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髁突復位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指方便使用的髁突復位鉗。
背景技術:
下頜骨髁突骨折,是最常見的頜面部骨折。下頜骨髁突發(fā)生骨折后因附著于髁突骨折塊部位的肌肉收縮,使得下頜升支斷端向上移位,而髁突骨折塊向前內方移位,引起病人咬合錯亂,如果不及時行骨折復位固定手術,易導致咬合功能障礙、關節(jié)強直以及頜面部畸形等后遺癥,對病人危害極大。開放復位堅強內固定術目前是治療下頜骨髁突骨折的主要方法,其過程需手術切開暴露顳下頜關節(jié)區(qū),尋找并顯露下頜骨髁突骨折,將髁突骨折塊行直視下解剖復位,然后用拉力螺釘或小鈦板固定,手術難點在于髁突骨折塊的尋找與復位,由于關節(jié)間隙顯露常比較困難,髁突骨折塊細小且主要以松質骨為主,不容易握持,常常因為復位器械使用不當導致髁突骨折塊碎裂,對手術結果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參照附圖3和圖4。目前臨床專門用于髁突骨折復位的復位鉗比較少見,只有德國medicon公司所生產(chǎn)的髁突復位鉗,該髁突復位鉗包括交叉樞紐連接的兩條鉗柄1、2,該兩條鉗柄1、2的前端為鉗喙部,其后端為握持部,該鉗喙部由上鉗喙10和與上鉗喙10配合的下鉗喙20構成,該上、下鉗喙10、20均設有間隔布置的前、后齒尖30、31,該前齒尖30的長度和后齒尖31的長度相等,所述握持部由上握持部11和與上握持部11配合的下握持部21構成,該上握持部11的內側設有一上關節(jié)桿110,所述下握持部21的內側設有與上關節(jié)桿110配合的下關節(jié)桿210,該上關節(jié)桿110的長度大于下關節(jié)桿210的長度。參照附圖3、圖4、圖5和圖6。上述髁突復位鉗在實際使用中,會出現(xiàn)一些不方便之處,前齒尖30的長度和后齒尖31的長度相等的設計,由于髁突4本身的形態(tài)特點,髁突骨折塊40往往呈現(xiàn)為內小外大的形態(tài),該髁突復位鉗的上鉗喙10和下鉗喙20對髁突骨折塊40進行夾持的時候,前齒尖30和后齒尖31不易同時夾持到位,易出現(xiàn)因夾持不穩(wěn)定而使髁突骨折塊40移位的現(xiàn)象;上關節(jié)桿110的長度大于下關節(jié)桿210的長度的設計,在上鉗喙10和下鉗喙20對髁突骨折塊40進行夾持的時候,上關節(jié)桿110的端部會突出到下握持部11的外側,易抵觸到手部,給手術帶來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髁突復位鉗,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髁突復位鉗的結構設計不合理,對髁突夾持不穩(wěn)定易使髁突骨折塊移位的現(xiàn)象以及上關節(jié)桿的端部易抵觸到手部的缺點。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髁突復位鉗,包括交叉樞紐連接的兩條鉗柄,該兩條鉗柄的前端為鉗喙部,其后端為握持部,該鉗喙部由上鉗喙和與上鉗喙配合的下鉗喙構成,該上、下鉗喙均設有間隔布置的前、后齒尖,所述后齒尖的長度大于前齒尖長度。進一步的,所述握持部由上握持部和與上握持部配合的下握持部構成,該上握持部內側的上關節(jié)桿的長度和下握持部內側的下關節(jié)桿的長度相等。進一步的,所述上、下鉗喙的前段內側面均呈鋸齒狀。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
占-
^ \\\.[0011]其一,本髁突復位鉗中后齒尖的長度小于前齒尖的長度的設計,使得上鉗喙和下鉗喙對髁突進行夾持的時候,夾持穩(wěn)定,不易使髁突骨折塊移位。由于髁突本身的形態(tài)特點,髁突骨面存在內高外低的夾持區(qū)域,前、后齒尖呈內長外短的設計,針對髁突本身的形態(tài)特點,前、后齒尖易同時受力到位。其二,上握持部內側的上關節(jié)桿的長度和下握持部內側的下關節(jié)桿的長度相等的設計,上、下關節(jié)桿的端部不易出現(xiàn)突出到對應地握持部的外側,更不會抵觸到手部,方便手術。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圖3為現(xiàn)有髁突復位鉗的示意圖。圖4為圖3中B處的放大示意圖。圖5為下頜骨的示意圖,其中髁突未斷裂狀態(tài)。
圖6為下頜骨的示意圖,其中髁突斷裂狀態(tài)。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髁突復位鉗,包括交叉樞紐連接的兩條鉗柄1、2,該兩條鉗柄1、2的前端為鉗喙部,其后端為握持部,該鉗喙部由上鉗喙10、和與上鉗喙10配合的下鉗喙20構成,所述握持部由上握持部11和與上握持部11配合的下握持部21構成,所述上鉗喙10和下鉗喙20均設有間隔布置的前齒尖30和后齒尖31,該后齒尖31的長度小于前齒尖30長度。參照圖1和圖2。所述上握持部11內側的上關節(jié)桿110的長度和下握持部21內側的下關節(jié)桿210的長度相等,而且比現(xiàn)有上、下關節(jié)桿要短,這樣上、下關節(jié)桿110、210的端部不易出現(xiàn)突出到對應地握持部的外側,更不會抵觸到手部,方便手術。所述上鉗喙10和下鉗喙20的前段內側面呈鋸齒狀,該上鉗喙10和下鉗喙20的內側面呈鋸齒狀只有在其前段,節(jié)約加工成本,而且也簡化了加工工藝。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
權利要求1.髁突復位鉗,包括交叉樞紐連接的兩條鉗柄,該兩條鉗柄的前端為鉗喙部,其后端為握持部,該鉗喙部由上鉗喙和與上鉗喙配合的下鉗喙構成,該上、下鉗喙均設有間隔布置的前、后齒尖,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齒尖的長度小于前齒尖長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髁突復位鉗,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由上握持部和與上握持部配合的下握持部構成,該上握持部內側的上關節(jié)桿的長度和下握持部內側的下關節(jié)桿的長度相等。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髁突復位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鉗喙的前段內側面均呈鋸齒狀。
專利摘要髁突復位鉗,包括交叉樞紐連接的兩條鉗柄,該兩條鉗柄的前端為鉗喙部,其后端為握持部,該鉗喙部由上鉗喙,與上鉗喙配合的下鉗喙構成,該上、下鉗喙均設有間隔布置的前、后齒尖,后齒尖的長度小于前齒尖長度。本髁突復位鉗中后齒尖的長度小于前齒尖的長度的設計,使得上鉗喙和下鉗喙對髁突骨折塊進行夾持的時候,夾持穩(wěn)定,不易出現(xiàn)髁突骨折塊移位現(xiàn)象。由于髁突本身的形態(tài)特點,髁突骨面存在內高外低的夾持區(qū)域,前、后齒尖呈內短外長的設計,針對髁突本身的形態(tài)特點,前、后齒尖易同時受力到位。
文檔編號A61B17/28GK203017062SQ20132003983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月25日
發(fā)明者周劍虹 申請人:周劍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