連設在側蓋180的內表面?zhèn)取R虼?,當開閉左側的橫向側壁123的作業(yè)開口 123A時,使側蓋180為打開的狀態(tài),拆裝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此時,左脫粒室壁123B與側蓋180—起打開,脫粒室128處于開口狀態(tài)。
      [0158]雖然未圖示,但是通過取下右側橫向側壁部170中的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170B,來整體打開右側的橫向側壁124的作業(yè)開口 124A。
      [0159]在構成入口引導路徑137的入口引導底壁體150和左右的橫向側壁部160、170中,在與位于供給器側的部位相比靠脫粒室側的部位容易產生磨損,該磨損是由于受到螺桿部136的耙送作用的谷粒等的抵接而引起的。在構成入口引導路徑137的橫向側壁部160、170中,與相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橫向側壁部(左側橫向側壁123中的橫向側壁部)160相比,位于旋轉方向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右側橫向側壁124中的橫向側壁部)170容易磨損,該磨損是由于受到螺桿部136的耙送作用的谷粒等的抵接而引起的。
      [0160]因此,將構成入口引導底壁體150的脫粒室側部位的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B的壁厚150Bt設定為大于構成供給器側部位的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的壁厚150At。將構成右側橫向側壁部170的脫粒室側部位的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的壁厚170Bt設定為大于構成供給器側部位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的壁厚170At。將相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右側橫向側壁部170中的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的壁厚170Bt設定為大于相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左側橫向側壁部160中的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160B、160C的壁厚160At、160Bt、160Ct。左側橫向側壁部160中的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160B、160C的壁厚160At、160Bt、160Ct設定為相同或大致相同。
      [0161]即構成為,與在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以及左右的橫向側壁部160、170的供給器側部位與脫粒室側部位之間產生的磨損差、在相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分開位于脫粒筒下端部旋轉方向上游側和下游側的橫向側壁123、124之間產生的磨損差無關,通過壁厚差的設定,使得基于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150B的磨損的使用極限、基于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170A、160B、170B的磨損的使用極限、以及基于脫粒筒下端部旋轉方向上游側和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160、170的磨損的使用極限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時刻發(fā)生。
      [0162]當在入口引導底壁體150和左右的橫向側壁部160、170的脫粒室側部位比供給器側部位更早地產生磨損時,當在相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位于脫粒筒下端部旋轉方向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170比位于上游側的橫向側壁部160更早地產生磨損時,構成為能夠在安裝有構成入口引導底壁體150的供給器側部位的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的狀態(tài)下,僅取下和更換構成脫粒室側部位的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B,構成為能夠在安裝有構成右橫向側壁部170的供給器側部位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的狀態(tài)下,僅取下和更換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構成為能夠在安裝有位于脫粒筒下端部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橫向側壁部160的狀態(tài)下,僅取下和更換位于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170。
      [0163]對供給器111的驅動結構進行說明。
      [0164]如圖8和圖12所示構成為,將風車132的旋轉自如的葉片支軸132a的驅動力通過傳動帶183傳遞給供給器驅動軸111b。
      [0165]將對傳動帶183施加傳動用張緊力的張緊輪體184配備成:在如下配置部位對傳動帶183進行按壓作用,上述配置部位是到一體旋轉自如地設置在供給器驅動軸Illb上的輸入帶輪185的外周部位中的最接近葉片支軸132a的部位的距離比到一體旋轉自如地設置在葉片支軸132a上的輸出帶輪186的外周部位中的最接近供給器驅動軸Illb的外周部位的距離大的部位。即構成為,如果利用張緊輪體184來按壓操作傳動帶183,則在傳動帶183產生彎曲,但是能夠在避免卷繞地接觸輸出帶輪186的傳動帶183的長度增長到所需以上的同時使傳動帶183產生彎曲。
      [0166]使具有帶承受主體187a和支承臺部187b的帶承受體187的支承臺部187b與支承部件188連結,所述帶承受主體187a以包圍輸出帶輪186的方式形成為“ 3 ”字狀,所述支承臺部187b支承帶承受主體187a。
      [0167]支承部件188以構成為旋轉自如地支承風車132的葉片支軸132a的狀態(tài)安裝于脫粒機體120的左側的橫向側壁123,除了支承葉片支軸132a的功能之外,還具有支承帶承受體187的功能。帶承受體187構成為,當通過構成帶張緊離合器的張緊輪體184向斷開側的擺動操作而使傳動帶183切換為松弛狀態(tài)時,通過帶承受主體187a在輸出帶輪186的周圍承接支承傳動帶183,來防止傳動帶183與輸出帶輪186接觸而連帶轉動。
      [0168]對谷粒回收部106進行說明。
      [0169]圖18是表示谷?;厥詹?06的后視圖。如圖7和圖18所示,谷?;厥詹?06構成為包括:漏斗形的裝袋箱191,通過揚谷裝置190 (參照圖7)將從脫粒裝置105利用第一螺桿輸送器133輸送來的脫谷粒投入該裝袋箱191 ;袋承受桿192,配備于裝袋箱191所具有的排出筒191a的前后側;袋承受平臺193,配置于裝袋箱191的下方且設置于機體框架104的上側;和操作員搭乘平臺194,配備成位于袋承受平臺193的機體橫向外側。
      [0170]裝袋箱191被設置于裝袋箱191的前后側的支承結構體195支承。前后側的支承結構體195構成為包括:左右一對的支柱部件196、196,立設于機體框架104 ;機體橫向的連結桿197,連結左右一對的支柱部件196、196的上端部;以及縱板狀的支承部件198,從連結桿197向機體上方突出設置且在上端側支承裝袋箱191。連結桿197的機體橫向內側端部與脫粒機體120連結。連結桿197和機體橫向外側的支柱部件196由一根鋼管構成,該鋼管在縱長方向的中途彎曲成形為一端側成為支柱部件196而另一端側成為連結桿197。[0171 ][第二實施方式的其他實施方式]
