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一種醫(yī)用防護隔離衣物,尤其涉及一種新型隔離衣。
背景技術:
醫(yī)護人員在對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人進行治療和護理時,為了避免交叉?zhèn)魅荆┐鞫鄬拥姆雷o隔離衣物,而目前傳統(tǒng)的隔離衣,雖然衣體能夠避免外部病菌入侵,但領口、袖口以及褲腳幾處部位沒有相應密封保護裝置,從而極易導致外部病菌入侵,尤其在高度傳染的環(huán)境中該隔離衣幾乎失去隔離效果,此外傳統(tǒng)的隔離衣因結構簡單,功能單一,穿脫流程繁瑣,無法對醫(yī)護人員頭部進行有效的隔離保護,從而給醫(yī)護人員使用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鑒于以上缺陷,實有必要設計一種新型隔離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新型隔離衣,來解決目前傳統(tǒng)的隔離衣,因結構簡單,穿脫不便,隔離效果差,且還不具備對穿戴者頭部進行隔離保護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隔離衣,包括衣體、衣袖、褲子,還包括開口、第一磁鐵、第二磁鐵、第一魔術貼、第二魔術貼、第一氣墊圈、收納袋、防護帽、收緊帶、防霧鏡片、過濾網、固定套、腰帶、充氣球囊、放氣嘴、第二氣墊圈、第三氣墊圈、第一氣管、第二氣管、第三氣管、第四氣管,所述的衣袖位于衣體左右兩側,所述的衣袖與衣體一體相連,所述的褲子位于衣體底部,所述的褲子與衣體一體相連,所述的開口位于衣體后端,所述的第一磁鐵位于開口左側,所述的第一磁鐵與衣體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二磁鐵位于開口右側,所述的第二磁鐵與衣體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一魔術貼位于衣體后端右側,所述的第一魔術貼與衣體縫合相連,所述的第二魔術貼位于衣體后端左側,所述的第二魔術貼與衣體縫合相連,所述的第一氣墊圈位于衣體上端,所述的第一氣墊圈與衣體膠水相連,所述的收納袋位于衣體前端上側,所述的收納袋與衣體縫合相連,所述的防護帽位于衣體前端上側,所述的防護帽與衣體縫合相連,所述的收緊帶環(huán)繞于防護帽下端,所述的收緊帶與防護帽活動相連,所述的防霧鏡片位于防護帽前端上側,所述的防霧鏡片與防護帽膠水相連,所述的過濾網位于防護帽前端下側,所述的過濾網與防護帽膠水相連,所述的固定套數量為若干件,所述的固定套環(huán)繞于衣體下端,所述的固定套與衣體縫合相連,所述的腰帶貫穿固定套,所述的腰帶與固定套活動相連,所述的充氣球囊位于腰帶前端左側,所述的充氣球囊與腰帶卡扣相連,所述的放氣嘴位于充氣球囊左側中端,所述的放氣嘴與充氣球囊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二氣墊圈位于衣袖底部,所述的第二氣墊圈與衣袖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三氣墊圈為兩件,所述的第三氣墊圈位于褲子底部,所述的第三氣墊圈與褲子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一氣管位于衣體前端左側,所述的第一氣管與充氣球囊膠水相連,且所述的第一氣管分別與第一氣墊圈和第二氣墊圈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二氣管位于衣體右側,所述的第二氣管與第一氣墊圈膠水相連,且所述的第二氣管與第二氣墊圈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