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豆?jié){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豆?jié){機,屬于小家電領域,解決了機頭內散熱差的問題,解決該問題的技術方案主要包括在機頭的內腔中設有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所述進風通道的進風口和出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機頭露出杯體的表面上,所述進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所述出風通道的進風口位于進風通道的出風口的上方。本實用新型主要用于制作豆?jié){等飲品。
【專利說明】一種豆?jié){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小家電,特別是一種豆?jié){機。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的一種豆?jié){機,包括機頭和杯體,線路板和電機都設置在機頭內,而電機和線路板上的元器件工作時會產(chǎn)生熱量,特別是電機產(chǎn)生較多的熱量,由于機頭對防水性能的要求較高,所以機頭內部是一個封閉的內腔,這就導致電機和元器件產(chǎn)生的熱量難以排出機頭,因此會造成元器件及電機損壞,引起豆?jié){機故障,降低其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將電機工作產(chǎn)生的熱量及時排出機頭的豆?jié){機。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豆?jié){機,包括機頭和杯體,機頭扣置于杯體上,所述機頭的內腔中設有電機和線路板,所述電機包括電機本體和電機軸,所述機頭的內腔中設有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所述進風通道的進風口和出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機頭露出杯體的表面上,所述進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所述出風通道的進風口位于進風通道的出風口的上方。
[0005]進一步的,所述進風通道的出風口與出風通道的進風口之間的高度差不小于電機本體的長度。
[0006]進一步的,所述進風通道包括設于機頭內的進風腔以及與進風腔連接的進風管,所述出風通道包括設于機頭內的出風腔以及與出風腔連接的出風管,機頭露出杯體的表面上設有將進風腔與外部連通的進風孔以及將出風腔與外部連通的出風孔,進風孔即進風通道的進風口,進風管的出風口即所述進風通道的出風口,出風孔即出風通道的出風口,出風管的進風口即出風通道的進風口。
[0007]進一步的,所述機頭的內腔包括上腔和下腔,線路板設于上腔內,電機設于下腔內,所述進風管和出風管均伸入下腔內。
[0008]進一步的,所述進風管上還設有伸入上腔的進風支管,出風管上還設有伸入上腔的出風支管。
[0009]進一步的,所述進風支管的內徑小于進風管的內徑。
[0010]進一步的,所述進風管的內徑小于出風管的內徑。
[0011]進一步的,所述機頭包括機頭上蓋和提手,提手設于機頭上蓋上,所述進風腔和出風腔設于提手內,進風腔和出風腔相互分隔,進風孔和出風孔設于提手的外表面上。
[0012]進一步的,所述出風通道內設有排風扇;或者,所述進風通道內設有進風扇;或者,所述出風通道內設有排風扇,進風通道內設有進風扇。
[0013]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具有如下優(yōu)點:通過設置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來實現(xiàn)機頭內腔中的空氣與外部大氣的空氣進行對流,從而將機頭內腔中的熱量帶出機頭,從而降低機頭內腔中的溫度,降低電機溫升,提高電機使用頻次和使用壽命,同時還能降低機頭內線路板的元器件溫度,提高線路板上元器件的使用壽命,減少機頭內腔中從電機軸封處進入內腔的水汽,避免水汽影響電機及各種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將進風通道的出風口設置在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將豆?jié){機外部溫度較低的冷卻空氣送入機頭內,并且直接送到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直接對電機本體附近第一時間進行冷卻,而且根據(jù)熱空氣自然上升、冷空氣自然下降的物理原理,冷卻空氣進入機頭內腔后,不斷地與電機進行熱交換,溫度會逐漸上升并向上流動,然后通過位于進風通道的出風口上方的出風通道的進風口排出機頭,同時將機頭內部的熱量帶走,實現(xiàn)機頭內部的及時、良好地散熱。