      [0172](I)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構成為拆裝自如地支承左側和右側的橫向側壁部160、170的示例,但是也可以構成為只拆裝自如地支承左側和右側中的某一方的橫向側壁部,或者只拆裝自如地支承相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來實施。
      [0173](2)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入口引導底壁體150、左側和右側的橫向側壁部160、170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分割橫向側壁部160A、171A、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B、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160C、170B的示例,但是也可以構成為非分割形式來實施。
      [0174](3)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B的壁厚150Bt設定為大于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150A的壁厚150At,將右側的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的壁厚170Bt設定為大于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的壁厚170At,將右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的壁厚170Bt設定為大于左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的壁厚160Bt的示例,但是也可以構成為不具有上述的壁厚差來實施。
      [0175](4)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右側的橫向側壁部170中的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中的僅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B的壁厚170Bt設定為大于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的壁厚160At、160Bt、160Ct的示例,所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170作為相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一方的橫向側壁部,所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作為相對于入口引導底壁體150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一方的橫向側壁部,但是也可以將右側的供給器側和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70A、170B的壁厚設定為大于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的壁厚160t來實施。
      [0176](5)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左側的橫向側壁部160中的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上下一對的分割橫向側壁部160B、160C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將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構成為非分割方式來實施。
      [0177](6)第二實施方式的構成除了可用于具有桿形脫粒筒的脫粒裝置之外,還可用于包括具有螺旋板狀的脫粒齒的螺桿型脫粒筒的脫粒裝置。
      [0178]工業(yè)實用性
      [0179]本發(fā)明可用于具有輸送由割取部割取的禾桿的供給器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
      [0180]附圖標記說明
      [0181]3割取部
      [0182]4供給器
      [0183]7駕駛部
      [0184]10割取輸入軸(輸入軸)
      [0185]49正轉離合器(動力傳遞機構)
      [0186]61操作部
      [0187]62 工具
      [0188]111供給器
      [0189]120脫粒機體
      [0190]123左側的橫向側壁
      [0191]124右側的橫向側壁
      [0192]128脫粒室
      [0193]129脫粒筒
      [0194]136螺桿部
      [0195]137入口引導路徑
      [0196]150入口引導底壁體
      [0197]150A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
      [0198]150At 壁厚
      [0199]150B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
      [0200]150Bt 壁厚
      [0201]150R 部位
      [0202]153引導流路形成面
      [0203]153a供給器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
      [0204]153b脫粒室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
      [0205]153c承接面部
      [0206]160左側的橫向側壁部
      [0207]160A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
      [0208]160BU60C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
      [0209]160R 部位
      [0210]170右側的橫向側壁部
      [0211]170A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
      [0212]170At 壁厚
      [0213]170B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
      [0214]170Bt 壁厚
      [0215]170R 部位。
      【權利要求】
