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秸桿還田的方法及應用,特別是一種水稻秸桿還田的方法及應用。
背景技術:
水稻秸稈是寶貴的資源。但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地區(qū)沒有采用有效的秸稈還田措施,而是直接焚燒于田間。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同時,也致使耕地連年種植不得休閑,土壤養(yǎng)分得不到及時補充,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農業(yè)生產始終處于種大于養(yǎng)、產大于投的掠奪式經營狀態(tài)。由于化肥的施用量占用肥總量的比例過大,土壤有機質沒有得到及時補充,造成土壤板結地力衰退,農作物營養(yǎng)不良和病蟲害多的嚴重后果,因此,秸稈還田技術具有很大的發(fā)展尚未付清力和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能夠增肥地力的水稻秸桿還田的方法及應用。
本發(fā)明水稻秸桿還田的方法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水稻秸桿還田的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
、水稻成熟后,利用復合收割機進行水稻收割的秸稈粉碎;將切碎的秸稈均勻撒于田間;
、在翻耕前施加尿素5~10kg/畝;
、在秸桿上均勻噴灑土壤活化劑;
、將土壤進行旋耕。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發(fā)明,水稻秸稈進行粉碎還田是補充和平衡土壤養(yǎng)分和改良土壤的最有效方法,能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使土壤疏松,易耕作。土壤中>0.25mm的微團聚體,被認為對土壤物理性狀和營養(yǎng)條件具有良好的作用。稻草還田后有利于1~0.25mm團聚體的形成,是化肥處理的1.7倍;還田的秸稈分解時產生的有機酸能夠中和土壤堿性,有明顯的洗堿作用。
水稻秸桿還田的方法的優(yōu)選方案是:
步驟中,切碎的秸桿長度<10cm。
步驟中,土壤活性劑的噴灑用量是5~10kg/畝。
步驟中,旋耕時,采用兩次作業(yè)方法:第一次機具前進速度宜慢,翻埋深度能夠影響水稻秧苗的生長,深度在20cm以上;第二次前進速度比第一次稍快一些,確保秸稈能全部均勻地埋入土壤中,讓秸稈充分的與土壤接觸,能加快秸稈的腐熟速度。
土壤活性劑采用酶制劑。
水稻秸桿還田的應用,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將水稻秸桿還田后,在水稻秧苗栽植過程中,需要控水調氣和病蟲害防冶。
水稻秸桿還田的應用的優(yōu)選方案是:
控水調氣:秧苗移栽后5天以上基本都已扎根活棵,8~10天明顯恢復生長;水稻秸稈發(fā)酵過程中長期泡水,水稻秸稈腐熟所產生的有毒物質,在厭氧還原的條件下產生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氫以及還原性離子,對秧苗產生毒害作用;水稻秸桿還田后,秧苗期應多視察苗情、天氣或其他各項綜合情況,采用干濕交替的模式,將有害物質隨水排出,泡水2~3天;排水通氣2~3天;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進根系生長。
病蟲害防治:水稻秸稈還田的同時為病蟲提供了棲息和越冬的場所,盡量減少還田秸稈病株的殘存量,凡帶有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以及其他病的的稻草秸桿應清除,以防止病菌傳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及實施例詳述本發(fā)明:
水稻秸桿還田的方法:
水稻成熟后,利用復合收割機進行水稻收割的秸稈粉碎。秸稈粉碎長度應<10cm,將切碎的秸稈均勻撒于田間,防止秸稈過于集中導致水稻秧苗出現(xiàn)僵苗、死苗現(xiàn)象。
碳氮比是影響輸掉秸稈腐熟分解的重要因素。水稻秸稈碳氮比較大,微生物分解秸稈蛙,與水稻秧苗爭氮,影響水稻秧苗生長。所以需要增加施肥,在翻耕前施尿素5~10kg/畝。
撒施秸稈土壤活化劑(酶制劑),在機械耕翻前,在水稻秸稈上均勻的噴灑土壤活化劑5~10kg/畝。可加快秸稈腐熟分解速度,提高秸稈還田效果。
旋耕。機械旋耕時,應采用兩次作業(yè)方法。第一次機具前進速度宜慢,翻埋深度能夠影響水稻秧苗的生長,深度在20cm以上。第二次前進速度可以稍快一些,確保秸稈能全部均勻地埋入土壤中,讓秸稈充分的與土壤接觸,能加快秸稈的腐熟速度。
稻秸桿還田的應用:
1、控水調氣。秧苗移栽后5天以上基本都已扎根活棵,10天左右明顯恢復生長。如果秸稈發(fā)酵過程中長期泡水,秸稈腐熟所產生的有毒物質,在厭氧還原的條件下產生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氫以及還原性離子。對秧苗產生毒害作用。因此,水稻還田后,秧苗期應多視察苗情、天氣等。采用干濕交替的模式。將有害物質隨水排出,泡水2~3天。排水通氣2~3天。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進根系生長。
2、病蟲害防治。水稻秸稈還田的同時為病蟲提供了棲息和越冬的場所。因此,盡量減少還田秸稈病株的殘存量,是減少病蟲害的有效措施。凡帶有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等病的稻草應清除,以防止病菌傳播。
經實驗表明,土壤PH值由8.7(5農1-8號地(實際地塊標號))和9.0(5農45-58號地(實際地塊標號))下降至8.2和8.4,明顯減輕了鹽堿危害。(塊田標號自東向西1-58號)
雜草能夠嚴重危害水稻生長,與水稻爭水爭肥爭空間,經過以上兩地塊的試驗表明,水稻秸稈還田能夠減少田間雜草種類和數量。
因此,稻田秸桿還田后,經過腐熟后再與土壤的充分結合,從而增加土壤肥力,使秧苗生長更好。
本發(fā)明中,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所列舉,還可以參照本發(fā)明的步驟以及具體地況或土壤墑情等,將其他玉米秸桿等秸桿實施還田技術,均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