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小兒肺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一)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應(yīng)用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小兒肺炎的中藥。
(二)
【背景技術(shù)】
[0002]小兒肺炎的病原體多由呼吸道入侵,嬰幼兒氣管、支氣管管腔狹窄,粘液分泌少,纖毛運動差,肺血管豐富,易于充血,間質(zhì)發(fā)育旺盛,肺泡數(shù)少,肺含氣量少,易為粘液所阻塞等;嬰幼兒免疫功能不完善也是容易發(fā)生肺炎的因素;嬰幼兒常表現(xiàn)為支氣管肺炎,而年長兒由于局限感染的能力增強,往往發(fā)生大葉肺炎。
[0003]中醫(yī)認(rèn)為:肺司呼吸,通調(diào)水道,為水之上源,性喜清肅,以下降為順,上升則逆;外邪侵犯,肺失順降之常,清肅之令不行,則肺氣不降而逆;水液輸化無權(quán),留滯肺絡(luò)而成痰;或因溫?zé)嶂?,直接灼傷肺津,煉液成痰,痰熱交阻于氣道,令肺氣痹阻;由于小兒“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和“易虛易實”的病理特點,正虛邪進,由肺而累及他臟,可見各種變證;肺氣痹阻,心血運行不暢,肝失疏泄條達,心失所養(yǎng)造成心氣不足;痰熱熾盛,稽留不退;進而熱毒化火,痰火相煽,內(nèi)陷心肝。
[0004]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中藥療程長,治療效果差,易復(fù)發(fā),給患兒的康復(fù)造成一定的影響,給患兒的家屬帶來極大的不便。
(三)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為了彌補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制備簡單、療效顯著的一種治療小兒肺炎的中藥。
[0006]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的:
[0007]一種治療小兒肺炎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中藥制成:
[0008]青黛0.9?1.5克、地骨皮9?15克、天竺黃3?9克、紫蘇梗5?9克、炙麻黃1.5?9克、白芥子3?9克、葶藶子3?9克、黃芩3?9克、陳皮3?10克、半夏3?10克、水牛角15?30克、鮮生地10?25克、鉤藤3?12克、生枳殼6?15克、膽南星3?6克、黑牽牛9?15克、冰片3?7.5克、瓜萎仁10?25克、黃連1.5?5克、牛蒡子6?12克、虎杖根3?9克、野蕎麥根12?30克、生甘草1.5?9克、七葉一枝花12?25克。
[0009]其優(yōu)選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0010]青黛0.9克、地骨皮9克、天竺黃3克、紫蘇梗5克、炙麻黃1.5克、白芥子3克、葶藶子3克、黃芩3克、陳皮3克、半夏3克、水牛角15克、鮮生地10克、鉤藤3克、生枳殼6克、膽南星3克、黑牽牛9克、冰片3克、瓜萎仁10克、黃連1.5克、牛蒡子6克、虎杖根3克、野蕎麥根12克、生甘草1.5克、七葉一枝花12克。
[0011]本發(fā)明所述中藥為散劑或丸劑,將各種原料清洗干凈后,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定量服用。
[0012]其中各原料的藥用性能為:
[0013]青黛:清熱涼血、定驚;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含靛玉紅、靛藍3%?7%,還含色胺酮、青黛酮、異靛藍、N-苯基-a萘胺、蟲漆蠟醇、B-谷留醇;靛玉紅對小鼠白血病的抑制率較高,對大鼠瓦克瘤256,皮下和腹腔注射200毫克/千克,共6?7天,抑制率分別為47%?52%和50%?58%,灌胃500毫克/千克,抑制率為23%?33%,皮下注射200毫克/千克2次,可延長荷大鼠瓦克瘤腹水型大鼠生存時間43%,對小鼠肺癌亦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0014]地骨皮:涼血除蒸、清肺降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用治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內(nèi)熱消渴。
[0015]天竺黃:清熱豁痰、涼心定驚。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清化熱痰藥;用治熱病神昏、中風(fēng)痰迷、小兒痰熱驚癇、抽搐、夜啼。
[0016]紫蘇梗:理氣寬中、止痛、安胎;屬理氣藥;用治胸膈痞悶、胃脘疼痛、暖氣嘔吐、胎動不安。
[0017]炙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主治風(fēng)寒感冒,胸悶咳喘,風(fēng)水浮腫,支氣管哮喘。