      1.一種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具有: 駕駛部,供操作員搭乘; 割取部,割取禾桿;以及 供給器,輸送由上述割取部割取的禾桿, 其特征在于, 上述駕駛部和上述供給器左右并排地設置, 上述供給器包括供給器外殼、輸送器和被輸入動力的橫向的輸入軸, 上述輸入軸能夠轉動地跨越支承在上述供給器外殼的左右側板上, 上述輸入軸的上述駕駛部側的端部從上述供給器外殼的右側板向右側突出, 在上述輸入軸的上述駕駛部側的端部設置有操作部,該操作部通過人為地對上述輸入軸進行反轉操作,來使上述輸送器向反方向驅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割取部具有耙攏禾桿的耙攏卷筒、將禾桿切斷進行割取的切割刀、輸送所割取的禾桿的螺旋推運器, 上述輸入軸是割取輸入軸, 上述割取輸入軸的動力傳遞到上述切割刀的驅動軸, 上述切割刀的上述驅動軸的動力傳遞到上述螺旋推運器的驅動軸, 上述螺旋推運器的上述驅動軸的動力傳遞到上述耙攏卷筒的驅動軸, 通過人為地對上述操作部進行反轉操作,使上述割取輸入軸反轉,從而使上述割取輸入軸的反轉力傳遞到上述切割刀、上述螺旋推運器和上述耙攏卷筒。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輸入軸的與上述操作部相反的一側的端部設置有向上述供給器傳遞動力的動力傳遞機構, 上述動力傳遞機構設置于機體的左端部側。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輸入軸的與上述操作部相反的一側的端部設置有向上述供給器傳遞動力的動力傳遞機構, 上述動力傳遞機構設置于機體的左端部側。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配置于上述駕駛部的橫向側、上述供給器的上述駕駛部側的橫向側、脫粒部的前側并且是上述割取部的后側的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能夠拆裝地安裝有手動操作的工具, 上述工具具有工具主體和扳手部, 上述操作部構成為,在上述扳手部與上述操作部的外周部嚙合的狀態(tài)下利用上述工具能夠進行反轉操作。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能夠拆裝地安裝有手動操作的工具, 上述工具具有工具主體和扳手部, 上述操作部構成為,在上述扳手部與上述操作部的外周部嚙合的狀態(tài)下利用上述工具能夠進行反轉操作。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工具形成為大致桿狀, 上述輸入軸通過對安裝于上述操作部的上述工具進行上拉操作而反轉。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工具形成為大致桿狀, 上述輸入軸通過對安裝于上述操作部的上述工具進行上拉操作而反轉。
      10.—種脫粒裝置,構成為通過一體旋轉自如地設置于脫粒筒的前端側的螺桿部將來自供給器的割取禾桿耙攏到脫粒室中,其特征在于, 利用在脫粒機體的內側的上述螺桿部的下方以越靠脫粒室側配置高度越高的傾斜姿勢設置的入口引導底壁體、上述脫粒機體的左側的橫向側壁中的位于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的橫向側方的橫向側壁部、上述脫粒機體的右側的橫向側壁中的位于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的橫向側方的橫向側壁部,來構成將來自上述供給器的割取禾桿流動引導至上述脫粒室的入口引導路徑, 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構成為被拆裝自如地支承, 在上述脫粒機體的橫向側壁設置有作業(yè)開口, 能夠從上述作業(yè)開口取出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橫向側壁部構成為被拆裝自如地支承于上述橫向側壁,以便開閉上述作業(yè)開口。
      12.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構成為被拆裝自如地支承, 上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上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中的至少一方構成為被拆裝自如地支承。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上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中的相對于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構成為被拆裝自如地支承。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上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構成為被拆裝自如地支承。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上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中的相對于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橫向側壁部的壁厚設定為大于上述左側的橫向側壁部和上述右側的橫向側壁部中的相對于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位于脫粒筒下端部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橫向側壁部的壁厚。
      16.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構成為分割自如。
      17.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位于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和位于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上述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的壁厚設定為大于位于上述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的壁厚。
      19.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被拆裝自如地支承的上述橫向側壁部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位于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和位于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上述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的壁厚設定為大于位于上述供給器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的壁厚。
      21.根據權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構成為,自如地分割成位于供給器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和位于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 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和被拆裝自如地支承的上述橫向側壁部構成為,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中的上述供給器側和上述脫粒室側的分割入口引導底壁體相連結的部位、與上述供給器側和上述脫粒室側的分割橫向側壁部相連結的部位位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脫粒機體前后方向部位。
      22.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入口引導底壁體的引導流路形成面中的供給器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和脫粒室側的引導流路形成面部之間,設置有承接流動物的承接面部。
      【文檔編號】A01F12/10GK204259441SQ201290001080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21日
      【發(fā)明者】松本健太, 小林宜泰, 米田豐, 中川文里, 中田昌義, 丸山純一, 日田定范, 川田康毅, 熊谷雅行, 上北千春, 近藤博幸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