三氣管位于褲子前端左側,所述的第三氣管與充氣球囊膠水相連,且所述的第三氣管與第三氣墊圈膠水相連,所述的第四氣管位于褲子前端右側,所述的第四氣管與充氣球囊膠水相連,且所述的第四氣管與第三氣墊圈膠水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收緊帶右側還貫穿有彈弓扣,所述的彈弓扣與收緊帶活動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過濾網內部還設有活性炭,所述的活性炭與過濾網活動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腰帶首端端口處還設有掛環(huán),所述的掛環(huán)與腰帶鉚釘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腰帶中端還設有第三魔術貼,所述的第三魔術貼與腰帶縫合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腰帶末端還設有第四魔術貼,所述的第四魔術貼與腰帶縫合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充氣球囊底部還設有單向閥,所述的單向閥與充氣球囊螺紋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第一氣管、第二氣管、第三氣管以及第四氣管還均設有調節(jié)閥,所述的調節(jié)閥分別與第一氣管、第二氣管、第三氣管以及第四氣管螺紋相連。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新型隔離衣,使用時,醫(yī)護人員首先從開口部位將下肢插入褲子,再將雙臂插入衣袖,即使身體進入到該隔離衣內,然后將第一磁鐵與第二磁鐵相互接觸,即通過第一磁鐵與第二磁鐵相吸的作用,使得開口閉合,再將第一魔術貼翻轉貼合至第二魔術貼,即通過第一魔術貼與第二魔術貼相互粘貼的作用,使開口部位密封,然后醫(yī)護人員將腰帶穿過固定套,再將腰帶一端穿過掛環(huán),并再反向折疊腰帶,然后再拉動腰帶一端,即通過腰帶與掛環(huán)的配合,使腰帶收縮,即使得該隔離衣腰部位置同步收縮與醫(yī)護人員腰部完全貼合,然后醫(yī)護人員將第四魔術貼粘貼至第三魔術貼,即通過第四魔術貼與第三魔術貼相互粘貼的作用,使腰帶得到有效的固定,然后醫(yī)護人員將充氣球囊卡入腰帶,即使充氣球囊與腰帶相連固定,最終通過上述方式,實現了該隔離衣的穿戴,然后,醫(yī)護人員可根據需要,按壓充氣球囊,使充氣球囊將外部空氣從單向閥部位吸入,然后空氣分別進入第一氣管、第三氣管以及第四氣管、即空氣通過第一氣管的傳遞,流入到第一氣墊圈內部,使第一氣墊圈膨脹,通過第一氣墊圈膨脹的作用,對醫(yī)護人員頸部進行軟夾持密封,避免外界病菌從醫(yī)護人員頸部位置進入,同時,空氣通過第一氣墊圈進入到第二氣管,此時在第一氣管與第二氣管共同的作用下,使得空氣流入到第二氣墊圈,即使第二氣墊圈膨脹,通過第二氣墊圈膨脹的作用,對醫(yī)護人員手腕處進行軟夾持密封,避免外界病菌從醫(yī)護人員手腕處進入,當第一氣墊圈以及第二氣墊圈膨脹程度達到醫(yī)護人員所需后,醫(yī)護人員便可將第一氣管以及第二氣管上的調節(jié)閥關閉,即使得第一氣管以及第二氣管密封,從而避免空氣持續(xù)對第一氣墊圈以及第二氣墊圈進行充氣,同時,通過第三氣管與第四氣管共同的作用,使空氣流入到第三氣墊圈內,即使第三氣墊圈膨脹,通過第三氣墊圈膨脹的作用,對醫(yī)護人員腳部進行軟夾持密封,避免外界病菌從醫(yī)護人員腳部位置進入,同理,當第三氣墊圈膨脹程度達到醫(yī)護人員所需后,醫(yī)護人員便可將第三氣管以及第四氣管上的調節(jié)閥關閉,即使第三氣管以及第四氣管密封,從而避免空氣持續(xù)對第三氣墊圈進行充氣,最終通過上述方式,實現了該隔離衣的完全密封,避免外界污染空氣進入到隔離衣內部,從而對醫(yī)護人員身體起到很好的隔離保護,此外,醫(yī)護人員可根據需要,將防護帽從收納袋內抽出,再將防護帽從臉前部位反向套在自身頭部,即使防霧鏡片與過濾網處于自身眼睛以及口鼻處,再按住彈弓扣,并同時拉動收緊帶,即通過收緊帶的作用,對防護帽進行收緊,即使防護帽與醫(yī)護人員頸部貼合牢固,然后便可松開彈弓扣,即通過彈弓扣的作用,對收緊帶進行固定,此時通過上述方式,對醫(yī)護人員的頭部進行有效的密封,避免外界污染空氣接觸醫(yī)護人員頭部,從而對醫(yī)護人員頭部起到很好的隔離保護,當醫(yī)護人員手術完畢后,需要脫掉隔離衣時,便可先將放棄嘴從充氣球囊內旋轉而出,即使充氣球囊處于漏氣狀態(tài),然后第一氣墊圈、第二氣墊圈以及第三氣墊圈內部空氣便可順著第一氣管、第二氣管、第三氣管以及第四氣管的引導從排氣嘴部位排出,然后醫(yī)護人員便可根據以上方式,反向操作將該隔離衣脫離即可,該新型隔離衣,結構巧妙,功能強大,通過使用該裝置,能夠有效的阻擋外界污染空氣接觸醫(yī)護人員身體,對醫(yī)護人員身體起到有效的隔離保護作用,此外還能通過簡單的操作,對醫(yī)護人員的頭部進行有效的隔離保護,從而極大的提高了醫(yī)護人員手術時的安全性,同時,霧化鏡片能夠有效的避免霧化鏡片表面產生霧氣,避免醫(yī)護人員視線受阻,過濾網是為了便于醫(yī)護人員呼吸,且因過濾網內部活性炭的作用,能夠有效的過濾外界空氣,對污染空氣進行有效的阻擋,單向閥是為了使外部空氣進入到充氣球囊,此外,避免充氣球囊內部空氣從單向閥部位回流出。
附圖說明
圖1是新型隔離衣的使用狀態(tài)主視圖;
圖2是防護帽收納狀態(tài)主視圖;
圖3是防護帽收納狀態(tài)后視圖;
圖4是防護帽局部主視圖;
圖5是防護帽A向剖視圖;
圖6是充氣球囊局部放大圖;
圖7是掛環(huán)部位局部放大圖;
圖8是腰帶展開狀態(tài)主視圖。
衣體1、衣袖2、褲子3、開口4、第一磁鐵5、第二磁鐵6、第一魔術貼7、第二魔術貼8、第一氣墊圈9、收納袋10、防護帽11、收緊帶12、防霧鏡片13、過濾網14、固定套15、腰帶16、充氣球囊17、放氣嘴18、第二氣墊圈19、第三氣墊圈20、第一氣管21、第二氣管22、第三氣管23、第四氣管24、彈弓扣121、活性炭141、掛環(huán)161、第三魔術貼162、第四魔術貼163、單向閥171、調節(jié)閥211。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闡述了多種特定細節(jié),以便提供對構成所描述實施例基礎的概念的透徹理解,然而,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很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可以在沒有這些特定細節(jié)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況下來實踐,在其他情況下,沒有具體描述眾所周知的處理步驟。
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所示,一種新型隔離衣,包括衣體1、衣袖2、褲子3、開口4、第一磁鐵5、第二磁鐵6、第一魔術貼7、第二魔術貼8、第一氣墊圈9、收納袋10、防護帽11、收緊帶12、防霧鏡片13、過濾網14、固定套15、腰帶16、充氣球囊17、放氣嘴18、第二氣墊圈19、第三氣墊圈20、第一氣管21、第二氣管22、第三氣管23、第四氣管24,所述的衣袖2位于衣體1左右兩側,所述的衣袖2與衣體1一體相連,所述的褲子3位于衣體1底部,所述的褲子3與衣體1一體相連,所述的開口4位于衣體1后端,所述的第一磁鐵5位于開口4左側,所述的第一磁鐵5與