[0018]白芥子:溫肺豁痰利氣,乳腺散結(jié)通絡(luò)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jīng)絡(luò),關(guān)節(jié)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0019]葶藶子:瀉肺降氣;祛痰平喘;利水消腫;泄逐邪;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癰;水腫;胸腹積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臟??;心力衰竭之喘腫;瘰疬結(jié)核。
[0020]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0021]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0022]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0023]水牛角: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用于溫病高熱,神昏譫語,發(fā)斑發(fā)瘆,吐血衄血,驚風(fēng),癲狂。
[0024]鮮生地: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凝血作用,抗真菌作用:地黃水浸劑對須瘡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及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等多種真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對內(nèi)分泌的影響生地黃具有對抗地塞米松對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的抑制作用,并能促進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的合成。
[0025]鉤藤:清熱平肝,息風(fēng)定驚;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高血壓。
[0026]生枳殼:破氣,行痰,消積。治胸膈痰滯,胸痞,脅脹,食積,噫氣,嘔逆,下痢后重,脫肛,子宮脫垂。
[0027]膽南星:清熱化痰,膽南星苦涼,苦能燥濕化痰,寒能清熱。故有清熱化痰之功效。為治熱痰所常用,可用治痰火咳嗽,頭風(fēng)眩暈,中風(fēng)痰壅等證。
[0028]黑牽牛: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經(jīng);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產(chǎn)后腰腹痛、閉經(jīng)。
[0029]冰片:通諸窮,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清熱散毒,散火解毒。治乳腺結(jié)塊,中風(fēng)口噤,熱病神昏,驚癇痰迷,氣閉耳聾,喉痹,口瘡,中耳炎,癰腫,痔瘡,目亦翳膜,蟯蟲病。
[0030]瓜萎仁:清化熱痰,寬胸散結(jié),潤腸通便。用于痰熱咳嗽,肺癰吐膿,胸痹脅痛,結(jié)胸,乳癰,腸燥便秘等癥。
[0031]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療瘡;外治濕瘆,濕瘡,耳道流膿。
[0032]牛蒡子:疏散風(fēng)熱,宣肺利咽,解毒透瘆,消腫療瘡。
[0033]虎杖根:有活血散痰、祛風(fēng)解毒、消炎止痛、去濕熱黃疸、治慢性氣管炎、降低血脂等功效。
[0034]野蕎麥根:清熱解毒,祛風(fēng)利濕。治咽喉腫痛,癰瘡,瘰疬,肝炎,肺癰,筋骨酸痛,頭風(fēng),胃痛,菌痢,白帶。
[0035]生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t季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0036]七葉一枝花:敗毒抗癌、消腫止痛、清熱定驚、鎮(zhèn)咳平喘。
[0037]本發(fā)明以活血散痰、宣肺利咽,清熱解毒為治則,多種藥材組合協(xié)同,主要用于清熱平肝,理氣健脾,瀉火解毒,消炎止痛去咳止痰,對小兒肺炎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0038]臨床觀察:
[0039](I)臨床資料
[0040]本發(fā)明人于2012年至今,對296例小兒肺炎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其中,男性205例,女性91例。
[0041]⑵治療方法
[0042]口服,一日三次,每次2?5g,飯后服用。根據(jù)患者病情輕重計算治療時間,輕度患者服用3?5天治愈,重病患者連服5?15治愈。
[0043](3)療效判定標(biāo)準(zhǔn)
[0044]療效標(biāo)準(zhǔn)參照《中醫(yī)病癥判斷療效標(biāo)準(zhǔn)》中有關(guān)療效標(biāo)準(zhǔn)。
[0045]治愈:癥狀消失,體溫正常,肺部噦音消失;X線檢查肺部病灶吸收,血象恢復(fù)正常;
[0046]顯效:癥狀減輕,肺噦音減少,X線檢查肺部病灶完全吸收;
[0047]有效:癥狀減輕,肺噦音減少,X線檢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
[0048]無效: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或惡化。
[0049](4)臨床結(jié)果
