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全口義齒印模托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牙科制模器械,具體是一種全口義齒印模托盤。
背景技術:
醫(yī)用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從材質上可分為塑料印模托盤和金屬印模托盤。塑料印模托盤的手柄和托盤體一體成型;金屬全口義齒印模托盤的手柄和托盤體也是一體成型的。因此,為了增加義齒印模托盤結合部的強度,手柄和托盤體間鉚接成型。印模托盤從結構和功能上分為上頜義齒印模托盤和下頜義齒印模托盤。上頜義齒印模托盤包括手柄Ia經(jīng)鉚釘2連結一體的半圓形上頜托盤體3a,手柄Ia另一端形成便于清洗吊掛的掛孔4。半圓形上頜托盤體3a中央突出形成有抵住患者硬腭的硬腭托5,硬腭托5外圍的坡面內壁6與外壁7之間形成U形下凹的填注彈性打樣膏的料槽8。手柄Ia —端與半圓形上頜托盤體3a的料槽8底面經(jīng)鉚釘2連結成一體。下頜義齒印模托盤包括手柄Ib經(jīng)鉚釘2連結一體的U形下頜托盤體9a,手柄Ib另一端形成便于清洗吊掛的掛孔4。U形下頜托盤體9a的內壁6與外圍的外壁7之間形成U形下凹的填注彈性打樣膏的料槽8。手柄Ib —端與U形下頜托盤體9a的料槽8底面經(jīng)鉚釘2連結成一體。在全口義齒制作過程中印模制取和確定頜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不正確的頜關系是修復失敗的主要原因。傳統(tǒng)的方法是使用蠟質基托和頜堤,因蠟質基托冷熱不均、遇高溫軟化變形,且易受咬力影響而錯位。中國專利201101588公開了一種“一次性高效牙科印模托盤”,其由托盤柄與托盤體一體化連接而成,托盤體由外壁、內壁和遠中弓構成,托盤柄連接于外壁的外側近中部,外壁與內壁的末端通過遠中弓連接圍筑構成一正反面相互對稱的牙列狀弧形放料槽,該放料槽由間隔網(wǎng)連接構成,在外壁與內壁相對放料槽的內側均布有一排圓柱狀的內凸柱,在外壁與內壁背對放料槽的外側均布有一列圓球狀的外釘突。本實用新型的牙科印模托盤使用簡便,咬合關系準確,省時、省工、省材料,且一次性使用,衛(wèi)生安全,可根本上杜絕患者間的交叉感染。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就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印模制取和確定頜關系時,易受操作的環(huán)境溫度和患者不宜配合等因素而不正確的問題,而提供一種適用于印模膏作為初始印模和頜堤確定頜關系的的全口義齒印模托盤。本實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包括手柄及其一端連接的半圓形上頜托盤體,上頜托盤體中央突出的硬腭托外圍坡面內壁與外壁之間形成U形下凹的料槽;手柄及其一端連接的U形下頜托盤體,下頜托盤體內壁與外壁之間形成U形下凹的料槽,而在上頜托盤體和下頜托盤體的U形料槽兩側分別對應形成有條形漏孔,U形料槽的下端背面形成有經(jīng)螺母與手柄一端安裝孔連接的螺柱;外壁上沿中點和兩側中部上沿中點分別對應形成有弧形豁口。這樣設計的本實用新型,利用U形料槽形成的條形漏孔,采用印模膏作頜堤,并確定正中頜關系;經(jīng)螺柱卸下手柄,便于上頜托盤體和下頜托盤體放入口內,進行制取印模和試頜閉口,而無影響和無障礙;外壁上沿形成弧形豁口,利于制取印模時,肌功能修整時方便做緩沖。本實用新型樣品經(jīng)臨床20多例患者實際驗證效果良好,準確率高,特別是對于牙槽骨吸收嚴重時效果同比明顯。
圖I是現(xiàn)有技術中上頜托盤背面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xiàn)有技術中下頜托盤背面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上頜托盤背面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下頜托盤背面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中1a.lb. lc. Id 手柄2.鉚釘3a. 3b.上頜托盤體4.掛孔5.硬腭托6.內壁7.外壁8.料槽9a. 9b.下頜托盤體10.漏孔lla. lib. Ilc.豁口12.螺母13.安裝孔14.螺柱15.彎曲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一種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包括手柄Ic及其一端連接的半圓形上頜托盤體3b,上頜托盤體3b中央突出的硬腭托5外圍坡面內壁6與外壁7之間形成U形下凹的料槽8 ;手柄Id及其一端連接的U形下頜托盤體%,下頜托盤體9b內壁6與外壁7之間形成U形下凹的料槽8,而在上頜托盤體3b和下頜托盤體9b的U形料槽8兩側分別對應形成有條形漏孔10,U形料槽8的下端背面形成有經(jīng)螺母12與手柄一端安裝孔13連接的螺柱14 ;外壁7上沿中點和兩側中部上沿中點分別對應形成有弧形豁口 lla、llb、llc。即預成個別托盤的式樣。手柄Ic、Id卸下后,上頜托盤體3b和下頜托盤體9b放入口內進行制取印模和試頜閉口時,無影響和無障礙;安裝手柄Ic、Id且固定后,便于從口內取出上頜托盤體3b和下頜托盤體9b和灌注石膏。弧形豁口 lla、llb、llc分別對應上、下唇、頰、舌系帶,制取印模時,肌功能修整時方便做緩沖。所述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其對應形成的條形漏孔10兩端呈半圓形,漏孔長I. 5-2cm、寬O. 4—0.6 cm ,漏孔10長軸與料槽8形成方向一致。所述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其上頜托盤體3b的U形料槽8的下端背面形成有經(jīng)螺母12與手柄一端安裝孔13連接的單個螺柱14。[0029]所述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其下頜托盤體9b的U形料槽8的下端背面形成有經(jīng)螺母12與手柄一端安裝孔13連接的兩個螺柱14。為增加U形下頜托盤體9b的強度,手柄Id —端呈Y形,并形成2個螺柱14與下頜托盤體9b結合;而上頜托盤體3b與手柄Ic 一端由1個螺柱14連接即可。手柄lc、ld另一端形成便于清洗吊掛的掛孔4。為便于術者操作,手柄Ic與手柄Id也形成有S形彎曲部15。所述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其是采用鋁合金制成的,一則材質輕,二則便于修整。使用前,分別預將螺柱14經(jīng)螺母12與手柄Ic 一端的安裝孔13連接,而使手柄Ic與上頜托盤體3b結成一體;同樣,手柄Id —端的安裝孔13經(jīng)螺母12與下頜托盤體9b背面的螺柱14連接,從而手柄Id與下頜托盤體9b結為一體,備用。本實用新型樣品的螺柱14僅高4mm,避免妨礙試頜閉口。本實用新型使用時,I、首先選好合適的上頜托盤體3b和下頜托盤體%,宜小不宜大,放于患者口內調試,并檢查患者口內牙槽骨間的垂直間隙,是否足夠大。2、用紅膏制取初次印模,順便做肌功能修整。上頜托盤體漏孔處的紅膏不夠多時,可再放上燙軟的紅膏,用金屬頜導板壓平,預成頜堤樣,前邊略下垂一點,其整個厚度最好不超過頜間距離的二分之一。3分別卸下手柄lc、ld連接的螺母12后,將上、下托盤體放入患者口內,囑患者做開閉口及前后左右運動,查有無障礙(注意紅膏盡量少夠用為宜)以備適應下面操作。4、再將燙軟的紅膏放在下頜托盤體漏孔部位,進行頜關系的初步確立,采用后牙咬合加吞咽法,垂直距離不可定高,寧可略低于真實距離2—3毫米。5、取出冷卻后,再戴入觀察是否有偏差,如有疑問,可將需要改動的托盤烤軟邊緣和組織面的紅膏(注意頜堤部分不能加熱)戴入患者口內,囑其自己做肌功能修整,如吞咽及前后左右磨合動作。6、取出上、下托盤體冷卻、吹干調少量彈性印模材,放入上、下托盤體內,再放入患者口內囑其咬合并發(fā)“m”聲音,同時做吞咽動作,勿太大力量,此時迅速確定最終的頜關系后,旋接手柄lc、Id后取出,分別灌入石膏,干燥后上頜架,鋪蠟、標記、試排牙。從而使印模制取、頜位關系及咬合調整都是在人體生物功能狀態(tài)下完成。
權利要求1.一種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包括手柄(1C)及其一端連接的半圓形上頜托盤體(3b),上頜托盤體(3b)中央突出的硬腭托(5)外圍坡面內壁(6)與外壁(7)之間形成U形下凹的料槽(8);手柄(Id)及其一端連接的U形下頜托盤體(9b),下頜托盤體(9b)內壁(6)與外壁(7)之間形成U形下凹的料槽(8),其特征在于 a.上頜托盤體(3b)和下頜托盤體(9b )的U形料槽(8 )兩側分別對應形成有條形漏孔(10); b.U形料槽(8)的下端背面形成有經(jīng)螺母(12)與手柄一端安裝孔(13)連接的螺柱(14); c.外壁(7)上沿中點和兩側中部上沿中點分別對應形成有弧形豁口( I la、I lb、I Ic )。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其特征在于對應形成的條形漏孔(10)兩端呈半圓形,漏孔(10)長軸與料槽(8)形成方向一致。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其特征在于上頜托盤體(3b)的U形料槽 (8)的下端背面形成有經(jīng)螺母(12)與手柄一端安裝孔(13)連接的單個螺柱(14)。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其特征在于下頜托盤體(9b)的U形料槽(8)的下端背面形成有經(jīng)螺母(12)與手柄一端安裝孔(13)連接的兩個螺柱(14)。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其特征在于全口義齒印模托盤是采用鋁合金制成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全口義齒印模托盤,屬于牙科壓模器械。本實用新型是在上頜托盤體和下頜托盤體的U形料槽兩側分別對應形成有條形漏孔,U形料槽的下端背面形成有經(jīng)螺母與手柄一端安裝孔連接的螺柱;外壁上沿中點和兩側中部上沿中點分別對應形成有弧形豁口。這樣設計的本實用新型,經(jīng)條形漏孔用印模膏作頜堤,確定正中頜關系;螺栓連接手柄,上、下頜托盤體在口內制取印模和試頜閉口,而無無障礙;外壁上沿形成弧形豁口,利于制取印模時,肌功能修整時方便做緩沖。經(jīng)臨床20多例患者實際驗證效果良好,準確率高,特別是對于牙槽骨吸收嚴重時效果同比明顯。從而使印模制取、頜位關系及咬合調整都是在人體生物功能狀態(tài)下完成。
文檔編號A61C9/00GK202665725SQ201220371038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30日
發(fā)明者張國強 申請人: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