衣體1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二磁鐵6位于開口4右側,所述的第二磁鐵6與衣體1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一魔術貼7位于衣體1后端右側,所述的第一魔術貼7與衣體1縫合相連,所述的第二魔術貼8位于衣體1后端左側,所述的第二魔術貼8與衣體1縫合相連,所述的第一氣墊圈9位于衣體1上端,所述的第一氣墊圈9與衣體1膠水相連,所述的收納袋10位于衣體1前端上側,所述的收納袋10與衣體1縫合相連,所述的防護帽11位于衣體1前端上側,所述的防護帽11與衣體1縫合相連,所述的收緊帶12環(huán)繞于防護帽11下端,所述的收緊帶12與防護帽11活動相連,所述的防霧鏡片13位于防護帽前11端上側,所述的防霧鏡片13與防護帽11膠水相連,所述的過濾網14位于防護帽11前端下側,所述的過濾網14與防護帽11膠水相連,所述的固定套15數量為若干件,所述的固定套15環(huán)繞于衣體1下端,所述的固定套15與衣體1縫合相連,所述的腰帶16貫穿固定套15,所述的腰帶16與固定套15活動相連,所述的充氣球囊17位于腰帶16前端左側,所述的充氣球囊17與腰帶16卡扣相連,所述的放氣嘴18位于充氣球囊17左側中端,所述的放氣嘴18與充氣球囊17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二氣墊圈19位于衣袖2底部,所述的第二氣墊圈19與衣袖2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三氣墊圈20為兩件,所述的第三氣墊圈20位于褲子3底部,所述的第三氣墊圈20與褲子3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一氣管21位于衣體1前端左側,所述的第一氣管21與充氣球囊17膠水相連,且所述的第一氣管21分別與第一氣墊圈9和第二氣墊圈19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二氣管22位于衣體1右側,所述的第二氣管22與第一氣墊圈9膠水相連,且所述的第二氣管22與第二氣墊圈19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三氣管23位于褲子3前端左側,所述的第三氣管23與充氣球囊17膠水相連,且所述的第三氣管23與第三氣墊圈20膠水相連,所述的第四氣管24位于褲子3前端右側,所述的第四氣管24與充氣球囊17膠水相連,且所述的第四氣管24與第三氣墊圈20膠水相連,所述的收緊帶12右側還貫穿有彈弓扣121,所述的彈弓扣121與收緊帶12活動相連,所述的過濾網14內部還設有活性炭141,所述的活性炭141與過濾網14活動相連,所述的腰帶16首端端口處還設有掛環(huán)161,所述的掛環(huán)161與腰帶16鉚釘相連,所述的腰帶16中端還設有第三魔術貼162,所述的第三魔術貼162與腰帶16縫合相連,所述的腰帶16末端還設有第四魔術貼163,所述的第四魔術貼163與腰帶16縫合相連,所述的充氣球囊17底部還設有單向閥171,所述的單向閥171與充氣球囊17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一氣管21、第二氣管22、第三氣管23以及第四氣管24還均設有調節(jié)閥211,所述的調節(jié)閥21分別與第一氣管21、第二氣管22、第三氣管23以及第四氣管24螺紋相連。