[0050]臨床治愈236 例(79.73% ),顯效 37 例(12.50% ),有效 19 例(6.42%),無效 4例(1.35% ),總有效率為98.65%。
[0051]本發(fā)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xù)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chǎn)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四)
【具體實施方式】
[0052]實施例1:
[0053]取青黛0.9克、地骨皮9克、天竺黃3克、紫蘇梗5克、炙麻黃1.5克、白芥子3克、葶藶子3克、黃芩3克、陳皮3克、半夏3克、水牛角15克、鮮生地10克、鉤藤3克、生枳殼6克、膽南星3克、黑牽牛9克、冰片3克、瓜萎仁10克、黃連1.5克、牛蒡子6克、虎杖根3克、野蕎麥根12克、生甘草1.5克、七葉一枝花12克,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
[0054]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2?5g,飯后服用。
[0055]實施例2:
[0056]取青黛1.5克、地骨皮15克、天竺黃9克、紫蘇梗9克、炙麻黃9克、白芥子9克、葶藶子9克、黃芩9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水牛角30克、鮮生地25克、鉤藤12克、生枳殼15克、膽南星6克、黑牽牛15克、冰片7.5克、瓜萎仁25克、黃連5克、牛蒡子12克、虎杖根9克、野蕎麥根30克、生甘草9克、七葉一枝花25克,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
[0057]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2?5g,飯后服用。
[0058]實施例3:
[0059]取青黛1.2克、地骨皮12克、天竺黃6克、紫蘇梗6克、炙麻黃6克、白芥子6克、葶藶子7克、黃芩6克、陳皮7克、半夏8克、水牛角25克、鮮生地20克、鉤藤9克、生枳殼12克、膽南星5克、黑牽牛12克、冰片5克、瓜萎仁20克、黃連3克、牛蒡子10克、虎杖根6克、野蕎麥根20克、生甘草6克、七葉一枝花20克,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
[0060]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2?5g,飯后服用。
【主權(quán)項】
1.一種治療小兒肺炎的中藥,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中藥制成:青黛0.9?1.5克、地骨皮9?15克、天竺黃3?9克、紫蘇梗5?9克、炙麻黃1.5?9克、白芥子3?9克、葶藶子3?9克、黃芩3?9克、陳皮3?10克、半夏3?10克、水牛角15?30克、鮮生地10?25克、鉤藤3?12克、生枳殼6?15克、膽南星3?6克、黑牽牛9?15克、冰片3?7.5克、瓜萎仁10?25克、黃連1.5?5克、牛蒡子6?12克、虎杖根3?9克、野蕎麥根12?30克、生甘草1.5?9克、七葉一枝花12?25克。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小兒肺炎的中藥,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中藥制成:青黛0.9克、地骨皮9克、天竺黃3克、紫蘇梗5克、炙麻黃1.5克、白芥子3克、葶藶子3克、黃芩3克、陳皮3克、半夏3克、水牛角15克、鮮生地10克、鉤藤3克、生枳殼6克、膽南星3克、黑牽牛9克、冰片3克、瓜萎仁10克、黃連1.5克、牛蒡子6克、虎杖根3克、野蕎麥根12克、生甘草1.5克、七葉一枝花12克。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治療小兒肺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為散劑或丸劑。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應(yīng)用領(lǐng)域,特別公開了一種治療小兒肺炎的中藥。該一種治療小兒肺炎的中藥,由青黛、地骨皮、天竺黃、紫蘇梗、炙麻黃、白芥子、葶藶子、黃芩、陳皮、半夏、水牛角、鮮生地、鉤藤、生枳殼、膽南星、黑牽牛、冰片、瓜蔞仁、黃連、牛蒡子、虎杖根、野蕎麥根、生甘草和七葉一枝花為原料,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混合配制而成。本發(fā)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xù)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chǎn)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IPC分類】A61K31-045, A61P11-00, A61K35-32, A61K36-899
【公開號】CN104623359
【申請?zhí)枴緾N201510017375
【發(fā)明人】朱淑霞, 王偉, 王穎穎
【申請人】朱淑霞
【公開日】2015年5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