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nóng)業(yè)播種機具,具體為一種小麥寬幅壓溝播種耬。
背景技術:
近些年來,在小麥-玉米一年兩作種植區(qū)中,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被廣泛推廣,在當前有機肥嚴重缺乏的情況下,秸稈逐年還田,對改良土壤結(jié)構(gòu)、補充土壤有機質(zhì)、增加土地生產(chǎn)潛力等意義重大;但是,由此也帶來不少問題,特別是玉米還田秸稈嚴重影響小麥整地質(zhì)量,進而影響播種質(zhì)量,不是因土壤翹虛在成吊根死苗,便是因拖拉拽掖造成缺苗斷壟或苗擁苗擠(疙瘩苗)。生產(chǎn)上,麥農(nóng)采用傳統(tǒng)的條播方式,因擔心群體不足而普遍盲目加大播量,不僅增加了種子投入成本,而且因小苗擁擠過多,進一步加重了個體之間的競爭,出現(xiàn)苗弱、苗小、蘗弱、蘗小的現(xiàn)象,進而導致穗小粒少、千粒重下降,影響產(chǎn)量。
為解決上述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發(fā)明了小麥寬幅播種、小麥寬幅+撒播組合播種、小麥雙行硬茬溝播等技術,對傳統(tǒng)的條播技術進行了改進。這些技術各有優(yōu)缺點,小麥寬幅播種和小麥寬幅+撒播組合播種等方式,在提高小麥種子的分散度、均勻度等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但仍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因土壤翹虛而導致的吊根死苗等問題;單一撒播技術也可提高小麥種子的分散度、均勻度,但是比較浪費種子,且田間通風不良;小麥雙行硬茬溝播技術是一項新技術,可在玉米機械收獲后硬茬播種小麥,通過雙行探墑溝播,提高出苗效果,節(jié)約種子用量,提高播種均勻度,并發(fā)揮被玉米秸稈的覆蓋作用等,但播種均勻度相對較差,且當年應用效果尚可,連年應用,土壤不能深松、深旋,土壤通透性變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xiàn)有播種機具存在土壤翹虛、通風效果差且土壤通透性較差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小麥寬幅壓溝播種耬。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小麥寬幅壓溝播種耬,包括機架,機架上方設置有肥料斗和種子斗,機架下方設置有旋耕機構(gòu),旋耕機構(gòu)前上方的機架上固定有傾斜設置的肥料彈射板,肥料斗上連接有出口位于肥料彈射板上傾斜面上方的肥料管,旋耕機構(gòu)后方的機架上設置有若干左右分布的秸稈分流開溝器,秸稈分流開溝器后方的機架上均設置有壓實壓溝輪,壓實壓溝輪后方的機架上均設置有與種子斗連通的寬幅排種器,寬幅排種器后方的機架上均設置有種子壓實輪,種子壓實輪的中心軸與肥料斗和種子斗的中間軸之間均通過傳動鏈條連接。
作業(yè)時,采用拖拉機輸出動力帶動旋耕機構(gòu)進行旋耕,在肥料彈射板的作用下,使肥料斗內(nèi)導出的肥料通過肥料彈射板均勻撒施于土壤,并通過旋耕機構(gòu)均勻旋施于土壤,然而通過秸稈分流開溝器將秸稈進行分流開溝,其下緊跟壓實壓溝輪將旋虛的土壤進行壓溝壓實,接著寬幅排種器將小麥種子均勻鋪撒在壓實的土面上,最后通過種子壓實輪及覆土裝置,種子與壓實的土壤緊密接觸,并覆蓋適量虛土,完成播種,克服了現(xiàn)有播種機具存在土壤翹虛、通風效果差且土壤通透性較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結(jié)構(gòu)設計合理可靠,通過秸稈分流將小麥種子播于秸稈下的土壤實處,克服了玉米還田秸稈對小麥播種質(zhì)量的影響,不需增加播量,節(jié)約成本,而且通過土壤壓實和種子壓實,避免了深松或旋耕后土壤翹虛對播種質(zhì)量的影響,不會出現(xiàn)吊根死苗現(xiàn)現(xiàn)象,同時通過肥料彈射板將肥料均勻彈射于田間,并通過旋耕機構(gòu)均勻分散到耕作層土壤中,降低肥料燒壞種子的風險,利于根系對肥料的吸收利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示意圖。
圖中:1-機架,2-肥料斗,3-種子斗,4-旋耕機構(gòu),5-肥料彈射板,6-肥料管,7-秸稈分流開溝器,8-壓實壓溝輪,9-寬幅排種器,10-種子壓實輪,11-傳動鏈條。
具體實施方式
小麥寬幅壓溝播種耬,包括機架1,機架1上方設置有肥料斗2和種子斗3,機架1下方設置有旋耕機構(gòu)4,旋耕機構(gòu)4前上方的機架1上固定有傾斜設置的肥料彈射板5,肥料斗2上連接有出口位于肥料彈射板5上傾斜面上方的肥料管6,旋耕機構(gòu)4后方的機架1上設置有若干左右分布的秸稈分流開溝器7,秸稈分流開溝器7后方的機架1上均設置有壓實壓溝輪8,壓實壓溝輪8后方的機架1上均設置有與種子斗3連通的寬幅排種器9,寬幅排種器9后方的機架1上均設置有種子壓實輪10,種子壓實輪10的中心軸與肥料斗2和種子斗3的中間軸之間均通過傳動鏈條11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