該新型隔離衣,使用時,醫(yī)護人員首先從開口4部位將下肢插入褲子3,再將雙臂插入衣袖2,即使身體進入到該隔離衣內,然后將第一磁鐵5與第二磁鐵6相互接觸,即通過第一磁鐵5與第二磁鐵6相吸的作用,使得開口4閉合,再將第一魔術貼7翻轉貼合至第二魔術貼8,即通過第一魔術貼7與第二魔術貼8相互粘貼的作用,使開口4部位密封,然后醫(yī)護人員將腰帶16穿過固定套15,再將腰帶16一端穿過掛環(huán)161,并再反向折疊腰帶16,然后再拉動腰帶16一端,即通過腰帶16與掛環(huán)161的配合,使腰帶16收縮,即使得該隔離衣腰部位置同步收縮與醫(yī)護人員腰部完全貼合,然后醫(yī)護人員將第四魔術貼163粘貼至第三魔術貼162,即通過第四魔術貼163與第三魔術貼162相互粘貼的作用,使腰帶16得到有效的固定,然后醫(yī)護人員將充氣球囊17卡入腰帶16,即使充氣球囊17與腰帶16相連固定,最終通過上述方式,實現了該隔離衣的穿戴,然后,醫(yī)護人員可根據需要,按壓充氣球囊17,使充氣球囊17將外部空氣從單向閥171部位吸入,然后空氣分別進入第一氣管21、第三氣管22以及第四氣管24、即空氣通過第一氣管21的傳遞,流入到第一氣墊圈9內部,使第一氣墊圈9膨脹,通過第一氣墊圈9膨脹的作用,對醫(yī)護人員頸部進行軟夾持密封,避免外界病菌從醫(yī)護人員頸部位置進入,同時,空氣通過第一氣墊圈9進入到第二氣管22,此時在第一氣管21與第二氣管22共同的作用下,使得空氣流入到第二氣墊圈19,即使第二氣墊圈19膨脹,通過第二氣墊圈19膨脹的作用,對醫(yī)護人員手腕處進行軟夾持密封,避免外界病菌從醫(yī)護人員手腕處進入,當第一氣墊圈9以及第二氣墊圈19膨脹程度達到醫(yī)護人員所需后,醫(yī)護人員便可將第一氣管21以及第二氣管22上的調節(jié)閥211關閉,即使得第一氣管21以及第二氣管22密封,從而避免空氣持續(xù)對第一氣墊圈9以及第二氣墊圈19進行充氣,同時,通過第三氣管23與第四氣管24共同的作用,使空氣流入到第三氣墊圈20內,即使第三氣墊圈20膨脹,通過第三氣墊圈20膨脹的作用,對醫(yī)護人員腳部進行軟夾持密封,避免外界病菌從醫(yī)護人員腳部位置進入,同理,當第三氣墊圈20膨脹程度達到醫(yī)護人員所需后,醫(yī)護人員便可將第三氣管23以及第四氣管24上的調節(jié)閥211關閉,即使第三氣管23以及第四氣管24密封,從而避免空氣持續(xù)對第三氣墊圈20進行充氣,最終通過上述方式,實現了該隔離衣的完全密封,避免外界污染空氣進入到隔離衣內部,從而對醫(yī)護人員身體起到很好的隔離保護,此外,醫(yī)護人員可根據需要,將防護帽11從收納袋10內抽出,再將防護帽11從臉前部位反向套在自身頭部,即使防霧鏡片13與過濾網14處于自身眼睛以及口鼻處,再按住彈弓扣121,并同時拉動收緊帶12,即通過收緊帶12的作用,對防護帽11進行收緊,即使防護帽11與醫(yī)護人員頸部貼合牢固,然后便可松開彈弓扣121,即通過彈弓扣121的作用,對收緊帶12進行固定,此時通過上述方式,對醫(yī)護人員的頭部進行有效的密封,避免外界污染空氣接觸醫(yī)護人員頭部,從而對醫(yī)護人員頭部起到很好的隔離保護,當醫(yī)護人員手術完畢后,需要脫掉隔離衣時,便可先將放棄嘴18從充氣球囊17內旋轉而出,即使充氣球囊17處于漏氣狀態(tài),然后第一氣墊圈9、第二氣墊圈19以及第三氣墊圈20內部空氣便可順著第一氣管21、第二氣管22、第三氣管23以及第四氣管24的引導從排氣嘴18部位排出,然后醫(yī)護人員便可根據以上方式,反向操作將該隔離衣脫離即可,同時,霧化鏡片13能夠有效的避免霧化鏡片13表面產生霧氣,避免醫(yī)護人員視線受阻,過濾網14是為了便于醫(yī)護人員呼吸,且因過濾網14內部活性炭141的作用,能夠有效的過濾外界空氣,對污染空氣進行有效的阻擋,單向閥171是為了使外部空氣進入到充氣球囊17,此外,避免充氣球囊17內部空氣從單向閥171部位回流出。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fā),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