[0014]另外,根據(jù)相類似的原理,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豆?jié){機,包括機頭和杯體,機頭扣置于杯體上,所述機頭的內腔中設有電機和線路板,所述電機包括電機本體和電機軸,所述機頭的內腔中設有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所述進風通道的進風口和出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機頭露出杯體的表面上,所述出風通道的進風口位于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所述進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出風通道的進風口的上方,所述進風通道和/或出風通道內設有風扇。
[0015]采用該技術方案后,具有如下優(yōu)點:通過設置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來實現(xiàn)機頭內腔中的空氣與外部大氣的空氣進行對流,從而將機頭內腔中的熱量帶出機頭,從而降低機頭內腔中的溫度,降低電機溫升,提高電機使用頻次和使用壽命,同時還能降低機頭內線路板的元器件溫度,提高線路板上元器件的使用壽命,減少機頭內腔中從電機軸封處進入內腔的水汽,避免水汽影響電機及各種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將進風通道的出風口設置在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將豆?jié){機外部溫度較低的冷卻空氣送入機頭內,根據(jù)熱空氣自然上升、冷空氣自然下降的物理原理,冷卻空氣進入機頭內腔后會向下流動,因此會將電機附近的熱空氣從出風通道中擠壓出去,而冷卻空氣在下降的過程中不斷地與電機進行熱交換,若在進風通道內設置風扇,則風扇應當是鼓風作用的,則冷卻空氣會不斷進入機頭內腔,從而不斷將溫度上升后的冷卻空氣通過出風通道擠出機頭,同樣的,若在出風通道內設置風扇,則風扇應當是排風作用的,將電機附近的熱空氣吸走,從而使得冷卻空氣更加容易向下流動,而熱空氣排出機頭的同時,也將機頭內部的熱量帶走,實現(xiàn)機頭內部的及時、良好地散熱。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豆?jié){機,包括機頭和杯體,機頭扣置于杯體上,機頭包括機頭上蓋和機頭下蓋,機頭上蓋與機頭下蓋扣合形成機頭的內腔,所述機頭內設有電機和線路板,電機包括電機本體和電機軸,為了及時有效地將機頭內部的熱量排出,在機頭內設有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進風通道的進風口和出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機頭露出杯體的表面上,通過進風通道將豆?jié){機外部溫度較低的冷卻空氣送入機頭內,冷卻空氣進入機頭內腔后流動的過程中與電機進行熱交換,對電機進行冷卻,冷卻空氣溫度上升變成熱空氣,熱空氣通過出風通道排出機頭,同時將機頭內部的熱量帶走,實現(xiàn)機頭內部的及時、良好地散熱。
[0021]機頭露出杯體的表面是指機頭扣置于杯體后裸露在外的用戶可見的表面,一般是機頭上蓋的外表面及提手的外表面,進風通道的進風口和出風通道的出風口設置在上面可以直接與外部空氣連接。
[0022]實施例一:
[0023]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例。
[0024]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有效送達冷卻空氣和及時排出熱空氣,并且便于安裝和加工,直接在機頭內腔中設置管道。進風通道包括設于機頭內的進風腔以及與進風腔連接的進風管,所述出風通道包括設于機頭內的出風腔以及與出風腔連接的出風管,機頭露出杯體的表面上設有將進風腔與外部連通的進風孔以及將出風腔與外部連通的出風孔,進風孔即進風通道的進風口,進風管的出風口即所述進風通道的出風口,出風孔即出風通道的出風口,出風管的進風口即出風通道的進風口。通過管道送風,能夠將冷卻空氣快速送達指定位置,通過管道排風,能夠將最熱部位的熱風排出。
[0025]本實施例中,進風管的出風口位于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出風管的進風口位于進風管的出風口的上方,根據(jù)熱空氣自然上升、冷空氣自然下降的物理原理,在機頭的內腔中的空氣與電機進行熱交換后溫度上升,自然向上流動,通過出風管排出,而由于機頭的內腔中熱空氣排出后,機頭的內腔的壓力下降,與外部形成一定壓力差,冷卻空氣被吸入機頭的內腔中與電機進行熱交換,如此循環(huán)實現(xiàn)電機的散熱,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一般不需要設置強制散熱的零部件,能夠實現(xiàn)自然散熱。
[0026]線路板3通過支架4固定在機頭I內,電機2固定在線路板3下方,進風管5從機頭I的頂部沿著機頭I的內側壁向下延伸至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進風管5的出風口向下,也可以面向電機本體,也可以在進風管5上位于進風管5的出風口附近設置幾個直徑較小的通孔,使冷卻空氣從通孔中出來時能夠得到加速并沖擊電機本體的外側,從而強化冷卻空氣與電機2之間的熱交換。
[0027]為了讓冷卻空氣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與電機2進行熱交換,因此要求進風管5的出風口與出風管6的進風口之間的高度H不小于電機本體的長度L,例如本實施例中將出風管6的進風口設置在支架4下方并且位于電機2上方,使得冷卻空氣能夠充分與電機2接觸進行熱交換,提高冷卻效果。而且出風管6的進風口設于支架4下方,能夠吸走電機2產(chǎn)生碳粉,防止碳粉影響線路板3上的元器件。
[0028]另外,為了進一步加強冷卻效果,進風管5的內徑小于出風管6的內徑,這樣熱空氣容易通過出風管6排出,使得機頭I的內腔中形成一定的負壓效應,從而使冷卻空氣能夠快速地從進風管5補充進來,從而加快機頭I內腔中的空氣循環(huán),提高冷卻效果。
[0029]由于是利用空氣因為溫度變化而自然對流來實現(xiàn)散熱,所以進風通道的進風口和出風通道的出風口之間的距離不能相互靠近,在本實施例中,機頭上蓋11上設有提手7,進風通道的進風口和出風通道的出風口都設于提手7的表面上,提手7內設有進風腔71和出風腔72,進風通道由進風腔71與進風管5連接形成,出風通道由出風腔72與出風管6連接形成,提手7上設有連接進風腔71的進風孔701作為進風通道的進風口并設有連接出風腔72的出風孔702作為出風通道的出風口。提手7的兩端固定在機頭上蓋11上,所以進風腔71和出風腔72分布在提手7的兩端,中間相互隔離,這樣從出風孔702排出的熱空氣不會通過進風孔701重新進入機頭1內腔中。安裝時,進風管5的進風口伸入到進風腔71中,出風管6的出風口伸入到出風腔72中,降低對進風管5與進風腔71連接以及出風管6與出風腔72連接的密封性要求。而為了機頭整體的美觀性,將進風孔和出風孔設置在提手7朝下的外表面上。
[0030]此外,機頭1的內腔中空氣的自然對流速度較慢,因此可以在出風通道內設置排風扇;或者在進風通道內設置進風扇;或者在出風通道內設有排風扇,進風通道內設有進風扇。在本實施例中,在出風通道內設置排風扇8,機頭上蓋11上固定驅動排風扇的微型電機9,通電微型電機9驅動排風扇8來加快排出機頭1的內腔中的熱空氣。
[0031]進風管5采用軟管,在安裝過程中可以彎曲變形來適應機頭1內腔中由于各部件安裝后導致變化的安裝環(huán)境,而出風管6若不設置排風扇,則也采用軟管為佳。在本實施例中,由于設置排風扇8,則將出風管6分成兩段,其中一段為軟管,一段為硬管,軟管部分的下端位于線路板3下方,軟管部分的上端則與硬管的下端插接,硬管的上端則與出風腔72連接,排風扇8設置在硬管內,硬管便于支撐排風扇8的固定位置,并且形狀固定,不會因為安裝擠壓導致與排風扇8產(chǎn)生干涉。
[0032]本實施例中通過支架4將機頭1的內腔分成上腔101和下腔102,支架4的邊緣與機頭1的內側壁之間具有供進風管5和出風管6安裝的間隙,這樣上腔101和下腔102相互隔離,形成兩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電機2工作產(chǎn)生的碳粉不會進入上腔101,完全避免線路板3上的元器件受碳粉的影響,而且由于出風管6的進風口就位于線路板3的下方,貼近線路板3的底面,因此也能對線路板3進行一定程度的散熱,而線路板3因為元器件工作產(chǎn)生的熱量也沒有電機2工作產(chǎn)生的熱量高。除此之外,由于出風管6的進風口設置在線路板3的下方,電機2工作產(chǎn)生的碳粉可以從出風管6被排出下腔102,所以上腔101與下腔102之間也可以是連通的,這樣能夠加強對上腔101及線路板3的散熱。
[0033]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也可以僅由管道構成,在機頭上蓋的外表面設置進風孔,進風管的一端直接與進風孔連接就形成了進風通道,同樣的,在機頭上蓋的外表面設置出風孔,出風管的一端直接與出風孔連接形成出風通道,這樣的結構更加簡單,制造及安裝都更加方便,只是會對機頭的外觀產(chǎn)生一些影響。
[0034]最后,在電機軸21的后端設置葉輪,在電機2工作時,葉輪轉動促進機頭1內腔中空氣的流動,提高散熱降溫的效率和效果。
[0035]實施例二:
[0036]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例。
[0037]本實施例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強化了對上腔101及線路板3的散熱效果。具體是在進風管5上設置伸入上腔101的進風支管51,出風管6上設置伸入上腔101的出風支管61。進風支管51的出風口可以貼近發(fā)熱量較高的元件設置,如電容、電阻,若涉及元件較多,可以分散成多根進風支管51。由于上腔101的空間高度相對較小,所以對于出風支管61的進風口的位置并無特別要求,一般是設置在上腔101的頂部為佳,一來是延長冷卻空氣與元器件之間的接觸時間,二來是利用冷熱空氣的物理性質促進空氣對流。
[0038]由于進風管5的出風口所在的位置遠低于進風支管51的出風口所在的位置,在進風支管51將一部分冷卻空氣分流后,還需要有較大的一部分冷卻空氣能夠繼續(xù)在進風管5內流動,從進風管5的出風口排出,因此要求進風支管51的內徑比進風管5的內徑小,例如進風支管51的內徑是進風管5的內徑的一半。
[0039]本實施例中,上腔101與下腔102之間可以是相互獨立的,也可以是相互連通的。
[0040]實施例三:
[0041]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出風管6的進風口位于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進風管5的出風口位于出風管6的進風口的上方。在進風管5內設置有風扇,風扇是鼓風的進風扇81,進風扇81的安裝及驅動方式可以參考實施例一中排風扇的安裝及驅動方式。
[0042]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是通過風扇強制散熱,進風管5的內徑與出風管6的內徑的大小不作要求,與風扇的功率相適配即可。另外,也可以在出風管6內設置風扇,這樣的話,風扇就要采用排風扇,或者,在進風管5內設置進風扇的同時,在出風管6內還設置排風扇,大大增強散熱效果。
[0043]本實施例通過風扇強制往機頭的內腔中送入冷卻空氣,將熱空氣擠出機頭I實現(xiàn)散熱,而且冷卻空氣本身也是會自然下降的,另外本實施例中的上腔101與下腔102之間可以是相互獨立的,也可以是相互連通的。上腔101與下腔102之間相互獨立的情況下,還可以參照實施例二,在進風管5上設置進風支管,在出風管6上設置出風支管,從而分別對上腔101與線路板3以及下腔102與電機2進行有效散熱。
[0044]除了采用管道以外,也可以在機頭上蓋和機頭下蓋上直接成型出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只是工藝變復雜了。除上述優(yōu)選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改變和變形,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所定義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豆?jié){機,包括機頭和杯體,機頭扣置于杯體上,所述機頭的內腔中設有電機和線路板,所述電機包括電機本體和電機軸,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頭的內腔中設有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所述進風通道的進風口和出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機頭露出杯體的表面上,所述進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所述出風通道的進風口位于進風通道的出風口的上方。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通道的出風口與出風通道的進風口之間的高度差不小于電機本體的長度。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通道包括設于機頭內的進風腔以及與進風腔連接的進風管,所述出風通道包括設于機頭內的出風腔以及與出風腔連接的出風管,機頭露出杯體的表面上設有將進風腔與外部連通的進風孔以及將出風腔與外部連通的出風孔,進風孔即進風通道的進風口,進風管的出風口即所述進風通道的出風口,出風孔即出風通道的出風口,出風管的進風口即出風通道的進風口。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頭的內腔包括上腔和下腔,線路板設于上腔內,電機設于下腔內,所述進風管和出風管均伸入下腔內。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管上還設有伸入上腔的進風支管,出風管上還設有伸入上腔的出風支管。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支管的內徑小于進風管的內徑。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管的內徑小于出風管的內徑。
8.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頭包括機頭上蓋和提手,提手設于機頭上蓋上,所述進風腔和出風腔設于提手內,進風腔和出風腔相互分隔,進風孔和出風孔設于提手的外表面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通道內設有排風扇;或者,所述進風通道內設有進風扇;或者,所述出風通道內設有排風扇,進風通道內設有進風扇。
10.一種豆?jié){機,包括機頭和杯體,機頭扣置于杯體上,所述機頭的內腔中設有電機和線路板,所述電機包括電機本體和電機軸,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頭的內腔中設有進風通道和出風通道,所述進風通道的進風口和出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機頭露出杯體的表面上,所述出風通道的進風口位于電機本體前端的外側,所述進風通道的出風口位于出風通道的進風口的上方,所述進風通道和/或出風通道內設有風扇。
【文檔編號】A47J31/44GK204091751SQ201420539297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9月17日
【發(fā)明者】王旭寧, 詹應安, 唐擁華, 章佳鋒 申請人:九陽股份有限公司